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地理学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旅游地理学的教育方式
旅游地理学是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一门集趣味性、实践性、应用性、综合性为一体的新兴课程,是旅游从业者所必备的基础知识。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为学生今后从事旅行社经营、导游服务、饭店管理、旅游地建设与区域旅游开发等工作,提供必要的常识和理论知识。但不同层次院校的学生对于该课程的深度要求与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学习特点,明确培养目标、认真钻研不同类型的教材,综合设计难度相宜的课程内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对旅游地理课程教学的设计和方法进行探讨。 1旅游地理课程的特点 从教材方面来看,难易程度有差别。目前,针对本科层次旅游管理专业的旅游地理教材大概有两种类型,①《中国旅游地理》,对中国的旅游资源类型及地理分布、旅游地理区划方案及各行政区的特色旅游资源、经典旅游路线等进行了较多描述和分析,同时也兼有旅游客源地理、旅游交通等方面的内容。②《旅游地理学》,基于国内外著名旅游地理学家推荐的重要文献和学术期刊,对旅游者行为、旅游需求预测、旅游资源和旅游地评价、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地生命周期与空间竞争、旅游交通、旅游区划、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旅游规划等方面进行介绍和分析,因此理论性较强。从内容方面来看,基础知识较丰富。不论采用哪种类型的教材,旅游地理课程教学内容涉及广泛,包括旅游资源及其分类、旅游客源需求、旅游交通、旅游区划等多方面,且具备较强的系统性。 2合理定位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应用型本科院校具有明确的就业导向性,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从事的是旅行社经营、导游服务、饭店服务与管理等工作,因此,掌握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理的基本常识和基础知识,对于做好旅游业服务性工作非常必要。另一方面,旅游地理学中的旅游者行为与需求预测、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地生命周期与空间竞争、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等,则是本科层次旅游管理专业高年级开设《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景区管理》等课程的必要理论基础;同时另外一部分学生有志于在本科毕业后继续学习深造,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则有助于他们形成基础理论的思维方法。因此,也需考虑在课程内容中融合旅游地理的理论知识。基于以上考虑,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旅游地理课程设计,首先应定位合理的教学目标,即让学生全面了解我国旅游资源的各种类型和分布,了解人类旅游活动的生产和发展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理解旅游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为旅游服务工作和后续的学习研究提供必要的常识和理论。其次,明确难度适宜的教学大纲内容,即以教学目标为指导,综合《中国旅游地理》和《旅游地理学》两种类型教材的优势内容,合理分配介绍性和理论性知识的学时。 3采取实用的教学方法为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让学生对介绍性知识形成记忆,对理论性知识达到理解,需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 3.1声像“导游”法,生动直观助记忆声像“导游”法是指图、文、音、像并茂的多媒体教学。旅游地理教学中记忆性知识点很多。整合网络资源,借助多媒体课件授课,一方面课件展现信息容量大,另一方面因形象生动、真实直观,学生理解吸收掌握快的优势,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同时,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提供了很好的便利条件,可利用欣赏在线景点视频的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氛围中学习。 3.2合作学习法,调动参与意识合作学习是基于群体力学的一种现代教学体系,强调在合作中取长补短、团结协作,是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和创造性学习能力的一种方式。旅游地理课堂合作学习法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小组活动,如:课程围绕中国旅游区划展开小组合作学习,由小组成员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个旅游大区的地理环境、旅游资源类别、旅游空间格局和游览区基本情况等,并对该大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该方法可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3.3模拟导游法,强化实践训练模拟导游法的具体实施过程是:教师将必须掌握的知识点设计成具体的旅游线路,指导学生自习,要求按旅游线路制定行程,编写导游词。通过交通图引领“学生旅游团”向景点出发,利用多媒体影像依次展示需要学生掌握的景观图像,让学生做路途和景点的导游解说。模拟导游法的成效体现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全体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学生收集信息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3.4案例教学法,解释说明理论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案例应该具有典型性,且应该与所对应的理论知识有直接的联系,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强调生动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旅游地理学课程中兼有介绍性知识和理论性知识,介绍性知识丰富生动,理论性知识相对枯燥,学生的兴趣程度有较大差别。