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工程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动力工程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动力工程论文

环境专业大学生能力强化思路

本文作者:王淑勤 赵毅 胡志光 单位:华北电力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实践教学环节必须注重以知识的综合应用为目的,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标[7]。环境工程专业实践环节包括实验课教学、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在实践教学程序上,一是加强基本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基本实验理论、数据处理知识、实验规范和实验方法的能力,学会常规实验仪器的使用;二是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加强设计能力的培养:在指导教师的指导帮助下让学生独立完成从查找资料、拟定实验方案,直至设计编写实验报告的全过程,达到学生自我设计实验方案的实践教学效果。在教学计划中将基础课实验内容单独设置、独立考核,在实验课程总门数增加的情况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呈递增趋势。目前本专业新修订的教学大纲中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实验课的比率大于90%,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题目数量也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注意实验的设置及引导,给予学生选题的主动权,让学生选择感兴趣、有意义并可行的实验项目。2)明确实验设计要求,规范实验内容。要求学生自己查阅文献资料,选择实验项目和实验方法,自己制定实验方案。3)为学生进实验室提供宽松的条件,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做好现场指导。4)执行实验方案的过程是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综合应用理论知识和能力的过程,鼓励学生动手的同时还要动脑筋想办法综合应用理论知识指导实验过程,学会及时调整实验方案。5)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考核体系中包括实验方案的设计、实施过程和实验效果以及数据分析。

课程设计不仅可以补充和深化教学内容,而且是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工程”思想,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环境工程专业设置有为期各1周的有害气体控制工程、除尘技术、水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质量评价、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共5门课的课程设计。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进一步消化和巩固所学内容,利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解决环境工程领域的实际工程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分析、计算、总体设计、使用技术资料、编写设计说明书的能力、工程绘图和综合表达能力。我们在课程设计的教学组织中,一方面充分注意到要发挥课程设计对理论教学的补充作用,做到二者相互衔接、紧密配合;同时,注意发挥课程设计在培养学生素质与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在课程设计题目的选择上,要求指导教师尽可能从近年参与或有关设计部门的实际工程中筛选出题目。为使同班同学拿到的课程设计题目的难度要求相适应,我们仅对设计内容做了适当的简化,使题目的总体难度相近;但在内容与设计路线上有较大的差异,做到分组设计。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对某一工艺的兴趣,自主选择题目,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课程设计成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计算说明书,二是一定数量的图纸。图纸是一门工程语言,识图能力和绘图能力是对环境工程师最基本的要求。课程设计的成绩组成中不仅包括设计成果,还包括总体设计过程和答辩效果。

校企合作与产学研密切结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生产实践教学既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又是综合运用知识、培养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过程,这些都是学校教育所无法替代的。通过为期3周的生产实习和为期2周的毕业实习教学环节,主要是巩固所学的火电厂动力工程方面的理论知识,进一步掌握火电厂生产过程的工作原理、设备结构和性能参数,熟悉火电厂污染物的种类和产生机理,熟悉电力环保工作的主要内容,掌握电力生产过程中主要的环境污染物及控制设备运行、维护情况。生产实习重在认识电厂的生产全过程,参观电厂的生产设备以及运行维护情况;毕业实习重在化学、环保车间的参观学习,强化专业课的理论与生产实际的结合。我校一直与几大发电集团公司保持着紧密的教学、实习合作关系,并建立了实习基地,比如河北的邢台电厂、邯郸热电厂、马头电厂、西柏坡电厂、保定热电厂、唐山陡河电厂等。目前,各实习基地已建立整套规范化的实习管理制度,学校结合电厂实际已制定了符合现行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要求的实习计划和实纲。在学生实习出发前,学院、教研室和带队教师组织动员大会,明确实习任务和具体安排;学生进厂后,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为学生做专题报告,讲解安全规程,要求学生通过安全规程考试后才能参加后续的实践活动;参观过程中,由实习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对整个处理流程、单体构筑物以及某些功能实验室、和主要的实验仪器做较为详细的讲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接待单位的人员进行交流。另外还安排学生到车间班组跟班运行,顶班上岗,实际体验电厂的运行过程,学生与工人师傅和技术人员进行面对面座谈和交流,以开阔视野,改变了以往的实多停留在走走看看的层面上。此外,将实习成绩的评定进行量化,把参观实习期间的表现、实习日记与实习报告的撰写质量相结合。

