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电视编导培训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广播电视编导实践技能提升探究
摘要:“互联网+”的时代大背景下,个人是否具备开阔、灵活的互联网思维,关乎其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文章在系统介绍“互联网+”思维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基础上,深度挖掘该专业在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所滋生的各类问题,并尝试从“互联网+”思维角度出发,提出一系列有助于提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技能的策略与方法,以期提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在市场领域内的竞争水平。
关键词:“互联网+”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技能提升;策略
近些年来,如何进一步提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技能俨然已成为行业领域内重点讨论话题,纵观传统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技能培训理念及其培训方法,难以与当代人才需求相适应,而若要从根本上突破这一困境,将“互联网+”思维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技能的提升两者相融合,不失为一种新的尝试。
一、“互联网+”思维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科定位是培养应用复合型专业人才,与其他专业不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所涉及领域和范围较为宽广复杂,对学生专业能力和适应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具有巨大的市场商业价值,且凭借自身创造性和实践性强等特点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作为现代传播学的一个分支以及延伸,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最重要的是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这也是完成编导工作的重要前提。而从专业素养角度来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除了要积累大量影视相关知识、高尚的审美情趣,还需熟练运用各种影视制作技能以及视听语言,灵活开展各类节目的策划工作,并从专业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创新水平。“互联网+”作为具有跨时代意义的热词,主要是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对传统行业相关资源等进行有效整合,不断促进和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如谭天教授所言:“在今天,互联网不仅是技术手段还是基础设施,互联网不仅是一个产业还是一种新思维,一种新文化。”因此,本章尝试从“互联网+”思维角度出发,重新审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以有效提升学生专业实践技能。
二、从互联网思维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技能问题
随着互联网与新媒体在各行业领域内的逐步渗透,在传统行业内掀起了一股改革性浪潮。传统行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需注重与互联网、新媒体的有效融合,以适应现代化发展。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作为传统电视行业重要的人才输出“摇篮”,在未来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需充分考虑互联网与新媒体等新鲜事物因素。而通过对当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活动开展情况的调查研究发现,学生专业实践过程中能力不足问题尤为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探析
【摘要】在目前的高校当中,广播电视编导方面的实用性教学仍然是比较懵懂的状态,缺乏成熟的经验来对其进行指导。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应该进行改变和创新。本篇文章主要研究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之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改革的措施和方法,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进行完善。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应用型人才;教学培养
伴随着现代社会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文化媒体行业的不断推动,我国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是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的方法过于老旧传统,并没有创新和改善,教学方法也只是依据教材进行教学以及进行现实模拟。这样的人才培养方法远远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也跟不上时展的潮流,最终造成的结果无非是人才的质量无法和人才的需求量成正比。因此,在广播电视领域,编导专业的教学改革成为了发展的趋势,高校逐渐开始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解决,从而突出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专业技能,调整教学的模式以及教学的方法,使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培养应用型人才。
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发展趋势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意义
