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对外贸易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会计问题研究

本文作者:金爱卿 单位:山东轻工业学院

1对外贸易会计工作展开的必要性

对外贸易会计工作积极有效的展开,促进了我国管理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

1.1对外贸易会计工作积极有效的展开为对外贸易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当前,我国社会已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而经济的全球化也推动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促进了对外贸易企业的快速发展,使得一种新的经济形势的形成。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对外贸易企业仍旧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会计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模式滞后,致使会计管理工作无法展开。因此,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外贸易会计工作的展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信息化、科技化以及市场化,而且对于管理落后的企业来讲,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这也是财务会计人员所需要的。因此,对外贸易会计工作的展开,加强了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积极推动和鼓励了企业的发展。

1.2对外贸易会计工作展开促进了企业发展面向管理国际化

加强对外贸易工作的展开可以将企业的内部经营数据以及企业的相关信息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加强会计在对外贸易企业管理决策中的重要作用,进而调动企业所有人员的积极能动性,促进企业决策水平的科学化以及合理化。对于对外贸易企业来讲,企业内部的生产营销、技术服务以及新产品的研发都将影响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而加强了企业的会计工作的管理,可以使得企业相关资料以及档案都实现企业的一体化管理,进而为企业的管理国际化发展提供重要的保证。

阅读全文

湘潭市对外贸易进展

 

