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儿童护理知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儿科护理论文
一、原人才培养方案“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定位
分析现执行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在《儿科护理》的定位,这章学时比例小,理论知识大多以熟悉、了解为主;实践学时比例少,学生操作技能薄弱,这就弱化了本章在整个儿科护理中的重要性。“健康儿童保健”是每个孩子从出生到青春期都要遇到的普遍性问题,而“疾病儿童护理”是个别孩子遇到的特殊性问题。目前学生的学习重点大多偏向于各类疾病儿童护理、住院儿童护理等,即特殊性,忽略健康儿童保健护理的重要性,即普遍性。
二、“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分析
1.儿科护理工作的特点
儿科护理与成人护理相比,其护理内容复杂、工作紧迫、护患关系特殊。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人们对孩子的健康关注程度越来越高,结合医疗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及人们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的增强,儿科护理工作者所承受的社会压力和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护理学生更好地掌握对健康儿童日常护理与营养保健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各年龄期儿童保健护理的重要性
新生儿期护理的重要性:表现在对新生儿的喂养、保暖、指导家长护理新生儿的眼、鼻、口、耳、脐、臀等方法,促进亲子之间的情感连接。婴儿期护理的重要性:婴儿生长迅速,但消化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易出现消化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低下,易感染疾病,此时的日常护理尤为重要。幼儿期护理的重要性:幼儿的行走和语言能力逐渐增强,但危险识别能力差,易发生意外伤害;免疫功能不健全,依然易感染疾病;大小便的训练、睡眠时间的养成护理等极其重要。学龄期护理的重要性:这个时期儿童的认知和心理发展迅速,对其饮食营养搭配、生活自理能力、体格锻炼、团体意识、品德教育等方面的护理极其重要。青春期护理的重要性:这个时期是人生的过渡期,体格成长迅速,要注意儿童的营养、认知、心理、行为等的养成,保持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此外,加强青春期生理卫生等也尤为重要。
儿童生长发育护理系统管理分析
摘要:
目的研究实施保健护理系统管理方法对儿童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9—12月及2015年9—12月在本院分娩的正常足月新生儿72例,随机分为常规组与干预组各36例。常规组实行一般管理,干预组实施早期保健护理。观察两组儿童生长发育情况。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常规组男童身高、女童身高、男童头围、女童头围、男童体重及女童体重分别为(76.01±1.49)、(75.51±1.48)、(45.71±0.89)、(45.01±0.81)cm、(9.81±0.55)、(9.02±0.36)kg,均低于干预组的(77.03±1.51)、(76.49±1.25)、(46.77±1.13)、(45.58±1.42)cm、(10.15±0.67)、(9.61±0.43)k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常规组幼儿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交流、环境适应性及个人交往评分分别为(71.81±1.32)、(72.18±1.31)、(80.03±1.51)、(76.12±2.02)、(80.81±2.10)分,均低于干预组的(90.90±3.41)、(93.90±3.35)、(94.81±2.92)、(90.63±4.34)、(93.71±4.7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为幼儿提供早期全面保健护理,通过对不同阶段儿童进行智力及增加辅助运动训练,同时注意按照月龄调整饮食结构,及时添加辅食,为幼儿提供充足营养及培养幼儿对颜色、图案的辨识度,多与同龄儿童交流,可有效提高幼儿发育商评分。
关键词:
保健护理;生长;发育;影响
生长指人体各大器官、系统及身体形态发生改变;发育指人体组织、细胞及器官功能上日趋成熟[1]。两者之间联系密切,生长为发育提供基础,发育直接反映生长变化。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生长发育遵循一定规律,但依据个人进食情况、消化功能、遗传等因素影响,呈现一定个体差异[2]。保障幼儿健康成长的基础是为其提供充足营养支持,幼儿的饮食应遵循平衡膳食原则,早期实施保健护理也非常必要。本文研究保健护理对儿童早期生长发育情况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家庭护理管理计划在儿童哮喘中的运用
摘要:目的评价家庭护理管理计划在儿童哮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在我院就诊的哮喘患儿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展开常规护理,观察组展开家庭护理管理计划。比较两组患儿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家长对哮喘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高于对照组,哮喘急性发作次数、急诊就医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护理管理计划在儿童哮喘中具显著应用效果,可减少患儿急诊就医次数。
