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地方传统文化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地方广播媒体传统文化论文
一、结合本地实际,凸显地域特色
不同地区具有各自独特的地域文化,这些地域文化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百姓的生活。地域文化是丰富多彩的,优秀的地域文化需要我们去弘扬和传承。芦墟山歌、同里宣卷、太湖渔歌、木偶昆曲、赞神歌等吴歌形式在鲈乡大地展现了无穷魅力。一首首吴歌传唱着一个个优美动人的故事和传说,为人们带来了大自然赋予的声音。他们传唱的是自己的老祖宗留下来的情感寄寓和生活感悟,寄托了歌手和民众对生活的一种理想和希望,展现出一种原汁原味的动人魅力。近年来,江苏省苏州市吴江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简称吴江电台)采制的《芦墟山歌韵味长悠悠一曲“五姑娘”》《姚五宝与木偶昆曲》《同里宣卷古韵悠悠》《千年“赞神歌”》《李记阿婆茶》《太湖渔歌传千年》等专题节目,都取材于吴江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富有地方特色的本土资源,收到了良好的播出效果。
二、发挥广播优势,提升文化品位
无论何时,听众都不会仅仅满足于速食文化,他们需要更深刻的、多层次的、有厚度的文化。地方广播媒体要充分发挥广播媒介的传播特点和优势,向听众推介优秀的文化成果,把优秀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山歌、曲艺、音乐等都很适合在广播中传播,可以通过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表达特点,给听众留下悬念、产生神秘感。通过主持人的描述、传承人的现场演唱和交流,唤起听众丰富的想象,达到听到的比看到的更美的效果。吴江电台专门开设了30分钟的《鲈乡采风》专题节目,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地域文化为主,用优雅精炼的语言,创造美妙的意境愉悦听众;用激情澎湃的声音、抑扬顿挫的语调感染听众,吸引听众。对一些“非遗”项目,比如震泽黑豆腐干、熏豆茶、待帝茶、平望辣油和辣酱等制作技艺,铜罗黄酒酿造技艺,苏南花烛和蚕丝被等传统制作技艺,我们则采用讲故事的方式,把它的起源、制作方式、吃法等娓娓道来,同时把制作过程的照片上传到微信、微博上,让听众分享和参与互动,和网友们一起交流品尝的滋味、制作时的感受和心得。通过传统与现代对接,使广播节目内容的通俗性和趣味性更加突出,提升了节目的文化品位。
三、拓展传播平台,丰富节目形式
网络的兴起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会。广播媒体要与新媒体不断融合,拓展传播平台,通过全方位参与、立体式的传播,扩大本土文化资源传播的范围和影响力。通过微信、微博、QQ群、短信平台、热线电话等互动方式传播、分享优秀传统文化。网友通过“点赞”“转发”“评论”参与传播。这样的互动,更多元、更草根、更自然,影响力也会进一步增大。当然,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贴近百姓,带着温度,生动活泼,才能入脑、入耳、入心。因此,地方广播媒体要坚守主流媒体的责任和使命,将传统文化置于现代生活的背景之下,寻找新的表现形式,以时尚、鲜活的形态,增加听众的想象空间,形成特有的吸引力,使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比如:在每天直播节目中,采取“猜猜猜,大家一起来猜谜”“成语接龙”“脑筋急转弯”等形式,设置悬念,让听众和网友在轻松愉快的互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用讲故事、广播短剧等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故事和文明礼仪小故事。通过对历史典故绘声绘色的描述,激发听众的想象力,在听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策划节目的过程中,要精心打磨选题、内容、结构、包装等节目要素,充分运用好广播的表现手法,提高节目的吸引力、感染力。在吴江电台采制的“非遗”系列广播专题节目中,有的是通过体验式的采访,以轻松自然的方式诠释传统文化的内涵,听起来轻松时尚、生动鲜活;有的是用评书的方式来讲述离奇曲折的情节、形象生动的人物、惊心动魄的故事;有的则用特殊的音响、画外音,不断设置悬念和疑问。丰富多彩的形式增强了传播的效果和感染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根据不同的传播对象,量身订制节目内容
新媒体下地方传统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摘要]技术发展催生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受众或被稀释、阵地或被蚕食,舆论生态越来越复杂,主流媒体传播传统文化面临着诸多困境,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全新课题。本文拟结合海口网宣传报道的实践,从题材挖掘、阵地建设、创新传播等3个维度,探析主流媒体传播地方传统文化的策略。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播策略;新媒体
