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电商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电商论文

哈电机供应商绩效管理论文

一、供应商绩效管理体系架构、指导原则和组织保障

为保障供应商绩效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哈电机实行“统一管理,分工负责”的管理模式,建立层次分明的组织保障体系,通过制度和流程明确供应商绩效管理模式和各责任部门的职责。公司层面设立供应商管理委员会,负责供应商管理政策的制定和重大事项的决策,以及对供应商的准入、升降级和退出进行审批。供应商管理委员会下设供应商管理办公室和供应商评审办公室。供应商管理办公室是综合管理机构,常设机构为企业管理发展部,主要负责组织编制年度供应商需求计划、供应商绩效综合评价、供应商名录归口管理,并协调供应商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供应商评审办公室是专业管理机构,负责相应类别合格供应商准入、升降级及退出的评审,并向供应商管理办公室提交评审结果。供应商评审专家数据库由哈电机各职能部门的技术专家组成,人员规模将近200人,评审时由计算机系统自动随机抽取。

二、对供应商进行分类、分级管理

哈电机按照供应商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类别分为原材料、设备、加工制造、工程项目、运输、集成配套和其他七大类,每类可划分若干产品类别,按照类别进行管理。对于同类别的供应商,借鉴卡拉杰克矩阵分类法,根据供应商绩效评价结果及与生产经营、企业发展的关联程度,将合格供应商划分为战略供应商、优先供应商、普通供应商、专有产品供应商。另外,对于满足合格供应商条件,但仍在准入考核期(两年)内,或者基本满足合格供应商条件,但需要其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列为临时供应商。哈电机根据供应商绩效评价结果,对不同级别的供应商给予不同的采购政策,激励供应商提升自身水平。一是战略供应商的管理策略:加强与战略供应商经常性的沟通与技术交流,获取关键资源,在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加强合作;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与战略供应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经常进行有关成本、计划、质量等信息的交流与沟通,共同参与新产业和新产品开发,相互提供行业发展动态和产品升级换代信息;哈电机对配合其新产业和新产品开发进行了一定的专项投入的战略供应商提供优先供货权;战略供应商中对哈电机有突出贡献的,通过加大订单的方式进行激励;对战略供应商,可通过各种媒体为其进行宣传,获取广告效应。二是优先供应商的管理策略:加强与优先供应商的沟通与交流,同等条件下优先保证其供货份额;对于绩效评价优秀的优先供应商,通过加大订单的方式进行激励;对优先供应商,可通过各种媒体进行宣传,为其获取广告效应;对绩效评价优秀、符合哈电机战略发展需求的优先供应商可升级为战略供应商;对绩效评价不达标的优先供应商降级为普通供应商。三是普通供应商的管理策略:加强与普通供应商的沟通与交流,为其提供技术指导,有资格获取供货份额;对绩效评价优秀符合哈电机发展需求的普通供应商,升级为优先供应商;对绩效评价不达标的普通供应商降级为临时供应商。四是专有产品供应商的管理策略:按照合格供应商进行管理,对其定期进行绩效评价。加大与专有产品供应商的信息交流,共同探索深化合作方式,确保专有产品供应商提供优质、高效、价格合理的专有产品和服务。五是临时供应商的管理策略:增进与临时供应商的沟通,帮助指导其改进、提高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对绩效评价达到普通供应商条件的临时供应商,可升级为普通供应商。

三、实施供应商动态绩效评价

1.综合绩效评价维度设置

要合理评价供应商的绩效,评价维度的设置非常重要。哈电机在评价维度选择上,参考美国学者Dickson与Weber对供应商评价方面的研究成果,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供应商类别和专业特性,确定了供应商绩效评价的五个维度:质量水平、价格水平、交货水平、技术水平、服务水平。质量水平:依据供应商在哈电机的历史业绩、供应商认证结论和供货质量等对供应商进行质量水平评价;生产过程中和交付后发现的质量问题,由质量检验部根据每月的不合格品处置单等,对I、II类物资的收货质量进行评价;仓储部负责III类物资收货质量问题等评价,将评价信息反馈到质量检验部。价格水平:企业管理发展部依据供应商订货合同和标准价格,进行价格水平评价。交货水平:生产部依据供应商交货准时度和交货数量准确性,组织实行交货水平评价。技术水平:技术部门依据供应商工艺技术的先进性、后续研发能力、产品设计能力、技术问题的反应能力等方面,实行技术水平评价。服务水平:使用单位依据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通过相应管理部门,实行服务水平评价。