关键词:家庭护理管理计划;常规护理;儿童哮喘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哮喘患儿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男29例,女11例;年龄2~14岁,平均(6.81±1.76)岁;观察组40例,男30例,女10例;年龄2~14岁,平均(6.85±1.80)岁;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等资料差异无明显差异(P>0.05),可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家庭护理管理计划:①制定家庭护理管理计划方案。在开展家庭护理管理计划时,根据儿童哮喘的发作原因、致病因素、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编制家庭护理手册,内有哮喘识别与诊断、致病原因、发作处理、用药指导及急性发作特征,对每个家庭实施健康宣教及集体讲座,每次讲解30min,按照每个家庭对管理计划的理解程度按照计划实施护理。②心理护理。医护人员需做好家属及小儿的心理护理,建立哮喘沟通交流平台,使患儿和家属能互相认识,互相沟通交流、互相理解;告知家长要营造舒适、轻松的家庭氛围。③家庭生活护理。针对哮喘患儿生活环境,家长需时刻注意。室内定时开窗换气,温湿度适宜;室内不要饲养宠物及购买带毛的玩具,衣物选择纯棉,被褥每周晾晒,每次2h。在感冒流行季节,尽量不要去往公共场所,寒冷季节注意防寒保暖,平时进行抗寒训练,用冷水洗手洗脸,适宜快走、慢跑,增强机体抵抗力。患儿饮食方面,家长需密切注意,饮食宜清淡、少油、少盐,忌肥甘油腻、咸、甜、冷、硬等刺激食物。④强化干预。医护人员需通过建立QQ号、微信号、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使每个家庭在线上可随时交流及反馈。每次复诊核查小儿治疗方案,对家长及患儿集中教育,评估小儿家庭环境、饮食习惯、日常生活、自我管理、用药方法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及防范对策思考
摘要:儿童的行为能力、动和哭的能力、表达自己的能力、控制自己的能力和保护自己的能力,都是导致儿童保育期间发生危险事件的因素。一旦出现危险事故,就会对于孩子们的心理及生理造成伤害,也出现不必要的痛苦,也可能导致家长的不满,从而破坏和谐的关系。因此,儿童护理工作风险因素及防范措十分必要施。
关键词:儿科;护理工作;对策
由于药物特点、缺乏医疗合作、自我控制和保护能力差、年龄小等原因,儿童相关冲突在儿科临床护理中占很大比例。护理纠纷不仅影响医院的正常运转,而且严重阻碍了护患之间的沟通。从临床的角度来看,日益严重的公共健康风险,如烧伤和用药错误时,患有严重的焦虑症等不良症状。在采取儿童学习等预防措施后,分析总结临床护理风险因素的经验教训,以此经验教训,尽可能的防止由于医护人员及患者之间发生冲突,带来的严重损坏,获取更高护理质量。临床护理是临床护理的紧迫任务之一。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这项研究中,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入学的200名儿童纳入到研究范围之内,分别的将这200名儿童以随机分组的方式分别归入观察组及对照组中,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1:1,患者年龄最小为一个月,最大为11岁,包括幼儿在内的平均年龄为(5.34±1.32)岁。观察组有肺炎患儿43例,感冒患儿66例,腹泻患儿31例,18例患儿所患病症为其余症状;观察组中男女比例为42:57,年龄最小为三个月,最大为10岁,平均年龄为(4.51±3.15)岁。儿童的症状通常具有代表性,没有影响该研究的因素。同时,观察组及对照组的两组患儿,无论是性别、年龄还是表现出来的病症数据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因此可以进行比较研究。
1.2风险因素
探索儿科护理不安全因素的预防
1儿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
1.1护理人员方面存在的问题
1.1.1儿科护理人员穿刺技术不精儿科护理人员必须要有一身过硬的穿刺技术,然而在护士实习阶段进行时间的机会又少,导致很多刚上岗的护理人员穿刺技术不精。如果多次穿刺失败,患儿家长会因为心疼孩子而直接引起患病儿童及家长们的不满意,甚至产生暴力冲突,严重影响患儿的治疗。
1.1.2儿科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不够认真儿科护理人员必须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在工作中,不能因为忙碌而简化操作规程、无菌操作不到位、三查七对不严格恪守等,否则会影响患儿的治疗及引起护患之间的矛盾。护理人员在交接班的时候,查对不严格,用药剂量交接不准确等工作问题也极大地影响患儿的治疗。
1.1.3儿科护理人员叮嘱不到位儿科护理人员医嘱不到位,患病儿童及其家长擅自离开病房,出现意外,也是患儿治疗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
1.1.4一部分儿科护理人员经验不足年轻的护士缺乏经验也是患儿治疗时的隐患。由于儿童患者的特殊性,护士需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及时观察患儿的变化并通知医师或家长。但是年轻的护士缺乏经验,不能及时的观察出病情的变化,在应急方面也缺乏经验,不能很好地照顾患儿,从而影响患儿的治疗。
1.1.5儿科护理人员的态度不好护理人员的态度不好也会引起护患争执,从而影响患儿的治疗。由于护理人员工作难度大、强度大,每天要面对很多形形色色的患者和哭闹的孩子,有些负面情绪也是在所难免的。当面对家长不断地问相似的问题时,会出现态度很差的情况,导致家长的不满。还有部分护理人员不满工资待遇等,带着情绪工作,对儿童患者较凶,导致不必要的争执。
