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地方文化研究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地方文化英语口语教学研究
[摘要]
针对大学生英语表达地方文化的“失能”现状,提出了以地方文化为内容依托的英语口语教学模式,探讨了地方文化融入英语口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实施方案、自主学习的着力点以及教学评价的方式方法,以期对我国外语教学中的母语文化导入研究与实践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地方文化;英语口语;教学
0引言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2010)强调英语教学应注重学习者综合文化素养的培育,这“不仅表现在训练学生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精髓上,而且表现在培养其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能力上”[1]。然而,我国英语教学长期以来过分注重“目的语文化”的导入,学习者中国文化输出的“缺失”现象非常严重,他们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很弱,尤其不能用英语流利表达那些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且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大学生英语表达地方特色文化的失能,不利于国际交流中文化自信心的树立,不利于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不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近年来,国内学者就中国文化的英语教学研究形成了以下观点:把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教育贯穿到各层次英语教学之中,并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配置[2];明确教学大纲中中国文化教学的相关细则,实施教学、评估一体化[3];增开中国文化英语选修课,完善中国文化英语教材建设[4,5];将中国文化内容纳入考试体系[6]等。国外没有对中国文化英语教学进行研究的文献,但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专家学者针对外语学习者中的文化边缘化现象(marginalization)提出外语教学中应适时、适当、适度地导入本国文化[7],目的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间的对比分析[8]等策略,对我国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研究与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然而,现有研究对地方文化融入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成功案例总结较少,对大学生英语表达地方文化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本文尝试将地方文化融入到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旨在通过口语教学、文化体验、自主练习等多种形式,完善大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英语认知建构,增强大学生用英语弘扬中国文明与地方文化的意识和能力,促进中国优秀地方文化的对外传播。
1地方文化融入英语口语课堂的原则
地方文化大学生养成教育探析
摘要:
养成教育是培养个人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成败关系到科教兴国重大战略能否实现。地方文化是长时间积淀而形成的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活习惯、精神情感、价值观等,可以尝试在大学生养成教育工作中融入地方文化这一宝贵资源,为教育提供人文基础、素材和环境。从设立研究所、丰富教育体系、优化课程设置、营造环境、强化实践五个方面提出对策。
关键词:
地方文化;养成教育;策略
一、融入地方文化是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客观要求
养成教育是培养个人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大学生终将走出校园、踏入社会,他们的行为方式直接影响着个人、集体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只有针对性地进行养成教育,引导高职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国家输送合格人才。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转型、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而人在20岁-30岁10年中对社会价值贡献约占整个人的37%,大学生的养成教育工作已成为社会发展中重要部分[1],同时也是国家培养目标和地方文化熏陶的综合体,倘若大学生的成长教育工作忽略地方文化,教育内容会枯燥无味,教育形式自然而然的会显得更加单调乏味。从而使得许多高校在研究分析当地文化结合了当地的历史遗迹、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诸多文化因素,并且采取了最直接的方面,让大学生的成长教育更加接近同学的现实生活、心理状态,从而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理解、转化、运用的能力。将地方文化元素引入大学生的教育工作中是必要的。
二、地方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学术期刊特色栏目对地方文化传播影响
摘要:地方文化是一个地方独有的文化资源,具有明显的区域独特性。学术期刊特色栏目的设立会产生学术的集聚效应,与浙江地方文化的传播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地方文化特色栏目,要充分发掘地方文化的内涵,对地方文化进行持续地研究,并不断深入挖掘其学术价值。为此,学术期刊应该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作用,主动担负起从学术层面传播浙江地方文化的使命,开设高水平的特色栏目,为文化大省建设起到积极正面的影响。