阅读全文

电商时代交互性网站设计论文

一、电商是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

数据表明,2011年,美国网民中网络购物人数达到1亿4千万人,电子商务使用率70%多。根据专业调查机构的数据,2011年美国电子商务市场规模为1664亿美元。呈现强劲增长态势。根据CNNIC的报告,2011年中国网络购物人数为1.94亿人,电子商务使用率37.8%。根据艾瑞报告,2011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规模达到7736亿元人民币。根据日本政府报告,2011年日本B2C电子商务市场规模为84590亿日元。据调研数据显示,希望通过电子商务购买的消费者比例,3个国家都超过8成。有电子商务渠道购物3年以上经验者,日本、美国均超过6成,中国达到5成。由此看出,电子商务市场都具有巨大的潜能。

二、建设电商网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

中国互联网的网速越来越快,服务越来越多,上网普及率越来越高,手机客户端带动消费必然是一种趋势。现阶段,众多企业在传统销售模式的基础上,进入互联网平台进行营销,成为高效率发展的有效途径。但前提是企业必须先建立自己的企业网站,进行营销和产品宣传推广。互联网电商网站如今浩如烟海,多如牛毛,如何在web上进行有效的宣传,提升公司品牌的影响力,对企业文化建设来说,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可访问性、交互性、可用性、标准化、搜索引擎等成为网站设计、网站推广的必备需求和特征。交互性等是web-based产品独有的,对一个数码设计网页设计师来说,不光是美工界面设计,还要体现程序所能支持的动画设计,交互设计,后台数据库的了解和简单的修改。

三、建设交互性网站的基本技能

本人曾经在济南电信公司从事官网美工界面设计师多年,按照多年的设计经历和理解,美工设计师最初的职能只是美工界面设计,但是一个综合素质人才的要求,按照企业的需求,要求你掌握更多的技能。软件要求是photoshop图片处理技巧,Dreamweaver网页编辑器,Flash动画制作,Html语言代码,PHP编程语言等,都要有所接触并学会使用。在今天的电商网站平台需要而言,要精通大量的图片处理技巧,比如要熟练掌握抠图、磨皮等最常用的技巧,以及产品摄影、人物摄影和后期处理的技巧。

四、电商网站建设的实践案例和建设步骤

阅读全文

技商合一的电力工程建设论文

一、问题:目前工程建设中暴露出的不足

随着我国电力行业的投资体制、企业经营机制等方面改革的深化,市场环境也对从事电力建设工程的广大技术经济工作者在技术和经济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技术水平相对落后

由于全球温室化效应越来越明显,故低碳、绿色成了资源使用的基本主题,于是大量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面世,且新材料的利用率和环保率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我国的电力项目除了火力发电、水力发电、可再生能源发电之外,各省的核电项目也纷纷上马。

1.1然而据目前的技术条件,对于火力发电来说

依然存在着高耗能、高污染的状况,其脱硫技术、脱氮技术、二氧化碳捕获及处理技术、应对气候变化控制的技术依然不高。其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和循环流化床技术尚不能稳定的运行。其对于自主燃气轮整机的研究以及关联的燃烧氢气的轮机,以及燃烧氢气的轮机和燃料电池一体的研究和制造技术尚需进一步研究。

1.2对于水力发电来说

阅读全文

网络科学传播形式探索

作者:张浈 张明伟 周荣庭 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网络科学传播模式是对通过互联网进行科学传播一般规律的抽象和总结,其传播内容主要是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以及科学公共事务等,传播渠道主要是互联网。对学科层次的学术交流,很难选择“科学共同体专业集团内部的科学传播”、“科学共同体子集团内部的科学传播”等概念,类似说法比较冗长,难以理解。考虑到学科层次的学术交流主要采用同行评议的方式,我们可以称之为学科同行内部的科学传播。之所以没有选择科学同行这样的字眼,主要是因为在当下的语境中,科学同行容易被理解为科学共同体。学科同行的确定,一般依据它的最高课题、专业团体的成员情况和所读期刊。

