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多种教学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探究
摘要:文章以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对现阶段笔者所在地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然后从加强教师人力资源队伍建设、专业知识的完善、专业能力的完善和加大对教师群体的职后培训四个方面论述了具体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发展;评议教学质量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在最近几年当中随着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小学语文教师的能力也必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才能满足小学语文教育的实际需求。基于此情况,笔者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以笔者所在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师为研究对象,对当前阶段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共计选择300名教师发放调查问卷,其中126名为农村地区小学语文教师,其余为城镇地区小学语文教师,共计回收有效调查问卷288份。该调查问卷以单选题为基本呈现方式,主要内容为被调查者的学历与专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职后培训等内容[1]。
一、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知识结构
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师在知识结构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较为严重,在本次问卷调查当中也证实了这一点。通过本次问卷调查笔者发现,现阶段,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对于“小学语文专业知识”的熟悉程度相对较高,其中91.20%的教师明确表示自身对于“小学语文基础知识”非常熟悉,83.40%的教师表示自己对“小学语文教学专业知识”较为熟悉。但是除了“专业知识”之外,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其他知识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例如,只有34.00%的小学语文教师表示自己对与教学有关的人文知识具有广泛的了解,36.00%的教师明确表示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了解并不是非常深入,还有48.00%的小学语文教师明确表示自己对于一线教学研究成果并不是非常明确。从调查的结构可以发现,现阶段,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都只具备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知识,在知识结构方面存在明显的狭隘性,无法为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提供必要的条件。
(二)能力结构
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调研
一、问题提出
未来10年也是四川省实现民族地区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教育新生力量。西昌学院地处民族地区,自2004年四校合并组建以来,师范教育力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整合提高,责无旁贷地担负着为民族地区培养合格师资的重任,根据教育部{2011}6号文件精神,我校教师教育各专业联合研究“新课改背景下民族地区教师教育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也是势在必行。我们首先对凉山民族地区的优秀教师进行调查,了解中小学优秀教师在新课改下对教师教育相关问题的认识、感受以及对高等师范学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意见,明确新课程改下,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与地方民族性相结合的方向,探讨新课改下,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促进民族地区高师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通过州教科所,选取凉山地区250名中小学优秀教师进行调查。问卷有效率89.20%。通过问卷第一部分统计出被试的基本情况为:城市老师21.52%,县镇老师46.66%,农村老师31.82%;67.71%为小学教师,22.42%为初中教师,9.87%为完中教师;教龄5年以下14.35%,5-10年10.76%,11-20年39.01%,20年以上35.87%;其中59人2001年秋进入新课改,44人2002年秋进入新课改,120人2003年秋进入新课改。
(二)研究工具
采用自编调查问卷,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问卷共22个问题,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试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现状及适应与支持情况;第三部分是教师们对新课改困难和障碍以及好课标准的认识;第四部分是对高师教师教育的意见和建议。
精品课程内科学教学改革实践
摘要:
介绍上海中医药大学龙华临床医学院西医内科学教研室建设精品课程内科学的情况,围绕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这一教学理念,从主编规划教材、创建递进式临床实践教学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开展教学研究、优化师资队伍、探索网络教学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旨在提高教学质量,使内科学资源精品化、共享化,以创新模式培养现代化中医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