(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发展趋势。当今时代是多元的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各类高校中都属于新兴专业,其主要来源于艺术生活。20世纪90年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逐渐发展起来,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随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迅速发展,相关教育问题也日渐凸显。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现在的教学中,往往将人才培养局限于虚拟的广播或电视中,如影视节目的创作。学生对于新闻纪实方面的知识极其模糊,造成人才脱节。在现在各类高校中,都存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巨大问题。现阶段,广播电视编导文化不断发展,相关专业已经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在知识经济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发展存在着极大的问题。人才培养方式是当今社会最需关注的问题之一,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传统的教学理念、陈旧的教学思维,都很难适应现在飞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要有正确的定位,应不断地对人才培养方式进行改革,探索科学的人才培养方式。高校要结合时代,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和创新型人才培养,让学生不仅掌握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还具有强大的实践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节目逐渐以多元化方式展示出来,并且逐渐向数字化制作方向发展,所以高校人才培养教学要紧随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应摆脱传统的教学方式,引进创新型教学理念,丰富学生的专业内涵,加强对学生多媒体技术运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基本理论知识和人文知识的结合,这是新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科学定位。
(二)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高分低能”是近年来饱受热议的词。人们普遍觉得当代大学生只会考高分,没有实践能力,不能够把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随着应用型人才概念的提出,应用型人才培养逐渐成为高校的重要课题。如何将学生培养成应用型人才是值得高校探索的问题,不能像以前一样,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目前,许多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上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所以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变革的应用型人才是高校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应用型人才是在传统技术型人才的基础上,结合时展形成的一种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这类人才不仅有着娴熟的专业技能,还有着极强的实践能力,能够很容易地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高校培养的人才是国家社会发展的必备力量,因而高校肩负着促进国家发展的使命,国家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的质量,这需要高校在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方面不断完善。总的来说,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国家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向。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强调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从事的工作大多都有很强的实践性,如采访、编辑、主持等。这些都需要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将其转化为实践应用能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需要高校加强实践教育,不能单纯地把理论知识教给学生,要通过系统的教学,做到理论与实践并举,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要紧密结合时展,根据当今时代的人才需求,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了解与广播电视编导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发展趋势,让学生具有独立制作广播电视节目的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和实践能力。根据广播电视编导的职业需求,积极开展技能培训,使学生能够在毕业前感受工作环境,成为真正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也要结合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分类教学,以更好地推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教学探究
摘要:全媒体时代下,媒体的传播格局、传播形态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对原有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要求。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应紧跟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动态,从实践课程的优化设置、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实践教学设计与质量把控等多个方面积极探索,以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从而培养出符合全媒体时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全媒体;广播电视编导;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广播电视编导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极强的专业。以“全程、全息、全员、全效”为特征的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立足地方实际,从全媒体时代背景出发,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进行积极探索和改进,成为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
一、全媒体时代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内容更新迟缓,滞后于行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全媒体时代下,内容的生产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大多数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多为电视节目策划、新闻采访与写作、电视摄像、电视节目制作和非线性编辑。现有实践课程仍是以电视节目的创作方法和制作技巧为实践主线,侧重于对学生新闻采编能力与常规的电视编导能力的培养。诚然,策划及采拍编能力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素养和基本技能,但是在新的媒体形态和传播技术不断更迭的全媒体时代,内容的呈现方式和传播形态更为复杂和多元。现有的实践课程对信息内容在不同媒介平台的综合处理能力以及运营等能力的培养鲜有涉及,不仅限制了学生对行业发展趋势的了解,而且使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与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无法相适应。
