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绘画教学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儿童绘画教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儿童绘画教学

学前教育专业高职学生教学简笔画研究

摘要:教学简笔画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对于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立足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教学简笔画课程的认识,从课程价值、学习目的、潜在困难三个角度展开分析,提出了学生对于教学简笔画课程的几类常见认识误区。

关键词:教学简笔画;高职学生;学前教育

简笔画作为一种实用性很强的通俗艺术形式,通过精练概括、简中求美、以少胜多的艺术思维和造型理念,广泛运用多种艺术造型形式,给人以物质和精神的审美享受。其由于生动、形象、易操作的特点,常常被教师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对于师范生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高职院校普遍开展的教学简笔画课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认可程度如何,又持有怎样的态度,存在哪些认识误区,将是文章研究的重点内容。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教学简笔画课程价值的认识及其误区

对上海市某高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调查研究显示,学生普遍认为教学简笔画课程处于“比较重要”(占35.0%)或“非常重要”(占42.5%)的地位,教学简笔画的价值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重视。学生认为教学简笔画课程的课程价值主要在于:教授儿童简笔画、了解儿童美术发展规律、满足学前教育专业培养要求等。部分学生认为,教学简笔画的重要性“一般”(占22.5%),主要原因包括:太过简单,日后工作用不到;本身有绘画基础,此课程对自身发展助益不大;等等。调研结果表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大多能够认识到教学简笔画的实用价值,但对于其课程意义的整体定位并不明确,认知比较流于表面,对于教学简笔画的理解有待加深。首先,从课程体系上看,教学简笔画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未来从事儿童教育岗位的必修课程。3至6岁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要特点,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使用简笔画辅助教学,传递给儿童直观、具体的事物形象,从而达到活跃课堂氛围、诱发儿童兴趣的目的。这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必然要求,也是保证课程质量的必要条件。其次,从艺术角度说,教学简笔画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能够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艺术熏陶,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虽然简笔画看起来比较简单,但是想要画得形象、生动并不容易,学生需要选取合适的构图方式,将基本的点、线、面及色彩合理搭配,并进行适当的幽默化处理。学习教学简笔画,可以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入门的基础,促进学生艺术鉴赏与审美能力的提升。最后,从教育教学的角度说,教学简笔画的最终使命是服务于儿童的兴趣与发展。适宜的简笔画教学一方面能够促进儿童对教育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其绘画思路(将复杂的形体分解为简单的几何体,突出表现鲜明特征),促进儿童自主创造,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儿童的创造性,促进儿童认知与艺术能力的发展。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教学简笔画课程的目的及其误区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教学简笔画的目的主要包括:学习绘画技巧、教授儿童简笔画、培养审美情趣、学习绘画一般知识、了解儿童美术发展规律、学做手帐等手工、获得学分等。总体而言,很多学生认为学习绘画技巧与教授儿童简笔画是课程学习最重要的目标(分别占82.5%、62.5%),“能够毫无障碍、随心所欲地教小朋友画画”是其最大的期待;部分学生提到了希望培养审美情趣(占47.5%),学习绘画知识(占32.5%),了解儿童美术发展规律(占32.5%),应用于个人兴趣手工(占25.0%)等;消磨时光(占10.0%)与获得学分(占22.5%)也是少数学生修读教学简笔画课程的原因之一。有少数学生学习动机稍弱,将教学简笔画视为“不得不选”“不得不学”的课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修读教学简笔画的主要动机是实践导向的,围绕简笔画技能知识学习展开,拓展至个人情趣,最终目的是将教学简笔画落实于工作与生活实践。这与学生对教学简笔画课程价值的认识特点是一致的。但是,高职学生学习教学简笔画课程的目的也存在着以下误区。

阅读全文

儿童艺术教育课程反思

【摘要】

本文通过儿童绘画教学为例,浅析儿童艺术课程教师教法的思考。从儿童涂鸦解读与儿童绘画与故事衔接解读两个方面解析了儿童在绘画创作中语言与思维表达的发展。对教师在儿童绘画等艺术教育课程教学中提出新的反思。要求教师从教课者的角度转化为引导者与分析者的角度。