2011年,湘潭市委明确提出以“大开放、大转型、大跨越”作为今后湘潭市发展的战略选择,这是着眼实际和阶段性特征做出的现实决策,其中,对外贸易发展是“大开放”的重要内容。湘潭市作为“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的中心城市在对外贸易加速发展的同时,也应处理好发展壮大与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内在关系。   一、“十一五”时期湘潭市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湘潭市对外贸易在“十一五”期间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外贸总量不断扩大,贸易结构和方式均得到不同程度优化。虽然纵向比较,进步很大,但横向比较,差距明显。   1.外贸总额大幅提高,但占经济总量比重仍然偏低   “十一五”期间,湘潭市进出口总额从2006年的9.97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18.53亿美元。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外贸出现负增长,但进出口总额达到14.28亿美元。2010年,全市外贸恢复性增长至21.59亿美元,达到峰值。期间,湘潭市进出口总额连续五年居全省第2位,占全省比重达14.17%。经过5年的发展,湘潭市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攀升,实现倍增。2010年,全市对外贸易依存度接近16%,虽然高于全省6.12%的水平,但远低于全国49.47%的水平。由此可见,对外贸易占湘潭市经济总量的比重仍然偏低(见表1)。   2.外贸增长率高于全省水平但对地方经济增长贡献减弱   “十一五”时期,除了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最为严重的2009年,湘潭市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均高于全市GDP增长速度,同时也高于全省同期的平均水平。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从2009年开始,湘潭市的外贸差额由顺差转变为逆差,而且呈不断扩大趋势。2006年,湘潭市外贸顺差为4.64亿美元;到2010年,外贸逆差为6.05亿美元。由于净出口由正转为负,出口对湘潭市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也在减弱。   3.外贸经营主体发展较快,但内部结构欠均衡   截至2010年8月,湘潭市备案登记的外贸经营企业有344家,但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仅为98家,不足1/3。其中,国有企业15家,民营企业63家,三资企业19家,其它企业1家。虽然从数量结构看,湘潭市外贸主体以民营和三资企业为主,但从进出口实绩看,民营和三资企业对外贸贡献率偏小。2010年1-8月,民营和三资企业进出口额占全市比重分别为9.32%和9.7%,均远低于25.3%和53.83%的全国同期平均水平。2010年1-8月国有企业进出口额占全市比重为80.9%,是绝对的主力军,其中又以湘钢“一枝独秀”。2005年全市进出口总额6.67亿美元,湘钢3.36亿美元;到2008年全市进出口总额18.53亿美元,湘钢为14.57亿美元,占全市比重为78.63%。由此可见,其他外贸主体发展较为缓慢。   4.加工贸易发展势头良好但比重严重偏低   “十一五”时期,湘潭市加工贸易呈现加速发展势头,总量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全市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一批以生产数码相机和电脑主板等IT电子产业为主的外向型企业相继落户湘潭市,加工贸易得到了较快发展,加工贸易额从2006年的1702万美元逐渐上升到2009年的5102万美元。2010年1-9月加工贸易额为6457万美元,在全省排名由第8位上升至第4位。但全市对外贸易一直以一般贸易为主,尽管2010年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比上升至4.2%,但不仅低于“长株潭”城市群的其他两个城市,而且远远低于全省12.2%的平均水平,更低于全国。这反映出湘潭市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的水平还很低。   5.出口结构有所优化,但资源型和初级产品比重仍然较高   “十一五”时期,湘潭市出口商品结构有所优化,工业制成品出口已成为全市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特别是随着湘潭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之后,依托高新园区,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得到快速发展,逐渐成为对外贸易发展的新增长点。海关数据显示,2009年湘潭市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分别为5337万美元和802万美元;2010年上半年两者出口额分别为4178万美元和1403万美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较快,2010年上半年,占全市出口额的4.5%,略高于“十一五”期间湖南省4.43%的平均水平。2010年上半年,机电产品出口额占全市出口额的13.4%,低于“十一五”期间湖南省机电产品28.68%的平均水平。同时,湘潭市自主研发的专利技术机电产品较多,但以内销为主,实现自营出口的少。钢铁、金属加工、化工和皮革等资源消耗型产品出口占全市的比重仍然较高。   二、推动湘潭市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国家和湖南省长期以来非常重视对外贸易发展,在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上不断加大力度。虽然我国对外贸易整体面临着“转方式、调结构”的局面,但目前外贸出口尚未成为湘潭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因此,湘潭市在加速发展对外贸易的同时,也应处理好与“两型社会”建设的关系。   1.转变观念,引导全社会树立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观念   湘潭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滞后根源在于观念落后。因此,没有观念的大转变,就不会有湘潭对外贸易和开放型经济的大发展。2011年4月,湖南省委省政府提出:“敞开胸怀,展开双臂,促进开放发展”的发展战略,同样也适合湘潭。2010年湘潭市委明确了“推动大开放,建设新湘潭”的发展战略,全市各级政府、部门应加深对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认识,彻底摈弃“湘潭外贸规模反正小,自然不重要”、“湘潭是工业城市,外贸可有可无”的观念,真正把发展外贸和开放型经济摆在重要位置,落实到行动上。   2.优化贸易主体构成,扩大非公经济比重#p#分页标题#e#   湘潭市工业基础扎实,有湘钢、湘机、江麓、江南、江滨和湖铁等一批国有大型工业企业。他们是湘潭外贸发展的绝对主力军。但从沿海外贸发达省市的发展经验看,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才是推动外贸发展的有生力量。湘潭市要在继续发挥国有企业在对外贸易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时,壮大非公经济主体。目前,已有多种开放型经济主体开始发挥作用,如爱铭数码、台湾华商电子科技、吉利和江南众泰等一批实力雄厚、技术领先的外向型企业。一方面,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外商投资企业在外贸经营主体中的地位。另一方面,要大力扶持外向型民营企业的发展。因此,加大对民营和三资企业的支持力度,提高企业发展外贸积极性是今后的努力方向。   3.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均衡发展   目前,湘潭市加工贸易发展位列长沙、株洲、邵阳之后,要把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作为扩大外贸规模、提高外贸质量的重要抓手。在产业转移项目中寻找加工贸易新的增长点,帮助和培育转移来的企业积极开展加工贸易,使加工贸易在增量上有大的突破。国内外发展情况表明产业转移的基本规律,一般是沿着“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路径实现。因此,湘潭市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必然存在着大量中低端的生产制造技术和生产环节。产业和分工的转移是一种梯度转移。湘潭市在承接产业转移的链条中,既要利用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巩固提高传统中低端制造业,又要从经济效益出发去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虽然,现阶段湘潭市加工贸易企业大多存在加工链条短、技术含量低、本土创新少等问题,如金子箱包的专利外包装设计仍掌握在外商手中;爱铭数码加工贸易出口业绩没有体现在湘潭,税收也只是部分上缴湘潭九华。但仍要看到他们对技术外溢、就业等的积极作用。更重要的是,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大背景下,应有选择地承接科技含量高的加工贸易生产企业和企业群,逐步提升加工贸易比重。既要通过外商投资企业发展加工贸易,也要依托各大园区在高起点上发展加工贸易。   4.以结构调整为核心,实现外贸发展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扩张型转变   首先,巩固提升传统出口产业,是发展壮大湘潭市外贸的重要内容。湘潭市外贸出口的持续高速增长一度主要依赖钢铁、金属加工、化工和皮革等资源消耗型产品出口。而2011年,国家和湖南省均已出台相关措施促进外贸“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特别是取消了“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退税,如何在确保传统出口优势产业的基础上稳定并逐步实现升级和转型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其次,随着“两型社会”建设的推进,湘潭市已基本形成了“两型产业”体系:以湘机为代表的先进装备制造及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以湘钢为龙头的精品钢材及深加工产业;爱铭数码和台湾华商电子科技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产业;以吉利和江南众泰为龙头的小轿车及零部件产业。这四大支柱产业是湘潭市扩大对外贸易规模的基础。因此,从长远来看必须加大对机电、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扶持力度并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减少高耗能、低附加值的产品出口,确保产品出口稳定增长。总之,在产品结构上,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为重点;在加工贸易方式上,以加工装配为基础。

阅读全文

对外贸易商务英语应用

摘要:

商务英语是国际商务中不可缺少的技能之一。我国对外贸易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因此,提高谈判者的商务英语技巧具有必要性。商务英语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在使用中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如考虑对方的国籍、说话习惯等。文章将其作用和具体的应用技巧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