(二)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难以有效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现阶段,大多数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师普遍存在年轻化、职称低、实践技能不足等显著问题。实践课程的主讲教师大都不具有相应的实务工作背景或实务经验,实践技能突出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实践课程的开展既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但同时也要求教师能够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进行有效指导。然而,由于大多数专任教师都没有真正从事过行业一线工作的经历和经验,自身实践经验的匮乏使其难以有效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不仅如此,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传媒领域不断革新着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流程。而仅囿于教学任务和学术研究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师很难接触并实际掌握当下最新的操作技能,因而也就不可能将新知识、新技术、新应用及时地运用到实践教学之中。
(三)实践教学形式化严重,无法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目前,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实践机会主要是课程实践和毕业实习。就课程实践而言,一般是教师结合各自所任课的课程布置实践作业,通常以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制作完成某一作品。而实际情况却是一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参与其中。不仅如此,虽然教师会对学生提交的小组作品进行集中观看和点评,但是多数学生仅将其作为一次作业而已,并没有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修改和完善。就毕业实习而言,很多学生毕业实习的目的仅是为了取得实习作品,获得实习成绩。为了更自由和随意些,绝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回老家或在学校附近联系实习单位进行自主实习。如,有些学生到当地电视台进行分散实习,而电视台却很少将能体现专业技能的工作交给他们去做。这种“走马观花”式的毕业实习,其实践效果可想而知。
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的变革逻辑
摘要:在以大数据、5G、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核心支撑的智慧全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培养观念滞后、培养方式陈旧、培养效果欠佳等问题日渐显现。为此,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亟待进行重要变革,以适应传媒生态的快速发展。人才培养的变革应遵循三重逻辑,即必要逻辑、互联网逻辑以及知识赋能逻辑,并在相互胶着与彼此渗透中实现全方位的形塑,从而激活编导教育的活力。
关键词:智慧全媒体;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变革逻辑
智慧全媒体建设在大数据、5G、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下,日渐成为当代社会重要的社会景观与普遍特征,并日益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智慧全媒体作为传媒生态的再造体系,不仅在5G、4K、VR等新技术的支持下形成了全程、全息、全员以及全效的“四全”格局,而且在用户至上的理念观照下重构了产品服务的智能化和日常生活的场景化。在智慧全媒体的强力渗透下,传统的教学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新时代的人才需求。作为传媒前沿的重要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仍然带着传统的“广电思维镣铐”在舞蹈,人才培养观念的滞后、培养方式的陈旧无不消蚀着青年学子对美好未来的热情,使人才培养效果与新时代的期待形成“意义的断裂”。为此,编导人才培养亟待进行变革,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传媒生态对人才的需求。
一、必要逻辑:培养体系的重要意义及现实困境
智慧全媒体时代下,精准把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内在必要逻辑,是其人才培养体系变革的前提。培养体系的必要逻辑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首先是专业存在的必要意义。作为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的交叉学科,编导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较高文艺素养的,可从事音视频节目策划、编导与制作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可以说,编导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媒体技能型人才,促进了我国传媒事业健康有序发展,也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贡献了积极力量。从目前来看,编导专业发展呈现出几个特点:一是开设院校众多。该专业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上至“双一流”院校,下至民办院校,开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本科高校达到191所①。二是专业应用性强。该专业在基础理论知识的指导下,更加强调其实践和应用价值,学生需要掌握节目策划、拍摄、后期等各项专业技能。三是专业包容性强。专业兼容文学和艺术培养的双重标准,学生既要拥有良好的文学功底,又要努力提升自身的艺术审美和素养,所以对学生在专业学习领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是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作为传媒专业的重要分支,广播电视编导始终要保持时代的敏感性,跟随技术的脚步不断前进。智慧全媒体在技术的引领下对媒体业态以及传媒教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媒体业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新闻生产、艺术创作、传播路径的技术层面。对传媒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方面,如果人才不能与智慧全媒体的生态进行匹配,那么传媒教育的效果则丧失了其应有的意义。在智慧全媒体的影响下,虽然各大高校在积极深耕编导专业改革,但是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一是传统“广播电视”思维依然发挥着主导作用。编导专业早期培养人才的目标直接与“广播电视”挂钩,所以专业的主干课程依旧按照“采”“编”“播”的内容生产流程规划课程和教学体系。例如,课程设置仍然以“视听语言”“电视摄像”“新闻采访”等传统课程为主。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没有融合新教学体系,造成学生新媒介素养与创新意识的缺失,难以适应全媒体传播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二是教学主体的全媒体运用能力欠佳。很多新技术的应用仅仅停留在表层,技术的专业性并不能真正发挥,这与教师队伍有关。因为编导专业的任课教师大都是艺术学、新闻传播学出身,不一定真正懂技术,所以专业的技术实践必然会受到限制。三是日益僵化的组织管理体系是专业发展的瓶颈。传统的培养体系很难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双方对媒体行业存在失望情绪,课程和教学实践体系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市场需要。顶层专业设计者管理组织松散,缺乏跨界思维、国际视野,最终导致专业发展滞后,变革势在必行。
