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传播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对外传播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对外传播

传统文化对外传播新途径探索

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历史孕育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人文智慧和文化意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在中国与世界的对话和互动中独具魅力。指出,要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途径,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历史积淀,彰显与时俱进的时代魅力,阐释中华文明的世界意义,完善中国价值观的世界表达,方能推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行稳致远。

1完善内容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展现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的优秀文化遗产和成果,层次多元,涵涉丰富。以往我国文化传播比较注重官方、宏大、主流的元素,文化表达方式往往比较委婉含蓄。因此,要开辟新的思路和视角,结合民族、地域、呈现形态、传承方式等特征,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合理和必要的转化创新,纳入对外传播的推介范围,建设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内容形式新颖、表达方式活泼有趣的传播内容资源,持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2加强学术交流

要找准中国文化传播定位、路径和策略,转换中国价值观在对外文化传播中的话语体系,在学术交流中多层次、多角度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继续做好“请进来”,举办国际汉学交流和中外智库合作等学术活动,邀请外国文化学者来中国开展课程观摩、论坛研讨、课题研究、学术沟通和交流活动。在中国传统节日、民族特色节日等重要时间节点,或非遗项目展播巡演等重要活动期间,邀请他们来中国参观体验,使他们更加近距离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继续坚持“走出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版物的国际推广与传播,加大对汉学家和海外出版机构的投资支持,加强与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的联系,通过文化节(展、会)和各类产品、品牌推介活动,把我国的医药、美食、典籍、文物、民俗传统、自然风光、艺术作品等宣传推介出去。

3鼓励民间力量

国外许多华人社区组织建立的各类民间社团经常会邀请当地民众一起,开展各类中国传统节庆、艺术表演等活动,有些活动还会被当地广播电视和网络媒体全程直播。在这种民间自发的组织和活动中,“民间文化使者”将自己对于中外文化的理解融会贯通,用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文化表达和交流,在文化的对外传播中具有优势。但是,由于缺乏稳定的组织运作机制,民间文化传播的形式和内容大多较为松散随意,传播影响力有限。因此,应建立健全民间组织机构,完善运作规划机制,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民间力量。

阅读全文

典籍文化对外传播路径探索

摘要: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进一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加强中外文化的交流势在必行。现提出中华文化,特别是中国典籍文化当前“走出去”所面临的问题,多角度探索让世界读懂中国典籍文化的可行性途径与方法。

在中国历史上,我们是最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一代人,实现民族复兴,不仅要实现经济的复兴,更要实现人文的复兴。中国典籍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所积累的一种特殊的精神财富。发掘典籍文化的潜在力量,将其作为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力量源泉,在国际社会广为传播,能够加深世界各国对我国文化的了解,发挥中国典籍文化的影响力。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需要我们结合新的时代要求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推陈出新,让中华文化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中国典籍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在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积淀,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特色及价值观。中国典籍文化与中华文化渊源深远、密切相关。中国文化对外输出的起始时间较早,但其传播速度和影响力却不尽如人意。让世界了解中国典籍文化,才能传播好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

一、中国典籍文化走向世界面临的问题

1-内部因素

1.文化产业影响力不足,管理机制不健全,文化传承意识缺失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新时代,中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世界的瞩目,但是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在世界舞台仍处于相对弱势,文化产业的影响力及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据的比例仍远不如发达国家。2011年《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报告》显示:世界文化产业市场,美国独占鳌头,占43%的份额;欧盟紧随其后,占34%;人口最多、历史悠久的亚太地区仅占19%。这19%中,日本占10%,澳大利亚占5%,剩下的4%才属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亚太地区国家。对比之下,我国的文化产业占比处于劣势,影响力严重不足。这与我国文明古国的身份形成巨大反差,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以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我国目前还存在着文化“走出去”管理机制不够健全、文化产业影响力不够充足、文化产品输出手段方式不够丰富等内在因素。以往我国文化产业多为事业单位改制、变更、转型而建立的,存在工作人员缺乏专业性,工作效率低,对市场状况把握不到位,跨文化背景下的营销经验不足等实际情况。对外文化输出的单位多为个人或民间组织,导致对外文化输出的内容较单一,不能与时俱进。我国高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课程建设和教育力度有待提升,课程设置比重不够高,课程教材有待更新。学生对文化传承的意识比较淡薄,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不够。部分青少年学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热衷于西方节日,排斥中国传统节日,并且这种现象不在少数。