中医药;内科学;教学改革;精品课程
上海中医药大学是全国最早的四大中医药院校之一。其目标是要培养既有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又有一定的现代医学知识和创新思维的理论与临床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主干课程之一的内科学,在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方式和实践操作技能方面起着至关重要作用。20多年来,龙华临床医学院内科学教研室紧紧围绕培养目标作了系列教学改革,旨在提高教学质量,以创新模式培养现代化中医复合型人才。最终内科学获得上海市精品课程称号,资源精品化、共享化。
1确立以临床思维能力为主线的培养目标,主编规划教材,调整教学内容
中医药高等院校内科学涵盖西医院校的内科学、传染病学、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4门课程,然而教学时数却不到西医院校的1/4,其课时少而内容多的矛盾尤为突出。教研室骨干为培养创新型中医人才而确立以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为主线的目标,主编规划教材,调整教学内容。(1)在有限的篇幅中突出重点,以各系统中常见典型疾病为教学核心(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心力衰竭、消化性溃疡、糖尿病等),讲深讲透,而对其相关疾病重复的内容则简略叙述,纲举目张。通过“举一反三”的教学原则,以达到训练学生基本的临床诊治和预防医学思维的目的,进而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和跟踪内科学发展的基本能力。(2)紧跟医学科学的发展和疾病谱的改变,教学内容反映近来较为成熟的、公认的新观点、新进展,充分借鉴既往国内外内科教材的优点,取长补短,选材的深广度符合本专业学生的实际需要。(3)增添中医药治疗优势疾病的相关章节及内容,突出了中医药教学的特点。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内科学必须有适合自己的教材,使学生获得新的内科学知识,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为此,由徐蓉娟教授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内科学》于2003年出版。并与时俱进,不断修订更新,于2007年和2012年分别出版第二版《内科学》、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内科学》规划教材。其配套教材《内科学习题集》和《内科学易学助考口袋丛书》也相继问世,广获同行专家、同仁和学生的好评,并获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优秀教材奖等3项教材奖。
中小学音乐教育问题及建议分析
摘要:中小学音乐教育是音乐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音乐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音乐教育是现代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思想感情和个人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学音乐教育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释放学生的青春活力,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整个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基于此,本文针对目前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存在的师资力量薄弱、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高、课堂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的局限等问题,提出提高整体教师专业素质、加大重视力度、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等措施,以期提升中小学音乐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创新理念
教育的发展影响着人生学习道路的每个重要阶段,也影响着学生的教学质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颁布了更多相关政策激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相较于之前我国越来越重视中小学音乐教育,然而,对教学现状基础认识更应建立在教学改革上。笔者认为,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还有更大的空间,在发展道路上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的积极配合,深入研究,不断创新和改进。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音乐的认知有了很大提高,制订了一系列教导中小学音乐工作的文件和法律,编订了一定质量和数量的中小学音乐教具和教材。为了让儿童更多地接触音乐,获得审美愉悦地体验,让小学生的大脑发育得更加完善,国家付出了很多努力,但同时也存在诸多。
一、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作用
(一)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
幼儿阶段开设音乐教育课程,可以塑造学生的艺术天赋,增强学生的精神面貌,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课外爱好,使学生更加朝气蓬勃。低年级是学习音乐最敏感的时期,此时大脑可塑性很强,音乐训练的效果也最好,人们要充分认识儿童音乐学习的敏感性。通过学习音乐,学生不仅可以增加幸福感,还可以缓和对于学习的压力。音乐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对优秀作品地讲解和引导,使学生学习音乐中所蕴含的道理和精神,提高其身心健康。
