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的故事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都江堰的故事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都江堰的故事

疫后旅游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策略

摘要:2020年初,肺炎疫情爆发,全国进入应急防控状态,对人员流动进行有序管控,二三产业短暂停滞,社会经济活力骤减。而此次疫情对产业发展影响巨大,其中又以三产为最。都江堰市构建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在成都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战略下,都江堰市以建设成都旅游消费中心为己任,是成都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先行示范区和模范带头区。此次疫情,让都江堰市旅游产业短暂停滞,遭遇空前挑战,而如何高效恢复旅游产业从而全面引领社会消费活力、提供经济发展动力已迫在眉睫。本文重点通过对都江堰旅游产业优势、疫情对消费市场的影响、都江堰服务业现状、发展趋势预判等版块进行剖析,提出了此次疫情后都江堰市建设成都旅游消费中心的创新思考对策。

关键词:疫情;都江堰市;成都旅游消费中心建设;对策

疫情对都江堰市旅游产业和旅游消费影响巨大,以青城山—都江堰景区为例,2019年2月综合收入为6502.6万元(门票4999.6万元)[1],2020年同期营收趋近为零,旅游人数为零。在成都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战略下,都江堰市结合自身本底资源和产业优势,抢抓机遇,致力构建成都旅游消费新中心,从而助力成都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因此,都江堰市加快做好疫后旅游产业振兴,带动全域消费升级,尤显急切和重要。

1都江堰市建设成都旅游消费中心的主要优势

1.1旅游资源丰富,具备软硬实力基础

都江堰具有2000多年建城史,因堰而起、因水而兴。有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水利工程,有“天下幽”的道教发源地青城山,有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有“国宝”大熊猫等代表性旅游资源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旅游气候资源十分优越。曾先后荣获“首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最佳中国魅力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19年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单位、2019年四川省首批天府旅游名县及罕见的“三遗之城”等殊荣。优美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旅游资源、众多的荣誉称号,奠定了都江堰市构建旅游消费中心城市的坚实基础。

1.2产业效应明显,三产发展势头稳健

阅读全文

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初探

语文教学理念不应该在传授给学生语文知识方面受到局限,最主要的还是要利用感人的文字,激发学生的情操与思想行为,最终达到为学生自身沉积德育的外在表现。那么,我们要怎么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

一、在语文教学中推行德育渗透

语文教材课题广泛内容丰富,有的课题体现我们国家不辞辛苦的奋斗历程;有的课题体现了平凡故事里蕴藏在深刻的哲学理念;有的课题体现了许多名人事迹,让学生得到心灵上的启蒙。语文教材向我们展现了“真、善、美”,利用各个视野展现其经典的魅力。老师应该借鉴作品有效的渗透德育教育。例如:“语文教材中《都江堰》一课,侧重描述‘都江堰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是民族文脉智慧的结晶,是文明史上一座亮丽的丰碑’”,让学生感受到因我国历史悠久文明而自豪,在阅读中接受情感的渲染。这样让语文教学和德育教育相融合,老师应该根据作品的特点,发掘其中蕴藏的德育因素,是文章在学习中能够连同情感、价值观的形成相互联系,从此把德育融合在语文教学中。

二、运用情感对学生推行美德教育

语文教学中蕴含着颇丰的美德教育内容,审美是道德的基础情感,人类审美与道德的情感是共同形成的。我们允许运用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极力培育学生体验美的能力和开创美的能力,引领学生赏析教材里的自然美、社会美和人格美等。例如:“引领学生赏析《长城》里明朗的自然风景、璀璨的文脉艺术”。美德种子,必须要在语文教学渗透和培育下开出诱人的花朵。

三、利用作文教学对学生推行德育渗透

文学创作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文学创作可以帮助学子提升对语言展现能力。现在学校把语文教材称之为《写作与阅读》,可见写作的重要性。一篇优秀的文章离不开健美的主旨思想,练习写作要涉足于学生的实践思想。灵性的把德育渗透到练习写作中,利用练习写作引领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

