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地理小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大学物理教学论文(3篇)
第一篇:大学物理选修课教学探索
1.大学物理选修课的现状
当前绝大部分高校对选修课采取网上选课,网上选课对课程介绍过于简单,导致学生对课程认识知之甚少,盲目选课。部分学生只为了拿学分,对大学物理完全不感兴趣,导致学生“选而不修”。部分学生每节课都去,但仅仅是应付点名,人在心不在,始终处于“隐形逃课”状态中。更有甚者,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一学期下来,对其所修课程一无所知。任课教师也要面对严峻的现实。选修课一般课时较少,需要精选教学内容;其次,选课学生物理基础差距大,教师在教学深度和难度上难以把握,众口难调。选课学生的盲目、功利,对教师是更大的挑战。
2.强化过程、深化互动的教学探索
开设大学物理选修课的目的在于促进文理交融,拓展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学习和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能力。但学生“选而不修”,教师唱“独角戏”的教学现状,使选修课完全丧失了意义。杜威指出学习是基于有指导的发现而不是信息的传递。杜威的观点涉及对教学的基本认识,也阐述了学生和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2.1强化过程的教学体系
大学物理选修课不是理工科大学物理教学内容的缩减,更不是理工科物理体系的缩影。其教学目标是力图使学生了解物理学的基本内容;开拓视野,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前沿;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物理基础;了解物理对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的贡献与影响等。针对这一教学目标大学物理选修课可以物理专题的形式进行授课。教师要对物理专题进行精挑细选,将物理基本原理和物理前沿应用有机结合,教学内容广而新。采取定性、适度定量的方法来阐述物理理论、概念和规律,强调描述清晰、宽阔的物理图像、科学观点及思维方法。这样既降低了物理学科中理论繁难的要求,又将物理理论与前沿应用结合,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认识到物理对高新科技的基石地位,强化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探索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法的培养。
小学科学课与语文课整合
一、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设计科学课程
比如一位科学老师在讲授科学课《它们都是鸟》时。教师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老师首先让学生背诵语文课文《燕子》的第一段: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又让学生背诵《翠鸟》第一自然段: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双又尖又长的嘴。接下来老师的导语,引入了正题,我们学过的这两篇课文,描写了什么?燕子和翠鸟。那么它们都是什么?它们都是鸟。那么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鸟,引入课题。
二、语文课科学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科学课资源
《我是什么》是一篇拟人的科学短文,课文以谜语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了水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呈现出不同状态以及水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利弊。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学生对于水的变化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于是,教师提前开展了一次《水和我们的生活》主题活动,设计了“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变来变去的水”“保护水,节约水”三个主题活动。通过这个活动了解水对人类生活的重大意义,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去认识水,同时教育学生深刻认识水的宝贵,了解我国水资源缺少的国情,进而让学生们珍惜水爱护水,做节水的模范。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们画出了“水循环图”,制作了“水循环”的幻灯片,还合作编排了“我是什么”课本剧。通过开展水和我们的生活系列活动,让学生能够切身感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同时能够让他们在知识上和认识上有所提高。另外,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课文,如《蝙蝠和雷达》《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小蝌蚪找妈妈》《小壁虎找尾巴》《小松鼠找花生》《小熊住山洞》等,都可以同科学、社会整合在一起学习。这样,学生所学的知识就不单单局限于课堂语文这个小环境,而是走向了自然,走向了社会,走向了更为广阔的未知世界。
三、科学课和语文课能力训练可以充分整合
如科学老师在布置学生写科学小论文、科学观察日记等这些内容时,就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结合语文作文训练,把作文的技巧融入到这些科学小论文和观察日记中,让这些枯燥的论文式写作变得更生动、更形象。同样,在学生作文时,也可以把学到的科学知识巧妙地作为自己写作素材,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科学性,让文章的内容丰富多彩。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把科学课的观察、实验过程作为自己文章写作的素材,解决许多学生言之无物、无话可写的作文现状。综合以上教学实践,让我感到,老师要明白每一科的教学都不是孤立的,不仅语文课和科学课可以进行有效整合,其他各学科的课比如语文课和音乐课、美术课、数学课、科学课、品德课等等。只要老师善于挖掘各科之间的联系,把它们在课堂上进行有效整合,这些学科知识在课堂上相互渗透,一定会让学生触类旁通,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知识的丰富内涵。在进行学科整合时,老师要注意的重要一点是: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整合之前,教师首先要清楚课程教学的目的、需求,找出在哪些地方和哪门学科整合能提高这堂课的学习效果,然后才能决定用整合模式进行教学。并不是所有的语文课都适合。
作者:张永清 单位:吉林敦化秋梨沟学校
音乐学习中的多元文化思考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是吹进我国音乐教育的一阵“春风”,把音乐课程定性为“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改变了长期以来人们忽视音乐课程文化内涵的状况。《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学习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国民族音乐,有助于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文化;学习丰富多彩的世界各民族音乐,拓展音乐文化视野,有益于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尊重。”我们可以看出其中体现出的对多元音乐文化的重视。的确,音乐艺术蕴涵着各种不同的文化,是传递、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人心,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渗透多元音乐文化教育已成为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遗憾的是,仍有一些音乐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介绍讲解音乐文化内容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这种机械而被动的学习方式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如何在音乐教学中进行多元音乐文化的有效渗透,帮助学生获得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是每一位音乐教师都需要思考的课题。我认为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多元音乐文化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设计“学习准备”环节,让学生感知不同的文化。
在音乐文化信息迅速传播、通俗音乐铺天盖地的今天,一些学生对音乐课本中的音乐不感兴趣是不可回避的事实,这成为顺利实现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阻碍,许多教师被这个问题困扰。