2.文化产品输出方式不够丰富,本土化程度不够深入

阅读全文

文化交往下侗族油茶文化对外传播途径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儿女在历史长廊中创造、活动所留下的印记,体现了各民族儿女的智慧、意志及情感,展现了无数华夏儿女的生命力、创造力。油茶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内涵及如海般宽阔的包容力,具有最悠久的历史传承和丰富的文化内容等特点。在世界范围重视文化传播的新时代,侗族油茶文化对外传播可以坚定中华传统文化自信,推动我国民族文化的繁荣兴盛,推进世界文化万家争鸣,牢握文化传播话语权,寻求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助力中华传统文化世界范围有效传播。

关键词:文化交往视域;侗族;油茶文化;对外传播

文化的存在不仅是民族的历史遗产也是世界历史的遗产。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地域性地理环境特征,通过无意识的、集体的传播和选择逐渐形成和发展。文化的产生是动态的,特点就在于向外扩张性、传播意向性。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历史,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只有在自身文化与外在文化交流时,积极主动吸收各地的物质文化及精神文化内容,才能真正完成自身文化的积淀,并使自己的民族、国家、地区繁荣昌盛。而在中华文化世界范围传播的今天,侗族油茶文化的对外传播可以帮助人们实现文化交流与传递。

1侗族油茶文化对外传播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1.1侗族油茶文化的内容

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极具特色文明的一个民族,在滚滚历史长河中,主要活动在湘、黔、桂三省地区。侗族是一个以勤劳智慧发展传承的民族,侗族人民以智慧耕作创造了专属的“饭稻鱼羹”文化,并不断发展,如今已形成极丰富的民族特色文化体系。尤其是侗族的饮食文化更是独具特色,品类丰富。一些如酸肉、油茶等饮食方式在侗族文化传播过程中获得了无数游客的喜爱和认可。油茶,传说起源于唐代。把糯米蒸熟晾干放进热油中炸成“米花”,备好其他副食。茶叶用油炒后,再加水煮成“油茶水”。在喝茶时除必要的品、饮外,主要还有着充饥的作用。因此,在侗族人们心中油茶的品用方式乃是“吃”的方式,故有“吃油茶”的说法。因侗族人民一年中不分季节不分餐时的吃油茶,所以也就慢慢形成了油茶文化即代表侗族人民勤劳、热情、质朴、礼让等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无法复制的一朵奇葩。

1.2侗族油茶文化对外传播的必要性

阅读全文

英文期刊发展特点与对外传播路径

一、当下中国英文期刊的发展特点

从历史沿革来看,我国英文期刊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抗日战争时期、抗战胜利后及新中国成立后。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出版了最早的英文对外宣传期刊——《保卫中国同盟新闻通讯》。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增强国际舆论的关注,中国共产党在的直接领导下,于1946年5月17日在上海创立了《新华周刊》,并将该刊行销至世界各大城市。《新华周刊》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创立的第一本外文出版物,该刊及时向世界报道当时中国的政治新闻,并宣传中国共产党的路线、原则、政策及中国共产党的立场,其内容呈现形式活泼、内容深刻,深受读者欢迎,在国外引起了广泛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英文期刊获得了长足发展,出现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对外宣传期刊,如《今日中国》(原名《中国建设》),该刊成为来华工作、学习和旅游人士了解中国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变化的重要窗口。从上述的发展脉络中我们可以发现,我国英文期刊立足本土内容,对外起到了宣传窗口的作用。涉外语言与本土化内容传播构成了早期我国英文期刊最主要的两个特点。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英文期刊呈现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同时也呈现了不同于以往的特点。

1.内容更加多元,发出新时代中国声音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显要。在全球一体化时代中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舆论话语权。当下,我国英文期刊与教育文化、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用多元化的内容肩负着向世界说明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使命。如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指导,中国外文局主管,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主办的刊物《对外传播》,曾以“一带一路”倡议为抓手,刊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视媒体传播创新实践——以马来西亚为例》一文,重点介绍并肯定了厦门卫视开辟东南亚记者站、设立专属演播室及推进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南亚沿线国家的传播实践与成效,展现了“一带一路”倡议取得的斐然成绩。