【关键词】

艺术教育;绘画;语言;思维发展

我国《3-6岁儿童发展指南》中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对幼儿的学习能力与未来发展做出了详尽描述。该指南的,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教学指导与儿童发展考察奠定了可行性标准。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3-6岁时儿童语言表达急速发展的时期,幼儿语言的发展,尤其是其口语发展的对于幼儿逻辑思维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交流与思维的工具和外显形式。正如《指南》中指出“幼儿语言的发展贯穿于各个领域,也对其它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幼儿在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同时,也在发展着人际交往能力、理解他人和判断交往情境的能力、组织自己思想的能力。

通过语言获取信息,幼儿的学习逐步超越个体的直接感知。”但是幼儿的语言发展我们不能把它狭义的仅仅定义为口语表达的发展,在幼儿的表达形式中,肢体、绘画、手工作品都是儿童“语言”的一种表达形式。正如《儿童的一百种语言》一书中指出,儿童由一百种组成,儿童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只手,一百种思想,一百种思维方式、游戏方式、说话方式。因此,在儿童艺术教学活动中,应当尊重幼儿的表达多样性与创新性。那么,在幼儿绘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思考的问题不是怎样教会儿童绘画,而应该是如何理解儿童的绘画,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如何使儿童涂鸦转化为儿童绘画?如何连接绘画与故事叙述的表达?首先,每个幼儿的绘画都在无序的涂鸦中开始的。但是正如前文所说,看似杂乱无章的涂鸦实际也是儿童思维与语言的一种表达。那么,在当今的美术教学中,老师能够帮助幼儿逐步地把儿童涂鸦转化为儿童绘画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儿童认识、了解、感受、体验各类绘画材料和绘画工具。其次在老师的帮助与协调下,由儿童自我表达,自主创作的涂鸦作品。在幼儿完成作品后教师应当与幼儿进行详尽的交流,倾听孩子的创作意图并且能够在每幅作品后详细记录儿童涂鸦作品所表达的内容。3岁以上的儿童已经有了自己的主观认识和主观表达,对事物的表达和认识有着自己的方式和特点。因此我们在这一阶段主要是以引导和鼓励的方式让孩子们通过涂鸦来更进一步表达自己的各种情绪,抒发情感,儿童会因此倍受鼓舞,从而更加喜爱儿童涂鸦同时为儿童涂鸦转化为儿童绘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幼儿绘画教学中,通过对儿童涂鸦的细致观察,不难总结出儿童涂鸦具有以下特点:情感的流露,以画表达话。由于儿童语言与脑力思维的发展还没有达成人的水平。因此,幼儿无法像成年人一样的具有较强的情绪与情感控制能力。因此,在儿童信手涂鸦当中其情绪的好坏是很容易外露的。从1至2岁幼儿的乱写乱画直至到5至6岁儿童的开始出现具象表达的形象。我们都能较为轻易的感觉出儿童作画当下情绪中的喜怒哀乐。一张画纸、一片沙地、一根笔抑或是一支小小的木棍……,这些随手可见的生活物品都会成为儿童表达情绪的媒介,只要儿童愿意,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所想所思通过绘画这种最原始的方式表达出来。似乎儿童,特别是口语发展还尚未完全的宝宝更倾向于发现和创造一幅充满情绪的涂鸦绘画,比他们使用各种语言描述这种情绪来得更加容易,更令他们自己满意。例如:儿童在涂鸦绘画中如果反复地描画某种形象,并试图把它们画得尽善尽美,在某种程度上表明这个形象在儿童眼里是十分可爱与重要的。其次,内心充满阳光的儿童,几乎会在每一幅涂鸦作品当中画出明媚的天空和火红的太阳;当然,如果儿童在绘画中用线条把已经画好的形象涂抹掉,是孩子宣泄内心的烦燥不安、不满和愤恨时的常见表现手法;很多儿童在心烦意乱时,我们很难在其漫无目的与章法的乱涂乱画中看出他想表达的主题,也许,这样的涂鸦并不能称之为绘画,但儿童却可以有效的以这种涂鸦绘画的方式使自己纷乱的情绪得到了释放。这一点与我们许多成人的信手涂鸦是有着异曲同工之意。因此,了解幼儿绘画的这些特点将有助于我们更加容易的接近儿童的内心世界,揭示那些容易被成人忽略的儿童们的思想,便于我们及时调整教育方法。不仅仅是情绪的表达,儿童涂鸦也是儿童成长过程的有效记录,通过儿童绘画作品的延续,我们可以从中解读出儿童思维成长与社会性成长的发展历程。因此,儿童自主绘画与绘本故事的对接也就现的尤为重要。儿童在绘画或者阅读绘本的过程中很容易对某个事物展现出强烈的好奇心,例如:一个小动物,一张放在屋子中间的桌子,甚至于一件细小的图画。幼儿往往会一次为中心展开大量相关问题。因此,在幼儿绘画教学中,要求幼儿再次解读自己的作品实际上是培养幼儿思维发展帮助幼儿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给儿童空间让儿童在自己的方式与思维模式过程尝试自己去解决处理问题,培养儿童独立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此工程中应当更多的是倾听者与记录者。而非儿童思维的引导者与介入者。因此在儿童提出诸多问题的时候,我们首先要问自己如果这个问题要交给让幼儿自己,他们会怎样回答与解决。在教学中,我们鼓励教师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儿童的自我绘本解读能力。首先老师拿出上一节课儿童的所创作的作品发放给孩子,让每位儿童再次解读和认识自己的作品,其次,要求每位孩子根据在涂鸦作品中提出问题或是在上一节课的作品中重新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后再要求幼儿思考如何来解决问题,将自己解决问题的想法按照顺序画出来。老师在孩子画的每一步要记录下来。儿童涂鸦是儿童成长时期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所有的儿童从咿呀学语的时候,就能通过涂鸦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了。

