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儿童故事演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农村留守儿童自主阅读习惯养成
摘要:随着时展的步伐加快,地处边远地区的农村父母远离家乡到遥远的地方靠打工谋生,而自己的亲人及孩子不得不留下来生活和学习,故成了无人监管的留守儿童。由于留守儿童长时间缺乏父母关爱,心灵上蒙上一层层阴影,在生活上、学习上,尤其是留守儿童自主阅读习惯培养上存在很多不足。针对这个问题,就我校留守儿童自主阅读习惯的培养,我做了调查、跟踪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自主阅读习惯;养成
一、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我校地处偏远农村,距县城30多公里,是一所乡村完全小学,现有学生810人,其中留守儿童200多人,占学生总数的25%。近几年来,我乡村绝大多数家庭是依靠年轻的父母外出打工挣钱养家糊口,孩子全靠外公、外婆、爷爷、奶奶或亲戚照管,这些孩子常年孤独地生活,在学习上、生活上无人照管和教育。
二、留守儿童现状分析及存在的原因
由于父母常年在遥远的省外打工,孩子一年甚至几年都见不到父母,长时间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使孩子在学习上、生活上受到很大的影响。2016年初,我对我校200多名留守儿童进行自主阅读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1.留守儿童学习、生活习惯差
义务教育发展下农村留守儿童阅读教学
义务教育政策普及到今天,大多儿童已经顺利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但是在部分经济不太发达的农村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阅读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制约了他们的全面发展。对此,需要学校以及相关部门加大阅读教学力度,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农村留守儿童营造良好阅读学习氛围,切实解决他们的阅读教育问题。
1.义务教育发展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阅读教学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城乡差距也在进一步拉大。出现了一部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发展的现状,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群体越来越多。政府以及相关部门为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问题,制定了阅读教学活动政策,为他们提供了良好学习平台。有利于推进九年义务教育政策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制度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青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基础教育,是国家全力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阅读教学是搜集处理信息、帮助学生认识世界、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师生之间互动交流的重要载体。标准中还指出,通过九年义务教育,要让学生能够独立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阅读问题,具有独立阅读能力,还应该具有较为丰富的知识积累。基于此目标,相关部门在农村地区开展阅读教学活动,希望以此有效推进九年义务教育扎实稳步开展。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在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能够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为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在农村地区开展阅读教学活动,通过对留守儿童阅读教学引导,来逐步培养其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还能通过定期举办阅读活动,丰富阅读形式,使得农村留守儿童能够及时了解社会变化,学习新的知识,从而减轻农村地区受教育条件不均衡对其产生的影响,促进留守儿童实现全面发展。有利于落实国家阅读教学计划。