关键词:地方文化;学术期刊;特色栏目;传播
2004年10月11日,教育部印发《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实施方案》,启动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栏建设工程。[1]在“名栏工程”带动下,各个期刊越来越重视特色栏目的建设。基于此,浙江省各期刊的特色栏目建设开展得十分活跃,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第五届评优活动中,“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浙江省高校学报共有9个栏目入选,分别是:浙江警察学院学报《公安学刊》的“‘枫桥经验’与和谐社会”、《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版)》的“海洋文化”、《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的“温州研究”、《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的“越文化研究”、《宁波市委党校学报》的“浙东学术与中国哲学”、《浙江省委党校学报》的“浙江现象与浙江经验”、《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的“职业技术教育”、《嘉兴学院学报》的“嘉兴名人与嘉兴文化”以及《浙江树人大学学报》的“民办高等教育”。其中,《浙江树人大学学报》的“民办高等教育”和《嘉兴学院学报》的“嘉兴名人与嘉兴文化”分别入选了第二批、第三批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栏建设工程。上述9个特色栏目可以说是浙江省期刊特色栏目的代表。不难发现,这9个特色栏目中,除“职业技术教育”“民办高等教育”外,其他7个栏目都依托于浙江宁波、绍兴、嘉兴等地的地方文化,带有明显的地方文化特征。这些特色栏目的开办与影响力的扩大,势必会给浙江地方文化的传播带来正面的、深远的影响。本文着眼于浙江的期刊特色栏目与浙江的地方文化之间的关联,希望通过研究期刊特色栏目,尤其是依托地方文化开设的栏目,探索其对传播浙江地方文化在哪些方面起到了作用,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以及如何继续产生更积极正面的影响等问题。
一、地方文化与特色栏目的关系
地方文化是一个地方独有的文化资源,具有明显的区域独特性。近年来,浙江省非常注重文化建设,在各种场合、文件乃至领导讲话中均可看到对文化建设给予了非常多的关注。早在1999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就提出要建设文化大省[2];2000年制定“建设文化大省纲要”[3],2002年更是将建设文化大省写入了党代会报告。[4]作为文化大省建设“八项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旨在系统梳理浙江历史文脉,挖掘浙江文化底蕴,这是国内第一个以工程为抓手,通过学术研究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文化建设重大项目。而挖掘浙江文化底蕴,势必要研究浙江各个地方的特色,也就是要深入挖掘浙江各地的地方文化底蕴与特色。将地方文化元素融入浙江省的大文化,可以赋予浙江省更鲜明的特色;地方文化也是一个地区长期积累形成的,具有深邃的历史感和厚重感,可以反映浙江省的历史积淀。[5]但地方文化往往是隐性的,需要借助合适的载体才能释放出能量。学术期刊无疑正是一个非常好的载体,地方文化相关特色栏目的开设,一定能够为地方文化研究、浙江省的文化大省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要传播浙江地方文化的价值,学术期刊特色栏目的开设应该有针对性、侧重性,以文化、科技、政治、社会、文明等方面为研究视角,对地方文化进行持续地研究,并不断深入挖掘其内涵和学术价值。那么,如何立足地方特色,办出栏目特色,继而扩大特色栏目的影响,从而更好地传播浙江地方文化呢?本文尝试就此做一些探索。栏目是在内容上或表现形式上体现一定特色,并有一个提示性、概括性名称的板块。根据栏目的性质和功用,可以分为常规栏目和专题栏目。本文提到的特色栏目属于专题栏目。专题栏目策划是为了产生较为深远的社会影响而围绕同一主题组织一组作品推出,其中一类专题栏目就是根据地域文化特色设立的,注重发表本地区文化、艺术、风俗民情等方面的研究成果。[6]以地方文化研究为主题的特色栏目正属于此类。而要使一个地方文化栏目具有较为广泛的影响力,就要充分发掘地方文化的宝贵资源,充实地方内涵,提升地方形象,彰显地方魅力,最终使其成为富于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栏目。《嘉兴学院学报》的“嘉兴名人和嘉兴文化”栏目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自其2003年开设以来,依托嘉兴的地域特点和区位优势,充分发挥学科整合的优势,坚持地方性、思想性、学术性和规范性的统一,将地方性与国家战略重点、学术热点相结合,研究地方文化的同时,弘扬中华优秀民族文化,并遍邀全国各地的研究者对嘉兴文化和嘉兴文化名人进行研究、探讨。[7]十几年的栏目开设历程,迎来了可喜的结果。《嘉兴学院学报》先后多次被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为优秀学报,“嘉兴名人和嘉兴文化”栏目也在全国高校文科学报评优活动中被评为“优秀栏目”“特色栏目”等,并于2015年成功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第三批“名栏工程”,不仅扩大了学报及栏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为嘉兴地方文化研究、嘉兴乃至浙江省的文化发展和软实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对期刊和文化传播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二、特色栏目在地方文化传播方面的优势