但其理论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说明解释某个理论,还可选取典型案例运用该理论进行分析,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 3.5任务教学法,强调理论应用任务教学法,是指“学生中心,从做中学”的教学模式,主张教育的中心应从教师和教科书转到学生,引导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学习。课堂教学始终围绕既定的教学任务展开,使每节课目的明确、内容实在、效果最佳。在应用型本科旅游地理课程中,可将旅游者需求预测、旅游资源和旅游地评价、旅游景区环境容量测算、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分析等设定为多个独立教学任务,指导学生以小组和案例的形式开展学习,鼓励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分析。
地理学科创新教育思考
【摘要】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地理教学中强化创新教育,教师首先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更新观念,对教育对象有全新的认识,此外,还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努力提高地理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
地理教学;创新教育
有许多地理现象具有神秘色彩,使得人们不断地发挥创造性思维潜能,不懈地探究。有许多地理研究学说,诸如大陆漂移说、冰川学说等,都是创新思维的成果。可以说,地理学科时时处处都充盈着创新教育的因素,利用这些因素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改变教学观念,相信学生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当代中学生知识面宽,思维活跃,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曾有学者说过:“要鼓励学生创新,教师不能用保守思想、传统方法和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正因为不相信学生,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发展,从而扼杀了许多联想好奇的欲望和能力。”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世界科技史上许多重大发现都是来自于外行的贡献。原因是外行人员不受行内规矩的限制和束缚,不在原有的知识领域“绕圈圈”,能用新的思路从新的角度去研究地理现象。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者是年轻的气象学家魏格纳,但他勇于创新,使得他这个外行也提出了新学说,为现代地学理论的诞生导航。高中学生的思维尚未定势,他们往往可以通过想象和直觉等非逻辑方法领悟出一些感性认识,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和思路。如在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的教学中,学生可能会提出“宇宙是怎样产生的?”“为何存在黄赤交角?”“极光为何只产生于两极?”“地球上人类的起源是否由外星球迁移而来?”等一些问题,这些都说明当代中学生具有好奇探究的兴趣,而这正是学生的创新的可贵起点。
通识教育地理学功用和取向分析
摘要:通识教育是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在当代大学通识教育中,地理学具有提升人生品质、润泽人文情怀、培养综合能力、促进战略思维的独特作用。目前在国内外大学的通识教育体系中,地理学已经初步表现出在人才培养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还未能充分体现育人价值。面向通识教育的地理学,应当建构人的发展、学科发展和社会发展三位一体的体系,树立观念养成思维,传授知识训练能力,涵养德性转变行为,全面系统地纳入到通识教育基础体系中去。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学通识教育;地理教育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在内的美国高等教育模式传播到许多国家和地区,使得通识教育成为现代大学教育中普遍的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通识教育有着不同的课程形态和实施方案。一般来说,通识教育由校级统筹,跨院系、学科开设,主要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选修课通常由学校安排相应的主题模块,实行开放课程体系,鼓励本科生跨专业选课。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大学的通识教育体系,地理学内容均占有一席之地。尽管地理学在当代大学通识教育体系中并非核心的基础性课程,但在培养基本素养、完善科学基础、训练信息技术和方法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1][2][3][4][5][6][7]在中学阶段,地理教育对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充分认同。但在大学阶段,地理教育在培养学生的一般能力方面的核心价值仍值得深入讨论。高等教育研究已经揭示,通识教育不仅仅意味着“理性的发展”和“心灵的装备”,也不仅仅注重“生存的能力”和“实用的技能”,而是希望让受教育者能够超越学科的分野和壁垒、穿越“变化的时代或时代的变化”,涵养和提升智慧水平,从而成为“虽然没有受过任何类似对付今天各种问题的培训,但却有教养、善用智识、以广博的视野处理所在时代不断变化之问题的人才”。[8]在大学教育的历史长河中,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随着关照主题的迁移和不同思潮的激荡经历着深刻而巨大的变化。当今时代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复杂性、多元性、不确定性成为重要的时代特征。