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教学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对分课堂教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对分课堂教学

英语核心素养下的对分课堂教学探讨

摘要:当代教育必须以培养核心素养为中心,必须着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关键能力和品格。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为了实现培养适应时展需要的英语人才,有必要对大学英语教学进行改革,以培养具备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核心素养的人才为目标。“对分课堂”教学改革模式经过验证,可以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新途径。本文对对分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总结与反思,以期为对分课堂在我国教学改革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核心素养;对分课堂;大学英语

21世纪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问题,是当代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很多国家和组织纷纷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都提出了培养核心素养的纲领或计划。大家的共识是:当代教育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必须从以传授知识为主导的传统模式转向以培养核心素养为中心的模式,必须着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关键能力和品格。随着全球化迅速发展,国际交流和文化沟通变得频繁,根据2015年公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此目标与培养核心素养的要求基本一致,因此,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目的是要培养具备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核心素养的人才。

1对分课堂模式概述

复旦大学心理学教授张学新在2014年提出的“对分课堂”“重新分配了教学中的权利与责任”,“体现了对学生的最大尊重,为课堂营造了一种民主、对话、开放、自由的氛围”(张学新,2017),经过国内教师们在教学中的验证,具有很大的优势。“对分课堂”将课堂时间进行重新分配,一半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时间学生进行交互式学习,以课堂讨论为主。整个过程包括三个环节:讲授(Presentation)、内化(Assimilation)、讨论(Discussion),简称为PAD。中间内化环节是“对分课堂”的主要特色,在教师讲授之后,留给学生时间对讲授内容进行内化吸收,让学生有备而来地参与讨论环节,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学生课下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内容,进行个性化内化并吸收所讲授的知识,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这种有备而来的讨论有利于提高讨论质量,活跃课堂气氛,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开展有效讨论。“隔堂讨论”符合学习过程基本的心理学规律,教学效果比较理想。另外,也促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2对分课堂在大学英语课程中的实施

笔者在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中尝试采用对分课堂模式进行教学,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

阅读全文

OBE《制药分离工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摘要]以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探索了基于OBE理念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制药分离工程》中的课程改革实践。以OBE理念为指导,结合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核心理念,对教学大纲中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课堂设计和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革新措施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得以施行,实现了课堂教学的重构,提高了课程的工程属性,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让学生能更为生动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深度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也获得提高,有效地实现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OBE理念;对分课程;教学模式;制药分离工程;实践

2016年12月,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共同编制了《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其对人才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2017年6月,教育部发布了《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这一举措极大地推进了高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中引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主动对标《华盛顿协议》和中国工程教育认真标准要求,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将“成果导向教育、学生中心、持续改进”三大基本理念切实地贯穿于课堂教学中。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education,简称OBE)理念于1981年由Spady等人提出,经过四十年的教育实践检验,OBE理念因其在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中所体现出的优势逐渐被高校和企业所接受并在很多国家教育改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2016年我国正式成为《华盛顿协议》会员国,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质量标准实现了国际实质等效,自此OBE理念在我国高等教育中被广泛地推行且被具体地落地到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中,这为高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质量提供了保证。OBE理念关注学生经过教育过程最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以社会对工程人才能力的期望以及学科发展的现状确定培养目标,由培养目标决定毕业要求,再由毕业要求确定课程体系,通过这一反向设计的过程,OBE理念被融入至教学大纲中并最终被贯彻于具体的教学环节[2]。因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选择合理的教学模式是确保OBE理念能够被融合于教学过程的保证。2014年,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了“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并在课堂教学的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3],在此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中心地位被充分地体现,这也正与OBE理念中“以学生为中心”相契合,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能最大程度地完成相关课程“高效课堂”的构建。制药分离工程课程是一门与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和高等数学等基础课程密切相关的必修课程,具有鲜明的工程应用特色,作者基于OBE理念结合对“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解就其在该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1基于OBE理念改进教学大纲

