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保护管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动物保护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动物保护管理

野生动物保护实践中的问题和制度

摘要:野生动物是人类生存和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野生动物,对维护国家的生态安全、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确保我国的长远利益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本文主要研究我国在野生动物保护中存在哪些问题,分析国外在对野生动物保护方面好的做法,探讨如何对《野生动物保护法》及配套规定加以完善,以解决现实中出现的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关键词:野生动物;保护;法律完善

一、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律及相关规定

我国有关动物保护的法律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野生动物保护法律体系及保护名录,第二部分是其他相关立法,如《实验动物管理条例》等,最重要的是野生动物保护相关立法及保护名录。

(一)野生动物保护法律体系

野生动物保护法律体系包括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国家层面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地方层面的立法,是指各省人大常委会颁布的省级条例(办法),如《河北省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202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上海、北京、江苏和广东四个人大常委会也发布了相关规定。

(二)野生动物保护名录

阅读全文

保护区北部概况及物种多样性

 

以保护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bieti)及其生境寒温性针叶林生态系统为主要对象的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滇西北迪庆州境内,于1983年建立,1988年审批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势北高南低,处在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过渡地带,因此保护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及生物资源具有云南省的特点,同时具有藏南的特色,过渡色彩十分明显,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保护好这里的生物多样性具有全球意义[1-3]。   1保护区北部概况   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部属叶日保护区管理所辖区,其面积为42854hm2,是澜沧江和金沙江的分水岭———云岭山脉的金沙江东坡坡面,东西宽约5.4km,南北长约12.5km。最低海拔2094m,最高海拔为5429m,相对高差3500m,如此大高差峡谷形成了保护区典型的立体气候。年均气温4.7℃,极端最高气温24.5℃,极端最低气温-13.1℃[4-5]。   本文所述的行政区域属奔子栏镇、叶日和达日村委会。各村庄分布在以东水河、支永河沿河和以沿金沙江台阶地,有25个自然村落,314户,2384人口。社区的经营活动以农业为主,林牧兼有,人均耕地面积0.095hm2,人均有粮530kg,人均年收入860元(2010年)。据调查,社区绝大多数富裕家庭不是靠传统农牧种养业致富,而是靠其他致富门路,其中主要为非木材产品的采集、出售致富居多。可见,非木材林产品对当地社区居民的生存和经济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居民全为藏民族,均信奉藏传佛教,生产生活、饮食起居具有浓厚的当地藏民族传统习俗。在永堆自然村有康区十三林之一的东竹林寺的分寺———叶日安区,在寺僧人有70多人,是从叶日和达日2个村委会各个社区来的。   海拔3000m以下为保护区管理所的实验区,多为农耕地和村庄居民区及干旱河谷稀草荒山,是人为经济活动频繁的区域;海拔3000m以上是保护区管理所的核心区,是该区乃至该保护区最主要和最具特色的精华部分,森林保持着原始状态,是包括松茸在内的多种珍稀林产品的集中分布区,也是各种大型食草动物以及它们的天敌———食肉动物的集中分布区[6]。   2丰富多彩的物种多样性   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独特,从而构成各种地形地貌,分布着极其丰富的珍稀动植物物种。多彩的植被类型呈明显的垂直带谱,动物及自然景观也随之呈垂直分布状态,动植物区系成分具有特别的复杂性和过渡性[7]。   据文献记载,分布在白马雪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内有种子植物167科1835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物种有云南红豆杉(Taxusyun-nanensis)等5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云南榧树(Torreyayunnanensis)等11种。植物种及区系成分绚丽多彩,其中观赏植物和药用植物极为著名,药用植物102科381种,观赏植物据1996年初步考察有68科459种。保护区内特有植物共883种,占保护区内种子植物总数的48%,在其他地区是极为罕见的[8]。其中中国特有种322种,横断山区特有种425种,滇西北特有种125种,白马雪山特有种11种。尤其是在亚高山和高山地带的特有种更是美不胜收。如保护区杜鹃花,有36种是横断山区特有种,其中有15种的模式标本产地就在该保护区内。另外,该区域内分布有6种冷杉、3种云杉、2种落叶松,也都属于我国西南地区的特有种,使这里成了我国西南地区高山寒温性树种的荟萃之地。   据初步调查,该保护区内共记录兽类9目23科100种,占云南哺乳动物分布的33%,占全国哺乳动物总数的16.7%,已远远超出东部省份所拥有的哺乳动物。其中该保护区主要保护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金钱豹(Pantherapardus)等7种;二级保护动物有小熊猫(Ailurusfulgens)等19种[9]。到2010年,该区域内共记录鸟类17目49科348种,所记录鸟类占云南鸟类793种的44%,其中雉类有包括黑颈长尾雉(Sytmaticushumiaebumannicus)等13种,占国内分布的26%,相当于我国中部10多个省份雉类种类分布的总和。鸟类当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雉鹑(Tetraophasisszechenyii)等9种;二级保护动物有白马鸡(Crossoptiloncrossoptilon)等29种。   