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法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对外汉语教学法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对外汉语教学法

对外汉语情景教学法论文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法的阶段性

(一)理解阶段

在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据相关数据显示,学习者对于知识的学习:读过的知识能够掌握10%;听到的知识能够掌握15%;看到的知识能够掌握25%;亲身经历的知识能够掌握85%。从相关的数据可以看出,亲身经历能够有效的使学习者掌握汉语知识。因此,在实际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模拟、情景表演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对词汇、课文、语法设定情景,让学习者表演的方式,进行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可以加深学习者对于汉语的理解,使学习者体会到汉语的魅力和学习的乐趣。

(二)深化阶段

深化阶段,是建立在前两个阶段顺利完成的基础之上的。这一阶段是让学习者对在情景教学法中学到的汉语知识进行实践应用,从而体现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知识只有使用才能够被更好地掌握,学习者对于情景教学法中获得的知识应该学以致用。只有这样,才能牢固的掌握所学的汉语知识。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情景模式的具体应用

(一)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情景模式教学

阅读全文

我国对外汉语教育论文

一、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现状

通过几十年的努力、研究和探索,我们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取得了一些令世人瞩目的成绩。课堂上,我们能看到对外汉语教师使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法来进行教学,他们在课堂上能够注重不同文化学生所带来的教学差异,他们的身后,是越来越丰富的对外汉语教材的诞生。我们还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走进我们HSK的考场,走进我们设在国外的孔子学院。但是,我们对此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看到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到今天,由于过度产业化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问题是我们不能忽视的。

(一)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取得的成绩

1.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语言教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复杂程度远非走路能够相比拟的,因此,我国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追求了教学法的多样性。主要采取了听说法、视听法、认知法、功能法、暗示教学法、全身反应法和任务型教学法等方法教学。最近不少教学工作者,吸取对外汉语教学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博采众长,吸收了外语教学各个流派、方法的优点为我所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综合教学法”。这种对外汉语教学方法是十分成功的,它代替了以往的单一教学法,改革了原有的课堂单调乏味的讲解局面,取得了极大的教学效果。

2.更加注重文化差异及个体性

由于对外汉语教学受者广泛,有不同文化背景,必然有不同的文化差异,针对如此情况,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形成了差异化教学的方法。如在备课差异性方面,对外汉语教师在备课时针对了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在充分了解学生,准确把握学生的情况,包括了解学生的入门水平、学生的已有知识、学生的能力水平以及学生的特点(如学习目标、学习动机、文化背景、学习方法等方面的特点)的基础上,把着眼点放在全班大多数学生身上,统一要求,而且在强调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了“因材施教”,考虑了两端学生的情况,多准备了一些问题,多设计了一些活动,多布置了一些任务,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收获,有进步,感到愉快。在科学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指导下,这种在教学过程中很重视教学对象的文化差异及个体性的方法,使教学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下去。

阅读全文

素质教育下对外汉语教学创新

作者:卢淑芳 单位:平顶山学院文学院

素质教育视角下对外汉语教学应定位培养什么样的教师

(一)对外汉语专业的特殊性邢福义先生对对外汉语这门学科的内部构成有很好的概述:“作为一门学科,对外汉语教学以汉语为主,以对外教学为用。”[3]邢先生的概述指出了对外汉语教学这门学科的特点,这一点其实也指出了对外汉语专业在进行师资培养上的特殊性。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个学科,汉语是学科的本体属性,是学科构成的第一要素,对外是学科构成的第二要素,教学是学科构成的第三要素;对外汉语教师进行的是针对外国人的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这不同于汉语作为母语教学和对少数民族的第二语言教学。对外汉语教师在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教学的同时也是在进行一种中华文化的传播,也是在树立中国的形象。

(二)对外汉语专业培养目标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了解,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高层次对外汉语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内外有关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相关工作的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确定了对外汉语专业培养高层次的对外汉语专门人才和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的培养目标,就明确了该专业的教学目的,也就厘清了该专业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问题。对外汉语教育,作为最具战略性与长远性的社会系统工程应体现时代的要求,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响应观念进步的吁求。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公民,这一目标具体分解到对外汉语教学中就应该把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科学创新思维、社会责任意识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这一目标的确立既与大学教育的阶段特殊性有关,也与当今社会的时代特征有关。我们发现对外汉语专业涉猎面比较宽,涉及到中外语言文学文化、第二语言教学法、教育心理学等几个层面。那么,传统的中文系教学模式或外语教学模式会使学习者在众多课程中把握不住方向,或丧失学习的积极性或对本专业产生置疑。根据地方院校的特点和特色,我们在该专业的教学中需要根据相关理论和实践效果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环境上多进行探索。

