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儿童感恩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留守儿童感恩教育论文
一、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1.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所涉及到的相关主体对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重视不够。
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所涉及到的相关主体包括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长等,这些主体在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方面都存在重视不够的问题。具体阐述如下。
1.1政府部门方面。
政府部门对如何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活动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有效的举措。
1.2教育主管部门。
教育主管部门没能认真落实国家及各级人民政府制定的有关感恩教育的各项政策。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对辖区内各个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所进行的指导及监管不足,这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效果不理想。
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论文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引起农村很大比例的青壮年农民外出离家打工,他们的子女只能被迫留在家里,导致农村出现了这样一批特殊群体。这些留守儿童不能与自己的父母朝夕相伴,长期缺少家庭教育,缺少良好的家庭成长的环境,他们的情感教育是无论如何无法弥补的。不但教育缺失,这些留守儿童还容易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例如叛逆心理、孤独自闭等等。这样一来很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为将来身心发展埋下严重的隐患,还有可能逐渐变成社会性问题。由上述的情况我们可以发现,留守儿童缺少家庭教育对个人情感的培养,这一方面的缺失需要从学校教育中得到补充。儿童时期是个人情感的养成的关键阶段,学校要尤其注重对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能够与感恩教育有效契合,体现了语文教育中对留守儿童情感方面培养的有效性,同时也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有意识的将教材中丰富的案例与儿童感恩教育的目的紧密结合,培养留守儿童的感恩意识和个人情感的健全,让留守儿童能够身心健康,快乐成长。
二、感恩教育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感恩教育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之一,对留守儿童而言感恩教育的重要性更加不言而喻。感恩教育涉及到了方面十分广泛,最基本的方面有对父母、自然、社会、祖国恩情的感受等。所以,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从课堂教学出发,切入感恩教育的内容,抓住一切时机渗透进入感恩教育,让每个留守儿童的心灵在课堂学习中无形的接受感恩教育的熏陶。让他们从小就培养起学会感恩,懂得回报的情感意识,这也是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一个重要使命。小学语文课本里面包括的“感恩”是丰富和多样的,不一样的感恩之情,一样的是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而长远的影响。自然哺育了一切,《特殊的葬礼》教会学生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只有一个地球》教会学生地球是整个人类的母亲。让留守儿童懂得感恩自然,学会以感恩的心态对待大自然的一切。感恩父母,是每一个留守儿童最应当学习的必修课,他们的父母为了一家生计离家别字外出打工,他们所受的一切的苦难动力都来自于自己的子女。作为留守儿童的他们虽然不能与自己的父母朝夕相伴,但是他们不能忘了父母对自己的恩情。感恩教育让他们心怀感恩的心态对待自己的父母。感恩祖国与感恩社会,学会感受祖国的包容和伟大,学会感受社会的博爱和温暖,让这些留守儿童对祖国和对社会的眼光是柔和而温暖的,成长路上怀着感恩的心,相信能让他们走的更远更踏实。
三、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留守儿童渗透感恩教育
小学语文课本内容选材大多文质兼美,同时包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怀。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的选入“乌鸦反哺”之类的寓言,感恩主题的名人名言,名作篇章,指导留守儿童在学习中细细品读,老师再同时加以讲解,组织学生积极讨论,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感恩,感恩的重要性等等,让他们懂得情感培养的重要。另外老师也可以在课本学习的基础上,适当的拓展学习,引入相关的学习内容,例如讲些富有现实意义的、短小精美的感恩故事,或者是当前社会反面事例,吸引学生们的关注,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其中,谈谈自己的看法,并且说出理由,老师再加以总结评述,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让留守儿童在课堂教学中有感情的朗读优美的文字,可以唤醒和激发留守儿童情感的积极方面的有效途径。