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地理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地理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研讨
一、新建本科院校地理教师继续教育的缺失
(一)关注新课改态度淡漠
笔者通过调查钦州学院地理科学专业教师得知,90%以上教师不知道中学地理新课程实施的具体时间,100%教师不清楚我国现行中学地理教材有多少种版本,一半以上教师不知晓地理课程标准的内容及结构。可见,部分教师不主动关心中学地理新课程改革,对中学地理教育现状及趋势知之甚少,折射出教师课改态度的淡漠。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中小学不同,课程设置、教学环境、教学对象与基础教育有较大差异;同时,受地理高考、中考改革的影响,地理师范教育日趋萎缩,这些因素左右着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关注新课程的积极性。二是“经验型”教师的消极影响,此类教师缺乏专业进取精神,坚持“用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培养明天的人才”,不太可能主动投入本校地理课改工作。近年来,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尤其是非师范专业教师比例在上升,多数新教师没有系统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育学知识明显缺乏。来自教学、管理和家庭的压力,让他们没有足够精力去开展教改研究。地理教师不关心或不知道如何参与新课改,这一切都归咎于继续教育的缺失。因此,从地理课程性质及教师主观意愿来看,继续教育已被人为淡化。
(二)新课程掌控能力弱化
目前,新建本科院校仍是乡镇中学地理师资培养的摇篮。但经常会听到毕业生和中学教师的抱怨:大学教学重理论轻实践,所学知识与中学地理教学实际严重脱节。其本质是教育教学过程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分离,人才培养模式与中学地理师资规格相冲突。可见,新建本科院校部分教师并没有明确中学地理新课改的目标及要求,很少探讨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缺乏新课改意识,不重视地理师范生知识与技能塑造。中学地理新课程实施,不仅对中学地理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也促使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不断更新课程观念,完善知识结构,优化教学策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新建本科院校要着眼于师范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习得,可持续发展教育观念和方法的内化以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终身学习方法体系的建构等。显然,地理师范生专业素质的全面提升,必须以新建本科院校地理教师的新课程掌控能力为前提。因此,以新课改培训为继续教育主题,让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从中获得灵感,调整教育教学思路,培养适应新课改要求的现代地理教师。
(三)新课改研究能力低下
以钦州学院为例,目前还没设地理教育研究室或地理教学功能实验室,地理教育学术团队也尚未组建。熟悉中学地理新课改的教师几乎为零,主动从事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教师不多。多数教师对这一领域要么不理解,要么不感兴趣,要么不知该如何去研究,认为其理论研究成分大,应用研究不足,难出新成果。从本院师资规划来看,也忽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师资的培养和引进。在地理教学论、地理教育学或地理新课程改革研究教学中,涉及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内容不多;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并不开设中学地理教材教法研究、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等研究性课程。新课改研究基础不牢,导致课程与教学研究氛围不浓。新建本科院校学科教育研究体系的残缺,势必阻碍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的全面拓展。对教师来说,教育教学研究是基础、是职责、是“经验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或“学者型”教师的必由之路。所以,要尽快通过继续教育牢固树立新建本科院校地理教师课改研究意识,提高教改研究水平,从而加快本校地理教育教学改革进程。
初中地理教学创新教育探析
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新素质,具有独特的优势。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强,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探究、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超越自我、勇于创新的品格,从而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1现今中学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今中学地理教学中比较常见的问题有:一是以单纯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忽视能力的培养;以毫无遗漏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为教学目标,甚至是简单的重述教材,照本宣科,重点抓不住,难点突不破,学生缺乏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二是教师独占讲台,唱主角,学生只听,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一堂课就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一讲到底”,教学效果差,根本谈不上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更谈不上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影响教学质量。三是把课堂作为传授知识的“唯一”途经,不重视课外活动等其他教学形式,使学生的知识获取局限于教材,没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环境。
2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措施
2.1激发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主动开展创新活动的观念和意识,表现为对创新的重视、追求和开展创新活动的兴趣与欲望。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一种积极和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创新意识包括创新动机、创新兴趣、创新情感和创新意志等。(1)要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和想象的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弛骋想象,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怀疑一切。为此,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如上课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允许学生和老师争论;课堂提问时经常问“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尽量消除学生怕答错的思想负担。(2)要培养学生的认识兴趣。要使学生在将来的地理学领域中有所创新,就必须首先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的浓厚兴趣。为此,教师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学习地理的目的和意义,理直气壮地向学生说明学习地理对学生成才的重要作用,展现学科知识的魅力。2.2启迪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从而创造出新事物的思维方法,是一切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总和。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与常规思维相比较有几个特点,即流畅性、灵活性、求异性、综合性、图像性。因此,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实际上就是对地理图像的观察、分析、综合的能力以及对地理图像的理解、记忆与知识迁移的能力。