一、学科同行内部网络科学传播模式简析

学科同行内部的科学传播,主要指学术交流,而学术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为,论文的传播模式对会议报告、开放课件等具有参考意义。学科同行内部网络科学传播模式,主要要素包括论文、网络、学科同行,公众也可以参与其中。本文提出学科同行内部网络科学传播模式见图1。通过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学科同行内部网络科学传播模式其实是一个开放的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是一个拥有反馈机制的循环模式,学科同行以网络为载体,在同行内部和公众之间进行科学传播。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种传播模式中的各个要素。对论文而言,无论是纸质出版还是网络传播或者其他传播途径,要想在作者、读者、资助者间建立互信,必须保证传播信息的高质量。在各种质量保证体系中,同行评议依然是最基本并且最重要的手段。因此,在网络科学传播模式中,同行评议将是一个重要环节。同行评议在传播模式中的位置并无定规,既可以在于网络之前进行,也可在于网络之后进行。该模式中的网络,一方面指论文在网络上实时发表,另一方面指论文在网络上进行典藏,即论文仓储数据库。学科同行需要了解同行的工作,论文得以典藏并能实时查阅,是学科同行内部网络科学传播模式顺利进行的条件之一。该模式中的学科同行,是指能看懂论文并能进行反馈交流的科研工作者。该模式中的公众,除了非科学共同体成员还包括非学科同行科学共同体成员———他们也难以对论文进行反馈,与非科学共同体成员并无太大区别。图1是对学科同行内部科学传播模式的抽象概括,这其实是一种无阻碍的理想描述———论文生产完毕,快速发表典藏于网络,学科同行阅读使用并进行反馈。在实践中,相关工作者正努力实现这种理想状态,其中以开放获取模式(OpenAccess)为代表。

二、开放获取思想与其特点

学科同行内部的科学传播也即专业交流,除去面对面的交流,一开始是通过写信等方式来完成,后来随着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展与普及,以发表学术成果为目的的学术期刊出现。1665年在英国出版的《哲学会刊》(PhilosophicalTransactions),是最早的同行评议的科学期刊。同行评议是一种科学的专家决策制度,到目前为止仍被公认为最好的一种决策制度。以同行评议为基础的学术期刊,几百年来为科学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贡献。但是一些问题也开始暴露。第一,学术期刊体量有限,一些很好的科研成果、科学思想等未必都能得以发表。由于成本等方面的原因,学术期刊每期不可能登载太多文章,科学共同体的一些工作和努力毫无疑问就被浪费。第二,时效性不强,不能及时捕捉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在科学高速发展的当代,论文写作到发表之间的周期过长,会影响科学信息的快速共享。有研究者对2006年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因子300名排行中的249名进行了统计,审稿时间不低于2个月的超过50%。第三,期刊价格快速升高,读者不堪重负。纸质期刊价格升高,出版商又通过IP和密码等控制电子版,信息费用被抬高。据LibraryJournal的统计,2004年到2008年,平均价格相对上涨最高的为哲学与宗教领域的期刊,上涨幅度达到178%,最低为数学与计算机学科领域,上涨幅度也达到27%。第四,传播价值无法最大化。学科同行之外的公众,基本不可能订阅学术期刊,当其对某论文有需求时,路径依赖导致其不知也难以查阅。纸质期刊数量有限,不易保存,后来者很难继续利用。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术期刊涨价与图书馆经费减少、网络使用范围扩大与学术期刊电子版访问受限、学术研究速度加快与学术期刊出版滞后等一系列矛盾逐渐凸显,并导致学术交流危机,于是开放获取(也称开放存取)得以提出并逐渐得到认可。开放获取是一种全新的文献出版模式,它由作者付费而用户免费,在全球任何地方都可获取该学术资源。通过开放获取,科研成果可以直接与公众见面,避开了出版商和其它中介机构,促进了信息传播。在网络作用下,文献检索更方便,典藏也更有技术保证。