素质教育视角下对外汉语教学应该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一)教育思想对外汉语专业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决定了我们的教育思想。我们的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是未来的二语教师,是汉语言文化的传播者,因此,要具备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文化传播意识和能力、语言理性意识和语言教学能力以及教无国界的意识。教育思想直接决定教学的内容安排和教学方式。

(二)教育内容和方式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怎么让一个从未学过汉语的留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能最快、最好地学习好、掌握好汉语。那么,对于对外汉语教师来说,具备扎实的汉语基础是第一位的。因此,本科对外汉语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汉语类综合课程要占一定的比例。1.汉语类综合课程汉语知识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指导。《国际对外汉语教师标准》中列在第一位的就是语言基本知识与技能[4]。对于对外汉语教师来说,应掌握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与汉字基本知识,并具备良好的汉语听、说、读、写技能。传统的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中除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基础专业课外,还应开设语音、词汇、语法、修辞选修课程。在这些课程的基础上,参考教师标准结合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增加语用学、汉字学、汉语口语课程的教学,特别是普通话训练课,增强语言课程实践环节。在学习普通语言学概论时,要有意识地把语言的普遍特征和汉语的特点与对外汉语教学结合起来,从语言的基本特征入手探测对外汉语教学的思路。比如说,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这是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我们就要启发学生思考并意识到,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对于零起点的学习者要重点强化音义结合的符号,不断累积音义结合的材料,先为其口语表达提供建筑材料。对外汉语教学是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第二语言教学就需要处理好与异文化打交道的问题。语言又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对于对外汉语教师来说,必须处理好跨文化交际的问题,同时要有积极的语言文化传播意识。2.跨文化交际课程和文化传播课程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教授汉语的同时也在传播中华文化。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仅仅了解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像中医、少林功夫、国画、书法、中国菜的烹调等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都应有所了解,最好能对其中的一两项有所专长。这样,我们在汉语教学中既能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趣味性,也能有效传播中华文化。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开设体育教学中的武术教学课和中华文化技艺展示课。不仅老师教,有特长的学生更可以成为同班同学的老师。我们可以借助地域文化建设的研究成果来构建学生的文化框架。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对象是非汉语的学习者,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在进行新的语言学习时自然会在文化上产生碰撞,产生焦虑感。因此,对外汉语教学要结合跨文化交际案例向学生传递处理异文化的态度和方式。这些都是教学中软技巧的组成部分。在课程教学和学习中明确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学科目标后,笔者认为,在大学一二年级时要大量选修汉语言文化类课程,并打好外语基础。三年级时结合第二语言教学法进行教学实践。3.二语习得和教育心理学课程对外汉语教师应了解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能结合自己的教学环境和教学目标,运用二语习得的基本概念分析自己的教学对象;要了解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的影响,以及母语学习与二语学习的异同;要理解学习策略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这一切都依赖于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和二语习得理论课程的学习。对外汉语教学要遵循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就要运用教育学的研究成果;要实现教学的科学化,就要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对象是不同母语背景和不同汉语水平的学习者,这就要了解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动机、兴趣,从外国学生听说读写的心理特点出发,确定教学的原则、内容、方法和途径。

