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毕业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地质毕业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地质毕业论文

化学专业社会实践探究

摘要:在地方高校从师范性向技术应用性转化的背景下探究应用化学专业社会实践发展模式,着重从办学定位、教学模式等几个方面研究应化专业的课程设计、化学实验、化工见习、化学实习及毕业论文等社会实践模式的转化,结合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应化专业2009-2014应化等五届学生的社会实践的经验,探索应用化学专业在社会经济转型下社会实践开展,有利于应用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提高应用化学专业学生技能和就业率。

关键词:转型;应用化学;社会实践;就业

2014年4月底在河南驻马店举行的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关于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上述讲话,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的战略部署———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积极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之路。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是35所高校发起成立了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者之一,围绕磷化工产业、都匀毛尖茶产业、地方民族文化产业、区域物流产业、大数据产业、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等贵州省、黔南州产业和资源优势办专业,着力办好六大学科专业群,积极推进转型发展[1-4]。基于学院转型的定位,化学化工学院系紧紧围绕黔南是亚洲最大磷矿肥基地的资源优势和“煤电磷、煤电铝一体化”产业体系对人才的需求,建设应用化学专业突出应用技能培养定位。专业方向凸显地域性特色,强化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1应用化学专业办学定位

从传统的单一性、演示性、验证性实验转变为综合性、设计型实验;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提高学生的敏锐洞察力和创新设计能力;从强调学术性转变为注重应用性,逐步建构了“2+1+1人才培养模式”。依托贵州川恒、瓮福磷矿、贵州金正大、贵州芭蕉田等含磷公司及黔南州质量技术监督检测所、黔南州环保监测站、黔南州药品食品检验所、贵州有色物勘地质队、厦门纤化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实践实训基地,构建化工见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实践教学模式培养有利于企业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同时增加学生的就业率[5]。

2教学模式的转化

化学化工学院在转型下培养适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应用人才,在2015年修订应用化学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强调应用化学专业的应用拓展的模式,切实从2+1+1人才培养模式入手,缩短理论学时,增加学生实验和实习实训学时,把学生从学究性转向应用技术性[6]。

阅读全文

管窥市场营销实习教学的近况及举措

一、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一)实践教学优势分析

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学院一方面与三联集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另一方面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与安徽四创电子、丰源药业、红顶集团、合肥毅昌科技公司、安徽顺丰速运公司等十多家企业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这些实习实训基地的建立满足了部分实践教学的需要。为完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学院、系部相继出台了实践、实训、实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相关管理制度及实施细则,并由院级教学质量监督部门和教务处共同监督执行。

(二)实践教学劣势分析

1.实践教学目标难以完全实现

由于受教学资源和师资水平的制约,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偏重理论知识传授,过分依赖书本,实践教学没有完全落实到位,教学目标难以完全实现,导致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相对较弱,特色培养不明显,无法与企业接轨,难以满足企业差异化、多元化的人才需求。

2.专业实践教学薄弱

阅读全文

岩土工程课程群的构建

一、建设途径

1.着力引进和培养青年教师

1996年首次开设岩土工程本科班时,课程群只有7名核心教师(4名副教授,3名讲师,1名博士)。1996年的师资力量明显满足不了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需要。充分分析研究国内外知名大学在岩土工程领域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过程,借鉴其成功的经验,我们深刻认识到,建设一支相对稳定、职称、年龄、知识、学缘结构合理、爱岗敬业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和保证。为了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采取的具体措施为:一是密切联系“211”和“985”高校,引进年轻博士,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二是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加强教师出国进修,提高年轻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激发青年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稳定中青年骨干教师。三是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瞄准博(硕)士生导师、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人才工程等标准,有的放矢,给每位中青年教师确立中长期目标,不断提高核心教师的学术、教学水平,提升师资整体实力。18年来,我们通过上述3项措施进行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师资队伍中教授和博士比例分别达到57.89%和63.16%。其中,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4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人选4人,湖南省普通高校学科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10人,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评审专家1人。

可以看出,目前师资队伍在年龄、学位、职称构成上比较合理,核心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提高很快,普遍具备团结协作、艰苦奋斗、朝气向上的优良精神,具有凝聚力,更具活力和创新精神。岩土工程课群核心教师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博士和教授为主体、老中青搭配合理、学历层次高、职称结构合理的一线教学队伍,在知识、能力、年龄、职称上有较强的互补性,有利于资源共享和业务能力的共同提高,也能通过老中青相结合促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作用。在青年教师的培养过程中,我们采取如下措施提高教学质量:第一,坚持岗前培训制度、持证上岗制度、助课制度、试讲制度,对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制,由资历较深的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对青年教师予以具体的帮助和指导,并把它纳入导师和青年教师的业务考核之中。第二,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各项教学比赛活动,如组队参加省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和学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等,对培养青年教师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第三,创造条件、积极鼓励年轻教师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调整教学大纲