三、开放获取案例研究———以PLoS、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为例

阅读全文

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

1.数字期刊将成为学术期刊主要出版形态

随着互联网产业的迅猛发展,新一代互联网协议可实现互联网地址容量的大规模扩充,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等先进技术可解决长期困扰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内容、版权、营运等问题,可按需服务、广泛接入、快速配置、移动互联、按量计费。数字内容可通过标记语言、标识符、元数据等进行组织和。数字期刊将成为学术期刊主要出版形态。论文成为“传播元”,凸显“去期刊化”特点。传统纸本期刊的印刷方式将向即时、灵活的按需印刷(on-demandprinting)方式转变,以便更好地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数字期刊并非纸本期刊的PDF化,其论文内容和形态将更加丰富(可含音频、视频、动画、可计算数据、可分析图表、可运行实验等),网页将是期刊内容的主要呈现形式,利用可扩展标记语言对论文内容进行结构化标引和描述,使论文的形式更加灵活,且满足跨媒体出版需求(如网络、手机、电子书、数字电视等渠道的应用),为文本挖掘、语义出版提供基础,可加快出版流程、提高出版效率。数字期刊还可为论文附加资料(研究过程、工具、数据、分析过程等)的与利用提供方便。数字内容中每一层次的信息都可作为具体的知识单元被解析、描述和重组,并可与其他知识单元进行动态、个性化关联,期刊和论文成为支持复杂知识发现的知识工具。

2.科研信息化环境下多种出版模式共同服务于学术交流和传播

在科研信息化环境下,学术出版已动态嵌入整个科研生命周期,围绕数据展开相应活动,在此过程中,多种出版模式相互交织,共同服务于学术交流和传播。大数据时代,在数据密集型科研范式下,数据加工、组织、等一系列出版活动将发生根本变化,学术出版将实现数据与文献的充分融合。要将庞大的动态数据集合起来供科研人员使用,必须依赖统一的技术标准、互动操作协议与相应的制度规范。通过数字对象标识、开放资源定位协议、资源描述框架、元数据获取协议等,可实现信息对象的标识、定位及交互使用。语义出版是一种新兴出版形态,代表着数字出版的前沿。语义网将“推送信息”转变为“拉取信息”,将“知识管理”转变为“管理知识”。学术期刊将从发现内容向操作内容演变,“智能化”论文可“发现”读者。语义出版具有内容结构化、数据融合化、信息可视化、对象关联化、阅读个性化特征,将大量由单个用户独立完成的信息搜寻和文献整理分析等活动转移给了出版系统,可减轻科研人员的负担,提高科学交流效率,推动学术出版商从文献提供者向知识服务者转变,实现个体知识的社会化和知识共享。语义出版较传统出版过程更加复杂,涉及出版流程的各个环节,对期刊论文从词、篇章、内容的逻辑结构三个层面进行精确、完整分析,使读者以结构化方式快速、准确获取期刊提供的信息内容,可实现“一次制作,多元”。可视化有助于实现出版内容增值,可视化技术运用大量高清图像、视频、Flash应用等多媒体方式代替传统的文字或二维图表呈现文献数据,使原本单调的线性叙述方式被一种更富于层次感的文献结构所取代,可带给读者全新的阅读体验。学术出版更加注重互动交流,博客、社交网络、在线社区等平台可为学者分享信息和评论提供便利;学术维基更加注重学者的价值诉求并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保证其应用价值,封闭的同行评议机制逐步向作者、评审人、编辑之间开放互动的方向发展。

3.多指标和多维度评价构成新的期刊和论文评价机制

目前的论文评价从内部关注来源期刊的影响因子,从外部关注被引频次,“以刊评文”过于片面。随着网络传播的普及和用户参与度的提升,论文被阅读、下载、转载、推荐、标记、评论等“使用行为”可被跟踪、记载、统计。利用文本挖掘技术,通过对引用内容的语义分析,可揭示施引者的引证动机、态度、性质、深度等,对单篇文献质量与影响的微观评价将更为客观公正。替代计量学作为传统评价方式的有力补充,可反映论文获得在线关注的强度,若根据应用情境对替代计量指标和数据源进行细分,可反映论文的社会影响力和学术影响力。通过观察论文在数据库检索网站、参考文献管理网站中的下载量、下载率、被引量、被引率,在开放存取平台上的浏览、下载、链接次数,在学术社交网络中博文、标签、阅读、讨论次数等,挖掘各种类型的论文利用数据,实现更丰富、开放、迅速的影响力评价。基于同行评议的开放定性评价和基于计量指标的科学定量评价相结合,“引用评价”与“关注评价”相结合,客观公正、开放透明的多指标、多维度评价将形成新的期刊和论文评价机制。