(1)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一种沿不同方向、在不同范围、不因循传统的思想方式。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没有思维的发散,就谈不上思维的集中、求异和独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思路、方法。(2)加强逆向思维训练:逆向思维是创造发明的一种有效的方法。面对需要创新的问题,当从正面难以突破时,如果能反过来思考,或颠倒过来考虑,那就能获得与众不同的新想法、新发明。地理科中有必要不失时机地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促进思维的流畅性。教师如果能在地理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的设计一些超乎寻常、进行假设性推测的例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或练习,既可丰富学生的想象,加深对正面事物的理解,又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3)加强读图填图训练,强化思维的图像性:各种地理现象都分布在一定的空间里,地理科学是以空间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具有突出的空间性特点,组成地理环境的地形、气候等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则要通过地理图像加以展示,才能清楚了解。地理图像直、简明地表述了地理现象及其特征。注意地理图像的使用,特别是读图填图技能的培养,有助于知识的记忆、理解、运用,进而培养地理创新思维。另外,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运用各种现成的图像(课文插图、地图册等)外,还应结合教材创造性地将文字转变成图像开进行教学,从而在培养学生的一般空间思维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思维的图像性。例如讲解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的规律时,如果单纯用语言说明,学生掌握这一点知识点要花很大精力;若设计成示意图,边讲边绘,变成一幅简图,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培养创新能力
3.1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善于质疑问难、发现问题,不仅是一种可贵的学习品质,也是一种重要的创新品质。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出新的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思考与探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3.2过程让学生去感受:学习科学知识,是让学生单纯地记忆和背诵结果,还是让学生去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这是能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要求学生不盲目接受和被动记忆课本或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进行探索,把学习过程变成再次发现人类积累知识的参与式活动。3.3结论让学生去总结:例如,在学习“长江”一节时,关于长江洪涝灾害的原因,提前向学生布置学习目标:(1)自然原因有哪些?(2)人为原因有哪些?(3)你认为长江洪涝灾害加剧的原因中自然原因为主还是人为原因为主?由于学生做了大量准备,所以课堂发言异常热烈,甚至形成了“自然派”和“人为派”两军对垒的激烈场面。两派引用实例,各抒己见,唇枪舌剑,经过争辩,最后达成了共识,一致认为,人类活动使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不断加剧。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大课题,教育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基础性战略地位,决定了它必须大力倡导创新精神,这是摆在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创新素质,我们地理教师责无旁贷。
地理教学感恩教育分析探讨
摘 要: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开放程度也不断加深,很多外来文化开始出现在我国国民的视野之中,并对年轻一代产生着剧烈的影响。然而,在这些外来文化中并非所有的文化都对我国年轻人有着健康的影响,在这些文化之中也有一部分文化对我国年轻一代的思想产生着不良的影响。例如: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对此,我国应该积极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避免年轻一代因受这些不良思想的影响而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以致走上一条错误的道路。在地理教学中加入感恩教育的部分思想,其能够丰富地理教学课堂的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地理教学;感恩教育;教育教学
俗话说:“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道德,一直是被中华民族所重视的评价标准,若是一个人才能欠佳,但德行出众,那么这个人也会受到人们的爱戴,但若是一个人拥有无边的才华,但他的德行欠佳,那么这个人即便再有能力,也没有人愿意接近他。在今日,我们依旧在倡导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通过为学生讲述前人的光辉事迹,向学生普及那些被现代社会所忽视的中华传统美德。在各个阶段的教学教育中,地理教学都是不可缺少的存在,其能够帮助学生对于人类生存环境和当今我国和世界的发展形势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于学生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在地理教学中融入感恩教育的思想内涵,其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高质量人才。
一、在地理教学中融入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一)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在过往的教育模式中,无论哪个阶段的地理课堂教学都采用的是非常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虽然这种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习到最多的理论知识,但是无论从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上来讲,这种课堂教学形式都显得过于单一,不能带动学生对于地理教学课堂的兴趣。而在地理教学课堂中融入感恩教学的思想内涵,有助于帮助我国各大学校的地理教学课堂进行改革,通过改善课堂教学形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来充实地理教学课堂,使其课堂教学更具有人文意义和引导意义,能够培养出品德出众的高质量人才[1]。
(二)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由于受外来思想观念的冲击,我国很多年轻人在思想观念上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这些思想的影响,在行为作风和道德观念上都呈现出了多样化的色彩。虽然我国积极提倡打开国门,向外界学习优秀的思想文化,但那些不良的思想文化也趁机进入我国国内,对我国国民的思想世界进行一次又一次的荼毒。在地理教学课堂中融入感恩教育的思想内涵,其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避免让学生受到外来不良文化的影响,以致对国家和社会产生错误的认知。并且,由于地理教学本身就带有强烈的人文精神,其对于培养人的精神世界、提升人的精神素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在地理教学中融入感恩教育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地理教学感恩教育探讨
摘 要: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开放程度也不断加深,很多外来文化开始出现在我国国民的视野之中,并对年轻一代产生着剧烈的影响。然而,在这些外来文化中并非所有的文化都对我国年轻人有着健康的影响,在这些文化之中也有一部分文化对我国年轻一代的思想产生着不良的影响。例如: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对此,我国应该积极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避免年轻一代因受这些不良思想的影响而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以致走上一条错误的道路。在地理教学中加入感恩教育的部分思想,其能够丰富地理教学课堂的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地理教学;感恩教育;教育教学
