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地理情境教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初中地理情境体验教学探讨
传统的地理教学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因此以当前的课程标准和地理课程资源为基础,在地理教学实践积极寻求并践行多种教学方法,避免理论的空洞,提出初中地理情境体验教学,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达到实现学生知情的统一,呈现地理课堂的一片活力。
一、有关地理情境体验教学
情境一词,并不是新概念。“情境”与“教学”结合在一起称“情境教学”,“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是对情境体验教学最好的一种解释,为了更好地进行地理课堂教学,我们从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入手,认真组织教学结构,关注课堂教学“教”对于情境的创设,引发的“学”的体验性学习,以学生的体验和反省、感悟为组织依据,实现师生之间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沟通。没有理论支持的实践是盲目的,情境体验教学的哲学基础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间行为,充分表现了教育是一种生活需要。相关的教学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与体验理论的指导。地理情境体验教学遵循有关的理论,即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特别强调“体验”的作用。自新课改以来,这种趋势更加明显。情境体验过程也是学生心理活动的过程,我们现在来具体地进行说明,其过程表现为:创境是情境体验教学的启示;接下来才能实现感悟,它是情境体验教学的核心;然后进行的过程是生成,即情境体验教学的重要环节;最后我们称之为升华,即是情境体验教学的结果。
二、有关地理情境体验教学适应性和互利性
(一)适应性
由初中学生对地理情境体验教学的兴趣,以初一、初二的学生和地理教师为研究对象,来反映情境体验教学的适应性。总结我们收集的调查结果,在提到地理情境体验教学时,所得到的测试结果是:学生们都认为地理情境体验教学的教学效果好,认为素材有趣,教法有趣,氛围轻松,并表示喜欢这样的地理学习。地理教师对地理情境体验教学的评价非常好,教师有成就感。这样地理教师就能优化地理课件,并设计出新颖的地理教学,搜集到很多有趣的视频和图片等素材,能在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兴趣。地理教师是情境体验教学的主体,教师会积极地考虑更新更好的地理教学设计。地理情境体验教学的想法简单易于接受,会与时俱进地走在时代的前面,实现从教学反思到理论吸取。
(二)互利性
同课异构地理情境教学比较研究
[摘要]地理情境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设计课程结构,体现多样的学习方式,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顺应了课程改革的要求,得到学术界越来越多的认可与研究。通过对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水循环”一节的同课异构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该同课异构的情境教学共性与差异性,从情境的创设,教学实施等方面提出七大教学策略,以期为地理情境教学提供理论支撑和策略保障。
[关键词]地理情境教学;同课异构;实施策略
情境教学是一种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它可以使学生在教师有目的地设计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形象的感受、直观的认识,调动情感和认知的相互作用,实现自我建构和自我发展。因此,情境教学在很多学科的教学中颇受教师喜爱和推崇。地理情境教学指教师为了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从教学实际出发,结合学生学情,精心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主动建构知识体系,提升地理技能,形成地理学习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学术界十分重视对情境教学的研究,以对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的研究居多。李家清教授认为,情境探索是学生在地理教学活动中的认识方式之一,地理教学设计要结合学习内容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创造情景,提供条件[3]。夏志芳教授认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应该提倡多元的学习方式,尤其要注重地理的研究性学习[4]。段玉山教授指出,新课程强调学生探求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同时,地理课程应以教授学生的学力和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为基点[5]。由此可见,研究地理情境教学既能够为地理课程改革提供理论指导,又能够为地理教师提供借鉴和参考,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地理情境教学的理论依据
开启我国情境教学研究的是学者李吉林,在积极吸纳国内外教学理念与方法的同时,受我国本土文化经典——“意境说”的启发,李吉林学者通过不断地实践与研究,构建起一套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的理论框架,提出创设情境的“四为”和“五要素”。地理是一门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它来源于生活,作用于生活,这就使得情境教学成为地理教学中的内在需求且具有了外在可能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提出,要“根据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过程的特点,科学设计地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等真实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营造直观、实时、生动的地理教学环境”[2]。由此可见,在地理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的方法是时代的要求,学科本身的要求,也是适应学生学习特点的要求。笔者认为,地理情境教学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利于落实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应贯穿于地理课堂的始终。本文通过对“水循环”一课的两节地理课堂教学实录进行分析,对比该同课异构中体现的教学过程、侧重点、课堂教学行为等不同之处,探索地理情境教学实践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精髓,总结出适用于地理情境教学的一般策略,为地理教师优化地理课堂提供参考。