二、互联网逻辑:观念与思维的重塑
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构中,观念与思维占据着核心地位。在智慧全媒体语境中,编导人才培养首要的是进行观念和思维的重塑。在观念和思维的变革中,互联网逻辑契合了这个时代的特质,并在此逻辑的影响下,大力推进以用户为中心,以开放、共享、跨界、智慧为特点的教学实践。首先,培养体系的互联网思维。培养体系通过培养方案这一具体的文本实践来体现,那么培养体系的互联网思维要重点体现在培养方案上。一方面,从培养目标来看,广播电视编导培养的不仅是广播电视艺术工作者,还应是有互联网精神的全能型人才,既要有编导的专业素养,又要能够在其他领域游刃有余,培养目标已经从“广电编导”变成了“全媒体人才”。另一方面,课程设置的合理与否关系到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甚至直接影响到整个培养效果。在新媒介技术的不断变化下,课程设置需要融入互联网精神,具体而言:一是增设互联网相关课程,诸如“社交媒体运营”等;二是强化“跨学科”的互联互通,打通编导与社会学、传播学、计算机等学科之间的壁垒;三是强化课程考核,使课程与时俱进,坚决清除“水课”“老课”和“废课”。其次,教学主体的互联网思维。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主体,其互联网思维必不可少。面对互联网思维的普及,教师要积极接受并转化为学生喜欢的话语体系进行呈现。在互联网思维的塑造中,要把握好两个方面。一是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师要善于学习新技术、新观念,将互联网思维的当代表现、内涵特征等知识弄通学懂,并转化为课程讲授的重要内容,从而帮助学生建构具有互联网特质的知识体系。二是要“走出去,引进来”。互联网思维重在多种主体的贯通与汇融,由此教师要敢于“走出去”,到国内外知名院校和知名企业去学习和体验,将它们成功的编导创作经验以及互联网做法带入教学中,提高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和融合性。最后,就业观念的互联网思维。就业关乎学生的未来,良好的就业前景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随着传媒格局发生巨变,传统媒体日渐式微,大量编导专业毕业生将职业视点转向了与互联网相关的行业。为此,编导专业的就业要有互联网意识。一方面,在大三上学期增设契合互联网特征的就业课程,让学生明晰网络社会真实的用人需求,从而提前做好就业准备;另一方面,完善就业培训体系,做好编导专业就业培训,融入新媒体生产与运营等内容。此外,还应为即将毕业的同学配备业界老师,帮助学生顺利从校园过渡到职场。
谈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摘 要:人才培养需要从更多的方向与角度展开,在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中,各行各业的人才都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所以在此时代背景下,高校在进行着一系列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与创新。其中,在融媒体形式不断发展的趋势下,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的培养成为当下阶段中的热门培养项目之一。高校培养出更具有实干性的相关人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的广播电视编导事业发展。因此,本文就关于在融媒下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该采取怎样的模式进行培养展开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融媒体;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
在人才战略不断深化发展的趋势下,高校在进行各行各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其形式与内涵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其中,随着我国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更是影响到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在融媒体下,我国的相关事业要想有着快速的发展与稳定的进步,高校在进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当下的媒体形势,通过结合时代的方式进行人才的高质量培养。融媒体下高校在进行相关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既迎来了机遇,同时也面对着挑战,究竟采用怎样的培养模式进行人才培养更加科学,尚且需要进行一定的研究与分析。
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阶段下,高校在进行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尚且存在一定的问题与弊端。不论是时代因素、高校自身因素还是学生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都严重影响到高校内有关人才的培养。因此,为了深入研究高校在进行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从下面四个方面展开分析与研究,深入剖析目前阶段下高校进行相关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一)教学理念和课程设置存在封闭性
在高校内针对相关专业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其呈现出的最明显问题之一就是教学理念和课程设置存在封闭性。课程设置存在封闭性的主要原因来自于教学理念的落后,两者属于一种因果关系的存在。在实际调查研究中发现,很多高校在开设该专业的过程中,一般会将其他名校的教学理念和课程设置全盘抄袭过来,缺少与本校实际情况的融合。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其必然会呈现出教学理念与课程设置封闭的问题。
传媒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目前国内高校传媒类专业大学英语传统的教学模式已远不能适应全球化背景下传媒行业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传媒类专业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应符合学生的学情、结合专业特点,适应职业的要求。基于专业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无疑为传媒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向。