俗话说:“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道德,一直是被中华民族所重视的评价标准,若是一个人才能欠佳,但德行出众,那么这个人也会受到人们的爱戴,但若是一个人拥有无边的才华,但他的德行欠佳,那么这个人即便再有能力,也没有人愿意接近他。在今日,我们依旧在倡导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通过为学生讲述前人的光辉事迹,向学生普及那些被现代社会所忽视的中华传统美德。在各个阶段的教学教育中,地理教学都是不可缺少的存在,其能够帮助学生对于人类生存环境和当今我国和世界的发展形势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于学生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在地理教学中融入感恩教育的思想内涵,其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高质量人才。
一、在地理教学中融入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一)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在过往的教育模式中,无论哪个阶段的地理课堂教学都采用的是非常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虽然这种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习到最多的理论知识,但是无论从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上来讲,这种课堂教学形式都显得过于单一,不能带动学生对于地理教学课堂的兴趣。而在地理教学课堂中融入感恩教学的思想内涵,有助于帮助我国各大学校的地理教学课堂进行改革,通过改善课堂教学形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来充实地理教学课堂,使其课堂教学更具有人文意义和引导意义,能够培养出品德出众的高质量人才[1]。
(二)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
地理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摘要】中学地理课本中包含着进行思想教育的丰富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具体地理实事分析,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树立生态环境的全球观念。
【关键词】教学;思想教育;观念
一、分析地理事实,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地理教材中含有丰富的唯物辩证思想。如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运动性;自然界各种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矛盾的双方是对立统一的;分析问题时,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教学中,如果教师把这些观点与地理教学有机结合,水乳交融,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如讲地球上千姿百态的地貌形态,天气状况的瞬息万变,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时,说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着的。又如讲台风对我国的影响时,既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对我国农业生产和人民财产造成的危害,又要认识到台风有利的一面———带来的降水可缓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教育学生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去客观地,全面地评价人和事物。
二、了解国情事实,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中学地理课本是国情教育的最好材料,教师不单只是为了向学生讲述我国的国情知识,而重点是为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建设社会主义责任感的迫切感。教学中要纵横对比,充分利用课本中最有说服力的材料、事例的插图,把我国的优势的建设成就讲够,劣势的不足说透,让学生对中国的现状心中有数。如讲我国的自然资源时,先指出我国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丰富,位居世界前列,使学生知道我国有得天独厚的国土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通过地形、气候、植物、景观、土壤的分析,学生了解中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祖国山河壮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自豪感。再对不利条件分析,使学生认识我国人口众多、山区面积广大、土地后备资源不足、自然灾害频繁等多种不利因素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障碍,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报效祖国的责任感,促使学生树立“人均意识”、“忧患意识”、产生忧国心、危机感,进而懂得我国计划生育、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等国策的重要性,明确可持续发展的深远意义。
三、认识地理事实,培养全球环保意识
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方法
摘要:初中地理教学涉及众多的地理现象以及地图知识,传统的教师单纯讲课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新时期的学生。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应恰当使用现代技术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但同时又不能摒弃传统优秀的教学方法,如课前预习。以“课前预习”“多媒体教学”“合理想象”“创设情景”四个方面入手,就新课标改革下优化地理教育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方式;创新理念
新课改将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了调整,主张在转变教学模式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转变,想做好这两点,需要地理教师进行慎重的思考。以下便是作者关于优化初中地理学科教学的一些个人感悟与看法。
一、加强课前预习
在地理教学中,提高效率意味着学生需要将教师上课所讲内容完全吃透,不影响下一节课教师继续讲授内容。要做到这一点,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格外重要。比如在学习“世界的气候”时,教师就可以有目的地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南北半球同一纬度同一经度但不同的气候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这种气候与别的气候的不同之处是什么?这个纬度其他地区的气候是什么?海洋在这种气候的形成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等等。让学生自己进行预习,自发寻找资料。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要留下自己的疑问,留待课堂上同教师、其他学生一起讨论,最终合作解决。这样的预习活动往往能显著增强地理课堂的实际教学效果。课前预习是优秀的学习手段,所以想要切实提高地理教育教学的效率,学生的课前预习活动必不可少。
二、加强教学多媒体的使用
科技的发展给教学带来了许多便利,多媒体便是其中的一种。多媒体能将图片、语言、文字、声音、图形等直接表现出来,再加上课堂上教师与多媒体、学生之间的互动,这样就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初中地理课上,教师对多媒体的应用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课本知识。如“地球的地貌”这一节的知识点较为抽象、复杂,仅凭教师的口头描述,学生无法全面地想象到地球的演变过程,此时多媒体的功能就体现出来了。教师可以用一个动图来演示地球漫长的演变过程:海洋变成了大陆,绿树成荫演化成了戈壁荒漠……这样的教学形象生动,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印象,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了课堂所学内容,教学效果非常好。