阅读全文

儿童美术教育拓展分析

摘要:目前,儿童美术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家长的重视。如何正确地开展儿童美术教育,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该文探讨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要性,研究如何开展儿童美术教育、评价儿童绘画作品并进一步拓展儿童美术教育。

关键词:儿童;美术教育;拓展

儿童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儿童美术教育更是受到教育界和广大家长的重视。如何正确地进行儿童美术教育和实践,并从整体的角度进行综合延伸,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儿童美术教育及方法探讨

笔者认为,儿童美术教育不是单纯的职业教育,也不是专门传授绘画技艺的教育,更不是仅仅以培养画家为目的的教育。儿童美术教育是提升儿童整体素质的教育,是对儿童的心理、思想、情操和人格进行的综合教育。让儿童参加美术活动并不是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只是手段和方法。儿童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儿童的记忆力、想象力、观察力、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儿童对文字、语言等还不能熟练掌握时,教师可以让儿童借助美术表现并抒发自己的意念和情感。儿童美术教育的价值更在画外,也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加强美术教育,能够陶冶儿童的情感和情操,培养他们的人格,使其具有美的灵魂,成为更完善的人。儿童美术教育还可以使儿童获得内心的平静,保持稳定情绪。儿童大都活泼好动,其通过绘画可以发泄情感,缓解紧张情绪,使心情更加平静、愉悦。儿童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儿童坚韧的性格,让儿童有追求的目标,使他们有上进心和自信心;还可以锻炼儿童的耐心、毅力,使他们不怕苦、不怕累,不被成功和失败的情绪左右,培养儿童积极探索的精神。绘画可以体现儿童的认知能力,反映儿童的情感、审美趣味和人格素养。教师不仅要向儿童传授绘画技巧,还要引导他们学会自己创作。儿童通过绘画把脑海中的意象、对周围事物的认识描绘出来,表现他们的思想、感情、兴趣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儿童的绘画能力是按照一定的轨迹发展的,每名儿童的绘画能力发展虽然有快有慢,但发展的次序不会颠倒。刚开始学习绘画时,他们只能画一些没有形象的线,渐渐开始有意识地表现事物,这时还看不出他们表现的具体形象;接着发展为用象征符号表达意念,进而能创造个性化的绘画语言表达感情,最后能真实地表现物象。儿童绘画活动可以是儿童进行的游戏,也可以是一种创作活动。儿童画画一般只图自己高兴,并不考虑是否需要画出一幅作品。他们用画宣泄自己的情感,随意画出困扰他们的事情和问题,通过绘画表达他们快乐的心绪。儿童通过绘画宣泄心情,促进他们身心的和谐发展。因此,教师和家长可以把儿童绘画看成了解儿童的窗口,从他们的画中了解他们的认知能力,把握他们的情感、心绪、性格、兴趣和爱好,从而进一步关心和教育儿童健康成长。儿童绘画是其自我表现的一种方式,不论年龄多大的儿童,都应被看成是一个完整的人。儿童通过绘画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兴趣。儿童画是儿童在生活中观察、体验、思考生活后表现出来的感受。教师和家长应多给予理解和尊重,不应站在成人的角度、用成人的眼光和尺度衡量儿童的作品,更不要主观干预儿童的创作。绘画反映儿童智力的发展水平。早期绘画教育能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教师和家长及时让儿童接受绘画教育、参加美术活动,对儿童的成长是十分必要的。

1.如何培养儿童对绘画的兴趣