一、地方网媒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传播传统文化,是新时代新闻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党的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调,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结合新的实际发扬光大。主流媒体肩负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更要结合实际传播传统文化。传播传统文化已经是新时代新闻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传播传统文化,是做强主流媒体的必然选择。现如今,我们处于一个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媒体业态、舆论生态已经发生颠覆性的变化,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地方新闻网媒必须做大做强,方能抢占舆论制高点,引领舆论,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做强地方网媒,必须根植于本土,做足本土新闻,做透本土资讯,才能独辟蹊径、自成一家。纵观中国城市新闻网媒联盟的各大新闻网媒,大都转变发展战略,不再追求大而全的“信息超市”,而是致力于“特产专卖店”的建设,做足本土资讯与服务。如中国宁波网打造了“宁波帮”;星辰在线在做足本埠新闻的同时,精心经营本地化的美食、旅游等。对地方网媒来说,深耕本地,做足本土文章,本土传统文化是一个独特的富矿。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为媒体提供了最广阔、最丰富、最生动的素材源泉和赖以生存的土壤,为媒体树立自己的品质特征和文化内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地方传统文化传播路径探析
(一)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主线,多维度挖掘琼崖。传统文化瑰宝,展示传统文化独特“内核”,聚成磅礴精神力量1.弘扬琼崖革命23年红旗不倒的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是我党领导人民在进行革命与建设的辉煌历史中,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海南岛,以冯白驹为代表的琼崖革命先烈,凭借着共产党人坚守初心、矢志不渝的信仰观,坚韧不拔、敢于担当的责任感,艰苦朴素、清正廉洁的作风,在孤悬海外、交通闭塞、联系一时中断的海南岛,依靠海南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琼崖革命23年红旗不倒的气势磅礴的光辉史诗。“23年红旗不倒”是一种红色精神,也是海南红色文化的内核所在。重温历史既是缅怀先烈,更是滋养后人。作为地方新闻网媒,海口网坚持将红色文化作为一条鲜明的主线一以贯之,以专题、系列报道、融媒产品的方式,结合不同时点大力宣传,让网上网下同频共振。以海南解放70周年报道为例,海口网开辟了“峥嵘七十载椰城烽火路”专题,通过“图片见证”“海口变迁”“历史时刻”“英雄人物志”等栏目,勾勒了一部恢宏壮大、荡气回肠的史诗,让受众接受了红色文化的洗礼。此外,地方网媒还应深入挖掘本地未被报道的红色文化。地处海口市西郊20多公里滨海渔村盐丁峒(现为大丰镇盐丁社区),曾是我党开展地下革命工作的根据地。因为是革命根据地,多次惨遭日寇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扫荡,盐丁峒原有儒良、卜养、洋台等12个自然村,在海南解放时仅幸存6个自然村。至今,仍有9名无名烈士忠骨埋在当地。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段历史鲜为人知。海口网决定派出报道小组,把这段感人的故事再现出来,并利用视频、两微等新媒体方式进行传播,在网上引起强烈反响。经过几年连续报道,如今,不少内地旅客都自觉地参与祭祀先烈活动。众所周知,青少年是文化传播的重要人群,更是传播的薄弱环节,这使得传统媒体的“浓墨重彩”和网站网页的“图文说教”陷入单向传播的泥潭,重传输而忽视互动,传播效果大打折扣。为此,海口网利用互联网,强化传播的交互性,强化青少年的参与体验,常年开展“网上祭英烈”“向国旗敬礼”等活动。网络签名、书写感言,全市数十所中小学学生踊跃参加,或感言或寄语,追思先人,反响强烈。2.基于乡音、乡味、乡情,以情感共鸣为纽带,展示民俗文化、美食文化的新时代情怀。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美食文化这些历史文化基因经过漫长的传承,已经潜移默化在人们日常观念和行为中,成为集体的文化记忆。这些文化记忆蕴含与凝聚着历史情感,成为区域社会整合重要影响因素。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日,海南沿海地区要举行祭海大典,以祈祷平安、感恩大海。2019年,海口市千人祭海仪仗队伍,以千年传承的“抬公巡游”仪式巡游祭海,随后举办祭海大典,彰显着尊重生命、关爱海洋、敬畏自然、保护环境的主题。海口网发挥融合传播的优势,以融媒体形态,多侧面多渠道呈现这个具有独特意义的传统节日。“端阳节”已被列为世界非遗,在这一天海南岛的岛民有洗龙水的习俗。这天,成千上万的市民会聚假日海滩游泳,出现了20万人“共沐龙水、同声祈福”的壮观景象,呈现出古今文化交融的氛围,也彰显着讲仁爱、重民本、求大同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色。