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建设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德育建设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德育建设论文

德育思想中的网络文化建设论文

一、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现状

(一)高校网络文化调查情况

1.大学生上网情况调查。

为了进一步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增强学生网络德育意识,丰富校园网络文化资源,随机对高校1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是当代大学生上网查资料和看新闻的占多数,游戏、交友、聊天、音乐、视频的学生不到五成。由此可见,大多数的大学生喜欢利用网络学习。

2.大学生综合门户网站栏目的喜欢比例。

依然对这100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喜欢的网站是时事论坛、热点追踪、考试资讯和就业考研资讯等专栏。

3.目前高校网络中存在的问题。

阅读全文

大学生德育建设感恩教育论文

一、大学生德育中感恩意识缺失的表现

1.对师恩的淡漠。

对师恩的淡漠是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表现之一。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来之不易,他们都是高考中表现优异的学子,也都经历了高中阶段的魔鬼式训练,因此他们应当对家人、社会和老师的帮助心怀感恩。但是,能做到这一点的学生并不多。他们迟到早退,上课不认真听讲,无视老师的劳动。日常生活中师生礼节严重缺失,甚至有的学生在私底下给老师起外号。这种对老师的调侃和嘲讽正是师恩冷漠的最典型表现。对师恩淡漠的另一个突出表现就是老师在学习和生活中曾特别关心的某些学生,在毕业或者师生关系发生变化之后,没有表现出对老师的感恩之举。老师对学生的培养与教育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一种负责任之举,其实这也正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互动。但是这些曾经被老师关心和照顾过的学生在毕业后基本都是再无音信。因此,对师恩的淡漠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不得不解决的一个问题。

2.拒绝还贷,诚信缺失。

在一些贫困地区或者困难家庭,有些学生因上不起学而放弃大学生活的现象被社会普遍关注后,我国高校和社会各界及时伸出援手,为这些学生提供助学贷款。在接受国家助学贷款的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并没有按时还款。值得警惕的是这些学生在有了偿还能力之后还是没有还贷。甚至在银行的催促之下,竟明确表示拒绝还贷。还有些受到热心人士资助的大学生在升学之后,既没有书信感谢,也没有电话问候,这对于爱心人士的感情付出和物质付出是十分不当的。因而有的企业家在制定了爱心扶贫计划后,竟明确表示不再资助那些上不起学的学生。笔者在百度以及中国知网数据库等搜索引擎中以助学贷款违约,拒绝还贷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竟有大量的报道和文章对大学生的还贷违约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文章数量可见对此问题的社会关注度之深,由此也暴露出了大学生对于那些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人和机构感恩意识的严重缺失。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德育中的感恩意识教育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3.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意识不强。

当代大学生大多为90后,他们多为独生子女,父母及其他家人从小对他们百依百顺,由此也养成了他们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的性格。这种自私的性格影响着他们在校期间与别人相处的行为。他们对和自己无关的事情异常冷漠,丝毫没有集体荣誉感。对母校的感恩情怀更是少之又少。一些在往常看来十分正常的情感在他们身上也很难有所体现。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在他们看来只是思想政治课中需要记忆的一些东西,离自己很遥远。

阅读全文

大学生休闲德育模式探究

[摘要]休闲德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可忽视的新领域。当前,在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大趋势下,生活德育理论为休闲德育提供了理论资源。在生活德育视野下,应该针对休闲德育问题系统设计建构课堂教学、生活体验、环境熏陶“三位一体”的休闲德育模式。

[关键词]生活德育;休闲德育;三位一体

大学生活与中小学生活相比,存在更多的课余自由时间,即闲暇时间。闲暇作为特殊的时空存在,成为重要的德育资源。然而,当前大学生的休闲生活状况不容乐观。2016年,本项目团队对广东省5所高校大学生闲暇现状开展调研,发现大学生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休闲贫困”问题。具体表现为休闲异化(不懂休闲、不能休闲、不愿休闲)、休闲层次低(浅休闲、假休闲、逆休闲)、休闲伦理失谐(休闲与自身、他人、自然失谐)等,这些现象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德育回归生活世界”作为德育现代转型的重要内容,使“生活德育”成为新的德育理论研究热点,也为大学生德育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因此,从生活德育角度探讨大学生休闲德育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生活德育理论为休闲德育提供理论资源