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2017年我校开设制药工程专业以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医药健康行业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制药分离工程是制药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共有16章,32学时),第一章绪论部分简单地介绍了制药分离过程的运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后面十五章内容分别详细地介绍了不同的制药分离技术以及其技术原理和工艺流程。目前,关于制药分离工程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课程内容多,课时量却很少。教师主要采用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的位置,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被完全忽略;(2)制药分离工程具有鲜明的工程应用特色,但是课程团队中没有具有工程教育背景的教师,都是理科出身,缺乏对工程教育的认识和工程领域的实际工作经历,这直接导致这门课在课堂教学中缺少工程性;(3)课程评价体系单一,仍然以考试成绩为主,忽略了课程过程性评价,这些都是造成学生课堂参与度低且学习积极性差的原因,进而导致课堂教学效果较差。2018年,制药工程系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OBE理念重新编写了人才培养方案,之后我们按照OBE理念对制药分离工程的教学大纲进行了重构:首先根据培养方案确定该门课程支撑的相关毕业要求,然后根据每一条毕业要求确定该门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最后根据毕业要求指标点确定该门课的课程目标:了解制药体系的基本特点及对分离过程的特殊要求系统地掌握现代制药分离技术的基本理论,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正确地选择和运用各种分离技术(课程目标1);了解各种制药分离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应用进展,着重强调制药分离工艺设计和优化,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目标2);掌握现代制药分离技术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并掌握其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课程目标3)。为了更好地支撑课程目标,我们根据本地区制药工业的发展特色以及专业的发展定位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并组织开展教学活动:选定《制药分离工程(案例版)》(科学出版社,2020年2月第一版)作为教材,全书共十六章,在课堂教学中重点讲授与中药制药和化学制药相关的分离过程(共十个章节,32学时),关于其他章节的学习主要由学生在课下进行,另外要求学生按照学习内容观看中国大学MOOC上制药分离工程(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5]。另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我们会在课堂教学中侧重讲解每一个章节涉及到的制药分离过程的案例,然后基于课本中的案例学习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学习与制药分离过程相关工艺过程的研究论文(让学生自主从美国化学会旗下的OrganicProcessResearch&Development期刊去选择与制药分离过程相关的研究论文)并将论文凝练成案例在课堂上分享,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与制药分离过程相关的发展前沿并检验自身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此外,通过线上的途径给学生发送与制药分离生产过程相关的图片、视频和文章等资源,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加形象具体地了解实际生产过程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针对课程目标设计课程考核与评分标准,健全课程的过程性评价,并在课程考核完成之后完成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分析,并且基于评价结果提出持续改进的办法。这些关于教学活动的调整优化都是为了更好地将OBE理念贯彻于实际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解决与制药分离过程相关工程问题的综合素质。最后,我们对课程考核部分也做了如下调整:平时成绩(40分),考核方式:课后作业10分,10次作业;案例分析10分,以小组形式提交5个案例分析;平时出勤率(5分);课堂测验(5分);课堂互动(10分)。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方式,总分100分,占总评成绩60%。考试所涉及的内容包括教师在课堂中提及的重难点和相关案例分析实例。