2“水循环”情境教学同课异构的课例分析
通过对同课异构的比较研究,可以在教师不同的教学呈现方式中检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发现问题,促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高中地理必修一“水循环”一节在整个高中地理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教材内容包括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这些内容既是学生学习自然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能够为学生正确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奠定深厚的基础。《课标》中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笔者选取了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中“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两节部级优质课进行观课,分析了该同课异构的情境教学在不同维度方面的共性和差异性,二者既有亮点,也有提升空间。新课导入分析:江苏的周老师通过语言描述,激发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在头脑中对“水的重要性”形成总体认识,以黄河水的时空之旅为主题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导入环节简单顺畅。北京的孙老师通过展示地图和景观图,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教学情境,以学生熟悉的家乡的潮白河为切入口,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习教学内容,相比之下,北京的孙老师在导课环节的设计上更加灵活、生动,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过程分析:两节课均采用了情境教学的方式,情境的创设紧密联系教学目标,注重调动学生的参与和讨论,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体现了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地位。江苏的周老师以“黄河水的时空之旅”为主题,设计模拟演示实验,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观察和理解教学内容,但由于学生没有亲自动手操作,体验性不强,回答问题较为被动,教师的讲解占主导地位;北京的孙老师在探究设计上注重联系生活实际,问题链主线突出生活中的地理现象,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的参与度较高,合作探究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教学侧重点分析:两位老师在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体现的地理思想和方法各有侧重。例如,江苏的周老师通过向学生展示模拟的地理实验,使学生掌握设计并分析地理实验的方法,突出地理学习中实验的重要性;北京的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采用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等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方法,凸显了地图的思想和思维导图辅助教学的方法,实现了情境教学中以“美”为突破口的教学策略。课堂教学行为分析:课堂教学行为包括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从学生的学习行为来看,北京市孙老师的这节课学生能够主动进行观察、读图、析图、小组讨论、黑板展示等各种学习活动,思维紧跟教师的教学安排。从教师的教学行为来看,两位老师的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符合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课堂伊始能够清晰地表达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突出,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促进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体现了教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在提问行为上,两位老师的提问紧密结合教学内容,问题设计合理,孙老师的设问角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热点,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认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培养学生人地协调的观念。课堂结束方式分析:北京市的孙老师采用概括式结尾的方式,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结束时间紧凑;江苏的周老师采用发散式结尾的方式,在总结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布置了相应的课后选题,深化和深华了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能够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拓展和延伸。综合来说,两位老师情境教学的方式各有所长,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情境的创设和应用上,即北京的孙老师应用乡土地理案例创设情境,具有真实性;江苏的周老师选取了中国的母亲河——黄河进行分析,具有典型性。
初中地理情境教学法研究
【摘要】如何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并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可以尽可能多的利用情境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理解和记忆抽象的地理知识。让学生渐渐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学生带入地理情境。