气候变化、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社会经济体系治理等全球性重大挑战亟需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解决全球性重大挑战背后的核心科学问题,也在推动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弗莱克斯纳所强调的具有“适用于任何领域的智慧”的人才之重要性愈加凸显,重新认识和设计大学通识教育以培养此类人才之重要性愈加凸显。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可持续发展公民必须掌握一些重要能力……(包括)系统思维能力、预期能力、规范能力、战略能力、协作能力、批判思维能力、自我意识能力、综合的解决问题能力”。[9]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则提出,未来的全球公民需要“能够体察本土、全球和跨文化问题;能够理解并欣赏他者的观点和世界观;能够参与开放、得体并有效的跨文化互动;能够为集体福祉和可持续发展采取负责任的行动”。[10]不难看到,学习地理在培养这些跨领域、横断学科的“可持续发展素养”和“全球胜任力”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重新审视当代大学通识教育中地理教育的意义和地位,重新探索当代大学通识教育中实现地理学价值的方法和路线,可以进一步明了地理教育立德树人的功用,厘清地理教育面向大学生素质培养的转变方向。
一、通识教育地理学的独特功用
长期以来,对地理学的一些认识误区在社会公众中普遍存在,影响深远。例如,“表记论”认为“地理学直一种琐碎庞杂之表计耳,安得谓之科学哉”;“方志论”把方志等同于地理学术著作,认为方志即“地理专门”;“文科论”错误理解学科属性的文理之别,把基础教育考试中的学科分类等同于科学分类,认为地理学只是文科生的学习科目;“无用论”用狭隘的“工具主义”思维来否定地理学习的价值,觉得和其他科目相较而言,学地理在日常生活和职业生涯中用处不大;“非科学论”把“经验实证”作为判定科学的唯一标准,认为地理学研究缺乏可证伪性,也没有归纳实验的条件,因此不能称之为科学。产生这些认识误区的原因固然复杂多样,但在世界范围内很长时间以来对不同层次受教育者开展的偏颇失衡乃至错误的地理教育恐怕要负重要的责任。对于未来不会从事地理学专门研究工作但需要接受大学教育的受教育者而言,在基本的“导论”层面上了解地理学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地理学能培养什么样的人,地理学怎样培养人,是正确理解地理学和大学通识教育关系的基础。在这个意义上,至少应当对现代地理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独特功用有所认识。
1.提升受教育者的人生品质
基本的地理学知识是人们得以正常生活的保障。日常生活离不开地理学。穿衣饮食、出行购物、择校置业,在各种常见的生活场景背后,其实都有看不见的地理学在发挥作用。即使是信息技术设备高度发达和普及的今天,看地图寻找道路和位置、了解天气信息选择着装和随身物品、根据目的地的地形地貌特征制订出行计划、熟悉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和景观特点更好地享受旅游生活等,仍然是每位现代公民不可或缺的功课。在面临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时,具备基本的地理学知识能帮助人们做出更加正确的判断和计划,实施安全合理的避险和救助行动。由此可见,地理学并不遥远,它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基本的地理学知识是人们树立正确自我意识的基础。在古希腊哲学家看来,“认识自我”是人类发展的高峰,也是道德产生的根源。而自我意识的确立,实际上和人们在自身与他人的关系、自身和环境的关系问题上的认知发展有着根本性的关联。地理学是关于地球和地球上自然环境、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研究。地理学使得从地方尺度到全球尺度研究人类活动及其相互关系、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成为可能。受过地理教育的公民能够理解人与人的关系,也能够理解个人对自然环境和他人的责任。地理教育能帮助青少年学会如何与所有生物(包括人类自己)和谐相处。[11]基本的地理学知识是人们达成更高需求层次的支撑。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需求层次论指出,人类需求可以划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五个从低到高排列的层次。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是实现自我理想,发挥个人潜力,获得精神满足的需求。因此,达成更高的需求层次,实际上是要树立崇尚精神的生活质量观,不再推崇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和物质享受,而把拥有智慧认为是一种幸福。作为塑造心灵,启迪智慧的重要内容,地理学无疑是追求人类高层次需求的支撑。即使学生们不再进一步学习地理学课程……他们也已接触到本学科丰富而广博的内容,并且作为一个有教养的成年人为了完成当前和未来的任务而掌握了新的洞察力和理解力。[12]
高校地理教学问题及转型
摘要:现代地理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但是地理学的教育在高中和大学阶段都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最明显的表现是教学与实践脱节。在延续地理学基础教育地位的同时,加强地理学实践分量,增加地理教育内容的外延拓展对于促进地理学教育与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在具体分析地理学教育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3点对策:(1)加强顶层设计;(2)以科普为抓手推进地理学学科文化建设;(3)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关键词:地理教育;改革;拓展;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地理学是具有自然与人文要素,双重属性的古老学科[1,2]。地理学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人地关系”。人所特有的发展性和能动性决定了地理学所包括的内容日新月异,既有古老的地球公转、自转和地方时等问题,还有现代的城市布局、空间形态和旅游问题等等。目前,地理教学内容主要依托于地理课本和教材。地理课本的知识是地理教学的主要知识支撑框架,这一框架主要服务于各种考试和评优。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老师多讲考试的“重点内容”,跳过他们认为“无关紧要”的内容。这就造成了三个后果:第一,地理教学的程式化。重点的内容年年讲,烫馊饭。