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处理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地基处理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地基处理论文

岩土工程课程群的构建

一、建设途径

1.着力引进和培养青年教师

1996年首次开设岩土工程本科班时,课程群只有7名核心教师(4名副教授,3名讲师,1名博士)。1996年的师资力量明显满足不了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需要。充分分析研究国内外知名大学在岩土工程领域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过程,借鉴其成功的经验,我们深刻认识到,建设一支相对稳定、职称、年龄、知识、学缘结构合理、爱岗敬业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和保证。为了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采取的具体措施为:一是密切联系“211”和“985”高校,引进年轻博士,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二是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加强教师出国进修,提高年轻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激发青年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稳定中青年骨干教师。三是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瞄准博(硕)士生导师、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人才工程等标准,有的放矢,给每位中青年教师确立中长期目标,不断提高核心教师的学术、教学水平,提升师资整体实力。18年来,我们通过上述3项措施进行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师资队伍中教授和博士比例分别达到57.89%和63.16%。其中,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4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人选4人,湖南省普通高校学科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10人,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评审专家1人。

可以看出,目前师资队伍在年龄、学位、职称构成上比较合理,核心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提高很快,普遍具备团结协作、艰苦奋斗、朝气向上的优良精神,具有凝聚力,更具活力和创新精神。岩土工程课群核心教师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博士和教授为主体、老中青搭配合理、学历层次高、职称结构合理的一线教学队伍,在知识、能力、年龄、职称上有较强的互补性,有利于资源共享和业务能力的共同提高,也能通过老中青相结合促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作用。在青年教师的培养过程中,我们采取如下措施提高教学质量:第一,坚持岗前培训制度、持证上岗制度、助课制度、试讲制度,对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制,由资历较深的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对青年教师予以具体的帮助和指导,并把它纳入导师和青年教师的业务考核之中。第二,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各项教学比赛活动,如组队参加省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和学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等,对培养青年教师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第三,创造条件、积极鼓励年轻教师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调整教学大纲

1996年,我们开设1个岩土工程教学班,将原来单一的“土力学”、“工程地质”、“基础工程”发展为“工程地质”、“岩土工程勘察”、“土力学”、“基础工程”、“地基处理”与“隧道工程”课程群,满足交通和水利等工程建设的需要。调整教学大纲时,我们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原则,首先对学生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其次增加了实践学时;最后面向岩土工程班级时整合了教学内容。刚开设“岩土工程勘察”、“地基处理”与“隧道工程”课程时,6门课程之间不同程度地存在部分内容重复、课程之间的联系不紧密等现象,系统性不强,难以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当时市场上还没有《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教材,教学内容的取舍成为关键。以课程群的方式融合起来,整合了教学内容,使学生加深了对专业的认识,缓和了教学内容增多与学时减少之间的矛盾,缩短大学教学和工程建设之间的距离。例如,对岩土工程班级,将“工程地质”中公路工程地质勘测、“土力学”中土工试验与原位测试结果的分析与利用调整到“岩土工程勘察”课程,将“基础工程”中地基处理、特殊性地基上的基础工程调整到“地基处理”课程。将该课程教学与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与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考试内容紧密结合,实现了大学教学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实现了大学生与工程师或研究人员的对接。

3.合作或独立编写教材和著作

阅读全文

软土路基处理技术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

【摘要】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备受关注和重视。但是,在公路工程的软土路基处理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施工质量,亟待解决。基于此,论文在概述软土路基处理技术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以某工程项目为例,提出了控制软土地基施工质量的建议,希望能为其他类似工程提供个案参考。

【关键词】公路工程;施工;软土路基处理技术;应用

1引言

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公路工程在使用功能方面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由此,人们对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在公路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软土路基处理技术的应用效果对施工质量的保障有重要的影响。因此,结合工程实例,探究软土路基处理技术在施工中的应用十分必要。

