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动物调查报告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探索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面对当前初中生所存在的问题,为适应时展的要求,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成长规律,将生活化教学应用于思想品德课程已是大势所趋。因此,教师必须坚持课堂教学生活化,将学生、课堂、教材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给学生提供鲜活的材料,让他们去了解、领悟和体验,使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感受生活的崇高,学会生存,促进自身的发展。
一、从日常生活导入新课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更加主动地接收来自于外界的各种知识与信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首要的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即新课导入生活化。以《发掘自己的潜能》一课为例,教师可在上课前几分钟给学生讲《坑中遇鬼》的故事:有一个村子里死了一个人,大家挖好了一个坑,准备第二天下葬。半夜一个酒鬼喝醉了,摇晃摇晃着就掉进了坑里,怎么爬也爬不上去,于是他就想:“反正也爬不上去,不如在这睡一觉吧!”这时又有一个人想回家,于是抄近路,不小心也掉了下去,因为急着要回家呀,所以就努力地往上爬,努力了半天也爬不上去。正当他很沮丧的时候,先掉下去的人说话了:“别爬了,爬不出去的。”后掉下去的人一听,吓得大叫:“哎呀,妈呀,鬼呀!”于是,他三下两下就爬出了这个大坑。讲完故事后请学生思考:什么是潜能?我们身上具备着哪潜能等待着我们去开发?故事中什么潜能被激发出来了?首先,故事的名称就很快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提起了兴趣;同时,故事的讲解十分明晰,答案显而易见。在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中,学生很清晰地梳理了潜能是什么,我们身上有些什么潜能,潜能是被激发出来的,从而让学生明白他们身上的各种潜能也是能够被激发出来的,在兴趣之余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用生活情境解析内容
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显然就是学生的生活实际。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思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内在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和手段。例如在讲授《创建新集体》一课时,可让学生说说心中理想的班集体是怎么样的?应该具有怎样的特征?你为班集体做过哪些力所能及的事?在班集体有事情时,在同学有困难的时候,你是勇往直前还是当缩头乌龟,抑或事不关己?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你是否需要别人的帮助?同学之间是否应该团结友爱,有难同当?学生对于这些话题,因为全是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的,有切身感受,能娓娓道来,能够通过思考明白一个优秀的班集体不仅需要有共同的目标,各尽其能、发挥所长、奉献集体,还需要团结协作。让学生在真实平凡的感悟中认知,在生活中成长,使思想品德教学少了说教,多了真实,大大提高了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性。
三、实践体验设计活动
中国有句古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它很明确地告诉我们: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如在讲授《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一课时,为了增强学生对尊重生命、保护生物重要性的认识,教师组织学生排演小小情景剧《吃野味》:小赵一家周末外出郊游,中午时分到当地有名的野味餐馆吃野味。在餐馆中,小赵因发现菜谱上有多种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而提出疑问,老板回答:“我们都卖了好多年了……”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小赵一家的行为反映出哪些社会问题?我们该不该吃野生动物,为什么?如果有人请你吃野味,你怎么办?如果你发现有人在捕杀或贩卖国家保护动物又会怎么做……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认知有展现的过程,情感有渲染的过程,行为实践有亲自体验的过程,这些过程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学生通过自己活动获得的感受是丰满的,是自己总结出来的认识,特别可信且有利于长时记忆。除了课堂教学活动,我们还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因此,在课前或课后,教师应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各种如新闻采访、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主动地接触身边的事物,让他们在关注生活、思考生活中获得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初步的感性认识。同时,学生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又必须在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去感受、体验,才能得到巩固、深化,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变成属于自己的精神财富。例如教学《维护消费者权益》一课,可以组织学生采访身边的亲人和同学,收集整理作为消费者合法权益被侵害的行为有哪些,并请他们说说自己的解决途径。教师引导学生将采访到的信息进行综合,然后写一个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主要从被侵害的行为、解决的途径、是否合理、如果是自己遇到时情况该怎么处理等几方面说起。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更有利于学生直接的知识运用。
