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德育实践总结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中德育工作网络文化实效性分析
1.网络文化的优势与弊端分析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进步,互联网的发展改变社会发展模式以及人类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构造了丰富多元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囊括了包括政治、科技、经济、娱乐等方面的信息,具有高实效性以及复杂性。从过去的社会实践上看,网络文化为人类及时提供其发展所需要的大量信息,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然而,任何事物均具有两面性,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同时也包括了低俗、暴力、无用的信息,这对不具备成熟稳定是非判断力的高中生来说存在较大的威胁,不利于其健康人格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开展普通高中德育工作时应充分考虑网络文化的优势与弊端,通过科学利用优势、摒除弊端帮助学生获得有效发展。
2.网络文化背景下普通高中德育工作现状
基于网络文化背景下普通高中德育工作实践可知,目前教师在学生德育方面的工作内容、形式以及成效均存在一定的缺陷。笔者经过观察和分析,并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将目前网络文化背景下普通高中德育工作的现状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德育工作的内容没有与时俱进,无法切实解决学生发展与网络文化弊端之间的矛盾;(2)德育工作的形式未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成长规律,导致工作成效低下;(3)没有形成成熟、稳定、科学的高中德育工作思路,工作实际与网络文化背景的契合度较低,导致其工作实效性不足。总之,教师只有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网络文化背景下达成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目的。
3.网络文化背景下普通高中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升策略
3.1以时代特色为基础,对高中德育工作内容进行优化和升级
随着时代的改变,要真正实现高中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教师必须首先以时代特色为基础,对高中德育工作内容进行优化和升级。首先,必须充分把握现阶段的网络文化背景特色,并通过交流、沟通、调查等形式了解高中学生普遍关注的网络文化领域。其次,针对学生的热门关注领域进行分析,结合传统意义上的高中德育工作内容进行改造、优化和升级。在改善与创新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德育内容应遵循学生的人格发展规律,利用“顺应与改造并举”的教育模式帮助学生获取人格的健全发展。
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工作实践
摘要: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生事物迭起,适应了现代化快节奏生活的人们开始渐渐忘却流传千载的传统文化。因此,从根本上解决中华传统文化无人继承的问题成为小学德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学校德育工作宝贵的精神资源。我们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德育课程。这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立德树人的成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工作实践进行了研究和讨论。
关键词:教学方法;开展活动;成果展示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本。脱离了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根将失去滋润它的沃土。小学德育工作实践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如何高效地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工作实践相结合呢?首先,教师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次,教师还应该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各项实际活动,以实践促真知;最后,教师还应该及时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通过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达到巩固的目的。
一、变换教学方法
相对于形形色色的现代化元素,传统文化十分枯燥无味。同时,值得教师注意的是,教学方法是整个课堂教育的灵魂。好的教学方法决定了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因此,为了更高效率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工作实践,教师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将优秀传统文化以多元化的方式融入德育教育,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这里提到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多媒体展示、以点带面、课堂展示等方法。[1]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例如,讲“仁义礼孝”中“礼”的部分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现代社会中使用礼貌用语的案例视频,同时在礼貌用语和一般用语之间进行对比,如麻烦别人做什么事时,是否向对方说“请”和“劳驾”这类语言,别人帮忙后是否向别人道谢。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感受到采用礼貌用语给别人带来的愉悦感受,反之则会让人感觉不舒服。通过代入情境式地向学生进行展示后,学生就能直观意识到礼貌用语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实际上,相对于枯燥无味的传统教学法,像这样的实例教学对一个人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到教学内容的实际应用。