第一,教师和家长要给儿童创造一个良好、宽松的绘画环境,使其在游戏中培养对绘画的兴趣。儿童常把绘画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因此,教师和家长要让儿童在轻松、愉快、自由的情绪支配下绘画,不能给他们太大的压力。第二,要培养儿童对绘画的自信心,教师和家长要多鼓励、少指责,提高他们对绘画的兴趣。第三,教师和家长要扩大儿童的视野、开阔儿童的眼界、增长儿童的知识,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第四,教师和家长要多让儿童尝试绘画的新材料、新形式,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提高儿童对绘画的兴趣。

阅读全文

少儿美术教学心理探究

本文作者:何伟 单位:湖北省襄阳市湖北文理学院美术学院

研究和分析儿童美术心理的发生、发展,对提高少儿美术培训效果,提高少儿学习美术绘画的能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可以对少儿美术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可以促进儿童美术能力的发展和形成,陶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提高学生人格成熟的进度。在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特别强调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学说,并且影响了英国心理学家里德,里德于1927年发表了他的“儿童绘画发展阶段说”,在这个文献中,里德首次把儿童绘画发展分为“涂鸦期“”线描期”“叙述的象征期“”叙述的写实期”“视觉写实期“”压抑时期“”艺术复活期”7个阶段。为少儿绘画心理学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

这个阶段主要是小学低年段的儿童,他们刚刚由幼儿园升上来,其心理特征仍然属于幼儿阶段,教学活动仍然以游戏为主,在游戏中实施教育和教学,并逐渐转为以学校正规教育为主的小学生活。少儿在这个时期表现出来的自由作画,与小学阶段按教材教学的教学计划不一致,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应该把如何转变儿童的绘画心理作为一个重点课题进行研究。制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都要以引导学生成为一名有规划有计划学习美术的少儿。

所以此时选择的教材应该是符合这一时期儿童的心理特点。不仅仅是教材要依照这一心理特征编排,而且教学也应该围绕这一心理特征进行,包括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应该积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利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动手能力和绘画能力。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对于这一阶段的少儿教学,更应该以这种方法进行,多鼓励、多赞扬,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以延长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为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随着少儿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心理也在发生变化,这从他们的绘画能力上可以看出。少儿绘画的中级阶段可以作为儿童绘画的转变期或过度期。过渡期少儿的绘画心理是不稳定的,呈现波动性。他们的心理成熟了,绘画水平也成熟了,他们对于自己的作品,基本上能看出其中的不足。然而仅仅是发现而已,他们往往不知如何改变。这种情况是因为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不足所致。对物体的结构、比例、色彩等问题的理解和认识,缺乏应有的能力和水准。如果不能有效引导,往往容易导致学生作画的兴趣下降,泯灭他们心里的作画热情。