经济学下畜牧业经济发展与转型
畜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畜牧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农业生产水平。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是一个系统与整体,需要充足的原材料和劳动力作为基础,而畜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满足农业生产对肥料的需求,也可以为“劳动力”的增加提供保障。工业发展能提供充足的原料,满足人们当前对肉类的多样化需求,为国民经济及个人收入水平的增加奠定基础。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所占比例超过50%,如在美国畜牧业占比为50%左右,在英国占比为60%左右。对于新西兰和澳大利亚而言,畜牧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占70%。我国畜牧业在农业产值中的占比只有35%。畜牧业相对发达的国家,肉、蛋、奶人均摄入量是我国的2~3倍,因此,必须加大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力度。当前我国粮食生产行业不断发展,畜牧业也得到较快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农业技术及工业产品的生产与改革等提供支持,满足国内对畜牧业发展的需求。
1发展畜牧业的重要性分析
1.1促进当地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在进入到新世纪之后三农问题就成为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问题,多次把这一问题写入每年的红头一号文件中。而畜牧业的发展可以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便利与推动作用,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的发展奠定作用。同时也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危机。与种植业相比,畜牧业具备投资小、受自然因素影响小等特点。所以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可以为产业结构优化提供积极有效地推动作用,成为经济发展中新的亮点,让农村经济可以得到更好地发展。
1.2有利于农业结构优化
当前各行各业都在极力追求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发展由于受到传统因素的影响,使农业发展存在一些问题。但随着国家制定并大力推行各种措施后,农业已处于供需相对平衡的状态。这些成果的取得与农业发展结构调整密切相关。畜牧业如果得到比较好的发展,对农业结构的改进起到推动作用,让三元结构发展的速度得到提升。与此同时,畜牧业的发展还可以使农村剩余产品和剩余劳动力之间的相关转化关系变得更加明朗,为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作用。
2畜牧业相关理论研究及作品评价
中学科学教学论文
一、在中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营造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作为案例来刺激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最终使得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例如,学习摩擦力时,学生对于摩擦力有所了解,但了解不深,大家只是清楚摩擦力可以阻碍运动。教师在讲课之前,可以让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在什么地方可能存在摩擦力,为什么在冰面上要比在路面上滑?为了使大家能够更加形象地感知摩擦力与什么相关,教师可以将同一个物体放在不同的地面,利用测力计来拉动物体。从学生熟知的日常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出发,培养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并且逐步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二、课后作业和练习要联系生活
只在课堂上学习科学知识,这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课后作业和练习也是学习科学必不可少的方面。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很难做到使每个学生亲手实验操作,因此,课后的科学作业是必不可少的。以物理中的电学为例,在课堂上需要很多实验器材,并需要很多时间,所以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感知到电的存在,可以安排学生课外作业,即在课余时间利用导线、电流表来进行实验,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在生物学习中,在学习花卉时,可以让学生亲自观察不同花朵的雄蕊、雌蕊、花瓣数目、花萼,并且完成观察报告。设计一些生活化的作业,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于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且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学以致用,从而达到科学教育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即能够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学有所成。在中学科学教学中,学生所接触到的理论知识,并不能完全融会贯通,这就需要教师采用一些由简到难的练习,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初中生物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三个方面,这三方面全面、协调地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而生物学科正是一门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学科,尤其作为初中生,对生物兴趣浓厚,乐于探索,若能积极开发,是完全可以将初中生物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的。
