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毕业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德育毕业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德育毕业论文

小学德育教育游戏研发与应用

摘要:德育教育作为现代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创新教学模式与培养方法,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本文通过对小学德育教育游戏的研发与应用的详细阐述和分析,进一步探索完善小学德育教学的模式以及方法。为今后相关工作人员开展小学德育课程提供了一定的借鉴经验。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游戏研发;应用与实践

一、关于小学德育教育的学习内容分析阐述

随着二十世纪数字教育的不断发展,学校之间的德育教育可以实现共享发展。我国小学德育教育的要求从教学目标来讲,要求学生通过系统地学习德育理论知识能够获得良好的道德情操与价值观。从教学方法上来讲,通过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模式,进一步提升小学生解决社会问题的实践能力。从教学过程来讲,要求进一步与实际相结合,激发小学生德育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教学工具上来讲,教学信息资源的共享极大地方便了小学生利用课堂内外资源进行学习,进一步增强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科学化和信息化。

二、关于小学德育教育游戏的研发与应用阐述

(一)关于小学德育教育游戏的设计原则分析

小学德育教育将游戏与教学内容合二为一,将游戏的教育性与娱乐性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在小学德育教育游戏的设计中应该遵从以下原则:首先,要有明确的操作。在德育游戏设计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明白游戏人物,熟悉操作流程。其次,整个德育游戏的设计要有合理的故事情节。游戏故事情节作为游戏任务的重要背景,增强游戏的趣味性,合理的故事情节有利于为学生营造一个愉快的游戏氛围。最后,在整个游戏的设计过程中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特别是对于小学生在德育游戏的设计中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通过在每次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学习内容,提升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阅读全文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创新实践教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学校教育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强化实践教学环节”。[1]报告中提出,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目标开启新征程,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黄淮学院“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提出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教学过程中实践实训研究,建立企业、行业人才培养基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学校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化专业结构,探索了一条应用型特色发展之路。认真落实“四个回归”,逐步推进“四新”建设,创新协同育人和实践教学机制,全面培养“知行合一、能力为本”的育人文化。先后被评为教育部应用技术大学改革战略研究试点院校,全国首批“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首批国家级众创空间、国家“十三五”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工程。承办了六届教育部“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搭建了国际化平台。

1专业定位与历史沿革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立足中原经济区,培养适应体育社会化、产业化需求,具有社会体育基本理论、技术、技能,能在休闲运动、健身俱乐部等领域胜任健身咨询、技能指导、大众活动组织管理和经营开发、国民体质健康评估、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工作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应用型人才。1994年为体育专科,2005年体育教育本科(社会体育方向),2008年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开始招生,后更名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2012年该专业获得黄淮学院校级人文重点学科,2013年获河南省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2专业综合改革实践教学运行情况

2.1专业聚焦社会体育运营、管理,对接专业认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聚焦社区体育和体育企业运营管理,围绕培养“专业指导+管理理念”综合应用型人才,坚持“学生为本、技能为先、专业精准、持续跟踪”发展理念,建立“跟踪、评价、反馈、改进”质量监控体系,以体育社会化发展所需要理论知识和技能、实践和创新能力为主线,开辟了社区体育指导、健身俱乐部指导和体育经营管理方向培养思路,融会课程导向、专业技能训练、实践能力培训、校企合作等多重培养机制,以“思政+通识+专业+方向”深度融合的课程模块,形成“德育人、强基础、重创新、专精广能”的特色培养模式,提升专业与社会发展、行业需求的符合度、能力社会认证度。依据学校办学定位,突出实践教学的应用型,对比2016版和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两版培养方案均采用“3+1”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第一学年至第三学年在校学习,第四学年为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撰写答辩(见表1)。结合学校的发展,社会的需求,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块,由原来2016版的社区体育、大众健身两个方向,变更为社区体育指导、健身俱乐部指导、体育经营管理三个方向,依据学生兴趣爱好,让学生有更大的选择空间,最终做到学有所用,突出人才培养的系统和全面性。从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发现,尤为突出的是学生在校期间(第一学期除外),课堂教学周,由原来的18周,减少为每学期16周,每学期增加了两周的学生专业综合实践、实训周,期间学生将进行运动技能与体能训练指导、教学技能指导与实践、社会体育指导与竞赛组织、专业综合能力指导及社会体育调查等方面的学习和训练,进一步加大突出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