(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历史角度下国内的英美文学教育
1引言 自1982年《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将文学史和作品选读确定为英语专业主干课程以来,英美文学教学在中国的教学实践已有三十年历史。它在英语专业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已是国内英语教学界的共识。然而,英美文学教学的发展轨迹堪称曲折,其现状也值得深思和探讨。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和世纪末所施行的三个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可见中国教育界对英美文学教学的认识的几番转变。最早一篇英语文学教学论文《谈英语文学教学》发表于1986年,作者杜瑞清指出:“文学课在英语教学中的一席之地正在日益巩固,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上已确确实实成为一门‘重要课程’。然而,对文学课在英语教学中所应起和所能起的作用,以及对英语文学课教学实践和经验的探讨、研究和总结都远远落后于教学实践。”[1]受英语工具论的影响,在1990年的《大纲》中,英美文学课被降为选修课,仅要求学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对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社会状况、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比较了解”。 直到1999年,这种认识误区才得到纠正。1999年的《大纲》终于将英美文学课重新定位为必修课。对文化素质的要求也有所提高,改为“熟悉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发展现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具有较多的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自此,英美文学教学才逐渐受到教师的重视和学者的关注。通过观察二十多年来发表的英美文学教学相关论文,笔者发现在1999年之前,有关英美文学教学的论文数量年均不足5篇。但是,随着教学理念的转变,以及高校英语专业文学必修课的增设和推广,自2000年以来,相关论文数量开始逐年增加,至今已有500多篇。近几十年来,英美文学教学所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可以从教师和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中得到集中体现。新大纲激发了他们对英美文学教学的反思和探讨,研究数量的增加既反映新大纲此一影响,也说明了英美文学教学依然存在盲点和困惑。基于近三十年所发表的英美文学教学研究论文,下文将从“教学理念和课程设置”、“教学法”和“教材建设和课程考核”等几个方面概括国内英美文学教学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2教学理念和课程设置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活动宏观和理论上的认识,凝聚了人们对教学活动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清楚明晰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英美文学研究中主要体现在研究者对英美文学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课程设置的探讨。 纵观近三十年英美文学教学的历程,其核心问题围绕着文学史与文学作品选读之争,文学教材良莠混杂,文学教学边缘化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近十年来许多学者围绕英美文学教学存在的诸如此类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多种解决策略。陈立华和王娜(2003)将文学教学中存在的分歧归纳为两个倾向,“一种主张以史为主,认为让学生了解文学史的发生、发展是文学课的宗旨,零散文本的阅读不利于学生对系统知识的掌握;另一种则认为文学贵在文本的分析和欣赏,提倡侧重具体的作品选读”[2]。他们认为“由于美国文学有着极其独特的历史,只有将文学史的讲授与文学精品赏析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从宏观上去了解和把握美国文学的经纬,从而使他们更加透彻地理解和欣赏每一部文学作品”[2]。 另一部分学者则持不同观点,主张文学教学应回归文本,脱离“文史结合”的模式。王守仁在2002年《郑州大学学报》专家书面座谈中曾提出终结“文学史+选读”模式,即以文本为中心,读完整的作品而不是片断。而罗云(2009)则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教学课时的严重不足”和“学生浮躁的阅读心态”两大问题,所以“任课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把重点放到文学史纲的教学上,为学生提供文学文本的历史语境阐释,指引学生在课外自主进行文本解读和赏析”[3]。“读文”与“读史”之争反映出教师教育理念上的分歧,但是理念本身并不存在对错,问题的症结在于它是否适应当下的教育模式和学生需求。课程设置尤其能反映教育者此方面的考量。比如,范谊和芮渝萍(2005)就提出应区分本科和研究生教学的差异,在本科阶段应以阅读体验、文学常识和批评方法为主,研究生阶段则应以文学史、文学理论和专题研究为重。但是,程爱民的课题组曾于2002年对全国50多所高校进行英美文学教学调查,发现在课程设置方面,出现随意性大、选修课少、课程单一、课时偏少等诸多问题。 总体而言,英美文学教学中越来越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加速与国际教育理念接轨。然而,国内学者对此议题的持续关注,也说明了英美文学教学仍然是问题与革新并存,英美文学教学者与研究者任重而道远。 3教学法 教学法是教学理念最直接的体现,因而围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和教学理论展开的讨论最多。