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交流材料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读书交流材料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读书交流材料

关于课外阅读的大学英语论文

一、课外阅读中的问题

(1)课外阅读量小

大学的课程没有中学的课程多,学生的课外时间相对较多。但是学生用在课外阅读上的时间不多,特别是英语材料。很多同学课外阅读的英语材料不外乎与考试有关的资料。其他的英语材料,学生一般不知道如何选择;有的学生为了提高英语水平,选择一些英语报纸和杂志,而对于报纸和杂志,一般也只是随便看看,很少有看完的;有的学生也会选择一些英文小说,也多半是看了前几页就没有再继续。所以,大多数学生的课外英语阅读量是很小的。

(2)阅读质量低

由于学生们不会对阅读材料进行选择,所以很多时候阅读质量低下。有的学生选择的材料过于简单,达不到提高英语能力的目的,如有的大学生还在看书虫系列的英文书,这些书适合初中高年级的学生看,对于大学生学习新的表达和增长知识来说,没有太大的用处;有的学生选择的材料是自己不感兴趣的或者专业性太强的材料,使自己在读的时候就因为没有兴趣或者太难而放弃。所以,即使是花了一些时间在课外阅读上,但是没有好的材料,学生们的课外阅读同样收效甚微。

(3)阅读方法不当

课外阅读属于泛读的范畴,学生不必要把课外阅读的材料当作平时上课的材料那样去弄懂每个单词和词组。但是,很多学生却把课外阅读材料当作精读课文来学习,一遇到不懂的单词就查字典,有的时候看了一个小时还在第一页和第二页,特别是对于英文小说,读者不用去逐字逐句的弄懂,这样会大大影响阅读的速度。就是因为阅读方法不当,学生往往花了时间却觉得没有收获,这样会打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放弃英语课外阅读。

阅读全文

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研究

一、以教材为基础,拓展阅读内容

教材中所选取的文章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是经过精心挑选出来的,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要灵活利用教材,丰富阅读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的疑难问题。由于学生的阅历有限,对很多内容理解不透彻。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重新阅读教材,感悟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对文章的理解。例如,在学习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后,学生很难理解“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时教师可以找一些关于当时的社会背景的阅读材料,帮助学生理解。

二、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语文教师要创建浓厚的阅读氛围,让孩子在拓展阅读中享受精神的充实。一方面,要提高图书室的开放程度,同时还要更新图书资源。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图书室,教会学生如何阅读,解决阅读中的困难。另一方面,在班级内建设图书角,方便学生借书。班级图书角能够有效补充图书室的不足,让学生近距离地读书。还要鼓励学生为图书角捐献图书,同时还要安排专门的学生管理书籍,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借阅习惯。

三、组织读书交流活动

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能够让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激励学生阅读。一方面,教师要组织读书交流会。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交流阅读成果,同时指导他们更加有效地阅读。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举办读书成果比赛。可以开展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等,让学生在比赛中互相学习,在竞争中提高阅读兴趣,同时,教师要做好点评工作,要以肯定、表扬为主,提高学生的阅读自觉性和积极性;还要帮助学生发现阅读中的问题,帮助学生改正,促进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拓展阅读的重要意义,将拓展阅读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努力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以优秀的文章洗涤学生的心灵,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作者:郭红秀 单位:霸州市第一小学

阅读全文

探究怎样强化课外阅读指导

根据教材内容,恰当选取阅读书目。课标指出课外阅读的背景是广阔的,内容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为了避免学生无所适从,教师应尝试立足课本,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的课文为“经”,以优秀课外阅读为“纬”,从而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模式。如:五年级下册可以结合《冬阳•童年•骆驼队》推荐林海音的《城南旧事》;结合《祖父的园子》推荐萧红的《呼兰河传》;结合第二单元单元主题“童年”推荐高尔基的《童年》;结合第五单元古典名著,推荐少儿版的《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4.结合国学读本,选取诵读篇目。诵读为精神打底,读书为人生奠基。为了保证学生每学期完成课标规定的诵读篇目,实现“量”的积累,充分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达到夯实学生文化底蕴,陶冶学生精神情操的目的。我充分利用学校的校本教材———《中华颂国学经典诵读》,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选取了国学背诵的内容。5.详细制定读书计划,保证读书活动的顺利开展。选取阅读书目后,为保证学生有计划、有选择地读书。我结合教学进度、学生实际制定了班级读书计划。读书计划细化到每一周,分为诵读篇目、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三部分。诵读篇目主要利用晨读时间背诵;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主要是课余时间完成,要求学生每天中午或晚上至少读半小时书;每周一节的专用阅读课用于学生交流展示读书成果。

