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德育基地总结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校社会实践德育功能提升目标机制
【摘要】高校德育社会实践从社会学上说就是高校在校学生道德社会化的载体,从辩证法的角度上看,高校德育社会实践是一种实践方式,是通过理论得出,通过实践进行检验,进而达到教育的具体效果,因此具有一定的辩证性。
【关键词】高校;社会实际;德育;目标机制
针对当前阶段我国高校德育社会实践工作中体现的问题和上述对于问题原因的分析,笔者从以下几点入手,从科学性、行为之主体性以及环境对其的影响进行整理分析,从而希望对于当前的高校德育社会实践工作有所帮助。
一、专业化整合目标
专业化整合模式是指以各高校现有的科技、人才、信息、设施等软硬件为基础,以各高校自身专业特色为出发点,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为目标,打破之前的闭门造车、各自为政的局面,实现各高校直接的资源互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形成合力,将高校德育社会实践做精、做强、做专的一种社会实践模式。其天生具有三个特点:其一是,必须突出专业特色。各大高校不仅要在各自擅长的传统优势专业方面继续深化,进行内部重组、优化,让其专业成为具有一定社会效益的品牌,从而在纵向上起到龙头作用。其二是,必须进行优势互补。各高校需要打破壁垒,不吝啬各自的资源,也要吸取其他高校的成功经验,做到取长补短,进行内部机制的改革、创新,并注重系统内部的接轨,为专业化整合奠定基础。其三是,需要形成合力,各高校联合出击。各高校需要加强沟通交流,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计、实践基地的建设、项目的申报方面注重资源的合理分配,形成强强联手的形势。并且在此过程中建立学校与学校直接统一协调的机构部门,社会服务项目按照各学校的专业优势及自身特色进行分配,达到信息共享、统一调度。总而言之,现今社会是经济全球化和知识专业化、多样化的社会,地方经济建设的需求已经不是一所高校能够完全承担的,同时这样的单一的模式也无法满足现阶段高校社会实践的需求,更加无法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所以,只有通过各高校之间的协同合作,实现专业、资源互补及共享,才能够组织大规模、专业化的、高质量的、节约型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各高校专业系统集中、优势互补、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才能使社会实践得到最有力的支持,从而更加有效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经济建设、服务改革开放。
二、技能实战型目标
“技能实战型模式”是指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双管齐下,强化专业的对口,以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更好的掌握专业理论,能直接从事操作为目的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主要强调的是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其目的是在实际生产中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操作水平。其具体形式有:顶岗实习、校外导师制、见习、企业调研、勤工俭学等等。
学生社区德育环境建设分析
1当前高校学生社区德育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
学生社区作为高校重要的德育基地,它的工作成效必须通过学校的系统教学和社区的教育管理来共同实现。就目前高校学生社区的德育环境建设现状而言,主要存在下面一些主要问题。
1.1部分高校重视力度不够
目前,在高校学校环境建设中,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1],即在学校建设发展上重规模、数量的外延式扩张,轻德育内涵和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的内涵式发展;在投入上重物质的硬件投入,轻精神的软件投入;在对学校建设的评估上重物质的外在评价,轻思想道德内涵的考察。思想上的不重视是造成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学生社区德育软、硬件环境建设落后的根本原因。
1.2物质环境建设相对比较落后
投入不足是造成高校学生社区物质环境建设落后的根本原因,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持续推进,高校连续扩招,学生人数大增,社区建设满足不了学生人数增长的需要。二是社区设施不完备,大部分高校的学生社区内只有必备的生活起居设施,学生社区仍只是作为一个为学生提供在校期间生活住宿的区域,隐性德育功能往往被忽视。
1.3缺乏对学生心理方面的关注
中小学社会实践课程建设思考
摘要: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课程建设与管理,努力构建富有地方特色、与学校教育相互配合补充的基地课程体系,切实指导和服务各地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课程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更好地发挥基地课程活动对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促进作用,需要我们在课程理念和目标、课程结构和内容、课程管理和评价等方面进行思考研究和实践探索。
关键词:
基地;课程建设;实践
在基地建设如火如荼开展的今天,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课程建设与管理,努力构建富有地方特色与学校教育相互配合补充的基地课程体系,更好地发挥基地课程活动对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促进作用,需要我们在课程理念和目标、课程结构和内容、课程管理和评价等方面进行思考研究和实践探索。
一、正确把握基地课程建设目标
基地要以“立德树人”“实践育人”为指导,努力打造丰富多彩、充满活力和特色鲜明的实践基地课程,引导学生亲近自然、了解社会、学会生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校社会实践德育功能实现探析
[摘要]社会实践是提升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且具有十分重要的德育功能。新媒体下互联网技术给社会实践的德育功能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找出社会实践德育功能实现的制约因素,提出新媒体时代实现社会实践德育功能的对策,探索新时代提高社会实践德育功能的方法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大学生;新媒体;社会实践;德育功能