回顾历史,我国教师在英美文学课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法呈现出三个方面的转变:1)教学手段趋于多样化和现代化;2)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3)教学理论更丰富成熟。在新型教学手段的开展中,多媒体网络教学受到普遍关注。王守仁和赵文书以南京大学英语系研制开发的英国文学网络课件为例,指出:“网络课程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可以解决目前高校英国文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推进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具有实践意义。”[4] 另一部分学者提出构建语料库以辅助英美文学教学。文学语料库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可用于分析一些典型的文学模式,进行文学,特别是作家文体风格研究,最终达到提高文学和语言修养的教学目的。同时,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被用于实践和研究中。郭翠云(2005)探讨了“互动式”教学法的应用,提倡在教学中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互换,鼓励学生讲,老师同学共同听,然后再进行评论和补充的方式。姜淑芹则提倡主题教学模式,认为“该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符合学习者认知习惯,教学效果好”[5]。张聪认为,反思性教学模式下,英美文学课堂教学应该“文学史学习与作品阅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个性化研究能力,以及发挥网络优势等”[6]。教学理论的引入是对教学法的升华和补充,对英美文学教学具有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除了传统的作家、作品或国别的比较研究,最早引入国内英美文学教学界的西方理论是读者反映理论。1995年,黄海军对读者反映理论及有关教学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了简单探讨。之后,陆如钢对读者反映理论做了系统的概述,并就它对英语文学课的借鉴价值作了简要论述。他认为:“以读者反映为理论根据的文学教学法,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化为积极的再创造者,重新评估了学生的参与作用,从而克服‘满堂灌’的弊端。”[7]一部分学者开始结合读者反映理论提出具体的教学实践策略。王军(1999)基于读者反映论提出新的阅读模式:读者与文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朱小琳(2005)则探讨高校英语专业文学课程的优化教学,提出加强学生的读者身份意识,增加学生与文学文本之间互动沟通。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引入更多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如女性批评、超文本、互文性、原型批评等。郑红艳(2006)提出将女权批评引入文学教学,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进行文学教学,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他们能以批判的眼光重新审视周围的世界,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李喜芬(2009)探讨了超文本语境下的英美文学研究性教学,提出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采用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如讲授型、讨论型、研究型等。宁东(2010)则在互文性理论的基础上,提倡在高校英语专业文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互文性意识。#p#分页标题#e# 除了研究文学理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外,跨学科的研究也在逐渐扩充英美文学教学的理论体系。张晓舸(2005)提出在教学中践行建构主义教学观,修正传统的灌注式教学模式的弊端。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樊文娟和袁凌钰(2010)提出支架式教学模式。国秀玮(2005)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的观点,探讨如何实施开放教育,从而真正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与体现学生个别差异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同样是基于该理论,吕洪灵(2009)提出应该重视情感智力培养,并探讨了情感智力培养与英语文学课程结合的可行性、方法以及两者结合的多元价值。另外,宋慧平(2007)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以克拉申情感过滤假设理论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应考虑学生的学习动机、焦虑感和自信心等三方面情感,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4教材建设和课程考核 兵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材是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利器,也是耗时耗力的一项长期课题。根据部分高校的教材使用情况调查,程爱民发现“既有完备的科学体系,又符合不同教学特点和需要的教材还不多”[8],建议新编教材着眼于灵活性、启发性、全面性、系统性、实用性和可读性等特点。另外,教材过多过杂,体例陈旧,也限制了教学质量。有鉴于此,改厚古薄今为厚今薄古,重视文学批评方法的介绍已成为主流观点。 在具体操作层面,于建华(1999)建议文选教材的编选不妨采用“逆时”方法,即由今到古选择文学材料,分段编写。