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营造读书氛围

在我们中小城市,班容量很大,一个班70多名学生,单靠教师的力量,提高全体学生课外阅读水平,很难落到实处。因此,教师必须调动家长的积极性,用好家长资源,家校联手,共抓齐管。1.召开专题家长会,转变家长观念。家长会上根据学校安排下发《致家长的一封信》,让家长明白开展读书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我通过ppt课件给家长做专题讲座,传达一些先进的理念。如:让孩子学好语文的方法,不是去参加补习班,也不是做练习题,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史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不一定是成绩优秀的孩子,但一定是一个有发展潜力的孩子。另外,我还邀请课外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家长发言,交流经验,从而带动整体的发展。2.开展亲子共读,营造家庭读书氛围。为了营造家庭读书氛围,我们班开展了亲子共读活动。要求家长和孩子共读一本书,请家长真正读进去,并真诚地与孩子分享自己的感受、体会。认真地与孩子就作品中的某些问题、某个人物、某个情节进行讨论。3.引导家长参与评价,督促孩子按计划阅读。按照学校的统一安排,开学初家长会上,我下发了“经典诵读闯关卡”和“课外阅读储蓄卡”。告诉家长使用方法:每个学生根据读书计划进行个人闯关,背诵一篇就在自己的诵读卡上做好记录,阅读一本课外书就在阅读储蓄卡上做好记录。家长严格要求孩子,及时签字,督促孩子完成阅读计划。另外,我会利用阅读课,定期组织学生展示读书卡,以表扬鼓励为主,让学生获得读书的兴趣和动力。

开展师生共读活动,加强学生阅读的深度

1.阅读前激发兴趣。在学完《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为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我拿出《城南旧事》,深情地对同学们说“:这本书里,作者林海音回忆了一个和她年龄相仿的女孩,名叫妞儿。妞儿的童年没有作者那样美好,她没有自己的父母,养父母也不疼爱她,连长大的机会都没有,大家想读读她的故事吗?用短短的几分钟激发起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2.阅读中教给方法。由于整本书很长,我指导学生自己制定一个阅读进度表,每天读几页,多长时间读完整本书。做到自我监督,自我督促,从而坚持把一本书读完。另外,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读书,在思考中读书,在读书中思考,边读边思。读短篇文章时,我会借鉴李怀源老师的方法给学生具体指导。如:读童话、寓言时,侧重抓住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语言特点;读诗歌,则重点体会诗歌中的优美情境,读出像音乐一样美妙的声音;读科普读物,注意其应用价值和一些数据理论。3.阅读后聊书、推荐好书。学生读完整本书,我会利用阅读课,与学生一起聊书。比如读完《冬阳•童年•骆驼队》,学生会提出一些感兴趣的问题:妞儿是秀珍的孩子吗?她们是怎样死的?学生在交流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同时,我会要求他们再次认真阅读书本,在文中找到相关证据。聊书的过程进一步增强了孩子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为了给学生搭建展示读书成果的平台,我利用阅读课定期开展好书推荐活动。要求学生推荐好书时,先说清楚推荐什么书,作者是谁,主要内容是什么;再说读了这本书后,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最后谈一谈自己受到的启发。总之,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注重课内阅读并加强课外阅读指导,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通过听、说、读、写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夯实学生语文基础,加深学生文化底蕴,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作者简介:张丽,1994年毕业以来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育工作。2007年被评为山西省第七届小学语文教学能手,2012年被评为山西省骨干教师。