1996年,我们开设1个岩土工程教学班,将原来单一的“土力学”、“工程地质”、“基础工程”发展为“工程地质”、“岩土工程勘察”、“土力学”、“基础工程”、“地基处理”与“隧道工程”课程群,满足交通和水利等工程建设的需要。调整教学大纲时,我们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原则,首先对学生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其次增加了实践学时;最后面向岩土工程班级时整合了教学内容。刚开设“岩土工程勘察”、“地基处理”与“隧道工程”课程时,6门课程之间不同程度地存在部分内容重复、课程之间的联系不紧密等现象,系统性不强,难以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当时市场上还没有《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教材,教学内容的取舍成为关键。以课程群的方式融合起来,整合了教学内容,使学生加深了对专业的认识,缓和了教学内容增多与学时减少之间的矛盾,缩短大学教学和工程建设之间的距离。例如,对岩土工程班级,将“工程地质”中公路工程地质勘测、“土力学”中土工试验与原位测试结果的分析与利用调整到“岩土工程勘察”课程,将“基础工程”中地基处理、特殊性地基上的基础工程调整到“地基处理”课程。将该课程教学与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与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考试内容紧密结合,实现了大学教学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实现了大学生与工程师或研究人员的对接。

3.合作或独立编写教材和著作

阅读全文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教学体系

【摘要】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利于构建我国工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推进工程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结合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从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实践平台、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等四个方面,结合专业认证要求,进一步完善专业教学体系。

【关键词】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教育质量;农业水利工程;教学体系

【基金项目】

本文系石河子大学校级教学项目“农业水利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成果。

目前石河子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学水平和科研实力得到了整合和提高,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形成了以博士研究生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成人教育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办学模式;形成了一支专业水平较高、师资结构合理、发展趋势良好的教师队伍;人才培养理念先进、目标明确、规范合理、操作性强;办学特色鲜明,优势明显,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成绩显著。为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为培养高素质专业性新型人才提供了平台。结合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也进一步完善。

阅读全文

工程设计下石油工程论文

一、石油工程设计教学现状计

目前,石油工程设计课程教学中主要包括:油藏工程设计、钻井工程设计、采油工程设计和储层改造工程设计等四个专题。石油工程设计是大学生在石油工程领域的第一次“实战”演习。其中,油藏工程设计中包括:井网布置和注采井组动态分析。钻井工程设计包括:井身结构设计、钻井液设计、钻柱设计、钻井参数设计、固井设计、井控设计和钻机选择等。采油工程包括:有杆泵采油系统工程设计、连续气举设计和电潜泵采油系统设计等。储层改造工程设计包括:水力压裂和酸化设计。根据教学计划安排,石油工程设计通常用4周~6周时间,时间比较紧凑。一般要求学生在这个时段内分别进行油藏工程设计、钻井工程设计、采油工程设计和储层改造工程设计等。这四个专题的设计内容根据不同油田的生产数据、钻井数据、地质资料等进行,也即只做以一口井或一个井组为对象的单项工程设计。四个设计之间,没有共同的设计基础数据,相互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每个设计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二、单项工程设计教学的优点

1.成熟的教学内容降低指导难度

在石油工程设计中,各个单项设计的内容几乎没有太多的更新。以钻井工程设计部分为例,在钻井工程设计阶段,通常选用某油田的真实《钻井设计》作为主要参考资料。由于钻井工程设计内容较多,在设计的过程中,将学生分组,每小组3人,分别进行水力参数设计、固井参数设计、钻柱及下部钻具组合设计等,再将三部分内容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钻井工程设计。在进行各部分设计的过程中,学生根据教材或专业书籍、工具手册上给出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这个过程就是先有结果,之后要求学生根据现有专业知识进行结果复核。一般情况下,指导教师对每口井的钻井设计计算结果出现的各种问题较为了解,教学指导过程难度较小。

2.较短学时内保证各单项设计的完整性

由于石油工程设计的内容较多,而教学学时较短,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得到各个单项设计过程的训练,同时也为了保证每个单项设计的相对完整性,对每个部分的设计内容都进行了适当的简化,便于学生抓住重点,训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利于较短时间内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阅读全文