2软土路基处理技术相关理论概述

软土的组成主要包括松软土、有机质土、泥炭等,特点是含水量较高、承载力较低、稳定性较差等[2]。我国是一个国土面积较广的国家,软土的分布面积也较大。鉴于软土的特点,采用适宜的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十分必要和关键。在公路施工过程中,若没有采取合理的施工技术处理软土地基,会导致地基发生较大的变形,进而影响公路的稳定性、质量以及运行的安全性。一旦公路破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进而增加工程成本[3]。因此,在公路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应用软土路基处理技术非常重要。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还应对软土路基处理技术的应用质量进行控制。在公路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常见的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包括固结排水法、强夯法、置换法、垫层换填法、添加剂法、抛石挤淤法、加筋处理、高压喷射注浆法以及静载法等[4]。本文重点介绍强夯法、强夯置换法、处理表层技术以及高压喷射注浆法4种软土地基处理技术。

3软土路基处理技术在公路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阅读全文

岩土工程勘察质量控制要点初探

摘要:工程项目建设周期及运行状态等均会受到岩土工程勘察质量的显著影响。岩土工程勘察如果有明显的数据偏差,将会明显降低勘察质量,因此勘察实践中应高度重视勘察数据准确性。论文介绍了岩土勘察工程概况,分析了岩土工程勘察质控重要性,具体分析了岩土工程地质勘察质控要点,意在促进并保障岩土工程勘察质量,从理论层面指导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开展。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质量;控制要点

当前,我国工业化发展、城市化进程速度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工程数量不断增加,工程质量的地位及重要性日益显现。工程建设质量通常取决于岩土工程勘察,因此必需全面强化岩土工程勘察质量控制,只有如此才能确保岩土工程勘察质量符合设计预期,满足工程建设标准。

1岩土勘察工程概述

岩土工程勘察是工程项目建设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地位极为关键。工程项目能否顺利开展与岩土工程勘察质量密切相关。所以岩土工程勘察质量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严格控制。施工单位以项目规划建设标准为依据对施工场地及其附近施工环境、岩土构成及地质条件进行全面查找分析、评价编制,这就是岩土勘察工程。岩土勘察工程是大型建设项目的必经环节,比如岸边工程、管道的铺设等均如此。施工区域内土壤采样勘察、室内或原位测试、场地地质类型的调查和测绘等均为岩土工程勘察的基本内容。

2岩土工程勘察质控方面存在问题

2.1重视程度低

阅读全文

桩基施工技术在岩土工程的应用

【摘要】随着我国城乡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桩基工程日益增多。论文分析桩基础施工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介绍岩土工程中桩基施工技术的主要特点,提出地基的处理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桩基础;岩土工程;建筑

1引言

岩土工程的理论基础为岩体力学、工程地质学和土力学,是对岩石和土进行改造和重点整治的工程。在进行岩土工程施工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好开挖和降水等工作,随后对岩土的实际情况进行检验,最终使工程的设计和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岩土工程的施工项目主要包括:开挖项目、地基项目、基础项目及加固支护项目4种,进行实际施工的专业技术人员,对于不同介质的不同作用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同时也要对基坑围护及复合地基进行重点研究,进而全面提升岩土工程处理的最终质量。

2桩基

桩是一种深入土层内部的柱形结构。根据受力原理的不同,可以将桩分为:摩擦桩和端承桩;根据施工方式的不同,可以将桩分为:预制桩和灌注桩。桩和连接桩顶的承台一同组成了桩基。端承桩是将结构力通过桩基,直接传递到岩层,这种端承桩适合在地面下一定深度,并具有坚硬岩层的地质条件下使用。摩擦桩是将结构力通过桩身和土层所产生的摩擦力,直接传给土体,摩擦桩适合在结构自重轻、受力小的建筑上使用。