我认为,学生对课本音乐缺乏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与音乐作品相关的文化知识作为理解音乐的基础,他们会感到在欣赏音乐时难以理解而无法获得心灵的共鸣。只有充满兴趣时,他们才会主动地参与学习,也更容易理解音乐文化。因此,音乐教师可以设计“学习准备”环节,让学生在“学习准备”环节里通过收集相关文化资料了解音乐作品的背景知识,感知不同的文化,获得学习经验,这是学生进行发现学习的前提,为实现多元文化的有效渗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具体方法是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布置不同的任务,如分别收集相关历史、地理常识;音乐相关民族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服饰礼仪等社会知识,以及音乐相关民族的姊妹艺术知识;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作曲家生平、创作思想和贡献等背景知识,等等。小组成员合作收集并在音乐课上予以展示,如以多媒体的形式给全班学生播放他们收集的材料。
这种方法与教师收集资料制成课件在课堂上讲解的方法相比,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这不但体现了美国教育家杜威“在做中学”的理念,而且符合教学的“准备性原则”(学生收集资料的准备帮助学生感知不同的文化,使他们在理解音乐文化时更顺利)。采用分组协作探究法能让学生在与同学合作完成设计任务时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这样,有了背景知识作为基础,学生在音乐课堂学习中就更容易理解音乐相关文化,从而感受到音乐美,在音乐美的体验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多元文化的熏陶,从而达到开阔视野、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目的。
大学物理教学演示实验辅助作用
摘要:
大学物理课程是工科高校的基础教学内容,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是大学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阐述了高校大学物理教学现状,通过分析作者所在高校演示实验的教学情况,探索演示实验的新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其对大学物理教学的辅助作用,优化大学物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物理演示实验;大学物理教学;辅助作用
引言
物理学是自然学科的带头学科,是当代技术发展的最重要基础,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实验手段都已经成为其他自然科学重要概念的基础和研究的手段[1]。
1.大学物理教学现状
现代文学学生阅读兴趣培养
摘要:
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中文系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但近年来该课程的教学却面临着诸多困境,尤其是学生阅读作品数量的减少和兴趣的流失,既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也是不易解决的难点。笔者结合教学工作中的实践经验,拟从多个角度探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方式,借此探索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的路向和方法。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阅读兴趣的培养;教学法
基金项目:
安徽省高校省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语文教育特色专业”(20101183)阶段性成果;亳州学院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研究项目
一、引言
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运用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化,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思路也要积极响应新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综合能力,并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有效的掌握高中地理教材中的知识点。本文通过对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进行研究,并提出些许建议。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展开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习惯,还能让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减小学生之间的距离,提高全班同学的整体地理成绩。小组合作学习的运用,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地理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也有很好的帮助。
一、高中地理课堂中建立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构建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策略,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还能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广泛的应用在中学的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还能有效的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弊病,改变课堂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改变地理课堂的教学氛围,还能让学生拓宽地理学习的视野,提高学生在地理学科中的实践能力,并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教学《宇宙中的地球》时,我就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分组进行探讨,并对各个小组进行了任务布置,让他们分别探讨太阳系中的各个星球,地球、火星、金星、木星等,各个行星的特征,并且对比地球做出结论。传统教学中老师会把课本中的重点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被动的学习,现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就是要让学生自主的学习,亲自体会教材中说了什么、重点是什么。通过学生的小组内部讨论、研究,对太阳系的星球以及地球的环境、气候以及形成的过程都有深刻的了解,这就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可以让学生亲自学习并牢固的掌握教材的重点。
二、在班级中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
在班级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老师需要通过对学生的深入了解、研究之后,再进行分组,才能够真正的利益到学生。高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乃至学习能力都各有不同,不仅存在着学生能力很强、知识面广泛的学生,也存在着接受能力差、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的学生,所以老师要小心的分配小组,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行分配。高中地理老师可以把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与学习薄弱的学生分在一个小组,这样可以让学习好的同学带动学习薄弱的同学,运用这样的分配方式把全班的地理水平差异化到最小。否则同样一个教学计划分配到小组中,小组中没有学习能力强的学生,那么整个小组在完成任务的探讨和研究的过程就会困难重重,直接打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因此高中地理老师能够合理的划分学习小组,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还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素养。教学《全球气候变化》时,我针对气候这个大问题给小组安排了不同的讨论、研究内容。全球的气候问题,是当今社会人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其中哪一些时段中,全球的气温会明显的上升,并且人类不断发展的近一百年内,全球气温变化的趋势是什么?全球天气变暖对各个大洲有什么影响?我对本章知识进行总结后对学生提出了一些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并进一步深入的了解教材所说的问题。在探究这些问题时,小组中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就会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带动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完成我在课堂中布置的问题,这样全班同学都能够在同一时间内基本掌握教材中的重点。