二、积极开展活动
积极开展活动对巩固课堂教学是十分重要的。积极开展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在德育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感,巩固学生在德育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同时,正确的开展活动对学生在实践中的操作也是十分重要的,对学生未来的影响也是十分重大的。在考虑开展何种活动时,教师需要考虑这些活动对德育教育的影响,争取做到在活动中获得更丰富的实践经验。活动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进行趣味知识竞赛、特定场景模拟等等。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保障学生安全的情况下,安排学生进行各种德育教育的相关活动。例如,在讲到诚信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经典案例“曾子杀猪”来指导学生进行情景再现,即安排各个小组进行角色扮演。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准备台词、道具来进行趣味比赛,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诚信的重要性。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采用趣味知识竞赛的形式,通过让学生分组列举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诚信的案例,让学生明白诚信的重要性。同样的,教师也可以播放一些有关诚信做人的名人宣传视频,通过名人效应影响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在形形色色的活动中成长。
就业视角下中职德育教学策略
教育是具有时代性以及方向的,就中职的教学而言,就是一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培训为根本的职业教育。在对于学生进行不断深入的教学过程当中,就是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状况,制定适应于不同学是学习的教学章程,以此来促使学生更好的学习相关的技能。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积极的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能力,进行未来就业的趋势选择,将适合自己的、切实可行的目标纳入到学习当中,以此来激励自身为着目标不断砥砺前行。
一、德育与就业的交流教学
在教学章程当中任何知识的存在都具有独特的必要性,在教学过程当中对于学生德育意识的培养同样是如此,教师需要积极的引导学生以健康积极的心态看待德育相关知识的学习。中职阶段是一个敏感期,也是一个转折期,大部分学生的身心都还在发育,对于事物的本质都不具备一定的了解,而且学生即将面对的就是就业为题,很多学生根本不会意识到,很快自己将会独自面对社会当中的一切,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就需要抓住班会课的机会,积极的对于学生展开德育教育。例如:就现阶段对于学生的德育知识的教育,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教师可以在班会的时候组织一场小型的交流会,交流会的主要话题就是德育对于未来就业的影响,在交流会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播放一首带动全场的音乐,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班级的每一位学生都需要参加交流会的发言,学生可以大胆的发言,将自己的所想完全表达出来,但是学生所讲述的观念必须是自己真实的情感或者看法。在交流会结束后,教师需要针对每一位学生的发言,进行相应的教学调整改进,通过学生学习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影响学生,促使其产生良好的道德意识,并且将之代入未来的工作当中。
二、深入反思交流
对于学生良好德育意识的培养必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制定适用于学生学习的长远教学计划,逐步促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培养。由于现阶段的学生还处于发育期,对于德育相关知识的认知性还是很片面的,在相关的学习当中难免会有学生产生不良的学习情绪,从而逃避相关知识的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就需要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压力,促使学生参与到相关知识的学习当中。例如:每天早上学生需要进行二十分钟的的与知识背诵,在背诵的过程当中学生需要将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深入的理解,并且将自己掌握不熟练的知识点记录下来,然后在课余时间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深入的研究、总结,最后融入到自己的学习笔记当中,用于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当中进行复习。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不定时的检查学生对于德育知识的掌握情况,毕竟没有压力的任务就如同无稽之谈。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促使学生深入反思德育相关之巅的真正内涵,帮助学生构建健康良好的德育观念。
三、实践拓展交流
实践是理论的验证载体,理论是实践的指导思想,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德育带入到实践当中,通过实践来促使学生参与到深入了体会德育的重要性,以此来提升学生对于德育知识学习的重视性,促使学生自发性的参与到德育知识的学习当中。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逐步的对于学生进行深入的引导教学,促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培养。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做一些兼职,兼职的不需要是体力活,最好是与自己专业有联系的兼职,学生需要将自己在学习当中学习到的德育知识,运用到工作当中,然学生亲身感受一下自己独自一人在与社会上人员交流的过程当中,体会德育知识的真正真正内涵。并且在学生还需要在兼职结束后,写一篇感受总结,以此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当然总结的最基础要求就是枪杆真实。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在不知不觉当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育意识。