3桩基础施工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阅读全文

岩土工程技术创新方法与实践思考

摘 要:想要顺利开展岩土工程,岩土工程技术的支持是不可缺少的。在掌握岩土工程技术的同时,工程人员还要不断创新技术,并在应用实践中深入研究并详细分析施工技术。基于此,本论文研究了岩土工程技术创新方法与实践。

关键词:岩土工程;工程技术创新;应用实践

中国的岩土工程技术已经发展了几十年。近年来,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各种工程项目越来越多,例如,地铁工程、海底隧道工程以及跨海桥梁工程等,对岩土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应用岩土工程技术,往往会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两者之间的矛盾长期存在,导致岩土工程技术的发展进入瓶颈期。另外,自然环境与资源的短缺,导致技术难以创新,这已经成为当前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1  岩土工程技术

1.1  勘察技术

在岩土工程施工之前,相关部门要做好勘察工作,获得详细的建筑物资料,并且做好收集整理工作。收集整理的内容包括建筑结构功能的特点、建筑的荷载情况、地基埋置的深度等。相关人员要根据资料的分析结果分阶段勘察,勘察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岩土工程可行性勘察、岩土工程初步勘察、岩土工程施工阶段的勘察。相关人员要从施工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建筑物的特点,适当扩展或者合并勘察环节。另外,当需要增加建筑物层数或需要实施保护措施的时候,相关人员想要做好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就必须熟悉建筑物的结构以及所具备的功能,掌握建筑的形式,还要认识到增加层数所带来的影响。从物理应力层面而言,由于上部建筑物负载发生改变,地下应力的应变状态也会发生改变,因此,相关人员需要详细分析地下应力情况并做好评估工作。

1.2  地基处理技术

阅读全文

岩溶地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

摘要:

地基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岩土工程的质量安全,在岩土工程施工之前,必须要通过开展地质勘测,明确工程区域的土体结构,以便于选择合理的地基处理措施,避免后期地基出现不均匀沉降,威胁岩土工程的安全。岩溶地貌在我国多地均有分布,可溶性岩石受流水冲击的影响,出现不同程度的冲蚀、孔洞和沟壑,岩土的承重能力较弱。在岩溶地区进行岩土工程施工,必须要做好周密的勘察和处理工作,确保岩土工程的质量安全。

关键词:

岩溶地基;岩土工程;地质勘察;地基处理

前言

保证工程质量安全是建筑单位施工的主要目标之一,尤其是在岩溶地区的岩土工程,更需要施工单位进行重点关注,并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工程的安全性,维护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和商业形象。文章首先对岩溶地基下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进行了介绍,随后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在概述岩溶地基处理原则的基础上,就如何提高岩溶地区地基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说明。

1岩溶地基下的岩土工程勘察

阅读全文

道路桥梁工程中路面施工技术探析

【摘要】随着我国建设行业施工技术的发展,道路桥梁工程建设水平达到新的高度。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是道桥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论文分析了道路桥梁工程出现沉降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沉降段路基路面的相关施工技术,希望能为提升我国道路桥梁工程的建设水平,保障人民出行安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道路桥梁;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技术

1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道路桥梁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为了保证道路桥梁的施工质量,需要对工程项目所在地的地质条件进行勘察处理,尤其是对道路桥梁工程中的沉降路段,加强此路段路基路面的施工技术应用,提高道路桥梁的施工技术水平,延长道路桥梁的使用年限,保障人们的正常使用,提升道路桥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道路桥梁沉降的主要原因

2.1台背地基形变的问题。在道路桥梁的建设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特殊的地基,比如,道路桥梁台背在河流的两旁或沟壑等环境恶劣的地区,需要首先确保地基的稳定性,由于这些地区土壤含有较高的水分,可塑性极强,通常会导致施工出现沉降现象,再加上地基强度有限,又受到填土高度和土壤间隙的影响,地基压缩性不断增加,当按照50cm的范围进行填筑后,容易导致地基的承受能力不足,引发沉降问题,从而出现桥头跳车的情况。地基沉降的另一主要原因是施工设计,如果工作人员不能根据规范要求设置钻探深度和钻孔数量,就无法勘探软土地基存在的深度,最终无法运用针对性策略进行软土地基处理。除此之外,在软土地基技术应用的过程中,需要采用精准的计算参数并根据软基的具体情况进行施工,否则,就会导致桥头软土路基出现沉降的情况,加上雨水侵蚀,使得路堤逐渐流失,进一步降低强度[1]。