小学语文每篇文字都展现出了世界上某一个美好的时刻。作者通过优美的文字和语言表达自己内心丰富的情感,这些都是有利于留守儿童情感培养的。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们认真的阅读,仔细的品味这些文字,感受其中的情感表达,深刻体会作者情感产生的源泉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进而达到从情感到理性的迁移。留守儿童的一大问题是因为父母长期在外而缺乏亲情,他们不明白什么是关爱别人,如何关爱别人。《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中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情表现出伟大无私的母爱,文章中有很多的具有感染力的句子,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抓住这些点激发学生们的情感,积极引导学生们读懂文章,鼓励留守儿童能有自己的思考,从而由自身体会到母爱的力量,亲情的伟大,懂得感恩父母。感恩教育的目的其实就是通过对留守儿童的情感方面的教育,切入学生个体的内心,激发他们的心灵共鸣,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强化他们的感恩心理,促使他们能有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发展和升华他们道德情感。感恩教育如果缺乏情感体验就是肤浅的。小学语文教师要通过情感的真实体验,让留守儿童对感恩教育增加深刻的理解和记忆。从教材入手,让学生懂得知恩、感恩,同时抓住时机做好适当的课外拓展,让学生通过表达自己的心声,把情感升华到报恩的层面上来。
四、小结
幼儿园感恩教育教学策略探索
懂得感恩一直被视为我国的传统美德之一,但是随着家长过分宠爱孩子,导致很多孩子认为别人的付出是理所应当的,并不会向他人表示感激之情。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社会上人人都懂得感恩更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由于儿童阅历尚浅,很多观念都没有形成,因此儿童的可塑性是非常高的,可以说幼儿时期是塑造儿童良好性格、习惯的关键时期,从幼儿园开始开展感恩教育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十分有益。感恩教育能够教给孩子如何表达感谢、如何与他人相处,对锻炼其的社交能力有一定帮助,有助于孩子从小就构建自己良好的人际圈子。幼儿园教师应该抓住每一个机会,给儿童上好感恩教育的课,让每个孩子都拥有一颗感恩之心。
一、幼儿园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幼儿园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1.幼儿园感恩教育目标设置不合理。幼儿园教师对感恩教育缺乏清晰认识,没有认真研读感恩教育相关政策文件。幼儿园不同阶段孩子的教育目标是有差异性的,但是教师在设置目标时较为随意,凸显不出差异性,无法体现目标设置的针对性。幼儿园的孩子对事件的感知能力还较差,他们更容易从情感上理解事物,但是幼儿园教师在进行感恩教育时过分关注儿童的认知能力,即重视儿童对某一事件的了解,忽略对该事件背后蕴含情感的分析,导致儿童的感恩意识和行为不足。
2.幼儿园感恩教育内容涉及范围较窄。教师在对儿童进行感恩教育时,往往从大的层面出发,告诉儿童要感恩祖国、父母、老师等,却忽略了教给儿童感恩身边人、身边事。其实,感恩教育更应该从身边小事入手,感恩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感恩大自然带给我们的一切,感恩同学的陪伴等,感恩教育更应该落实在每一天、每一个细节之处。教师在选择感恩教育素材时存在主观性,并没有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去选择他们感兴趣的素材,这就导致所选素材很可能与教育目标不匹配,导致感恩教育教学效果不佳。
3.幼儿园感恩教育的教学方法较单一。感恩概念较为抽象,但实际上它涉及方方面面,采取的教学方法也并不唯一。当前幼儿园教师在开展感恩教育时过于死板,存在为了开展感恩教育而设计教学内容的现象。教师往往采取榜样学习的方式让学生懂得感恩。对于儿童来说,他们无法理解高深知识,他们更喜欢游戏,因此从游戏中开展感恩教育是不错的选择,但是当前教师在组织儿童玩游戏时更注重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及安全意识,对儿童感恩教育的引导较少。儿童都喜欢角色扮演的游戏。儿童扮演角色的过程就是他们感知世界的过程,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意识到角色扮演游戏对儿童成长的巨大价值,没有过多思考角色扮演与感恩教育的关系。
4.没有和家长达成感恩教育共识。儿童的感恩教育不应仅仅局限在学校,家庭也是开展感恩教育的关键场所。教师和家长的共同配合更能达到感恩教育效果。但当前教师对家庭教育的利用度不够,没有及时给家长传递感恩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导致家长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的意识不足。
阅读疗法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