阅读全文

我国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论文

一、多种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有效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掌握学生不同的实际学习情况、心理发展状况、接受知识程度,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通过讲述的方法,有助于学生掌握历史的内容和过程,有利于向学生教授新知识,加深巩固知识。其中可以运用叙述生动性的方法,将学生吸引到史实的意境中去,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历史的真实场面。同时,用描述的方法,将历史形象化,利于培养学生分析、探索的能力,逐步领悟历史的相关结论。例如在讲《》的时,把重点放在描述谭嗣同慷慨就义的壮烈场景,将当时维新志士的光辉形象生动立体的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产生共鸣,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应用讲解法中的综合分析、实例论证、释文说明、相对比等方法来讲解史实中的经济发展、经济体系、政治制度、科技文化等内容。同时融入谈话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积极的思考问题、理解难点、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思维能力。应用图示法快捷的优点,向学生展示完整的历史知识结构,刺激学生的感官,加深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辅助教学方法。通过讨论的方法调动课堂的气氛,让课堂活跃起来,颠覆以往历史教学的枯燥现象。加强学生逻辑思维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最后由教师应用具体的历史知识向学生证明正确的观点。在一些历史课堂上,例如讲解《百家争鸣》时,我会应用新型的角色扮演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让每位学生都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我会先分组,让学生自己学去讨论和归纳各派的学术观点,自己融入史实意境:接着我会提问请用百家争鸣某派的观点,将现实生活中乱丢垃圾这类素质的问题,谈谈自身的见解。通过小组讨论、发言,指导学生归纳:法家:“此地禁止乱丢垃圾,违者罚款!”道家:“丢垃圾吧,污染环境,我不住在这里。”儒家:“请不要在这里丢了,为什么还要在这里丢呢?”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就是求知的起点,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有了学习的兴趣,才能产生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该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作为出发点。而历史本身也非常具有趣味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使学生“死记硬背”,学生逐渐失去对历史的兴趣,更加不会去主动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合理的使用教材,贯穿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引入学生感兴趣的故事,非常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不同历史时期的时候,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和故事,讲解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时,引用《射雕英雄传》这类家喻户晓的故事,又如在讲述秦灭亡的时候穿插“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又如在讲解汉武帝时,引入“卫青、霍去病破匈奴”的故事,这样既能给与教材框架与灵魂,又能激发学生学历历史的兴趣,使其学生很有兴趣的在课内课外自主的收集材料、丰富相关的历史知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采取提问的方式,精心设计的问题,适时设置悬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构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杠杆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题,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倡导参与式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杠杆。教师做为学生的引导者、启发者、组织者和参与者,灵活的教学方式,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具有的开放性的问题导入,要求学生利用身边的图书资料,或在家长的指导下运用身边的网络资源收集相关的学习资料,通过自主学习的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解决问题,教师通过开展活动。例如“辩论会”、“讨论会”的多种形式来检验教学效果。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通过一些列教学活动,活跃课堂的气氛,锻炼学生的口才能力。

阅读全文

水文化生态校园建设实践

【摘要】山东水利技师学院开发利用校区内萌源河,创建水利工程专业实体教学基地,发挥校园河域生态优势,致力于打造水文化生态校园,丰富校园文化。

【关键词】河道治理;水文化;生态建设;校园文化

水是生命之源,纵横大地,滋养万物。人类逐水而居,沿河散落,世界四大文明都是以江河为中心诞生,所以水也是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之源,承载人类文明,涵盖并演绎了人类文明史。水文化,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的一脉,一切与水有关联的文化行为,都是从水文化脱胎、衍生、演绎而来。水文化的发展也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传承性和感化作用。衍生至今的水文化,可以是一个区域的代表,一座城市的形象,一所学校的形象。近年来,山东水利技师学院以校园内萌源河为中心,致力于打造人水和谐自然的生态校园形象,取得了显著效果。

1打造专业教学实体基地,突出水利特色

1.1开发利用校园得天独厚的河域自然生态环境。校园良好的生态环境离不开水,一所学校打造绿色校园、生态校园、山水校园、景观校园、文化校园,都是在水的基础上建造其理水亲水特色。山东水利技师学院作为山东省水利厅下设的一所高技能人才培养院校,创建于1958年,2007年从淄博市张店区搬迁至淄川新校区,校园内有一条横贯东西的河流,北依萌山,是孝妇河的一个支脉,西入文昌湖,故命名为萌源河。其河道宽阔,校区内绵长近两公里,河水潺缓,苇草丛生,具有原生态湿地状貌。近年来,为保护校园环境,学院在保留萌源河原生态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拓宽河道,修建桥梁,发挥水利工程专业优势,设计创建了校园水利专业实体教学基地和水文化教育基地。