【关键词】初中地理;情境教学法;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以生为本”的理念,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必须打破原有的“以师为主”的课堂模式,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倡学生自己动脑去探究问题,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改为主动探究问题、学习知识的方式,然而初中生在学习中存在着自觉性与依赖性、主动性与被动性并存的特点。所以如何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并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可以尽可能多的利用情境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理解和记忆抽象的地理知识。让学生渐渐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多问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如何展开高效课堂,关键在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设置问题的时候,教师应该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手:(1)目标是否明确。教师可以在上课前,把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出示给学生看,因为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概括能力还比较有限,教师出示目标,可以给学生一个整体的概念:“今天我们学什么”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帮助点拨和引导,共同努力达成目标。(2)在设置问题的时候,能否抓住关键词。比如:地理中考复习要紧扣考纲和考点,因此根据近几年中考题型分析得出,地理主干知识主要有等高线、地形、天气与气候、大洲大洋、河流、农业、交通、资源、区域等。针对这些主干知识,进行细微分割成若干个主题。让学生学会记住关键词,以上这些既是关键词,又是教学目标,清晰明了。(3)问题是否有趣,是否能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疑是学生兴趣的思维源泉”。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问得好不如问得巧。例如,在教学“人口密度”这一环节时,我为学生布置了如下预习作业:假设你是比尔盖茨,你会把苹果手机主要销售到下列哪些地方?A西藏B上海C内蒙古D新疆。学生看到这个问题,将会代入情境,主动去发掘答案,教师再问“为什么”,这样,学生结合课本知识,为本节课的生成注入了活力。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学生带入地理情境
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以动化静,化繁为简,集图、文、声、像于一身,实现了教学信息传播的一体化,其强大的集成性和交互性为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种基于多媒体技术运用的情境教学法,让单调的课堂变得活泼了起来,让学生学得更轻松。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质,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尤其在地理课堂中,抽象的地理名词以及现象、成因,如果一味地阅读文字,学生会感觉枯燥,而且难以理解。教师要尽量多的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眼、耳、心等全身心进入地理的世界,感受地理课的巧妙。教师在讲地形地貌时,可以用多媒体在大屏幕上播放我国各地具有代表性的地貌图片,江淮平原,青藏高原,四川盆地,桂林山水等,形态各异、色彩瑰丽的视频加上背景音乐,再加上老师的讲解,能给学生的心灵带来震撼,当学生内心对地理课程产生了情感共鸣,那么学习的欲望也就提高了。在讲喀斯特地貌时,教师展示我们西南贵州等地的航拍照片,和近镜头照片,帮助学生记忆。在讲“重工业和轻工业”时,教师可以展示两组图片:一组是北方钢铁厂的图片,通过滚滚浓烟和黑色金属感的画面,给学生视觉上的直击,一组是无锡轻工业制造的图片,通过淡色的色彩和轻柔的质感画面,和重工业形成对比,让学生最浅显地理解二者之分。
初中地理情境体验教学策略探析
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教育教学事业的不断发展,也促进了我国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和创新。在新课程改革的时展背景下,地理学科也越来越被重视,然而,还是有些家长和学校仅仅关心学生的地理学习成绩,对于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不够关注。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情境体验教学策略,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提升初中生的地理综合素养,使其得到全面发展。
一、创设必要的地理课堂情境
在实际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分析和研究具体的地理教学内容,创设出相对应的地理教学情境,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初中地理的潜在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创新能力。教师在实际的初中地理课堂上可以采取各种方法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或应用网络信息技术,根据地理教学的需要,播放相关视频或图片。因为地理教材中有大量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将其与视频影像和图片进行有机结合,能够促进学生更加高效率、高质量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相关知识,让学生觉得学习地理知识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从而对地理课程越来越感兴趣,进而提升地理综合素养。
二、加强问题的现实性
在实际的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免不了要向学生提问。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应当参考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掌握程度,并且注重各个问题之间的联系。例如,在讲解“世界气温分布特点”时,教师可以先列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如夏天的中午,游泳池中水的温度比水池边地面的温度低,所以,夏季同纬度地区海洋气温低,陆地气温高。教师还可以采取情境教学策略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充分认识和掌握相应的地理规律。这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地理课程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初中生的地理创新思维,促使学生深入探究地理知识。