阅读全文

对外汉语教学中远程教育论文

一、对外汉语教育取得的成就

在研究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首先,学科具有了初步的理论基础。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科学,它的存在、发展是建立在一定客观规律之上的。它的学科理论是建立在语言学习研究、应用语言学研究、语言教学法研究和跨文化交际研究等方面的研究之上的。其次,明确了教学研究对象。就是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和教学,其实就是研究外国人如何学习汉语和习得汉语的教学规律。另外,研究方法有了独到的见解。在所谓难点方面,侧重汉语的文化背景和民族特点,在词汇、语法、语音等方法上更注重了“习惯用法”和“例外现象”的研究。再有,学科正在拓宽研究领域。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决定了不同语言间的学习存在着严重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会对学习第二语言产生很大的障碍。在语言学习中注入文化因素应考虑到外国学生的母语和汉语在文化上的异同,不要把语言课讲成文化课。在教学方面,同样也取得了很多的进步,有很多的研究成果。首先,在教学方面,对“结构———功能———文化”达成了一致;其次,明确了在教学中的四大实践环节。对教学环节中涉及到的多种语言技能训练,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论知识,对教学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明确了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为教学目的。为了达到使用语言交流的目的,对教材内容的选择和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方法的使用都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基础,通过教学活动来掌握语言技能。在教学中强调运用以培养技能为主的教学手段。在语言教学中,听、说、读、写这四项技能的培养始终是贯穿在各种教学活动当中的。只有强化这些语言技能,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运用语言能力,达到交流的无障碍。另外,语言教学和文化相结合的模式在教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对外汉语教学本身不是单一的学科,是一门综合的跨文化交际的学科,它的教学过程也是一个跨文化的语言学习过程。语言教学放到一定的文化背景当中,才会让学生在语境中了解语用,对语言的把握更加全面,到位。目前国内已有将近三十多所大学设立了这一专业。向世界各国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对外汉语专业的大学生成为了中国文化在国外传播的主力军。即使是这样,汉语教师的资源仍然无法满足国际推广的需求。当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出国或者准备出国,那么以他们为主力的在校大学生和来自其他各行各业的中青年志愿者,完全可以成为向世界推广和传播汉语的有生力量,从中培养汉语师资和汉语国际推广志愿者。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研究方面,首先是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定位问题。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对学科的定位一直存在分歧。有些专家把对外汉语定位为现代汉语下面的一个分支,属语言文学类;另外一些学者认为,由于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对外汉语教学离不开文化的渗透,应该是属于语言学类下面的二语习得专业等。其次是关于研究的方向和视角。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文章中,探讨教学法的文章偏多,而探讨汉语语言具体要素的文章显得尤为少数。同样在探讨学习方法中,有价值的教学实验和各种调查报告缺乏一定的数据。所以,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应该从多方面、多视角、有侧重的进行科学的研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第一,学习汉语从开始就是注重语言知识和技能,反映在教学中就是太多的强调听、说、读、写,课程目标非常的单一。其实,在汉语学习中应该重视汉语的思维和语言意识的培养,只有增强文化交流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内涵。第二,教学中需要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对不同对象的学生应具有他们本国特色的教材和教学辅助资源,贴近教学对象的思想、习惯和生活,创造合适的教学环境,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通过唱中文歌曲,收看中文视频节目,参与中国的文化节日活动等以达到不同的学习目的;另外,制作的学习资源力求浅显易懂,结合视听教学,渗透中国文化。第三,在汉语教学中还存在一些误区。首先,有些人认为不会写就相当于没学会。在汉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过程中,能熟练写出来的字比能认识的字要少很多,比如“懵懂、尴尬、蹊跷、痉挛、貔貅”等词语。像这类很多人不能正确地写出来的汉字在日常生活中不胜枚举,但我们在日常的读书、看报、交谈中,我们能够运用自如,因此不能说不会写就等于没掌握,完全不会。其次,不理解文字的深层次含义就等于没学会。在我们平常使用的语言文字中,很多字词是很难有明确解释的。比如“既然”两字,有谁能一下子解释清楚这里的“既”、“然”是什么意思,而“既然”这个词组为什么会出现在语句中呢?搞清楚这两个问题固然很好,不明白也并不影响我们熟练地使用它。同样,“所以、即使、但是”等等这样的词汇用法也很多,我们在掌握了他们的基本含义后就可以轻松自如地应用它们来进行交流。再有,很多老师认为听、说、读、写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诚然,这四项技能是语言学习的基本技能,能同时掌握固然好。但是,听、说、读、写,音、形、字、义全面推进的教学理念是传统教学要求的,这对于成人来说是没有问题的,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小孩子对笔画多的字反而比笔画少的字印象深刻。所以,我们要结合汉语特点,对不同学习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最后,我们不认为“随课文识字”是唯一的教学思路。对外汉语使用的教材通常是课文、字词、练习等传统教法。其实,“随课文识字”即分散识字的优点是可以阅读课文来学习文字,其缺点是认识生字的效率极低。在针对海外儿童的汉语教学中运用这种教学法,往往生字生词太多和孩子们想通过阅读来了解文章、理解文化现象的期望有差距,致使孩子们因为生字量的拖累而不能自主阅读与其年龄匹配的读物。

