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电力培训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技术培训发展电力教育论文
1目前电力教育培训面临的挑战
1.1培训中心的相关运作不够规范
从我国各省份来看,基本上都很重视电力教育培训,比如:某些省市的电力教育培训中心拥有十分庞大的规模,培训大楼的外观气势逼人,相关培训设施不但齐全,而且先进,甚至其相关的后勤保障体系也做得十分到位,胜过大学的基础设施条件。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我国目前电力教育培训中心的相关运作还不够规范:①从教育培训的相关内容和培训效果来看,却不符合其华丽的外观,比如:在教育培训过程中,本应在实践的操作场地予以完成的技能培训项目,却只局限于教室内部操作;②平时培训时,学员缺课现象比较严重,有的直到最后考核时才能全部到齐。另外,培训过程不规范现象的经常发生,除了培训中心的管理不当外,还与相关主管部门的监管不力息息相关。
1.2培训方式与企业生产之间的矛盾相冲突
对于电力企业而言,开展相关教育培训工作时,生产一线员工培训的需求量是最大的,但在实际的培训工作中,电力教育培训方式与企业生产的矛盾相冲突。一般来说,电力工作人员大多数是定编定岗,对他们进行集中培训,其难度较大。目前,大部分电力企业都采用“集中培训”的方式,如果接受培训时,这些学员就必须离开则本岗位,即需要脱离生产线来参加培训,时间约一周左右,可见,电力教育培训和企业生产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不仅如此,在培训过程中,有的电力企业的上级管理部门安排培训任务,并要求生产一线相关员工必须参加,由此导致一线技术人员短缺,同时也不可以能随便安排人员顶岗,这种矛盾也很突出,严重影响了电力教育培训的成效。
1.3师资水平与实际要求存在差距
在电力教育培训中,培训师的师资水平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电力教育培训的质量,而当前电力教育培训师的师资水平与实际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对于一名优秀的培训师而言,不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还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但是,现有的培训师资力量和师资队伍都满足不了电力企业发展的实际要求:①缺乏相关的专职培训师;②现有教育培训师的教学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电力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十分重要。
班组管理的重要性
一、提升班组队伍素质
重视员工培训。根据业务分类和班组成员需求,提供菜单式培养方案,提高班组成员的业务素质,改进现场培训方式,提升班组人员技能水平、服务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班组全员培训率达到100%。实行名师带徒。在基层班组推行员工“四级岗位锻炼法”,实行新员工培养锻炼积分制管理,全面开展名师带徒工作。公司员工王秀山、张云龙被评为国家电网公司首批“农电工优秀人才”,刘志强被评为“山东电力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宋冲被评为潍坊供电“十佳服务之星”。在名师带动下,员工素质得到快速提高。营造比学赶超氛围。加大全员普考力度,广泛开展技能竞赛和技术比武,以考促学,以赛促训。在公司各班组全面开展“立足岗位大练兵,苦练内功强素质”活动,实现岗位练兵与中心工作两不误、双促进。搭建人才成长平台。完善各类人才选拔举荐机制,实施重点人才定向培养,为员工职业发展搭建进步阶梯。注重发挥优秀人才的传帮带作用,每年评选优秀职业导师,加强员工职业规划引导,切实将优秀人才转化为职业领航人才。
二、激发班组创新活力
鼓励班组成员工作创新。开展班组“三亮一创”活动,鼓励班组成员自发钻研,创新推出“7+7”式规范服务标准、10项“一对一”特色服务、契约式服务、一站式服务等项目,有效地提高了服务质量、水平和满意度。引领班组成员科技创新。定期组织开展“五小”、QC等群众性创新活动,加快创新成果向专利转化工作。截止目前,公司获国家授权专利6项,实用型专利3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科技论文12篇,1篇论文获得华东六省一市优秀论文。促进创新工作室建设。打造了“刘志强劳模创新工作室”、“徐强带电作业工作室”、“马世相共产党员服务队”等一批创新工作室,坚持以点带面,促进班组建设整体提升。激发班组管理创效。班组及时总结工作成果,推动管理提升,《配电线路带电作业最佳实践》、《线路防护区管理最佳实践》、《电能计量装置现场检验最佳实践》等9项班组管理课题入选集团公司最佳实践库。
三、塑造班组特色文化
将公司企业文化渗透到班组建设中,努力塑造“一班一亮点,一班一特色”的班组文化,为电网生产、服务质量、队伍素质、品牌形象的全面提升提供有力保障。结合“善小360°”素质提升工程,举办了“优秀员工职业基准”讲座和“青年成长导航手册”发放仪式,加强对班组青年员工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导青年员工健康成长成才。注重典型选树,培育了“用生命点燃光明的农电工——马世相”、潍坊好人杨爽、道德模范王夕鹏等一批先进典型,实现“先锋零距离引领、素质零差距提升、理念零缝隙嵌入”,提升班组队伍的综合素质。开展“尚善明德爱心光明行”活动,坚持每年开展先进班组、服务之星、技术能手和工作标兵“四争四评”活动,定期推出“明星班组”、“明星员工”,建立薪酬激励和学习激励政策,有效促进了员工学习、工作的积极性。
四、效果评估以及对对班组建设工作的思考
工程认证下环境工程毕业设计改革浅析
摘要:基于环境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毕业设计的要求,以OBE教育理念为基础,着重分析了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模式,借此提高毕业设计工作的整体质量,提升环境工程专业学生解决复杂环境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工程认证;环境工程;毕业设计