综合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综合实践环节包括社会实践活动、综合实验和毕业设计(论文)等。综合实验是单独开设的实验课程也是综合实践教学环节。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专业课的学习,能够提出问题,自己制定研究方案,进行方案实施、数据处理及分析、总结、撰写实验报告,受到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以及实际工程技术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锻炼与提高。为了提高综合实验的效果,建立了校内综合实验教学基地─中水站、电力生产动态模拟实验室、燃烧实验室,学生不仅可以参观实际水处理系统、发电机、汽轮机和锅炉系统的运行工况,还可以采集样品进行现场分析测试,对运行中出现的异常问题寻找解决方案。通过两周的综合实验锻炼,学生对现场实际问题进行多指标的检测分析和治理研究,加强了对具体的实际问题的认识,学会了利用原有专业课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和提高了动手能力。环境学院认真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建立和完善了毕业论文(设计)规章制度,制定了毕业论文(设计)手册,加强了过程管理,每年对毕业设计题目进行审查,对不规范的题目及时修改,并在毕业设计期间进行中期检查,建立了抽检、评审和分组答辩等质量监控体系。#p#分页标题#e#

阅读全文

探求实践教学在人才培育中的重要性

一、实践教学的意义

实践教学大多数不是在课堂上进行的,“亲自动手”是它的主要特征,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创造,最终达到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目的。实践教学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专业知识、验证理论知识,减短步入社会的磨合时间,提高为一线服务的质量。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学生对感性认识不仅能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巩固理论知识的掌握。实践教学把理论和实际连为一体,将书本上静态的知识变得鲜活,抽象化的知识变得直观,从而使知识达到了改造和升华的效果。

二、实践教学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本科办学的目标,要实现此目标,不仅要抓好理论教学,更重要的是抓好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突出理论知识在社会的实际应用,经过实践锻炼的应用型人才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能被社会认可,为社会所需要。不但教学质量提高了,毕业生还能受到人才市场的欢迎,就业问题也迎刃而解了。应用型本科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助力器。应用型高校属于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紧密,应用功能强。

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大学师生深入了生产一线,在现实的环境中验证了知识、理解了知识、掌握了知识、丰富了知识,同时在生产中还能发现技术难题,在实践中寻找科研课题,并在工作中搭建科研平台,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并为地方企业和政府提供力所能及的智力支持,为地方发展服务。科研成果在校外基地得到推广和应用,不但促进了社会发展,还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可见,实践教学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完善的实践育人体系的建设

阅读全文

叶轮机械综合实验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叶轮机械综合实验课程是飞行器动力工程核心专业课程,该课程实施效果不仅对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具有关键作用,还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文章针对叶轮机械综合实验课的教学现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综合评价三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改革探索,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叶轮机械;实验教学;开放实验;创新能力

叶轮机械是航空发动机的核心部件,对发动机的性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叶轮机械原理”是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一门主干专业课程,主要介绍航空压气机和涡轮两大核心部件的基本概念原理,具有较强的工程应用背景。该课程以气体动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机械设计等课程知识为基础,又对后续的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学习具有承前启后作用。同时,由于叶轮机械本身的结构复杂,内部流动看不见摸不着等特点,该课程内容抽象概念多,知识的综合性连续性强,所以学习难度较大[1]。“叶轮机械综合实验”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一方面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原理方法,并获得实验技能的训练。通过综合性实验,使学生掌握叶轮机械的基本结构形式、运行性能与调节控制,掌握航空流体机械性能测试、流动测试、设计与仿真实验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叶轮机械综合实验课程要成为本科生对专业仪器、实验操作、专业软件操作、数据分析等基本功训练的综合主战场。同时,开放性实验课程将实验教学上升到工程思维与理念训练的高度,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种不可或缺手段[2]。加强实践教学的探索改革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3]中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体现了“基于全面发展的创新教育”理念,保持和发展了“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本文则是介绍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叶轮机械综合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进行的一些探索工作。

一、更新教学内容,突出专业能力培养

(一)构建现实-虚拟结合的实验教学平台

针对目前本科生培养中缺乏实践教学,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不足,看的多操作少,没有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的现状,2015年在工信部教学实验示范中心的支持下,我们开始对该课程进行探索改革,建设了多功能平面叶栅等教学硬件平台,扩充实验项目,建设多套设备,极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加强了该课程的实践教学能力,真正实现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实现创新实践训练的效果。在教学过程针对叶轮机械概念抽象,流动复杂的问题,增加虚拟教学实验与真实实验相辅助。其中一部分是大量有专业特点的计算机动画和视频短片,包括轴流压气机、离心压气机以及多级压气机内部流动动画,以及压气机和涡轮的二次流动的CFD动画,这样把抽象的概念原理和叶轮机械内复杂的流动过程形象地表达出来,使学生对概念原理和流程的理解更清晰透彻。另一方面,也购置了数字叶型设计及数字风洞软件,可对不同的叶栅模型进行虚拟气动测试,这对实施开放实验,学生自行动手设计叶型并仿真验证提供了必要条件。“实”与“虚”的结合,降低了学生在部分真实实验过程中操作误差带来的风险,也弥补了部分昂贵单一设备学生无法全部参与操作的不足,促进知识的转化与拓展,加深学生对航空叶轮机械结构、工作原理、性能特点以及内部流动的理解。