2利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2014年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在全面考虑教学过程的可行性和教师-学生(学生-学生)交互的心理机制首次提出了基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模式—对分课堂,其把教学明确分为讲授(presentation)、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三个过程,简称为PAD课堂,其核心理念是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讲授,另一半时间分配给学生以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在这种模式下,师生可以在课堂上展开有效的讨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地挖掘,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另外,对分课堂中的过程性评价机制能及时量化课堂学习效果并为后面教学的持续改进提供依据。通过这种教学模式OBE理念被很好地贯穿于教学活动实施的微观过程中。本学期授课班级为制药分离工程2019级大三学生(50人,分为10组,每组5人),每周上一次课,连续2节,每节课45分钟,下面我们以第十二章“结晶分离”(共4学时)的讲授过程中为例对对分课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作具体的介绍。具体实施过程如下[7]:在2021~2022学年上半学期第14周,教师首先对第十二章“结晶分离”对应支撑的课程目标进行讲解[8],然后对本章所涉及的重难点知识(重点:结晶过程的各种必要条件,影响晶体质量提高的各种因素,掌握一般结晶技术的应用范畴和设备使用注意事项;难点:结晶过程热力学和动力学计算)进行解读并借助多媒体教学作详细地讲解,最后要求学生课下以小组的形式去查找并选定与“结晶分离”相关的研究论文(让学生自主从美国化学会旗下的OrganicProcessResearch&Development期刊去查找)并将论文当中涉及结晶部分的研究内容提炼出来并做成PPT以便在课堂上分享。本周课程结束之后,学生充分利用两次课之间间隔一周的时间消化吸收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并且写出读书笔记、完成相关作业,另外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文献的查找、翻译以及将其中与结晶相关的部分做成案例。在第15周的课堂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根据课下所学在小组内发起讨论并形成一致性的学习成果,在此期间教师需要在各讨论组之间巡视并督促学生进行与课程相关的讨论,但是注意不必实质性介入讨论,然后教师随机抽选几组发言,各位发言人分别代表本组向全班分享本小组制作的案例分析实例和学习成果以及课下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然后小组之间进行讨论,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作针对性的释疑并选取其中最贴合课程内容的案例分析实例(从十个案例分析实例中选取一个)结合对应的文献进行详细地讲解,最后对整个教学环节进行回顾性总结。本人节选了所抽取的案例分析实例[9],如下:“芦丁是一种极具代表意义的黄酮类生物活性化合物,被发现广泛存在于在我国和越南生长的超过七十种植物中,其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过敏和抗病毒等方面的活性。由于其广谱的生物活性,在全世界超过130种已近注册的药物制剂中,芦丁成为了一种不可或缺的添加剂。作为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芦丁以低浓度((0.1~2.4wt%))存在于水果、蔬菜、植物种子和叶子中。根据有关文献报道:经过分离分析鉴定发现芸香叶中含有高达8.6wt%的芦丁成份;槐树的花蕾中含有高达22wt%的芦丁成份,这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槐树的种植,但是由于其粗提物中含有较高的生物碱导致其有较多急性毒性的报道,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的药物生产之前对粗提物作进一步的纯化。下面是关于芦丁半连续结晶工艺的介绍:虽然现在间歇结晶工艺被广泛地用于原料药的分离中,但是连续结晶工艺由于其多方面的优势(物料处理量高、产品质量稳定和成本效益高等)逐渐在制药工业界被广泛应用。由于从草本植物中提取芦丁主要以间歇结晶工艺为主,所以关于高纯芦丁连续生产工艺的研究不是现阶段的重点,在这里主要介绍芦丁分离的半连续结晶工艺……”该案例分析来源于文献(Org.ProcessRes.Dev.2017,21(11),1769),主要介绍通过结晶分离方法从槐树花蕾中提取芦丁的工艺方法,学生对其中涉及芦丁半连续提取工艺流程进行了详细地介绍,通过本案例学生对晶体生长过程和晶体生长中涉及到的动力学知识和结晶分离的工艺流程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与认识。在本章的教学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对书本知识点的掌握和对科研论文的理解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等)都得到了较好地培养。此外,通过制作源于科研文献的案例分析实例有利于强化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

阅读全文

对分课堂教学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摘要:“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于2014年提出的一种原创性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它把课堂教学过程分为讲授(presentation)、吸收内化(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三个过程,从而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减少了教学中的机械成分,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课堂参与度,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对分课堂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对分课堂中,教学过程中的机械性成分被降低了,而指导性成分提升了,教师的角色从灌输知识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学习兴趣也有了明显提高,教学效果大为改善。