三、国际汉语教师将成为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主力军

作为国际汉语教师,首先要了解和教授中国的地理、历史等文化背景知识,然后分类介绍;在讲授汉语知识时还需要要把各类知识融会贯通到课堂教学当中。当前有关介绍中国文化的教材也逐渐增多,教学中可选择的教材范围也比过去多很多,在选用教材时应该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在视听说课里把相关文化知识直观地、动态地表现出来,让外国学生在语境中学习到地道的文化。当然,要让外国学生多体验到生动的中国文化在汉语学习中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可根据学生需求特点,开设多种让学生感兴趣的文化课供学生选修;可根据不同阶段开设比如像书法,绘画,中国古典音乐欣赏等课程,力求多样性;在选修的同时提高学习兴趣,在文化语境中潜移默化地理解所学知识,加深知识印象。中国文化向海外传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想把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传播到世界各地,需要国际汉语教师作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同时也需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事这项事业。让他们不断的学习和接受新知识,学习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和教学法,走出国门,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四、远程教育对外汉语教学的思考

阅读全文

词汇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方法

摘要:本文以李如龙和杨吉春发表于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年第四期的《对外汉语教学应以词汇教学为中心》为分析文本,介绍了该文本的主要内容,总结分析该文章中所倡导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所谓以词汇教学为中心并不是单单只保存词汇,而是以词汇为中心展开对外汉语的教学,在此过程中不是舍弃语音、语法的教学,而是做到更好地相结合,以字本位的词汇教学方式是相对传统的以句法为中心来说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对于学习汉语的外国学子来说更容易接受,在学习过程之中收获也更丰富。

关键词:对外汉语;字本位;中心

对外汉语教学是近代才真正形成的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也是仿照西方第二语言教学即以语法教学为重点的模式。但这是根据西方语言的特点提出的,并不是很符合汉语的特点。在李如龙和杨吉春发表于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年第四期的《对外汉语教学应以词汇教学为中心》中,如题目所示,作者认为词汇教学应当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中心。汉语学习最基本的是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学习,且可以把语音语法教学融入词汇教学中。作者在文章中结合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汉语词汇的特点、词汇教学的方法来例证其所提出的观点。突出强调了词汇在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辩证分析了应该如何正确理解其所提倡的以词汇教学为中心的对外汉语教学。引用了一些研究结果及别的学者的理论来作为支撑材料,文章中所举证的例子也能契合作者的观点,且容易为读者所理解。

一、《对外汉语教学应以词汇教学为中心》介绍

《对外汉语教学应以词汇教学为中心》分为四个部分,作者首先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即什么是“以词汇教学为中心”,如何正确地理解他所提倡的以词汇教学为中心。作者认为对外汉语的教学目的是使得外国学生能通过学习用汉语进行交流而非让学生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汉语知识。这一课程目标的设置决定了对外汉语教学要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扩充词汇量,不要过高要求学生对语音的把握,词汇量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语音随之也会有提高。而这里所指的词汇量的积累是指对积极词汇的积累,不是指掌握词汇的形、音、义,作者在此举了法国教学法专家戈恩的背单词表的例子来阐述自己所指的以词汇教学为中心的真正含义,作者指出“词汇的意义存在于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的网络之中需要将词汇置于这些关系网中,才能让学生对词汇有较好的把握”。根据作者的观点,“由于汉语词语的语音形式和字形不相匹配,就语言习得而言,认知型词汇比主动型词汇更具有心理语言学意义和教育意义”。在第二部分中作者指出汉语词汇是语音、语义、语法、语用和文化的载体。关于语音和词汇的关系,作者用赵元任的观点作为支撑:“对于中国语言里头的文法性的音变的例,不必认为它为文法的现象,最好认它为词汇的现象。”[1]关于语法和词汇的关系,作者认为,汉语并非像西语那样用形态标志来表示语法意义,汉语的语法主要体现在语序和虚词。汉语的词汇不仅有语义限制,也有词与词之间的搭配限制,掌握了词汇之间的构成方式,可以类推出其他词、短语、句子之间的结构关系,可以掌握语法规则的基础。作者列举了一些不同的词汇来说明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一些看似在英语和汉语中对等的词实际并不对等。比如“intellectual”和“知识分子”,两者所指代的范围是有差异的。而一些汉语词汇的构成也是可以反映国人的思维活动方式的。词汇是处于语音、语义、语法、文化、语用所构成的大网络之中的,以词汇为教学中心,可以提高教学效率。第三部分中作者提到虚词应作为词汇及语法的教学重点,作者认为现在词汇的划分对于语法研究没有太多作用,更倾向于古人对虚词和实词的划分。作者在这部分中引用了李晓琪所做的统计,指出外国人对于汉语学习的难点很大一部分是由虚词引起的,他指出掌握了虚词的使用也可以解决汉语语法问题的大半。最后一部分作者谈到了针对以词汇教学为主中心可以使用的一些教学方法,指出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首要的教学内容应当是常用的单音节词的教学,另一个教学重点是词语搭配。