农村留守儿童是当前社会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教育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而且,这一问题是影响农村教育全面普及的最大阻碍。作为当前教育中的重点关注对象,他们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接受良好的教育能够帮助其形成正确价值观和思想观,引导其全面发展。以阅读教学为例,国家大力提倡“全民阅读”,尤其是儿童、青少年应当充分认识到阅读教学的意义,积极接受阅读教学的熏陶。但是由于农村社会经济较为落后,各方面教育条件、教育环境设置比较有限,使得农村地区在课外阅读教学方面以及教学设备方面无法满足学习需求,因此,在农村开展阅读教学活动能为他们提供阅读平台,切实落实国家阅读计划。
2.义务教育发展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阅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留守儿童群体的阅读问题便成为当下主要教育问题。对此,需要深入分析其中原因,打好问题基础。农村留守儿童阅读能力有待提升。经过学校教育,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已经具备基本阅读能力,只是对作品的理解程度不同。据调查,在农村阅读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有90%的儿童在阅读中都能努力记住关键人物和大概故事情节,有80%的儿童能够联系周边生活实际理解阅读内容,但是只有4%的儿童在阅读中会查找参考资料,将不懂的问题学懂弄通。此外,在阅读中主动做读书笔记的人数则更少。多数留守儿童在对经典作品阅读过程中,都只停留在简单的故事情节以及内容表述方面,无法深入文章主旨进行剖析与理解。这一现象说明,农村大多数留守儿童阅读现状不甚良好,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有待培养与提升。阅读教材不够丰富,存在单一化。当前,由于部分农村地区经济条件有限,为留守儿童准备的阅读教材不够丰富,使得他们缺乏阅读资源,不利于阅读发展。比如河南地区,当地留守儿童占全国总量的9.17%,约82.7万人,主要集中在兰考、固始、邓州等地,这些地区总体藏书量以及书籍供应量较为有限,在留守儿童社区、村居以及学习场所中,只有24%的村居配有阅览室,有70%的学校还未建立图书馆,留守儿童无论是在村居还是在学校,都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阅读。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河南地区互联网读书、电子读书形式已逐渐普及,能够有效解决留守儿童难以有效阅读这一难题,但是仍然有部分地区经济条件较为落后,图书馆设立已是不易,资金、场地等不足之处也是阻碍电子阅读活动开展的重要因素,使得部分农村地区阅读教材呈现单一模式。缺乏教师正确阅读指导。当前正处于知识型时代,各类文章、报刊以及出版物能够通过各种传播方式呈现在大众眼前,但是由于农村留守儿童文化审美能力不足,理解能力十分有限,需要教师从旁指导,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以及教学能力。但是实际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只是口头强调阅读的重要性,缺少对儿童阅读内容的实际指导、阅读方法的科学规划以及阅读习惯的正确培养,使得农村留守儿童难以掌握正确阅读方法。据调查,部分教师认为适合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阅读类型范围较为狭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存在形式主义现象。
3.义务教育发展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阅读教学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农村留守儿童的课外阅读教学目标与实际教学存在一定的偏差,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深入。开展农村留守儿童阅读教学活动能够为儿童营造良好学习环境,解决阅读需求问题。对此,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可从引进阅读设备、改善教学方式等角度入手,全面探索农村留守儿童阅读教学活动开展的有效策略,从而满足阅读需求。多角度激发留守儿童阅读学习兴趣。为了有效提升留守儿童阅读能力以及阅读效果,需要多方主体共同配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首先,教师方面,可组织儿童开展丰富的阅读活动,具体可组织课前小演讲,鼓励儿童挑选自己擅长的文章进行演讲,演讲内容不限于诗歌、散文、寓言故事等范围,儿童自创文章也可以进行演讲,通过这一方式帮助儿童有效阅读。