1.2设桥建坝堰渠槽泵房,打造专业实体教学基地。作为水利专业特色学院,山东水利技师学院借助校园流经河道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在河道上设立水利工程专业技术实体教学基地,用一条河把水利工程的多种实体设施囊括进来。根据河势就势设坝,截流蓄洪,由学院水利工程专业教师进行考察设计,先后建设了4座挡水坝、3座桥、2个泵房和三角量水堰、浆砌石水渠、小渡槽各1处,4座挡水坝自上而下呈阶梯状排列,依次是混凝土重力坝、迷宫堰土石坝、三连单曲拱坝和浆砌石重力坝,4座坝把水流分成5段,河水呈东高西低流势,水坝储水丰富,成为实体水工教学支撑建筑。2019年8月台风“利奇马”经过山东,萌源河的4座水坝发挥了泄洪溢流的功能,稳建地疏导水势,为师生上了一堂水利工程直观课。用一条河把专业特色发挥出来,把校园的生态和文化打造出来,是学院创设的新思路。

1.3建设泵站技术训练中心,开拓人才培养渠道。为更好地发挥生态与专业的融合,学院通过调研论证在萌源河以南的园丁林地建设新水利工程项目———泵站技术训练中心,在萌源河上游建设泵站实习基地。引黄济青工程四级泵站(寿光宋庄、昌邑王襦、平度亭口、胶州棘洪滩)在改扩建中替换下来的旧设备,包括卧式混流泵、立工导叶混流泵、液压全调节立式轴流泵等多种类机组。在学校建设泵站实训中心,一方面可以发挥教学功能,增加萌源河实体水利工程教学实训的技术含量和功能,为省内引黄济青、胶东调水和南水北调等大型水利工程泵站输送大量水泵安装维护及泵站运行监测人员等专业人才,为行业发展担当履责。另一方面,学院将泵站训练中心建设成景观式泵站,打造成一处水文化风景秀丽之地,不仅用于教学实训,同样可以用于参观、休闲娱乐,成为水文化生态校园建设的一部分。

阅读全文

水利水电工程概论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摘要:针对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孤岛效应”,基于古今典型水利工程与中国基本国情紧密相连的实际,挖掘“水利水电工程概论”课程蕴含的文化自信、理论自信、道路和制度自信三方面思政元素,将其拓展为案例式、启发式和体验式三种教学方式并应用于教学中,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加深了专业认知、提高了专业素养,同时也引导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近年来,“课程思政”已成为高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课程思政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实施全课程、全方位、全员育人的一种探索。总书记指出,要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提升课堂思想政治亲和力和针对性十分必要,各类课程应该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1]。“水利水电工程概论”(以下简称“水电概论”)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大一新生的专业必修课,主要介绍水利水电工程的对象和任务、历史成就及发展趋势。学生通过学习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科研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知识,能够奠定大学期间深入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本文就如何让学生在“水电概论”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打破长期以来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2],针对既能传授知识又能挖掘课程思政元素[3]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究,并创新了教学方式,应用效果良好。

1  “水电概论”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1.1 水利与人类文明——文化自信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就是文化自信。在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有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大禹治水等传说。其中,大禹改堵为疏、因势利导而成功治水,形成了以科学创新、大公无私等为内涵的治水精神。东汉时期我国就开始利用水力机械,创造出水排和水磨用于农业生产。四川都江堰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留存年代最久远的水利工程,其以无坝引水为特征,守护了川府之国。这些都印证了水利工程在人类文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因此,笔者在“水电概论”课程教学中以水利与灿烂的中华文明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将我国从远古至现代社会在水利资源利用上的智慧与贡献挖掘出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水利史,使他们更加热爱祖国,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1.2 水利与生态文明——理论自信