论地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育策略
一、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要尽自己所能为学生不断创造条件和机会,设计开放性的教学情景和问题,允许学生对某个地理问题或观点进行争辩和发表不同见解,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思考、表达,创造性的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方法、新思路,在开放式的地理课程中诱发出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灵感,从而为创新能力的形成提供可能。实践表明,开放的地理课程利于诱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如:学生撰写的《千山旅游区的建设与保护》、《烈士山公园的环境治理》等小论文就是在开放的地理课堂上激发出的创新灵感,无不闪烁着创新意识的火花。
二、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
众多实践表明: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对于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是条非常有效之途径。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以其形象、生动,化静为动的优势,使抽象的概念、原理和规律形成具体化、形象化。为此,在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要善于将地理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整合,利用直观的图象演示来深化地理事象,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空间思维。
通过为学生提供大量感性材料,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丰富多彩的表象,再将众多的表象经过思维加工而想象成另一种新的形象,进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也就是说,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有机整合,即有利于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此外,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有机整合,可以帮助地理教学及时完成地理信息的反馈、调控与交流,学生通过信息的收集、画面的刺激激发想象力,通过“直观—抽象—能力”的认知过程,进一步形成创新思维,形成创新意识、科研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加强合作与探究,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地理教学中,要想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教学过程则必须伴随着喜悦与感动的合作与探究发现过程,或是伴随着惊异的问题解决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学生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机会。合作学习由于采用的是异质分组方式,即便在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知识面宽度都不一致的情况下,在学习的过程中,仍可以通过学生间、师生间的互相启发、相互讨论,将另一些同学的思维导向一个新的领域,出现一些新的视角,提出一些值得争论的问题。从而使一个知识不断生成、不断建构、形成具有创造性的思维。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合作与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解决问题,形成创新思维的能力。
我国初中地理教学探微(7篇)
第一篇: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是地理学科教育之起点,更是使得学生能够得以热爱地理学科的开端。在当下的新理念中,指向性更强的课堂教学模式也需要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做好教学反思。于教学活动实施的前、中、后反思各个教学影响要素,才能让初中地理教学发挥最大作用,促进学生地理能力的全面提升。教学反思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了教师自己。
一、初中地理教学活动开展前的反思
在进行地理教学前的反思侧重于对课堂教学中的内容、主体、环节的反思,对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状况有一些预见和应对的方案。首先,教师应对初中生的地理知识基础情况有所掌握,参考现阶段初中生的年龄、性格、喜好等特点。这些学生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地理学习意识不足,地理学科的学习目标与会考没有直接关系。大多数初中学生没有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地理学习方法,且学习情绪不太稳定,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教师在教学前对学生的地理学习情况进行反思,选择分层教学法、合作学习教学法等正确的教学手段,会提高地理教学效率。其次,对课堂即将呈现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等加以反思。目前所使用的新教材往往时代感、思维跳跃性较强,技能体现新的学习思想,也是对课程标准的精确解读。初中地理教材中的内容强调地理知识的生活性与实用性,是符合初中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但却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学生的传统学习思维。部分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一些地理知识,认识不到地理学科的特色,也无法重新选择学习方法。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够让教师在规划教学时,打破教材排版的限制,更深入地挖掘初中地理教材的实际意义。
二、课堂教学开展过程中的反思
教学中的反思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很高,教师需要密切关注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在动态生成中寻求绝佳的能力提升通道。首先,教师要对地理教学方式进行反思。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自己所用的教学方式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模式是否仍然以自己为主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高于往常。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程度,尝试将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地理学习的自由以及探究的空间。例如,在学习“世界人口的分布”内容时,在介绍世界人口分布相关联知识点时,部分学生参与热情较低。可以及时组织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由学生在导学案的指导下通过多种图形、表格等材料分析世界人口分布状况。这种及时的调整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课堂低效现象的蔓延。其次,教师要对地理课堂资源使用效率进行反思。课堂时间与空间资源是极为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以及教室空间资源,给学生展示地理知识。每一节地理课,教师都要给学生一些自主思考的时间,允许学生开放式地讨论,促进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加强地理学习的深度。例如在讲解“多变的天气”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一下今天的天气以及观看天气的技巧,促进学生思维在地理课堂中活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反思。学生与学生之间会在学习能力上有不同,他们的差异导致其课堂学习反应也不同。教师要在教学中反思,通过观察学生的不同学习反应,判断学生的学习能力与问题。例如,在讲解“板块的运动”知识时,教师给学生描述板块运动的过程,一些学生一边思考一边想象,一些学生则皱起眉头。教师要关注这些学生,并记住这些学生可能空间想象能力不足,在之后的教学中重点训练。
三、课堂教学后的自我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