3多样而完整的原始森林生态系统   白马雪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北部森林从总体上说属于亚高山寒温性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从山谷到山顶具有亚热带、暧温带和高原寒带等7个植被类型和37个群系,几乎包含了相当于中国亚热带地区到寒温带的水平气候和生态类型[10]。   由于特殊的生态环境条件,形成了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化,有寒温性针叶林、寒温性阔叶林、温凉性阔叶林、暧性针叶林和暧性阔叶林等,其中寒温性针叶林是该区域及该保护区的主体。在一定海拔高度上形成了稳定的天然垂直植被带,是中国低纬度、高海拔地区生物资源保存比较完整而原始的高山针叶林区,在我国横断山地植被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全球生物地理区域中也具有典型性。   与云南省其他保护区不一样的值得一提的是非地带性亚高山灌丛草甸生态系统是千百年来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所发生作用而产生的,这种非常独特的生物生态系统孕育和保存了许多珍稀特有的生物物种。据初步统计,该保护区有菊科植物133种、杜鹃花科植物87种、毛茛科植物93种、蔷薇科植物76种、唇形花科植物89种、兰科植物46种、龙胆科植物43种等。其中不乏珍稀高山花卉和名贵药材如冬虫夏草(Corycepssinensis)、贝母(Fritillariacirrhoeps)、雪莲花(Saussurealaniceps)、胡黄莲(Picrorhizascrophulariiflora)雪茶(Thamnoliavermiculatia)、绿绒蒿(Meconopsisspp)以及多种特有蝠蛾(Hepialusspp)、绢蝶(Parnassiusssp)。   4珍稀动植物的极限生境拥有地   该区域为澜沧江与金沙江的分水岭东坡坡面,由南北纵贯的山体与深切的峡谷区所组成,为动植物地理区界(古北界和东洋)。海拔较高的生物群落主要以古北区系成分或高山特有成分组成,低海拔河谷区以东洋区系成分(亚热带物种)为主。因此,东洋种沿河谷向北伸入,古北种沿山脊向南延伸,促成和有利于亚种分化,为亚种的形成提供多种环境,致使该区域成为古老物种保存中心及亚种分化中心,如植物中的云杉(piceaspp)、冷杉(Abiesspp)、红景天(Rhodiolaspp)、杜鹃(Rhododendronspp)、龙胆(Gentianaspp),动物中鸟类的雉科和画鹛科,2科中尤以血雉(Ithaginiscrueutus)和绣脸钩嘴鹛(Pomatorhinuseryhrogenys)为代表。该区域不仅是许多动物的分化中心,也是不少动物的起源地和原始类群、孑遗物种的避难所。如分布在长江以南唯一的松鸡科鸟类———斑尾榛鸡(Tetrastesbonasia),在白马雪山,分布(东、南)为极限生境的矮岩羊(Pseudoisschaeferi)和雪豹(Unciauncia)都栖息在该区域内。这些物种是许多特殊基因的载体,构成了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为生物进化提供物质基础。#p#分页标题#e#   5独特的功能区划与自然生态和谐发展的藏民族传统文化   保护区的功能区划依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设计》(1992),其规划与全国其他所有自然保护区规划不一样:北部叶日管理所从金沙江边到分水岭山脊全规划为自然保护区,包括村落及农耕地,而且没有规划缓冲区,只规划试验区和核心区。海拔3000m以下为保护区的实验区,面积19160hm2,海拔3000m以上是保护区的核心区,面积为23694hm2。如此规划,不仅保护了生物多样性,而且也保护了有益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在内的当地民族文化多样性。因为当地奉藏传佛教的居民,具有浓厚的当地藏民族传统习俗,包括优良的保护和利用生物多样性的传统习俗。   虽然当时规划时北部区域没有依照传统理论而规划缓冲区,但按照当地居民几百年形成的古老的生产生活等传统习俗,目前叶日保护管理所的面积为23694hm2,核心区内,有大大小不等的20多个面积约为5000hm2的被当地居民称为“神山”的禁区,“神山”地界内的一草一木是严格受到保护的,并且是永久性的保护。该区域藏民族传统文化主要源于居民经过千百年来与自然抗争,与周围赖以生存的包括生物多样性在内的自然环境发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产生许多有关保护自然资源的生产生活常识和习俗。保持该种持续利用生物资源的传统习俗,与自然和谐、安康共存至今。   6结语   在确定某个保护区或保护区的某个区域管理等级或制定管理计划时,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对其进行保护价值的综合评价和对比,合理地确定管理等级和管理措施,这不仅是履行一个简单的计划手续,也是今后对某个保护区或保护区的某个区域经营管理成败的重要环节。   白马雪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滇金丝猴为主的森林与野生动物类型的保护区,全球80%的滇金丝猴种群分布在该保护区,而北部叶日管理所历来是研究滇金丝猴的重要基地和首选地。因此,这种突出的典型性体现在全国诸多国家级保护区之首。   在生物多样性中,该保护区特有种多是一个显著的特点,特别是一些高山植物区系中更富有特有种。模式标本的产地和以当地命名的特有植物就有147种。以杜鹃花科为例,该保护有87种,其中36种是横断山区所特有,15种的模式标本产地是在该保护区。该保护区的高山观赏植物之多样,被世人称为欧洲的花园之母。而鸟类当中以森林类型占绝对优势,单科单种多,特有类型种类占该区分布鸟类342种的1/5。   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独特,从而构成各种地形地貌,分布着极其丰富的珍稀动植物资源,动植物区系成分具有特别的复杂性和过渡性。立体的气候特征造成多彩的植被类型呈明显的垂直带谱,动物及自然景观也随之呈垂直分布状态。为许多动物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场所,保存了极其丰富的生物资源,包括多种多样的珍稀濒危物种。   保护区具有典型的亚高山寒温性针叶林,是我国云冷杉树种的荟萃之地,不仅面积大(除我国在兴安岭外的第二大原始针叶树种森林),且形成一种稳定的植被垂直带,至今保持着原始的面貌。该区域是其组成的核心部分。   特有脆弱动植物集中分布(栖息)地和极限生境的拥有地。在该区域内,高海拔孤立山峰的高寒生境,河谷地带因焚风作用而形成的局限性很大的干热生境,使动物群居的生境颇为有限,群居间基因交流困难,容易引起退化或灭绝,增加了脆弱性。在这种高山地区“岛屿”性生境的影响下,动植物的脆弱性共同形成了该地区的又一特点。   感染力这一标准是由于人类的感觉和偏见,不同的有机体具有不同的感染力,纯属是人类感观的要求。如此说来,该区域属滇西北“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地带,同时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热点地区之一的腹心地,而且又是全国最美的十大森林之一———白马雪山的杜鹃花海,这些不能不说对人类没有感染力。   虽然北部区域面积(23694hm2)不大,但其有足够的面积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栖息着全球最大的滇金丝猴自然种群。何况与南部的原始针叶林联成一片,形成我国的第二大原始针叶林。