(二)设置递进式实验题目

阅读全文

工业工程英语教学探究

1教学内容的改进

目前大多数的工业工程专业英语教材,多数重在介绍工业工程现有的理论框架体系下的各所属分支。如北京理工大学王爱虎主编的工业工程专业英语教材,第一篇为《对工业工程的认识》,第二篇为《基础工业工程》。其中分别介绍人因学、运筹学、工厂布局、运作管理、工程经济学等内容,在第三篇《现代工业工程》中,则选取了并行工程、计算机集成制造、准时化生产等内容,接下来的第四篇为《工业工程前沿》,分别介绍了质量管理、约束理论、敏捷制造等。第五篇为《工业工程展望》。每一章的内容都是介绍说明性文章。如果在仅有的32学时中完全按部就班介绍,不但学习不完,而且学生会产生极强的厌学情绪。为此,根据各章节内容和口语交流中的重要程度,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如运筹学和约束理论的内容口语并不常见,该部分采取自学的方式,要求学生掌握重点词汇及表达法即可。而设施布局、生产管理、及时生产等实际口语常见内容不但重点讲解,而且提供给学生书本之外的更多相关专业词汇。此外,提供给学生可行性报告、项目实施方案等多种形式的科技英语应用文,以扩充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真实的专业英语应用文,而非简单的介绍性说明文。除了让学生学习了解应用文之外,在课程中还教授学生学习撰写中文摘要并能按照科技英语的写作方法正确翻译为英文,既使学生掌握科技英语核心写作方法,又为毕业设计论文摘要的撰写提早做了准备。在上述教学内容之余,教会学生利用构词法,学会搭积木方式记忆单词,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词汇是阅读的基石,如果没有足够的词汇,学习内容再丰富,学习方法再好也是无效。通过以上方法对教学内容的丰富、整合和延展,从根本上提高了工业工程专业英语的实用性。

2新型教学模式研究

针对工业工程专业英语的特点,基于教学内容改进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以学生为导向,运用任务型语言学习理论和快乐教学法的新型教学模式。

2.1转变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teacher-centeredmode),这种模式无异于填鸭式教学,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和自己的理解在讲台上讲解词汇重点和难点句式,然后再让学生翻译或回答问题。这种教学模式将本就对英语学习有畏惧心理的学生更知难而退,完全丧失学习兴趣,最终的学习效果可能也仅仅是记忆了部分专业词汇。为真正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和交流能力,针对工业工程专业英语的特点,教学模式应逐步转变为“以学生为导向”(student-orientedmode)。把学生分组,如分为设施布局小组(facili-ty-layoutgroup)、及时生产小组(Just-in-Timegroup)、敏捷制造小组(agile-manufacturinggroup)等。在讲授到相应课程内容之前,如下节课为设施布局章节,提前要求该小组成员设计场景,如设计一个新生产线需要设计U型生产线,假定车间主任、多能工和设备管理人员三种身份,要求在老师给定的专业词汇基础上,自行设计对话内容,时间十分钟以内。并且在课堂上允许其他同学的提问和互动。以学生为导向模式并不意味着教师完全对学生放任自流。教师作为主持人掌控学习氛围和场上气氛,课堂上两种模式随机转换,保证有张有弛,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通过情景对话方式真正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考察学生对专业词汇的正确运用。

2.2任务型语言学习理论的应用

阅读全文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国际化思考

摘要:能源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中之重,不仅可以促进相关国家经济发展,也是解决各国能源发展问题的有效手段。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担负着为国家与全球培养新能源战略性人才的重任,提升专业国际化水平是必然的趋势。本文以长沙理工大学为例,从新能源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途径、措施及初步成效进行了探讨,指出以双语教学改革为突破口,通过师资国际化、海外引智工程、国际合作交流、双语教学改革等,推动国际化。此项改革将促进本校新能源专业本科教育的转型,也对其他院校相关专业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专业;国际化