2.2台背回填质量的问题。在道路桥梁的施工中,需要进一步加固桥台基础,从而有效控制桥台沉降的问题。在工程实践中,诸多因素都会影响施工导致各种问题层出不穷,最终影响台背的回填质量,导致施工技术无法满足质量标准,影响道路桥梁工程建设质量,给工程建设带来安全隐患[2]。

阅读全文

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教育科研素养培养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对教育科研素养进行概述,然后分析了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教育科研素养的现状,最后提出了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教育科研素养的培养策略,包括通过专业理论知识夯实科研素养基础;通过科研方法课程优化助推科研意识形成;通过参加见习、实习活动促进科研能力提高;通过毕业论文训练促使科研素养提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教育科研素养

当前,中小幼学校对教育科研愈加重视,反思和研究能力也逐渐成为评判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1]。因此,高师院校不得不将师范生教育科研素养的培养纳入重要议题。学前教育(师范)专业大学生作为未来幼儿园教师补给的重要来源,其教育科研素养的养成不能从走上工作岗位才开始,而应该“关口”环节前移,在大学期间教师就应为其创造条件,开拓路径,形成培养锻炼体系,使其具备反思、批判、创新等基本能力,为毕业后顺利走上幼教工作岗位,开展保教工作、开展教育研究、综合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但客观地讲,现阶段很多高校在大学生科研素养培养方面没有建立科学的体系,不同学科教师对大学生科研素养的理解不同,笔者结合自身在高师院校从事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科研工作的实际,在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科研素养的养成策略方面提出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教育科研素养概述

素养一词内涵丰富、理解多元,从字面常被理解为道德层面的素质或修养,与素质同义,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外表形象、知识水平和能力等方面。在知识经济的今天,素养的含意大为扩展,它包括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等各个方面[2]。具体到个体身上,是指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科研素养指在不断探究人文、社会、自然等领域中的真理,进行理智化创造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的科学研究技巧或能力。对幼儿教师来说,教育科研素养是指幼儿教师在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时在思想道德、教育观念、理论知识、科研能力等方面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对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来说,则是指他们在正式成为幼儿教师之前、大学期间经过学习实践而形成的未来从事教育科学研究所应当具备的科研理论、科研道德和科研能力上的基本要求。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也不是纯粹靠天赋遗传或后天习得,它是先天和后天综合形成的结果。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加之后天的训练和实践,日积月累、久久为功,才会水到渠成。师范生教育科研素养的修炼与养成也必须遵照这个内在规律,重视得越早,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越有益处。教育科研素养是高级的、复杂的,具有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综合特质。一般来说,教育科研素养的基本要素包含以下三种。一是教育科研理论素养,主要指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获得的有关学前教育、学前心理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方法,以及教育科研方法及技巧等。二是教育科研道德。这是科研道德下位概念,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科领域的科学研究,均要遵守基本的科研伦理,教育科研也不例外,它包括研究者的科研意识、科研规范、科研道德、判断的理性思维等。三是教育科研能力。它主要包括发现问题、收集利用文献资料、开发处理图文作品、进行科研规划、组织和操作,以及成果表述等能力。

二、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教育科研素养的现状

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了比较系统的专业理论学习和训练,在教育科研素养的养成方面有了一定的收获。比如,具有初步的科研意识,对学前教育领域有一定了解,初步掌握了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也会在毕业前经历专题培训或专项科研训练,但是客观地讲,他们身上仍然存在很多薄弱环节。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