阅读全文

湿地脊椎动物资源保护

 

1脊椎动物在望东洋高山湿地的分布情况   望东洋高山湿地是省级自然保护区。为了摸清该保护区的脊椎动物资源,我县林业部门从1983年5月开始,邀请杭州大学诸葛阳、北京师范大学郑光美、华东师范大学陆健健、浙江林学院朱曦、浙江自然博物馆陈水华等教授及研究员,配合我县有关技术人员,先后7次到望东洋,对当地的脊椎动物资源进行了详细的调查。通过野外调查,访问猎户和护林员,收集标本和有关资料,现已查明:望东洋共有脊椎动物5纲31目90科335种。其中兽类8目20科56种,鸟类15目50科199种,爬行类3目9科38种,两栖类2目7科27种,鱼类3目4科15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6种,二级保护动物39种,省级保护动物46种。与周边泰顺县的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龙泉市凤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脊椎动物资源相比并不逊色。从调查结果来看,望东洋高山湿地的脊椎动物分布明显存在3个方面的特点:   1.1湿地面积小,但物种丰富,拥有众多国家级保护动物   望东洋总面积为636.5hm2,其中缓冲区为290.2hm2,实验区为268.1hm2。海拔1300多m,是华东地区最大的一块高山湿地。保护区内有鸟类动物199种,而凤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只有鸟类121种。望东洋有两栖类、鱼类动物42种,而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只有两栖类动物26种。保护区内有维管植物178科691属1472种。其中有很多种脊椎动物和维管植物均是周边自然保护区没有发现过的。   1.2在物种组成上,脊椎动物均以东洋界种类为主,存在向古北界过渡的倾向,华南区特色很明显   从中国动物地理区划来看,望东洋保护区位于东洋界中印亚界华中区的东部丘陵平原亚区,因此在物种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华南区特色,华南区物种较多。如温州厚唇鱼、南草晰、渔游蛇、白眶翁莺、黑眶蟾蜍、红胸啄花鸟等。   1.3湿地动物丰富,高山湿地特色明显   与凤阳山和乌岩岭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比,望东洋自然保护区的山地动物和湿地动物更为丰富,具有明显的高山湿地的特色。如鸬鹚、苍鹭、白鹭、大麻鸭、白琵鹭、绿翅鸭、普通秧鸡、骨顶鸡、白腰草鹬、扇尾沙锥和普通翠鸟等。   2望东洋自然保护区脊椎动物减少的原因   望东洋省级自然保护区的脊椎动物虽然很多,但从整体上来看,由于“期间”和前几年的“开发农业热潮”的影响,望东洋脊椎动物的数量也曾一度出现了下降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破坏了生态平衡   森林遭受破坏,使野生动物减少了取食、休养生息和繁衍后代的栖息地,造成了水土流失,破坏了生态平衡,因此使脊椎动物种类有所减少。有人曾说过,消灭一种植物就有10~13种依靠这种植物而生存的动物不能再生存,因此有林就有动物,毁林就是消灭动物。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有关部门对望东洋进行开山造田、放火烧山,因此造成了多种脊椎动物被消灭。   2.2过度猎捕   “期间”,望东洋保护区曾发生了过度猎捕的现象,不仅当地捕猎户进山捕捉野生动物,而且外地也有很多捕猎户到望东洋进行捕猎,因此使脊椎动物资源一度遭受了破坏。   2.3认识错误   在望东洋自然保护区未成立以前,当地有些乡村干部认为虎、豹等凶猛兽类均是害兽,因此经常组织猎户进山捕捉,有时还对“为民除害”的猎户进行表彰。这样做既违背了科学,又使野生动物遭受了破坏。加上10多年以前的过度开发,过多应用化学农药,也使望东洋的水土和大气受到了污染,对野生动物生存带来了危害,因此使望东洋的脊椎动物曾一度减少。   3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重大意义   地球上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所有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称为生物圈。这个生物圈是由许多生态系统组成的。生态系统有森林、草原、湖泊和海洋等等,既有自然和半自然的生态系统,也有人工的生态系统。所谓生态系统就是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所构成的一个稳定系统,其间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进行着连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移,因此它可以保持自然生态平衡。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有四个基本组成部分:一是生产者,即是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的绿色植物;二是消费者,即是指动物。因营养的差异可分为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两种;三是分解者,即是指细菌、真菌和部分动物;四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包括水、土、空气、阳光和无机盐等。因此可看出构成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物。生物之间关系的基本形式是食物联系,各种生态处于不同营养层次而构成了食物链。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纵横交错而形成了食物网。鸟、兽等动物在森林生态中,一般都处于较高的营养层次,因此如果大量减少这些食肉性鸟兽就会使一些小型动物泛滥成灾而造成危害,使生态平衡受到破坏。所以说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就是维持人类生存的环境,就是保护人们能长期生存下去的自然环境,因此保护野生动物资源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4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主要对策   从目前有关情况来看,要保护好望东洋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物资源,维持自然生态的平衡就必须采取如下对策和措施。   4.1提高思想认识   地球上产生生物已有35亿年的历史,而人类的出现只有200万年。因此我们切不能违背历史,对孕育人类诞生和成长的摇篮(大自然),不能采取无情掠夺的手段,不能盲目放火烧山、成片砍伐和开荒造田,并要大规模开展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工作,多造针阔叶混交林,以利为野生动物提供更多良好的休养生息、繁衍后代的基地,进一步抓好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  #p#分页标题#e# 4.2制定保护措施   为了加强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当前各地要广泛宣传保护森林和野生动物的重大意义,及时制定一些保护野生动物的措施。有条件的地方对野生动物要进行人工驯养,并结合自然保护区的扩建和开发山区经济的工作,积极抓好野生动物的保护和利用工作,以利保护生态平衡。   4.3切实加强领导   为了及时抓好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我们必须根据国务院和有关部门的要求,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指导,加强宣传,使广大群众都认识到保护野生动物,尤其是珍稀动物的重要性。不任意猎捕野生动物,将野生动物切实地管理起来。这样,野生动物就会越来越多,生态环境也会越来越好。   5切实加强望东洋生态环境的保护   所谓的生态林业就是将生态学原理应用到林业生产中去,把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农村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在高水平线上协调发展的林业新体系。它是应用生态学原理把传统林业与现代林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应用系统工程方法指导、管理林业,使林业资源和环境得到综合利用,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效林业。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保护望东洋高山湿地的脊椎动物就是保护湿地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飞云江源头的水资源,维持望东洋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平衡。保护望东洋的野生动物不仅仅是为了多一种或少一种动物资源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人类自身生存环境保护,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大问题。因此我们对这项工作决不能麻痹大意,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要认真地抓好湿地保护这件工作。