儿童少年期精神分裂症综合护理干预对策
摘要:目的研究综合护理干预在儿童少年期精神分裂症中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80例儿童少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周期为6个星期。对照组给予利培酮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模式,提供温馨舒适的住院环境和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关注患者情绪变化,做好体质量管理,加强日常行为训练,积极进行心理护理干预等措施。对比两组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分、治疗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结果治疗后,观察组BPRS评分(55.01±2.1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8.08±2.43)分(P<0.05);观察组治疗依从性95.00%(38/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30/40)(Z=-2.079,P=0.038);而且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2.50%(37/40),也高于对照组的77.50%(31/40)(Z=-2.211,P=0.027)。结论在儿童少年期精神分裂症中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提高治疗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儿童少年期;综合护理干预
患者年龄未满18周岁的精神分裂症称之为儿童精神分裂症或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1]。精神疾病的病因往往会追溯到童年时期,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重视。有研究表明,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儿童期就起病,表现为孤独、协调功能差、社交自信感低,易产生社会性焦虑,出现运动性抑制和运动性兴奋等,表现缄默、紧张状态或兴奋、冲动等[2]。儿童青少年在服用抗精神病药后易导致体质量增加,影响治疗的依从性[3]。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成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4],而且,对精神分裂症采取利培酮治疗时实施护理干预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5]。本研究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儿童少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儿童少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根据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患者均符合《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中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其中女性41例,男性39例,年龄(13.20±1.30)岁。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10.23±2.84)岁;对照组男性29例,女性11例,年龄(11.12±2.44)岁。两组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弱视儿童规范化护理健康教育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2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弱视儿童150例(186眼)。入组标准:矫正视力小于0.9;经相关检查,排除眼部各种器质性病变;患儿无重大躯体性疾病,无精神障碍,无沟能障碍。将150例患儿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75例(92眼),男39例(48眼),女36例(44眼);年龄3~7岁,平均年龄(5.2±1.6)岁;弱视情况:轻度51眼,中等32眼,重度9眼;弱视分类:屈光不正患儿58眼,屈光参差性患儿21眼,斜视性患儿12眼,形觉剥夺性患儿1眼。对照组:75例(94眼),其中男38例(45眼),女37例(49眼);年龄3~7岁,平均年龄(5.3±1.6)岁;弱视情况:轻度52眼,中等33眼,重度9眼;弱视分类:屈光不正性患儿60眼,屈光参差性患儿20眼,斜视性患儿13眼,形觉剥夺性患儿1眼。2组弱视儿童在年龄、性别比、弱视病情、疾病分类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与护理方案
2组均采取常规弱视治疗方案:(1)配戴眼镜进行屈光不正的矫正;(2)依照儿童弱视眼的具体病情行不同的遮盖手法及时间;(3)精细化操作;(4)其他治疗方法,如眼后像治疗、视频强化目力治疗等。护理方案:对照组实施眼科常规健康宣教,即向小儿家长讲解治疗方案内容、治疗的意义以及治疗过程中的需要的配合等,同时嘱咐家长按照医嘱进行定时复诊;研究组实施全面的、规范化的护理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内容参考近年来相关研究资料、文献、护理经验以及儿童、家长的不同情况来进行制定。
1.3规范化护理健康教育