对外贸易;商务英语;应用技巧

商务英语是对外贸易的主要工具,谈判者英语表达能力将决定商务贸易的成功与否。随着我国进入国际市场,对外贸易成为一种主流交易模式。在与其它国家进行贸易交流时,语言是基础工具,英语的广泛应用使得对外商务贸易中必须选择商务英语这一语言。不当的交流将导致交易终止,商务英语应用者应具有专业的语言能力和职业化素质。

一、商务英语特点及作用

商务英语不同于普通英语,它具有专业性。涉及金融、经济、贸易等多个领域。由于商务英语多用于国际之间的交流,因此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商务英语交流中需要重点注意的问题。一旦出现误会,将导致贸易交流中断。商务英语通常以简洁为主要表达方式,这是由于商务谈判应具有耗时短、效率高的特点。与普通英语最大的不同在于,商务英语无论是书写还是交流,均采用正规英语,偶尔采用缩写形式,但很少应用口语要素。尤其是在书面表达商品型号以及相关索赔上,均不能出现口语要素。其作用表现如下:商务英语是外贸交流的主要工具。全球一体化时代的到来,我国作为经济大国,必然涉及大量的进出口贸易。在这一过程中,如果语言不通,那么将造成巨大的损失。英语目前是国家上通用的语言,商务英语则成为外贸交易中的专业性语言。而我国在英语教学中,忽视商务英语的应用,造成大量的语言人才短缺。因此,在高校中进行商务英语改革具有必要性。商务英语不仅可以成为基本工具,同样也可以帮助企业获得有效的商务信息,商务信息闭塞将造成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下降。当今时代,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具有必然性,只有掌握最新的商务信息才能确保商务谈判的高效性和稳定性。为此,商务英语学习者应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还应培养其商务能力,满足市场的需求。商务英语的利用还使得商务谈判更加容易。在商务谈判中,贸易双方均以利益为出发点。商务英语的正确使用能够使对方感到舒服,有利于顺畅的交流,从而最终实现双赢。这是商务英语的作用之一。商务英语要使用正规的语言,并且要从谈判双方的语言文化背景出发。在合同的支持下,才能获得成功。在我国商务谈判中,由于英语作为非母语存在,很多交流者并未掌握语言的文化背景,从商务贸易发展角度将,其作用有待于进一步发挥。在这一过程中,谈判者要具有敏捷的思维,采用合理的语气和语言与对方进行对话。随着各国之间的相互交流,注重对方文化虽具有必然性,但适当的宣传本国文化对于吸引国外交易者来说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交流中应正确使用商务英语词汇,发挥商务英语的工具功能,将我国产品全面的介绍给对方。谈判是一种技巧,只有商务英语才能为其搭建桥梁,促进贸易的完成。

阅读全文

对外贸易经济福利模式

本文作者:吴松龄 单位:河南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

对外贸易对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研究早在15世纪末就已展开,它是对各国制订对外贸易政策产生重要影响的重大课题,从古典学派到新贸易理论学派都作了详尽的阐述[1]。对于一个地区对外贸易的研究也是比较充分的。但是这些研究往往是侧重于对外贸易对本地区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往往忽视对外贸易的副作用。夏友富等学者认为一味强调贸易的发展追求比较经济利益,结果是很可能付出惨重的生态环境代价,这些代价经常是经济利益远远无法补偿,不仅大大影响本地区的经济福利水平,而且会导致以邻为壑的结果,从而影响对外贸易的基础[3]。笔者认为,河南省对外贸易的发展不能以过度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用其产生的经济福利来分析对外贸易,只有在对外贸易增加了经济福利的前提下,发展对外贸易才是正确的。而现阶段如果一味强调环保忽视贸易的发展,也必将大大削弱河南省对外贸易的竞争力,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显然是错误的。应该用其产生的经济福利来分析对外贸易与环保问题,只有在环保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前提下,环保才能有意义。

一、模型的提出

对外贸易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河南省对外贸易的发展既能够带来正社会福利(增加社会经济福利),也能够带来负的社会福利(减少社会经济福利)。因此笔者通过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把河南省对外贸易所产生的社会正负福利加以计算(福利均指经济福利),当正福利大于负福利时,即使污染环境而继续发展对外贸易也是正确的,因为它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当对外贸易产生的负福利大于正福利时,就应该限制对外贸易的发展,因为它会使人民的生活水平下降。

二、模型的构建

(一)计量对外贸易所产生的正福利模型

1•模型的假定

阅读全文

印度对外贸易进展特征

 