2.立足当下,视角独特

对外宣传的关键之一是避免自说自话,要客观、全面、立体地介绍真实的中国。不少中国英文期刊选择以“小切口、大视角”的方式进行报道,引起了国外舆论的关注。北京周报是一家具有国际影响力、公信力、引导力的多语种、多平台的国际新闻传媒机构。除出版《北京周报》英文周刊以外,还出版了《中国与非洲》英、法文月刊和《风度》月刊,以中、英、德、法、日文入驻海外社交媒体及国内各大新媒体平台,读者遍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重要传媒品牌。《北京周报》客观报道中国最新发展,公正评述国际重大事件,传播中国声音的历史进程,为读者提供权威资讯以及实用的信息服务。

3.内容深刻,发出中国强音

阅读全文

广播电视传媒对外传播交流的新探索

[摘要]在全球化语境下,如何因地制宜地拓展对外传播交流;如何更好地凝聚海外华人的力量、调动海外华人的热情和智慧;如何突破喧嚣的城市品牌包围圈,凸显独特魅力,以城市品牌撬动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关键点在于宣传者的思路。温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用好侨资侨力,讲好温州故事,走出了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对外传播交流的新路子。

[关键词]对外传播;媒体创新;城市宣传

城市作为一个多元复杂的有机载体,蕴含着长期形成的品牌价值与独特魅力。一个城市品牌若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所带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显然会更加可观持久。在当前对外传播交流中,一些媒体往往渠道单一、语调官方,没有针对普通海外受众。“联接中外、沟通世界”,是亲自提出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在外宣方面的职责和使命。温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充分发挥温州优势,积极在平台、渠道、内容、载体上进行创新和拓展,向世界讲好“温州故事”,在对外传播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和实践。为此,在温州召开专题会议,让温州介绍相关工作经验

一、借助互联网技术,创新对外传播渠道:建立温州市新闻文化信息共享平台

温州是全国知名侨乡,走南闯北的温州人在世界131个国家和地区创业,共约70万人,其中有38万人在“一带一路”沿线57个国家,并成立了135个温州籍侨团,设立了50多所中文学校,创办了44家海外华文媒体,开办了诸多商业和企业,架起了温州与海外合作交流的渠道和桥梁。2016年在市委宣传部主导下,温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自主研发了温州新闻文化信息共享平台。该平台主要集纳温州本地官方媒体的权威内容,其中音视频内容充分利用集团自身的新闻节目及其他丰富的自制节目资源;图文资讯来自温州日报等主流纸媒和本地政府部门。平台内容切合海外媒体的多方需求,既有温州新闻要点热点,也有别具特色的瓯越风情,在内容选题、报道形式、话题延伸上注重资源整合和视角表达,提高舆论引导的生动性和有效性。工作人员每天对温州发生的重要新闻进行梳理制作,供入驻平台的海外华文媒体各取所需。目前已有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捷克、阿联酋、尼日利亚等国家的90多家海外华文媒体入驻。据统计,目前这些华文媒体采用的图文及音视频稿件每月平均有百余条,平台已成为华人媒体固定的资讯源。此外,西班牙侨网、欧洲华人街网站等还开设专区,集纳式报道温州经济与历史文化。除此之外,平台还与国外媒体开展合作,携手推动温州文化走向世界。温州本土春节晚会《百晓春晚》连续4年登陆法国华人卫视,乡土乡音乡情节目深受众多在外温州人的欢迎,成为他们了解家乡、思念家园的年夜大戏。2016年7月,集团自制的真人秀节目《阿达么么哒》登陆法国,通过“阿达”这位来自非洲的新温州人的视角讲述中国故事,赋予国际传播语境更地道的表达和更多元的色彩。2017年5月,通过入驻平台的意大利《华人头条》,温州组织参与了“首届意大利中国艺术节”——温州文化活动。此外,平台加强与海外华文媒体的日常信息互动,在本土媒体上及时海外温州人创业的最新动态,形成了海内外温州人的“同频共振”。