摘要:阅读疗法与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需求较为契合。探讨了运用阅读疗法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并围绕阅读疗法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条件保障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阅读疗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转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必然带来人口流动的增加。因为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限制,许多进城务工者不得不将子女留在农村,由此也导致了大量留守儿童的出现。国家民政部2018年的统计表明,全国农村留守儿童为697万,其中545%为男孩,45.5%为女孩。广西是中国西部欠发达后发展的多民族边境省份,也是中国重要的劳务输出省区之一。据《广西日报》报道,2017年广西农民工总量达到1276万人,其中外出劳务人口约占一半,因农村青壮年群体外出务工带来的留守儿童问题较为突出,广西全区农村留守儿童总数达44万8千多人。国务院2016年印发的《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13号)指出:要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支持和指导中小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留守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书籍是儿童身边世界的缩影,阅读是儿童认知和成长的良好途径[1]。留守儿童群体的阅读需求强烈[2],书籍是留守儿童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将阅读疗法作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方式进行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阅读疗法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的契合
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面临两个主要任务。一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因父母常年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在隔代监护背景下得到的亲情温暖和人际支持相对较少,他们在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更多只能向同龄朋友求助。研究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焦虑、孤独感和抑郁等负面情绪较多[3],有更多的问题行为[4],心理困扰较为突出。指导并帮助留守儿童有效解决前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任务之一。二是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不等于积极心理品质的获得,留守儿童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促进留守儿童积极健康成长与发展。当前,农村学校教师、留守儿童父母主要还是以学习成绩评价留守儿童综合表现,较容易忽略留守儿童心理品质的培养。教育不仅仅是向孩子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引导帮助孩子成长为身心健康的人。研究显示,留守儿童在真诚、友善、谦虚、持重等积极心理品质上的得分表现较好[5],因此进一步促进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让他们不断增加战胜困难的勇气与信心,能更加坚强乐观面对生活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另一重要任务。以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教师主导且以心理健康知识宣讲为主的教育,在这种传统教育模式下,留守儿童更多是被动地知识接受角色,其学习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意识都较为薄弱,这也直接影响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因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亟须在教育方式与内容上进行积极探索与创新。阅读疗法是以保健和辅助诊治为目的来排除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心理治疗阅读活动[6]。阅读疗法可向读者提供更容易获得的心理帮助,具有易于使用、成本低以及更好的隐私保护等特点。研究认为阅读可以影响读者的知觉、认知、情绪等心理活动,也可以影响读者的兴趣、意志、价值观等人格因素,以此来达到心理保健的目的[6]。调查显示,阅读疗法对儿童青少年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缓解有较好疗效[7]。这也提示,阅读疗法可较好地契合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潜在价值。
二、运用阅读疗法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一)运用阅读疗法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一是让留守儿童阅读心理健康维护相关的绘本和漫画等书籍资料。从“助人自助”的心理健康维护观点而言,留守儿童在阅读自我认识、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学习心理等心理健康相关主题的绘本和漫画过程中,容易体验到与主人公相似的情绪体验和内心感受,同时还能发现主人公在情绪管理和行为应对等方面的优点与不足,最后通过对主人公事例的反思学习到生活中心理健康维护实用方法与技巧,这种案例学习式的阅读对留守儿童来说比较亲切自然,案例的经历容易得到留守儿童的共鸣,而在阅读过程中收获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也容易得到留守儿童的认同,最后内化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维护的方法与策略。二是让留守儿童阅读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相关的书籍资料。