阅读全文

夏尔希里生态质量评估研究

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评价是其综合评价的主体,它不仅评价保护区目前的管理状况及保护效能,同时又预警未来保护区自然环境的变化,对实现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夏尔希里自然保护区生态质量评价,是对其本质属性———自然性和可保护性进行的定量测定,是对整个夏尔希里地区的生态质量进行定量分析。通过评价,使夏尔希里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和管理走向科学的轨道,并对夏尔希里地区生态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1自然保护区概况

夏尔希里自然保护区位于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内阿拉套山中东部,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边界中方一侧。地理位置为E81°43′09″~82°33′18″,N45°07′43″~45°23′15″。东西长66km,南北宽25km,面积为31400hm2。2000-0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批准建立了自治区(省)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寒温带原始状态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及特有、珍稀物种。保护区基本上无人类活动,生态系统仍处于自然原始状态。是中国为数极少的边界保护区之一,具有极高的研究和保护价值。夏尔希里自然保护区处在亚欧大陆腹地,是西伯利亚、地中海、中亚、亚洲中部几大植物区系的交汇地带。地貌特征主要表现为阶梯状隆起,海拔高度为310m~3670m之间,具有大陆性寒温带寒冷气候特征,野生动植物分布具有明显的垂直梯度格局。年平均气温8•2℃~1•1℃,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冬季有明显逆温层存在。保护区水资源补给来源主要是降水、地下水和季节性融雪。保护区有2个湖泊,主要河流为保尔德河,降水量100mm~600mm。海拔3500m以上的山区终年积雪。土壤类型山地灰褐色森林土为主。植被可以划分为6个植被型、13个植被亚型和34个主要群系。共有野生维管束植物81科513属1676种,大型真菌143种,野生近缘植物188种。

野生动物按动物地理区划应属古北界中亚亚界中的天山亚区北天山山地省和蒙新区的准噶尔盆地省。动物组成以北方型为主,中亚型次之。具有代表性的地区种类应属中亚北鲵(Ranodonsibiricus)、赛加羚羊(Saigatatarica)、北山羊(Capraibex)、雪豹(Pan-therauncia)和棕熊(Ursusarctos),这些物种均具有重要价值。分布有陆栖脊椎动物64科221种,昆虫420种,分属14目96科。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6种,二级保护动物30种。被列入国际贸易公约濒危野生动物附录Ⅰ的3种,列入附录Ⅱ的有19种,列入附录Ⅲ的有1种。列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二级保护的脊椎动物14种,其中一级保护动物7种;二级保护动物7种。夏尔希里地区整个环境质量保存着天然的“本底”性。据测定,其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的一类区所要求的一级标准。

2研究方法

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评价是通过对多个指标来进行的。应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评价法,对夏尔希里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

2.1指标的选择根据自然保护区生态质量评价的原则和指标体系确立的原则要求,结合夏尔希里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确立了一套较为系统完整的自然保护区生态评价指标体系。选取自然性、多样性、稀有性、代表性、面积适宜性、人类干扰、稳定性7项指标体系,并将每个指标分为4个等级,分别赋以相应分值(见表1)。

阅读全文

森林廉政文化建设

一、森林公安廉政文化概述

森林公安廉政文化是以“廉洁奉公、严格执法、文明办案”为主要内容的行业文化,是森林公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森林公安廉政文化不但是加强森林公安队伍建设的需要,同时也是具有遏制森林犯罪发生与增长的价值。

(一)森林公安廉政文化的概念

廉洁从政既是国家公职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同时也是社会民众对公职人员的期待。廉政文化是指人们关于廉洁从政的思想、信仰、知识、行为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评价。在森林公安执法领域,廉洁奉公、严格执法、文明办案是森林公安民警廉洁从政的基本要求。森林公安廉政文化就是以廉洁奉公、严格执法、文明办案为主要内容、以文化为表现形式、以森林公安民警为主体的一种特色文化;森林公安廉政文化在推进森林公安队伍反腐倡廉建设中有着重要意义,起着导向、规范、激励、监督等作用。

(二)建设森林公安廉政文化是加强森林公安队伍建设的需要

森林公安是武装性质的行政执法力量,担负着保护森林、野生动物等重要资源的职责,履行着维护着国家生态安全和林区社会稳定的使命。为确保森林公安队伍正确、有效地履行职责,不但需要加强森林公安装备与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同时也需要加强包括廉政文化在内的森林公安文化等软实力建设。森林公安文化是公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之一就在于帮助森林公安民警树立森林公安民警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加强森林公安廉政文化建设,引导广大民警树立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高尚道德情操,增强抵制各种腐朽思想和不良风气的能力,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有助于转变森林公安工作作风、提高森林公安工作效能建设。

(三)建设森林公安廉政文化是遏制森林犯罪的需要

阅读全文

佛坪两栖爬行动物的管护

 