二、以词汇教学为中心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法分析

作者在本篇文章中提出的观点“以词汇教学为中心”通过作者对汉字特点的分析,词汇本身所包含的意义、搭配和语法,以及在教学中使用何种教学方式来做到“以词汇教学为中心”得到了较好的阐述。作者并没有摒弃语音、语法的教学,他所提倡的是人们不应再过分强调根据西方语言特点提出的以句法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作者在文章中设定的对外汉语的教学目标是使留学生能用汉语进行交际,在此基础上作者强调应尽可能多地帮助学生扩充词汇量。文章中谈及的词汇的任意性也论证了词汇教学为中心的观点,因词汇的任意性,也导致了第二语言习得的困难性,而且汉字对文化的承载,对语音变化的影响,词汇本身的搭配限制和句法之间的关系都决定了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的重要性。作者在文章最后也给出了怎样以词汇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给出的语素类推法和语素分析法都是在词汇教学中较为常见且可实施性强的方法。作者在文章中谈到如何理解以词汇教学为中心的时候提到很多学者提出的词本位、词组本位、语素本位和字本位,作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词,但这与“词本位”是两个概念,作者指出了儿童的语言习得是从单音词开始的,汉语的词也是语素组成的,作者的这一观念在文章的第四部分有更清晰的阐明,作者强调汉语的复合词是由语素按照一定的构词规律形成的,只有理解了词中每个语素的意思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整个词义。在接下来作者提出的教学方法建议时,语素教学法也被称为“字本位”教学法,这也进一步可以推断作者所认为的词汇是最重要的,是有别于“词本位”这一概念的。结合李如龙的另外一篇文章《略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两个原则》来看,作者一贯承认词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但在具体教学词汇的时候,作者更倾向于使用“字本位”的方法。[2]这里所说的字本位与贾颖在其文章“字本位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两个原则”中提到的字本位的概念是一致的,即“语素本位”。[3]清华大学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下建立了一个大规模数据库,于2000年公布了《基于语素数据库的汉语语素及构词研究》报告。给出的结论是“语素在构词时意义绝大多数保持不变,少数变化情况也是有规律可循的”。[4]而且根据苑春法及黄昌宁的研究结果来看,“语素基本上是一个封闭集,具有长时间的稳定性。”[5]这些结论也支持了字本位理论。理解了以词汇教学为中心这一概念后,作者给出了具体的教学方法建议,以最常用的语素类推法和语素分析法为例。并强调为使得学生将现学的知识和已有的知识结合起来应该“在接触实物的同时建立有关事物的概念,并形成概念之间的关系,如联合关系、偏正关系、动宾关系等”,汉语词汇的搭配对于掌握词汇,了解汉语语义和语法,并且强化对词义的理解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故而作者也强调在汉语学习的过程中,对词语的搭配的学习应该贯穿始终。汉语语素基本上是从单音节词发展来的,汉语词汇是以单音节语素为基础建构起来的,单音节词也是语素中构词能力最强的部分,是学习者扩大积累词汇的基础。而且汉语词汇是由语素按照一定的构词规律组合成的,只有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了每个语素的意思,才能准确把握和理解整个词义。根据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对外汉语教学应当先教学习者使用频率高的单音节词,作者也有提及应该先教常用的单音节词,但有所欠缺的是没有给出一些帮助学习者学习汉字的方法,这一欠缺可以在前文所述的贾颖的文章中找到,贾颖提出“先借助外语,对词进行翻译,然后对词进行分解,把分解出来的语素再与一些常用语素组合成新的常用词,这些常用词再配上英文翻译”。贾颖提出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语感体会到每个汉字的意思,再去感知词义。这一方法可以将词汇教学与汉字教学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构词方法,理解了词义之后又可以加强学生对字义的认知。除此之外,李维在其“对外汉字教学方法浅析”中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汉字教学基本方法,“析形法即字源法,析音法即偏旁部首法,析义法即利用形声字教学法中形旁表义的功能进行识字教学。”[6]这些方法可以作为词汇教学中汉字教学的方法补充,让读者有一个更具体更细致的了解。

阅读全文

对外汉语主题辩论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摘要】本文针对留学生高级口语课程面临的难点问题,对将主题辩论教学法引入到对外汉语高级口语课堂中的优势与可能进行了分析,主题辩论教学法有得于培养留学生表达复杂观点、态度的能力,这为对外汉语高级口语课程教学方法多元化提供了一个思路。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高级口语;教学方法;汉语辩论