所以这个阶段,是一个过渡阶段,非常关键的时期。是学生思维能力的转变时期,这个时期儿童的思维由直观向抽象发展,处在两种思维模式交替阶段。是延续学生美术兴趣的关键时期,所以特别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以便保持学生的绘画积极性。如果教师过度指责,缺乏鼓励和表扬,那么很容易使大批学生失去绘画学习的信心。因此教学形式和方法上,都应做到适当的转变,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这一时期,儿童在抽象思维方面已得到了很大发展,基本能够表现出爱好美术的倾向,这个阶段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更高,他们对形体的观察理解能力早已不是初级阶段和中级阶段可比的,绘画能力已有了很大提高,单纯依靠学校的美术课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这个时期就会表现出对美术学习的特别兴趣,教师就需对这阶段的学生教育要有所区别,对爱好美术的学生要系统地传授一些理论知识和绘画技巧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写生能力的训练。

阅读全文

师范美术教学中儿童画思考

绘画是孩子们的天性,也反映出了孩子们纯真的性格。这就是儿童画。儿童画的广泛应用性决定了,在师范美术教学中,要把其作为特色校本课程来开发。幼儿美术绘画是师范美术专业课程的重要内容。在师范儿童画美术教学中,要结合学生自身能力,拓展学习空间,培养师范生的美术创新和实践能力,开展美育教育;开放教学课堂,把以基本理念为主的儿童画美术课程改革,融入到教学中,不断创新和拓展、提升和融入,让师范生在浓厚的美术文化氛围中完善自我,最终使师范生的儿童画教学能力得以提升。

一、要使师范生树立宏观的美术教育观念,让学生在文化氛围中认识美术

经改革的美术教学中,在课堂中注重引入宏观的美术教育观念,除了重视师范在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学习和训练之外,还要注重引导学生体验美术学习的过程,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美术课的价值、儿童画的价值。因此,在师范美术课教学中,要严把教学计划,保证美术课课时,把美术课堂作为儿童画的教学阵地。督促学生在课堂内打好基本功,在课外实习中拓宽创新思路。积极开展室外写生,使学生体验大自然的美,捕捉灵感,打开学生的艺术创作空间。教学表明,学生通过个性化的写生,不仅让作品得到了丰富,而且也让学生的作品更富有生活气息。

二、要树立师范学生美术教育的发展观,形成良好的美术素养

师范美术教学对儿童画教学进行了改革和创新,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首先,在教学实践中,利用师范专业多样性的资源、环境,把儿童画和中文专业的儿童文学教育结合在一起,借助儿童画,作为儿童文学的载体,通过儿童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表达能力、观察生活的能力和发现创新的能力,开启儿童想象空间。其次,在师范美术教学中倡导个性化儿童画教学,并不是否定集体学习,在美术教学中,集体学习仍然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授课形式,跟小团体及个体学习一样重要。在集体教学中发现有学生对某些知识有盲点时,就可以采取小团体或者个体学习的形式。所以我们在师范美术教学课程的设置中,要发现学生个体和集体学习的结合点,两者相结合,对教学重点、关键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教学重点,从而给予学生更多的创作时间,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最后,教师要加强对个别学生学习的引导。教师有的放矢的指导,有助于改善学生个体创作的不足。要鼓励学生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对具有个性化风格的绘画内容进行保护,给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最后,在教学上开放教学观,培养学生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开放、平等和互动的师范美术教学课堂,不断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培养,利用多种方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能。