矿业院校地质勘查课程改革实践

1问题的提出

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煤炭地质勘查则是资源开发利用的先导性和基础性工作。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煤炭部属院校归属地方,归属地方的煤炭高等院校已更名、合并或升格;原煤田油气地质与勘探专业归并为地质工程专业。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003年前后,煤炭工业低潮,煤炭地质勘查队伍缩减。由上述因素导致煤田地质勘查类课程停开,部分院校仍开设矿产地质勘查类课程,但内容转为一般性矿产地质勘查,对于煤炭地质勘查而言没有针对性。因此,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对能源的强劲需求,煤炭工业进入新一轮发展高潮,煤炭地质勘查工作蓬勃发展,对煤炭资源勘查与评价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旺盛,在大学本科阶段开设煤炭资源勘查类课程的重要性日益显著。近年来,各原矿业类高校地质类专业相继不同程度地对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加强了煤田地质和资源勘查方面的比重,以适应人才市场的发展变化,同时也使矿业类高校的传统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2课程目标定位

煤炭地质勘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以基础地质学、煤田地质学等当代地质学基础理论为指导,以钻探、物探等先进技术手段为核心,同时还涉及矿产资源评价和矿产资源管理等学科知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矿产地质勘查体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地质勘查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发展,资源/储量分类国家标准和矿产地质勘查规范的实施以及矿业权市场的建立,对从事煤炭地质勘查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工程管理人员提出新的要求。当前,矿产勘查工作的最大特点是呈现多样化和逐步走向市场化,煤炭地质勘查人员不仅需要坚实的地质理论和勘查技术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经济评价和矿产资源管理的知识,从而必然促使煤炭地质勘查学科内容的调整和拓宽。当前,矿产地质勘查工作的基本特征是从技术型发展为技术-经济型,“煤炭地质勘查”课程的培养目标也从原有的纯地质技术人才拓宽到以地质技术为基础、掌握一定的技术经济评价和矿产资源管理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

3课程内容体系

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作为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涵盖内容较广泛,主要涉及煤田地质学、煤田普查与勘探、矿床技术经济评价和矿产资源管理四门学科,它们各有独立的科学体系,而又是密切联系的一个整体。煤田地质学是研究煤、煤层以及含煤岩系成因、性质和其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是煤炭地质勘查的理论基础。煤炭地质勘查是一门来自生产而又直接为生产服务的学科,其目的是为煤矿设计与建设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保证煤炭资源合理而顺利的开发。其主要任务是运用煤田地质理论及其相关地质理论,选择相应的技术手段和工作方法,经过一定阶段的工作,寻找和探明煤矿床,对煤田的地质与开采技术条件进行研究;并结合当前我国技术经济政策的有关规定,对煤矿床做出正确的工业评价。可行性研究属于工业技术经济学的范畴,是煤炭资源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可行性研究的核心是煤矿床技术经济评价,其任务是应用经济学的原理,根据煤矿床地质勘查工作所获得的资料,选取合理的技术经济参数,预估煤矿床未来开发利用的经济价值和经济、社会效益,为煤矿床地质勘查项目取舍和矿山开发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矿产资源管理属于管理学范畴。矿产资源管理是矿产资源主管部门以矿产资源所有权者和国家行政管理者身份,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矿产资源进行的综合管理,包括矿产资源的储量管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监督管理和矿业权管理等。煤田地质学是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工作的理论依据。煤炭地质勘查不仅是一项地质工作,而且又是一项经济活动,勘查工程的实施要符合经济原则,以最小投入获取最大地质成果勘查成果和最佳经济效益,技术经济评价是煤炭地质勘查的重要主要任务之一。矿产资源管理的目的和任务,是体现国家的意志、维护矿产资源所有者权益,保障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活动依法有序地进行,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效益和环境效益。因此,在矿产勘查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煤田地质学、煤田勘查、煤矿床技术经济评价和矿产资源管理四门学科之间的联系日趋密切,逐步形成与走向市场化进程相适应的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的新学科框架体系。

4教学实施

阅读全文

土力学教学方法研究

 