一、利用课内资源,展开学科活动
初中生物注重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实践探索能力,因此,在教材中就有很多可供利用的实践探索活动。例如,七年级课本里就有关于对校园生物进行调查的活动,学生通过调查一方面可以学到进行生物调查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可以对校园生物的分布情况有一个清楚的了解,调查活动结束,学生可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提出对校园生物的改进、完善建议,使校园生物资源更加丰富。还有绿化校园的设计活动,学生不仅参与设计活动,并对可行方案加以实践,这个活动不仅增加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而且提高了审美情趣,同时还能掌握花卉、林木、草皮等植物的知识,使校园文化建设植入学生内心。学生还亲自动手,在校园内尝试对各种植物的扦插和嫁接,学生不仅明白了哪些生物容易扦插、嫁接成活,哪些则需要一些特殊的条件,在扦插和嫁接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可以增加植物的成活率,学生在生物实验室里还专门饲养了一些小动物,研究生物的生殖方式和过程,尤其是对于一些昆虫的生殖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并最终制成了标本进行永久保存和展览,提供了非常好的图文资料。关于传染病和免疫,学生通过对周围常见传染病进行了调查,并研究引发传染病的原因和预防措施,学生最终形成调查报告,在校内进行展示,并给同学提供了合理健康的建议,引起了学生的重视,也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调研能力。
二、拓展课外资源,组建社团活动
生物课内的资源是有限的,并不能满足所有学生对生物兴趣的发展,因此,拓展一些课外资源,组建一些社团活动,可以为这些学生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学校内,生物社团也开展得有声有色,在社团活动中,学生尝试制作过叶脉书签、种子拼图、米酒发酵、酸奶制作等,这些活动都体现了学生对生物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探索欲望,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让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学生对生物的学习也不仅仅限于课本内的知识。在学习过显微镜的使用之后,我们还组织学生进行探索微观世界的活动,活动中,学生对于生命中的奇妙现象欷歔不已。在社团活动中,我们还可以进行各种形式的辩论或演讲,例如,如何改善校园环境、变废为宝、节约资源的倡议等等,形式的多样化,内容的丰富性,都是学生乐于探索的源泉,也是学生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培养学生兴趣,挖掘生物资源
学生除了这个阶段对生物自然生发的兴趣,很大一部分也来自于教师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不断挖掘校园生物资源。例如,学生对于周围的动物是什么,有什么特点非常感兴趣,我们带着学生组织了一次,昆虫标本制作和展览,学生参与度非常高,一方面积极搜集周围的昆虫资源,另一方面,还学会了如何制作昆虫标本,在制作标本的过程中,有些还将其制成了艺术品,具有很高的收藏和展览价值,学生寓学于乐,同时也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些新的资源。另外,学生对于人体及动物的解剖结构很好奇,我们通过搜集、购买各种资源,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组装、分析、研究,极大提高了学生对生命的探究欲望。
环境教育教学中初中生物论文
一、认真研读教材,挖掘有效知识,巧妙渗透环境教育
由当前初中生物教材看,所选内容或多或少的涉及到了环境知识,为环境教育的渗透提供了有利的素材和有效的资源,如《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空气质量与健康》、《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等等.因此,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要想有效渗透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教材,挖掘环保知识,并以此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把握生物知识,形成环保意识.譬如,教授《根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时,可渗透重金属污染物随植物对水分和无机盐吸收进入植物体,并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的知识;学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时,可让学生探讨“生物圈二号”失败的原因,使学生意识到进行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学《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时,教师可以恰当地渗透水资源污染问题,让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缺乏现状,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节约用水,培养学生资源保护意识;讲解有关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等环境污染与保护内容,可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治理措施以及预防手段,促使学生自觉树立起环境保护意识.