佛坪自然保护区地处我国秦岭中段南坡。秦岭山脉不仅是动物地理区划上东洋界和古北界的分界线,也是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1]。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造就秦岭地区蕴涵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使该区域成为具有国际意义的中国陆地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2]。佛坪自然保护区是目前我国秦岭地区保存有最完整原始森林植被的、所受人为干扰最小的自然保护区,成为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关键区域之一。有关该区域的两栖爬行动物信息主要来自早期的科学考察[3-5],而野生动物的分布及区域资源受环境影响在不断变化。因此,虽然早期的调查数据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已不能准确地反映目前的资源状况。为此,根据2008-2010年的野外调查数据,结合1981-2010年间获得的保护区馆藏的标本资料,分析了佛坪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的组成与分布特征,以期促进秦岭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   1调查地点与方法   调查地陕西佛坪自然保护区(107°41′~107°55′E、33°33′~33°46′N)位于秦岭中段南坡佛坪县境内,总面积292.4km2。区内受第四纪冰川影响,地表起伏大、地形复杂,地貌特征显著,海拔为980~2904m。海拔1500m以下为峡谷、宽谷和山间盆地,1500~2000m之间为中山缓坡、宽谷平梁,2000m以上大都是中山上部陡坡、宽谷峰岭。气候处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的北缘,受南北气候交错的影响,季节性气候明显,春、秋季节气候短,形成季节过渡性,夏季凉爽、无酷暑,冬季寒冷持续时间长。年均温度11.5℃,年均降水量940~1200mm。雨季集中在6-9月,近年常伴随特大暴雨发生。全年无霜期约200d,积雪时间从11月至翌年2月,中山地段沟谷小溪结冰期在11月至翌年3月[1]。   野外调查时间为2008-2010年的每年4-11月。依据保护区的地形、地貌、水域等的环境因子,采用样点法和样带法进行。在区内现有的龙潭子、岳坝、大古坪、西河、三官庙、凉风垭等6个保护站和大城壕、黄桶梁、草坪、三个包、光头山等5个野外监测点所在的周围河道、小溪、坡面、山脊、草丛、乱石滩等生境进行重点调查;同时布设了18条样带,包括龙潭子—马家沟,岳坝—梅子沟,岳坝—东沟,岳坝—大城壕—大小刺沟,岳坝—大古坪,大古坪—松垭子—观音山,大古坪—灯盏窝,大古坪—悬马沟,大古坪—西河,西河—早阳坪,西河—黄桶梁—华阳沟,黄桶梁—烂店子梁,三官庙—三个包—光头山,三官庙—草坪,三官庙—大、小湾沟,三官庙—凉风垭,凉风垭—草坪—大城壕,凉风垭—三个包。样点、样带覆盖保护区全境,尽最大可能寻找调查目标。调查中,一旦发现对象,首先确认物种,记录位点坐标、海拔及生境,有机会时拍摄照片,对难以确认的或有代表性的种类,根据需要采集标本。此外,本研究还采用了保护区在1981-2010年间收藏的145号两栖爬行动物标本资料。   2结果与分析   2.1物种组成   佛坪自然保护区分布的两栖爬行动物共有44种,包括16种两栖类和28种爬行类(表1)。其中大鲵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受胁物种红色名录中的极危种,及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中的物种。区内还有11种两栖爬行动物处于濒危或易危状态,被列为濒危种的是宁陕齿突蟾和棘腹蛙,被列为易危种的有黄斑拟小鲵、山溪鲵、隆肛蛙、宁陕小头蛇、乌梢蛇、王锦蛇、玉斑锦蛇、黑眉锦蛇和白头蝰。区内受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两栖爬行动物较多,包括中华蟾蜍、饰纹姬蛙、斜鳞蛇等39种。另有6种属于陕西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包括宁陕齿突蟾、中国林蛙、太白壁虎、王锦蛇、宁陕小头蛇和秦岭蝮。分布的中国特有种有17种,包括太白山溪鲵、宁陕齿突蟾和隆肛蛙等10种两栖类,及米仓龙蜥、太白壁虎、乌梢蛇等7种爬行类(表1)。   2.2物种的分布特征   区内的两栖爬行动物大都依赖于水域及潮湿洼地区域分布,仅部分种类活动于坡面和山脊。由于雨量充沛、山势与坡度较缓、森林茂密,区内海拔2000m以下的气候、植被变化较小,以致区内两栖爬行动物的垂直分布并不明显,但还是有特征可循在海拔980~1500m之间的区域,比如龙潭子、岳坝、大古坪,分布的种类多(36种)、数量大。由于栖息生境差异大,这些低海拔区域分布的种类也随环境而改变。在水田、水坑、田坎草丛及土穴内的常见种有秦岭雨蛙、黑斑侧褶蛙、泽陆蛙、合征姬蛙、饰纹姬蛙,且数量较多。而居民区附近分布较多的是多疣壁虎、黄纹石龙子、米仓龙蜥、北草蜥等,河流中分布的有大鲵、隆肛蛙等,林间小径两侧的草丛、乱石滩里分布的为优势种颈槽蛇和斜鳞蛇及少量的王锦蛇、黑眉锦蛇、乌梢蛇、宁陕小头蛇与黑头剑蛇。在海拔1500~2000m之间的区域,比如西河、三官庙,小溪中分布有少量的太白山溪鲵,阴凉潮湿地段分布有黄斑拟小鲵、中华蟾蜍,菜花烙铁头等;该区域的秦岭蝮基本上均匀分布,仅在西河中咀梁的分布数量偏多。在海拔2000m以上的区域,分布的两栖爬行动物种类单一、数量较少。其中,在三个包、光头山、野猪荡和草坪地区,林下小溪的部分地段分布有山溪鲵、黄斑拟小鲵、隆肛蛙,而在坡面上则分布有菜花烙铁头和中华蟾蜍。秦岭蝮为该区内分布海拔最高的种类,分布海拔高度可达2700m。   3结论与讨论   3.1物种的确认   在1981-1984年对佛坪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进行的资源调查中,发现区内有11种两栖类和19种爬行类[3];1996-1998年的综合科学考察又为名录中增添了山溪鲵、大绿臭蛙、米仓龙蜥、多疣壁虎、?蜓、北草蜥、华游蛇、宁陕小头蛇、白头蝰和山烙铁头,但删除了其中的棘腹蛙和云南龙蜥(Ja-palurayunnanesis)[4-5]。相比之下,本次调新确认了区内棘腹蛙的分布,并发现区内还分布有太白山溪鲵、宁陕齿突蟾、太白壁虎、枕纹锦蛇和黑背白环蛇,但认为鳖(Trionyxsrnensis)只是分布于区外而不该列入为保护区物种组成。其中,枕纹锦蛇为1996-1998年综合考察时采到的标本,以前在资料整理中被遗漏;宁陕齿突蟾2008年7月16日采于区内凉风垭,太白壁虎在2009年5月20日采于区内岳坝,它们的模式产地分别在宁陕县平河梁和太白县黄柏塬,此次调查发现了它们的新分布点(图1、图2)[6-12]。#p#分页标题#e#   对于区内分布的山溪鲵属(Batrachuperus)种类,文献仅记载山溪鲵分布于海拔2000m左右的凉风垭,本次调查发现还分布于海拔1900~2500m的野猪荡、草坪和光头山等地。通过对比太白山溪鲵模式标本特征[13],发现区内海拔1476m的西河傅家湾和海拔1650m的三官庙泠冰沟也分布有个体比山溪鲵大的太白山溪鲵。然而,最近遗传学上的研究认为秦岭地区只存在一种山溪鲵属物种,且应归属为西藏山溪鲵(B.tibetanus)[14]。因此,有关区内是否存在2个山溪鲵属物种,及分布的是否只是一种西藏山溪鲵,还有待今后的进一步研究确定。根据形态特征,暂列为2个物种。   3.2物种的保护管理   调查表明佛坪自然保护区分布的两栖爬行动物种类多、数量大。54.5%的陕西省重点保护的两栖爬行动物被发现于区内[11];区内的许多种类,如白头蝰、大绿臭蛙、宁陕齿突蟾、宁陕小头蛇等,是在秦岭地区分布范围非常狭小的物种;还有一部分种类,如棘腹蛙、山烙铁头,是在秦岭地区仅见于保护区内有分布的物种。此外,虽然受到过去的偷捕及2002年与2010年2次特大洪灾的影响,使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大鲵的种群大幅下降及栖息地遭受到严重的破坏,但大鲵的野生种群在区内仍保存有一定的数量。可见,佛坪自然保护区应该是秦岭地区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性区域。为了更好地保存这些自然资源,建议加强三方面的保护与管理工作。   3.2.1强化对两栖爬行动物的保护意识   两栖爬行动物如同其它野生动物资源一样,在生态系统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们当中有许多种类也是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保护的。如果观念淡漠,将会致使野生蛇蛙减少,虫鼠害加重,生态环境恶化,因此应加强对它们的保护意识。   3.2.2加强对两栖爬行动物栖息环境的保护   栖息环境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两栖爬行动物的生存繁衍。以往偷捕大鲵时投毒、电击、轰炸等手段,造成水质污染,水生昆虫减少,及两栖爬行动物食物短缺,甚或种群绝迹,希望今后不再发生此类事件。此外,保护区在扶持社区经济发展时,应注意本地物种的繁育,杜绝引进非本土物种,提防外来物种的入侵,以避免酿成对保护物种的威胁[15]。   3.2.3加强调查监测工作   调查监测应该是保护区的基础工作。只有了解了区内分布的资源,才能对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与管理。佛坪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素有“天然遗传基因库”之称。本次报道的44种动物基本反映了区内的两栖爬行动物组成,但也还可能有不少种类待发现,建议今后加强对两栖爬行动物资源的调查监测工作。