教师还可定期开展阅读手抄报比赛、阅读知识竞赛等活动,有效激发儿童阅读兴趣。其次,家长方面,需要及时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探讨有效方式督促儿童有效阅读。外出工作的家长可定期与儿童开视频,检查阅读作业,可要求儿童以讲故事的方式陈述阅读文章的大致意思,以平等的心态培养儿童阅读兴趣。同时,家长还需增强自身意识,在平时的言行举止中给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具体可为儿童购买一些简单的课外书籍,与儿童一起阅读,为儿童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多方引进阅读教材,营造良好阅读环境。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阅读能力还未有明显提升,其中原因之一便是阅读教材极为有限带来的影响。对此,学校、政府及相关部门需加大农村阅读教学投入力度,为留守儿童创建良好的阅读环境。首先,学校应当积极引进电子设备,丰富图书馆藏,构建电子阅读与纸质阅读相结合的综合性图书馆。学校还可在校园各个角落设置图书角、拐角书吧等场所,为儿童提供便捷学习环境。其次,政府方面应当鼓励农村、城镇开展图书帮扶活动,积极发动留守儿童参与阅读,具体可以创建阅读服务站,聘请毕业大学生或者其他社会人士开展阅读服务工作。及时改善和更新教学方法。儿童时期正是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学习和记忆能力的最佳时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发挥好自身引导作用,及时调整教学方式,逐步帮助儿童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比如教师在讲授《西游记》这本书的选段时,可要求儿童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式,通过扮演不同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塑造的情感。教师还可先为儿童放映教材中的《西游记》选段,学生通过观看选段视频,结合书本内容,更易理解阅读内容的深层含义。同时,教师还可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儿童到有电子阅览室的城镇自由阅读书目,满足留守儿童阅读需求。
谈讲好儿童故事的语言艺术
一、儿童故事艺术语言再创作的要求
1、语言口语化。
孙敬修爷爷在讲故事时就多用短句,比如在讲《两只羊过桥》时,会说:“两只羊都走到桥的中间来了。可这小桥特别窄呀,白羊站在这儿,黑羊站在那儿,谁也过不去啦。”孙敬修爷爷使用的语言口语化特点非常明显。二是语气、语调口语化,就是不仅要在语言风格上模仿儿童的说话特色,而且在讲故事时一定要遵循故事情节的变化来使用相应的语气。
2、巧用拟声词。
因为讲故事时需要模拟自然界中各种声音,如风雨声、雷电声、流水声、汽笛声以及各种动物的叫声等,这就需要讲故事时多多使用拟声词。孙敬修爷爷在讲故事时,会把“因为天下雨,所以带把雨伞”改为“天哗哗地下雨了,怎么办呢?带把伞吧!”用了拟声词“哗哗”,增加了语言的形象性,使听众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再比如乌鸦说话是“呱呱”,鸭子的叫声“嘎嘎”,大杨树叶子唱歌是“哗啦啦、哗啦啦”等,这些拟声词的运用都会使故事更加绘声绘色,生动传神,富有趣味,更具吸引力。
3、角色形象的塑造。
故事中的角色往往会给幼儿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因此讲故事时要注意对故事角色进行处理,塑造恰当的角色形象,以帮助幼儿了解角色的特点和个性,从而更好地领会故事的意义,获得更愉悦的审美享受。
儿童绘本设计与营销创新思路
【摘要】文章从“乐乐趣”多样态绘本系列出发,探讨新时期儿童绘本出版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儿童绘本产品的质量保障需求顺时而变,针对该类问题提出绘本设计和营销的可行思路,建议细化年龄分段,提供专属定制,强化线下互动,组合应用新媒体营销策略,厘清儿童绘本出版的宏观格局和行业生态,正确把握儿童绘本发展的新方向。
【关键词】绘本设计;绘本营销;“乐乐趣”童书
一、我国早教行业发展现状
中国早教行业发展历程较短,源于机构对儿童精细运动能力培训的早期教育唤醒了部分家长的关注。2002年前后,北京、上海等地开始对学前教育立法,大量商业早教机构成立,与早教相关的图书、玩具产品陆续涌现。在市场的刺激下,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2010年5月,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学前教育归入现代国民教育体系。2012年,教育部陆续出台了《开展0—3岁儿童早期教育试点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教育领域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就早教行业的师资队伍、管理制度、经费保障、服务内容等进行顶层设计。