4.移动数字出版将促进传播内容与渠道的深度融合

阅读全文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问题及提升路径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当今我国市场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提高。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渠道,是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这就需要针对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存问题,提出针对性解决对策,保证工商管理人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基于此,本文首先探究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中的现存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提升路径。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问题;提升路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不仅提高了同行企业之间的竞争,同时也加强了高校毕业生之间的竞争。据有关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已经成为了企业所需专业汇总的首位,占据总需求的10%以上。但是从近些年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和用人单位反馈信息来看,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综合水平、发展潜能、自我认知和用人单位标准(期望值)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大部分用人单位认为当今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无法充分发挥本专业的优势,最终影响了毕业生就业。出现此类问题与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有着直接关系,实践教学质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发展,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对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

一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计划轻落实,阶段性与全局性不明确

大多数高等院校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当中都明确设置了实践教学内容,但是在实际教学当中却无法全面落实、实施。主要表现在:首先,部分高校缺乏专门的经费保障,也没有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或实验室,导致计划难以落实到实处;其次,没有给学生留下充足的实践教学时间和空间,教师不愿意将更多的经历投入到指导学生实践的方面,从而减少了学生参与实践学习的机会,因此无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最后,学校与用人单位没有深度合作,即使是校外学习也只是流于形式,甚至是非本专业的实习工作,再加上高校经费相对短缺,使得试验基地建设水平较为落后,难以完全独立构建起专业的实习基地,从而造成学生在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没有稳定的实习基地。通常情况下,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实习与见习、实验课教学、毕业论文等,其中,见习通常在二年级实施、实习与毕业论文在四年级实施,实验课跟着具体课程实施或独立展开,导致局部性、间隔性明显,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综合能力培养不足

阅读全文

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

学术期刊是知识创新成果、推进学术信息交流和促进科学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国内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受到体制机制的制约,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数字出版盈利模式。在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十二五”规划研究报告中指出,我国科技期刊出版单位的经营规模与国外大型期刊出版集团相比差距较大,其中办一种科技期刊的出版单位2253家,办两种的单位341家,办3种的单位111家。而国外知名出版商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转向数字化出版,经过1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海量文献数据库,并基于文献信息提供各种完善性的数据服务。德国斯普林格出版社出版近3000种期刊,它是最早将纸版期刊做成电子版发行的出版商,其SpringerLink于1996年正式推出,是全球第一个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与这些大的国际出版商相比,我国期刊出版单位这种小、弱、散的不足阻碍我国学术期刊向集团化发展。本文提出我国学术期刊在目前生存环境中的发展方向和思路,进而为今后的集团化发展提供有力的学术期刊支持。

传统的纸版印刷学术期刊,由于其学术定位的不同,致使读者群范围有限且相对固定,发行量受到很大的局限而难以提高,出版周期较长阻碍了信息传播的时效性,这都不利于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满足不了信息社会的需求,因此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是必然趋势。数字化出版带来的全新技术、生产方式以及相应的理念,使传统学术期刊在载体与容量、内容与形式、撰稿与阅读、编辑过程与手段、出版传播方式与途径等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出版包括管理的数字化、内容的数字化、产品与服务的数字化。我国数字化出版的发展已经经历了近10年的发展,90%以上的学术期刊都建立了自己的独立网站,具有网上投稿、采编、审稿、网站等功能,但在内容数字化方面,大多数学术期刊仅仅是把纸版的科技期刊的电子版原样照搬到网络上,和纸版无差异的内容,同时期刊出版者为了扩大期刊的传播而不得不以低廉的合作费用将期刊的电子版提供给大型数据库或网站,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这种简单的数字化出版不利于期刊自身的长远发展,无法将优质的期刊内容转化成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充分挖掘数字化出版的优势,和纸版期刊形成互补是当前期刊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1)从学术期刊制作成本上看,由于数字化期刊节省了印刷、纸张等基本费用,所以成本远低于纸版期刊。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科研成果图片除了一般的曲线图外,还大量增加了类似功率谱图、镜像图等彩色图片,这些图片能够更清晰地展示研究成果,方便读者了解更多信息,但对于办刊经费紧张的期刊,为了节省成本,仍然采用的是黑白印刷。数字化期刊可以帮助期刊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弥补纸版出版的不足,依赖数字化技术,图片还可以通过放大倍数,让读者更清晰地浏览图片,了解科研成果。