对地理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降低,有的学校甚至用其他学科的老师去兼职地理老师,甚至以此来标榜师资的节约和老师的无所不能;第二,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理解不到位,兴趣不高。在我的父辈中都流传着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导致地理学过渡地被忽视。我们不能忘记的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钱学森先生提出了我国需要加强研究的11个研究部门,其中认为地理科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汇合科学,其从整个科学体系中提出界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桥梁科学”[3],是11个研究部门的重中之重。地理科学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系列的科学。现在的地理学教学内容的程式化和无新鲜感导致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普遍不高,经常学生讲地理学好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语数外学好才是根本等等。而且这种潜意识越来越严重。甚至有很多高中生认为城市规划是学建筑和土木工程学科的人做的,这都是对地理学的理解不到位的后果。第三,地理学的科学性降低。地理学是一门科学(Science),既包括自然地理学(Physicalgeography)也包括人文地理学(Humangeography),甚至还包括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GIS、RS)。在大学学科门类中属于理学的范畴,而在高中,地理学则被划为文科的范畴。其实,地理学的科学性在于解决人地关系中出现的问题。这一核心思路特别重要,比如我们通过地理课本知道城市有明显的热岛效应,这是由于城乡之间的热排放差异造成的。但是我们不知道城市热岛对区域生态环境有什么样的影响?城市热岛产生的城市风对城市生态有什么样的影响?该怎么去利用?这些掌握知识后的应用和拓展部分基本上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涉及。这一趋势在逐渐降低地理学科学性的同时,也在逐渐降低地理学后背人才的储备和社会认知。地理学的科学性最直接的体现是在解决我国2010年以后出现的,由于快速城市化带来的农村人口和资源流失的问题,即农村的“空心化”问题。这一问题的出现导致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中本来就处于弱势的农村,变的更加落后与脆弱。我们的地理学者通过地理学中最基本的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CentralplacetheoryofChrisatler),对空心化严重的村落用地进行重新整治和布局,以达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农村生产活力恢复的目的。为此,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陆大道院士与刘彦随研究员专门到国务院常务会议做相关的汇报。基于此认识,党的报告也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战略提出并实施。这是我们地理学人对国家可持续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想要提升地理学教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提升地理学的学科地位与社会认可度,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二对策与思路
(一)加强顶层设计
地理学的分支学科众多:农户地理、交通地理、旅游地理等等,是已知学科门类分支最为复杂的学科,这也反映出地理学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紧密联系。这样既复杂又与社会经济紧密联系的学科,其人才培养离不开地理学的顶层设计与规划。通过顶层设计与规划,对未来地理学需要重点关注的经济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梳理,同时分析未来地理学发展需要解决的重大技术难题和重点领域方向,进而对地理学的教育提出符合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培养方式和内容。正基于此,美国国家研究院在1993年就专门发起成立了“重新发现地理学委员会”,其主要针对在此前十年来地理学这门学科在美国经历的一场复兴,首次对近1960s年以后的美国地理学发展进行了综合评估,并于1997年出版研究报告《RediscoveringGeography:NewRelevanceforScienceandSociety》[4]。我国在2002年12月由学苑出版社出版了中译本《重新发现地理学:与科学和社会的新关联》。2010年,美国国家学术出版社又正出版了该委员会的研究报告《UnderstandingtheChangingPlanet:StrategicDirectionsfortheGeographicalSciences》[5]。2011年7月,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组织翻译的报告中文版《理解正在变化的星球:地理科学的战略方向》。另外,我国的地理学教育发展最核心的制度设计就是高考的考试与录取制度。加快高考考试与录取制度改革,提升地理学的重要性是其中的一条核心思路。
人文精神渗透初中地理教学的方法
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活动要全面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人文素养逐渐被教师所重视。文章主要分析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结合目前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现状,探讨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地理;人文精神;渗透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地理学科在教学活动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从学科内容的角度来看,初中地理学科包含交通运输、行政区域划分、矿产资源分布以及气候特征等多方面内容。从人文的视角来看,初中地理学科包含资源争议问题、政治区域划分情况、领海争议问题等。