相关政策法规带来的红利为早教行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在积极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增长助推下,早教行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中国早教蓝皮书》指出,2018年儿童早教类型企业获资本投资数量占总数的20.9%,在教育领域中位居首位。消费习惯方面,约68%的消费者优先选择线下门店,18%的消费者选择线上和线下相结合,14%的消费者只选择线上,线下门店仍在早教行业中发挥主流作用。资源分布方面,东南沿海发达城市居民更关注早教,知名国际早教品牌大多分布在一二线城市。从报告可知,在市场对早教行业的高度关注下,还存在资源分配不均、行业待遇不高、监管薄弱等问题。绘本被国际社会公认为“最适宜婴幼儿阅读的图书”。世界学前教育组织将绘本列为早期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绘本是开发儿童智力、开阔眼界、扩充知识面、激发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丰富儿童情感、推动其社会化成长的必备读物[1]。在龙头早教机构竞争实力增强,地区差异显著的情况下,儿童绘本承担着幼儿园和其他线下早期教育的补充和扩展功能。探索儿童绘本设计和营销创新,有利于放大幼儿的想象空间,发挥绘本潜在的教育意义和启发作用,提升家长对绘本阅读重要性的认同。
二、“乐乐趣”多样态绘本系列设计和营销策略
1.细分绘本年龄、品类和内容
内容和风格多元化的“乐乐趣”童书包含700多类2200多种产品,坚持儿童本位的设计理念,根据读者年龄细分绘本品类,有针对性地绘制角色、草图、封面、扉页。适用于早教期的“乐乐趣”绘本有0—2岁段、2—4岁段和4—6岁段三类,每段都提供撕不烂系列、认识世界、感知世界、好玩发声等主题的单本和套装,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各年龄层的儿童阅读需求有所不同,“乐乐趣”绘本致力于研发高质量的原创绘本,由婴幼儿教育专家、资深早教从业人事、艺术推广人、高校毕业生等人才组成策划、编辑、评审队伍,以系统化、专业化的眼光进行绘本设计,所出版的绘本高度匹配学龄前儿童的认知水平和阅读特性。如0—2岁段绘本套装《奇妙洞洞书》,抓住该年龄段婴儿喜欢用手指抠东西的特点,设计出可以“戳”的洞洞造型绘本,加强婴儿的手部锻炼,通过洞洞、拼音、图画、汉字相结合的方式让婴儿在游戏中学习。2—4岁段绘本注重培养幼儿的探索欲望和动手操作能力,重在智力开发和文化启蒙。如“世界各地最美的民间故事特辑”收集全球经典寓言、神话、童谣等,配以地域特色鲜明的插图和清新活泼的文字,将故事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以幼儿喜闻乐见的方式说明白,从而开阔幼儿的眼界,提高其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力。紧密贴合儿童身心发育规律的构思和绘制,使得绘本的形象和主题更符合儿童心理特征,让儿童读者觉得亲切、有吸引力,并在此基础上自觉沉浸到绘本构筑的情境中。“乐乐趣”不断对已有的绘本品类框架进行细化,从中华传统节日、新兴科技成果、流行艺术等领域汲取创作灵感,设计兼具创意和实用性的新绘本,保持每月均有可推介和畅销的书目。如《给孩子的艺术课》系列根据主题从易到难分为三辑:第一辑从儿童熟悉的颜色切入,介绍世界艺术名作,引导孩子轻松迈向艺术大门;第二辑开展进阶训练,围绕作品主题分析艺术家如何挑选元素,施展技艺,让儿童提高对艺术作品的敏锐度;第三辑介绍更加丰富的艺术门类,辅以涂鸦、拼贴、填色等益智游戏,鼓励儿童尝试艺术创作。新绘本具有跨年龄段、跨文化层的优势,能与已有的系列绘本形成互补,确保绘本包含的知识点和价值观及时更新,在统一的品牌符号下实现绘本内容和类型的多样态,推动绘本出版进入良性循环。
探索幼儿文学课程一体化设计的可行性
一、课程内容的分析和整合
1.课程内容分析
幼儿文学的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基础知识、作品鉴赏、写作训练。基础知识部分包括第一章的幼儿文学基本理论知识,以及第二章至第八章幼儿文学各种文体知识。基本理论内容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宏观的认识幼儿文学,增加学习这门课的兴趣和自觉性;文体知识包括儿歌、幼儿诗、幼儿童话、幼儿故事、幼儿图画故事、幼儿散文及幼儿戏剧的相关知识,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具体感知幼儿文学中不同文体的特点、分类、表现手法及创作和改编的要求,为学生的创作实践和职业技能的训练奠定坚实的基础。作品鉴赏部分安排在第二章和第八章的各章之后,分别有相应文体的幼儿文学作品,所选的作品兼顾不同类型、不同风格,部分作品的篇末还附有点评,点评以作品赏析为主,并对重要作家做简要介绍。