从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模仿即养成”的心理品质塑造观点而言,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让其学习和模仿那些具有多种积极心理品质的榜样人物。具体可通过让留守儿童阅读古今中外各种英雄人物传记的方式来激发儿童积极向上的动力与热情,其中可以让留守儿童重点关注这些英雄人物儿童青少年时期的成长过程与经历。从阅读心理过程分析而言,留守儿童在英雄人物传记作品阅读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成长境遇与主人公的成长境遇作比较,当其发现古今中外英雄人物传记作品主人公很多都是在艰难困苦中磨炼成长时,留守儿童的心理距离会被有效缩短,而当他们发现这些主人公是在不断挑战困难并克服各种困难的过程中最终成为社会有用之人时,其内心受到冲击和震撼可能远非言语能形容。儿童青少年时期也正是寻找榜样,模仿榜样,渴望成为榜样的关键时期。所以对儿童来说,榜样的力量确实是无穷的。以上分析可知,通过阅读英雄人物传记的方式培养留守儿童自强自立、百折不挠、坚强乐观的积极心理品质具有较强的现实可操作性。三是让留守儿童阅读感恩品质培养和感恩情感表达相关的书籍资料。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多是为改善家庭经济生活条件而外出务工,在外出务工过程中他们吃苦耐劳、勤勤恳恳,尽可能给子女最好的生活学习条件,而自己很多时候是节衣缩食,能省则省,他们舍不得买好的衣服,尽量控制生活中不必要的开支,这些留守儿童父母是中国农民这一伟大群体的典型代表。对农村留守儿童来说,由于年龄较小的原因,要让他们完全理解父母外出务工的辛劳是不现实的。我们可以通过让留守儿童阅读感恩品质培养和感恩情感表达相关的书籍资料,为留守儿童提供理解并懂得感恩他们父母的机会,这种感恩品质的培养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感恩可通过拓展个体的行为和认知模式,进而增强个体的社会适应性。具体对留守儿童来说,通过阅读感恩相关书籍资料的方式使其能自觉增加对父母的理解和认同,会增加他们对战胜生活中各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同时也会使得他们内心里少一些孤独,增加和父母的心理连接,知道父母外出务工是极为不容易的,外出务工也是对整个家庭的责任和担当。同时也可以鼓励留守儿童将对父母的感恩用各种方式表达出来,对留守儿童来说,知道感恩和懂得表达感恩对其心理健康发展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具体从感恩表达的操作层面来说,通过让留守儿童阅读感恩表达的书籍资料,可以启发留守儿童给父母写信表达感恩,将自己的心里话通过文字说出来;也可以通过给父母画一幅画、读一首诗、唱一首歌等多种方式对父母表达内心最朴素和真实的情感。
电子教育游戏在学生感恩教育应用探析
摘要:文章源于中小学生有感恩性存在的启蒙需要、中小学生感恩教育急需改进、游戏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的背景,探讨了电子教育游戏应用于中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可行性,其优势体现在电子教育游戏以游戏关卡设置细化感恩教育目标、以虚拟生活情境体验实化感恩教育内容、以游戏方式趣味化感恩教育的手段、以游戏过程进度记录感恩教育效果四个方面,并基于多巴胺奖赏环路、Malone内在动机理论,构建了中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电子游戏设计模型,并阐述了电子教育游戏应用于中小学生感恩教育的过程中,还需注意本我与非我的和谐统一、教育性与游戏性的有效平衡两个问题。
关键词:游戏化;中小学生;感恩教育
一、研究背景
1.中小学生有感恩启蒙需要
首先,感恩是人领悟到自身与世界的统一性和共在性后自然而生的存在论情怀,是一种存在论的世界观。这样的世界观是需要从小培育的;其次,中小学生作为个体隶属于社会,时时处于与社会、社会中的人与物的交往当中。有研究表明,感恩与交往焦虑呈显著的负相关,一个人经常心存感恩,其焦虑水平较低[1]。“感恩”作为交往中的积极因素,可以摧毁人与人相分离的墙垣,使人便于交往;最后,全面发展是每个学生的价值目标,因此中小学生需要感恩,感恩是人实现自身统一、精神完善的一种特殊方式,使人不断形成并完善德性,从而获得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2.中小学生感恩教育亟需改进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过程,是一种以人性唤醒人性的道德教育。感恩教育本是充满人性魅力的德育,却存在着一系列急需改进的问题:一是教育目标违背教育规律,忽视了中小学生个体差异性[2];二是感恩的对象空泛、教育的方式错位[3];三是教学内容抽象生涩,忽视了中小学生的真实需求[4]。
三位一体的幼儿感恩教育论文
一、当前幼儿感恩意识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当前幼儿感恩意识的现状
对幼儿感恩意识的现状调查以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采用问卷法、访谈法和观察法以确保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家长问卷调查显示:76.5%的家长反映幼儿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辛苦;65.3%的家长反映幼儿不懂得主动关心家人;52.8%的家长表示幼儿在受到别人帮助或关心时,不懂得主动向别人表示感谢。对幼儿的访谈中,很多幼儿表示平日只有好朋友帮助过自己,有的甚至直接说没有人帮助过自己。对教师的访谈中,老师表示多数幼儿在人际冲突时不愿包容他人,很少主动为他人着想。入园观察,我们看见的是:下雨天,年老的祖辈忙着为孩子打伞、背包、换鞋,孩子却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连一声“谢谢”也没有;孩子的生日到了,妈妈提着蛋糕匆忙赶往幼儿园,老师带领小朋友唱起生日的歌曲,表达着他们的祝福,孩子高兴极了,却没有想到要感谢妈妈,感谢老师和同伴。总体而言,幼儿的感恩意识非常薄弱,能够主动表达感谢的话语或行为甚少,他们理所当然地接受着他人的关爱,却很少想到或根本不知道自己也应该感谢、关爱和回报别人。
(二)幼儿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1.家庭方面。