作者:张丽 单位: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临钢小学

 

阅读全文

实践活动论文:语文实践能力培训及提升探析

本文作者:付步步 单位:郯城职教中心教师

教材里的古今中外文学名篇,形神兼备,文质俱佳,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独具个性的人物形象,能给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也是学生探究知识的动力。编排课本剧是这类教材教学的最佳方法,并且“演”在诸多活动形式中,是最具魅力的、深得学生喜爱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形式。例如,学习课文《鸿门宴》时,学生对鸿门宴上项、刘双方紧张、激烈的斗争场面极为感兴趣,对项的骄傲自大、优柔寡断,对刘的老于世故、多谋狡诈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前,教师让学生们查找资料,反复研读,理解不同角色的人物形象。课堂上,学生自行组织课本剧表演。学生在原文本体验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再现场景,重新解读人物形象。生动形象的动作、犀利幽默的言语、丰富多彩的表情,把一些人物特点,尤其是项羽爱听奉承话和刘邦的奸诈、狡猾表现得淋漓尽致,真实地再现了两千多年前那场剑拔弩张的没有硝烟的战争。通过课本剧的表演,他们在不知不觉的娱乐活动中完成了学习任务,同时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等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

情景再现。语文活动课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中的运用结合起来,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是重要的一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使学与用有机结合,最终转化为能力。情景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既培养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也陶冶了学生情操,提高了个人道德修养。中职学生正值青春发育期,叛逆心理较强,不善言语,难以沟通交流,导致他们或者自闭或者轻狂,两极发展尤为突出,协作、交际等综合能力较差。根据这一情况,教师要适时调整授课计划,开展“倾听和交流”课。课前,根据平时的观察,有目标地与部分同学沟通交流,了解掌握心理状况,引导他们从家长、朋友、同学、同事与个人的角度正反思考,整理材料;课上,老师有目的地指导他们双方组合,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情景交流。有的劝慰,有的说服;有的委婉含蓄,有的直截了当,有的讽刺挖苦等,风格各异。各组现场模拟交谈后,学生自行总结,老师强调。通过交流,他们深深地懂得了为什么尊重他人,如何尊重他人,掌握了说话的逻辑性、语调和语气的变化等,并体会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说话技巧。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如声情并茂的朗诵,直观形象的图像,以及表演课本剧等,教师要因人因事而定。利用情境教学,能寓理于情,寓教于乐。润物无声,不仅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而且使学生获得情景感受,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化难为易,在审美愉悦中主动愉快地接受知识,提高能力。