三、树立“儿童画心理学”综合课程观,激发学生的美术课堂设计

儿童美术绘画是师范学校美术专业学生就业后在工作时间中的重要内容。师者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不仅依赖幼儿的绘画基本功,还需要结合幼儿的个体情况,综合运用幼儿美术学、心理学进行课堂设计。可见,儿童画课程中儿童绘画心理学的重要性。首先,要了解儿童各个阶段的心理特征。儿童在不同阶段,对外界的认识和心理都是不一样的,对绘画也会有不同的表现。绘画的素材、教师的评价和表达绘画的方式都很容易影响儿童对绘画的展现。其次,要了解儿童各个阶段的认知特点。儿童的美术发展阶段主要有三岁之前的线条涂鸦阶段,五岁左右的想象期和六岁之后的人物和图形启蒙阶段等等几个主要阶段。美术能力是随着幼儿的年龄增长以及表现的技能技巧、对社会的认知等方面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最后,要明白儿童画是孩子们的一种情感表达,要通过儿童画的展示内容,保护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总之,通过师范美术课程的设计,让学生知道在儿童画中需要把美术教学的重点转移到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的绘画活动中,让儿童健康快乐地发展。儿童画是人性最初的、也是最美的一种言语的表达。儿童画承担了表现美、想象美、创造美的责任。因此为了让美术教学方法更加多元化,在开放、自由的环境中学习儿童画的教学方法,既要让学生懂得针对不同个体采取不同的创作方法,也让学生掌握儿童绘画心理在儿童画中的重要性。学生通过在师范学校的学习,积累了一定量的知识和素材,进行提高后,才能发挥主观性和创造性,进而在幼儿的作品中得以体现。

阅读全文

绘画艺术疗法在特殊儿童干预中运用

特殊儿童由于在生理方面有着一定的缺陷,因而,在学习、人际交流和日常生活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难,也容易因此产生较多的心理问题,阻碍个人健康成长。而通过绘画的方式,学生首先能够对物体进行一定的观察与感受,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其次,可以通过与教师以及其他学生的交流,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还能够在绘画技能的不断进步中培养出乐观的心态,消除不良的情绪。因此,教师要重视绘画艺术,在特殊儿童干预中的应用,借助绘画艺术促进特殊儿童全面成长。在本文中将会重点针对绘画艺术疗法,在特殊儿童干预中的应用情况进行探究,同时提出具体的应用策略。近年来,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普遍都认识到了绘画艺术在特殊儿童干预中的重要作用,并积极的尝试将绘画艺术与特殊儿童干预进行有机的融合。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教师还普遍缺乏成熟的模式,不能够有效发挥绘画艺术对特殊儿童各方面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要深入挖掘绘画艺术的特性,深入考察特殊儿童在学习人际交流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将绘画艺术与特殊儿童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的结合,促进特殊儿童获得健康成长。下面笔者就具体谈一谈绘画艺术疗法在特殊儿童干预中的应用策略。

1提高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

特殊儿童由于在视力、听力、运动能力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因而不能够正常的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学习能力普遍受到了较大的限制。但是他们也有着旺盛的学习需求,需要获得教师的指导以及同学们的帮助,这样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教师可以引导特殊儿童对绘画材料与绘画方法进行具体的认识与学习,对客观事物进行具体的感受,以此帮助特殊儿童树立学习意识,提高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认识到个人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可以根据特殊儿童存在的不同问题展开多种形式的绘画教学活动。比如,对于存在听力障碍的特殊儿童,教师可以引导其对不同的颜色进行认识。比如,可以分发给学生不同的蜡笔,让学生描摹一定的物体,从而对冷色调和暖色调的不同类型的颜色进行具体的认识;又比如,对于精神狂躁的特殊儿童,教师可以引导其对客观事物展开全面的观察,提高学生心理的专注力。比如,教师可以与学生交流“我们今天来学习描绘春天的景色怎么样?”对此,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展现春天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景象,让学生思考“我们可以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哪些事物?我们可以发现这些事物有什么特点呢?”学生由此能够沉浸在春天的美好景象中,从而获得内心的宁静,并有意识的对春天的景象展开多角度的观察。比如,可以发现柳树的枝条是随风摆动的;燕子是在高空中盘旋飞翔的;溪水是十分清澈的。从而有效提高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给出一些相似的事物,让学生进一步展开较为深度的学习活动。比如,可以同时在多媒体上呈现出春天和夏天情景的图片。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两幅图片中有哪些共同的事物?有哪些不同的事物呢?”学生可以展开充分的观察活动,突然发现两幅图片中都有柳树,花朵和小鸟这些事物。但在春天景象的图片中,柳树的枝条更为嫩绿,而夏天景象的图片中,柳树的枝条略微有所枯黄。学生可以将观察到的这些结果描绘的图画中,进一步提高创作的特色。通过这些方法的实施,学生能够对各种事物展开具体的观察,从而具备强烈的学习意识,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2提高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