二、借助国字号媒体,大平台传播温州“好声音”:创办方言节目《魅力温州》

为了更加有效地向全世界推介温州,温州广电传媒集团对接当时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合作创办了温州话广播栏目《魅力温州》,温州工作室每天向国际台提供一小时的自制节目,并落地法国巴黎、美国纽约、西班牙马德里播出。做这个栏目的初衷是为了让海外温州人听得见乡音、记得住乡愁,没想到也让一些海外侨二代唤起了乡情,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家乡话的平台。2013年8月,温州广电传媒集团与当时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联合发起,在北京启动了“《魅力温州》——温州城市形象国际推广工程”,借助国际台的海外传播优势,从文化产品、传播平台、媒体推广等方面,打造一个富有温州特色的对外文化宣传项目。项目启动以来,每年双方都会举办大型主题外宣活动。比如借助国际台广播、杂志、多语种网站等进行全面宣传的“《全景中国·温州周》大型城市外宣采访活动”;在韩国首尔举办的“《全景温州》——温州广电韩国宣传推广活动”;邀请国际台20多位多语种外籍记者、主持人参加的“老外看温州”大型主题外宣活动;跨越三大洲、同步视频现场连线的“乡情话温州——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海内外温州人对话会”。

阅读全文

人文社科类英文期刊对外传播策略

我国人文社科英文期刊在我国期刊和文化“走出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我国独特的历史传统、语言、文化特色和国情,使得我国人文社科类期刊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很多困难。《汉语世界》作为我国语言文化英文期刊,在“走出去”方面做出大胆探索。本文以该刊为例,探讨我国人文社科类英文期刊在对外传播中的策略问题。

一、国家的快速发展为期刊“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发展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在世界舞台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世界其他国家了解中国的意愿不断增强,学习中文的人数越来越多,这为我国文化和期刊“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2013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党的报告提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我国相关管理部门和相关机构也开始加大对期刊“走出去”的资金扶持力度,为我国期刊“走出去”提供了一定的经费保障。2016年北京市建立的提升出版业国际传播力奖励扶持专项资金就曾资助《汉语世界》杂志。

二、期刊定位明确,内容紧紧抓住读者关心的话题

期刊定位明确,了解自己的读者群体,才能办出特色、办出风格、办出精品期刊。《汉语世界》期刊主要定位于国外汉语学习者和所有对中国感兴趣的人,并为他们提供语言、文化信息。该期刊核心版本——英文版定位于以北美为主的英语母语读者,他们具有国际视野,注重报道的纪实性和客观性,喜欢快节奏的、带有娱乐性的故事。目前本刊的几个版块都围绕这个主题来编写。1.封面故事和主题故事:选取当下中国社会热点话题和文化焦点,如中国酒文化、野生动物保护、“新一线城市”的崛起,“中国硅谷”“大数据时代”等。2.生活版块:介绍中国美食背后的故事,介绍中国热点旅游城市的风土人情、历史典故、地方特产等等。例如“东方好莱坞”的横店影视城介绍,寻觅鼓浪屿等。3.文化版块:解读中国历史,介绍中国文学、电影,展示中国艺术。不仅有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释,更有中国当代文化在各个方面的鲜活反映。4.语言版块:讲解汉字来源和汉字故事、教授社交汉语、推荐优秀汉语教材和学习软件,分享世界各地汉语老师和学生的学习经验。该版块包括“魅力汉字”“社交汉语”“街头俚语”等栏目。

三、以目标读者容易接受的方式传播知识和思想

1.遵循新闻传播的基本理论和规律,改变外宣期刊以往生硬的说教模式,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传播。《汉语世界》通过大量的实地采访和调查,用事实说话,让普通民众发声,真正做到“中国故事,国际表达”。通过有趣的故事为日益增长的汉语学习者和所有对中国感兴趣的人提供语言、文化信息,令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了解鲜活的当代中国。2.聚焦人民大众的生活,尤其是草根人民的生活。报道内容从保洁阿姨到快递小哥,从收废品的到文艺青年,从方方面面展现当代中国真实的社会图景和文化生活,也避免了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