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增加优雅或提高身份,而是为了提高能力与素质——包括对人性的认识、对他人的理解、懂得他人的需要、提高对做事过程进行有效控制的能力、培养做事意识、摆脱书呆子气、掌握如何面对挫折、失败、困境的技术。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当我们把所学的东西都忘掉的时候,剩下的就是能力,就是素质。语文能力的培养,单单靠几本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增长知识,扩大视野,必须进行课外阅读。同时,课外阅读能更快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巩固和发展课堂教学的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视野,丰富知识,熏陶情操。另外,阅读还能促进阅读技能和写作水平的提高,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为了让学生读好书、好读书,教师要向他们介绍和推荐一些作者及名著,然后要求每人制定一份读书计划,做好读书笔记,并在教室的一角创建“这边风景‘读’好”的图书角,号召学生将自己读过的优秀作品放在书架上供全班同学交换阅读。每周定期举行会,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每学期,在班级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专题活动,如“读书沙龙”、“读书知识竞赛”、“走进四大名著”等。通过系列的读书活动,既开阔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也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提高了他们的语文能力。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对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语言表达、组织协调等综合能力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是第一课堂不可替代的。以课文内容拓展为主导,提高学生素质为主题的专题研究实践活动。根据情况还可以开展书法培训、才艺展示、法制报告等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的身心、语言表达等得到了锻炼,他们探究知识及知识运用能力也得到了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活动。护理的学生可以进行一些卫生安全宣传、急救演练等活动;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可以走进幼儿园,为小朋友们献上一堂精美的课。不同的专业,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不同,而活动的目的是相同的。在这一个个活动中,学生们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及就业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通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巩固和拓宽了学生的语文基本知识,训练了他们的公关、善辩、外交等综合实践能力,为他们的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社会实践不但巩固和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才干,培养了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实践对于学生,既是知识运用的过程,也是个人能力展示与考验的过程。通过实际训练,每个学生都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与社会实际存在的距离。知道了差距,就有了学习的目标和动力。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不断深化,为学生真正进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践,要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和个性差异有层次地做好组织安排。实践,要注意专业性,要与专业老师密切合作,不同的专业,所需的语文能力不同,要达到按需所学,学之有用;实践,要注意目标与目的结合,实践前老师要作周密的安排,备好每一个学生的课,设计好每一道程序、每一个课题,让学生带着目标去实践。实践只是学生综合能力的自我检查,并不是最终目的。教师要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汇报会、总结会,谈心得、谈体会,教师做好归纳、提炼,为以后的教学与培养准备充分的材料。社会实践既是学生运用知识、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也是学生就业准备的过程。抓好、运用好社会实践,是培养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尤其是就业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社会实践这一课题有待我们进一步地研究和探讨。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特别是对于中职生,底子薄,学习兴趣不高,必须将知识寓于活动之中,在活动中锻炼能力,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使之相互促进,相互提高。#p#分页标题#e#

阅读全文

流动幼儿良好学习习惯养成

一、培养良好的发言习惯

流动儿童的家境一般都较差,父母忙于工作,很少和他们交流,所以他们习惯了在沉默中用眼睛去看,而不愿动口去说。又由于这些流动儿童多是讲方言或是带有口音的普通话,他们不爱在课堂上发言。可是,在学习过程中,只有眼、耳、口、手并用,才能事半功倍,不开口说就不能提出问题,就不易和小朋友们交流合作。鉴于此,我们从不同方面入手去改掉幼儿闭口不言的学习习惯。首先,教师要耐心当好翻译,把孩子想说的话用标准的普通话帮他们大声讲出来;其次,让这些流动儿童多与城市儿童相接触,城市儿童正确的发音会慢慢影响到他们的读音;最后,教师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一旦他们有发言欲望时,及时提问,耐心倾听,及时配合补充。慢慢地孩子们就会适应这样的氛围,会大胆地参与到课堂发言中。为了鼓励流动儿童的发言,还要多创造机会。如击鼓传花说故事时特意在他们那儿停留一下。多组织排序发言,让他们先是硬着头皮说,说习惯了也就不再害怕了。在年终的奖状设置中,可专门设言“课堂踊跃发言奖”,给那些有进步的流动幼儿以激励。

二、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

由于流动儿童在家中的学习环境不利,他们不可能要工作劳碌的父母一直陪伴他们学习,所以他们一定要从小养成自我约束做作业的好习惯。这个好习惯要从小养成,从幼儿园时期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培养。由于幼儿园教学中很少有纸质作业,所以幼儿的作业习惯的培养重在培养一种意识,一种老师让做的事情我要做到、我要做好的思想意识。例如,我们在活动中学习了寻找春天的内容,我给小朋友们留的作业是寻找生活中的春天。我在布置作业时,特别提醒那些流动儿童,看看早上出门的妈妈是不是穿得比冬天薄了,看看劳动中的父母是不是因为天气暖和累得出汗多了,看看老家的奶奶是不是把春天的衣服给你们捎来了等明天上课跟老师讲一讲。这些有特色的提示是专门针对那些流动儿童的,让他们做作业时有内容可找,并记得去做。又如在布置手工作业时,不要限制原材料,流动儿童的家境不好,他们的好多材料来源虽然不是买的,但是很有创意,老师一定要鼓励那种变废为宝的手工作业,让他们保持做作业的兴趣和责任感。