阅读全文

保护区环境现状及减缓策略

 

太安省级自然保护区(简称保护区)是省级生态系统森林类中型自然保护区,其宗旨是保护辽东栎林为主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天然油松林及其森林生态系统,拯救濒危物种,保存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和遗传基因的优异性,保证对生态系统和生物物种的持续利用,对整个地区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保护好当地自然资源,进行环境监测与评价,对维护其环境健康,保护和发展珍贵的生物资源,实现包括保护区在内的社区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3]。本文通过对该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分析国家高速公路包头至茂名线(G65)陕西境内黄铜高速公路(黄陵—铜川)建设对该保护区的影响,提出符合该保护区特点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为保护区的管理和建设及公路隧道设计、施工、营运提供科学依据。   1保护区区域环境概况   1.1自然环境   保护区位于陕西省中北部,关中盆地以北,陕北黄土高原南端,地处关中平原向陕北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及陕北黄土高原南缘黄土高原沟壑区,包括铜川市新区、耀州区、王益区、宜君县和延安市黄陵县。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8°54'40″~109°12'24″,北纬35°19'40″~35°35'20″之间。保护区南北长25.5km,东西宽26.5km,垂直分布范围为1567~870m,总面积25872.0hm2。区内地势总体特征北高南低,呈北西向带状展布,最高海拔标高1525m,最低海拔标高625m。地貌类型包括黄土太塬沟壑区、黄土梁峁沟壑区、低山区等。该保护区属陕北基低单斜黄土高原半干旱水文地质区,地下水不丰富。河流主要为玉华河和山岔河,近乎平行分布,由西南流向东北,依次以阴坡粱、庙儿梁、岳家岭为分水岭,均为洛河水系。   1.2植物资源   1.2.1植物   调查表明,该保护区内有种子植物105科、410属、833种、61变种、3亚种、9变型,其中裸子植物2科、3属、3种,被子植物103科、407属、830种、61变种、3亚种、9变型[1]。保护区内分布有国家2级重点保护植物野大豆和陕西省省级重点保护植物杜松。   1.2.2植被及其特征   根据分类系统和各级分类单位的划分标准及命名方法,保护区的自然植被分为5个植被型组、6个植被型、10个植被亚型和21个群落类型,其中常绿阔叶林为该区地带性植被。包茂高速公路在保护区路线两侧300m区域内植被主要有阔叶林地、灌丛、草丛、农业植被,其中农业植被面积最大,为770.90hm2,约占38.4%。保护区内植被划分及面积统计见表1。   1.3动物资源   太安省级自然保护区脊椎动物物种丰富,珍稀濒危性高,地域代表性强,具有很高的生态、科研、经济等保护价值。目前已知的野生脊椎动物有5纲23目60科163种(亚种)。保护区内,国家1级重点保护动物有黑鹳、金雕、金钱豹3种;国家2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鸳鸯、黑鸢、雀鹰、普通鵟、大鵟、灰背隼、长耳鸮、纵纹腹小鸮、豺、青鼬、水獭11种;陕西省重点保护动物有中国林蛙、中华鳖、苍鹭、黄喉鹀、斑头雁、豆雁、狼、赤狐、狗獾、果子狸、豹猫、狍。   2保护区生态环境现状   2.1生态现状   保护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地貌特征,孕育出种类丰富、复杂多样的生物资源及天然森林植被。保护区主要将以天然油松林、辽东栎林为主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森林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作为保护对象。保护区所在区域位于鄂尔多斯地台南缘,具有明显的黄土高原特点。保护区内设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保护区内天然次生林密布,水源涵养功能和保持水土能力明显,是渭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一块“绿洲”,对保护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用水及自然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但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使其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相当脆弱并极易发生变化,一旦遭到生态破坏,区域内环境短期时间内将很难恢复[4]。   2.2黄铜高速公路与保护区的关系   由于工程需要,黄铜高速公路穿越保护区,沿玉华河由南向北有24.69km穿越保护区的实验区,其中65%的路段以桥隧方式通过,实际穿越陆地长度8.64km;K20+100~K22+480段(2.38km)全部以隧道形式穿越保护区的缓冲区底部。公路线位与保护区的关系见图1。从图1中可以看出,该高速公路穿越了保护区核心边缘、部分缓冲区及实验区[5]。   2.3公路建设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   黄铜高速公路的建设对保护区自然景观、自然生态系统、自然资源、主要保护对象等都有一定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对该保护区生态结构和功能进行了一定分割,对保护区自然生态的完整性、系统性和连续性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且这种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是非可逆的。通过对保护区环境现状调查和公路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影响的综合分析,认为本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如下问题:1)保护区实验区的自然景观面貌不同程度有所改变;2)局部森林植被、森林资源遭受一定损失,生态服务功能受到影响;3)阻碍野生动物迁徙,干扰野生动物活动;4)产生“三废”;5)隔断地表及地下径流,扰动地表,引发水土流失等;6)运营期内带来的的汽车尾气和交通噪声等增大了保护区生态的压力,森林火灾、病虫害发生、猎捕和盗伐的概率相对增加[6]。因此,对于生态系统极其脆弱的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提出和实施就显得尤为迫切。   3保护区、缓冲区生态环境保护及减缓措施   黄铜高速公路24.69km穿越保护区实验区,2.38km穿越缓冲区。在保护区实验区,由于农耕化程度较高,拟建公路两侧200m范围内已难见保护物种及保护动物,故公路建设对保护区生态的影响较小。在保护区的缓冲区及核心区,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丰富多样,工程以隧道形式穿越这部分地区,可以把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但对生态系统还是会造成一定影响。