可见,地理学科包含的知识体现了丰富的人文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一定的方法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还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在长期的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了人类文明,在人类文明的基础上,体现出的有关真、善、美的价值理念,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也是人类文明的灵魂所在。人文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人文精神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又具有导向作用。所以,人文精神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要将人文精神的作用有效发挥出来,这就要求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渗透人文精神,使人文精神在学生身上传承和发扬。
一、地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
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意识。地理学科是一门重视人与地理关系的学科,在内容上,它包含了自然、民族、人口、经济、种族等。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不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学生无法形成足够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意识。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环境、气候、人口等情况与自身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提高热爱大自然的意识,对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2.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渗透人文精神要求教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制定完善的教学方案、丰富的教学方法,从而实现活跃课堂氛围、拓展学生思维的目的。将人文精神与地理学科知识相结合,能够使学生在形成价值观的同时也增加对地理学科知识的理解,所以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能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有助于推动初中地理教学的发展。
3.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人文精神的主体是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想提高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就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观察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人文精神的渗透。所以,当人文精神融入初中地理教学中后,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所提高,实现了新课程改革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要求。
地理学专利案例教学研究
摘要: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地理学专利案例资源的创新效益不断提升,如何使其服务于地理实践教学与科技创新教育已是新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通过对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案例融合实践教学模式的运用进行分析,提出以地理学专利为载体的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策略.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地理学专利案例教学对于中学地理核心素养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专利案例;科技创新;核心素养;中学地理
0引言
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作为师范生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创造地理知识的核心功能,如何对师范生进行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教育已是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也是地理教学研究的热点.随着科技创新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院校专利拥有量大幅增加,实现专利产学研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已引起教育教学工作者的重视.AssessmentoftechnologicalcapabilityinscienceindustrylinkageinChinabypatentdatabase等论文[1-3]和《物联网的触点——RFID技术及专利的案例应用》等著作[4-6],从不同学科和视角,系统阐述了专利案例在高等院校创新教育与课程改革中的应用及科技人才培养问题,为地理学实践教学引入专利案例指明了方向.笔者发明了“旅游智能地图”等地理教具专利[7-9]、“包装袋(云丹硒锌生态米)”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系列专利[10-11],将其作为案例资源,应用于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师范生科技创新能力与发展地理核心素养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运用地理学理论与方法,开发专利案例资源,直接服务于实践教学与科技创新教育,将是一个全新的科学问题,亟待开拓与系统研究.