(一)何谓生活德育

不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德育与生活世界的脱离,导致德育中存在“三化”(政治化、专门化、知识化)问题,这是造成学校德育困境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一问题,近年来,生活德育理论被提出并受到普遍认同,成为当前德育理论和实践的一大热点。不论是美国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还是我国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念,都是提倡德育回归生活实践,倡导教育生活化的理论支撑。我国德育专家鲁洁教授较早呼吁德育回归生活。杜时忠教授在《论德育的走向》一文中提出现代德育“走向生活”的趋势。高德胜教授的著作《生活德育论》对生活德育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为大学生德育提供新的理论视角。他在《生活德育论》中指出,生活德育是一种新的德育范式,是对以往和现行的割裂、知性和技术化管理为特征的德育范式的转换和超越,生活德育的基本进路是“通过过‘有道德的生活’来学习道德”。[1]74生活德育观指导下的学校德育,应该是通过学校的整体生活进行的、对学校所有成员都起作用的、提升人的精神追求的教育活动。[1]89

(二)何谓休闲德育

阅读全文

中职学校德育学生管理探索

【摘要】

德育与学生管理工作是中职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重点内容,也是中职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通过语文教学渗透德育与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比较明智的选择,下文就以语文教学为基础,浅谈中职学校德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路。

【关键词】

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学生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中职学校德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对象、背景以及特色都已经发生了较大地的变化,因此德育与学生管理工作需要展开新思路,对实际工作进行指导。下文针对德育与学生管理工作发生的变化,指出中职学校德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路。

一、中职学校的德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变化

中职学校的德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变化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中职学校的教育特色的日益凸显。近年来,中职学校是国家教育的重要扶持对象,其教学理念是以就业为主导、以技能为核心等,明确指出让学生掌握就业技能、创业本领、升学希望等教学目标。其次,社会上企业对职业人才的要求发生了变化,企业用人标准更关注职业人的综合素质,企业可以对职业人的专业技术与操作技能进行再培训,而专业岗位群人员的道德素养就应当在学校培养。再次,中职学校的办学模式变化,由以前的三年制变成了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2+1”模式。最后,中职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被忽视,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力逐渐下降,使得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够,无法满足学校乃至的社会的要求。

阅读全文

道德和法治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背景下,教师要找到传统文化与学科的结合点,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以德育人的独特功能,引导学生在感悟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培养文化素养,提升心理品质,开发智能,激发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一、课题研究实施步骤及具体执行情况

在研究准备阶段,我们确定课题,建立科研小组,培训实验教师;讨论研究方法,制订实验方案;以课标为指导,分部分、分单元、分框题,利用网络和其他方式收集各种传统文化资料,为课题研究做好前期工作。在初步实践阶段,我们将收集到的传统文化资料分年级汇编成册;实施课题教学实验,定期召开专题研讨会或阶段交流会,根据反馈情况及时调整研究方法,并根据教师的研究实验,撰写阶段性实验报告。接着,举行开题报告会,这意味着课题研究全面开始。课题组邀请濮阳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管仲杰、河南省特级教师王金明、濮阳市教育局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曹洪彪参加开题报告会,本课题成员全部参加。会议肯定了课题的方案有效性与研究意义,研讨了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途径,并再一次强调了课题研究的注意事项。在全面开展阶段,课题组首先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现状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道德与法治教师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关系的正确认知,传统文化素养及教学技能有待提升等。以此为问题依据和现实基础,我们提出在日常教学中进行文化溯源,通过教师修养的文化感染、课堂教学的文化熏陶、教学评价的文化启迪、课外活动的文化引航、网络平台的文化传播等多种途径,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后,我们举行了课题中期报告总结会。专家们听了课题组这一阶段进行的各项工作的报告,对课题组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如下建议:1.继续创新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努力探索立体有效的文化渗透教育模式。2.充分发挥学科组优势,及时总结、整理阶段性研究成果。3.加强资料的收集,把课题申报评审表、课题实验方案、分阶段实施计划及阶段性实践工作小结认真整理、归档。4.课题组成员可以采取录课的形式了解课堂的各种细节,以便下一次的优化完善。最后是研究总结阶段。我们完善研究工作,整理、分析实验材料,总结特色经验,撰写科研论文和结题报告,进行课题研究成果展示和结题评估;对本课题研究过程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形成课题总结报告,并将专题论文、调查报告、研究个案、传统文化教育读本、传统文化视频资料汇编成集,接受省市专家的评估验收,为开展成果推广工作和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课题组建立了严格的课题运行管理制度,每月至少开展1次集中研讨交流活动,从而保证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

二、课题成果概述

第一,我们提出“道德教育需要文化溯源,道德与法治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高度的价值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道德与法治教育都具有人格塑造和价值引领的作用。第二,我们论证和揭示了道德与法治教育具有丰富的文化属性。道德与法治教育置于丰富的文化环境中,教育目的、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各个要素都烙有文化印记,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第三,我们明确提出了道德与法治的价值追求。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旨在弘扬中华文化基本精神,打造充满人文关怀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和道德修养,实现立德树人、文化育人。第四,我们梳理了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遵循《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核心内容要求,体现《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内容要求,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的契合点,讲述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第五,我们构建了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元教育途径,营造多元立体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文化环境。