(1)组建弱视儿童、家长健康教育护理组,成员为1位主治眼科医生与5名具有3年以上眼科经验的护理人员,共同对研究组每位患儿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并记录归档,每次患儿的就诊检查结果、护理健康教育内容等均记录在此档案中。(2)护理人员根据患儿评价结果有针对性对患儿及家长进行心理疏导,尤其对于情绪上有焦虑的家长、儿童要重点心理护理,通过视频、图片等直观资料向家长及儿童讲述弱视的病理、危害以及治疗的意义、手段等,特别要强调长期规范治疗的必要性。(3)每月定期组织1次弱视儿童家长课堂,由眼科主任有计划的知识讲解,并解答患儿家长在治疗方面遇到的问题,对于困难较大的家长可进行单独指导。同时,鼓励弱视儿童家长之间相互交换督导经验,以促进儿童更好的完成治疗项目。(4)在每次复诊时,让患儿看有关弱视的知识视频,时间为20min,目的是让儿童了解自己的眼睛疾病以及不良用眼习惯等,以促进儿童顺从治疗。同时采用儿童化语言方式向儿童讲一些眼睛不好所带来的烦恼与不便,为了提高患儿治疗的积极性,可用小奖品来予以鼓舞。(5)向家长强调按时带领患儿来院复诊,告诉家长定时复诊才能及时掌握病情变化,以免发生不规范治疗。(6)对家长进行儿童膳食指导,鼓励家长多为孩子提供优质蛋白(如鱼类、虾类、奶类等),多提供富含维生素A、维生C及钙的蔬果,督促孩子多进行体育锻炼,以加强孩子各种营养的吸收。
小儿支气管哮喘护理分析
摘要:综合国内外小儿支气管哮喘护理的研究现状,在哮喘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从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循证护理模式两方面阐述小儿支气管哮喘护理研究的相关进展,旨在有效提高哮喘患儿的控制率。
关键词:小儿支气管哮喘;护理模式;以家庭为中心;循证护理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全球范围内威胁公众健康最主要的慢性肺部疾病,全球约有2亿病人[1]。20余年来我国儿童哮喘的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1990年全国城市14岁以下儿童哮喘的累积患病率为1.09%,2000年为1.97%,2010年为3.02%[2]。哮喘的病理基础是慢性炎症,伴随气道高反应性[3],该病病程长且反复发作[4],具有急、危、重等特点,严重影响了病人的日常生活、学习及生长发育。长期以来,小儿支气管哮喘的护理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但目前此病尚无根治的方法,《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16)》明确提出哮喘管理的目标是有效控制哮喘症状,维持正常的活动能力[2]。目前我国儿童哮喘的总体控制水平尚不理想[5],为使护理同仁进一步了解各种小儿支气管哮喘的护理方法,提高小儿支气管哮喘的控制率,现对小儿支气管哮喘的护理进展进行综述。
1小儿支气管哮喘常规护理模式
1.1小儿支气管哮喘的诊断
1995年全球哮喘防治创仪(GINA)首次了全球性哮喘诊断与管理的指南,为哮喘预防和管理提供了全面而系统的方案[6]。我国中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亦早在1993年制定了我国儿童哮喘防治常规,并于2008年发表了修订的《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和防治指南》,充分体现了循证医学原则,对提高我国儿童哮喘的防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2008年指南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国外发表的哮喘防治指南以及国内的哮喘诊治共识,汲取新的循证医学证据,修订并发表了《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和防治指南(2016年版)》,为儿童哮喘的规范化诊断和防治提供指导性建议。2016年版《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和防治指南》指出哮喘的诊断标准:哮喘的诊断主要依据呼吸道症状、体征及肺功能检查,证实存在可变的呼气气流受限,并排除可引起相关症状的其他疾病。①反复喘息、咳嗽、气促、胸闷,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呼吸道感染、运动以及过度通气(如大笑与哭闹)等有关,常在夜间和(或)凌晨发作或加剧;②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吸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③上述症状和体征抗哮喘治疗有效,或自行缓解;④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咳嗽、气促、胸闷;⑤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哮鸣音),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证实存在可逆性气流受限。支气管舒张阳性:吸入速效β2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压力定量气雾剂200μg~400μg)后15min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增加≥12%;抗感染治疗后肺通气功能改善:给予吸入糖皮质激素和(或)抗白三烯药物治疗4周~8周,FEV1增加≥12%;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最大呼气峰流量(PEF)日间变异率(连续监测2周)≥13%。符合第1条~第4条或第4条、第5条者,可诊断为哮喘[2]。
1.2哮喘控制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