三、锻炼学生的观察力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对于学生分析地理空间概念和理解世界地图等方面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能有效提升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利用地图对地理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就通常情况来看,人与地理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地理模型的相关描述等均可以通过图示方法来表示。因此,在实际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人与地理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帮助学生解决地理问题,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由表面的理解转化为深层次的综合应用。
初中地理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策略
【摘要】地理是我国初中教育阶段的一门主要学科,也是我国教育教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更多的是要求学生运用理性思维去学习地理知识、思考并解决地理问题。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培养与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主动性与积极性,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本篇论文中,笔者主要对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创设良好情境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创设情境
情景教学法指的是,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有目的性地结合一些与教学知识有关的、形象的、生动的具体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实现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提高。
1.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合理情境
众所周知,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地理是一门具有实用性特征的学科,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遍布地理知识,这也就代表着,生活中的地理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基于这样的原因,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学会联系日常生活,创设合理情境,来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例如,买羊毛衫时,经常会看到标有“100%澳毛”字样的羊毛衫,其代表着这百分百从澳洲进口的羊毛,通过这样一个细节,可以联想到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羊毛出口量最大、绵羊数量最多的国家,这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被称作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是澳大利亚”这一知识点[1]。其实,某些时候并不需要煞费苦心地去创设教学情境,仅需要稍稍留意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就可以发现很多地理问题。
2.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良好情境
多媒体技术在现代化教育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并已经成为了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教具。在素质教育不断普及、新课程标准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促使着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改变,同时,还有效解决了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对抽象问题难以理解的问题。此外,多媒体技术这一有效教学工具,也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手段。这是因为,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抽象的知识转换为具体的、形象的表现形式,这样的前提下,学生只需动用感官,就可以良好的学习、理解理论知识,无需枯燥、乏味地进行听课、记笔记。基于这样的原因,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良好情境。例如,在对地球公转的相关知识进行教学的时候,以往教师只能先作版画予以描述,再配合图片、模型进行讲课。但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就可以运用多种多样的地理素材,不管是简化、精确的教学视频,还是可见的形式,都能弥补以往所缺乏的直观性、立体性,在真正意义上使学生感受到地球是一个立体的球体在进行公转,就可以在学生的眼前真正的展示黄赤交角,从而能够加强学生对地球公转相关知识的理解、认识与记忆,最终可以实现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提高。
初中地理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对策
【摘要】地理是我国初中教育阶段的一门主要学科,也是我国教育教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更多的是要求学生运用理性思维去学习地理知识、思考并解决地理问题。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培养与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主动性与积极性,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本篇论文中,笔者主要对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创设良好情境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创设情境
情景教学法指的是,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有目的性地结合一些与教学知识有关的、形象的、生动的具体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实现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提高。
1.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合理情境