孙琳等(2003)根据对北京几所高校的问卷调查结果,则提出教材的选编应尽量覆盖不同风格、不同文体和不同时代的作品,考虑加入非文学作品。顾弘和杜志卿(2004)提出教材革新应考虑增加题解和推荐书目,介绍文学批评方法,史选合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上这些构想都具有一定的针对性,然而真正得以实行并取得显著成果的并不多见,反复讨论和反映的问题仍然存在。这大抵是由于编写者和一些院校未能从学生和教师的角度考虑教材的使用,教材未能为教学服务,教学却因教材而无法跳出窠臼。同样的问题也体现在课程考核方式的选择上。程爱民等的调查报告中,特别指出了考核方法上存在的典型问题是有超过50%的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的形式。 刘玉红和胡蕾也认为“教学理念和教学法的改变最终要通过考试来落实,因此,必须改变从前考试方法单一,客观题量大的旧套路,主要考查学生的思考力和独创性,而不是死记硬背的功夫”[9]。针对英美文学教学的课程考核,石云霞(2010)提出在多元化评价理论的基础上,应结合课堂教学,构建英美文学及选读多元化评价模式,包括书面测试、口头测试、课堂表现等。从长远而言,英美文学教学中若想提高课程考核的有效性和作用,需要教师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分析,针对实际情况,展开量化研究,而不仅囿于泛泛而谈。 5结语 近三十年来我国英美文学教学从无到有,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教学理念更加完善,理论愈加先进,教学法趋于多样化。尽管如此,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受到传统的科学主义教育观的影响,先进的教学理论未能真正运用于教学实践,存在以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主体,重视终结性评估,忽视学生情感道德和个性的发展等诸多问题。由此看来,目前我国教师和学者在英美文学教学中仍需反复钻研,并付诸行动,及早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真正结合。
小学数学教学多媒体教学应用
摘要:多媒体辅助教育符合学生的认知层级,能有效地提升数学教育的有效性,深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农村小学;数学;优化
现代多媒体教育教学技术,能够运用多种教育教学感官刺激,通过及时有效的视觉接受和练习反馈大幅提升学习的有效性。多媒体辅助教育符合学生的认知层级,能有效地提升数学教育的有效性,而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大半部分的教学论文都是提供符合城市学生认知的多媒体策略,对农村提供的借鉴较少,笔者在实践中探究了一个农村的多媒体教学流程,试图让这样的一种方式得以推广。任何教育教学手段的教育对象都是学生,而教育教学手段的效果是否良好除了教师好的引导作用外,学生的认知层次高低也是重要因素,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总观现在的教学总是有一些理论在某一些地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当拿到一些地方总是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究其原因就是只是照搬理论,没有因地制宜地考虑当地学生的认知层次。笔者试图从这个层面探索出一条比较通用的方式,解决上述出现的现象。通过几年来的努力,笔者总结出了以下方式:
一、做好媒体介入的培训
农村孩子的认知的水平有限,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当认知水平有限的时候,注意力首先是以安全为保障,其次以刺激为基础。因此,小学学生一上来就引入多媒体用于教育教学就会出现看热闹的现象。能避免这样的现象产生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对学生进行培训,告诉他们要干什么、怎么干这样的事情。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良好的技能铺垫,从而达到教学中要求取得的效果。培训过程中要重点的培养学生如何有效实施观察、怎样观察重点的技能,培养好这些技能才能使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出很大的优势。
二、多媒体教育中采用适当的方式延缓注意力分散
依据心理学和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笔者认为多媒体的教学强度不宜过大过强,反而要选择适当的多媒体方式减缓学生的视觉疲劳来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可以通过良好的视频、音频的刺激来帮助学生延缓注意力的转移。例如,笔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用数学练习的方式强化注意力:首先,在讲授新知识的过程中,笔者从不一讲到底,而是采用相关的多媒体将知识引入以此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学完知识后设置几个题目,让学生有效的解决问题,让多媒体成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不是取代教师的地位。
阶梯式写作教学高中英语论文
一、阶梯模式写作训练的阶段性内容
学生个性的差异表明一种模式或相同写作教学内容很难使各个层面的学生得到充分发展,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更多地发掘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策略,通过专门、渗透式、有针对的写作策略教学,可以有的放矢开展教学工作并能减少教学和训练时间。在写作难度的分层循序渐进、阶梯上升,为英语写作学困生大面积提高写作质量提供了方法与策略支持。具体分为三个操练阶段:第一阶段:培养学生组词造句的能力。1.训练英语五种基本句型结构。2.让学生用课文中的词组,句型造句或者让学生模仿文中句子自由造句。3.句子种类转换训练。第二阶段:培养学生的初步写作能力。这阶段以扩写、缩写、续写、改写、写周记等形式错综训练。第三阶段:训练学生模式化写作能力。1.配备英语字帖练习书法,分析研读高考写作纲要并辅助印发一些优秀作文套句和框架。2.再分专项、“书信,写景,叙事,议论,说明等”和限时训练,加强渗透写作方法和技巧训练。3.最后进行综合专项训练。要求学生写提纲,打底稿,分析段落结构,段落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写作方法和标点的正确使用;通过教师对个别学生作品的面批,个别问题个别解决,训练格式化和综合写作能力。