为此,海口网派出记者,网络直播、航拍、网文、H5等十八般武艺齐上阵,再现了一幅盛世民俗海浴图。作为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传统美食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海口网“海南吃货团”微信公众号策划了海南美食系列报道,派出记者走访海口、文昌、琼海、五指山、万宁等市县,挖掘和弘扬本土美食文化,通过图文和视频传播。如《一句话摧毁海南人之间的友谊:你喝的老爸茶不“正宗”!》,以新媒体话语范式,俏皮、有趣地将“海南老爸茶”这种独一无二的茶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海南到底哪里的米粉最好吃?》有图有艺,在有味有道的传播中,弘扬了地方传统文化;《海口夜市地图曝光!吃,才是对海口夜生活最大的尊重!》图解了海口夜文化——宵夜,通过对海口特色夜市直播,呈现海南特色美食,阅读量累计达百万。此外,每逢节假日,海口网制作主题推文,如中秋节推出琼式月饼特辑,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春节年夜饭特辑,呈现海南风俗习惯等。
地方高校发挥传统文化传承功能策略
【摘要】在传承华夏民族上下五千年优秀文化传统方面,地方高校在这个全新时代扮演着不可替代角色,另一方面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是需要在新时期下的青年一代予以传承、发展。指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之窗”已经成为了这个时期文化发展的方向,在这种情况下下地方高校更是要承担起应尽的责任,在提升华夏优秀文化传统价值的同时,拥有世界文化传播的话语权。
【关键词】地方高校;地方传统文化传承;策略研究
在这个世界文化多元进程的时代中,科学技术的变革以及人才竞争的激烈已经成为了一种全新的发展常态。在这种环境下高等教育更是要担负起终生教育、衔接教育使命,从本质上提升大学生教育质量,在坚持德育先导前提下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果。通过地方高校的影响力与校园文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国民教育理念当中,在强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地方文化教育与传承的同时,将地方高等教育院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主战场。
一、地方高校进行传播地方传统文化的意义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首的华夏民族,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演变中依然屹立与世界之林中,我们不仅有神秘、绵长的甲骨文,同时古老的前人遗迹更是向世界彰显着中国的历史文化,另一方面我们也拥有着不计其数的各类文化大师,通过他们共同努力这种种悠远文化成为了一种时代象征,悠久传承。而地方文化更是作为这种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文明的国度中不断延伸、不断革新,在传统文化这片沃土中健康成长。然而作为中国文化传播与创新重要平台,地方高校更是要在地方传统文化中承担起传承重要功能,通过这种包含特色的传统文化环境中,通过浓郁思想情感、炽热生活气息、独特人文感悟来将个高校所在地地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发展,真正将高校成为地方传统文化创新与传承的重要基地。
二、地方高校发挥地方传统文化的创新功能
作为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核心载体,大学生不仅是这个多元文化并存的最佳主体,同时也见证着中西文化与传统文化交融的一代新人。在这个经济发展被过度关注年代中,华夏民族当中相当一部分的传统文化已经受到了较为严重冲击,特别是对于一些偏远的地区而言这种地方传统文化保护现状并不乐观。而对于00后、90后大学生而言,西方文化不断涌入,其思想意识也发生了较大程度转变,很多大学生对西方文化有了过多崇拜,而却对所在大学当地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但中国的地方传统文化中不仅蕴含着十分厚重的中华民族精神,同时更是激发、培养、提升广大大学生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的重要因素与出发点。与此同时,地方高校在传播地方传统文化中还必须要通过一种敢于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来带领着广大的青年大学生投身于传统文化关注与热爱中,这不仅是为地方传统文化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欣赏受众,同时也是培养了一整批德才兼备的传承者,这种创新同样也是传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源泉所在。
地方高校传统文化建设规律探究