大学生如果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就要多参加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德育的重要途径,而发展迅猛的新媒体浪潮使高校社会实践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在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中融入新媒体技术,有助于大学生深刻领会和实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一、新媒体下社会实践德育功能概述
1.社会实践的含义。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按照高校培养目标的相关要求,有组织地参加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一种教育活动。
2.德育功能的内涵。德育功能,是学生基于道德情感的激励和在道德意识的支配之下,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一些行为习惯和行为方式。
3.新媒体的内涵。新媒体主要包括论坛、网站、微博、博客、QQ、MSN、微信、抖音、快手等。与社会实践相关的媒介载体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生变化的。高校社会实践教育中的新媒体是依靠新互联网技术向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相关信息服务的新媒体。
中职学生体验式德育教育平台设计探析
【摘要】为了切实提高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效果,真正实现养成教育,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通过搭建情境化课堂教学平台、社团活动平台、校园文化环境平台、社会实践平台等八大平台,形成德育教学与现实生活、活动密切关联的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社会家庭等有机结合的体验式教育模式,构建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新型量化评价模式,让学生在德育教育中回归“道德”本源。
【关键词】中职学生;体验式;德育教育;平台设计
一、中职学生德育教育路径选择
我国目前的中职教育主要由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组成,这些学校既承担着初中后高中阶段教育的功能,又肩负着培养各行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教学管理与教学组织相对复杂,育人任务尤其繁重。1.中职学生的特点。对中职学生的特点已有许多报道,中职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期,思想活跃,探索性、参与性强,精力充沛,行动性强。但在他们成长学习过程中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学校关注的学生的主要综合问题表现于:(1)学习意识弱,尤其是不擅长理论学习与逻辑思维能力;(2)规范意识差,无组织无纪律的现象普遍;(3)在专业学习上目标不明确,对于前途没有清晰的认识与打算,内心空虚;(4)自控能力较差,明辨是非的能力弱,容易受到生活环境中不良现象的蛊惑;(5)多受溺爱,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意识与社会意识;(6)吃苦耐劳精神差,攀比享受意愿强,独立生活能力缺乏;(7)心理普遍比较脆弱,抗挫折能力弱,易现出自卑、焦虑现象,易出现极端行为:(8)存在大量网络上瘾、吸烟、酗酒、言行不文明等现象。2.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路径。在德育教育中,面对中职学生的特点,传统的理论说教对学生来说如同嚼蜡,对老师来说显得力不从心,甚至出现学生不愿上课、上课坐不稳、借故逃课等现象,非常重要的思想道德教育在现实中让学生头疼、老师痛心,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毫无作用。德育教育不是通过简单记忆或学习理解就能达到其教育目的,德育需要的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理解与行动齐头并进的教育成果体现方式。针对中职学生的优势,积极改变应试教育遗风与枯燥的口头灌输模式,采用情境化、行动导向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将教学与生活、活动、体验密切关联,在真实感受和主动感悟中提升学生“德育”感悟,是德育教育回归“道德”本源、实现养成教育的正确选择。
二、中职学生德育体验式教育实施平台
1.体验式教学的内涵。体验式教学是由美国的一位教育学专家大卫•库伯在1980年首次提出,体验的“体”意为设身处地、亲身经历,“验”意为察看感受、验证查考。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实现体验式学习,就要将学生作为主体,让学生亲自参与或置身某种情境中,通过经历、感受、关注、欣赏、评价,获得某种知识、技能、情感,或加深对原有知识、技能情感的认识,进而影响其人生态度、价值观,真正起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作用。2.德育体验式教学的实施平台。体验式教学的关键是将经历或感受与意识的形成有机结合,其核心是经历或感受。同时,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影响的结果,这就要求在德育教育中将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社会家庭相结合,搭建全方面的教育平台。(1)情境化课堂教学平台。在学校教育中,德育课堂教学仍是不可或缺的主体方式。在教学设计上,要从授课内容所要传达的实质性教学目标出发,精心设计一系列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生较为熟识的案例、问题、行动或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对主客观现象的评判能力。在方法手段上,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利用视、听教学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直观、形象地对学生的感官产生刺激,让学生的思绪进入所创设的特定氛围中,激起相应的直觉情感和思考。在课堂组织上,可设计一些简单的活动,让学生形成深刻的认识。在课程授课计划中,要设计一定的实践学时,由教师统一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考察、参观、访问、帮扶等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轻松地完成体验,形成体会。(2)社团活动平台。学校团学机构要重视并引导成立多样化的学生社团,如爱心行动、环保志愿、公益服务、扶贫服务、国旗护卫、校园说法、杂志社、体育运动、电脑爱好者、表演、摄影摄像、书法、音乐舞蹈等。通过完善社团管理机制、筹集保障经费、进行活动宣传等方式扩大社团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使其成为学生的第二重要课堂。