黄铜高速公路以特长隧道的形式通过保护区的缓冲区,极大程度避免了工程建设过程中大填大挖、盘山绕行,较少改变自然景观,减少了农业植被和森林生物量的损失,避免了水土流失,降低了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也降低了对野生动物栖息、迁徙、觅食和繁殖的影响[7]。隧道建成后,虽然会对沿线不同路段保护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但对保护区生态环境整体性影响不大,在采取了多项生态、景观恢复措施及水土保持等措施后,可加快促进保护区原有生态系统的恢复。#p#分页标题#e#   3.1隧道设计期的环保措施   国家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不得建设任何生产设施。”“在自然保护区外围保护地带建设的项目,不得损害自然保护区内的环保质量。”按照以上规定,在设计期,建设单位应听取环保部门和保护区管理单位沿线走向的意见。工程设计时,应进行多方案比选,在满足工程和交通要求的前提下,应选择尽可能远离保护区的方案,避免分割保护区。在不得不经过保护区时,应尽量减少沿线对保护区的影响,合理选择沿线走向。遵循地形选线、地质选线和环保选线相结合的原则[8],尽量减少公路对保护区生态的影响。黄铜高速公路设计受多方面因素制约,最终采用隧道形式通过保护区的缓冲区,从环境保护角度看是可以接受的。   3.2隧道施工过程中的环保措施   3.2.1保护森林植被的工程措施   1)因地制宜选线路。森林植被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主题成分,也是保护区的核心区部位和保护内容之一。比选路线时应把对森林植被的破坏程度当成一个首要的比选条件,适当增加穿越保护区的桥梁路段长度,以减少对保护区森林植被的影响。2)合理规划,节约用地。除永久占地外,施工便道、料场、营地等临时用地应选择在无保护植物分布的区域,用地面积一定要严格控制,以减少对原生地表土壤物理结构和地表植被的破坏。施工便道使用结束后,必须进行生态恢复,采取植树、种草等措施恢复植被覆盖,且注意用本地物种覆盖。保护区内不设拌和站、预制场,可租用当地村镇用房,不再新建施工营地。施工时,在施工营地张贴保护植物图片,并严禁施工人员砍伐破坏国家保护的濒危植物种类。   3.2.2控制污染的工程措施   项目施工期间,对环境空气的影响主要来自于扬尘和物料拌和产生的烟尘,因此拌和站应禁止设在保护区内,并尽量远离保护区。保护区内路段严禁设燃煤锅炉等大气污染源,以免对保护区环境空气造成影响。施工期间,应避免施工废渣、废油、废水等进入水体。隧道施工中的生活污水主要是生活废水及粪便污水,应集中处理后排放。废水主要是悬浮物、炸药残余、石油类等,应先进行化学处理除去有害物质,在临时沉淀池中进行沉淀后,再将沉淀的底泥泥浆运至弃渣场,沉淀池中的上清液再排除或再利用(如用于施工场地的洒水降尘,供植被恢复绿化用水)。施工作业完毕后,要清理施工现场,以防施工废料等随雨水进入河中。同时应加强管理,施工材料如沥青、油料、化学品等的堆放地点应远离河床,并备有临时遮挡的帆布,防止雨水冲刷导致有害物质泄漏。   3.2.3防止水土流失的工程措施   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土质疏松,常遇暴雨发生水土流失,造成严重的自然灾害,而路基、隧道等土石方施工产生的弃土、弃石量巨大,如处理不当,将加重水土流失,抬高河床,诱发泥石流,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9],因此,公路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应引起高度重视。应做好土石方的调配,移挖作填[10]。尽量选择在低洼处倾倒弃方,并在弃方处修建浆砌石挡土墙、护脚等。工程结束后,施工临时房屋、场地、便道等裸露地方应及时种树、种草,防止水土流失或尘土飞扬。挖填方路基坡面尽量全防护,土质边坡地应采用护坡保护,选择当地植被型草灌植物,合理搭配适应边坡生态恢复的乔灌草等植物。   3.2.4保护珍稀动物的工程措施   建设前期,在隧道洞口处设置防护栅栏(网),防止落石砸伤野生动物;洞门设计应结合周围环境特点进行生态化、景观化处理;隧道口上方要加密绿化,防止灯光和噪音对野生动物的不利影响,也防止野生动物在情急情况下发生意外,在保护野生动物的同时也要保障行车安全。施工期间,施工机械运行、施工材料运输、施工物料拌和等施工工艺将对保护区内的声环境和环境空气质量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夜间应禁止大型机械作业,限定工作车辆、人员数量和工作时间,尽量少量多次爆破,在动物繁殖期不爆破或小爆破,以免噪声和振动对野生动物的生长繁殖造成不良影响。此外,应对施工人员进行保护区有关管理、保护法规教育;禁止施工人员捕杀野生动物,并禁止人员进入施工区域外的林区休息、游玩;进入保护区界,应设置标志,提醒驾驶员减速,不鸣笛、不用或只用弱光照射,以保护动物尽量不受或少受惊扰。   3.3隧道营运中的环保措施   隧道运营期内,车辆日夜奔流不息,给保护区带来噪声干扰、光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及粉尘污染,对隧道周边野生动植物的影响较大,尤其会影响动物的捕食和生长,在动物繁殖期,甚至可能影响其产卵繁殖的规律性和产卵量。而保护区的一个保护对象便是保护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植物资源,因此,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隧道运营区的野生动植物非常必要。   3.3.1噪声控制   隧道营运期产生的噪声污染源主要是车辆的摩擦振动,故营运期噪声对保护区内动物影响较小。公路营运期间,根据预测和类比数据,交通噪声的影响范围较大,难以满足相应的环境标准要求。上述影响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解决:在隧道两端端口设置隔音墙;注意隧道内路面保养,维持路面平整,避免路况不佳造成车辆颠簸、增大噪声;加强公路管理,限制性能差的车辆进入高速公路,以控制交通噪声增加。   3.3.2生物防护林带设置   在隧道洞口两端300m范围内设置生物防护林带,不仅可以保持路域景观与原景观的连续性,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隧道车辆运行产生的噪音、车辆尾气、粉尘等对保护区内动植物及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该保护区生态系统类型主要是以辽东栎为主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天然油松林,建议在隧道口两端构建由辽东栎、油松为建群种的乔灌草复合植物群落型的生物防护林带[8]。   3.3.3生态环境管理#p#分页标题#e#   在隧道口顶部、出口路堑顶部和靠近洞口的路堤段应适当增加并强化护栏,桥梁预留声屏障条件和资金,如果调查中发现受保护野生动物在工程沿线出现,应及时在桥梁和路基段采取避光、防噪措施。   4结语   黄铜高速公路主要以隧道、路基的形式穿越太安省级自然保护区,该项目的建设形成了一条新走廊,对保护区的生态完整性、结构和功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只要在公路施工过程中将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严格采取相关环境保护措施,在建设期最大限度地减少隧道、路基修建对野生动、植物及生态环境的破坏,并在营运期间做好环境安全监管和偶发事件的预防,该高速公路的修建和运营对整个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影响会非常小。该项目以隧道形式通过保护区的缓冲区,对该缓冲区影响不大,且不会影响整个保护区生态功能的可持续发展。