1专利设计融合实践教学模式的案例分析
1.1融合课程实践内容的专利案例分析
教学中,笔者施教地理专业课程时,融合实践内容,指导学生在实验装置、地图运用、教具改进等方面提出了实用的新技术方案,获得《一种地理教学用多功能地球仪》、《旅游智能地图》、《一种用于旅游行业的智能地图服务系统》等系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目前,这些专利已作为案例教学资源,在地理学专业基础课与学生师范技能训练课中得以推广与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创新效益.以《地理教学论》第10章“地理实践活动”教学为例,笔者将实践内容与专利案例相融合,以“一种地理动态演示教学用具”为实例,主要从设计背景、设计摘要、设计附图与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示范教学,对于提升教学效果与培养学生科技创新兴趣产生了积极作用.案例1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地理动态演示教学用具.设计人:尚海龙,郭贞.发明背景:地理教具的使用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其感性认识,帮助他们形成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市场上的三球仪和晨昏仪演示教具,功能与结构较为单一、动态指示效果欠佳,对于培养学生地理意识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已不能满足核心素养教学的需要.因此,发明一种地理动态演示教学用具,可以解决已有相关教具专利技术中出现的问题.发明摘要:该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地理动态演示教学用具,包括底座、固定弧架和移动圈道.使用时,地球球体通过移动块滑动连接在移动导轨上,移动导轨以太阳球体为中心,模拟地球公转轨道的形状,使学生直观感知地球、太阳和公转导轨三者的联系.套筒和连接杆,帮助学生理解地球公转引起的四季变化、近日点、远日点以及极昼极夜等自然现象.球体转动连接在地球轴上,通过外界之光照射地球球体,使球体产生明暗面,同时球体的表面上设有环形凸起物,能够展现球体表面的地理物象,转动球体可以为学生演示昼夜交替现象及帮助他们理解地球时区划分知识.教学效果:该教学用具适用于大学和中学多种地理教学演示教学场合,也是一种天文教学和天文知识普及仪器.学生通过实践,能够获取所需的地球自转、公转、时区等综合信息,有智能、快捷与人性化的特点.使用时,不仅可以演示日食和月食、月球的盈亏、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昼夜和四季的交替等现象,而且还可以根据经线,将球体进行经度分割,使每个经度区域的关键时空信息均通过移动块内置的介绍手册直观反应.本实用新型与课程实践内容相融合,可视化效果逼真,能够加深学生对时区划分原理、地理空间数据的综合理解,教具操作方便快捷,其辅助教学效果良好,有利于提升教学与创新教育效果.
高中地理教学问题及对策探析
摘要:素质教育理念背景下,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如何紧跟时展步伐,不断创新地理教学方式方法成为当前高中地理学科教师要思考的现实教学问题。本文为进一步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对当前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找出当前高中地理教学存在教师专业知识有待提升、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和高中地理教学缺乏优质课堂的问题,并探索出提升高中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创新高中地理教学形式和方法和打造高中地理教学优质课堂的对策,为当前高中地理学科教师积极应对教学改革转型指明了方向和基本遵循,进而推进地理学科教育水平的稳步提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问题;对策
一、当前高中地理教学现状分析
高中地理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比,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别。新课改背景下,地理学科教学目标与其他学科相比,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科学素养。新课改背景下一些从事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教师对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高中地理教学技巧方法等进行了教学研究,提出了有利于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改革的策略,积极运用了高中地理微课堂、思维导图、小组合作等新的教学方法。但当前我国高中地理教学仍面临教学模式转型改革的挑战,尤其是当前病毒肺炎疫情,高中地理教学全面开启了网上线上教学模式,网上教学过程中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教学方法等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教学难题,在一定程度上其加速了地理学科教学改革的步伐。为积极应对当前高中地理教学改革转型的挑战需要在高中地理教学前沿的教师积极研究高中地理教学问题,为当前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改革提供思路方法。
二、当前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1.高中地理学科教师专业知识有待提升。社会科技文化知识更新速度快是信息时代最显著的特点。而面对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背景,很多高中地理教师由于面临素质教育和高考的双重压力而力不从心去学习新知识,没有时间去参加地理学科专业知识的培训,[1]没有时间学习自媒体教学新技术,尤其是教师不坚持长期学习的问题,在病毒肺炎疫情下全面实施网络授课中,教师缺乏运用网络新媒体教学技术知识的问题直接在学校和教育者面前凸显出来。
2.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当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由于仍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地理学科考试成绩,采用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地理课堂教学中长期使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效果不佳。例如:高中地理课堂中教师在讲授地球自转和公转地图时,由于缺乏创新性的教学工作和方法,教师以口述的方式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知识,由于这节地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缺乏空间感,教师又没有采用绘图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教学效果较差。
初中地理课堂情景化教学研究