三、学术影响和社会效益

首先,学生通过课堂渗透、文化活动、传统文化教育读本等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到文化对于民族的重要性和“文化异化”,把“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代代相传的大事”记在心里。学生增强了学习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进了对社会现象的文化审视与深度思考,增强了文化自信与道德自觉。学生自觉践行传统文化,了解“仁义礼智信”等传统文化的理念和知识,这也成为我们课题组德育工作的创新点。其次,课题组通过撰写课题论文、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活动方案等方式,自觉肩负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在师生共同研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改变了教学方式和方法,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促进者。我们还自觉做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实践者,在校内教研组、校内大教研、学科教研联盟中不断传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文化担当与渗透模式。这不仅提升了教研组成员的专业素质,还在全体教师队伍中传播了“以文化人、以史育人、以德树人”的育人思想。再次,课题组研究成果在成员所在学校的学科教学、德育工作、教师培养等多方面渗透,推动了学校的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做好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建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储备人才资源。同时,它也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品位。最后,发挥传承传统文化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课题组教师撰写的相关论文有8篇在CN刊物发表,依托课题研究成果的教学设计和公开课、优质课、示范课在省市参评,获得好评、引起反响,在传统文化浸润下的课题组成员获得诸多荣誉,围绕传统文化开展的各种文化实践活动也收获了学生和家长的好评。

阅读全文

中职学校思想品德教育

一、从学校出发

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学生为主体”。中职学校以“就业为目的”只注重学生技能能力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的德育教育应与社会接轨。

⑴邀请各界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讲座,如请烟大的教授讲人的礼仪与事业;请企业成功人士讲创业与自立自信等。通过讲座让学生提高思想意识,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蓝图。

⑵根据不同的专业,定期开展各项学生技能比赛。让学生真正的“忙起来”在比赛中调动学生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学会与他人交往、团结协作、集体荣誉感等。

⑶开展职业素养教育,模拟面试场景、工作场景等,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职业道德、什么是职业技能、什么是职业行为、什么是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的内容。

二、从家庭出发

一个人性格的形成,与家庭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中职生年龄15—18岁,正处于青春关键期,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的不相符和对事物认知的片面性,使其判断力很容易出现偏差。因此父母要在生活中给予正确的引导,父母是孩子德育教育的第一任老师。

阅读全文

职业院校班主任德育工作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的信息科技以及网络科技的发展,新媒体时代逐渐的来临。网络环境下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多样性,同时也正在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网络环境毕竟是一个虚拟的环境,班主任应该把握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尤其是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工作。本文就针对在网络环境和多媒体环境下,职业院校的班主任应该如何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展开研究。

【关键词】网络环境;新媒体;职业院校;班主任;德育教育

网络环境下,新媒体逐渐的走进人们的视野,近些年来如微博、抖音、直播平台等都是借助网络环境而流行起来的。这些新媒体在职业院校的学生中广为流传,其中有些有利于学生德育发展的内容,同时有一些不健康的内容阻碍学生德育发发展。班主任应该如何正确的把握好,是促进学生德育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网络环境下班主任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核心班集体文化难以构建

网络环境毕竟是一个虚拟环境,通过网络传播的信息多事参差不齐,正面的、负面的、反动的、黄色的、暴力的等特点的信息不断地传播进入学生的视野当中,对学生的德育发展以及对学生的三观产生较深的影响。面对这样的环境,班主任构建班级核心文化存在一定的困难,网络环境所传播的信息对学生观念有着负面影响,班主任面对这样的情况也是苍白无力。

(二)学校已经不再成为德育的主要场所

阅读全文

大学生诚信问题思考

【摘要】归纳了大学生诚信问题的主要表现,从社会、教育与个人方面对大学生的诚信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抓住德育为契机,把握刚入校这一有利时期进行引导,营造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氛围,推进诚信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并提出了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缺失;德育教育

诚信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在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等方面具有重大作用,然而,就目前来说,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包括考试舞弊、违反校规和拖欠贷款还款等现象屡见不鲜。当代高校学生的诚信问题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诚信缺失问题已不容忽视,亟需加强研究。如下从目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各类行为着手,结合行为分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最后在大学生诚信重建问题上根据学校、家庭和个人3个层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1大学生的诚信问题

大学生的诚信问题主要包括3个方面,学习方面、生活方面和经济方面。

1.1学习方面

学术诚信缺乏,考试舞弊,作业论文抄袭。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个模仿消化吸收的过程,但不经思考直接照搬,这样的作业或论文就没有体现学习的价值,是学术不端的突出表现。而考试舞弊,夹带小抄在一些大学生心中已经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情,在期末考试监考结束后,教师经常可以发现地上留落不少的小抄。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