2003年以来,印度经济进入了更快的增长时期。伴随着印度经济的高速增长,印度的对外贸易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值得注意的特点。总结这些特点,不仅可使我们加深对印度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的了解,而且对顺利开展中印贸易都有帮助和启发。2003年以来印度对外贸易发展值得注意的新特点主要有:   一、商品贸易增速加快,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   1980年以前,由于受到政策抑制等因素影响,印度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较慢。从1980年开始,尤其是自1991年实行经济改革以来,印度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加快,而2003年以来,印度对外贸易达到了更高的增长速度。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使印度的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1990年度,印度的出口额为181.43亿美元,进口额为240.75亿美元,外贸总额为422.18亿美元;2000-2001年度,出口额为445.6亿美元,进口额为505.36亿美元,外贸总额为950.96亿美元;2008-2009年度,出口额为1,852.95亿美元,进口额为3,036.96亿美元,外贸总额为4,889.91亿美元。①2008-2009年度的贸易总额是1990-1991年度的11.58倍,是2000-2001年度的5.14倍。1990年,印度对外商品贸易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1%,2004年占25%,②2004-2005年度,商品出口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2.2%,进口额占16.9%,合计占29.1%;2007-2008年度,商品出口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1%,进口额占21.9%,合计占36%。③虽然印度的对外贸易高速增长,但由于商品进口大大超过出口,近年来,印度的贸易赤字额迅速扩大,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00-2001年度,印度的贸易赤字额为59.32亿美元,2005-2006年度,迅速上升到460.75亿美元,2008-2009年度再创历史新高,剧增到1,184.01亿美元。④2009年在贸易规模下降到4,131.3亿美元的情况下,贸易逆差仍然高达868亿美元,2010年上半年的逆差额是573亿美元。⑤这种情况如长期发展下去,危及的不仅是印度的国际收支,印度的宏观经济乃至整个经济都将受到不良影响。因此,印度政府近期采取了一些进一步推动出口增长的措施。   二、进出口商品结构发生新变化   1.出口方面   在独立初期,印度出口的商品以初级产品及其加工品为主,主要是茶叶、黄麻制品、矿石等。后来,随着印度工业化的推进,主要出口商品变成了加工品和制成品,纺织品尤其是服装、珠宝、手工艺品、皮革制品等成为主要出口商品。近年来,皮革及其制品、成衣、手工艺品等的重要性下降,化工产品、机械、运输设备和金属等制成品的出口大量增加,以石油为主的矿物燃料及润滑剂也成为主要出口商品。这致使印度的主要出口商品变为了机械、运输设备和金属等制成品、珠宝、以石油为主的矿物燃料及润滑剂、化工品、成衣、矿石及矿物质,手工艺品已不再是主要出口商品。2000-2001年度,除农产品外,印度出口最多的商品分别是:珠宝73.84亿美元,占16.57%;机械、运输设备、金属制品(包括钢铁)69.76亿美元,占15.66%;成衣55.77亿美元,占12.52%;化工品50.02亿美元,占11.23%;皮革及其制品19.51亿美元,占4.38%;矿物燃料及润滑剂(包括煤炭)19.31亿美元,占4.33%;手工艺品11.16亿美元,占2.5%;矿石及矿物质(不含煤炭)9.06亿美元,占2.03%。2007-2008年度以来,机械、运输设备、金属制品(包括钢铁)出口占第一位,珠宝和矿物燃料及润滑剂(包括煤炭)交替着占第二、第三位,化工品占第四位,成品服装占第五位,矿石及矿物质(不含煤炭)占第六位。如果按农副产品、工业制成品和矿物燃料及润滑剂分类,则农副产品的重要性迅速下降,工业制成品的重要性有所降低,矿物燃料及润滑剂的出口迅速上升。2000-2001年度,出口农副产品62.56亿美元,占14.04%;出口工业制成品351.81亿美元,占78.95%;出口矿物燃料及润滑剂19.31亿美元,占4.33%。2007-2008年度,出口农副产品162.02亿美元,占9.93%;出口工业制成品1,046.18亿美元,占64.13%;出口矿物燃料及润滑剂290.30亿美元,占17.80%。2009-2010年度,出口农副产品179.63亿美元,占10.05%;出口工业制成品1,201.67亿美元,占67.23%;出口矿物燃料及润滑剂288亿美元,占16.11%。   2.进口方面   20世纪70年代以前,粮食、机械产品、钢铁、石油及润滑剂、运输设备、有色金属、化学元素及化合物等是印度进口的主要商品。70年代后期以来,粮食已经不再是印度的主要进口商品,但随着世界石油价格的攀升,石油及润滑剂成为第一大进口品。同时,化肥、食用油、珠宝等成为印度的主要进口品。近年来,珠宝、有色金属、运输设备、机电产品在印度进口商品额中的比重提升,石油及润滑剂、有色金属、非电气机械产品、化学元素及化合物、珠宝、钢铁、化肥、运输设备等是印度进口的主要商品。2000-2001年度,印度进口的石油及润滑剂占总进口额的30.97%,珠宝占9.57%,非电气机械及设备占7.33%,运输设备占1.89%,钢铁占1.55%,化肥占1.31%,有色金属占1.07%,化学品及化合物占0.67%。2007-2008年度以来,石油及润滑剂仍然是印度进口额最大的商品,非电气机械及设备、有色金属、珠宝排第二位至第四位,它们的位次年度间有变化。排第五位至第八位的是化学品和化合物、运输设备和钢铁,它们的位次年度间也有变化。就进口商品的大类看,粮食类几乎可以忽略,原料和中间制品的比重提高,资本货物的比重也有所提高。在印度的进口商品分类中,原料和中间产品包括石油及润滑剂、化工产品、珠宝、有色金属、钢铁、化肥等,资本货物包括机床、机械设备和仪器、电气机械、运输设备、金属制品等。#p#分页标题#e#   三、主要贸易伙伴及区域发生明显改变   自印度独立以来,美国、英国、德国、日本、苏联等国家及西欧和北美长期是印度的主要贸易伙伴和主要贸易区域。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来,西亚、东亚、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开始成为印度最主要的贸易伙伴,欧美国家的地位下降,亚洲成为印度对外商品贸易的最大区域。近年来的情况更是如此。综合进出口情况看,在区域方面,近年来西亚北非地区(中东)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其后依次是中国等东北亚地区、欧盟和东盟。在单个国家方面,近年来阿联酋是印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列第二位,美国的位次降到第三,英国、德国、日本等国的位次明显下降,俄国已经不是印度的主要贸易伙伴。