初中地理教学环境教育初探
一、全面把握中学地理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
地理课程中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较多,这就要求地理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以便更好地设计课堂教学任务及相应的课外活动,从而促进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形成。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中关于环境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气候与人类活动,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中东的水资源问题,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环境问题,巴西——城市化问题、热带雨林的保护,极地的保护,人口过多给环境与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山区的开发和保护,断流、“地上河”的形成与危害,我国西部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旅游资源的开发等。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地理教材中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之丰富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在教学中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及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人口过多,会导致资源短缺;过度放牧、滥垦草地,会造成草原退化、土地沙化乃至沙漠化;毁林开荒,会导致水土流失现象加剧、土地贫瘠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生态恶化、环境质量下降的趋势如不能及时加以遏制,将会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从而引导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激发他们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情感,使其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切实为保护环境作出贡献。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1.注意收集有关环境教育的资料。要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首先教师本身就应该对环境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要认真钻研教材,从环境角度出发给学生讲授相关理论知识,使学生在地理课堂上受到环境教育。除了学习、掌握有关环境的理论知识外,教师还应通过报刊、网络等收集关于全球、中国、本省区域的环境状况和环保动态资料,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对现实存在的环境问题有一个感性认识,并引导他们结合所学的人地关系论对相关环境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重视“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强化环境教育。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除了让学生学好基本概念、原理外,还应引导学生走向实践。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环保为主题的社会调查,如参观一些污染严重的化工厂、造纸厂、水泥厂等,并撰写调查报告,使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感受到环境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也可在各类环保主题日来临之际,如植树节(3月12日)、世界水日(3月22日)、世界环境日(6月5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6月17日)、世界保护臭氧层日(9月16日)、世界粮食日(10月16日)等,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宣传、纪念活动,以培养其环保意识。
3.加强环境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使其逐步养成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行为习惯。为了保护环境,造福子孙后代,世界各国都制定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森林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结合我国出台的相关法律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能够让学生明确保护环境的法律意义,使学生懂得破坏环境与自然资源不只是道德问题,还极有可能触犯法律。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又可以强化他们的法制观念,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等文明行为的形成也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结合乡土地理材料,增强学生对本乡本土的认识和热爱。在指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教师还应广泛结合乡土地理材料,把本乡本土的优势和劣势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引导学生正视现实,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如在讲授“我国地形”一课时,笔者结合乡土地理知识为学生讲述了甘肃的地理环境特点,使他们知道,甘肃的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大部分地区处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比较严重,要解决水土流失问题,必须加大植树造林的力度。
地理教学意识教育探讨
【摘要】
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本文主要围绕着全球意识教育展开了论述,从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开展全球意识教育,达到培养学生全球意识的目标。
【关键词】
高中;地理;全球意识;教育
地理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教材中研究的问题并不是独立存在的相互之间都具有联系性。同时我国新课改要求教师要重视创新教学模式,改变传统地理课堂枯燥、无味地学习气氛。而全球意识教育正是新课改理念深入推行下产生的重要教学方式,对于提高我国地理课堂的效率十分重要。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是课堂组织者和引导者,对于保证学生学习非常重要。同时地理课堂知识的传授也主要是依赖于教师。鉴于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增强地理课堂的学习气氛。尤其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落实全球教育的目的。例如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结合各种教学方式改变地理知识的抽象性和理论性。如利用案例教学法,在课堂的开始给学生展示出有关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的问题,可以用人类活动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而造成全球变暖,威胁人类生存。之后引发学生思考:怎样能够维持全球平衡,人类应该如何自身作则,共同面对全球变暖问题。这样也就能够使学生明白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尤其是在教师精心准备、设计教学后更能使教师的引导性得以发挥,真正培养出学生的问题意识。由此可见,高中地理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全球性问题,并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以此培养学生全球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