二、联系生活实际,引导思考探究,有效加强环境教育
知识源于生活,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教学内容,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融入生活实例,加强环境教育,灵活渗透环保理念,提倡绿色生活,让学生从生活小事做起,为节能减排尽绵薄之力,增强学生的环保责任感.比如学习《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呈现有关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系统的材料、图片或影视资料,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人类存在哪些影响全球的破坏活动?如水资源浪费、酸雨、土壤荒漠化、沙尘暴、汽车尾气、湖泊河流受到严重污染、工厂废气的随意排放而造成温室效应;乱砍滥伐,导致森林植被破坏等.然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面对上述问题,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加以治理?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深化巩固知识.接着,设计小活动,合作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请你观察人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小习惯可能会影响甚至破坏生态环境?请你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我为环保献一策”的活动,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这样,通过思考、探究、合作、归纳、总结等活动,让学生明确人类的哪些活动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哪些活动可以破坏生态环境,认识到保护生物圈的责任,自觉形成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学生关注生物信息的兴趣,提高学生收集和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三、注重实践活动,强化亲身体验,全面践行环境教育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打破课堂教学局限,注意拓宽教学渠道,开展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学习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通过亲身参与、实践体验,感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形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全面践行环境教育.第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校园环境进行仔细观察,对学校受污染情况和环境绿化情况进行深入分析、调查统计,并指出其存在的环境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和方案.第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向课外,开展实践学习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在实践体验中切实体会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组织学生开展公园、社区植树造林和水资源短缺、害虫鼠的危害、环境污染等情况实践调查活动,并撰写相关调查报告,以展示学习成果.第三,可以借助某些特殊日子,诸如2月2日“世界湿地日”、3月12日“植树节”,3月21日“世界森林日”、3月22“世界水日”、4月2日“世界地球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10月4日“世界动物日”等,开展环境保护相关专题讲座,通过手抄报、演示文稿、校报、墙报、板报、网络论坛、贴吧等形式加大环境教育知识宣传度,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迫切性,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或开展“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生活”的主题班会或者辩论会,组织“变废为宝”的环保创意制作比赛、“低碳生活科普知识”竞赛、“环境保护,从自我做起”演讲比赛等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环保教育,树立环保意识,共建绿色生活环境,提倡健康有机生活.
四、结语
当前视野下的品牌形象设计探讨
摘要:随着当代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品牌在企业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性凸显,运用品牌形象设计提高旗下产品的价值与市场竞争力。对当下品牌的文化、消费者人群以及市场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利用IP、周边、跨界等设计方法能够提高品牌的黏性及消费者的好感度。由此可以预测出未来品牌形象设计发展的导向。
关键词:品牌;形象;视觉;设计;研究
引言