实践证明,社团成员在走向社会后,普遍表现出较强的组织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较其他未参加社团锻炼的学生社会能力更强,思考问题更全面。(3)多样化体育活动平台。除体育课外,要开发符合学生身心特点、适合学生群体参与的多样化的体育活动、游戏和比赛等团队项目,开辟一些个人拓展训练项目。团体项目可以培养沟通能力与人际协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责任感;个人项目可以挑战自我,挖掘潜能,增强自信心,提升心理素质。(4)校园文化环境平台。学校要将文化环境的打造以一些规定制度固定下来,并沉淀为特色育人文化。首先,重视教师及工作人员的言行在学生体验式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在授课、管理、活动组织、事务办理中教职员工的态度、行为方式对学生形成直接的感受与影响;第二,多平台、多形式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历史人物、道德模范、先进事迹、先进人物、优秀校友宣传;第三,通过绿色校园建设、劳动周活动,让学生身体力行,心外兼修;第四,吸引学生进入图书馆,通过优秀作品的慢慢渗透,潜移默化地影响提高学生自身人文素质。(5)社会实践平台。利用周末或寒暑假,开展与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教育、法律教育、经济社会等课程关联的社会实践专项活动,有针对性的设置一些社会实践或社会调查指南,让学生自主确定题目并走出课堂、深入社会,了解和思考各种社会现实问题,以实践报告或调查报告的形式总结自己的所做、所见、所思、所想,并进行交流分享,扩大认识面,实现相互影响,相互促进。(6)地方文化平台。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的文化资源,如自然风景名胜、历史人文遗迹、革命纪念胜地、特色传承文化等,联合建立学生文化思想教育基地,运用到学生德育养成实践中去,形成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精神。(7)专业实践平台。依托校外实训基地,从学生进校起,通过生产参观、考察活动,让学生感受社会工作实际,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预期;在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个人任务与小组任务相结合,锻炼独立工作能力与团体协作能力;通过组织开展各类各级专业技能竞赛活动,引导学生学技能、练技能、精技能,在训练与竞赛中经受考验与磨练,体会成功与失败,增强韧性,激发上进心。(8)移动通讯平台。充分利用中职学生喜欢浏览手机信息的特点,将手机作为德育教育的新型平台工具。要注意辅导员(班主任)必须加入相关群,参与学生集体中,因势利导,把握大方向,保证主题积极向上。
三、体验式德育教育下的学生德育学业评价
秋季期小学德育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全区、全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指导〉的实施意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奋发向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和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二、目标任务
1、教师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拥护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师无违法违纪现象,无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
2、学生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觉悟。
3、开展少先队活动、思想品德课、晨会为主渠道的教育途径,把德育工作渗透到各种教育活动及各科教学中。
4、抓好宣传教育,充分发挥红领巾广播站、宣传专栏、版报等的作用。
数控技术专业双证课程改革研究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数控技术应用已经成为制造业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加工手段。本文针对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双证”课程进行改革研究和探讨,通过对本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模式、教材开发、师资队伍的建设及加强校企合作等方面提出具体改革措施,使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能达到相应岗位的职业资格的水平,能获得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双证”毕业并提高通过率。
【关键词】数控技术应用;“双证”课程
1前言
职业学校推行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举的“双证书”制度,是国务院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自2008年以来,我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各工种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如何开展“双证”课程设置及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些想法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根据对广东、梧州与本专业相关企业企业调研,岗位有做绘图员、程序员、调机员、操作工等等,大部分岗位都是操作工,所以本专业对应的职业资格是中级车工(数控车工)、铣工(数控铣工),针对本专业岗位需求对学校原有的课程进行调整和进一步修订,突出岗位能力及职业素养的培养。在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双证”课程改革中,优化课程体系结构,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把职业资格证书的鉴定考核要求纳入到教学环节中去。为了提高学生岗位能力,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学生实训基地建设。以下就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双证”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进行论述。
2“双证”课程体系构建