与此同时,印度与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贸易关系有较大发展。2005-2006年度,印度的商品进口总额为1,491.66亿美元。其中,向欧盟27国进口的占17.4%;向中国和日本等东北亚国家和地区进口的占15.51%;向东盟国家进口的占7.30%;向西亚北非19国进口的占7.28%;向北美进口的占6.96%。就单个国家看,从中国进口的占7.29%;从美国进口的占6.34%;从瑞士进口的占4.39%;从德国进口的占4.04%;从澳大利亚进口的占3.32%;从比利时进口的占3.17%;从韩国进口的占3.06%;从阿联酋进口的占2.92%;从法国进口的占2.76%;从英国进口的占2.63%。2009-2010年度,向印度出口商品最多的10个国家及其份额分别是:中国占10.69%,阿联酋占6.76%,沙特阿拉伯占5.93%,美国占5.34%,瑞士占5.10%,澳大利亚占4.30%,伊朗占4.0%,德国占3.58%,印度尼西亚占3.0%,韩国占2.97%。该年度,印度向西亚北非19国的进口额占28.23%;向东北亚国家和地区的进口额占18.55%;向欧盟27国的进口额占13.33%;向东盟国家的进口额占8.95%;向北美的进口额占6.61%。2005-2006年度印度的出口总额为1,030.91亿美元。其中,向欧盟27国出口的占22.53%;向北美出口的占17.82%;向西亚、北非19国出口的占16.18%;向东北亚国家和地区出口的占15.74%;向东盟国家出口的占10.10%。就单个国家(地区)看,进口印度商品最多的10个国家和地区分别是:美国占16.83%;阿联酋占8.33%;中国占6.56%;新加坡占5.26%;英国占4.91%;中国香港特区占4.34%;德国占3.48%;比利时占2.78%;意大利占2.44%;日本占2.41%。2009-2010年度,印度的商品出口额为1,787.51亿美元。其中,向欧盟27国出口的占20.16%;向北美出口的占11.56%;向西亚北非19国出口的占22.02%;向东北亚国家和地区出口的占16.17%;向东盟国家出口的占10.13%。就单个国家(地区)看,进口印度商品最多的10个国家和地区分别是:阿联酋占13.41%,美国占10.93%,中国占6.50%,中国香港特区占4.41%,新加坡占4.25%,荷兰占3.58%,英国占3.48%,德国占3.03%;沙特阿拉伯占2.19%,比利时占2.10%。   四、以软件出口为重点的服务贸易持续高速增长,结构变化巨大   实施经济改革以前,印度对外服务贸易主要以运输和旅游为主,且多呈逆差状态。经济改革后尤其是进入本世纪以来,印度服务贸易呈现的特点:一是持续高速增长,二是结构变化巨大,软件及其服务外包出口所占份额不断扩大,成为最大的服务出口品,运输业和旅游业的重要性下降。2004-2005年度至2009-2010年度,服务出口的年均混合增长率为16.7%(同期商品出口的年均混合增长率为16.4%)。如果把2009-2010年度因世界经济衰退导致的服务出口下降9.6%剔除,则这期间的增长率更高。在2000-2001年度至2007-2008年度期间,旅游服务出口年均综合增长18.3%,运输服务出口年均综合增长25.5%,保险服务出口年均综合增长29.4%,软件服务出口年均综合增长45.7%,商务出口年均综合增长75.0%,金融服务出口年均综合增长37.5%,通讯服务出口年均综合增长11.3%,整个服务出口年均综合增长27.8%。到2009-2010年度,旅游在服务出口中的份额降到12.4%,运输降到11.7%,包括软件在内的杂项服务的比重提高到73.8%。在杂项服务中,软件占51.9%,商务上升到11.9%(2000-2001年度占2.1%),金融增加至占3.9%(2000-2001年度占2.1%)。①1991-1992年度,印度的软件出口额不过1亿多美元,1995-1996年度上升到8亿美元,1999-2000年度增至39亿美元,②2009-2010年度,已迅猛攀升到497亿美元。①在进口方面,2000-2001年度至2007-2008年度,旅游服务进口年均混合增长18.6%,运输服务进口年均混合增长18.3%,保险服务进口年均混合增长24.7%,软件服务进口年均混合增长28.2%,商务进口年均混合增长48.9%,金融服务进口年均混合增长6.8%,通讯服务进口年均混合增长31.4%,整个服务进口年均综合增长19.8%。2000-2001年度,旅游占服务进口的19.2%,运输占24.4%,保险占1.5%,杂项服务占52.6%。杂项服务中,软件占4.1%,商务占7.0%,金融占13.5%,通讯占0.9%;2009-2010年度,旅游服务进口的份额降到15.6%,运输降到19.9%,包括软件在内的杂项服务进一步上升到61.5%。在杂项服务中,软件占2.4%,商务占30.1%,金融降到占7.7%,通讯占2.3%。②服务贸易的快速增长,在贸易额的迅速扩大方面也得到充分表现。1990年,印度的服务出口额为46.1亿美元,服务进口额为59.43亿美元;③2006年,印度的服务出口额增加到750.57亿美元,服务进口额增加到630.53亿美元;④2008-2009年度,印度的服务出口额为1060亿美元,服务进口额为520亿美元,2009-2010年度的相应数为958亿美元和600亿美元。⑤#p#分页标题#e#   五、启示   1.近些年来,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欧美日发达国家和印度的经贸关系减弱,亚洲发展中国家及主要石油输出国和印度的经贸关系明显强化,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与印度的经贸关系也有加强。这将对印度与发达国家及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及石油输出国的关系带来什么影响,值得我们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2.近年来,中国已经成为印度第二大贸易伙伴,印度也是中国的十大贸易伙伴之一。但是,在中印商品贸易中印度逆差较大,中国是印度贸易逆差最大的国家。2003-2004年度,在中印双边的商品贸易中,印度逆差仅10.98亿美元,但2008-2009年度剧升至231.43亿美元,相当于该年度印度商品贸易赤字的19.55%。这种情况,引起了印度国内从商界到政界的高度关注和不满。为保证今后中印经贸合作的顺利发展,实现去年12月总理访问印度期间两国提出的到2015年使双边贸易额达到1,000亿美元的目标,中国方面有必要按照两国政府签订的联合公报中提出的解决双方贸易问题的方案,并进一步采取其他措施,减少印方的贸易逆差。   3.从印度紧靠西亚地区,从西亚主要石油出口国进口石油后再出口或加工后出口的经验看,一个国家的主要出口商品不一定是这个国家具有优势的产品。一个国家可以利用自己的地缘优势及工业优势,把不是自己优势的产品进口后变为优势产品出口。   4.从面积仅8.36万平方公里,人口仅820万的阿联酋成为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西亚其他主要石油出口国也成为印度主要的贸易伙伴,西亚成为印度劳务输出的主要地区的事实和经验中,我们可以受到启示,即在世界石油价格不断攀升的背景下,主要石油输出国的对外经贸合作潜力是巨大的。我国可以进一步挖掘与西亚等主要石油输出国的经贸潜力,发展与这些国家的经贸关系。   5.随着印度与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和印度在这两个地区的竞争可能加剧,值得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和我国的出口企业关注。