三、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些流动儿童,若想在人生的路上攀得更高,一定要养成读书的好习惯。由于流动儿童所处的家庭环境不利,他们的父母很少有读书的好习惯的,所以,教师要适当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让他们给孩子买一些适合的读物去读,让家长懂得教育孩子读书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在园中,教师一定要建立好图书角。教师可以发动家境好的孩子将读过的书捐出来组建班内的图书角,以供家境不好的幼儿借阅;我们要教给孩子们爱护图书,会给图书抹平卷角、摆放整齐;教师要选取有简单故事情节的小故事在班内讲一讲,在讲时故意留个小尾巴去吸引幼儿的读书兴趣;一定要多给流动儿童一些机会,这对于孩子一生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总之,好的学习习惯是伴随一生的财富。当幼儿从入园起教师就有意培养他们好的学习习惯,他们一定会因此受益终生,而特别关注流动儿童学习习惯的培养,也许会给他们一个成功的人生。

作者:郭夕利 单位:江苏如皋市如城镇新民幼儿园

阅读全文

我国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论文

一、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内容

(一)拓展阅读的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是小学生拓展阅读训练的重要材料,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以教材内容为主体,以与之相关的课外阅读内容为辅助开展拓展性阅读,将课内阅读内容与课外阅读内容完美结合。

(二)拓展阅读的空间

在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留给学生更多的拓展阅读时间,充分挖掘和利用阅读资源,丰富小学生的知识容量,引导小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阅读,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三)拓展阅读的方式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软件进行辅助教学,使阅读内容能够更加的直观而生动,激发小学生的阅读热情,创建轻松、愉快的小学语文拓展阅读课堂教学氛围。

阅读全文

语文教学中的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相对于教科书学习而言的读书活动,“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学生学习任何一门课程都要借助于这个“风”和“帆”。在课外阅读指导中,要以学生发展为目的,让学生和谐发展———这也是苏霍姆林斯基课程与课外阅读思想的意义所在。我们都知道:“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这些基本认识是对阅读与写作关系的认识———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再进一步,就决定了我们的语文教学行为;教材以阅读选文为主,写作是阅读的附庸;教学以阅读为主,写作处于从属地位。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就强调学生在阅读方面应注意“要有较丰富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语文教学目标首先从阅读的数量着手的,一是要提倡扩大阅读面;二是规定课外阅读量,每个学段的阅读量都有一定的数量。因此,丰富的课外阅读是学习语文重要途径,只重视课内阅读教学是无法完成这一教学目标。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课内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情感体验,而且在课外之余还加强读书积累,不断培养语感。我们怎样让学生如饥似渴地进行课外读书呢?主要还是我们老师怎样去影响和指导他们了。我在教学中积累了以下几点经验,与大家相互交流、学习。

1阐明多读书的道理,让学生懂得多读书的好处

我们经常谈到:书籍不仅能使人目视千里,通晓古今的;也能使人接过前人棒传至后人,使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还能使人晓知明理,化解面临各种矛盾而焦虑。从某个角度讲,书籍与人生可以说是同一个概念,要想有丰富人生就的爱好阅读。善于阅读,不断的阅读。王蒙说:“学习是一个人的真正看家本领,是人的第一特点、第一长处、第一智慧、第一本源,其他的一切都是学习的结果,学习的恩泽。”英国的培根说:“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是一种心灵的感受,能提高人的修养;读书是一种德性,能满足心灵的需要;读书是一种修行,能使人从繁琐的世俗生活中挣脱出来,成为一个心灵自由的人。诸如以上这些道理,学生听多了,听明白了,会因读书对自己一生的重要性而促使自己去多读书的。

2以身作则,树立榜样,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我们老师不仅要在口头上大力宣讲读书的好处,更重要的时时处处做出榜样,抓紧业余时间博览群书,以便在课堂上个经典名著随口道来,如数家珍;时常将自己的读书笔记展示给学生看。这样老师在学生的眼里才有博学多才、有本领让学生崇拜的好老师,学生才能积极配合你的教学,共同突破难点,共同奋进。几年来,我在各种刊物、教学网站、报纸等发表的教学论文或文章,每次都在班上让学生读读看看,同时也增强他们的信心,介绍平时应该多注意积累。这样学生就会因为你的博学多才而配合你;因为你有恒心,善于积累而效仿,起言传身教的作用嘛。如果老师光耍嘴皮功夫,自己是个花架子,知识缺乏,或者不善于读书,其教学效果肯定不太好的。