阅读全文

藏区特色饮食文化对外传播价值研究

[摘要]康巴藏区特色饮食文化富含少数民族文化信息,是康巴藏族文化中最核心的文化之一。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兼具文化的传承性与精神性。在文化对外传播中,最大限度地保留康巴藏区特色饮食文化的语言特色和文化差异,让读者更加了解康巴藏区的饮食文化精髓。文章通过对康巴藏区特色饮食文化内容和康巴藏区特色饮食文化研究概况的分析,提出康巴藏区特色饮食文化对外传播研究的重要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

[关键词]康巴藏区;特色饮食;饮食文化;对外传播;价值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跨地域、跨民族、跨文化的旅游等其他社交活动与日俱增,民族民俗文化的对外正确传播显得极其重要。康巴藏区,本文主要是指现在的甘孜藏族自治州,简称甘孜州。甘孜藏族自治州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地处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带上,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因其地理位置独特,饮食原材料和烹饪技巧等方面都与众不同,所以形成了大量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饮食文化。康巴藏区是内地通往西藏的交通枢纽和重要的贸易集散地,属于“民族走廊”的腹心地带。康巴文化融合了康巴藏区少数民族文化、著名的茶马古道文化和国家重点红色文化(长征文化)等的特点,极具开发意义。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国际旅游的不断盛行,雅叶(四川省雅安市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叶城县)高速(途经四川雅安-天全-泸定-康定-理塘-芒康-八宿-林芝-拉萨-日喀则-噶尔-叶城)的修建,雅康(雅安市至甘孜州州府康定市)高速公路的开通,加速了康巴藏区与内地文化的交流,同时也加速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旅游离不开吃住行,人们旅游不仅要欣赏美景,还要品尝美食,因此,要开发康巴藏区的旅游,也必将带动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

一、康巴藏区特色饮食文化内容简介

“康巴地区平均海拔较高,气候寒冷,空气干燥,昼夜温差大,这些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造就了康巴地区藏族人民独特的饮食习惯……逐步形成了具有自己浓厚的地方特色的藏民族饮食文化。”康巴藏区的饮食状况大致分为康东农区、康南农区、康北农区、牧区等几个饮食文化圈。康巴藏区的饮食文化,以藏族传统文化为主体,同时兼容其他民族文化,包括汉、彝、羌等民族文化。“文化,是一种养成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饮食文化既是当地人民的一种养成习惯的精神价值,也是一种养成习惯的生活方式。关于饮食文化,研究者们“一般认为,饮食文化包括食源的开发,食料的拓展,食品的选择与加工,饮食器具的发明和制作,食物的色、香、味、形等物质领域,有包括从饮食实践中展开的各种活动中所形成的饮食观、烹饪观、烹饪技巧、食疗理论及宗教信仰、节日习俗、艺术审美等精神领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饮食文化具有独特的历史性、地域性、民族性、传承性和变异性等特性。康巴藏区饮食文化包括“食”文化中的饮食主食、副食、零食及特色食品种类;“饮”文化中的饮品种类;另外还有饮食器具,烹饪方式,饮食习惯习俗和饮食禁忌等文化。康巴藏区有各种各样的特色美食。根据调查了解,康巴藏区的特色饮食可以分成几大类。肉食类主要有风干牦牛肉、坨坨肉、道孚臭猪肉、丹巴半干猪肉、丹巴香猪腿、丹巴猪膘、巴塘琵琶肉、泸定岚安腊肉、泸定丸子等。面食类主要有酸菜包子、酸菜面块、酥油包子,玉米馍馍、“火烧子”馍馍、道孚“花馍馍”、巴塘团结包子、巴塘家家面、锅盔、锅圈子、“锅边子”“搅团”、酥油果子、泸定豌豆凉粉儿等。蔬菜类主要有青菜制成的干酸菜、野菜和各种菌类。野菜有春芽、蕨菜、徽菜、卷卷菜、水芹菜、鹿耳韭、野韭菜等;菌类有松茸、木耳、白菌(主要生长在石渠县)、青杠菌、老人头菌(当地人叫大脚菇)、刷把菌、乔巴菌、鸡油菌、鹅蛋菌、獐子菌、黑虎掌菌、羊肚菌、珊瑚菌、牛肝菌、红菌子等。这些康巴地区的特色食品,及其烹制过程和食用方法等文化基本都具有饮食文化独特的历史性、地域性、民族性和变异性等特性。与这些特色饮食相关的文化词汇不仅在英语中没有,在汉语中也可能没有,所以至今大部分仍然处于翻译的空白状态。由于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要将康巴藏区特色饮食文化进行对外翻译传播很有价值,但难度极大。