期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专业性强,作者群和读者群都有较强的学术性和专业性,对地方文化的传播具有其他媒体报道所不具备的专业性优势。而地方性文化又使期刊的这一特色栏目几乎具有唯一性的特点,例如《嘉兴学院学报》的“嘉兴名人和嘉兴文化”栏目细分出的“丰子恺研究”“王国维研究”“吕留良研究”“朱彝尊研究”“陆陇其研究”“穆旦研究”等研究专题,天然地具有其他刊物无法比拟的地域优势。所以,期刊特色栏目的设立与浙江地方文化的传播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学术期刊特色栏目的设立会产生学术的集聚效应,这从最简单直白的数据上就可以看出来。还是以《嘉兴学院学报》的“嘉兴名人和嘉兴文化”栏目为例。其在2013年第4期的“嘉兴名人和嘉兴文化”栏目刊登了9篇系列研究“红船精神”的文章,这些文章都取得了较高的引用率,截至目前,共计被引用61次,其中,王祖强《论“红船精神”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联系》一文,单篇被引次数就达到12次,体现了特色栏目的传播集聚效应,也很好地提升了期刊的质量和知名度。再如:《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的“温州研究”下设“专题:温州社区建设”,共刊登8篇系列研究文章,截至目前,被引次数共计达到19次,与期刊其他文章相比,频次较高,被引用次数较为突出。“温州研究”栏目下其他文章的表现同样不俗,这都是特色栏目传播效果良好的体现。又如:《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的“越文化研究”,共刊登5篇系列研究文章,截至目前,其中4篇文章都曾被其他文章引用,被引次数共计达到12次,篇均被引次数达到2.4次,这对于一本人文社会科学的非核心刊物而言,已经是相当不俗的成绩了。上述文章之所以能有较高的引用率,正是因为其作为期刊特色栏目的文章,被刊物作为重点推荐,因而受到学术界较多的关注,从而被更多地阅读和引用也就是自然而然的结果了。
地方高校成人教育与地方文化互动发展
摘要:高校成人教育和地方文化均属于社会文化中的一部分,二者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其共生共荣的关系对校地文化的互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社会发展到今天,我国的文化事业已经得到全面发展,也包括地方文化。从这个发展过程来看,地方高校成人教育对地方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帮助,也使地方高校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得到全面的丰富以及提高,从而呈现出二者的相互依存关系,现对此互动关系做全面的分析,从而实现地方高校成人教育的人才培养与地方文化发展相互增进的作用。
关键词:地方高校成人教育;地方文化;互动发展
地方高校成人教育担负服务和引领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地方文化对地方高校成人教育文化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具有滋养作用。二者是相生相融的依存关系,对推动二者文化发展的互动产生积极的作用。
一、地方高校成人教育在地方文化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一)在地方文化发展中承担着人才的供给
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保障条件,在当前文化事业飞速发展的社会形势下,对相关人才的需求显著提高。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相当多的地方均陷入人才缺乏的境遇。但地方高校成人教育属于地方成人培养的基地,其所培养的人才均具有相关的实践技能,且精力充沛、专业知识扎实,这些人才正是相关文化发展的主要力量,如此一来,就有效缓解了人才不足问题。为了保证地方文化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建议地方文化部门与地方高校开展合作,且将这种合作规划为长期以及全面的形式,从而使高校大学生成为服务地方文化发展的主要力量。
(二)在地方文化的发展中提供指导作用
地方文化融入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的途径
摘要:地方文化契合了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的发展需要,可以通过地方文化融入高校廉洁环境文化建设、地方文化廉洁教育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地方廉洁文化研究融入高校廉洁文化建设、地方文化精品有机融入高校廉洁文化实践活动等举措推进高校廉洁文化建设。
关键词:地方文化;高校廉洁文化;反腐倡廉
一、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状况及问题分析
廉洁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和加强廉洁文化建设是我国反腐倡廉建设的内在要求。高校廉洁文化是高校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高校的集中体现和反映,它以廉洁思想和廉洁精神为核心,以廉洁制度为保障,以廉洁道德标准为约束力,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引导师生的廉洁理念、廉洁意识和与之对应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对社会廉洁文化建设起到引领、辐射、提升作用。2005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启动了“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2007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提出了大学阶段廉洁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标志着高校廉洁教育和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纳入我国反腐倡廉教育格局。十余年来,各地高校纷纷开展了廉洁文化建设,围绕党政管理干部廉洁从政、教师廉洁从教、学生廉洁修身、教辅工作人员廉洁从业等,开展了一系列廉洁文化教育活动。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的开展,弘扬了正气,净化了发展环境,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强化教职工的道德素养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廉洁意识和氛围在高校初步形成,为高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证。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形式多样的高校腐败问题时有发生,高校已成为腐败现象的高发区。党的十八大以来,仅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公布的高校腐败案件,就已达50多起。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始终坚持“虎蝇”齐打,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反腐败斗争已成为常态。反腐新常态和高校改革深化新形势对高校廉洁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高校廉洁文化建设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高校廉洁文化建设内容还需进一步丰富