阅读全文

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实施方案

为及时、有效预防和应对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根据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关于建立应对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的通知》(赣市卫指办字〔2020〕1号)文件及县联防联控指挥部的要求,结合林业部门职责,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深入贯彻重要指示和总理批示精神,坚决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和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以及省、市、县会议精神,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当前加强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的重要性,立足林业部门职责,进步强化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严厉打击非法猎捕杀害、驯养、运输、贩卖等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坚决预防和控制野生动物疫病扩散传播,确保我县生态和公共卫生安全。

二、主要任务

1.全面监测巡护辖区内陆生野生动物栖息地。对辖区内陆生野生动物主要分布区、越冬地、繁殖地、迁飞停歇地、迁飞通道、集群活动区,尤其是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等各级各类林业自然保护地进行全面监测巡护,及时掌握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情况。(责任单位:各国有林场、各林业工作站、各林业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

2.全面排查监测野生动物人工驯养繁殖及经营利用场所。对辖区内陆生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场所和活体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交易市场进行全面排查监测,督促陆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及经营利用场所做好卫生环境整治及疫病防控工作。(责任单位:各林业工作站、森林公安局、木材检查站、湿保股)

3.严厉打击破坏陆生野生动物的违法犯罪行为。全面排查和严格监管集贸市场、中药材市场、餐饮行业、野生动物交易集散地等重点区域,组织收缴清除鸟网、陷套、毒饵等非法猎捕工具,严厉打击非法猎捕、杀害、收购、运输、出售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违法犯罪行为,积极配合市场监督部门,禁止野生动物交易和宰杀。(责任单位:各林业工作站、森林公安局、木材检查站)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