关键词:对分课堂;高等教育;影响

基于认知心理学原理,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博士、复旦大学心理系张学新教授于2014年提出一种原创性的课堂教学新模式[1]——对分课堂。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过程分为在时间上清晰分离的三个过程: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分别简称为P、A、D,所以对分课堂也称为PAD课堂[2],具体内容如下:(1)课堂讨论(classdiscussion):每次课均为2学时,第1学时,学生4~6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课堂时间学生就上一堂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开展小组交流、对学习内容进行讨论与质询,小组内如问题不能解决,则班级其他组的同学共同进行解答,大家都不能解答的问题最后由教师答疑。(2)课堂讲授(presentation):每节课第2学时课堂时间,老师讲授下一教学单元的重点和难点;课后布置作业。(3)内化吸收(assimilation)过程:第一次课距离第二次课,中间有间隔时间,课后学生有充裕时间复习,对学习内容进行吸收、内化,并完成作业。在讨论过程中,学生针对上周讲授内容,提出“亮”“考”“帮”。“亮”指“亮闪闪”,是学生提出本次学习过程中,感受最深,受益最大的内容或者对课程学习最有帮助的体验,至少一条;“考”指“考考你”,是学生找出一个自己理解了,但别人可能有问题的知识点,在讨论中挑战别人;“帮”指“帮帮我”,是学生列出至少一条自己不懂或存在疑惑的地方,在讨论中求助别人。在对分课堂教学中,从学期第2次课开始,都是前一半时间,学生讨论上周讲授内容;后一半时间,教师讲授下一章节内容,如此周而复始,进行教学。在学生考核方面,对分课堂采取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结合的方法。闭卷考试采用考题公开的理念[3],以教科书中的基本理论为考试内容,开卷部分由教师灵活出题,以主观题为主。这样的考核方法能更好地反映学生平时对学习过程的投入以及学习的质量,强调过程性评价,更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对分课堂”既通过对大学授课流程的改变,提高了教学效果,又保留了传统教学过程中的精华———教师讲授,既减少了教学中的机械成分,又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的主动性,教师会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实施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只有主动从教材和网络资源中学习,才能按照要求完成作业,并带着问题进行课堂小组内和小组间的讨论,因此,可以大幅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会如何学习。

1对分课堂在我国的发展情况

2014年9月,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学新教授首先发起和推广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到2016年8月,全国各地已经有数千名教师参与了对分课堂的研讨学习,覆盖人文理工医、外语音体美等各个学科。对分课堂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表明:本科大学向应用型大学的转变需要“对分课堂”这种新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的本质在于让学生获得思辨和自主学习机会。而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与开展需要一系列条件,相关形式拓展与创新也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4]。

2对分课堂对教师和学生产生的影响

2.1对教师的影响

阅读全文

对分课堂教学在中职语文课程的实践

内容摘要:教学模式改革一直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进程中重要的一部分。本文通过对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与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分析,尝试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引入中职语文课堂,并将教学实践情况及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对分课堂教学在中职语文课程的实践中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学过程的师生权责对分,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进一步明确,提高了学习效率,也树立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关键词:对分课堂;中职语文;教学实践

一.对分课堂的本质与理念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心理系张学新教授提出的课堂改革新模式,它是一种基于心理学原理构建的教学模式,教学操作中把课堂分为讲授、内化和讨论三个过程,包括了教师精讲、学生独学、独立完成作业、小组讨论、全班讨论五个环节。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权责对分,教学过程中师生分享权力,共担责任,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种教学范式强调学生内化的过程,将讲授法与讨论法有机融合,在以教师为中心与以学生为中心的问题上,更倾向于两者之间,提倡“渐进自主”的理论,并将教学的重点从传统的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中职语文课堂的教学现状及学生的学习特点

(一)中职语文课堂的教学现状

在传统的中职语文课堂中,教师普遍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起主导作用,运用各种方法呈现既定的教学内容,学生被动地按教师的思路开展思考,教学方法较为单一,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由于教师在课堂上的权威性,学生即使不认真听课,或者学习热情不高,也不得不配合。他们在课堂上看似认真,但其实学习注意力早已被分散,处于“游离学习”的状态中,因此课堂效率不高。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多按照教材的内容开展教学,很少关注到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缺乏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结合专业特点的针对性教学,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也很少根据不同学生个体的学习基础、学习接受能力而进行调整2。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多侧重阶段性试卷测验分数,学生平时作业的完成质量占总评分数的比重不高,因此,学生对平时作业不重视,作业完成情况并不理想。