特殊儿童由于在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而普遍缺乏与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交流活动,让学生针对绘画表现出自己的观点,并对善于表达的学生进行鼓励与称赞,以此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让学生树立团结集体的意思,更好地融入社会与生活。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一定的重组,使其形成相应的交流与互动小组,以小组为单元来运用绘画艺术疗法来开展相关的实践探究工作。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讨论和互动,从而提高人际交流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获得他人的帮助和支持。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相应的绘画任务来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比如,可以让学生对本地区的风景以及人物进行描绘,尽可能全面的展现本地区的风土人情。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我们是不是需要相互合作呢?”学生由此能够产生相互配合的意识。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组建成绘画小组,展开具体的绘画活动。比如,在小组中,一些学生可以负责对本地区的生活场景进行观察,搜集与居民楼、饭店、健身馆等有关场所的绘画资料;一些学生可以负责对本地区的自然场景进行观察,收集与花园、树林,有关的绘画资料。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相互交换绘画资料,并商讨具体的绘画方法。又比如,教师可以让绘画技术相对不足的学生与绘画技术较为优秀的学生展开交流,学习绘画经验。比如,一名学生可以提出自己在画面的结构设置上存在着困难,另一名学生可以辅导其根据事物的具体特点来进行画面结构的设置。在绘画完成之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共同回顾绘画的过程,对各自绘画中出现的问题和取得的成果进行评定。对此,学生能够与同学进行充分的交流,对他人表述的内容进行接纳,对自己的绘画方式进行进一步调整。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能够学会与他人进行友好的交流,从而提高人际交流能力。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以绘画为话题,展开多种形式的交流,从而有效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对于相应的绘画活动,教师要加强相应的指导,帮助学生发现更多的绘画问题和实践问题,运用所讲解的知识和技能来进行解决,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教师要用发现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变化,让学生认识到提高互动交流能力,养成互动交流习惯的重要性。

3提高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

特殊儿童由于生理和心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而在内心中容易存在着自卑、消极、暴躁的状态,容易形成不健康的人格,阻碍自身的发展。因此,教师还要注重通过绘画来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提高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让学生对自己进行深度的认可,对他人进行深度的接纳,帮助学生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山水画教学来对学生进行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可以通过绘画工具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比如,可以让学生自主运用毛笔进行绘画练习,并与学生交流练习的感悟。学生能够发现毛笔的运用具有高度的技巧性,不能够在短时间内进行快速的掌握。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毛笔的各种运笔方法进行了解,从而帮助学生体会到毛笔这一种绘画工具对于个人专注力的高度要求,从而帮助学生形成专心致志的态度,有效消除学生在存在的急躁、暴躁状态。又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绘画作品进行展览。之后,可以有意识的发掘学生在绘画中表现的优秀之处,对学生进行称赞,以此让学生体会到他人对自己的认可,在内心获得成就感,消除自卑心理,提高学生的信心。同时,教师还可以与学生进行绘画合作活动,让特殊儿童在合作的过程中进行个人情绪的有效管理。比如在进行山水画的创作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和自己分别承担相应的创作内容。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会给予完成创作的任务,因而产生出一些浮躁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放慢创作的节奏,尽力追求将山水事物描绘出生动形象的感觉,从而让学生产生向自己学习的意识,让学生保持平和的心理状态。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绘画活动,让学生有意识的发现自身在心里中存在的问题,并借助相应的活动特点来消除学生存在的各项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阅读全文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思维能力培养