品牌是企业与产品、消费者三者共同建立起来的一种关系,它除了包含名称、术语、图案、品牌识别、品牌联想、品牌形象等相关内容以外,更多的是属于企业的无形资产,比如商品声誉、企业文化,甚至运营管理等[1],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好的品牌能够让消费者快速记住这个企业,可以说品牌已经成为了企业竞争力的总和。品牌设计广义上包含了企业战略设计、产品设计、形象设计和CI设计,狭义上包含了品牌的名称、商标、商号、包装等企业的视觉识别系统[2]。而品牌形象则是包含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指企业或者旗下某个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表现出的个性特征,就是公众对品牌的评价与认知,同时也反映了品牌的实力与本质;第二个层面就是指品牌的视觉表现,实际上就是品牌的“外衣”,是消费者对品牌的第一视觉印象,能够直接映射出品牌的档次以及用户人群,是品牌定位的关键要素之一。随着当下社会基础设施的发展,涌现了大批的社交媒体、电商平台,快递物流、互联网的发达,不仅使得商品的流通速度越来越快,也使品牌的创生速度迅猛,不断挖掘和提升品牌的价值与潜力则成为当下企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在大众审美品味提升、消费水平不断升级的当下,品牌形象设计俨然成为了企业品牌发展的一项重要砝码。研究品牌形象设计,其实就是研究品牌文化、视觉设计以及消费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品牌文化是品牌的根基,也是视觉设计的前提,设计的内容是需要在文化中提炼,而定位消费者人群则是决定了品牌的档次与调性的走向,也是设计中需要思考的问题,目前在同类产品众多,品牌走向日趋同质化的当下,品牌形象设计该如何脱颖而出则成为了现代各大品牌商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
一、打造品牌的IP形象
(一)品牌与IP。众所周知,品牌依附于产品而存在,它是能够让消费者快速识别产品,并与其他竞争对手形成差异化的符号,它是产品的符号化,是连接产品与用户的纽带,包含了属性、利益、价值、文化、个性、用户六个方面的内涵。而IP是一种智力成果权的无形财产,英文是“Intellectualproperty”,所涵盖范围很广,比如人物角色、电视剧、漫画、地点、思维方法等。所以相对于品牌而言,IP是以内容为核心,不断生产、创造内容才能打造出IP,因为其包含了情感的传递与内容的输出,赋有鲜活的个性,并且能够创造自我价值与用户价值。品牌是通过产品与服务支撑其价值主张,IP则是通过内容来实现人格化的构建,品牌发展达到一定的规模,想要走得更远,则需要利用IP的手段去占有更大的市场。所以,站在品牌的角度来看,IP就是品牌打造的一种新的方法论。
(二)对IP形象设计的思考。纵观IP的涵盖面很广,文章仅针对IP形象设计进行研究,近些年IP形象受到追捧的比较多例如腾讯的企鹅形象,京东的狗形象,苏宁的狮子形象等,之所以选择一些动物的形象作为设计原型,不仅是因为它们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受人欢迎的小动物,更因为每个动物身上所具备的个性不同,这种个性实际上是象征了企业属性以及所推崇的文化理念,例如京东的广告语是:多快好省,只为品质生活。它们的IP形象就选择了狗作为原型进行设计,因为狗以对主人忠诚著称,同时也拥有正直的品行和快捷的奔跑速度,代表了企业对客户始终如一,商品有品质保证,物流及时迅速,与企业的所推崇的核心理念契合度非常高。之后在小狗的外形设计上采用了具有科技感和时尚感的钛金材质,主要为体现电商行业高速及时的工作效率以及互联的网科技感,最终呈现在市场上的就是一只名为Joy的银色狗,它的出现不仅为企业品牌做了很好的宣传,也达成了让消费者一看到形象就能够快速建立品牌联想与品牌识别的目的。
谈基层畜牧兽医机构队伍改革情况调查
摘要:为了解基层畜牧兽医机构队伍改革情况,对2015—2020辽宁省畜牧兽医机构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辽宁省机构改革后,市、县、乡三级畜牧兽医机构以及工作人员、专业人员及村级动物防疫员等的数量均呈下降趋势,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和体制机制受到冲击。建议在深化兽医机构改革中坚持机构“瘦身与健身”相结合,体制创新与继承相结合,改革目标与实效相结合,以期为基层畜牧兽医机构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畜牧兽医;机构改革;机构队伍;官方兽医;监督执法
2005年《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1]出台以来,全国逐步建立健全了省市县乡村五级畜牧兽医机构队伍体系,为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和畜禽产品有效供给提供了重要支撑保障。2016年,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了全国畜牧兽医机构体制改革情况调查。2018年,中共中央印发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全面开启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新征程。辽宁省于同年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全省机构改革。为摸清本轮机构改革后,各地畜牧兽医机构队伍建设现状,了解存在的难题,优化解决方案,2021年农业农村部再次组织开展了全国畜牧兽医机构队伍现状调查。本文结合上述2次机构队伍调查情况和对应年度全省猪牛羊禽产地检疫数据,以及近年来其他兽医工作内容进行了综合比对,以期说明2018年机构改革对辽宁省基层畜牧兽医机构队伍带来的变化和影响。
1材料与方法
本文所用畜牧兽医机构队伍数据来自2016年、2021年农业农村部组织的畜牧兽医机构队伍调查报告。其中调查的畜牧兽医机构包括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和其他相关畜牧兽医机构(如畜禽屠宰监管、畜牧技术推广机构等)。畜牧兽医工作人员指在岗的工作人员,包括在编在岗、借调和聘用等人员。畜牧兽医机构专业人员指工作人员中具备畜牧、兽医专业背景的人员。2015年、2020年辽宁省全年畜禽(猪、牛、羊、禽)产地检疫数据来自辽宁省动物卫生监管信息追溯平台,作为改革前后同期全省畜牧兽医机构队伍工作量变化的参考数据。
2结果与分析
2.1畜牧兽医机构队伍
生物学科生态道德教育