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
一、“立体交叉”模型构建及理念解读
1.学校德育、心育与儿童品德的关系认识
学校德育与儿童品德、心理健康教育与儿童品德分别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道德与品德关系密切。道德,是社会性、群体性的意识形式,个体将道德要素内化后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即为品德,二者相互促进而又彼此独立。品德作为“一种个体心理现象”,与心理健康教育同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健康的心理,很难形成良好的品德,品德心理倾向的“稳定”也有益于个体心理矛盾、困惑等消弭与化解。
2.德育与心育“立体交叉”模型构建及理念解读
为了更好地整合德育与心育资源,联通与优化德育与心育流程,发挥学校政教处与“知心话吧”的互补功能,基于心育或德育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践行以“问题”为中心,在发现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有所发现的理念。课题组经过充分地讨论交流及论证,重点吸收了道路建设中“立体交叉”的思想,构建出“三层立体‘并联’、四步有序‘串联’”的“立体交叉”模型,力求彰显以下教育教学理念:
(1)心育层,即心理健康教育,由“生”“析”“化”“长”四步依次推进。“生”,即儿童具体心理问题的产生、由来;“析”即对儿童具体心理问题的分析、研讨;“化”即儿童问题心理的破除、化解;“长”即教学相长,教师在“析”“化”儿童心理问题过程中业务水平得以“长”进,学生在此过程中心理素质得到良好地生“长”,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当及时总结儿童心育案例,向理论层面增“长”。(2)品德层,重点围绕传统的品德心理结构“四因素论”展开,即知、情、意、行。儿童品德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学校德育与心育、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都直接地作用于儿童“知”“情”“意”,进而影响其“行”。
(3)德育层,即道德教育,主要由“选内容”“择方法”“通途径”“施评价”四步依次进行。选内容,并非是为了区分具体德育内容的好坏,实际上也无法分辨,而是为了在某一时间节点凸显某一德育主题,以我校为例,政教处依照“月有主题、周有重点”的原则编排具体的德育内容。择方法,围绕具体的德育内容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方式。通途径,意在保证儿童德育的过程,主要为时间、家校合作等。施评价,对儿童德育全程进行反馈,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认识自我、自主提升。
高中德育工作网络文化分析
1.网络文化的优势与弊端分析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进步,互联网的发展改变社会发展模式以及人类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构造了丰富多元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囊括了包括政治、科技、经济、娱乐等方面的信息,具有高实效性以及复杂性。从过去的社会实践上看,网络文化为人类及时提供其发展所需要的大量信息,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然而,任何事物均具有两面性,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同时也包括了低俗、暴力、无用的信息,这对不具备成熟稳定是非判断力的高中生来说存在较大的威胁,不利于其健康人格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开展普通高中德育工作时应充分考虑网络文化的优势与弊端,通过科学利用优势、摒除弊端帮助学生获得有效发展。
2.网络文化背景下普通高中德育工作现状
基于网络文化背景下普通高中德育工作实践可知,目前教师在学生德育方面的工作内容、形式以及成效均存在一定的缺陷。笔者经过观察和分析,并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将目前网络文化背景下普通高中德育工作的现状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德育工作的内容没有与时俱进,无法切实解决学生发展与网络文化弊端之间的矛盾;(2)德育工作的形式未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成长规律,导致工作成效低下;(3)没有形成成熟、稳定、科学的高中德育工作思路,工作实际与网络文化背景的契合度较低,导致其工作实效性不足。总之,教师只有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网络文化背景下达成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目的。
3.网络文化背景下普通高中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升策略
3.1以时代特色为基础,对高中德育工作内容进行优化和升级
随着时代的改变,要真正实现高中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教师必须首先以时代特色为基础,对高中德育工作内容进行优化和升级。首先,必须充分把握现阶段的网络文化背景特色,并通过交流、沟通、调查等形式了解高中学生普遍关注的网络文化领域。其次,针对学生的热门关注领域进行分析,结合传统意义上的高中德育工作内容进行改造、优化和升级。在改善与创新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德育内容应遵循学生的人格发展规律,利用“顺应与改造并举”的教育模式帮助学生获取人格的健全发展。
中职学生体验式德育教育平台设计探析
【摘要】为了切实提高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效果,真正实现养成教育,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通过搭建情境化课堂教学平台、社团活动平台、校园文化环境平台、社会实践平台等八大平台,形成德育教学与现实生活、活动密切关联的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社会家庭等有机结合的体验式教育模式,构建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新型量化评价模式,让学生在德育教育中回归“道德”本源。