目前各高校的廉洁文化建设有同质化趋势,建设内容大同小异,往往是上级有要求,学校才有行动部署,高校结合学校自身实际、结合地方和行业主动开展的廉洁文化建设内容偏少,缺少生动活泼和师生喜闻乐见的素材,严肃的廉洁文化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结合得不够,因而,廉洁文化有时缺乏知识性和趣味性,廉洁文化建设出现“内容空、形象虚、实效差”的现象。
(二)高校廉洁文化建设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探究地方文化对旅游管理的影响
一、地方文化发展的困境
(一)各地地方文化发展不均衡
由于地理位置和社会发展,势必导致不同地域的地方文化发展失衡,而情况日益明显。例如高纬度地区的自然因素导致可供发展的旅游资源稀少,从而影响该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实力。
(二)形式重于内容
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地方文化的发展出现普遍存在内容单一、缺乏创新等问题。固定的思维模式和对创新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各地文化形式大同小异,无论是主题内容,或者周边辐射都呈现出一种未完全摆脱重制造轻研发的守旧模式,缺乏创新主导力。
(三)缺乏相关专业人才
地方文化的发展处于成长期,人才是文化产发展的推动力,只有将所学知识有效的应用于实践,才能更好的适应并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旅。旅游产品是一种无形产品,通常以服务的形式表现,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具备高水准的专业素质,但越来越多的人才流向国际化都市,导致地方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方面,人才紧缺。
中职美术教育地方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
摘要:地方文化资源承载着地方特色和独特的审美倾向,在中职美术教育当中,地方文化资源属于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在中职美术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将各种地方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可以在多个层面采取全方位的开发,创设出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中职美术教育体系,将中职美术驾驭和地方文化资源当中寻找契合点,不仅可以对于地方文化资源进行保护,还会将中职美术教育工作进行创新。
关键词:中职美术教育;地方文化资源;合理利用
地方文化资源对于中职美术教育来说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可以培养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从而形成具有自身办学特色的民族文化,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专业水平,将学习成本进行降低,有机结合社会资源和学校资源以及家庭资源等,将中职美术教育的目的进行完成。中职美术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你将地方文化资源进行利用,我国教育改革近些年不断进行深化,逐渐趋向感性和理性。
1概述地方文化资源
美术驾驭在艺术教育当中是非常重要的,艺术教育需要文化内涵,艺术教育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务以及社会行为,艺术文化教育包含着知识、信仰、艺术、道德等复合性整体。地方文化美术资源体现出地方相关的精神财务。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使美术教育具备素材性的课程资源,对于现代化的美术教育特征比较符合,对于比较落后的地区,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原生态传统文化资源。在这些地区的美术文化资源主要由两个品种组成,分别是公共文化传播媒介品类和民间传统文化品类。公共文化传统媒介品类主要指的就是美术馆、博物馆。青少年宫等等非教育类的教育结构,其中包含着各种美术文献资料等,还定期举办相关的美术活动,这些都是美术教育过程中丰富的资源。而民间传统文化品类指的就是在民间艺术当中的各种艺术资源,可以和民众之间产生心理互动感应,这也是民众的一种感情寄托。这些民间的各种艺术形式,是当今中职美术教育当中非常重要的资源。
2中职美术教育中地方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
2.1学校需要重视地方文化资源的利用:中职美术教育要想将地方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需要让学校的各个教育主管部门重视地方文化资源美术课程资源,将美术教师的长效激励机制进行健全,使其成为中职院校校本教研的动力,对于学校层面的地方文化资源的客户才能建设需要给予重视,使地方文化资源作为主题,从而展开相应的教学活动,在客观制度和条件方面提供有效的保障。2.2教师需要利用先进的教育理念:中职美术教师需要将传统落后的教学理念进行放弃,利用比较先进的教育理念,将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进行大幅度的提升,面对美术课程的资源开发,将教师自身的主体性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使教师成为美术课程的编制人员,也要成为具体的实施者和评价者。美术教师自身需要具备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将自身的只是观念和教师观念以及课程观念进行更新,使自身的教师综合素质进行调,利用比较开放的心态面对地方文化资源,从而实现探索和研究,这样一来,中职美术课才会得到更好的开发和利用。