阅读全文

对外贸易中品牌营销论文

一、什么是品牌

从现象中看,品牌就是代表企业的一个商标或者一个图形。它们大部分可以由图形、字母、名称、等多种形式组成并代表着一定的象征意义,具有很高的设计性。一般品牌包括两部分,一个是商品的名称另一个就是品牌的标志。一般情况下,一个企业的品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消费者对于该企业的认识和评价,人们会对这一品牌形成一个固有的模式,对该品牌的质量、信誉、售后、企业文化等形成一种认知,而且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中,品牌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对外贸易品牌发展的情况

首先,我国的企业很注重去模仿其他国家的企业,没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一个品牌要想不断的发展,创新是必须的,我国很多企业缺乏不断创新的意识,在研发过程中投入的资金十分少,而只注重企业的销量和产量,这在中国的企业中是十分常见的,销售部门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十分的重要。研发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并且创新的效果展现的十分慢,我国的企业不想浪费时间在研发上就导致了这种重视销售而轻视研发的现象,因为销售能够直接带来利润。然后很多企业并没有树立正确的品牌意识,他们认为销售额增加了,名气大了就是品牌的宣传,他们利用各种广告进行不断的宣传,可是这并不是品牌。其次,中国市场中很多企业并没有品牌意识,没有形成一份良好的气氛。品牌是不断发展的结果,品牌并不是一时之间就能形成的,国际上很多的知名品牌并不是一时半会就形成的,而是在一定成熟的市场环境中慢慢的繁衍出来的,经历了几十年甚至是更多年的变化,提高。而纵观我国企业的发展,起步于改革开放,然后再逐渐的形成规范的经济制度,促进我国的企业发展,但是这一制度实行的时间较短,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局限性,这也为自主品牌的发展带来了一些阻碍性的因素。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经济也逐渐的发展并且呈现一派繁荣的市场情况。很多的国家在出口中都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并且经济的发展也更加注重品牌的建立,不断的提高自己品牌的质量,并且提高企业的效率。每个国家出口总额中品牌营销所占的比重代表着一个国家品牌的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同时体现了该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也代表着该国的对外贸易的发展情况的好坏。