当今世界,全球气候变暖,森林面积锐减,大气和水环境污染,土地日渐荒漠化……这样的生态状况严重地阻碍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这些生态环境恶化主要是人类的不当活动,包括在错误观念指导下的生产发展模式引起的。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通过生物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在“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方面得到发展。初中生物学科的性质和教学目标决定了其施行生态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首先,生态道德教育在生物学科中的实施应立足于课堂。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创设模拟情境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例如,在学习生物教材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第2章第2节《生物生存的家园———生物圈》时,教师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观看一幅幅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的图片:工厂烟囱冒出滚滚浓烟、沙尘暴肆虐、生活垃圾满地乱扔、河水变得黑乎乎……并让学生知道,这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那么,人类是不是可以模拟人类休养生息的地球(科学家称之为“生物圈Ⅰ号”)建造另一个生物圈供人类居住呢?美国的科学家在1991年进行了闻名的“生物圈Ⅱ号”实验。教师接着提供“生物圈Ⅱ号”实验的视频供学生观看,引导学生概括“生物圈Ⅱ号”实验失败的原因:“生物圈Ⅱ号”中的物质循环远不及自然地球,导致“生物圈Ⅱ号”中的空气质量越来越差,生物相继死亡。另外,有人别出心裁地认为,既然地球污染这么严重,那就抛弃地球到其他星球去生活吧。可是,离地球最近的月球的客观环境是:无水,基本无大气;太阳连续曝晒约两个星期,最高气温达127℃;接着是两个星期长夜,最低气温下降到-183℃。人类是无法在月球上生存的。教师再一一介绍水星、火星、金星等星球的客观环境,让学生思考后知道,地球外的其他星球也不适于人类长期居住,只有地球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唯一家园。因此,人类只有约束自己的行为,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保护好人类自己。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发掘教材,对学生实施生态道德教育。例如,在学习生物教材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第1章第3节《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第5章第1节《植物的光合作用》时,教师应适当拓展教材内容,从植树造林对保护环境的好处: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吸收有害气体以净化空气,促进人体健康……一一谈开,使学生头脑中出现一幅幅空气清新、鸟语花香、山明水秀的美好生态情景。另外,告诉学生,乱砍滥伐则会造成水土流失,引发泥石流等灾害,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如1998年发生在我国的特大洪灾就是由于原始植被大量丧失、土壤过分流失沙化而造成的。通过这些正反事例的介绍,使学生获得生态道德的体验。 又如,学习《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时可以用日本福岛核电污染事故对周围人们生活,对海洋环境及周边国家造成的影响作为事例,告诫人们建核电站时应注意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把保护好生态环境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在学习《食物链》与《食物网》时,可以介绍发生在日本的“水俣病事件”;在学习涉及生物防治的内容时,可以拓展保护鸟类的知识,告诉学生:90%的鸟类以昆虫为食,许多益鸟是庄稼、树木的卫士,是害虫的天敌,如果没有这些益鸟,害虫就会泛滥成灾,因此人类应该保护鸟类。在地球上,人类、植物和动物及周围环境存在互相依赖的关系,他们构成了一个“生物圈”“朋友圈”。这样通过发掘利用教材教育学生,人类要对地球上的其他形式的生命承担责任,以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再如在八年级下册第26章《留住碧水蓝天》一节的学习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消费观念———“绿色消费”教育,教育学生自觉抵制对生态环境有消极影响的物质产品和消费行为,如不食用野生动物、野生鸟类、对庄稼有保护作用的青蛙、蟾蜍;拒绝使用一次性塑料袋、方便筷,而使用能降解的生态环保袋或布袋等;购物时选择购买对环境没有污染的、对健康无害的绿色产品,用环保消费行为引导和迫使生产经营者生产环保产品,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倡导生态道德和绿色消费的良好氛围。 其次,生态道德教育应注意采取课内外活动相结合,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我国及整个世界的生态状况,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事关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使学生产生忧患意识;可以通过专题报告向学生介绍我国自然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森林法》等,从法制层面加强对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课外参加一些环保活动,如植树节活动,收集塑料瓶、易拉罐等可回收利用物品的活动等。教育学生在生活中以自己的行为践行环保,如使用无氟冰箱,不焚烧秸秆,不向河水中倾倒垃圾,不随意丢弃废电池等。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课后对我们的生存环境开展调查,写调查报告,如调查农村垃圾分类回收的状况,调查白色污染现象等,并尝试提出相应的治理方法。 总之,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对全社会生态文明素质与生态道德意识的提高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因此,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是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更是生物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