2.2聚焦社会体育发展趋势,加强应用型课程建设

阅读全文

机电工程技术人员的素质强化研究

一、人才素质状况

当今的时代仍然是以强凌弱,以富欺贫的时代,政治上冷战转到经济上热战,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是经济实力、市场的竞争,是科技水平、产品质量、价格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优秀的人才就发达,成为强者。现在发达国家正在利用他们经济优势争夺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增强其竞争实力。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人才缺乏,优秀人才更是宝贝。经不起优秀人才大量流失的折腾,因此我们在讨论人才素质教育的时候,首先要研究跨世纪人才如何培养,不仅是培养出大量优秀人才,还要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使各类人才有用武之地,有创造发明的工作条件,他们中大多数会扎根国内。许多出国深造的学子,也会身在他国胸怀祖国,学成之后回归祖国,报效祖国。

二、重视思想品德素质教育

德育是人的灵魂塑造,是人的意志、意识、意念……培养,一句话是造就什么人的问题。德育是一切素质教育之首。一个专家、学者固然要知识渊博,技术精湛,但首先应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爱国者,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经风雨见世面,像寒冬里松柏挺立在祖国热土上,像黄牛一样善于奉献,不善于索取,像李四光、邓稼先、蒋筑英……给祖国和人民留下光辉业绩和永久的记念。德育是系统工作,国家、教育部门要管,学校、老师、家长要管,全社会都要管,共建一个育人育德的良好环境,让学生们健康成长。在改革开放取得成功之际,经济腾飞,人民安居乐业之时,环境也受到了污染,拜金主义,娇、奢、淫、逸等形形色色丑陋行为、恶习又在一些地方泛滥。争夺下一代的斗争正在激烈进行之中。党和国家明察秋毫,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指导下,抓了“五个一工程”,爱国主义教育,革命英雄主义教育;抓了反腐倡廉,扫黄禁毒,扫除了一些害人虫、丑恶行为与恶习,环境得到初步治理。但是必须坚持下去,持之以恒,加大打击力度,才能保持精神文明建设象经济建设一样年年有进步,岁岁有发展,现在张家港式精神文明建设在全国已掀起波浪,学习张家港精神将使神州大地普开文明之花,中国将成为21世纪的少精神污染、少精神公害的风水宝地,使中华民族文明史在世界再度辉煌。就学校而言,更应当下大力气建好育人的小环境:在抓好两课教育的同时,建好校风、学风、班风、文风;建好师德、学德与品德;建好一支又红又专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育人园丁队伍,在辛勤园丁的默默耕耘下,勤修剪多滋润,苗禾才能茁壮,桃李才会满天下。造就一代新人,青出于兰胜于兰。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的过程中受家庭影响是很深的,家长不能把子女看作私有财产,要把望子成龙的殷切心情转化为育子成才的动力,与培养接班人联系起来,与国家建设发展联系起来,把父母慈爱之心放在精心培育上,要爱之有方,爱在内心,让子女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那么子女得到的不仅是父母的爱心,而更多的是师长式教诲之恩。如果国家一社会一学校一家庭组成一个育人系统工程,大家同心同德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呕心沥血,我们国家将后继有人,形成一个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的局面。我们国家拥有一大批又红又专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我们的国家必将兴旺发达。