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世纪新阶段,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出发,综合分析世界发展大趋势和我国所处历史阶段,作出了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中央大力强调科技创新,号召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学作为培养人才与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1]。   创新人才的诞生取决于多方面条件,既需要优秀的内在因素,也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创新人才不是单靠教育所能解决的,也不是单靠学校教育就能培养出来的,学校不能把所有学生都培养成创新人才,但是大学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与创新人才的成长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因果联系[2]。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金融危机之中,我国的经济也受到了较大的冲击。目前全国人民的中心工作就是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三保”工作。高等学校要在“三保”工作中保证学生的就业稳定,同时推进自主创新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工作。在改革开放以来的高等学校教学指导思想中[3],高职高专类学校、民办大学、普通全日制大学之间存在一定的自然分工。高职高专类学校主要开设职业性课程,培养职业型人才,而大学中的课程设置应反对随意性,坚持课程设置的体系性;反对分化性,坚持课程设置的综合性;反对职业化,坚持课程设置的基础性;反对肤浅性,坚持课程内容的学术性。在目前金融危机过程中,为保障学生就业,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必须密切加强学生职业化实践技能培养,统筹兼顾教学环节的学术性与职业实践性。如何把握创新性人才培养与职业化教育,是目前大学教育的难点。   本文将结合土木工程专业基础课的《土力学》教学,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方面,阐述在《土力学》教学中如何开展既符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素质教育又能使学生得到技能实践的职业化教育。   二、《土力学》教学现状[4]   1.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矛盾   当前,各高等院校为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提高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上来,因此拓宽专业口径成为教学改革的一大趋势,即要求学生在校期间不断增加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扩大知识面。这样就使专业课程的学时越来越少,对学生的实践性能力培养也随之削弱。   2.教学内容相对滞后   教学内容的更新与学科发展相比滞后现象更加明显。近年来,地基勘察和土木测试的技术发展迅猛,地下工程的新科技、新理论不断涌现。但《土力学》课程内容偏于陈旧,教学内容的更新程度远落后于学科的发展。   3.课程横向跨度大、难度深   《土力学》作为专业基础课,课程涉及到的预备知识和相关领域较多,课程的横向跨度大,它与工程地质、水力学、建筑力学、建筑材料、混凝土结构理论等课程有密切联系,与这些课程的交叉加大了学习这门课程的难度。   4.教与学的矛盾   教材内容相对陈旧,理论过多,实践性环节偏少;课堂教学讲得过多、过细,启发式、讨论式少;课外学习疏于指导,学生学习缺少积极性、主动性,自学能力差。教学效率难以得到进一步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理念   近十几年来,我国大学课程的改革持续进行,如调整专业设置、大平台招生、推行学分制、开设通识教育课、本科教学评估等等,有了一定进展与成效。但总体而言,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没有发生实质变化,“传授-接受”教学模式仍占统治地位,仍然处于“应试教育”、“填鸭教学”体制之下。大学的学习环境、学习内容与社会对学生培养的要求存在较大脱节,虽然试图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教学理念模式未变,教学的效果并不太明显,学生很难将所学到知识转化为创新实践能力,这与社会对学生的职业化要求还存在不小差距,造成了大学生毕业在社会中的声誉不高,“什么都知道一点,但是什么都不会干”的印象。   本文认为应在大学专业课的教学中推进研究实践型的教学理念[5]。研究实践型教学的内涵是丰富的,根据“研究与实践”侧重点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取向   教学中尽可能多地侧重于引领学生从学术探究过程的思路出发来理解各个教学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的来龙去脉与局限性。教学中不仅仅关注现有知识讲解,更重要与更关键的是讲解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在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研究精神;教师的研究经验以一种更加弥散的形式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学是过程指向而不是结果指向,这里的过程既包括知识的创造过程也包括学习的过程。例如:在《土力学》教学的“有效应力”知识点讲解中,就应阐明为什么要引入有效应力的概念、有效应力的实际物理意义、间接获取有效应力的方法等等[6]。   2.实践为本   教学尽可能地通过实践活动或对实践环节的讲解来阐明知识产生与运用的背景与用途,使学生能够将教学知识与社会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并能开展创新性实践活动。实践为本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的设计应主要围绕实践性教学活动展开,而不是以学科内容为中心;教师需将在研究实践活动中积累的经验整合到教学活动中;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区分不再泾渭分明;实践与教学之间的双向交流、相互促进得到了广泛的拓展;学生直接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例如:在《土力学》教学的“土压力”知识点讲解中,不仅要讲解主动土压力、静止土压力、被动土压力的求解公式,更重要的应阐明土压力中存在三种土压力的物理实质,以及不同土压力在常见的不同工程实践中运用的领域。#p#分页标题#e#   3.研究与实践相互支持   以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作为事实根据支持教学;运用学术研究的前沿问题和工程实践案例融入教学活动中;为促进知识的掌握需要在课堂之外参与实践;教师应将自身的研究与工程项目实践融入教学之中。例如:有效应力的工程效应教学环节,引入地震工程的砂土液化灾害机理的讲解;土压力知识引入到基坑工程的工程实例中;土的物理性质指标与土的结构性前沿科学研究相联系。   四、教学方式   1.