3合理加强辅导,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

当学生的读书欲望激发起来后,老师就要辅导学生如何去书山文海里寻找自己合适的书籍读,如何合理利用课内外的时间,这是关键的。人生有限,时间宝贵,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去找书,怎样去读文章,我们是应该正确辅导的。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古罗马的塞涅卡也说过,如果你想从阅读中获得值得你永远铭记在心的知识,你就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研读那些无疑是富有天才的作家们的作品,不断从他们那里取得养料。因此,我们要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有关目标给学生推荐好书刊。在向学生建议读什么样的书时,教师要研究他们的兴趣、志向和才能,应以学生的年龄、心理接受程度为前提。苏霍姆林斯基将帕夫雷什中学的十个年级分为三个学段:低年级(一至四年级)、中年级(五至七年级)、高年级(八至十年级)。他为低年级提供的大多是故事、童话、诗歌、寓言、神话,为中年级提供的大多数是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为高年级推荐的则主要是文化格调较高的书籍。我们语文老师要做到有目的利用班级借书时间,带领学生进图书室,具体指导学生如何挑选读物。语文老师还要授予学生阅读方法,首先,快速而用心地阅读。这种阅读,要求学生“通过目视和心想去领会句子的一部分或不长的整个句子,眼光离得开书本,口头说得出记住了的东西,同时还进行思考———不仅思考所读的内容,而且思考跟所读材料有关的情景、形象、观念、事实和现象。”其次,做读书笔记。提纲式———写提纲能训练思考的能力,即阅读科学著作时把主要的、关键的、需要加以思考的问题罗列出来,建立起所学内容的逻辑“骨架”;摘抄式———把书籍、报纸、杂志中与自己的学习内容有关的材料抄下来,把有意思的词汇或不懂的词、喜欢的短语和各种句子等摘抄下来;心得式———在书的页边上写下一些有关的批语,好像在跟作者进行争论。这些方法可根据读物的特点和学生的喜好单一或者综合地使用,目的是用来记录那些一闪即逝的思想。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应当鼓励学生文学爱好者由赏读作品向自由创作发展,教学生写读后感,积极向校园广播、报纸、刊物投稿,让他们有成功感,从而激学生的读书积极性。

阅读全文

古代文学语文教学方法启示

【摘要】

中国古代的文学教育源远流长,有着生生不息的优良传统,对当下的语文教学方法在三个方面尤其具有启示意义:教法上破除陈规,灵活善变;学法上强调诵读揣摩,渐进领悟;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倡导多向交流,相互启发。