摘要:地方高校服务地方传统文化建设应重点辨识三大基本规律:即地方政府与地方高校的关系;地方传统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的关系;地方传统文化与地方高校课程文化的关系。地方高校在推进地方传统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构建地方政府和地方高校之间的和谐关系,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与地方传统文化融合,并利用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和创新课程文化。
关键词:地方高校地方传统文化;规律;对策
当今时代,地方经济文化与地方高校文化高度互补、深度融合。地方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就承担着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重要使命。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发展,地方高校也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地方高校的数量和学生数量已分别占全国高校总数和学生总数的90%以上。弘扬传统文化的关键是对其进行深入挖掘和梳理,在实践中发展,在继承中创新[1]。新时代赋予地方高校新的历史使命,地方高校必须不辱使命,努力承担起传承和弘扬地方传统文化的重任。
一、地方高校服务地方传统文化建设的规律辨识
(一)地方政府与地方高校的关系辨识。地方政府与地方高校既彼此依赖又相互制约。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高校在推动经济发展与文明进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高校早已不是昔日的“象牙塔”,而是从社会边缘日益走近社会的中心,成为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高校是为地方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此培养的大量大学生给当地各类机构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高校里高级知识分子云集于此,成为当地最大的智力集团,给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尤其是高校里众多科研成果的转化,校企合作中的产学研结合,直接给当地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注入活力,推动地方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此外,地方高校作为地方文化的制高点,也起着对地方传统文化加以弘扬的重要作用,对提高地方文化的品位和推动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这也使地方发展对地方高校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地方高校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谋求更好的发展,也特别需要地方政府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等。因此,地方高校要不断发展,其对地方政府的依赖还会进一步提高。地方政府和地方高校又相互制约。地方政府作为地方高校的业务主管单位和财政投资主体,二者相互依赖的同时,地方政府对地方高校也存在着越来越多的需求,这就必然引起地方政府对地方高校的干预,比如控制高校的发展方向和规模等。同时,地方高校的发展和壮大,在某一时期或领域,也会制约地方政府的决策或行动。
(二)地方传统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的关系辨识。地方传统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方面,地方传统文化涵养和熏陶着高校校园文化。通常情况下,我们将高校校园文化归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大类。不可否认,当今社会多元文化成分给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强大的活力;同时,高校在本地的长期发展中与地方传统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多,逐渐形成自己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形态。向来被称为文化殿堂的高校,本身也是社会组成中的一个子系统,所以高校校园文化始终受到地方传统文化的影响,并且根植于地方传统文化之中。高校师生长期工作、学习、生活于当地,不知不觉中就会受到地方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使他们“三观”的形成也打上本土化的烙印。另一方面,时代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地方文化也随之不断进步和发展,而高校处在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的最前沿,能够及时吸收地方文化发展的最新成果,从而促使地方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在融合中向前发展,使高校最终成为地方文化的创造者和弘扬者。正是高校与地方文化不断的交流碰撞,使得高校校园文化能紧跟时展,并展现出自己传统性、时代性、独特性的一面。