众所周知,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地理是一门具有实用性特征的学科,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遍布地理知识,这也就代表着,生活中的地理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基于这样的原因,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学会联系日常生活,创设合理情境,来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例如,买羊毛衫时,经常会看到标有“100%澳毛”字样的羊毛衫,其代表着这百分百从澳洲进口的羊毛,通过这样一个细节,可以联想到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羊毛出口量最大、绵羊数量最多的国家,这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被称作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是澳大利亚”这一知识点[1]。其实,某些时候并不需要煞费苦心地去创设教学情境,仅需要稍稍留意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就可以发现很多地理问题。
2.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良好情境
多媒体技术在现代化教育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并已经成为了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教具。在素质教育不断普及、新课程标准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促使着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改变,同时,还有效解决了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对抽象问题难以理解的问题。此外,多媒体技术这一有效教学工具,也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手段。这是因为,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抽象的知识转换为具体的、形象的表现形式,这样的前提下,学生只需动用感官,就可以良好的学习、理解理论知识,无需枯燥、乏味地进行听课、记笔记。基于这样的原因,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良好情境。例如,在对地球公转的相关知识进行教学的时候,以往教师只能先作版画予以描述,再配合图片、模型进行讲课。但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就可以运用多种多样的地理素材,不管是简化、精确的教学视频,还是可见的形式,都能弥补以往所缺乏的直观性、立体性,在真正意义上使学生感受到地球是一个立体的球体在进行公转,就可以在学生的眼前真正的展示黄赤交角,从而能够加强学生对地球公转相关知识的理解、认识与记忆,最终可以实现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提高。
小先生制在初中地理情境教学的实践
一、在地理情境教学中使用“小先生制”的意义
《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试行稿)》在课程理念中提出要“关注促进学生发展的地理、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关注实践与应用的地理”。而情境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情感色彩的具体场景,激发学生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方法。在地理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法,将课本知识与真实情境相结合,解决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之间的矛盾,促进学生品格与能力的发展,更好地落实课标的理念。陶行知所提出的“小先生制”的核心思想是“即知即传人”,即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去帮助学生,让学生去管理学生。地理情境教学通常以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形式展开,小组活动的质量与效果极大地影响着课堂的完成度。在地理情境教学中引入“小先生制”,能很好地提高情境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二、地理情境教学中“小先生制”的实施
1.实施过程
首先,通过自荐、互荐和教师考评的方式,挑选出班级中对地理感兴趣、学习能力及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学生成为小先生。为了避免各组之间的差异过大,同时,将小先生的引领作用最大化,教师会根据学生的性别、性格、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统筹均衡地将班中学生分到不同的学习小组,再将小先生分配到各组中去,最终形成4-5人的学习小组。随后,教师对小先生进行培训。小先生虽然是学生中的“先进者”,但如果脱离老师的指导,他们无法很好地去管理、组织和指导组员活动与学习。因此教师要明确小先生的职责,包括如何在课堂活动中分配任务、组织活动、管理组员。地理情境教学中学生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但不管什么形式的活动,在教师下达活动指令之后,学生要做的第一件事并非埋头干,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方案、分配任务,例如:需要运用多份材料分析的活动,小组快速确定实施方案———分开阅读,读后交流总结,小先生协调分配各组员阅读的材料。情境教学的生动具体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也正因为有趣,在相对自由的小组活动时间,最容易出现讨论无关内容的失控情况。即便小组确实在根据要求进行活动,也经常出现活动进展缓慢、部分组员游离于活动之外、由于没有仔细研读要求而导致的方向性错误等诸多问题。在运用了小先生制之后,活动前这看似是多用的一两分钟,实则大大提高了后续活动的效率,并且保证了参与度。在活动的过程中,小先生在完成自己任务的同时也要关注自己组员的活动进度,做好督促工作。在每节课后教师都会对小组活动进行评价,作为组员平时成绩的一部分。每个月,小先生和组员会进行一次互评。教师结合小组每节课的活动情况及组员与小先生的互评,与有问题的小组进行交流,对小组成员及小先生人选进行适当调整。定期举行小先生访谈会,提供平台,让小先生们交流各自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困惑,大家一起交流解决的途径,发挥群体作用。
2.具体实施案例