三、加强智能素质教育和投入

智育是素质教育的中心,是教学质量高低的主要指标,是人们最关心的事。一般来说智育由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组成。知识和能力来源于理论和实践,来源于学校教学过程,来源于社会实践,来源于工作实践。学校教学是主体,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场所,是知识的源头,是能力培养基地。学校如何面向未来,面向经济建设培养新型复合型人才是工程教育界热门话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微电子技术及信息科学的发展,传统的机械产品结构和内涵发生根本变革,从单一的机械结构转化为机、电、光等多种技术结合的综合体,国家有关部门已把机电一体化列为机械产品的科研方向,并规定新产品必须是机电一体化产品。借此来推动机械产品的技术革命。传统的机械学科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已不再适应时展。精密机械工程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已经提出一种机电光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机械为主体,光电为系统,通过光电构成精密机械的测控系统,实现系统的精密化、自动化、智能化。因此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外语基础,具有宽广的机械学、光学、电子学与测控方面的专业基础;具有现代化必需的专业知识。能从事机、电、光紧密结合的精密机械系统和精密测控仪器系统的设计、研究、开发。为实现上述目标,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必须有合理的结构和比例。以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为例,五年教学计划〔3〕课程总学分为200学分,另加毕业论文26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数、理、化、外、德、政、文管、体)为110学分,占55%;机、电、光综合技术基础课为80学分,占40%,其中机与电课程接近1比1;专业课只有10学分,占5%,除毕业论文外,实习、实验、课程设计及大作业(小设计)约占40学分。从总体看,毕业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扎实,机、电、光综合知识有一定深度和广度,学生的适应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有显著的改善,能适应科技进步发展,受到用人单位好评。但是从深层次看,各门课程之间缺乏相互结合与渗透,多数课程内容还比较陈旧,落后于科技水平,需要从现代机电光系统出发,推陈出新,加强相互渗透和联系经典理论和知识要少而精,现论和知识要博而新,反映新老科学技术成就的有机结合。由于各方面投入不足、能力培养环节缺口很大,实验设备陈旧落后,厂矿实习基地没有保障,学校特别缺乏典型机电光一体化系统(设备),供学生实验、演练、分析,使学生获取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知识,能力培养已成为纸上谈兵了。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在工程技术领域内已广泛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CAD)、辅助制造(CAM)、辅助分析(CAE),使设计研究工作现代化、科学化。现在多数学校在专业课教学阶段由于无力购置计算机和软件,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尚处于初级阶段。计算机辅助分析处于筹划阶段,在计算机应用教学水平方面与世界差距在扩大之中。所以投入不足是困扰我国教育的严重问题,是影响教育影响人才素质培养的关键。

四、结束语

阅读全文

课程思政融入中国传统文化

摘要: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思政教育素材。将课程思政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育,有助于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目标。三全育人背景下,优秀德育元素在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中主要体现在仁爱孝悌、重义轻利、人际和谐、恪守信用方面。运用讲好中国故事的问题导入法融入课程思政,采用多种实践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体验,采用分享、实践、点评教学形式促进师生联动,最终实现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同向而行协同育人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三全育人;课程思政;中国传统文化

一、课程思政融入中国传统文化

课程的重要意义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高校思想政治课在落实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改革与加强的理念,与各个科目的课程相契合,通过协同效应提高教育质量。课程思政的本质在于对各类课程的教育资源进行挖掘利用,通过思政元素的融合,实现内涵与外延方面的拓展,实现思政教育目标,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政教育格局。中国传统文化包含文献、物品等多种形式,蕴含了中华民族的生活习惯、民族风情、价值观念、道德行为、审美品位、文化知识等模糊的形态。思政教育与传统文化教学有着紧密的关系,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思政教育素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支撑。二者在理论依据上具有统一性,可基于同一目标而相互促进影响。将课程思政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育,是高校加强立德树人、培养德才兼备优秀人才实现课程育人,达到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同向而行协同育人的最终目标。

(一)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天文历法内容培养高校学生创新探索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文和历法知识分属两个章节。天文方面主要介绍古代天文的概念,历法方面主要介绍天干地支及历法的三大系统。例如,在讲解某个天文学知识时,讲到北斗七星由7个元素构成,分别为天璇、天权、开阳、天枢、天玑、摇光、玉衡,在讲解过程中还会对元素的命名依据进行介绍。北斗七星在古代有重要的作用:第一,可以找到北极星。将天璇、天枢两颗星连线延长约5倍的距离可以找到北极星。第二,北斗的斗柄方向可作为季节判断依据。斗柄指向东、南、西、北分别对应春、夏、秋、冬。古人根据北斗七星的特点和位置对其命名,让抽象的七星更具形象化,这是古人智慧和勤劳的象征。古人对北斗七星长时间的观察和揣摩,研究出北斗斗柄的指向可以辨别方向,体现了科学精神和创新探索精神。“勤劳”指以辛苦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智慧”指循规律把分寸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创新”可理解为对优秀传统进行继承,将现代因素进行融合,探索出新的模式。“探索”可理解为科学家在自身已有知识、经验及预测的基础上,在开展活动时有具体的方向以及坚定不移的信心。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将这三点思政元素充分挖掘,和北斗七星知识点充分融合,把理论和现实结合起来进行细致、生动的讲解,不能生搬硬套,要使学生们易于乐于接受。在融合思政元素时,一定要遵循科学性合理性,这需要教师对思政有清晰的认知与融合意识,能够在社会热点与教学内容中挖掘其所存在的思想教育元素。

(二)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加强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阅读全文