1.国外著名国际品牌近几年的发展情况

当今的经济市场中,世界的知名品牌总是市场经济中的主角,它们的影响力十分的大。就算是最原始的地方,也会受到这些国际品牌的影响。这些品牌具有这么大的能力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它具有十分丰厚的经济作支撑,并且产品的质量有保证,在国际市场中树立了十分高的名誉,赢得众人的信任。联合国工业计划署的一项调查表明,名牌在所有产品品牌中所占不足3%,其占有的市场份额却达到40%以上,销售额占50%以上。从2007年到2011年世界品牌500强中入选品牌数量的国家及其数量来看,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美国、法国、日本、英国和德国,而中国仅居世界第六位,从整体的数量中来看,中国的数量十分的渺小,不足美国的十分之一,可见两国的经济相差多远。

2.我国国际知名品牌的发展情况

阅读全文

碳关税对外贸易保护研究

本文作者:梁璐 单位:西南财经大学证券与期货学院

1碳排放与国际贸易

对碳排放在国际贸易中的影响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量化贸易的坏境效应;第二是碳泄漏分析,碳泄漏分析是指部分经济大国不参与强制性参与减排行动会导致减排国家的市场竞争力降低和导致缺乏碳排放约束政策国家的碳排放量的增加;第三基于贸易调整的碳排放是否能消除碳泄漏和减少全球碳排放量的问题。现有研究已经确定的表明碳排放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在国际贸易中,主要发达国家都是碳排放的进口国,而具有丰富资源的发展中国家则是碳排放的净出口国。WychoffandRoop在1994年的一篇文章就指出六个最大OECD国家的碳排放总量的13%来自进口。从理论上讲,贸易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分为三个要素:结构、规模和技术效应。国际贸易的多层效应对环境既会带来好的影响也会带来坏的影响。比如加拿大与日本的双边贸易等减少两国的碳排放,日本出口制成品能够非常有效率地降低碳排放,而加拿大出口能源、资源密集型产品,如纸制品和煤炭。根据比较优势理论,每个国家将专门生产在各自国家相对别国生产成本相对低的产品。由于这些经济上的原因,国际贸易在减少碳排放上必然扮演重要角色。那么气候和能源政策就非常重要。从公共政策的角度看,碳关税可能能够抑制碳排放。欧盟的一些国家已经开始征收碳关税以满足《京都协定书》的承诺。

2碳关税的本质及对中国贸易的影响

碳关税的目的是要解决“碳泄漏”问题,其作为基于激励机制的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政策工具,已经获得经济学家广泛的研究,同时也引起了中国决策者和学者的重视。目前,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仅次于美国。而国外有研究表明:全球新增碳排放量,中国就占40%。中国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能源,决定了中国能源部门和整体经济“高碳”的特征。同时,中国也是全球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而对于中国碳排放拐点的预测则表明至少到2020年中国碳排放量才会呈下降趋势。从国际责任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看,都需要将中国政府出台合理政策将碳排放水平降低到合理水平。正是由于中国经济和出口部门的“高碳”特征,碳关税必然会对中国的对外贸易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而目前,关于碳排放的会计原则是由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IPCC)发起的,这一会计原则对一个国家的碳排放只计算本国国内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然而这一基于生产角度的会计原则能否有效减轻国内对化石燃料的需求引起了很大的争论。然而,从理论上说,基于消费角度的量化原则比从生产角度的量化原则更有吸引力和合理性。PetersandHertwich(2008)举例说明:基于IPCC原则,自1990年开始英国的碳排放下降了15%,而基于消费角度的会计原则则显示在同一时期,英国碳排放上升了19%。这两位作者指出从公平的角度而言,基于消费的碳排放会计原则比基于生产的碳排放会计原则具有更多吸引力的性质,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是能够避免碳泄漏(CarbonLeakage),鼓励环境保护的比较优势,解决竞争问题,加快技术扩散。基于消费的碳排放会计原则计算的一个区域内消费的产品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管这个产品是在何处生产。因此,这种方法,需要考虑国际贸易的因素。这种方法特别受到诸如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欢迎,正在经历由于经济快速增长导致的出口和能源消费的剧烈增长。当前的全球气候框架对以碳排放密集型产品为主要出口产品的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成本。