现在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无法体验到源于家庭生活的“同胞”之情,而同胞关系又是儿童最初能够体验到的重要人际关系之一。这或许是造成孩子进入幼儿园生活的一个先天情感体验的不足。加之,中国的父母有一种传统意识,他们把为孩子的付出视为自己的责任,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心甘情愿倾注所有的爱和心血,却从未想过要向孩子“索要”爱,更缺乏主动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家长如此的单方面的付出而不求回报在一定程度上自然会导致孩子感恩之心的淡薄。
2.幼儿园方面。
农村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的开展
摘要:立德不仅是立人的基础,也是个人完善的必修课,更是个人融入社会、发光发热的重要方式。十八大报告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立德树人作为党的重要教育方针,也是各个学校在新时期不可推卸的历史重任。“人以德立,邦以德兴。”小学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基石,应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如此才能保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五育并举,德育为首”,是广大中小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牢牢贯彻的教育思想,对于农村小学来说,亦是如此。本文对农村小学德育主题活动进行了重点探究,希望为农村小学德育教育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农村小学;德育;主题活动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德育教育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农村小学德育教育往往是由班主任负责,其他教师只要管好自己的学科教学即可。这样的德育教育理念,导致其教育范围狭窄,缺乏针对性,也加重了班主任的工作负担。除此之外,农村小学德育的教育方式主要以生硬地说教为主。这样的教育方式,不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趋势,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对农村小学德育教育进行改革创新势在必行。将主题活动引入到德育教育中,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为农村小学德育教育注入了崭新的活力和生机。德育主题活动重在一个“微”字,通过开展微课堂、微课程,以渗透式、生活化的教育方式,开展丰富的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微现象,发现微问题,进行微体验,收获和传递微能量。这样的德育主题教育活动,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他们的认知规律,是实现德育教育教育人、感染人、熏陶人、培养人的重要方式。笔者基于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阐述。
一、心存感恩,与爱同行
农村小学生年龄较小,身体、心理尚未发育成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形成,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农村小学教师应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为其以后的健康成长奠定扎实的基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他们心存感恩的思想品德。因为一个人只有具备感恩意识,才能正确看待老师、父母、同学对自己的付出,才能感悟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而不在于索取。教会学生感恩,是提高学生社交能力,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方式。在实践中,教师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孝敬父母、尊敬师生、感恩同学为主要内容,结合学校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其成长需求,开展主题班会、课堂教学、读书征文、社会实践等多种类型的德育教育主题活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可借助一些传统的节日,来培养学生心存感恩的意识。如在母亲节,我便在班上组织了“妈妈,我想对你说”的主题活动。学生可将自己要对母亲说的话录下来,也可以写成信。通过给予学生选择的自由,调动了他们的参与积极性。为了使学生更能感同身受,我还在班上播放了《给妈妈洗脚》的公益短片。一些学生看完之后,热泪盈眶。此时,我又趁热打铁,播放了一些同学妈妈工作的场景。在这里面,包括经常跟妈妈拌嘴、不尊重老师、缺乏感恩意识的小浩的妈妈。小浩在看到妈妈工作的视频时,一开始表现得不以为然,但看到妈妈一直在捶打自己的腰时,忍不住哭了。此时,我让小浩说一说自己的感受,他把刚刚写好的“希望妈妈不要唠叨,不要管他”的信撕了,哭着说:我要孝顺妈妈。这样的主题活动,使学生对自己的妈妈有了更多的理解,触动了他们的心灵,取得了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二、关注留守儿童,传递温暖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剧,留守儿童成为了我国农村特有的现象之一。