(2)从学术期刊内容展示形式上看,数字化期刊可以通过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集合显现出可视性、多样性、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全新的多媒体杂志已可以不再依赖数据库的销售,单本的品牌营销越来越突出。Nature提供了可让读者聆听和观看的杂志社及科学家对于科学动态和研究工作评论的播客;Cell网站提供Podcast,能随时收听下载至iPod的科研进展内容。国内学术期刊中,《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提供手术演示、视频专家讲座等内容。2011年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中国科协期刊数量增加至70种,论文质量得到了国际的广泛认可,而同年,对中国科协732种期刊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1种期刊在网站上提供了与论文相关的视频资料。在国内学术期刊以进入SCI为发展目标的情况下,期刊本身的发展尤为重要。在数字化的今天,在严把期刊内容关的情况下,丰富内容的表现形式成为目前学术期刊的发展方向。

笔者认为,数字化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1)由于刊登的论文研究方向比较广,导致某一方向的论文在一期中往往所占比例不大,容易给读者造成大而不精的感觉。通过数字化技术,我们能够按照不同的研究方向,将纸版期刊的内容分类,将其做成一本本的电子期刊,读者即可按照自己的专业方向购买不同本的期刊,而避免在众多论文中查找与自己研究领域相关的论文。数字化期刊很好地弥补纸版的不足。

(2)优质的内容是期刊生存发展的主要内因,刊登的内容既有理论研究也有实验研究,既有仿真模拟也有数据处理。这些内容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比如采用视频技术将研究内容展现,视频可以包括实验环境、试验方法、实验设备等,作者可以提供程序代码或者软件使用心得与读者进行交流。这些都是对论文内容的深度挖掘,提高读者对信息的获取程度。

阅读全文

学术期刊的数字化传播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行为的综合性学科[1]。人工智能正在改变数字媒介,为学术期刊的数字化传播带来新的知识谱系和更富个性化的内容,并使得跨平台共享成为可能,其优势主要是信息与受众间围绕信息内涵和外延的交互性增强。人工智能技术有助于解决中国学术期刊在传播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受众定位不清、传播形式缺乏吸引力、与受众互动不足、用户黏性和活跃度较低等问题。学界对人工智能技术在学术期刊传播中的应用已有初步探讨。主流的研究视角是概述性地讨论人工智能在期刊传播中的作用,例如:刘闯[2]指出人工智能可以积极分析用户需求,通过对用户静态/动态属性的分析构建知识图谱,从而优化用户浏览效果;陈鸿等[3]指出人工智能对期刊发展可起到政治支持、技术支持、观念支持和行为支持的作用;向飒[4]指出人工智能可加速学术出版的流程再造,实现选题策划便捷化、生产印刷按需化、营销发行精准化和知识服务智能化等愿景。部分学者分析了人工智能在期刊传播中的应用困境,如范军等[5]和刘平等[6]认为阻碍人工智能与出版业融合的关键因素有弱智能限制出版自动化、专业出版人才建设乏力、版权和责任风险大、生产方式触及伦理法律边界。还有学者分析了人工智能时代期刊传播的发展趋势,如张耀铭[7]指出建设国家级数字化学术传播平台是学术期刊传播转型的关键进路。海外学者的研究以2010年为界,此前的研究聚焦于知识管理和专家系统,以对基础理论和概念的探讨为主,此后更多关注集群优化算法。在人工智能领域论文的数量上,美国是主力军,中国位居第二,印度和欧洲国家紧跟其后[8],全球人工智能研究排名前10的国家占该领域全球出版份额的74.32%[9]。Wade等[10]指出通过人机交互所发现的用户意图,能让学术服务商更深入地了解研究人员在寻找什么;学术出版商可使用学术知识API(AcademicKnowledgeAPIs)来理解学术用户搜索的内容,并从微软学术图(MicrosoftAcademicGraph)软件中发掘更多相关信息。他们同时指出,由于技术过于复杂且灵活性不足,语义Web方法(SemanticWebapproach)发展缓慢。总体来看,学界对人工智能在学术期刊传播中的应用已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展开了探讨,但仍存在以下不足:(1)大部分研究是概述性地讨论人工智能对出版业态整体的影响,而专门探讨人工智能应用于学术期刊传播的研究很欠缺;(2)在少有的探讨人工智能与学术期刊传播融合的研究中,鲜有学者提出流程如何嵌合、平台如何运行的系统性设想;(3)几乎没有学者结合我国的具体案例,剖析人工智能在学术期刊传播中应用的难点和对策。本研究基于人工智能在出版业应用的现状,解析人工智能在中国学术期刊传播中应用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勾勒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中国学术期刊传播平台,并结合方正出版大数据平台,探讨本研究设想的平台的创新性、可能遇到的瓶颈和对策,以期填补当前学界同类研究较少的空缺。