阅读全文

灾难报道叙事学的视角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大地震爆发。大震甫一掠过,新闻媒体第一时间冲向灾区第一现场,用摄像机、话筒、纸和笔,将灾区的情况呈现在人们面前,成为了国家与民众、灾区与后方之间联系的桥梁。关注生命,关注救援,新闻人用人道主义的情怀和专业主义的技法,为人们讲述了一个个催人涕泪、感人肺腑、启人心智的故事。5月15日,《南方周末》刊出8版的号外《逼近震中》,此后连续两期,分别以《大地震现场报告》《大地震现场再报告》为题,对汶川大地震作了详细的专题报道,不仅留下了一段段鲜活的文字,留下了一个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和一串串难以忘怀的记忆,更留下了一个个灾难新闻报道的珍贵文本,值得细细揣摩和研究。   一、叙事声音———做一个客观冷静而富有同情心的叙事人   “叙事是与人类历史本身共同产生的”。“我们所指的叙述人,是叙事文本的讲述者,也就是体现在文本中的‘声音’,或者说叙事声音是叙事人在文本中的存在方式。”新闻叙事学在研究叙事人的时候,本着新闻真实客观性的要求,而关注叙事人的真实身份。“他眼里的世界的真实性直接关乎新闻的准确、客观与公正,关乎新闻传媒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关乎新闻的生命和新闻事业的生命”,关乎人们认识现实、思考现实的方式。在《南方周末》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中,我们从阅读中首先感受到的,不是叙事主体对谋篇布局的匠心独运,对“发声”技巧的苦心经营,而是真实的人行走在灾难第一现场的鲜活感受。“新闻人首先是普通的人,有血有肉,然后才有那么多有血有肉的故事,以及伴随着这些故事而写就的报道”,“人性、人文、人道,既是纸上的灵魂,也是纸下的实践”。   以号外《逼近震中》里《里面还有呼救,还有希望》为例。从通讯的副标题———南方周末记者亲历都江堰震区现场———便可看出这是一篇现场报道。阅读文章,我们随处可见的是记者对大地震灾难现场的目击:“晚上1时,市区陷入黑暗,天空低沉,仿佛就压在城市头上,透着怪异的乌红色。在隐约的天光映衬下,看得见街道两边残破的建筑和随处散落的瓦砾废墟”,“市运管大楼几成废墟,钢筋大梁和水泥预制板杂乱交叠;沿街商铺外墙剥落玻璃散碎”,“一个中年人独自坐在运管大楼废墟旁,如雕塑一般对询问毫无反应”,“除他之外,整条街道看不见其他的人”。灾难报道属于事件通讯,灾难报道最受关注的从来就是灾难中的受害者,通过灾难中人的活动、人的思想感情、人的命运和人的故事来讲述灾难,是最富有表现力的报道方式。从叙事学理论来看,讲述故事的人有事件的旁观者,有事故的当事人;旁观者讲述,可以呈现出故事发展的概况;当事人讲述,可以增强故事的真实感和感染力。新闻叙事视角,是新闻叙事声音研究的重要内容,与叙事视角相联系的另一个概念是聚焦。在新闻叙事中,“叙事视角表现的是‘谁看’,聚焦则强调‘什么被看’”,“前者尽可能体现的是新闻的客观与公正,力图展现出一个‘真实世界’,后者则将叙事眼光投射到新闻事实的‘有意味处’,从而叙述出一个‘意义的世界’”。与文学的虚构艺术不同,新闻报道的是真实发生的事情,记者讲述的每一个故事每一句话都要有据可查有据可依。   经验是事实的源头之一,而由于个体客观条件的限制,记者不可能体验同时发生在不同空间中的事情,更不能穿越时空去体验已经发生的事情。因而,视角的运用,就成为一门必须掌握的技巧。以《北川,悲伤成川———第一时间抵达“消失的县城”》为例。记者在地震发生后迅速赶往受灾地区,即便如此,他到达目的地已是5月13日,在此之前,灾区发生了什么?逝去的影像无法再现,唯有让亲历事件的人去回忆。通讯的第一部分报道的是5月12日发生的事情,在叙事上,记者采用第三人称当事人视角,选取北川县委书记宋明、县委组织部部长王理效、绵阳市委书记谭力、四川省主管民政工作的副省长张作哈以及民政厅厅长黄明几个当事人在地震发生时的活动,向人们重现了大地震发生时一个县城的受灾、逃难和求援。