与地方传统文化相比,高校文化往往更具前瞻性和国际性,其先进的文化思想能够为地方文化带来新活力,最终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地方传统文化与地方高校课程文化的关系辨识。在弘扬地方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地方高校课程文化是重要载体和有力工具。从广义的文化来理解,课程文化包括课程物质文化、课程制度文化和课程精神文化三大类。本文从的狭义文化来理解,课程文化主要指课程的精神文化,它具有两层含义:一是课程本身蕴含的精神文化,二是课程教学和研究中通过课程思想、理念所蕴含的精神及情感,具有教育和文化的双重属性。而地方高校课程文化因其承载内容和服务群体的特殊性又被赋予其特有的特征和功能。首先,课程文化具有民族性。课程文化本身源于特定的地域范围,必然带有一定的地方色彩,不同的民族文化必然导致特点不同的课程文化。因为课程文化是历史积淀、民族文化的精华,凝聚着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底蕴。其次,课程文化具有传承性。文化是不能以遗传的方式获得,而必须以一代一代传承的方式流传下来,传承是文化延续的根本条件。美国学者墨非说:“可以万无一失地说,几乎所有文化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内容都是来自传播。”[4]可见,课程的产生就是因为文化传承的需要,不传承文化就不需要课程的存在,课程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和工具。最后,课程文化具有工具性。课堂教学是传承文化的最重要途径,所以课程在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的工具性的色彩。学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传承文化,课程在教育中充当着典型的工具效用。
地方传统文化的景区公共设施设计
摘要:公共设施是景区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人们对城市文化的印象和感知。通过对西游文化脉络的梳理,选择其典型的文化符号进行提炼和概括,最后将其运用于公共设施的设计之中,一方面让公共设施具备有鲜明的西游文化属性,为西游文化建设新载体,实现西游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另一方面为立足于特定地域文化进行公共设施设计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西游文化;公共设施设计;传统文化
0引言
公共设施是具备一定实用功能的公共产品,实用功能的实现是对其最基本的要求,在保证其基础实用功能实现的基础上,通过在产品形态上合理的运用前期由西游文化中提取处理过的典型西游文化符号,完成对于西游文化的传达,给访客树立起初步的西游印象,唤起游客对西游文化的情感共鸣,从而实现公共设施的文化功能和情感功能。
1公共设施的系统设计策略
1.1提取典型文化符号强化产品识别度
提取典型的文化西游文化元素一方面能够强化产品的文化特征和形态特征,让使用者根据其形态快速联想到西游文化,建立对于西游文化的初步认知,引起港城人民的情感共鸣,更好地实现产品的文化功能和情感功能。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典型文化符号串联整套公共设施,强化整套设施之间的联系,给整套设施以统一的视觉印象。
地方春晚对区域文化传承研究
摘要:2021年河南春晚的成功出圈证明了地方春晚在传承区域文化上具有强大的能量。地方春晚作为展现区域传统文化内涵的重要平台,除了具有自身优势之外,也能够弘扬区域文化,塑造地方城市形象,推动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地方媒体应利用好春晚这一载体,将区域文化推广出去。
关键词:地方春晚;河南春晚;区域文化;文化传承
2021年2月10日,河南春晚在河南卫视、抖音等平台播出后,好评如潮。截至2月17日,新浪微博统计的数据显示,河南春晚相关话题的阅读量共计25亿,讨论量共108万,相关视频的播放量共计20.4亿,河南卫视春晚占据了微博综艺榜晚会类的第一名。河南春晚完美出圈,其中,《唐宫夜宴》《天地之中》《白衣执甲》等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节目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也使观众对河南的传统文化更加感兴趣。2021年河南春晚实现了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播,由此可见,地方春晚也是传承区域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
一、地方春晚的文化属性
地方春晚不仅是一个辞旧迎新的仪式,也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它不仅是对过去一年的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发展状况的呈现,也是地区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形态的集中体现。因此,地方春晚承担着传播区域文化、展现当地发展状况的重要任务。2021年河南春晚就实现了对华夏文化和黄河故事的传承和传播。
二、地方春晚传承区域文化的优势因素
(一)创作人员扎根基层、贴近生活,创作主题更加亲切