二、康巴藏区特色饮食文化研究概况

“饮食文化是一个民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一个地区的文化,不可不关注这个地区的饮食文化。然而,藏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们对康巴藏区的格萨尔文化、藏传佛教文化、自然资源旅游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研究相对较多。记载和研究康巴藏区传统文化的书籍主要有《任乃强民族研究文集》(任乃强,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四川藏学论文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版),《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族志》(杨嘉铭等,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版),《康巴风情》(宋兴富,甘孜州文化局,1999年版),《康巴历史与文化》(林俊华,天地出版社,2002版本),《藏族文化与康巴风情》(阿绒甲措,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康巴藏族民俗文化》(凌立,四川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康巴文化研究》(周介铭,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等。其中,《任乃强民族研究文集》是关于康巴藏区民族文化研究比较早也比较权威的著作,但是全书未对饮食文化进行阐述。另外,四川民族学院康巴专题研究对康巴各地、康巴宗教、康巴旅游、康巴文化、康巴艺术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内容涉及康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不同角度调研考察并记录了康巴藏区的民族民俗文化,对笔者的康巴特色饮食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资料和参考作用。虽然关于康巴文化的研究较多,但关于康巴藏区饮食文化的研究著作极少,涉及康巴藏区特色饮食文化的内容更少。在《四川藏学论文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版),《藏族文化与康巴风情》(阿绒甲措,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康巴藏族民俗文化》(凌立,四川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和《川西饮食文化研究》(蒋英,四川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中有个别章节粗略地介绍了康巴藏区的饮食文化概况,但对当地的特色饮食文化的研究不够深入和细致。笔者通过查阅和分析相关资料,发现已有的著作对康巴藏区饮食文化的研究不够聚焦,也不成体系。其他关于康巴藏区饮食文化的论文或者报道基本是中文版本,而且研究内容比较零散,相关的英译研究寥寥无几,仅有一些藏餐菜名的简单翻译。这些已有的翻译还存在着英语表达欠规范、文化意向缺省等问题,还有很多关于康巴藏区饮食文化的内容仍然是空白状态。“康巴藏区地处内地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饮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目前,与饮食文化相关的对外传播研究中,已有的研究主要涉及很小一部分藏餐菜品名称的翻译,与相关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没有太多联系。在已有的部分藏区饮食文化涉及的英语研究中,比如藏餐食品菜品名称的翻译,大多数采用简单的音译和直译,很多表达欠规范,未对相关饮食名称或背景文化加注说明。由于文化差异,让外国读者无法正确理解其内涵和文化背景。比如酥油茶被直译为“buttertea”不能让读者看到英语就能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康巴藏区的酥油茶中的酥油,和西方人吃的黄油butter有很大区别。酥油主要是从当地著名的高原之舟牦牛的牛奶中提炼出来的一种油,它具有一种特殊的香味,而且酥油茶的制作方式和原料独具当地特色,并不是简单地用酥油加茶水制作而成。因此酥油茶直接翻译为“buttertea”不准确,应在后面加上适当的注释,说明其制作方式和原料与西方的黄油茶的区别,让读者看到英文就能够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阅读全文

机器翻译在学术期刊对外传播中应用

摘要:学术期刊的国际化是未来期刊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以优化出版语言为前提,简要评述了机器翻译系统的应用,捕捉了当前机器翻译主流构建方式,提出机器翻译应成为学术期刊对外传播的一大助力。