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设置日益细化,针对口语课的教学方法也层出不穷,但留学生的口语课程,尤其是高级口语课程,仍然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不但会影响教学效果,也会打击师生的积极性。对于留学生而言,能以中式思维进行流利的交谈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口语课的最终目的。已经掌握基本汉语口语能力的留学生通常无法再有显著的提高,或者说会经历一个漫长的停滞阶段。本文所提出的主题辩论式教学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中式思维、帮助学生跨越在口语中级阶段停滞不前的现状,为留学生的高级口语教学课程提供一条新思路。

一、留学生高级口语课教学现状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安排上,大多数的对外汉语教学单位通常是先安排听力课,第二学年开始开设口语课,但高级口语课的开设却少之又少。对外汉语教师通常认为高级口语课难上,首先表现在学生的不感兴趣。由于口语教材所选用的内容往往不能反映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中国目前的社会现状,脱离生活实际,以至于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口语教学基本上就是局限于对老师的模仿、跟读、普通问答和对话上,缺少特色,也无法真正做到高级口语课的要求。根据《对外留学生汉语专业教学大纲》要求:高级口语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要求留学生形成基本的汉语思维,根据不同场合和不同话题进行大段的、系统的、完整的语言表达。相当一部分留学生认为口语能力的提高并非得益于口语课堂教学,而是得益于良好的语言环境和与中国朋友的日常交谈。所以,口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值得我们分析的。为了实现《对外留学生汉语专业教学大纲》中的要求,我们目前所开设的对外汉语课程的高级口语课,从教材到教学都需要进一步的改善。

二、留学生高级口语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在课程安排上,对于高级口语课的安排通常在第三四学年,但教学课时相较于初级口语课会减少,教学力度也不如之前,甚至到了第四学年的时候会取消口语课。

阅读全文

国外中小学生文化词汇教学论文

一、文化词汇的分类

比如从心理文化上,分为表达辩证观念的词语、伦理观念的词语、中庸和谐委婉意识的词语、汉民族心态特征的词语和一些象征词语;从制度文化上,分为礼俗文化词语、民俗文化词语、宗教文化词语、典籍文化词语等;从物质文化上,分为饮食、姓名、数词、颜色词、地名文化词语等。常敬宇先生的分类影响较大,一些学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拓展,但基本上仍是遵循着相似的模式,如王国安(1996)把文化词语分为表现中国独特的精神、物质文化、自然地理、制度、风俗习惯等词语;杨德峰(1999)将文化词语分为政治制度、宗教、人物、地理、历史、文艺、服饰、饮食、建筑、节令、器具、成语、习俗、礼仪等;张高翔(2003)把文化词汇分为四类:制度文化词语、物态文化词语、心态文化词语、行为文化词语;王德春(1998)指出部分词汇中存在着国俗语义,将承载国俗语义的词语分为:具有特殊文化色彩、历史文化背景意义的词语,习惯性的寒暄用语,具有修辞意义的人名,具有两种以上国俗语义的词语,国俗熟语以及反映我国特殊事物的且外语中没有现成对应的词语。

二、教材《轻松学中文》中的文化词汇分类

笔者对教材《轻松学中文》的文化词汇的分类参照的是常敬宇先生的《汉语词汇与文化》的分类标准,把教材中的文化词汇按照物质文化(地理名词、饮食名词等)、心理文化(熟语、祝福语、反映中国人的心理特征的词语)、制度文化(礼俗、民俗文化、典籍等)进行第一层次的分类,同时又将物质文化、心理文化、制度文化进行再分类,比如物质文化中又分为饮食、姓名、地名、数词、颜色词文化词语等。在《轻松学中文》中,第一册没有出现文化词汇,这与对外汉语教学基础阶段的教学目的是吻合的。第二册中的文化词汇主要集中在饮食类上,有8个之多。第三册文化词汇仍然与饮食类相关,但是数量降低到两个。从第四册开始,文化词汇的子类型开始变得丰富,除了饮食类外,乐器、名胜古迹、习俗、民间娱乐和称谓语大量出现,尤其是称谓语非常丰富,表现了教材从物质文化到制度文化的过渡和衔接。第五册中的文化词语类型更为丰富,饮食、名胜古迹、器皿、艺术、节令、习俗、祝福语都已经出现,这与学习者语言水平的发展是相适应的。第六册和第七册沿袭了文化词语类型丰富、数量增加的模式,心理文化方面的文化词汇逐渐增多,比如说祝福语、熟语、象征词语之类在这一阶段出现的频率增多。到第八册,无论是在类型上还是数量上,文化词语的分布都是本套教材中最多的。因为,此时学生在语言与文化方面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可见,《轻松学中文》在文化词汇的分布上,体现出明显的分阶段逐步递增的特点。该套教材在文化词汇的分布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零文化阶段,专注于语言知识本身。以第一册为代表;二是文化浅层接触阶段,提供表层的物质文化知识,以二、三册为代表;三是文化深层接触阶段。文化词汇数量增多,类型丰富,全方位地展示语言与文化的相互渗透关系,最初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在此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文化词汇的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应该分阶段进行。