2.1构建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结构,提高教学质量。依托近年来本专业申报并建设的“2014年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016年自治区数控技术应用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2016年广西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项目,针对课程改革项目与基地项目建设的“双管齐下”,利用几个基地对专业设备设施等“硬条件”和课程资源、师资培训等“软条件”进行建设和提升,结合“双证”改革专项研究课题实践,不断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开发出适合本专业的“双证”课程体系及考核内容,遵循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努力提高本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学生的编程、操作技能及中级工技能鉴定的通过率。通过调研、走访及教学实践等途径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后,我校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新修订了中级层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即适合于本专业的“职业岗位模块化”并融入德育传统文化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工作素养及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毕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学一体化相结合、校企合作相结合的职业岗位模块化进行培养。对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双证”课程体系结构的具体设计如下:2.1.1中级层次数控专业以数控车削与数控铣削岗位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2.1.2“基础认知—核心技能锻炼—综合能力培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2.2形成教材开发模式,开发相应教材。针对本专业“双证”课程改革要求,结合“职业岗位模块化”并融入德育传统文化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来调整课程方案,形成了“基础认知——核心技能锻炼——综合能力培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并与深度合作企业及骨干教师“双向协作—共同评价”的教材开发模式;已经开发了《零件数控车床加工》《零件数控铣床加工》等教材及指导书;更接近企业职业岗位的技能能力专项要求,同时也提高学生对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本专业在教材开发过程中,以“职业岗位模块化”并融入德育传统文化特色为核心,“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方式,并根据通用职业能力的培养需求,开发职业素质显性课程,并结合校园践行传统文化并发扬工匠精神、学生社团活动、各类社会实践和创业实践等隐性课程,着力提升学生作为合格的“社会人”“职业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中职教育中德育的可行性
1、丰富德育主体,实现多元化
学校究竟应该如何展开德育工作呢?具体实践如下:学校可以组织创办各种社团组织,例如,鼓励学生文学社创办杂志等,但是杂志的出版需要学生自己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亲自撰写、编辑、印刷和发送;“校园广播站”的播报任务同样也应由学生自己完成,除此之外,广播站的播音员、记者和编辑都让学生招聘;“爱心接力”所有筹款、表册的管理和爱心款的发放活动都由他们独立完成。除了社团活动,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学习党的会议精神、关心国家大事,努力创建良好的舆论导向。采取以上这些措施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让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锻炼自身实践能力,学会包容,学会合作,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了德育教育的主体。
2、注重德育操练,形成系列化
不同年龄阶段对学生的教育目标不同,每个阶段的培养目标应该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制定德育目标层次递进系列。该德育层次递进系列又称为“三层六十级”道德爬坡操练系列,三层分别是指“养成教育”、“理想教教育”、“负责教育”三个层次,六十级则平均分给三个层次即每个层级二十级。每个年级操练一个层次,每个学期操练十级。例如,新生第一年总体上要操作“养成教育”这一层:第一学期则有十个具体德育操练目标,分别是:(1)解放军是榜样;(2)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关心同学;(3)学习生活的目标;(4)“爱”从这里开始;(5)品德比分数更重要——考风、考纪教育;(6)珍惜16岁;(7)法律就在你身边——学法、知法、用法;(8)让我们生活得丰富多彩;(9)热爱学校,热爱家乡;(10)时政沙龙。每个德育子目标都会采用主题班会、团会、小型竞赛等一系列的活动形式来实现,让学生在具体操练中感受感悟,这种体会更具有持久性。德育层次递进使德育工作具有了超前性,形成了一个较为科学的系列。
3、拓宽德育渠道,实现多样化
为提高学生素质,学校可以建立以育人为中心的全员管理、全程管理和全面管理的“三全”管理系统,以有意、有序和有机为原则的学科教学的“三有”德育渗透模式之外,还不断地扩宽德育渠道多样化,挖掘教育资源,开辟德育空间。例如,笔者学校开办了学生业余党校,一年两期,每期培训班招收学员100人左右,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或者晚自习学习学校领导或模范党员讲授的课程。课程结束后,由学校党总支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发给学员结业证书,并从这些考核合格的学员中推荐优秀学员作为入党积极分子。这种业余党校能够科学设计课程体系,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内容,学生在业余党校不仅学习到了党的相关知识,还能够提高道德素养,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利用暑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对学生提出“六个一”目标,具体目标如下:尽一回孝心、献一片爱心、搞一次社会调查、办一份手抄报、来一次劳动、写一篇体会。在每年新生入学时,学校还会组织学生参加军训,参观科普展览,举办座谈会,在校外聘请法制人员给学生开办讲座、建立德育基地等,通过多种德育渠道,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素养。
4、丰富道德教育内容,行成操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