优秀地域文化与高校艺术教育创新
摘要:文化不仅仅是一个地区独有的文化特点,它也是一个地区能够发展成为当前的样貌的一种力量。地域文化具有非常明显的地域性特点,是一个地区的文化缩影,更是这个地区在对外开放时的文化窗口。对地方院校而言,其在弘扬地域文化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如何更好的让地方院校在开展艺术教育时进行创新,并且提高文化的弘扬效果,成为了目前部分地方学校在开展教育教学中所面对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地域文化;地方高校;艺术教育创新
每一个地区在发展时都离不开优秀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独特的地域文化孕育了一方水土、孕育了一方人,将地域文化色彩与地方艺术教育相融合,其具有高度的创新意义,能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也能够弘扬地区文化。这是高等院校在开展艺术教育时不可推卸的责任,高等院校承担了育人的责任,也承担了文化弘扬的责任。
一、提高思想认识
高等院校的管理者在开展艺术教育创新中,其优势有以下两点:一,推动“有区隔、有特色、可操作”的设计学专业实践育人模式构建。二,构建以“地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主轴的“融合育人”实践教学机制。作为地方高等学校的领导人员,应该充分的认知到地方高校进行艺术教育创新能够更好地弘扬地域文化,并且提高对地域文化宣传的重视程度。艺术教育本身就与文化密不可分,它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样也是我国教育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多院校都已经将艺术教育作为综合素质教育开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艺术教育能够更好地向青少年去传达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所蕴含的独特魅力。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以来都是维系着各地区不同人们共同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国传统文化也在不同时期给予中国人们不同的力量。而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其诞生了非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这些艺术作品的形式本身就是组成传统文化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作为地方高校的教师以及高校的管理人员应该了解到在开展艺术教育时,应突出地方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教育特色,以及该地方所具有的独特的传统文化。地方高等院校的艺术教师需要理解和掌握,在本区域内所具有的民族文化特征、民族文化的表达方式以及民族文化的基本特点,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让学生去挖掘他们日常生活的这个地方独有的艺术资源,了解在该地区发生过的历史事件、该地区的文化形成以及该地区的艺术来源。只有选择具有针对性、代表性、可操作性的内容,将艺术与生活相融合,做到艺术的生活化、生活的艺术化,才能够让课堂的知识不再枯燥、无味,而是能够通过生活化的艺术色彩让课堂变得更加具有趣味性,学生在学习时学习效率也会逐步增加。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理解艺术所带来的独特美感,艺术教育能够帮助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学生的审美素养,这是其他教育无法取代的,也是其他教育不可以取代的。在艺术教育中,善也是经常被表达的一个内容,而让学生树立善的目标,让学生学习善的意义,能够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通过自身去表达善。艺术教育中与德育教育、智育教育以及体育教育同样重要。德育教育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品质,让学生能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始终为社会主义发展做出贡献,学生的理想、学生的目标也会紧紧的围绕着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在体育教育中,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自身的身体健康水平,通过体育运动以及体育锻炼,能够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其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并且增强其体质。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强中的强,不仅仅是指学生的智力水平要强,同时也指学生的身体水平要强,如果学生的身体健康处于亚健康状态,自身十分软弱,就无法为祖国发展作出贡献。艺术教育在于美、在于以情感人,让学生通过对美和对情的理解,进而潜移默化地感染和陶冶,促使其心理更加趋于完美,人格更加健全,能够走向个性化的全面发展,是艺术教育中的教育重点。