三、分阶段进行对外汉语文化词汇教学

在中小学生学习文化词汇的初级阶段,可采用直观性教学法,利用具体的实物或图片等方法来解释该文化词汇的意思,让学生轻松理解。例如,由于笔者所在学校的条件有限,不能提供所有教材中出现的乐器,因此带到课堂上的是友人所赠的“笛子”和“葫芦丝”。古典乐器这一课是这样展开的:(1)图片展示“鼓”,播放电影《十面埋伏》片段,其中以女主角跳《仙人指路》击鼓的水袖舞,引出文化词语“鼓”,并展示“鼓”的图片,播放视频“北京凤乐团”的《五虎声威》,再次展示“鼓”的图片,领读“打鼓”。图片展示“二胡”,播放一段《二泉映月》。再次展示“二胡”的图片,领读“拉二胡”。(3)图片展示“古筝”,播放一段名曲《渔舟唱晚》视频,再次展示图片“古筝”,领读“弹古筝”。(4)图片展示“琵琶”,播放一段名曲《十面埋伏》的视频,再次展示图片“琵琶”,领读“弹琵琶”。(5)图片展示“笛子”,播放一段名曲《扬鞭催马运粮忙》,然后拿出从国内带的笛子给学生展示,并示范笛子的指法,进行“吹笛子”的动作示范,让学生传递感受,摆出吹笛子的动作,给学生拍照留念,领读“吹笛子”。(6)图片展示“葫芦丝”,播放一段葫芦丝名曲《月光下的凤尾竹》,给学生展示葫芦丝实物,并示范葫芦丝指法,进行“吹葫芦丝”的动作示范,让学生感受,摆出吹葫芦丝的动作照相留念,领读“吹葫芦丝”。通过以上方法,学生对古典乐器词汇已有所了解,然后再次领读这一节课所学的古典乐器文化词汇,并做词汇游戏再次掌握词汇。最后,播放古典乐器乐团“女子十二乐坊”演奏的《恭喜恭喜》(因为学生学过《恭喜恭喜》这首歌,节奏感很好,学生很喜欢唱,他们会跟着节奏哼唱)的视频。文化词汇是民族特有的词汇,学生没有见过的事物他们是很难理解的,通过教学过程中提供文化词汇的图片等媒介的展示和切身体会,学生既可以对所学词汇加深印象,又可以提高文化词汇的学习兴趣,更能产生对中国文化的喜爱之情。中小学生学习文化词汇的中、高级阶段,可以采用“情景再现,走进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法进行文化词汇教学。这种教学法主要是采用语境教学法。孔凡成的《语境教学研究》中指出:“语境,是指人们运用语言来进行言语交际的一种语言环境,包括社会文化语境、上下文语境、认知语境、情景语境等;语境教学,是指以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为宗旨、以课文语境为依托的语文教学。语境教学强调的是,运用语境理论指导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基本方法有社会文化语境教学法、上下文语境教学法和认知语境教学法以及情景语境教学法等。”任何一种语言的使用,都不可以离开语境而独立存在,语境的使用能让抽象的词语变得更具体、更形象。语境不同,词语的使用要求也不同,但是相同的词语要是在不同的语境中反复出现,可以加深对这个词的理解和记忆。语境教学法是一个很好的对外汉语教学手段。

四、结语

阅读全文

对外学科教育研究

本文作者:潘红丽 禹秀玲 单位: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 陕西科技大学外国语与传播学院