2.3改革传统教学方式:中职美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将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变,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和应用的过程中,其主要的文化素材就是地方文化资源,从而构建出来的教学方式可以符合当今的教育理念,中职美术教育也可以回归到我国民族文化的本真,这样中职学生的学习需要才会得到满足。在中职美术教育过程中,需要和地方文化资源产生良好的互动,建立出来的美术教育氛围需要将生活性和现场性以及感染性进行彰显,为学生提供出有效的环境,可以将其美术文化能力进行深化,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教师的教学空间进行有效的拓展。2.4具体的操作:中职美术教学过程中,需要利用丰富的手段,转化地方文化资源,使其成为美术课程资源。在中职美术教育的过程中,美术教师需要利用当地的器物或者艺术品,将当地人的生存方式和价值观进行分析,结合年龄和条件从而转化论证教育资源,使地方文化资源可以在中职美术美术教育过程中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需要和中职美术教育实现同步发展,对于市场不断变化的个会自动需求进行满足,在开发和利用地方民族文化的过程中,社会效益需要放在首要位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进行统一。开发地方民族问哈资源,其出发点就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进行满足,使社会可以获得全面的发展,中职美术教育需要将民族文化进行拓展,加强宣传和联系,让人们可以对于民族地区的状况进行了解,使民族经济自身可的变革力度得到加强,并且通过对外宣传的方式,将地区文化产业的知名度进行,从而可以吸引到更多的外资。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出更多的少数民族人才,将其经济文化差异进行缩小,在传播的过程中,可以使不同的文化实现碰撞,产生出创造力,使更多的美术创新人才可以大胆的进行创新,将中职美术教育的目的和作用进行充分的发挥,妥善的继承和方我国名族文化。
高校图书馆深度融入地方文化建设路径
[摘要]高校图书馆不仅要为社会提供文化服务,更要深度融入地方文化建设,这是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然而,当前有不少高校图书馆很难深度融入地方文化建设,且在实际工作中陷入了各种困境,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研究发现:该领域存在的棘手问题,可以通过科学的工作路径加以解决,例如:加强高校图书馆与其他部门的合作、关注并契合地方文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发掘和整合各地多元化的文化资源、培养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等等。研究成果对于提升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质量而言,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深度融入;地方文化建设;路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高校社会服务不仅是高校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同时也是高校谋求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1]。因此,作为高校内设机构之一的图书馆,不仅承担着为本校师生提供文献资料服务的职能,同时还要面向社会,为高校所在地的经济、文化、科学、教育等方面的建设做出贡献。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高校在社会服务方面存在“服务形式单一,服务范围狭窄”等缺失[2]。事实上,诸多研究者已经注意到了这些问题,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日益增多,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10月31日),若以“高校图书馆”和“服务地方”作为关键词来检索中国知网(CNKI),可以找到500多篇的相关文章,而且文献数量从2007年开始出现明显上升的趋势;但是,若以“高校图书馆”、“融入”和“地方”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CNKI),能够查到的论文不足5篇;如果以“高校图书馆”、“深度融入”和“地方”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相关文献。有鉴于此,主要探讨高校图书馆深度融入地方文化建设的方法路径问题,以期对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服务工作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1高校图书馆深度融入地方文化建设的时代要求
虽说“高等教育具有服务社会的职能由来已久”,并且“服务地方是地方高校的重要使命”[3],但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日益走向深入阶段的今天,高校图书馆更要进一步融入地方文化建设,为社会提供更广泛、更全面的服务,这是新时代对高校图书馆提出的新要求。首先,这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需要。党的报告明确提出:为了更好地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必须为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迫切需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4]。要实现这样的文化发展目标,全国各地的公共文化机构都要充分发挥服务效能。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当中,自然包括当地政府管理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等机构,除此之外,地方高校管理的图书馆也应当积极参与其中,为地方文化建设提供高效、优质的智力支持和文献服务。