1人工智能应用于学术期刊传播的现状与问题

学术期刊的数字化传播能掌握受众特征,将传播主体与受众匹配,增强传播效果。当前,中国学术期刊传播中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即提升传播效果。

1.1人工智能在学术期刊传播中应用的现状

在学术期刊出版领域,人工智能已开始发挥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1)辨别洗稿式论文抄袭。例如,对于形容词替换、语序调换等修改语句类的抄袭,可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NaturalLanguageProcessing)识别近义词,并基于时间递归神经网络技术(LongShort-TermMemory)的记忆特征,识别被改动的语句结构。(2)发掘学术资源和潜在审稿专家。如,美国非盈利机构泰德(TED)旗下的话题分析工具彩虹人工智能(iRis.AI),通过对用户输入的语段或论文摘要进行机器学习(MachineLearning),从中提取包含语义背景的关键词,并基于此为用户推荐与被检索话题高度相关的资讯和论文。(3)辨别论文数据的可信度,辅助编辑制订用稿决策。如,通过扫描论文的关键信息点(实验环境、统计方法等),甄别数据篡改的可能。(4)通过算法自动向潜在读者推送学术资源。如,国际学术出版推广工具趋势(TrendMD)能实现论文跨平台自动推荐,不仅增强了期刊的显示度,还能精准定位目标读者群,已被爱思唯尔(Elsevier)、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nstituteofElectricalandElectronicsEngineers,IEEE)等采用。具体到学术期刊传播流程,许多国际出版集团已实现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如,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Nature)的关联开放数据平台科研图谱(SciGraph)借助NPG本体(NPGOntologies)进行语义建模,通过数据融合、知识发现、内容计算和语义图形数据集,提升论文在传播过程中的可获得性,为编辑、学者、会议组织者提供知识服务和数据工具[11];爱思唯尔收购了伯克利电子出版社(Bepress)的标志性产品———基于云的机构存储库平台数字共享(DigitalCommons),该平台具备提供存储库、元数据结构、访问接口和跨机构聚合与发现等功能,有助于爱思唯尔掌握更多论文引证、论文传播效果方面的数据[12]。部分中国出版商也已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学术期刊的传播效果。如,世纪超星公司推出的域出版平台,它具备学术期刊数据库搭建、移动出版、社交共享等功能,能通过智能画像了解用户特征,用算法实现动态精准推送,通过智能社交增强用户间的联系[13]。

1.2人工智能在学术期刊传播中应用的优势

实现论文呈现多媒体化,优化内容分发,增强传播效果。一方面,学术期刊可通过智能语音和知识图谱技术,用适配多种设备的方式对论文进行再加工,增强论文的可读性,为论文增添音频和视频传播形式;另一方面,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用户研究领域、教育背景、阅读喜好、阅读完成度进行分析,可优化内容聚合和分发机制,解决信息过载与用户个性化需求间的矛盾。如,数据搜集公司图谱(Graphiq)已开发出语义搜索引擎知识图谱(KnowledgeGraph),它允许用户根据话题展开搜索,获得相关主题的数据集,还能生成与报道内容匹配的可视化图表[14]。辨别读者观点,评价和反馈传播效果。一方面,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用户阅读时长、用户社交分享等信息进行解析,可了解论文影响读者的具体方面和程度;另一方面,通过自然语言理解(NaturalLanguageUnderstanding)、语音识别、深度神经网络(DeepNeuralNetworks,DNN)等技术,学术期刊能从读者在社交媒体上对论文的评价中,辨别读者观点,掌握比论文浏览量、下载量和被引频次更精准的学术反响。如,威盛电子研发的人工智能平台“欧拉密”,其能实现对90%的语言的语义理解,从而实现提问、信息记忆、知识辅助理解和歧义消除等功能[15]。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