2016年6月,我国正式加入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工程教育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通过认证协会认证的工程专业,能够对工程专业的教育质量进行控制,保证了工程技术行业从业人员达到相应教育的要求,同时也能够极大提高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影响力[1-4]。作为工程认证的重要环节,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在毕业前的学习效果和综合训练的检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明确要求:毕业设计选题要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为了切实把握“学生中心,结果导向,持续改进”的原则,确保毕业生能够达到行业认可的质量标准要求,本文在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对近几年华北电力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毕业设计的相关改革措施进行了介绍,探讨了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模式。
一、现状
(一)工程认证对毕业设计的要求
根据毕业设计要求的特点,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对毕业设计的要求,毕业设计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出,相对旧版的培养方案,2017版培养方案将毕业设计对应指标点进行了重新划分,并重新赋予了对应权重。新版培养方案中的毕业设计所对应的指标点更加详细,对应的权重更加合理,避免了毕业设计权重值相对集中的问题,合理规划了毕业设计的比重,突出了毕业设计着重考察学生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选题现状
工程集成工业工程论文
1.工程集成的研究体系构建
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本身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针对应用型本科的工业工程类人才,以工程的集成和创新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开始的理论知识、工程背景知识,到初步的工程认识、体验,再到基本的典型工程训练,然后到最后的实际工程实践,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以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理念为背景,以先进性、综合性、开放性为特点,以培养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为核心,以应用型本科为导向,通过机械、控制、环境、信息、管理、人文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组建多层次(认识教育、基本训练、技能训练、综合创新训练)、多模块、柔性化的工程集成与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创建一个集机电工程技术训练、电工电子技术训练、工业环境模拟训练、企业及工程策划与管理训练、科技创新制作与综合工程训练、对外服务与培训等多功能于一体,教学、科研、管理和对外技术服务相结合的,工程集成与创新的应用型本科管理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体系。工程集成的研究体系包含:(1)应用型本科、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的内涵,(2)面向应用型本科工业工程类人才的工程集成与创新的知识与课程体系构建研究;(3)工程的集成与创新工程实践体系和能力培养研究;(4)教师的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的能力体系研究;(5)工程的集成与创新企业实践与训练基地建设研究;(6)以管理工程人才的工程集成与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研究体系如图1所示。
2.工程集成的教学体系构建
针对沈阳工程学院的行业背景,以制造业和电力行业为对象、工程技术为支撑,培养富有责任心、主动性和创造力的,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制造领域复杂问题能力强,能将现代制造工程技术、系统工程理论、管理和信息化技术相结合,初步形成基于工程集成的工业工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在整体框架基础上,形成了以工程集成为核心的课程程体系,公共基础课有高等数学(一)和大学英语(一);专业基础课有管理学、工程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生产工程基础四门;专业课有工业工程基础、生产管理、人因工程、质量管理四门;工程技术有CAD制图、工程力学、生产工程基础、机床电气控制、电力工程五门;形成了管理工程、工业工程、机械工程为基础的工程集成课程体系。主要实践环节有工业工程基础实验、生产工程基础课程设计、人因工程实训、物流工程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突出了理论和工程实践相结合。并在选修模块中形成了制造企业运营管理方向和电力企业运营管理方向两个模块,进一步促进和加深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将工程能力培养与就业相结合。
3.结束语
以工程集成为指导,结合沈阳工程学院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突出工程能力,将工业工程、管理工程和机械工程等方面工程能力相结合,增加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培养工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探索一条道路,并为机械、电力企业的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探索一条新的途径。
作者:马彤兵 单位:沈阳工程学院
新媒体下电力企业安全宣教优化探究
【摘要】为了探究电力企业安全宣教的优化策略,论文基于新媒体时代下的宣教模式,结合企业安全宣教现状分析,构建了新型培训模式,并运用柯氏四层评估模型创立了宣教效果评估体系,为电力企业提升安全宣教效果提供便利。