众所周知,语言作为特定思维模式的外在表现形式,它承载着大量的文化信息。因为任何一种语言都生长在一定的文化土壤中,文化的主导意识形态一定是靠其所使用的语言来构成并起作用的。萨皮尔说:“语言是人类精神所开创的最有意义、最伟大的事业———一个完成的形式,可以表达一切可以交流的经验。这个形式可以受到个人无穷的改变,而不丧失它的清晰轮廓……”所以语言与文化两者密切相关、相辅相成,语言习得的过程也就是文化习得的过程,而我们的大学外语教育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如今,我国大学外语教育体系基本完备,学生掌握英语的能力和水平也在总体上大幅提升。同时,伴随英语的学习而习得的欧美特别是美国文化也如潜流一样影响甚至塑造了当今几乎一代人。他们从穿着打扮、言谈举止、行为方式、审美情趣甚至价值观念都无不“欧化”、“美化”。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偏向强调如何移入英美文化而总有意无意淡化或忽略了对母语文化的重视,于是,就本国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而言,学生们掌握的程度就大打折扣了。据载,有大学生在翻译考试时竟不知道中国“抗战”是和谁打仗,还将“抗战”一词译为“againstwar”,“anti-war”等。这种因缺乏基本历史知识而出现的翻译笑话应该引起我们对大学外语教育的反思。反思中国文化在大学外语及对外汉语教学中双重缺席的尴尬,我们或许能从对外学科教育本身找到造成上述现象的一些原因。虽然在从《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修订、沿革中,我们也提出了“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要熟悉中国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的要求,但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却在片面追求四、六、八级过关率的思想驱动下,课堂上训练学生的主要是应试技能;而他们进行科研时,发表的论文和专著几乎全是有关如何提高学生应试技能的内容。至于对学生进行中国文化的教育,似乎早成为了明日黄花而无人问津。同样,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虽然“‘汉语水平等级标准’的修订者也以引导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向‘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主导教学法体系前进为己任”,但这种教学法“事实上仍未成为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主流教学法。”因此,“目前,‘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路子还只是一种假设,有待于理论上的论证和教学实践的检验。”而实际教学中,“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界很少直呼文化,而大多谨慎地称之为‘文化背景知识’。”于是,中国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变得呼之不出、羞羞答答、至多也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了!因此,中国文化的地位在对外学科教育中变得也岌岌可危,而我们的国家文化安全问题也现实地凸显出来。

文化因素向来是综合国力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自哈佛大学JosephS.Nye教授在1990年提出将硬实力和软实力作为衡量一国实力的标准以来,早期强调军事力量的国家实力的概念已发生转向,科学技术、教育和经济增长诸因素变得更加重要。2002年1月,美国学者ClarkS.Judge又提出“文化实力”的概念,他认为:“……美国实力的第四项内容不断显现……这项令人捉摸不定的内容,就是美国的文化实力。”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党对文化实力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有着自己的深刻揭示和判断。在十四大指出:“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这一论述是对以科学技术为重要内容的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的初步认识。而在十五大上,更直接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其后,在2001年全国第七次文代会上,明确将文化实力纳入综合国力之中,指出:“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党的十七大上,提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纵观以上论述,贯穿始终的便是对文化软实力及其具体表现的一再强调。也正据此,我们党才理性把握、自觉应对世界大势,并确立了当代中国提升综合国力的基本原则和策略。

因为对外学科教育对于国家文化安全、文化软实力乃至综合国力所具有的重大意义,我们应改变目前中国文化在大学外语及对外汉语教学中双重缺席的尴尬状况,针对性地要做两件事,一是在大学外语教育中突现中西文化的差异,在对学生教授西方文化的同时要着力强调坚守中国文化阵地;二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向外籍学生突出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有意识进行中国文化的影响和传播。也就是说,为了维护中华民族的文化安全,必须在教育中以坚守、传播中国文化为基点。当然,要做到对中国文化的坚守与传播,对外学科教育工作者也应对自身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外语知识、过硬的语言运用技能,还要有全面的知识结构、高品位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教师们只有先做好学生角色,加强自身学习,熟知中国文化,才能做好教师,与学生共同承担起坚守与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也就是说,要将《课程教学要求》和《汉语水平等级标准》提出的加强中国文化修养的要求以及为推广汉语文化而在全球建立孔子学院的初衷落到实处,并“不断锤炼自己应有的文化智慧,砥砺不可或缺的文化洞察力,不断拓展自己的文化胸襟、提升文化品格,要重返历史深度、持续提高学养。”只有这样,包括大学外语及对外汉语在内的对外学科的教育才能在《要求》和《标准》的指导、教师们的教育以及学生们的实践中逐渐摆脱中国文化双重缺席的尴尬,文化安全也才能摆脱面临的危险,而对外学科教育也才能在为增强文化实力以至提升综合国力方面贡献一份力量。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