摘要: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下,人们对我国教育教学全面发展较以往更加关注,而初中教学作为我国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因其重要性而更加受到人们重视。在初中教学中,物理学生作为其教学的基本组成,是学生学习成绩以及地理学科文化素养培养的重点内容,情景化教学作为地理学科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目前我国初中教学中所必须重视的问题。文章就初中地理课堂情景化教学有效措施作简要探讨。
关键词:初中地理;地理课堂;情景化教学
素质教育下,我国教育教学较以往取得长足的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也在不断上升。这一成效的取得不可忽视的就是初中教学的发展推动力,是我国现阶段教育教学发展所不能忽视的问题。在初中教学中,人们将关注的教学内容从学生学习成绩提高变为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这一表现在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中更为明显,使得情景化教学在地理课堂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当前情景化教学在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中仍然存在不足,阻碍初中地理学科教学发展。笔者就地理学科情景化教学的意义以及情景化教学乐学课堂发表自己的观点。
1当前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中情景化教学的意义探析
1.1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学习兴趣:相对于其他学科教学而言,初中地理学科教学的难点在于需要学生对该学科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够主动去学习该学科。但是目前初中地理学科情景化教学的现状却与之相反,很多学生对该学科学习并没有兴趣,甚至对该学生产生厌倦心理。这种现状主要表现在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认为自己就是教学的主体地位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至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而地理学科情景化教学的出现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动力。主要表现在情境教学可以有效将学生难以理解的原理或者是概念进行具体化演示,使得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不再只是处于表层阶段,能够发挥其知识的实用性,也是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1.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创造性:在传统的教学观念的不良影响下,很多教师在地理学科教学中将教学的重点放在题库训练上,而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并没有过多的关注,学生长期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对知识的创造性能力也不断减弱,最后使得学生学科知识创造性遭受重创,阻碍学生全面发展。初中地理学科情景化教学的出现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途径。这一观点的支持证据主要在于地理学科学习中,学科知识大多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又高于生活,需要学生有敏锐的观察力,而情景化教学的重点就在于以生活为教学重要知识来源,让学生学会观察,在教课的同时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让学生的学科知识创造性思维可以得到有效激发。
2促进初中地理学科教学情景化发展的有效措施
2.1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学科教学,激发协议时想象力:社会经济在发展的同时也为我国教育教学发展提供了动力,主要表现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科学技术水平也在不断发展,而科学技术水平在教学中的充分使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教育教学的全面发展。例如,在初中地理学科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技术下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使得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培养,而且这一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最大的特点在于学生在课堂上可以通过生动的视频或者是语言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将乐学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好比教师在气候一节教学活动中,可以避免传统的单一的讲解上课模式,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体制作相关的视频或者是收索相关的图片的模式,让抽象的知识点变得具体化,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这一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学生可以通过这一模式激发创造性思维模式,激发学生创造力。2.2重视课程导入环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该学科知识感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去学习,对该学科知识产生学习兴趣。但是目前很多初中学校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方面并没有过多关注,主要表现在教师课程中课程导入环节并没有得到重视,这一现状的存在想要得到改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课程导入环节,使得学生乐学课堂要求实现成为可能。例如,教师创设地理学科情景化教学可以从唱歌或者是猜谜语、寓言故事等方式引入课程,以便于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课程导入迅速集中自己的课堂注意力,也是学生积极性调动的重要保证,让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可以得到有效提高。另一方面就是教师课程导入的同时还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中国的省级行政区》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前给学生一些模型,让学生根据模型猜出模型属于哪个省份,引发学生的思维。教师还可以在班级放置中国地图的形式,让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能够接触到相关知识,使得教师的课堂更加具有吸引力,课堂导入教师质量能够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