在通讯第二部分,记者采用第一人称见证人视角,报道了北川中学的救灾现场,“将叙事眼光投射到新闻事实的‘有意味处’,从而叙述出一个‘意义的世界’”:“9点30分铲车来了,9点37分,从绵阳调来的吊车终于来了,10点47分,切割机也来了”,“有一个母亲认出了自己孩子的声音,爬到废墟上给孩子喂水喝”,“学校南侧的读报栏周边是一块空地,那里堆放着几十具孩子的尸体”,“在那里,优秀学生,初二年级一班的班长余晶晶最后一次依偎在自己妈妈的怀里。只是这次她的手早已僵硬得无法拥抱母亲”。按叙事者是否参与或目击情节,新闻叙事视角分为外视角和内视角,外视角有利于把握事件的整体概貌,内视角“因叙事人亲历事件而使叙事有深切感受,不流于表面化和形式化,从而使得报道易于抓住人心”。   二、叙事语法———灾变母题的叙述及其建构   事实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也无时无刻不在被叙述。广义上的叙事语法问题关注的是“被叙述的故事的逻辑、句法、结构”,新闻叙事中的叙事语法研究的是“新闻事实中事件与事件的组接原则与规律”,“是一种文本意义上的句法,或曰‘宏观规则’”。叙事语法由事实的特性出发,根据特征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逻辑、句法来选择事实,建构叙述。新闻叙事中包含着两种叙事单元:事件与序列。   事件是“从一种状况到另一种状况的转变”,或者“历史上或社会上发生的不平常的大事情”;序列是“比事件更高一级的叙事单位”,“多个新闻事件按照一定逻辑有序排列,便形成序列”。根据功能意义的不同,事件又可以分为核心事件和催化事件,核心事件是新闻报道的重心,在整个新闻事实的建构中发挥主要功能,催化事件则伴随着一个个相应的核心事件对它加以充实,具有交际性功能,用于触发事件的意义张力,达到影响、引导受众的效果。自然灾害突如其来,山河易容,生活破碎,新闻报道面对的是极其复杂的事件,如何把握头绪纷繁的事实和行为,如何寻找最合适的逻辑,将众多事件有序排列,并突出核心事件,抓住催化事件?以《南方周末》《大地震现场报告》中《北川山民出深山记》为例。在抗震救灾的众多事实面前,《南方周末》记者选择了逃离震区这一主题进行报道。在这一主题的统摄下,记者以北川县漩坪乡灾民的逃离行动为核心事件展开叙述,在叙述中又以县城谣言、堰塞河涨水以及狗的故事为补充,较为客观全面地展现了大地震前人们的生存状态。出现在通讯第一部分的人物是漩坪乡石龙村的文黎黎和她的父亲文勇、祖父文兴贵。文黎黎是“由一个伐木工人,一个女教师,一众村民和被蒙上眼睛的孩子组成的队伍”中的一员,而她的亲人则攀爬在5公里之外的一座山顶上,双方“并行于两条山脉之上互不知晓”。通讯第二部分报道的人物是石龙村村民文清华和余志琼,地震发生时文清华在山上打野菜,余志琼则驱车行驶在从绵阳返回北川的公路上,二人因此逃过一劫。在第二部分,记者安排了一个催化事件,“一个位于漩坪乡与北川县城中间的村庄的村民邓兴贵”,目睹了从上游漩坪乡而下的前河,峡谷两侧山体崩塌堵塞了河道,“瞬间水就升起了两米多高”。通讯第三部分,记者接着上一部分的时间线索,报道了5月13日漩坪乡白溪村村委会主任杨顺兴、书记朱云聪,以及漩坪乡春芽村书记侯云泉、村长王永安向乡领导请示,组织村民自救的事情。#p#分页标题#e#   幸运的是,“两个村的村官都得到了外界的讯息”,而且两个村“成了灾民队伍中不多的整村有组织转移的队伍”,在逃跑过程中,“他们也听到了那个有关北川县城的传言”。通讯的第四部分没有核心人物和核心事件,它以禹里乡村民罗志银、石龙村村民文勇、余志琼以及二贯口村村民为叙述视角,分别报道了漩坪乡政府驻地石龙村从堰塞河形成起遭受淹没的过程,以及二贯口村村民对自己的村干部逃离职责的不满、对牲畜和家狗的不舍之情。在通讯末尾,记者又将笔触移至开头的人物文黎黎,叙述了“一队人终于爬到了一座近300米高的山顶”,“下来就是邓家,到了邓家就逃出来了”。《北川山民出深山记》整篇通讯结构严谨,逻辑清晰,不仅报道了灾民自发的自救行为,而且报道了基层行政组织在大灾面前的坚韧、顽强和一切为民的理念、作风。在主要事实之外,通讯还将笔触进一步深入,挖掘出了大灾面前人们复杂、立体的心理状态,很好地完成了对灾难故事的讲述。   曹轲在《南方传媒研究》的卷首语中说:“5•12让众多凡人改变了人生观世界观,5•12让众多传媒改变了信息观传播观,5•12让众多传媒中人改变了新闻观舆论观。”5•12大地震是媒体灾难新闻报道的集中演练,《南方周末》在这次演练中无疑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阅读全文