二、研究特色创新及写作教学的目标突破
英语写作有效学习的策略模式构建是解决有效学习的核心问题,是提高作文学习效率的关键,因此是本课题的拟创新点。
1.学生个体差异得到充分考虑,学生写作水平有着明显发展进步。教师针对学生进行动态安置,把班级学生编成若干弹性小组,根据学生的特点,需求和写作发展情况作同质分组,异质分组,同步活动,异步活动或自由组合等,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活动方式,使小组学生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
2.进行多样化的课堂教学设计,课堂焕发着生命活力。改变传统班级授课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合———分”式教学结构,既有面向全体的“合”,又有兼顾学生个体的“分”。保证在一节课内既有统一的讲解、答疑、矫正、小结,又有分组的或独立的教学、自学、合作和个别指导。
3.制定多样化的课堂教学目标,教学行为发生了脱胎换骨的转变。教师针对同一班内不同个性、不同层次、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教学设计以多角度、多难度、适应性去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突出了多元性和个性化,使教学目标始终处于动态协调之中。针对各类学生的学习潜质,制定出总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课时目标设置为基础、提高和发展三个由低到高的目标层次,相邻目标交叉区间,便于弹性滑动。
小学开放式教学管理实施规划
摘要:文章通过对开放式教学管理模式的有效分析,从引进先进教学理念、创建崭新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增加实践性课外活动任务等方面来探讨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以期有效提升学校教学管理品质,赢得教学管理的主动权。
关键词:小学管理;开放式;实施规划
开放式课堂教学是针对传统教育中以“课堂为主、教材为主、教师为主”的封闭性弊端提出的。它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看作处于不断发展的学习主体,看作是一个身心发展的人,始终把教学过程当作一个动态的、变化的、不断生成的过程。因此,扬弃封闭式教学,采用开放式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引入开放式教学管理理念
开放式教学理念包括众多内容,实施开放式教学管理措施也需要引入崭新的教学管理模式。首先,要在全校范围内展开教学管理宣传,让全体师生都能够转变思想,“要求教师认真落实教育方针,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鼓励创新、全面、有效、人文主义的教学方法改革,从思想根本上提高教职工思想积极性,提高教学管理有效性”。其次,要建立健全教学管理监督机制,构建灵活多样的教学反馈体系,以校长为学校管理核心,形成科室、班组管理体系,确保管理体系正常运行,确保群众呼声能够及时反馈到管理层面。如果有可能,不妨建立多种信息交互平台,让每一位教师和每一位学生,都可以直接参与到教学管理之中来。如建立公共信息交互平台,利用微信、QQ等形式参与教学管理,为管理者提供更丰富的信息支持。开放式教学管理追求的是开放的思维,将原本单一的限制变成现在多元的鼓励,体现以人为本、尊重教师发展的管理理念。我们利用多种教学管理手段,挖掘教师教学技能方面的潜力,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为教学管理带来更多动力。在教学评价方面,原本控制意识比较鲜明,条条框框的限制体现出赋分制度的严苛性。而开放式教学管理则追求弹性评价制度,注重教师教学态度和教学效果,体现的是过程性管理评价,而不是单一的结论性评价。开放式教学管理理念属于崭新的教学思想,在具体引入时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作为教学管理者,我们需要保持清醒头脑,在引入开放式教学管理机制时,要考虑多种制约因素的存在。
二、建立和谐课堂师生关系
新课改倡导学生学习主体意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好身份转型工作,由原来的课堂主宰者,转变为课堂参与者、设计者、服务者,为学生提供更多帮助。教师需要面向全体学生展开教学,要深入到学生群体之中,了解学生的真实心理,客观公正处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诉求,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展开教学引导和教育,积极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与学生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只有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才能确保教学的良性发展,进而促进整个学校教学管理的健康成长。建立崭新师生关系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的,要让教师顺利转化角色和身份,需要采取更多有力措施。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展开学习,向教师传递崭新教育理念和思想;组织教师到外地学习进修,接受前沿教育观念;学校推行崭新教学模式,对教师行为进行规范要求;创新教学评价制度,对教师教学行为展开评价管理,也能够帮助教师尽快转变教学观念。改善师生关系成为开放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这是教育教学形势决定的。和谐的教学管理环境不仅包括师生关系,教师与学校管理方关系也是重要一极,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教学评价制度需要改进,学校管理者也需要深入到教师群体之中,听取教师的呼声,了解教师的教学建议,只有充分调动教师教学主动性,开放式教学管理才能顺利推进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