以“问题解决法”作为基本的教学方法[7]   以知识点问题为框架和载体,以探究、研究学习的方式讨论问题,最后以知识点问题的解决作为教学最终目标,从而实现相应知识点的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辅以情境教学和案例教学的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在“问题解决”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问题的提出应设置相应情境,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深入探究问题的热情。   (2)问题的设置要针对教学目标,具有系统和逻辑性的特点,而且问题应尽量简练。   (3)问题的解决过程,应体现探究学习的思想,就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例如:在《土力学》的“单一压缩层的变形量计算公式的推导”一节教学活动中,传统的讲解以“分层总和法的计算步骤”作为主线,结构不够清晰,不易于学生对“分层总和法”计算原理本质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容易生硬死板,加之“分层总和法”计算过程繁琐复杂,因此,学生根本无法完全理解和掌握此种计算方法,课后的练习只能参照例题,依据计算步骤生搬硬套地进行计算求解。以“问题解决”教学思想贯穿教学过程中,通过①如何分层;②计算深度如何确定;③单一压缩层变形量如何计算三个基本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层总和法”的计算原理,从土力学最基本的原理出发,一环扣一环地探究出问题的解决思路。整个过程由师生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不是教师独自生硬地介绍计算方法。采用此种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学生普遍反映易于理解计算原理的本质,容易把握计算思路。   2.将科研最新成果纳入教学内容[8,9]   教学应该是面向未来的,所以必须设计积极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时展的要求。首先,应注重教师本身的知识更新。岩土工程的新理论、新方法不断出现,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从知识海洋中汲取营养,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开展科学研究。只有把反映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及时充实到新的教材及课堂中去,才能为学生探索新事物,培养创造能力奠定基础。其次,是教材的更新。更新现有教材内容也是更新教学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目前不断有“新教材”出版,但基本内容没有太大的变化,一般都是根据“新规范”将原教材进行修改变为“新教材”。教材中实践环节的内容已过时,但仍列为重点讲解内容,所以教师必须经历备课的艰辛,认真研究教材,参阅国内外资料,收集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和了解发展趋势,开阔视野,并有取舍的用于课堂教学,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3.以实践作为教学的重要手段[10,11]   《土力学》是指导实践的一门课程,学生不仅应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创造性思维,还要具备将基础知识与创造性思维转化为实际效能的实践能力。   首先应注意与实验教学的结合,实验在《土力学》的学习阶段和学生毕业后能否较快的适应工作要求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安排内容适当的实验课,将课堂讲授内容与实验室结合,进行实际工程实验教学,这样从实验的原理、目的、操作、资料整理等方面,结合实际工程实验数据把知识讲深讲透。在实验教学中可注意加强教学研究,选择能反映本学科发展和研究的基本过程与基本方法,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过程,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到实施,以及结论的得出,完全由学生自己来完成,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注意与毕业论文的设计相结合。学生毕业论文是四年学习的一个总结提高的过程,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工民建方兴未艾,地下建筑、水利工程、路桥工程的大规模开展,为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实习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特别是地基基础问题在实际工程中遇到很多,软弱地基加固、深基础开挖、桩基工程等岩土工程的热点问题已成为学生论文题目的首选。为此,《土力学》课堂教学结合《土力学》理论,有计划、有步骤的安排与岩土工程的热点问题有关的习题课或大作业。例如:地基应力与地基沉降计算;挡土墙设计与土压力计算;排水固结系数的确定与孔隙水压力的计算等等,以解决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的理论计算问题。   4.专业教学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土木建筑人才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是肩负重大责任的,建筑物质量的优劣、造价的高低都和建筑人才的素质有密切联系,他们可以为国家作出贡献,但也有可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培养学生的事业心。事业心表现在对自己所承担的工作专心致志,孜孜以求,不怕困难,努力进取,不做则已,一做就追求做好、做出色,对自己从事的事业不断探索,不断开拓,有作为、有创新。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必须有事业心,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事业具有广阔前景。   土木工程通常都耗资巨大,作为土木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养成严格要求、耐心细致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   五、结语   土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强调实验、注重实践、依赖经验,教学改革难度较大。近年来土力学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在岩土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教师必须不断学习,跟上时代要求,既着眼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又兼顾大学生的职业化培养,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才能使学生具备创新实践能力,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p#分页标题#e#