沪教版六年级第一学期《美国》一课中“优越的自然条件”是教学重点,如果沿用教师对地形、气候、资源逐一讲解的传统教学模式,既会使得课堂枯燥、乏味也无法充分锻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通过情境,将自然地理条件与农业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自主地从地形、气候和灌溉水源的角度分析其对美国农业的影响则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全班共有六个小组,两个小组负责同一个因素的分析。在分组活动前,先出示各小组需要探究问题,如图1所示。活动时,要求小组制定活动方案,比如:大部分小组的方案是先共同找出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使用的文字资料及地图,再给组员独立思考的时间,最后大家按顺序交流成果。由于解决问题所要使用的图文资料比较多且分布在书本、地图册和多媒体课件等不同的地方,所以像这样先找出资料的方案较为合理,让后面的活动更有针对性,节省了反复翻阅资料所花费的不必要时间。在组员分工方面,原则上小先生会根据每个人的特长进行快速安排,如写字速度快、字迹工整的同学为记录员,善于表达、逻辑清晰的学生为发言员。在此过程中,小先生在组织组员回答的同时,还要注意把控各组员的发言时间。在后续的交流展示的环节,大部分的小组都能按时完成讨论问题,随后,通过研究同一要素的两个小组之间的互相点拨及教师补充,基本能正确分析气候、地形和灌溉水源对美国农业发展的影响,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个别未能按时完成活动的小组,进行检讨与反思,并向其他小组讨教经验。在这一活动中,相对地理基础较差、性格内向或者学习缺乏主动性的组员在小先生的督促和帮助下,开始尝试思考和解决问题。小先生在指导组员的过程中对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把控小组活动进程的过程中,领导、指挥、人际协调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高中地理情境教学思考
一、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构建问题情境
学习和生活是分不开的,在学习中,学习的很多内容都来源于生活,并且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方便生活。针对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来说,学习的内容都是生活中的内容,只是经过了概括,整理成章,上升到了一定的理论和思维高度。所以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开展情境教学,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常识,巧用知识迁移,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质量。这样,教师不但减轻了教学负担,简化了教学过程,还能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下学习。高中地理中有很多知识在日常生活中都随处可见,很多的生活经验其实都是地理学上的知识,只是学生不知道是地理学上的知识罢了。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鲁教版《大气运动》相关章节的热力环流的内容的时,知识点较为抽象,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为淡薄,参与性不高,那么教师就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来开展授课。过程如下:“在我国,南北温度差异较大,北方和南方夏天较热,生活起来很不舒服,那么为了过得舒适,很多的人都会在家里安装空调。在寒冷的冬天,为了提升温度,人们会安装和使用暖气。但是细心的同学肯定会发现,在空调和暖气的安装上,有着一定的差异,空调一般都是安装在房子的上面,而暖气则是安装在所住房子的下面,这是为什么呢?”细心观察的学生肯定有这样的印象,不细心的同学可能觉得有点儿茫然,也会促使他们在日后的学习中学会观察。问题的提出肯定会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他们会迫不及待地寻求问题的答案,不妨让学生尝试着回答问题,一般来说,学生的答案都是不正确的,那么教师就可以卖起关子,先不告诉学生答案,这样也会让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找到问题的答案。学完相关的内容之后,教师再让学生尝试着回答问题,学生就可能分析出其中的缘由了。为什么是空调在上,暖气在下?通过天气运动的相关知识和热气环流的常识就可以找出答案:在空调输送冷空气的时候,周围的空气密度较大,气体做下降运动,而暖气周围空气热会做向上运动,这就是原因所在。
二、激发学生思维,创设探究性的教学情境
新课改下设计的高中地理教材,更能突出学生三维目标的教育,强调学生探究意识、学习积极性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所以几乎在每一章节或者每一单元之后,都会涉及一些探究性的问题或者一些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其实就是课堂的延伸,也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定的真实情境,为学生理解、消化和运用知识提供了平台。在实践或者实验活动的情境下,学生的探究意识、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都会得到激发和提升,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非常有帮助的。比如,在学习《资源的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内容之后,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在一定的情境下,依据习得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就以当堂课学习的内容,创设比如森林开发的实践探究问题,为了创设真实的体验情境,教师要先把学生分成五组,每组分别扮演的角色是开发商伐林部、政府相关部门、当地居民、世界环保组织官员以及森林中的动植物代表。给每小组一定的讨论时间,让他们分析砍伐森林的利弊与影响,对于森林的过度砍伐谈谈自己的看法,然后反思自身角色与森林的关系应该是什么,最后针对自己的反思拟定一个开发的合理方案。这样的实践活动情境,让学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又能很好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这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积极的影响。
三、巧用多媒体技术,构建体验式的教学情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的媒介也发生了变化,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一线的教育教学中。在高中地理课堂,牵涉到很多的地理符号,依靠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是很难理解的,多媒体可以巧妙地将知识转化为形象化的、直观的知识,让学生拥有参与式的体验感觉,进而掌握住课堂所教的知识。比如,在讲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这一节时,通过FLASH的课件形式,逐一展示黄赤交角,同时模拟演示地球绕日公转过程及太阳直射点、昼夜长短的周期变化,让学生理解黄赤交角的存在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这样,通过演示学生逐渐在脑海中树立起了地球公转的动态立体图,进而对地球公转和自转的知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