水利工程施工质量论文(9篇)

第一篇: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有效途径探索

摘要:

随着市场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我国各个行业的发展也有相应地影响,对于工程施工而言,影响则主要是在于施工质量的高要求,尤其是水利这类民生工程。有效地改善水利工程管理手段,对于提升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有着显著的意义。对此,本文首先指出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总结出几条行之有效的管理途径。

关键词:

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0引言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是通过对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进行的全方位、全过程的组织、协调、控制和计划,使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能够在约定的时间内和预计的预算内,按照质量的要求完成。水利工程建设工程普遍都具备露天作业、恶劣天气以及施工周期长等特点,在施工过程中,也存在许多不可控制的因素,这些都对安全生产提出更高的要求。由此可见,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质量的提升对工程的整体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

阅读全文

初探地方景观设计特点

一、装饰方面

宏村的装饰风格与徽商特点关系密切。贾而好儒的徽商,一旦有钱便回乡大兴土木。较高的文化素养,使他们能巧妙地将建筑与装饰、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造型艺术与实际功能有机结合,徽派装饰因此既有实用性,又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礼制与生存观的并存,“是理学的现实生活化象征”。“三雕”是这方面的集中体现。木雕主要装饰在民宅、祠堂、戏台等建筑内部的重要部位上,多选用松、杉、银杏树,也用高档的花梨木、楠木等。采用圆雕、浮雕、镂空雕等技法。

一般只用桐油不用彩漆,显得古朴而雅致。代表性建筑为承志堂的《百子图》等。砖雕是徽州建筑细部的重要组成,通常用浅浮雕的技法,多安装在门罩等处,可深化建筑细部、美化建筑立面。石雕是以当地的黑色大理石作为材料的,在建筑中的部位通常为门罩、牌坊、石狮等。技法多采用浮雕、圆雕、透雕。胡文光刺史牌坊和承志堂《喜鹊登梅图》中的石漏窗,都是石雕中的精品。

二、水系统研究

宏村的水系统因其取法自然、设计精巧而成为宏村研究的热点。首先是构建方面的研究。水系因外形被称为“牛形水系”,由水圳、月沼、南湖和民居“水园”组成。水圳为“牛肠”,月沼为“牛心”。而村尾的南湖就是“牛胃”。集防火、饮用、洗涤、灌溉、排污排涝功能于一身,“与村落的建筑、道路、绿化、景观融合在一起,对于村落的生态、景观、环境等方面皆有积极作用。”水系还是良性循环的。“以清澈的溪流引入,与村中泉水相通,始终保持了水系中的水量和流速,村民的日常使用并未影响其水质,再经南湖的沉淀、生态过滤和净化,流回溪流时依然是一股清泉。”其次是水系统的营建历史回顾。宏村水系统的营建是个阶段性的过程。最初族人用水依靠从西溪里挑水。西溪的河床与水体垫高后,用宽度、流速适宜的水圳引导水流通过村民家门口和院子。月沼和南湖的修建是属于宏村水利工程的拓展期,月沼位于村中心偏西位置,呈不规则的半圆形“,是当时徽州传统聚落景观与水利改造规模很大的工程”。

南湖工程实际面积有20247m2(合30.37亩)。在它旁边修建了书院、望湖楼、活动操场构成的南湖书院。在水系统的营建过程中,宏村人实现了资源的充分利用“:挖池塘的土方添填成良田,清淤所挖的淤泥又能为土地增加肥力。”第三是水系统的美学功效研究。宏村古水系用水灵活,被称为“景观水利系统”。它从村西头引西溪水,入村后九曲十弯穿村而过,经“月沼”流向村南的南湖。“漫步在南湖小径,步移景异,一幅幅优美的风景画映人眼帘,水面在建筑的映衬下形成虚实相间的空间。“”动静结合,像一曲韵律十足的诗歌。”逯海勇具体指出动静结合的美妙效果:月沼和南湖均有虚旷致静之美。“受水的曲线影响,建筑外墙凹凸进出,各条巷弄空间收放急骤,宽窄变化曲折迷离,成为一种动态空间。”

三、影响规划和建筑的人文历史研究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