阅读全文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汉语综合课程改革

摘要:普林斯斯顿大学心理学博士、复旦大学心理学科带头人张学新教授就高校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多年教学实践和理论思考的基础上,于2014年提出“对分课堂”的教学改革新模式,一时间在学界引发极大关注,相关理论研究层出不穷,但是,对于来华留学生汉语课堂对分的成果却不多见。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来讲,在留学生的汉语课堂中采用“对分”教学模式都是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的。因此,该文针对来华留学生汉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将对分课堂引入汉语综合课程教学,进行初步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探索。

关键词:对分课堂;汉语教学;课程改革

1课程定位与教学现状

《汉语综合》是针对来华留学生设定的公共基础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大学前三个学期的学习,对初、中级汉语语法有系统的认知,全面提高汉语听说读写能力,能够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较为熟练地掌握汉语这一重要的交际工具。但传统的“中式”课堂难以适应“洋”学生们的学习需求———讲授法传授知识系统、高效,却抑制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讨论法能够有效调动主动性和参与度,而留学生大多生性活跃、思维发散,课堂不易把控,学习效率难以保证。对此,笔者整合以上两种传统教学方式,基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对汉语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尝试。

2对分课堂的概念与模式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所谓“对分”,就是课堂时间对半分,一半用于教师讲授,另一半用于学生讨论,把讲授和讨论时间错开,让学生在课后有时间自主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对分课堂把教学分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三个过程,也称PAD课堂。讲授阶段,要求教师精讲留白,提纲挈领地讲授学习内容的框架结构,对重点和难点给出必要的提示。内化吸收阶段,学生要完全独立地开展学习,通过自身努力对学习内容有一个基本了解。讨论阶段,先是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之间相互解决问题,接着全班交流,主动权再次转移到教师手中,教师一方面总结归纳一些重点难点,另一方面解答一些共性问题。综上,对分课堂的基本模式可以概括为:教师讲授框架和重点难点→学生独立学习并完成作业→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答疑。在具体实施过程当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适时采用当堂对分、隔堂对分等灵活多样的对分模式,前者是教师讲完后当堂要求学生讨论,后者则让讲授和讨论在时间上错开,学生的内化吸收在课下进行。

3对分课堂的实施与效果

阅读全文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对设计专业重要性

摘要:通过对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结合设计类专业特色、就业需求等要素,着重通过课程实践,研究设计专业对分课堂教学中的小组讨论环节,总结出小组讨论法在设计专业课程中的作用。对分课堂教学中的分组讨论法可适用于市场调研、课题训练、随堂讨论、专题设计等教学内容和环节,其可有效提高和锻炼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思维、团队协作的专业素养,提高市场对设计类人才所需要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专业;人才需求

1对分课堂的基本理念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指把一半的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授课,另一半的时间分配给学生讨论。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讲授课程的基本框架、基本概念,着重对学生讲授课本中的重点、难点等内容。不必将书本中的知识和盘托出,而是把未讲的知识留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加以掌握。这种授课方式很好地突出了学生对学习内容和重点的把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时效。

2深化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保障对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