【关键词】中职学生;体验式;德育教育;平台设计
一、中职学生德育教育路径选择
我国目前的中职教育主要由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组成,这些学校既承担着初中后高中阶段教育的功能,又肩负着培养各行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教学管理与教学组织相对复杂,育人任务尤其繁重。1.中职学生的特点。对中职学生的特点已有许多报道,中职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期,思想活跃,探索性、参与性强,精力充沛,行动性强。但在他们成长学习过程中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学校关注的学生的主要综合问题表现于:(1)学习意识弱,尤其是不擅长理论学习与逻辑思维能力;(2)规范意识差,无组织无纪律的现象普遍;(3)在专业学习上目标不明确,对于前途没有清晰的认识与打算,内心空虚;(4)自控能力较差,明辨是非的能力弱,容易受到生活环境中不良现象的蛊惑;(5)多受溺爱,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意识与社会意识;(6)吃苦耐劳精神差,攀比享受意愿强,独立生活能力缺乏;(7)心理普遍比较脆弱,抗挫折能力弱,易现出自卑、焦虑现象,易出现极端行为:(8)存在大量网络上瘾、吸烟、酗酒、言行不文明等现象。2.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路径。在德育教育中,面对中职学生的特点,传统的理论说教对学生来说如同嚼蜡,对老师来说显得力不从心,甚至出现学生不愿上课、上课坐不稳、借故逃课等现象,非常重要的思想道德教育在现实中让学生头疼、老师痛心,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毫无作用。德育教育不是通过简单记忆或学习理解就能达到其教育目的,德育需要的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理解与行动齐头并进的教育成果体现方式。针对中职学生的优势,积极改变应试教育遗风与枯燥的口头灌输模式,采用情境化、行动导向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将教学与生活、活动、体验密切关联,在真实感受和主动感悟中提升学生“德育”感悟,是德育教育回归“道德”本源、实现养成教育的正确选择。
二、中职学生德育体验式教育实施平台
1.体验式教学的内涵。体验式教学是由美国的一位教育学专家大卫•库伯在1980年首次提出,体验的“体”意为设身处地、亲身经历,“验”意为察看感受、验证查考。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实现体验式学习,就要将学生作为主体,让学生亲自参与或置身某种情境中,通过经历、感受、关注、欣赏、评价,获得某种知识、技能、情感,或加深对原有知识、技能情感的认识,进而影响其人生态度、价值观,真正起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作用。2.德育体验式教学的实施平台。体验式教学的关键是将经历或感受与意识的形成有机结合,其核心是经历或感受。同时,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影响的结果,这就要求在德育教育中将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社会家庭相结合,搭建全方面的教育平台。(1)情境化课堂教学平台。在学校教育中,德育课堂教学仍是不可或缺的主体方式。在教学设计上,要从授课内容所要传达的实质性教学目标出发,精心设计一系列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生较为熟识的案例、问题、行动或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对主客观现象的评判能力。在方法手段上,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利用视、听教学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直观、形象地对学生的感官产生刺激,让学生的思绪进入所创设的特定氛围中,激起相应的直觉情感和思考。在课堂组织上,可设计一些简单的活动,让学生形成深刻的认识。在课程授课计划中,要设计一定的实践学时,由教师统一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考察、参观、访问、帮扶等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轻松地完成体验,形成体会。(2)社团活动平台。学校团学机构要重视并引导成立多样化的学生社团,如爱心行动、环保志愿、公益服务、扶贫服务、国旗护卫、校园说法、杂志社、体育运动、电脑爱好者、表演、摄影摄像、书法、音乐舞蹈等。通过完善社团管理机制、筹集保障经费、进行活动宣传等方式扩大社团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使其成为学生的第二重要课堂。实践证明,社团成员在走向社会后,普遍表现出较强的组织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较其他未参加社团锻炼的学生社会能力更强,思考问题更全面。(3)多样化体育活动平台。除体育课外,要开发符合学生身心特点、适合学生群体参与的多样化的体育活动、游戏和比赛等团队项目,开辟一些个人拓展训练项目。团体项目可以培养沟通能力与人际协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责任感;个人项目可以挑战自我,挖掘潜能,增强自信心,提升心理素质。(4)校园文化环境平台。学校要将文化环境的打造以一些规定制度固定下来,并沉淀为特色育人文化。首先,重视教师及工作人员的言行在学生体验式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在授课、管理、活动组织、事务办理中教职员工的态度、行为方式对学生形成直接的感受与影响;第二,多平台、多形式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历史人物、道德模范、先进事迹、先进人物、优秀校友宣传;第三,通过绿色校园建设、劳动周活动,让学生身体力行,心外兼修;第四,吸引学生进入图书馆,通过优秀作品的慢慢渗透,潜移默化地影响提高学生自身人文素质。(5)社会实践平台。利用周末或寒暑假,开展与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教育、法律教育、经济社会等课程关联的社会实践专项活动,有针对性的设置一些社会实践或社会调查指南,让学生自主确定题目并走出课堂、深入社会,了解和思考各种社会现实问题,以实践报告或调查报告的形式总结自己的所做、所见、所思、所想,并进行交流分享,扩大认识面,实现相互影响,相互促进。(6)地方文化平台。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的文化资源,如自然风景名胜、历史人文遗迹、革命纪念胜地、特色传承文化等,联合建立学生文化思想教育基地,运用到学生德育养成实践中去,形成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精神。(7)专业实践平台。依托校外实训基地,从学生进校起,通过生产参观、考察活动,让学生感受社会工作实际,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预期;在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个人任务与小组任务相结合,锻炼独立工作能力与团体协作能力;通过组织开展各类各级专业技能竞赛活动,引导学生学技能、练技能、精技能,在训练与竞赛中经受考验与磨练,体会成功与失败,增强韧性,激发上进心。(8)移动通讯平台。充分利用中职学生喜欢浏览手机信息的特点,将手机作为德育教育的新型平台工具。要注意辅导员(班主任)必须加入相关群,参与学生集体中,因势利导,把握大方向,保证主题积极向上。