摘要:

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家长们除了重视孩子文化知识的培养外,也越来越关注音乐、美术等艺术特长的培养,希望孩子得到全面发展。在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上,其对于儿童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具有深刻的影响,作为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前儿童发散思维,在策略上注重课程设计上的开放性、美术教育活动上的趣味性、艺术的多样性以及关注学前儿童精神的培养,从而注重学生各方面的发展,真正体现美术教育的价值。

关键词: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发散思维

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家长们除了重视孩子文化知识的培养外,也越来越关注音乐、美术等艺术特长的培养,希望孩子得到全面发展。早教教育中,教师也希望学前儿童能够更早的接受全脑开发教育。在全脑开发教育中,语文、数学等的启蒙教育侧重于左脑的开发,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侧重于右脑开发,尤其是手脑并用的美术早教活动对于学前儿童发散思维的启蒙与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究竟什么是发散思维?美术教育中的哪些因素对学前儿童发散思维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潜移默化的促进其发散思维的形成?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一探索。

一、学前儿童发散思维概述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成分,是根据已有信息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寻找解决问题答案的思维方式。以一个目标为中心,把思路向四面扩散,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探索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多样性和新颖性。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部分,也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学前儿童发散思维的发展具有十分明显的年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发散思维逐渐提高,主要表现在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发展。而且学前儿童发散思维的发展是不匀速的,5岁左右是学前儿童发散思维发展的转折期,5岁前快速发展,然后到了高原期,5岁后发展速度减慢。但是学前儿童的发散思维发展总体上来看并无显著的性别差异。由学前儿童发散思维的特点可知,5岁前是启蒙和训练的关键期,但是在家庭教育中发生的一些活动可能会抑制孩子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比如家长有意的控制孩子的一些幻想以及创造性游戏,比如孩子好奇心和想象力天生就是很丰富的,会对生活中的一些不认识的事物进行猜想,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给它们命名,家乡不要急于普及常识武断的否定,包括孩子们会通过过家家等活动去幻想一些场景,这些都是发散思维能力发展的载体,家长要积极鼓励。现实中往往会有些家长急于让孩子学习成人世界的规则和知识,扼杀孩子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孩子的想象力是上天赐予的最宝贵的礼物,家长们一定要好好珍惜,好好保护。另外,儿童一定的知识经验可以为发散思维的加工、重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所以学前儿童的早期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

阅读全文

少儿美术教育中综合材料绘画的价值

摘要:综合绘画随着时代的发展以材料的表现为切入点,在彰显创新表现、探索绘画语言方面有重要的影响。综合材料绘画在少儿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对于学生效果显著。同时综合的材料媒介也有利于教学资源的拓展。文章将从教师、家长以及适度性原则三方面思考如何更好地在美术教育中发挥综合材料绘画的价值。

关键词:综合材料绘画;少儿美术;作用;策略

一、现状和问题

综合绘画也叫综合材料绘画。20世纪初,在毕加索、波洛克等艺术家运用不同材料媒介进行拼贴、泼撒等手法进行创作,在当时是对绘画形式语言的重大革新。它打破了传统画种的限制,具有综合性、实验性、多样性和可探索性。在世界多元化发展的潮流中,综合绘画以开阔的包容性与新颖的创作手法在中国现代化绘画发展的道路中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随着综合材料绘画在美术界和高等艺术院校的发展,对少儿美术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少儿综合材料绘画发展至今,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师自身对于综合材料课程了解不够。家庭教育没有重视综合绘画对孩子的有益效果等。以上这些需要我们不断思考与探索,如何将综合材料课程的优势与少儿美术教育有效结合。

二、综合材料绘画在少儿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一)对学生效果显著

1.激发兴趣培养动手能力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