农村留守儿儿童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导致他们只能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抚养,缺乏父母的直接教养和照顾,导致其心理和生理都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因此,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现阶段摆在各农村小学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开展德育教育主题活动,通过给予留守儿童关爱,传递给他们温暖和爱,可使他们可以像其他儿童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可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活动中心,由教师或志愿者担任他们的家人,给予这些孩子关爱和照顾。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主题班代会的方式,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5个人,其中1人为留守儿童,通过其余4人给予留守儿童生活、学习、社交等方面的帮助,使他们成为一个共同进退的联盟。这种方式,有效解决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种种心理问题,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精神。
关爱留守儿童综述
一、抓住闪光点,解开心结
留守儿童身上确实有很多毛病,但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他们的发光点。班上有个学生谢某,这个学期从父母工作的广东回到我们学校读书,成了一名留守儿童。由于环境的变化,再加上没有父母的管束,一段时间后,该生由刚回来的活泼开朗变了一个样,情绪暴躁,爱发脾气,甚至违反学校纪律。一次下自修后,他向我请假说要回家,我没有批准,他就硬从校门口挤了出去。晚睡时,我查夜没有看到他,问其他同学,大家也说没有见到他。然后我到保安室得到证实他出去了,就马上打电话到他家,才知道他已安全回到家并睡觉了,所以我没有让他奶奶叫醒他。第二天一起床,我就到他家去了解情况,在他家,在他奶奶和我面前,他跟我说了要回家的原因:由于从来没有在校住宿过,他不习惯学校的集体生活,而且家里就他奶奶和几个弟妹,他不放心,所以他想回家睡。听了以后,我首先肯定了他想照顾奶奶的孝心,同时也跟他说明了学校的制度。他奶奶也叫他不用担心,并跟他说,做一个守纪的学生,把学习搞好,就是对家人、对自己最好的负责……从这以后,他有什么问题都会跟我沟通,而且还发挥他的专长,成了我们班的体育委员。我也常动员其他同学到他家,帮他奶奶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二、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教育专家郭建国教授曾说:“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帮助他的人,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人。”要让学生感受到爱,首先要让学生会爱人———爱父母、爱长辈、爱老师、爱同学。现在的孩子,把长辈的付出当作理所当然,把父母的妥协当作爱的标准,大人们稍有不随自己的意,就乱发脾气。特别是留守儿童,觉得父母外出打工亏欠了自己,因此总是对父母提这样那样无理的要求,而没有想过父母的辛劳付出,都是为了自己。因此,我常利用班会课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在课前读感恩故事。例如,让学生看《最美孝心少年颁奖晚会》,我发现两个小时的晚会对学生的触动很大。很多学生都是眼含热泪看完晚会的。一个父亲在外打工的学生后来说:“以前我认为我爸爸到外面去打工,是因为不愿意在家种地,不愿意管我们兄弟姐妹,所以爸爸每次打电话回来,我都不接。现在我知道了爸爸在外面辛苦地工作,都是为了我们,以后爸爸打电话回来,我一定要接听,并且我要对爸爸说‘爸爸,您辛苦了’……”一个学生写到“看了高雨欣的事迹,我羞愧得无地自容。我不仅不理解父母的不易,还经常顶撞父母,当父母教我要孝顺爷爷奶奶时,我总是说,你们为什么不在家照顾他们?从今往后,我一定要多向高雨欣学习,多理解父母,孝敬爷爷奶奶,让爸爸妈妈放心。”让学生学会爱人,更能让学生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感受到自己的幸福。我们教师要以身作则,学生帮自己做了事,哪怕是帮你捡起书本,帮你拿教具,都要及时的说声谢谢,让感恩的种子在学生的心里发芽,让感恩的花朵在学生的行动中绽放。
三、细致入微,解决后顾之忧
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打工,学校的很多事情又必须要父母处理,所以我经常主动联系他们的父母,把孩子在校的表现如实告诉他们,并时时提醒他们,不管再忙也应该抽空和孩子打打电话,听听孩子的心里话,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就在身边。学生申请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时,需要户主的身份证复印件,留守儿童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我跟家长联系,让他们把身份证复印件发送到我的邮箱,并帮大家打印出来。虽然是举手之劳,却解决了父母和孩子的难题,虽然是小事,却在行动上感动了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我对他们的重视、对他们的关爱。留守孩子在学习上更认真、更努力了,他们在用自己的行动感谢父母对他们的疼爱,感谢教师对他们的关怀。如果把爱比作阳光、雨露,那么留守儿童就是幼苗。在成长的过程中,爱不能缺失,更不能错位!因为爱,是构建留守儿童心灵大厦的重要材料。只有用爱,才能构建起留守儿童心灵的大厦!教师要用真诚的爱去滋润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心田;用热情的火去点亮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心灯,指引孩子生命的航程,收获希望。愿留守儿童的天更蓝、水更清,明天更辉煌!
作者:黎代昌 单位:广西贺州市平桂管理区公会镇尚德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