1问题的提出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为适应蓬勃发展的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应运而生的新专业,目的是为解决全球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及气候变暖问题;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可再生、可持续的清洁能源,替代传统化石燃料,从而推动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因此,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从开始创建就具有两个属性:一是全球担当合作精神;二是因为“新”甚至是“无人区”,所以必须要有开拓创新精神。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新能源蕴含着无限商机,是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世界各国竞相争夺的技术“高地”,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决定了人才属性必须要有创造力。特别是,2012年在党的十八大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1]和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战略[2],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契合此思想与战略,担负着为国家与全球培养新能源战略性人才的重任。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正在积极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努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能源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中之重,不仅可以促进相关国家经济发展,也是解决各国能源发展问题的有效手段。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第一大国。为共筑更加紧密的能源合作命运共同体,2018年10月在江苏苏州召开的“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上,了《共建“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部长联合宣言》,明确在2019年正式建立“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推动能源互利合作[3]。事实上,近年来新能源行业正日益国际化,其业务早已扩展至国外市场,国际合作非常紧密,处理国际性事务或技术问题越来越多,对新能源专业人才也要求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竞争能力;新能源技术是世界各国竞相争夺的焦点,我国需要培养一批能够站在新能源领域国际前沿的顶尖学术与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培养具有全球担当合作精神和很强工程素质与创新能力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是大势所趋。

2国际化研究和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以长沙理工大学(以下称“本校”)为例,从2008年底经教育部批准,开设了全国第二批、湖南省唯一的“风能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2011年被批准为湖南省特色专业,2013年5月顺利通过了湖南省教育厅的新增专业办学水平评估和新增学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评估,2013年根据教育部统一部署调整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专业自创办以来连续六年(2013年-2018年),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均排在学校前列,在省内、国内及行业都享有较高的声誉。据统计,全国开办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高校现有216所,在校学生人数大约六万多名。根据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联合中国科教评价网推出《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本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2016年、2017年全国排名分别为第六和第九位。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本专业经多年建设,软硬件条件都已初具规模,开展了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实习模式、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卓越工程师培养、产学研合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创造性、连续性的教研教改工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国际化”成为迫切需要。

3国际化研究与改革的途径、措施及初步成效

阅读全文

校企合作下科研基地研究生培养探究

【摘要】与本科生培养模式不同,研究生在校期间,只有第一学年有统一的课程安排,其余时间跟随导师完成项目或外出实习,因此,能否充分利用剩余两年(部分专业是剩余一年或三年)的时间对研究生进行有效的培养,决定了研究生能否学到更多的知识。为此,本文提出一整套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该方案要求在校内及企业分别建立科研基地,并以此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兴趣及基础水平制定培养计划,培养计划可分为校内与校外两个部分,同时,每个环节又可以分为理论与实践两个环节,待每个环节结束后,辅以成果验收及奖罚政策。实践结果表明,在该模式下,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成果输出、项目输出、毕业论文通过率、就业率、考博率等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充分实现以兴趣及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育人为宗旨,以完成项目及成果输出为检验方针,以为社会输送高质量人才为最终目标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实践平台;培养计划;成果验收;社会需求

1引言

2017年10月18日,在报告中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要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要逐步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举办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由此可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国家的重大战略举措[1],特别是最近十年,高校的培养方案中,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比重在不断增加,但是,按照当前模式培养的大部分研究生依然无法达到进入公司便可以熟练完成公司安排的各项任务的要求,研究生进入公司后,经常被要求先培训一段时间,适应公司的工作环境,掌握工作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技能。在这段过渡期内,不仅公司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研究生自己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研究生需要在短时间内经历巨大的转变,不仅体现在能力、水平,同时还体现在意识与为人处事方面,而这种转变是很困难的。因此,如何培养出优秀的实践型人才,是当前国家、社会、企业与高校共同思考的问题。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是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方式[2-5]。校企合作又被称为“合作教育”,最早是由美国学者赫尔曼⋅施奈德于1906年提出。国内校企合作起步相对较晚,1995年清华大学成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旨在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力度。与传统的高校主导的教学模式相比,校企合作模式以社会需要为导向,综合利用学校与企业的培养优势,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优秀人才[6]。校企合作是一个美好的愿景,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真正做好校企合作确是不容易。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校企合作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其一,合作机制有待完善;其二,政策保障相对薄弱;其三,企业安全保障措施不足;其四,企业研究生培养目标模糊,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其五,实习研究生流动性较大;其六,师资队伍技能单一。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在充分研究了学生、学校、企业以及政府的需求(具体需求见表1)之后,提出了基于科研基地的校企合作模式。在该模式下,分别在学校和合作企业建立科研基地,将科研基地作为校企合作的载体,在此基础之上,制定健全的合作机制及完备的合作方案,从双方共同的利益出发,在保障学生人身安全及企业利益的前提下,把培养学生当作最主要的目标。具体而言,本文以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动输工程专业,V2T实验室的全体学生为研究对象,在武汉理工大学校内及其合作企业建立双实验基地,并提出了完善的培养校内及企业“双能型教师”的方案,然后,制定完善的实验室运行方案,以及校企合作机制,最后,建立一种新型的研究生实习生招聘方案。当然,整个方案能否高效有序地运行,需要政府法律政策的支持,这也是这套方案区别以往校企合作模式的关键所在。