“对分课堂”作为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教学理念,不仅需要贯彻基本理念,还要采用一整套的教学措施来保障教学效果。无论是基本理念还是具体措施,在教学中都要根据学科专业、培养目标、社会需求等不同要素作出一定的调整。对于艺术学科设计专业的课程也是如此,要根据艺术要素的不同,在对分课程总的指导思想下增减教学方法和手段,探索一套符合设计专业教学的对分课程新模式。本课题通过对对分课堂近两年的实际运用,逐渐探索出将原有的“隔堂讨论”转化为“课内+课外多元讨论”。这种方法有利于设计课程的教学流程和课程的专题闭环式(前期市场调研草图创意设计制作提交设计作品)作业创意设计。“课内+课外多元讨论”能够保障设计专业教学成果的及时完成。例如,课程创意阶段通过小组深入市场和创意讨论,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创造性思维,促进课程中对抽象问题、疑难问题的快速消化和新知识的吸收掌握,还培养了大学生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3设计类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阅读全文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儿科护理学教学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护理事业的快速发展,在高校中培养高素质的护理学生至关重要,这就要求高校护理课程教学模式需适应临床岗位需求,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本研究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运用于本科护生《儿科护理学》课程,从而提高了该课程的教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对分课堂;儿科护理;教学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张学新教授于2014年创立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的一项创新工程。对分课堂的提出是针对当前教育教学中传统灌输式讲授法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将讲授法和讨论法两大教学模式整合,通过对学生内化和吸收过程的强调(讲授是为了基于独立思考的内化,而内化的成果则通过社会化学习在讨论中得到展示、交流和完善),巧妙调整了教与学的核心关系,实现对传统教学的变革,使课堂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系统性转变[1]。对分课堂理念先进,实用高效,目前在数百所高校中得到应用,覆盖多个学科。本研究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本科护生《儿科护理学》课程,旨在提高该课程的教育教学效果。

1教学过程设计

授课教师对2015级本科护生进行了前期教学调研,学生反映:一是希望更多地参与课堂教学,即增加互动,他们认为教师灌输式讲授法,因授课时间长,精力难以完全集中,听课效果受到影响;二是随堂听老师讲授后,学生认为一般是提不出问题的,需要在课后吸收思考,进而提出问题并讨论;三是现行我校理论授课教学安排是每师每次上理论课100分钟(即两小节课),由于几乎都是传统式讲授法,故PPT课件多。尽管教师的PPT课件涉及图片、视频等丰富的内容,但是目前学生对课堂上过多的PPT课件感觉视觉疲倦而厌烦,不愿抬头看PPT(除非听到老师说“此内容是重点”等话)。而且,学生认为每节课过多的PPT致使学生对老师课堂教授的知识框架结构掌握不够清晰,相比之下,学生对板书的印象反而更为深刻。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引入本科护生《儿科护理学》课程。形式上,对分课堂是把课堂时间一分为二,一半留给教师讲授,一半留给学生进行讨论;本质上,它是在讲授和讨论之间引入一个心理学中的内化环节,使学生对讲授内容吸收之后,有备而来地参与讨论。对分课堂在简明的操作流程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它不是一两个环节的改变,而是整个教育、教学理念的全面变革[2]。

2教学过程实施

在《儿科护理学》的部分理论课堂教学中,实施了“隔堂对分”教学方法,分为以下三个环节。

阅读全文

对分课堂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设计

摘要:本文通过对教材知识的整体分析,并结合学情,构建出适用于高中生物学知识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将其应用于实践中,旨在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对分课堂;高中生物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于2014年针对传统教学模式中,讲授法的局限性,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提出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形式上,它是把课堂时间一分为二,一半留给教师进行讲授,一半留给学生进行讨论[1]。实际上,对分课堂将教学流程分为三个部分,即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简称为“PADClass”[2],其区别于讨论法教学模式,在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的环节中,加入了学生自己自主学习,内化吸收的过程,使学生针对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能进行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在此过程中掌握自学的能力。该教学模式最早应用于大学课堂,取得显著成效后,逐渐进入基础教育领域。本文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五节“细胞中的无机物”为例,将教材知识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紧密结合,探索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细胞中的无机物”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5节的内容。这一节在内容上,是要学生结合书中大量实例,了解水和无机盐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本节的最后是对全章内容的总结,旨在点明细胞是由多种元素和化合物构成的生命系统。由于不同活细胞的代谢活动不同,细胞内的各种元素和化合物的含量及比例也在不断的动态变化,以保持细胞的相对稳定过程。同时,在结构上也为学习必修三“内环境的稳态”内容学习打下基础,起到衔接作用。

二、学情分析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是高中学生接触到的第一本高中生物教材。虽然,在初中也开设生物课程,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还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还没有完全形成,只知道水和无机盐存在于细胞中,但对于细胞中水和无机盐的存在形式和作用,还不能清楚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从学生的感性认识入手,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学会分析总结。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