三、体验式德育教育下的学生德育学业评价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
一、在小学生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1.在解析课文词句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无论哪个阶段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要想读懂课文,明白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内容和观点,都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对其进行理解和分析,探究其中的德育内涵,从而达到领会课文思想底蕴的目的。诗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小学生通过学生古诗来了解我国悠久的民族历史文化,领会博大精深的诗歌文化,诗歌是古人运用简单、有韵律的语言来抒发情感的方式,通过学习和了解可以陶冶小学生的情操,进而达到爱国教育的目的。
2.在朗读课文时渗透德育教育
“以读为本”是语文课程教学的标准,学生通过带有感情色彩的朗读,能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老师的指导下,了解课文中的重点段和重点句子,并对此进行反复地朗读,不仅能够增加小学生的语感,为语文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的能力;还能让小学生通过朗读来激发小学生的情感,使小学生在精神方面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达到渗透德育教育工作的目的。
3.通过问题情景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对不明白的事情很喜欢问“为什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爱发问”的特点,对课文构建一些有趣而且有探索价值的问题情景,通过问题可以很快地将学生带入到课文情景中,即激发了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很容易让小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再通过教师的深入引导,挖掘其内在的思想品德,从而达到渗透德育教育工作的目的。4.在总结回顾中延伸德育教育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老师可以通过回顾和总结课文的含义来延伸德育教育工作,对于中高年级的小学生,老师可以通过引导和启发,让小学生自己回顾课文重要内容,再以学生分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来总结课文的内在含义,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还能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
5.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延伸德育教育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不仅培养小学生阅读、理解、写作能力,还是培养小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小学生的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渗透德育教育,使德育教育得到进一步延伸,达到更好的德育效果。
中职德育教学论文3篇
第一篇
一、德育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课内实践教学主要是采取案例式、讨论式、辩论式、多媒体式(采用PPT课件、音像图片资料)等教学方法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听课兴趣。但这种方式仍然具有局限性,学生缺乏参与性和主体意识,教学仍局限于课内45分钟,教师难以与学生充分沟通,故在确定互动主题,传达互动要求,进行参与指导方面受到局限。课外实践教学主要是采取校外德育基地的参观考察、暑期团队或个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公益劳动等形式。但这些活动的实施也往往遇到各种难题。究其主客观原因体现在:德育教师长于理论教学与科研而疏于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外联,在实践中教师感到角色尴尬,另外,活动经费与活动安排也难以保障、学生覆盖面太广难以组织、需要各部门协作却又权责难分。
二、德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
如何发挥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如何突破理论学习的时空局限,从课堂拓展到课后和课外,如何把道德教育灌输到学生的大脑中,并内化为道德品性(德性),外化为道德行为(德行),对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尤为重要。
1、理论热点与学生兴趣点相结合
首先,教师须吃透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关注时事热点又有正确的判断分析;充分把握学生关注的兴趣点;其次,教师在原有教材章节的基础上,把理论条分缕析分割为若干模块,每个模块集中讨论一个或几个主题,每个主题包含多个知识重点。比如《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就可分为塑造良好形象模块、职业道德教育模块、法制教育模块、爱国主义教育模块等。以爱国主义教育模块为例,可以通过师生研讨“钓鱼岛事件”来帮助学习和理解爱国主义理论、体验爱国情感。最后,设计出多种实践形式来学习和践行爱国行为。如读书研讨、社会调查与实践、多媒体主题演讲或辩论、主题海报展、参观考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