其次,这是新时代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当前阶段,我国对外积极开展“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从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格局看待图书馆的发展”,因此,“图书馆发展要因地制宜,重塑当地文化”[5]。高校图书馆要通过大力开展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在资源建设、文献服务、文化传播、数据统计等方面敞开服务空间,为各地的文化形象传播和文化品牌打造提供技术支持。再者,这是传承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推进数字化保存和传播”、“融通多媒体资源”以及“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中华文化传播格局”等重大举措[6]。与各地其它公共文化机构相比,高校图书馆具有信息、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理应在传承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自身的独特作用,为保护地方文化遗产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平台支撑。另外,这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需要。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水平大学的缔造都离不开高质量的文化建设,因为“教育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文化的竞争。文化品质的提升,必定带来教育质量的提升,必定增强学校的竞争力”[7]。对于一所高校的文化建设来说,图书馆至关重要,因为“图书馆建设是高校文化的建设高地”,它成为高校的“文化窗口和文化品牌”,因而“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有着责无旁贷的义务”[8]。可以说,图书馆的建设质量直接关系到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为了促进高校的学术资源建设、提升教职工的业务工作水平、扩大高校的社会影响力、改善高校的办学条件,高校图书馆需要借助社会实践平台,需要为地方文化建设提供多维度的社会服务。
2高校图书馆深度融入地方文化建设的主要困境
尽管高校图书馆在推进地方文化建设方面拥有较多优势,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有不少高校图书馆无法深度融入地方文化建设,这是因为部分图书馆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着一些难以回避的困境,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高校图书馆对地方文化建设规划缺乏深入了解。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正向深层次、多元化方向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不再是单纯的知识聚散地、单纯的文献信息系统,公共信息将成为现代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9]。这就需要高校图书馆向当地政府以及企事业单位进一步敞开服务空间,并且从服务对象那里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源。然而,当前仍有一些图书馆局限于“封闭式”的服务意识,不太关注所在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对地方政府制定的各项建设规划非常隔膜,不熟悉地方文化建设的总体布局,这势必阻碍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功能的正常发挥。其二,高校图书馆对地方文化建设路径缺乏深刻分析。图书馆在地方文化建设工程中可谓举足轻重,其中也包括坐落在该地区的高校图书馆。然而,不少高校图书馆仅仅成为地方文化交流的单纯的空间场所而已,对地方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缺乏应有的沟通和认识,尤其是“对地方文献的收集没有长远而规范的规划,使得地方文化资源很难形成特色的馆藏和科学的地方文献体系”[10]。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某些高校图书馆不太关注地方政府及相关管理机构的工作方案,没有将地方文化建设纳入学术研究的重点范围,对地方文化建设路径未作深入的分析,轻视地方文化建设课题的科研价值。其三,高校图书馆对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缺乏有效整合。一般来说,各地文化资源总是呈现多元化的外部形态,共同构成“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体系,例如“古遗址、古建筑、古墓群、壁画”以及“戏曲、刺绣、剪纸、陶艺”等文化形式[11]。以笔者所在的盐城市而言,该地的特色文化主要有“湿地生态、海盐盐垦文化、新四军文化、名人文化、演艺文化、饮食文化、古遗址古墓古建筑”等类别[12]。高校图书馆如果不能科学地整合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在积累与收集地方文献的过程中,就容易陷入盲目无序的工作状态,从而削弱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服务能力。其四,高校图书馆对地方文化人才建设缺乏有力支持。“地方文化建设是自上而下、多层次、多方位的建设,因而,文化人才队伍也应包括方方面面的人才”,其中包括“高层次的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和“基层文化传播者”等多个领域的文化人才[13]。然而,综观各地高校图书馆的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目前高校图书馆的人才配置,从学科专业看,主要是图书馆学、情报学和人文科学的大学毕业生、硕士生;从工作性质来看,主要从事采访、编目和参考咨询等工作”,考虑到地方文化人才建设的特殊性质,“如此的人才专业结构配置,是难以适应21世纪的需求的”[14]。以此观之,高素质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消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