学生通过基础知识部分的学习提升了对幼儿文学的理性认识,作品鉴赏部分恰好可以丰富学生对幼儿文学的感性认识。写作训练部分在第二章至第八章分别有专节介绍幼儿文学各种文体的改编、创作知识,并在“思考与练习”中安排了相应的写作训练,这部分内容是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途径,学会创作幼儿文学作品,把精美的精神食粮供给孩子们,是一名幼儿教师的职责。学生在改编和创作幼儿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会更加热爱幼儿,学会以一颗童心去观察生活、观察自然、观察幼儿、勤于积累素材并认真揣摩创作的一般规律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专业素养。幼儿文学以基础知识为指导,以作品鉴赏为基础,以写作训练为提升,三者有机结合,互为补充。
2.对课程内容的思考和整合
幼儿文学课程定位的关键不仅在“文学”,更在于“幼儿”,我们必须考虑学生现在的“所学”能用做以后的“所教”,实现幼儿文学教学用一体化。幼儿文学的教学实践经验证明,选择与学生将来的工作紧密联系的知识是学生永远的期待,学生对幼儿园教学中用的多的文体更感兴趣,比如儿歌、幼儿故事、图画故事,所以在这些内容上可以适当多安排课时,同时也可调整文体的先后学习顺序。比如幼儿图画故事是学生最喜欢和关注的文体,也是幼儿园教学的热点,可以提到童话的前面先学,许多图画故事都是由童话改编的,图画故事中形象的直观性会加深学生对童话的感性认识,大大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将相关的知识交融起来学习,比如幼儿散文诗和幼儿散文就可以对比学习,通过具体作品的比较阅读,学生就更容易掌握这两种文体的特点和写作手法。总之,对课程内容的整合要从实际出发,着眼于对学生总体培养目标的落实。
二、教学目标分析
启蒙教育帮助儿童寻找习作探析
【摘要】启蒙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铺路”之作。这一阶段的“教与学”情况,不仅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还会产生无可逆转的深远影响。“在小学欠下的语文读写债,到了中学迟早是要还的。”语文读写启蒙的重要性由此可一斑窥豹。那么在小学语文学科活动中,如何切实有效地进行读写互动教学呢?笔者侧重作文启蒙角度,拟就帮助儿童寻找并积累习作素材上,试对此提出一些简要性阐述。
【关键词】启蒙教育;作文素材积累;基本渠道探寻;教学相长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一广为人知的信条式经典俗语,意在强调“米”的客观性和必要性,它对于“炊”来说,是一种无可或缺的资源现象。作文教学何尝不是如此的呢?在小学语文学科活动中,之所以普遍地“难教畏作”,小学生写作文为什么那么的“假大空”,这并非不愿写、不想写,最为根本和直接性因素,是因为他们没有实质性内容可写。久而久之,作文教学必然会陷入一片困惑境地。有鉴于此,语文教师要通过各类途径和方式,帮助儿童善于寻找并不断地积累习作之“米”,为打赢作文启蒙这场“硬仗”做好必要性准备。
一、引导儿童善于从教材资源利用中“储米”
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就是个例子。”这些极具“经典性(精髓性)”特质的语篇,都是历经淘洗与选择的优秀或成功作品,是开展“工具性教学”与“人文性教育”的优质资源。在常态化语文学科活动中,教师应本着“读写互动”指导思想,引导小学生在课文阅读学习过程中不断地积累习作素材。比如,通过“批注式”阅读,不断拓展“字词句段”的内涵;通过“补白式”阅读,逐步积累的各类信息;通过“体会式”阅读,由此产生的情感体会;通过“摘录式”阅读,由此记载的好词妙句……所有这些,日积月累、聚沙成塔,就能在长期储备中积聚成一个巨大的“米仓”。通过与之相应的“反刍”,不仅有利于帮助儿童构筑“仓储”意识,而且有利于在“熟能生巧”中逐步培养他们“学用结合”的能力。这是习作储米的“绿色通道”。
二、引导儿童善于从生活元素链接中“筛米”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全面强调新课程教学改革大背景下,积极开展以“生活互动”为主的开放性学科活动,不仅成为当前语文课程活动中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为,而且正在日益形成一种无可逆转的强烈发展态势。语文活动主动接受生活元素的丰富涵养和有效滋润,有利于在源源不断的“活水源头”中促进教与学的和谐相生。作为其中的“半壁江山”现象,作文教学又何尝不该这样的呢?以老舍的《猫》文为例。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谈及猫的“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有小学生提问:“猫为什么不追进老鼠洞去呢?”教师乘机补充“猫的胡须”的功能。在后来关于“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习作中,有些小学生就写到了“猫的胡须”现象。这不是从生活元素中“筛米”吗?