小学教育专业教学体系探讨

一更新:与岗位技能对接的实践教学理念

(一)以小学教师岗位任务为导向的专业能力培养

通过调查了解与专业相关的小学教师岗位知识和能力群,严格按照岗位工作的需要去精选适合的相关课程,将小教机构的岗位任务要求转化为小学教育专业的能力培养目标。根据能力培养目标,把专业能力与岗位所对应的职业资格要求相结合,归纳出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若干行动领域,确定支撑专业能力培养的实践类课程设置,并体现在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中。如以实践教学为中心设计课程链,把小学教师的岗位技术标准与实践教学标准相衔接,将证书考试大纲与实践教学大纲相融合,将职业资格鉴定考核与实践类课程考核相贯通,实现实践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二)以小教岗位素质要求为依据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知识的学习通过实践检验,能力的培养需要实践强化,素质的形成依托实践打造。按照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知识应用为重点,学生专业技能与岗位对接为突破口,构建了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的“12345”实践课程体系,对实践类课程进行优化和整合,改变以往实践教学形式的单一、封闭,通过技能强化训练和针对性指导,将专业技能训练融入到实践教学全过程中,突出专业实训,强化专业实操,多方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

二构建:与岗位技能对接的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与岗位技能对接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旨在探索符合岗位需要的专业能力的形成过程。在进一步明晰“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基础上,构建了“一主线、二模块、三层次、四结合、五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

阅读全文

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构逻辑

一、教育专业课程之学科课程的逻辑

(一)认识小学教师、小学生、小学教育

小学教育专业要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就必须循序渐进地开设教育专业课程之学科课程。而这类课程的逻辑起点是认识小学教师、小学生和小学教育。为了实现这一课程目标,小学教育专业可以开设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小学生心理发展、小学教育概论等课程。通过开设这三门课程引导师范生掌握小学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基本规律,特别是掌握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点,学习国内外教育家献身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和先进的教育思想;引导师范生掌握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特别是掌握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了解小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需要;引导师范生理解小学教育的实质和意义,小学教育的目标与制度,小学教师与小学生的关系,小学教育的政策与法规,掌握小学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为他们参加小学教育见习、实习,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小学教师打下理论基础。

(二)理解小学教育教学过程

在引导师范生认识小学教师、小学生和小学教育的基础上,小学教育专业还需要引导他们理解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为此,小学教育专业可以开设小学教学论、小学课程论、小学德育与班队工作、小学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等课程。通过开设小学教学论课程,可以引导师范生了解小学教学的基本环节和阶段,认识小学教学的实质、任务和内容,理解小学教学的规律、原则,掌握小学教学的方法、组织形式、小学教学媒体、小学教学评价、小学教学管理等;通过开设小学课程论课程,可以引导师范生了解小学课程现象、形式,理解小学课程的实质、结构与特点、目的与内容、课程理论流派与学说,掌握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管理的理论与技术;通过开设小学德育与班队工作课程,可以引导师范生了解小学德育现象,认识小学德育的实质与特点、规律与原则、德育理论流派与学说,理解小学德育的目的、内容、途径与形式,掌握小学德育的方法;通过开设小学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如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可以引导师范生了解相应的小学学科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历史,理解其目的与内容、规律与特点,领会其课程标准与理念,掌握其开发、设计、实施、评价、管理的知识与策略。

(三)学会研究小学教育

在引导师范生认识小学教师、小学生、小学教育,理解小学教育教学过程的基础上,小学教育专业还应该进一步引导他们学会思考和研究小学教育的问题。研究小学教育是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给师范生终身专业成长与发展打下基础,小学教育专业可以开设小学教育科研方法、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比较初等教育、小学教育改革等课程,为他们成长为专家型小学教师奠定基础。通过开设小学教育科研方法课程,可以引导师范生了解小学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理解教育科研的实质与特点,掌握小学教育科研的步骤和基本技能,形成初步的教育科研意识;通过开设中国教育史课程,可以引导师范生了解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历史事实,理解本民族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及其发展脉络,领会我国不同时代教育制度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把握我国教育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形成热爱祖国教育历史文化的情感;通过开设外国教育史课程,可以引导师范生了解世界教育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历史事实,理解世界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领会主要发达国家不同时代教育制度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把握世界教育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通过开设比较初等教育课程,可以引导师范生认识开展初等教育比较研究的意义,理解比较初等教育研究的基本内容,把握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小学教育的特点,认识我国初等教育的优势与不足,领悟世界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通过开设小学教育改革课程,可以引导师范生了解小学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理解小学教育改革的实质、意义与任务,领会小学教育改革的模式与未来走向。这一部分课程内容丰富、结构复杂,在开设过程中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设置课程,有的以必修课程形式开设,有的以选修课程形式开设,否则,可能会因为教育专业课程比例的增加,挤占了学科专业课程或通识课程的课时。笔者建议将小学教育科研方法、小学教育改革设置为必修课程,其他设置为选修课程。