2建立实习招聘网站

目前,市面上的招聘网络种类繁多,应有尽有,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些网站大都是针对已经毕业的学生,对于现有的实习生的招聘网站,往往存在以下问题:其一,招聘网站主要是招聘学生过去培训,从中收取高额的培训费用;其二,招聘网站主要是针对于单个的实习生,往往还需要交纳一定数量的保证金,在这种招聘网站上寻找实习机会,学生的人生安全与个人利益都得不到保障。鉴于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新型的实习生招聘方案,登陆的费用由学校与企业共同承担,在该方案中,只有学校与企业的管理人员可以登陆,学生只能在该网站上查看招聘信息,而无法直接与企业联系。学校通过该网站可以快速查找到有实习需求的企业,然后,对企业进行综合全面的考查,企业通过最终的考核,则可以进一步与企业进行接洽。具体方案如图1所示。在该方案中,学生的利益既受到学校的保护,同时,也受到法律及企业的保护,同时该方案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安全保障。通过网站,有实习需求的学校能够快速找到有实习需求的专业对口的企业,成为了学校与企业建立联系的桥梁。

3建立校企合作的模式

阅读全文

基于实施问题创新教育论文

一、创新教育实施的现状

很多人士认为创新教育仍旧是素质教育的翻版,没有任何新内容。非教育界人士也有的采取观望态度,因为几年素质教育实施得使孩子被教育成了四不象的“人才”,没有特长,没有专长,又样样通,样样不精通。一个素质教育基础上的创新教育,再怎样大肆渲染也很难让人们完全的相信。于是口头大喊创新教育,却仍旧颁用着那种错误的素质教育实践,把不留作业,文化课删减,增加音体美课,课堂以游戏为主,考试以优良中差评价来充当新型的创新教育。

二、创新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问题

人们接受新事物总是很困难,对新的、一时无法接受的就认为是错的、不可信的。创新有大创新,有小创新,有此创新,有彼创新,搞创新教育绝不是从根本上推翻原有的传统教育,把教育变得面目全非。创新教育其实并不神秘,提出它是为了把它作为素质障碍因素教育的突破口,作为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只有从观念上接受了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其开展才能畅通,并卓有成效的进行。所以围绕创新教育应树立三大观念:一是树立人本教育观念。即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教育培养的是人,教育教学活动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不能把学生当成知识容器、考试工具和分数奴隶。二是树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念。学校无差生,只存在有差异的学生,他们都是人才,但都不是完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是扬长避短,使他们都成为人才。三是树立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价值观。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毅力、创新体力。

(二)认识问题

创新教育的目标不是追求传统教育和继续教育的“灌输”、“充电”和“加油”等作用,而某些学校却将其曲解,把创新教育与课堂教学对立起来,开辟所谓第二课堂,把课外活动作为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于是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小实验等就自然而然的成为创新教育的主流形式,导致创新教育的课外活动化和实施主渠道的非课堂教学化。其实,创新教育的非课堂教学化只是对整个创新教育活动的有益补充。如果单单如上理解,便是将创新教育狭隘化了。教育创新的主要内容首先是创新精神的培育,其次是创新思维的培养,最后才是创新能力的养成。对于基础教育而言,更应该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强烈创新精神的人,能够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起坚定的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出其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出其学习和创新激情;也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或缺乏创新思维的人,能够保证顺利解决对他而言的新的问题或能够深刻掌握知识并把这些知识进行广泛的迁移。一言以蔽之,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创新能力得以实现的前提基础。

阅读全文

电子技术教学改革实践

摘要:

高校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本文根据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思想以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结合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现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考核等方面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电子技术;教学方法;改革

引言

“电子技术”课程是能源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分模拟电子和数字电子两大部分,通过本课程学习,应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以及典型电路的设计方法和基本的实验技能,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电子技术方面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而且教学内容多、课时少、发展更新快,新概念、新技术和新设计方法不断涌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要求,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笔者对能动专业“电子技术”课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

1教学内容改革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