【关键词】新媒体;电力;安全宣教;柯氏四层评估模型
1引言
电力生产是一项危险性较大的工程,如果发生安全事故,将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因此,安全生产是保证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电力生产的安全宣教是预防人因事故的重要途径之一。
2电力企业安全宣教现状
目前,许多电力企业的安全宣教体系不够系统完善,没有一套完整且科学的培训计划,包括具体培训时间、主题和方式。一些企业在事故发生后才开展安全生产的培训,安全宣教工作不具备系统性、持续性,这导致员工平时安全意识薄弱,而企业在面对问题时较为被动。企业的安全生产宣教方式也存在单一的问题,多数企业仍以张贴警示海报、举办面授式培训课为主。面授式培训采用的是一对多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缺乏互动性,忽视了感知体验,能达到的培训效果并不明显。企业培养内部员工成为培训师,其可能缺乏专业的知识体系和足够的技能经验;而外聘讲师的培训趋于照本宣科地授课,内容不具备针对性,不够贴合企业特点。随着科技的发展,部分企业尝试转变方式,通过向员工播放安全操作视频、在社交平台安全作业警示消息等,但这种形式仍然偏重理论灌输,虽有成效但不明显。
3新媒体时代的宣教模式
用电检查安全管理简析
摘要:
用电检查工作是供电企业确保供电质量的必要措施。本篇文章主要从基层供电企业用电检查工作的工作现状入手,对基层供电企业用电检查安全管理的应对策略问题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用电检查;安全管理;安全问题;应对策略
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让电力资源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农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也让农村地区的电力需求有所增加。在国内电力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配电电网技术和配电设置的应用,给基层供电企业的电力检查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为了提高供电企业的服务质量,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促进用电检查的科学化管理三大问题,成为了供电企业自身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基层供电企业的用电检查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探究。
一、基层供电企业用电检查工作的发展现状
电力工程安全监理风险意识浅析
【摘要】在当前电力工程项目中,安全监理成为降低安全事件发生率的有效方法,论文在了解电力工程安全监理工作现状的基础上,总结监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升监理人员风险意识的策略,包括实施标准化安全监理流程、完善安全监理风险管理制度等。
【关键词】电力工程;安全监理;风险意识
1电力工程安全监理工作现状分析
电力工程很多施工工序都是交叉进行的,途经环境恶劣,已经成为引发安全事件的重要因素,根据现有的施工经验可知,为了能够全面推动工程项目安全建设,需要发挥监理人员的作用,推动现有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模式的变革[1]。从目前工作开展情况来看,电力工程安全监理工作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安全监理的认知存在不足。监理工作是整个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单位已经认识到监理工作的重要性,但是相比之下,电力工程项目的安全监理更多地处于被动状态,受传统工程管理思维模式的影响,施工单位习惯于将工作的重点放在施工质量管理、施工进度管理等,而施工安全管理不直接影响电力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因此容易被忽视,导致安全监理工作举步维艰。(2)监理人员对施工安全的认知存在不足。目前我国的监理人员均接受过系统的学习培训,但是电力工程项目施工本身具有复杂性,并且因为施工环境的复杂性,在工程施工中可能会出现很多新的风险,导致监理人员难以第一时间预见风险,增加了电力工程项目的施工安全隐患。
2电力工程安全监理的风险意识培养策略
为了能够培养监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在未来工作中必须要明确相关管理规范,通过科学的监理工作模式,使监理人员能够对电力工程项目风险形成全面认知。
2.1实施标准化安全监理流程。在电力工程项目的安全监理中,监理人员的风险意识需要以电力工程项目现状为出发点,这样才能避免监理与工程实际脱节。因此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认真执行安全监理的工作流程,以安全监理规章制度为切入点,在形成完整的监理工作模式后,优化安全监理路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施工安全监理期间,可制定标准化的安全监理流程,遵照“零失误、重实效、严执法”的原则,将安全监理工作落到实处,使监理人员能够全面投入到电力工程项目的安全监管中,避免监理流于形式,建立完整的工作路径,这样才能保障施工顺利进行。
基层企业员工教育培训论文
一、建立系统的基层员工教育培训工作流程
采取质量管理的工作方法,即PDCA循环法,对员工教育培训工作流程进行设计,可达到培训员工专业技能和提升综合素质的双重目的。PDCA循环包括培训计划(plan)、培训执行(do)、培训评估(check)及培训改进(action)这四方面的内容。具体表现为:
(1)培训计划:在培训前需考虑培训需求,并制定出详细的培训目标,包括预期目标及完成目标,再根据企业实际需求设计培训方案;
(2)培训执行:在培训过程中,管理部门需全程关注培训员工的动态,同时依据员工的水平和表现,对培训方式及内容进行调整,从而实现预期效果;
(3)培训评估:建立评估机制,对培训效果进行及时反馈,并保证反馈信息的真实性;
(4)培训改进:依据反馈内容,制定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提升培训教育的水平。
二、明确培训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