阅读全文

高校学生诚信教育工作思考

摘要:诚信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道德品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现代文明发展的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石。诚信教育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当代大学生作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和中国梦的缔造者,肩负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神圣使命,诚信教育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缺失现象依旧严峻,作为大学生成长路上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的思政辅导员,有责任和义务深入探究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所在和解决办法。

关键词:诚信;美德;中国梦;大学生

一、当代大学生诚信现状

2017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明确指出在高校开展诚信教育,建立对失信行为的约束和惩戒机制。但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依旧形势严峻,大学生的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课堂诚信缺失、考试诚信缺失、人际交往诚信缺失、学术论文诚信缺失等几个方面。

1.课堂诚信缺失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途径,在2017级信息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同学的统计调查中发现,90%的同学认为课堂知识必须当堂学习透彻,但是40%的同学对课堂知识没学懂的情况下不会主动找老师刨根问底,反馈给任课老师的信息是已经学懂上课内容,这种课堂诚信的缺失是普遍存在的,课堂不知为不知的诚信缺失直接导致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反馈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学生对自己上课知识是否掌握的诚信反馈行为直接关系到老师的教学进度和课程讲解的详尽程度,也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全面的掌握学科知识面。培养大学生课堂的诚信行为对于提高学生有效地掌握课堂知识、提升学习的深度和拓展学习宽度都有着重要的助推作用。

2.考试诚信缺失

阅读全文

高校社会实践德育功能提升目标机制

【摘要】高校德育社会实践从社会学上说就是高校在校学生道德社会化的载体,从辩证法的角度上看,高校德育社会实践是一种实践方式,是通过理论得出,通过实践进行检验,进而达到教育的具体效果,因此具有一定的辩证性。

【关键词】高校;社会实际;德育;目标机制

针对当前阶段我国高校德育社会实践工作中体现的问题和上述对于问题原因的分析,笔者从以下几点入手,从科学性、行为之主体性以及环境对其的影响进行整理分析,从而希望对于当前的高校德育社会实践工作有所帮助。

一、专业化整合目标

专业化整合模式是指以各高校现有的科技、人才、信息、设施等软硬件为基础,以各高校自身专业特色为出发点,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为目标,打破之前的闭门造车、各自为政的局面,实现各高校直接的资源互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形成合力,将高校德育社会实践做精、做强、做专的一种社会实践模式。其天生具有三个特点:其一是,必须突出专业特色。各大高校不仅要在各自擅长的传统优势专业方面继续深化,进行内部重组、优化,让其专业成为具有一定社会效益的品牌,从而在纵向上起到龙头作用。其二是,必须进行优势互补。各高校需要打破壁垒,不吝啬各自的资源,也要吸取其他高校的成功经验,做到取长补短,进行内部机制的改革、创新,并注重系统内部的接轨,为专业化整合奠定基础。其三是,需要形成合力,各高校联合出击。各高校需要加强沟通交流,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计、实践基地的建设、项目的申报方面注重资源的合理分配,形成强强联手的形势。并且在此过程中建立学校与学校直接统一协调的机构部门,社会服务项目按照各学校的专业优势及自身特色进行分配,达到信息共享、统一调度。总而言之,现今社会是经济全球化和知识专业化、多样化的社会,地方经济建设的需求已经不是一所高校能够完全承担的,同时这样的单一的模式也无法满足现阶段高校社会实践的需求,更加无法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所以,只有通过各高校之间的协同合作,实现专业、资源互补及共享,才能够组织大规模、专业化的、高质量的、节约型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各高校专业系统集中、优势互补、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才能使社会实践得到最有力的支持,从而更加有效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经济建设、服务改革开放。

二、技能实战型目标

“技能实战型模式”是指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双管齐下,强化专业的对口,以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更好的掌握专业理论,能直接从事操作为目的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主要强调的是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其目的是在实际生产中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操作水平。其具体形式有:顶岗实习、校外导师制、见习、企业调研、勤工俭学等等。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