少儿期刊的新媒体融合
1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9000多种期刊中,公开出版的少儿期刊只有200多种,约占总数的2.22%。少儿期刊对少年儿童意义重大,从某种意义上说,少儿期刊在儿童课外阅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数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类纸媒纷纷转向数字媒体或者全数字阅读,然而少儿期刊的读者群是6~12岁的儿童,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于这一群不成熟的网民群体,究竟要如何才能转型成功?如何能让少儿期刊能从纸质期刊变为集合纸质期刊、数字产品、衍生品和阅读体验服务为一体的立体阵营?
2提质增效,坚持内容特色,坚守期刊品牌
根据总局提出的“十三五”规划,新媒体时代,少儿期刊要参与市场竞争,抓好内容生产,提高创新能力,确保产品质量是首要原则。质量是产品的生命线,高质量的少儿期刊是其营销成功的先决条件。少儿期刊作为服务于广大少年儿童的知识和思想的载体,无论是内容方面还是形式方面,都应体现出以儿童为主体的特点。树立清晰的期刊品牌理念,积极进行品牌推广,不断创新和充实品牌内容,让少儿期刊品牌可持续发展。
1)以内容为基石,增强核心竞争力。新媒体时代,期刊的传播方式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内容作为期刊核心价值的地位没有改变。只有从少儿视角出发,才能真正受到广大小读者的喜爱,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1)突出特色,打造新颖、灵活的栏目。独特鲜活的栏目与内容是期刊的生命力所在,目前少儿期刊内容趋同,栏目设置大同小异,因此打造特色栏目显得尤为重要。例如,青岛出版社少儿期刊中心与美国《国家地理》合作的《环球少年地理》杂志,引进了先进的办刊理念,具有新颖的栏目设置,杂志里有各种引人入目的真实探险故事,由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探险家、摄影家向小读者讲述惊险离奇而又真实有趣的故事。(2)注重童趣的表现形式。少儿期刊不是教科书,也不是课堂知识的延伸,应注重趣味性行文风格,幽默风趣的表现形式,用生动的故事、趣味化语言、精美有趣的图画等,让杂志的内容风格生动活泼、充满生机。
2)细分市场以迎合多元化的读者群。细分市场,有针对性地定位多元化的读者群。这需要立足于实际工作,从根本上熟练掌握细分市场的原则,对期刊读者定位进行不断的调整。细分不同的学龄读者和阅读兴趣,少儿期刊应纵向差异划分读者群。例如,“青少期刊”《开心学堂》系列分年级(1~6年级),分学科涵盖语文、数学、作文,目前月发行量20多万册,其成功主要原因是细分市场,对读者实现了准确的定位,迎合了多元化的读者市场需求。又比如与美国《国家地理》合作的《环球少年地理》,后续推出了LittleKids《环球少年地理》幼儿版,弥补了在幼儿阶段科普刊物的空缺。
3)树立清晰的少儿期刊品牌理念。积极进行品牌推广,开展品牌活动,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作家进校园活动,开展少儿期刊阅读活动,举办各种大赛(作文、演讲、绘画)以及丰富多彩的小记者活动,这些都已成为少期期刊推出系列品牌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1)《环球少年地理》《小葵花》策划推出科普作家和儿童文学作家进校园活动,丰富了学校文化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素养,同时也宣传了杂志的品牌。(2)青少期刊与中国少年队事业发展中心于2012年启动“红领巾阅读推广计划”,目前已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少儿阅读推广活动。(3)《作文总动员》为了激发小学生写作的兴趣,增强小读者的写作信心,举办作文大赛,吸引了大批热爱写作的孩子。(4)“青少期刊”与人民网合作,推出了人民网小记者这一品牌。设立小记者站,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小记者走进编辑部,走进“红领巾阅读推广计划”活动的现场等。