[关键词]传媒类专业;专业导向;大学英语;ESP;教学改革
一、传媒类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特点分析
(一)文化课成绩较低,英语基础相对薄弱
传媒类专业一般主要指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摄影摄像、网络与新媒体等专业。这些专业的学生大都属于艺术类考生。在我国,艺术类考生高考成绩由专业课和文化课两部分构成,通常情况下高校都赋予专业课成绩以更大的权重作为录取的重要考核指标,这也就导致艺术类学生的文化课成绩的录取分数线要远低于其他专业的录取分数。文化课入学成绩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的文化基础、学习能力、知识素养。同时,包括传媒专业在内的艺术考生,为了通过专业考核,往往高中阶段就开始进入各类学校、培训班强化专业基础,与普通类考生相比,又失去了三年高中系统的文化课学习的训练和经历。势必造成其包括英语在内的文化课基础薄弱,更有一部分学生是直接从职业高中和中专考进大学的,中学阶段就缺乏系统的英语学习经历,适合于普通类高校学生的《大学英语》课程对于这些艺术生来说是很吃力的。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学习英语的信心,甚至造成他们对英语学习的畏惧心理。
(二)传媒类专业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心理特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英语学习
不同专业领域的人群,受专业特有的思维和行为习惯的影响会形成特有的思维模式与心理、行为特征。传媒类专业的学生受其艺术生背景的影响,大都带有以下共同特征:做事比较感性,理性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的能力相对较弱;从思维习惯上看,艺术生的思维往往带有发散性的特点,思维的跳跃性比较大,常常天马行空、突发奇想;传媒专业的学生通常思维活跃、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不拘一格,喜欢追求新生事物,表达能力和模仿能力较强;从心理特征和意志品质上看,传媒专业学生学习的专注度和持久度都不够,自主学习精神和自控力不强,往往三分钟热情、一曝十寒,课堂英语学习容易分心走神儿,专注精神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十分欠缺。
音乐编辑职业素质
一、音乐编辑职业素质的基本维度:原则与技巧
音乐以旋律、节奏、节拍、调式、和声、音色等为基本手段,擅长于直接表达感情,具有特殊的艺术感染力。从音乐编辑的职业维度看,必须自觉遵循以下原则与技巧。
(一)基本原则
1.政治定力,法纪思维
音乐编辑拥有“音乐人”和“媒体人”的双重身份属性,必须具备一定的政治洞察力和敏锐感。越是在舆论多元的语境下,音乐编辑就越要将健康的思想观念和高雅的艺术文化传播给大众。因此,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对国内外瞬息万变的政治形势具有敏锐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同时,还要时刻绷紧“法律”这根弦,维护自身代表的出版、传媒、生产部门的利益。
2.契合画面,因需裁剪
如果说画面是电视的“本体语言”,那么音乐则是对电视的诠释纽带,其核心要素是节奏、和声和旋律。这些要素通过音响效果,演绎作曲家对生活形象或自然景象的感受,使听众产生情感共鸣,唤起联想与想象,在头脑中形成隐隐约约的视觉“画面”,即“音画”。因此,音乐编辑在选取音乐时,首先要考虑音乐的节奏、和声和旋律,以及情绪、长短、强弱与画面内容是否相吻合。为了满足画面的需求,并能相对地保持音乐的完整感,音乐编辑就必须对音乐进行技术裁剪、配合或者重新组合。在专题片《郭永怀—永远的怀念》中,叙述郭永怀(被授“两弹一星”荣誉勋章的我国著名科学家)憧憬飞行之梦时,画面是黄昏中小朋友们向着天空扔出纸飞机的情景,此时选配的背景音乐舒缓恢弘,让人身临其境地沉浸在人类的飞行梦想中。
广播电视台播音主持的技巧分析
摘要:新媒体时代对广播电视台播音主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播音主持更需要结合节目需求来掌握主持技巧。本文就新媒体视域下播音主持的技巧和特点进行分析,以探索更好的播音主持方式。
关键词:播音主持;广播电视台;播音主持特点;播音主持技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文化生活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尤其是近年来新媒体行业逐渐兴盛,对媒体传播的形式、特点以及趋势等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广播电视台播音主持在新媒体视域下所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人们获取资讯的形式和途径也更加便捷和多样,使得相关人员需要加强思考和实践,深入开展广播电视台播音主持的技巧和特点分析,进行主持思路的转变和创新,为广播电视内容的丰富表达创造条件,从而吸引更多的流量,推动广播电视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1新媒体视域下广播电视台播音主持的重要性
1.1播音岗位本职。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类快手、抖音等多媒体娱乐方式的快速增加,传统广播电视台如何长久而稳定地立足,就对播音主持人的主持能力和功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播音主持人不同于平时视频流量主持人,在播音过程中无法采用过多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这就需要播音主持人具有极高的主持技巧和专业、富有传染力的说话方式,根据播报内容的不同调整说话语气和主持方向,达到播报内容的有效传播。在播音过程中,除了掌控播报节奏外,还要时刻关注听众的情绪和心理变化,根据受众群体的不同调整语速和内容,专业而精准地传递播报主要信息,让听众能够准确知悉节目的重点并感同身受,这也是对播音主持本身能力的锻炼和肯定。
1.2听众感受桥梁。声音是传递信息的重要桥梁,对于播音主持人来说尤为重要。在播报的过程中,要与听众保持情感上的沟通和融合,就需要主持人本身具备丰富的情感和感知力,通过调整语速和节奏,达到与听众面对面沟通的效果。为了更好地传递播报内容,也需要播音主持人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工作经验,因地制宜地感知和揭示播报内容中所蕴含的人文因素,通过富有感染力和专业性的优质音色,给听众带来听觉上的享受的同时,传播和弘扬正能量,逐步塑造听众积极健康的心态。根据听众年龄层和不同阅历的差异,播音主持人也需要不断调整说话方式和主持节奏,增强节目的互动性,及时收集听众在收听过程中的反馈和意见,同时不断提升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和技巧,这样才能正确掌控播音的节奏和方式,精准传播稿件内容所包含的情感,达到共情效果。
1.3节目质量要求。总体而言,广播电视台播音具有真实性、及时性、简洁性、时效性、互动性、独特性、创新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在播报之前和过程中,需要主持人时刻保证客观和严谨,多维度考察播报内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专业而冷静的态度面对播报内容,杜绝口语化播报,在播报过程中切勿融入自身不当的情感导致出现不当言论,从而影响观众对播报内容的正常判断和分析。播报主持人应对现下的热点和噱头保持高度的敏感性,与时俱进,保证播报内容是符合当下绝大部分听众的关注点的,通过不断与听众的沟通和磨合,及时了解听众对事件的关注度和兴趣点,调整说话逻辑,这样才能使受众更专心地融入播报场景当中。同时,也要不断分析和调整播报内容,保证播报方式和内容的多样化,这样才能使传统广播长盛不衰,在市场上牢牢占据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