3应对对策

首先,中国政府应该加强“碳外交”。中国应该在这一问题上不应该简单地反对,而是联合其他发展中国家在碳排放交易系统和碳排放会计原则的制定上应该主动积极地争取话语权,以期能够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气候环境框架。谢来辉,陈迎(2010)就建议揭示国际贸易中的生态不平等交换问题,发达国家是通过国际贸易来实现碳排放的减少,其本质上是“转移排放”。在多变气候谈判应坚决的捍卫《京都议定书》提出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而统计数据也表明,目前80%的碳排放总量是西方国家在过去50年工业发展排放的。国际上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碳排放参考标准,然而在碳排放标准和碳排放交易系统的设计上,任何一个国家能忽视中国这样一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因此中国应该充分发挥经济大国的调节作用。利用清洁发展机制(CDM)争取到国家的资金和技术。目前中国是最大的CDM碳交易量国家,占60%的份额。这些CDM项目换来的设备和技术在中国风电和建筑节能等方面的低碳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其次,从国内层面看,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以推动我国绿色贸易的发展。在这一点上,中国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针对中国与日本双边贸易的研究表明,两个国家的贸易能够有效减少碳排放总量,而实证分析也表明由于国际贸易的影响,与日本消费有关的碳排放通过双边贸易被转移到中国。两个国家的碳排放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而中国出口工业的碳密集程度远高于日本的出口工业。基于中日两国的比较优势理论合理的解释了1990年以来日本碳排放与双边贸易负相关且呈下降的原因,那么这一政策含义就是中国的出口工业应该学习日本的生产技术来降低出口工业的碳排放。最后,从政策角度看,中国可以在国内先开征碳税。建立国内碳排放交易系统的条件并不成熟,因此许多学者建议启动国内碳税的征收,所得税收补贴企业用以开发低碳技术。当然,碳税的设计上还有许多税前问题需要解决,比如碳税将如何影响中国经济增长,是否会带来收入差距,或削弱中国的市场竞争力,而且其必须能平衡能源部门和中国经济的短期利益与长期可持续发展。

阅读全文

长三角对外贸易发展思考

本文作者:吕文丽 单位:河南电力职工大学

1长三角区域简介

长三角是长江三角洲的简称,在地里位置上来说,具体是指长江和钱塘江在入海处冲积成的三角洲,面积约为5万平方千米左右。该区域主要包含上海、江苏、浙江三省(直辖市)的部分或全部区域,重点是江苏省东南部和上海市,浙江省东北部。该区域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劲的地区之一。

2长三角区域对外贸易回顾与分析

长三角区域对外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点可以从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统计司编制的历年《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的统计项目——“各地区进出口总额(按境内目的地、货源地分)”中反映出来。以2009年(2010年,括弧内数据为2010年数据)该年鉴的此项目数据为例,上海、江苏、浙江地区的对外贸易总额依次为13604208万美元(17325476万美元)、20735942万美元(28144865万美元)、14767376万美元(20094364万美元);而2009年、2010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依次为120161181万美元(157775432万美元)。依次计算出,上海、江苏、浙江地区的对外贸易总额占到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为11.32163%(10.9811%)、17.25677%(17.83856%)、12.28964%(12.73605%),综合上海、江苏、浙江的数据可以看到,长三角区域对外贸易总额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为40.86805%(41.55571%)。下面我们就结合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数据和上海、江苏、浙江地区的统计年鉴数据,对长三角对外贸易的特征、趋势进行深入分析研究。

2.1上海地区对外贸易特征、趋势分析

通过查阅上海地区历年统计年鉴,我们得到上海地区对外贸易的重要数据,将上述数据进行汇总,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出,上海地区对外贸易自样本调查起点(2000年)开始,基本处于稳步上升趋势(2008~2009年除外),且上升势头有逐年加快的趋势。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对上海地区对外贸易的破坏性影响在2008年显现,2008年国家出台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后,该地区对外贸易总额止跌回升,目前已经成功实现逆势上升。上海地区对外贸易,对亚洲地区的出口总额始终占据其出口总额的头把交椅;对欧洲、美洲地区的出口总额则稳居二三位。对欧洲、美洲地区的出口总额差距较小,对亚洲地区的出口总额与欧洲、美洲地区的出口总额相比,差距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对非洲、大洋洲及太平洋岛屿的出口总额与对前三位区域(亚洲、欧洲、美洲)的出口总额存在较大的差距。由于相关统计年鉴未提供该地区对外贸易明细项数据,仅提供了大框架类贸易数据。基于该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上海地区对外贸易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它们依次为:一般贸易、进料加工贸易、来料加工装配贸易、其它。其中一般贸易发展呈现小幅下滑的态势,截至2010年年底,该年全年的一般贸易总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58%左右;在此同期,进料加工贸易发展呈现小幅上升的态势,截至2010年年底,该年全年的进料加工贸易总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39%左右;在此同期,来料加工装配贸易发展呈现小幅徘徊的态势,截至2010年年底,该年全年的来料加工装配贸易总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4%左右;其他贸易所占比重过低。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