幼儿教师口语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一、中职幼儿教师口语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首先是社会方面。随着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幼儿教育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幼儿园教师培养专业化已成为必然,中职学校如何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幼儿教师是中职学校当务之急。而幼儿教师口语作为中职幼儿师范专业职业技能必修课,是一门应用性语言,是幼儿教师基本教学技能之一,是专门研究和探讨幼儿教师口语运用技巧和方法的课程。在幼儿教师口语课堂教学中,学生口语表达会受到来自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例如,地方方言、生理条件、社会语境、家庭环境等方面影响,这些因素会影响到幼儿教师口语课堂教学效果。中职学校开设的幼儿教师口语是否符合本地区学生特点,中职学校如何提升幼儿教师口语课堂教学策略,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去研究、探讨。因此,调查与分析当前的幼儿教师口语课堂教学策略对于提高幼儿师范专业教学课堂策略有着重要意义。其次在教师方面。目前,我们还没有摸索出一套真正有效的合适中等职业教育的幼儿师范专业幼儿教师口语教学模式。教师教学观念的滞后也是课堂教学效率低的原因之一。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中职幼儿师范专业幼儿教师口语教学的有效方法,教师只好沿用中职文化基础课程的教育教学模式,而这种教学模式本身就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它注重的只是知识的灌输,而忽略能力的培养,以考试成绩作为对学生的最终评价,是不适合中职幼儿师范专业幼儿教师口语的课堂教学。而幼儿教师口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教师与幼儿沟通的重要桥梁,是展示幼儿教师言语行为规范、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因此,在教师方面需要一批具有较高水平以及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第三是教材方面。目前在全区中等幼儿师范专业甚至全国,都没有统一适合的教材。学校基本是参照其他中职学校或者由任课教师自主征订,而没有统一征订,这对本校教师和各中职学校教师课堂教学交流造成很大的困难。最后一点是学生方面。中职学校,特别是市、县级中职学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方言是他们的母语,受方言影响,口语教学存在相当大的难度。而我区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方言,情况更为复杂。因此,我校幼儿师范专业学生的方言情况是很严重的。面对这样的现状,该如何提高幼儿师范专业幼儿教师口语的课堂教学策略呢?
二、提高中职幼儿师范专业课堂教学策略
(一)增加实践教学
以幼儿教师口语训练为主要教学目标,把幼儿教师口语课堂教学内容分为普通话阅读模块、一般口语交际训练模块和幼儿教师职业口语训练模块三大部分,其中把实践重点放在幼儿教师职业口语训练模块。为了达到训练学生幼儿教师职业口语的目的,首先,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幼儿教师口语训练中有个内容是讲故事,为引发学生兴趣,教师可下载一些儿童故事演讲比赛的视频,引出课题,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别人是怎样做的,让学生讨论讲故事的要领,然后在班里开展幼儿故事演讲比赛,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学习兴趣。
(二)选择使用的教材
中职幼儿师范专业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基础不扎实,致使他们对口语课缺少兴趣。例如他们在公共场合不能也不敢大胆、有序、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看法,不能认真、专注地倾听别人的讲话,不能准确地领会说话人的主要目的,方言味重、普通话水平较低。面对这种状况,教师若只是简单地介绍课本内容,很难达到好的效果。因此,在幼儿教师口语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以专业知识为内容的各种训练。笔者在关于教材的使用上,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但使用的方式和角度则按自己的教学目标来确定。另一方面,笔者通过各种媒介收集资料,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自己编写一部分教材。例如,对于讲故事训练这一内容,在课堂上笔者除了给学生训练课本所给的内容以外,还从网上寻找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幼儿故事,让学生进行练习,并上台进行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