关键词:学术期刊;对外传播;机器翻译

1引言

话语就是人们斗争的手段和目的。话语是权力,是人通过话语赋予自己以权力[1]。在法国当代哲学家米歇尔·福柯《话语的秩序》一书中,权力理论与话语理论第一次结合,话语不再仅仅是解释说明的符号,更是一种工具,话语的主体可以通过控制主动传播信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决定着这个国家话语权的大小,国家的综合国力强,该国对外的话语权也就更大[1]。学术期刊为主体的话语体系,包含中华传统文化、国际贸易规则、国际组织合作等内容,多为社会科学研究的范畴。因此,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对于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价值。作为承载人类智慧的重要载体,学术期刊“走出去”对于中国话语体系构建的重要性也毋庸置疑。在学术期刊创立至今350年的时间里,人类的创新思想、创新科技、管理经验等创新论文,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比例高达87%[2]。我国的学术期刊学术成果、传播学术热点、推广创新思维,是思想与智慧的聚集地;对学术交流、社会进步,对传播中国声音、交流人类智慧、共建人类文明、对链接作者与读者、中国与世界之间起到重要的枢纽作用。但不得不承认,我国学术期刊对外传播的影响力甚微且发展缓慢。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诸多,如穿透力不够、话语传播不均衡、话语权缺失等问题,其中尤需关注出版语言的问题。语言的差异会给国外读者以及研究者带来阅读障碍,沟通交流存在不便。我国的通用语言汉语虽然使用人数最多,但并非国际主导语言。目前我国在列学术期刊有六千余种,出版发行语言大多是中文,英语及其他语种期刊的数量屈指可数,十不足一。从使用范围来看,迄今已发展1400年的英语是近60个主权国家的官方语言或官方语言之一,俨然已是国际主导语言之一。这种不可比拟的语言优势赋予以英语作为出版发行语言的期刊在传播领域具有天然的统治地位。从世界各主要期刊论文检索系统中的数据可窥见一斑,如SCI收录的英文期刊占综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斯普林格(Springer)收录的2767种期刊中有2026种是英文期刊[3]。由此可见,出版语言使用的地域越多越广,接受传播的群体就越多,接受传播的几率也就越高。毋庸置疑的是,出版语言的优化可以帮助学术期刊突破语言障碍、增加竞争力、扩宽受众,从而增强话语权。

2机器翻译的历史

翻译,就是把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包括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究其核心,则都是如何把原文的意思在译文中表达出来[4]。机器翻译(MachineTranslation,简称MT),顾名思义,就是利用机器进行语言转换的一种翻译方式。早在1933年,法国科学家G.B.阿尔楚尼提出借助某种机器进行语言转换的想法,但直到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的三年后,即1949年,机器翻译这一思想才在美国信息论先驱之一沃伦·韦弗的《翻译备忘录》一书中正式面世。利用计算机进行语言之间的自动转换——机器翻译从呱呱坠地至今天的枝繁叶茂,几十年的成长之路漫长又曲折。而它的发展也和计算机的发展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学术期刊而言,大量的专业文献除了要求译者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和文化基础外,还需要具有专业知识背景;除了掌握直译或意译、归化异化、增词减词等翻译策略和技巧,还需要了解专业领域的翻译特点。人工翻译已无法满足学术期刊对专业文章高水平、全方位、多元化的翻译需求。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的驱使下,机器翻译在翻译速度、译文质量、覆盖语种、知识获取方式等方面飞速发展,其应用势在必行。除了计算机科学,语言学也对机器翻译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从语言处理的角度来说,机器翻译需要语言学从语音、语法、词汇等不同方向为其提供合适、普遍的语言翻译规律。而语言符号的组合规律要应用于计算机操作,就需要数学家先将其进行加工,把它们代码化。由此可见,机器翻译是跨学科的,无论是语言学、数学还是计算机科学,缺一不可。机器翻译是依托于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语言学、统计学等多学科而存在的自动翻译。我们熟知的Google翻译、百度翻译、有道翻译等翻译软件准确已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它们语料库、翻译方法、语言规则等各有不同,同一文本输入的翻译并不能得出一样的译本输出。同人工翻译过程相似,机器翻译也要经过分析、转换、生成三个阶段,其中转换是核心过程。对原文本语言、句法结构分析解读的深度不同,转换后合成的译文必然不同。根据转换原则的不同,机器翻译系统类型主要有:(1)基于规则的系统。依据语言学理论和语法规则,结合常用词和专业词词典,可以提供术语准确的译文输出。(2)基于统计的系统。通过对大量的样本数据的“学习”,建立双语对照的实例库,可以提供行文流畅的译文输出。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机器翻译系统是不同方法和策略的集合。

3机器翻译的应用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