阅读全文

安全工程专业瓦斯地质课程体系优化

摘要:我国煤炭和煤层气资源丰富,但由于地质条件复杂,煤矿瓦斯灾害严重,煤层气资源开发受限。瓦斯地质研究是煤矿瓦斯治理和煤层气开发的前提和基础,进行瓦斯地质方向本科人才培养为煤矿减灾抗灾、煤层气规模性开发提供人才智力支撑。结合河南理工大学瓦斯地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现状,基于瓦斯地质方向课程体系优化的思路和目标,对河南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瓦斯地质方向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构建了以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专业公共课程模块、方向专业课程模块、实践环节课程模块为框架的瓦斯地质方向合理的课程体系,增强了课程之间内在逻辑,减少了课程间的重复与脱漏。

关键词:瓦斯地质;安全工程;课程体系;优化

1瓦斯地质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煤炭和煤层气资源丰富,但由于地质条件复杂,煤矿瓦斯灾害严重,煤层气资源开发利用较少。[1]煤层瓦斯是地质成因的,受地质条件的控制,为了解决煤矿瓦斯灾害和煤层气资源开发技术瓶颈,河南理工大学在上世纪60年代在全国率先开展瓦斯地质研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开创了瓦斯地质学科,首创了瓦斯地质理论,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瓦斯地质理论体系,为我国煤炭工业安全生产和煤层气开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瓦斯地质学科逐步完善的历程中,通过开设各种培训班,研究生班和博士、硕士研究生学位教育等各种形式培养了大批瓦斯地质专门人才;如1985年经煤炭部教育司批准我校招收瓦斯地质研究生班,培养了一批瓦斯地质专家;1982年原煤炭工业部组织开展全国煤矿瓦斯地质编图工作和2009年国家能源局组织开展新一轮全国煤矿瓦斯地质编图工作,通过各种形式培训班,对工程技术人员普及了瓦斯地质专业知识;研究生学位教育方面,招收少量的瓦斯地质理论与应用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了较高层次的瓦斯地质人才;但在本科层次瓦斯地质人才培养方面,基本属于空白。河南理工大学为了满足煤矿安全生产实际需要,使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具备瓦斯地质基本知识,在安全工程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加入了瓦斯地质学课程。尽管如此,很长一段时间瓦斯地质专门人才培养仍主要停留在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层次上。这样的培养层次,一是瓦斯地质方面的人才不能满足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的需要,二是由于缺失本科阶段瓦斯地质知识结构、基本理论的系统学习,使得博士、硕士研究生层次瓦斯地质方向人才培养困难和生源不足。因此,进行本科层次瓦斯地质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为了满足我国煤矿急需培养大量的瓦斯地质人才的实际和我校瓦斯地质学科的未来发展,河南理工大学从2011级开始在安全工程专业的基础上开设了瓦斯地质方向本科班,进行本科层次瓦斯地质人才培养,目前已毕业两届。

2瓦斯地质方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意义

课程体系是一所院校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进行的有计划、有系统的课程安排。安排合理的课程内容既能反映出学科的主要知识,又要符合知识发展的规律、时代的要求与前沿;合理安排各门课程之间的结构,调整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促使各门课程之间衔接有序,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获得某一专业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以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因此,课程体系是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与其所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素质。[2]合理的课程体系能培养出素质全面的人才,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3-5]瓦斯地质学科是河南理工大学的旗帜和标杆,进行瓦斯地质人才培养,加强瓦斯地质专业的建设对保持瓦斯地质学科领先地位和发展后劲意义重大。为了瓦斯地质学科人才培养和未来发展,2011年,河南理工大学在本科层次上依托安全工程专业专门新开设了瓦斯地质方向,为瓦斯地质人才培养开辟了新的途径。该方向开设初期,瓦斯地质方向课程体系主要基于国内煤炭行业安全生产和煤层气勘探开发需求以及参考安全、地质、采矿等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设置。瓦斯地质方向经过6年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实施,以及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后的反馈信息和相关高校的调研发现,本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专业课程特色不鲜明、部分课程开设顺序衔接不合理、部分课程课时分配不合理、部分课程出现内容重复等突出问题,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因此,优化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建设合理的安全工程专业瓦斯地质方向课程体系对培养瓦斯地质专门人才,继续保持河南理工大学在瓦斯地质方面的优势和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3瓦斯地质方向课程体系优化思路、目标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