【关键词】

古代文学教育;语文教法;学法

中国古代的文学教育源远流长,颇具生生不息的优良传统。从教育方法来看,中国古代的文学教育重在激发个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但教法多种多样,而且学法也多具自主性的鲜明特点,对今天各层次的语文教学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我国的语文教育已经取得很大成就,大体而言,首先它为全体公民提供文化教育的机会,满足了民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其次是语文教育在理念上的现代化,从语文的角度促进对现代公民的塑造和培养。但令人遗憾的是,当代语文教育亦有诸多误区。比如,中小学语文教育围绕各类考试指挥棒而动,呈现出应试教育主导的现实困局。根源于此,学生在语文素养和文化精神方面出现大幅度的下滑趋势。学生大多不具备学习语文和文化的兴趣和动机,只是迫于社会和家长的压力而被动学习,更不用说学习语文可以满足心灵之提升与理想之追求这种更高层次的需求。究其原因,首先在于应试教育强调知识和技术而轻视了情感道德和个性发展,极大程度上减低了教育的人文内涵,造成人文内涵的大幅缺失。同时,应试教育无视提升国民素质的精髓,仅仅采用“过筛子”和“掐尖”之法,人为生产出一大批只认字而不懂文的、唯科技至上的“失败者”。其次是教育体制管得太死板。中国长期的计划经济制度和陈旧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放任各级教育部门的因袭依赖,混日子、不出乱子的心态普遍存在,既无心更无力推进有效的改革。再次受功利化社会风气的影响,教师素质日趋空洞化,普遍沦为“不读书”状态。由于中国社会处于急剧的转型期,物质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甚嚣尘上,教师的精神、信仰、思想和行为难免受到影响,文化素质空洞化,满足于追逐物质利益,而对自身素质缺乏反思。以上还主要是教育的总体格局上的制约因素。具体到语文教学上,当下中国从小学到中学乃至大学,语文课程设定的教学目标往往十分诱人,但在教法上却相当落后。老师们习以为常地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授课思路,介绍作家生平,联系时代背景,归纳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色成为固化的套路。常常是教师照本宣科地极力兜售,颇似一个人在真空中表演,而讲台之下的学生却昏昏欲睡,像老僧入定。这种授课方式以老师的单向度传输为主,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漫不经心地听,极少互动和反馈。这种单调枯燥的教法和学法势必助长学生的厌学之风,提不起对语文的发自内心的喜爱,更不能去奢求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其人文内涵,扩展其人格成长的空间。20世纪以来,由于一批唯西方价值观是从的激烈的反传统人士的鼓吹,由于“打翻一切”的革命思潮的影响,传统文学教育的精华一概被斥为封闭、守旧、反动、复古,好像其中皆为糟粕,应全部打倒。中国古代文学教育中许多宝贵的材料、经验和智慧,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反省和总结。大体而言,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一直奉行以“五经”、“六艺”为基础和核心的、包括众多文化经典在内的一种文学教育。它突出了以书面雅言为中心的语文,表现出对具体语文材料(即经典)的深刻领会和灵活运用。从根本上讲,现代语文教育是从中国古代文学教育中分离出来的,并且面对当代社会的新变化和新现实,有着新材料、新思想和新立场。显而易见,与古代文学教育相比,现代语文教育基于分工,其命意、内容和精神都比古代文学教育狭窄了许多。我们应当向中国古代文学教育取经,以期改变目前语文教育的尴尬现状。我们着力改革的目标就是按照新的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重新定位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关系,深刻把握教法的灵活,学法的自主。笔者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为语文教育的完美实施而逆向回溯,乞灵于历史的成功经验,重新激活古法的灵光。

首先,教法上应破除陈规,灵活善变。

当下语文教育、教学活动往往把重心放在教师对课程或知识的全面系统讲授上,通过制订周密的教学计划,密集地安排课程、实践实习等活动,以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获得相应的完整教育。古代文学教育更加注重采用各种措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根源上引导学生自发的学习动机。孔子作为教育家就很善于采用启发式教学,《论语》中记载圣人语录说“不愤不悱,不启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①即是有力的明证。如果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启发、解惑、点拨、督促、评估等教学活动中,就能够为整个教学过程灌注生气,增添活力。正如当代学者所总结的,“孔子施教,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故教无定所,教无定时,教无定规。或习礼于大树之下,或弦歌于杏坛之上,或习射于园圃之中,或述志于侍坐之际,或正谬于病榻之侧,或督促于庭院之内,或启发于愤悱之时,或释疑于问难之顷。”②中国古代优秀的教育者总是敢于破除陈规,立足创新,善于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运用灵活多样的教法。成功的例子不胜枚举,除了上述孔子的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法,还有孟子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法也被后人继承和发扬光大。南宋大儒朱熹曾主持白鹿洞书院,把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为授书法、读书法、讲书法,即多读、多背、温故、讲书四个方面。宋元以至明清时期,书院到处开花。老师多为名师鸿儒,他们多采用讲授法,讲授次数很少但水平高,往往还能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和学习程度,组织辩论、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思维。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