二、调整课程设置
在以往进行艺术教育与地域文化相融合时,其课程设计并没有突出地域文化所占据的内容,很多地方高等院校在开展艺术教育时,仅仅将我国所具有的传统文化一股脑的教育给学生,却忽略了地域文化的重要意义。为此,当前需要改变课程设计的结构调整,课程设计首先要调整的就是显性课程,显性课程主要是只是指明显的课程。也就是说,在课程结构中明确艺术教育所需要占的课时,在课程目标上充分的发挥、挖掘、整理现阶段我国所具有的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相融合,在课程结构上应该增加传统文化所占据的比例,特别是增加地域文化所占据的比例,增加我国优秀地域文化的相关选修科目以及课时改变。将人文社科在大学时选修课所占的比例逐步提高,则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不同地区所具有的独特地域文化,需要适当的加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因素。其次,分析隐性教育。隐形教育主要在校园文化的建造上,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通过校园文化带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都应该融合在一起,才能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更好的去了解地域文化,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校园文化教育更应该与隐性教育相融合,隐性教育是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隐藏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个部分。需要将隐形教育融入到生活中,比如说常见到的绚丽多彩的古代建筑风格楼台亭阁、形状古老的雕塑、五彩缤纷的花草树木等,这些都可以是隐性教育中的一部分,其直接增强了学生所在的校园的人文气息,加入色彩元素更能让这些文化更加生动。不仅如此,学校还需要不断去丰富活动课程,比如说,在高等院校内可以定期的组织传统文化的演讲,传统文化的表演。通过广播站、办黑板报、班级、团队等一系列的方式,都可以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质量得到提升,也可以更好的让学生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独特意义,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容。同时也可以在有能力的情况下,让学生去参观本地所具有的传统文化景点,培养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以及对于本地文化所具有的独特自豪感和崇敬感。
可持续理念驱动区域传统文化品牌建设
摘要:目的挖掘区域传统文化品牌对实现人文价值、艺术价值乃至经济价值具备的巨大潜能,探讨区域传统文化如何应用可持续理念发展自身品牌建设。方法通过对区域传统文化在市场杠杆驱动下以及可持续理念驱动下的品牌建设路径的优势及不足进行分析,获得“可持续理念驱动区域传统文化品牌”的建设思路。运用当代设计理论及部分营销学、社会学的知识,阐述如何将传统文化载体进行再设计,将区域地方文化传统特色进行升华,以及如何将基于需求的新理念、民艺的可持续实践应用于传统文化的品牌建设中。结论注重“天人合一”精神的传统文化具有可持续的特性。融入当代审美、消费、精神、使用需求的可持续设计理念可通过文化品牌的精准定位、基于需求的活动策划、古法技艺可持续内核的适度营销,来完成区域文化品牌的创新建设。
关键词:可持续理念;区域传统文化;文化品牌;用户需求;古法技艺
在现阶段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各个行业都在积极推崇可持续理念,增加产业的附加价值。区域传统文化品牌作为一个浓缩了地区历史文化的载体,在品牌建设中融入可持续理念将能有效传承该地区本土的传统文化,带动区域的人文传播以及经济发展,使区域传统文化品牌在重视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进程中具有立足之地。
1区域传统文化品牌的城市名片效能
区域地方的传统文化具有其丰富的历史内涵,有许多已被列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包含其独特的悠久的人文价值、艺术价值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商品意识增强,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区域地方的传统文化也开始具备深厚的产业价值。建立传统文化的相关产业,树立区域地方品牌形象,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也是开发传统文化资源的有效途径[2]。区域传统文化品牌,代表一个城市的人文特征和文化品格,其特有的传统文化元素确立起来的品牌形象,能全面把握该区域不同历史时期具有的文化要素,体现了民众的集体智慧,形成了独特的历史记忆和区域文化精神,承载了区域民众的情感,具有广泛的消费群体。
2区域传统文化品牌建设的路径解析
2.1市场杠杆驱动的建设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