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大语文课堂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大学语文课堂生态研究
摘要:
文章通过调查分析,得出G大学大学语文课堂生态存在单一、呆滞、逃逸等问题,为构建健康和谐的大学语文课堂生态,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努力:一是充满活力的课堂;二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三是促进多维互动的课堂。
关键词:
大学语文;课堂生态;共生;和谐
关于课堂,有诸多不同的研究视角,如教育学的、心理学的、社会学的,等等,从生态学的视角看,课堂是一个微观的生态系统,教师和学生作为课堂中的有机体是从事教和学活动的生态主体,相对于某一教师或学生而言,其他教师和其他学生都构成生态环境。一个健康和谐的课堂生态,是作为生态因子的教师、学生和环境三者之间形成一种动态、平衡、互动、关联、和谐的关系;反之,课堂生态则会失衡,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本文以内蒙古G大学为个案研究,针对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与危机,将大学语文课堂视为一个生态系统,将其置于生态学理论和生态世界观视角下,进行多学科、多角度、多种方法的审视和考察,用动态的、发展的、互动的理念取代以往静态的观点关照课堂教学模式,客观呈现大学语文课堂生态的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力图通过实地课堂教学调查研究,构建健康的大学语文课堂生态,制订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课堂生态对策。
一、内蒙古G大学大学语文课堂生态的现状调查
在掌握相关理论、立足教学实际,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课题组设计了信度和效度较高的关于大学语文课堂生态环境现状调查问卷,经试测和修订后,该问卷主要包含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两大类的30个问题。问卷调查的对象为G大学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学生(包括少数民族预科生),发放问卷2000份,最终收回有效答卷为1956份。将问卷答案录入Excel表格后,用SPSS软件对单选题赋值和数据处理,然后从物理和人文环境两方面对每份问卷进行均数分析。不难看出,物理环境要素的均数明显高于人文环境,说明物理环境优于人文环境。下面就调查问卷中的30个问题所反映的课堂生态状况及表现出的问题做具体分析。
大学语文课堂论文(3篇)
第一篇:性别意识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分析
一、母语高等教育的尴尬性
中国人民大学将《大学语文》课程由必修改为选修近日引发了争议,王玉琴在《光明日报》编发了《深度关注:大学语文教育应当超越选修必修之争》一文,该文先是说出自己的想法,认为最重要的是超越选修必修之争,把心思放在:“回归到大学语文教育如何做,才能对人的成长最具价值性。”本人阅读之后,思考了这一问题,确如作者所言“选修”“必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母语高等教育本身得到应有的重视。今天,大学课程体系中往往忽略了母语的审美价值,甚至文学经典导读类课程的地位岌岌可危。现在需要的不是存在与否、如何存在之争,而是如何从教师的角度引入新的教学理念,重视母语教育,并寻求行之有效的教学途径。笔者提倡教师将性别意识引入课堂也是基于这个目标。中华文化精神就是用汉字写成的,从识字出发,母语高等教育还是要立足于语言本身,以汉语语言学习起步,从辞章到文体文风循序渐进地感受到母语的文化魅力。当前一旦论述母语高等教育,或者论述《大学语文》课程存在的必要意义就会下意识地与英语教学对比,这种比较自然会述及母语特征与外来语言学习的孰先孰后。其实,这种比较带来的往往是课程之争,而不是母语高等教育的建设问题。大学语文课程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的一块自由生长地,一直自然地生长,没有拔苗者,也没有灌水者。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了。“教者”觉得在重科研轻教学的语境下将时间花在大学语文上实在不值得,如今的浅阅读时代,文学经典已经逐渐被简单的图像取代。何况阅读又不能真的改变命运,对于眼下的讨饭碗没有直接作用。基于“学者”认为这又不是什么讨饭碗必备的技能,也就形成了“不学也罢”的整体感觉。据《新京报》所刊《大学语文现状:91所高校仅3成将其设为必修课》一文相对全面地叙述了大学语文课程面临的困境。从政策层面来看,大学语文课程面临的尴尬性还无从解决。从执业者的角度来看,教师的水平、教材的内容、教学的指向等影响因素是可以渐渐改变的。前者决定于教师的基本素质,尤其是要具备审美能力和教学技巧。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课程性质、开设范围都不是教师所能决定的,教师所能决定的就是改变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性别意识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就是笔者思考的一种思路,通过有意识地教学引导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性别意识进入大学语文课堂的必要性
性别研究理论的发展为大学语文课程的性别意识教育提供理论支持。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引进,性别批评进入中国文学研究的视野,给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以张京媛、乔以钢、屈雅君等学者为代表,性别批评研究在文学批评实践中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以传导先进文化为己任的大学语文教学不应该拒绝这种富有深度和活力的文学批评方法。大学语文教学应该将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引入具体的文本解读之中,运用性别视角重读文学经典,辨析其中蕴含的女性意识,新解被误读的女性形象,揭示男权思想,消除性别偏见,以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新视角会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上引入女性主义理论,通过社会性别分析法来诠释文本,一定会发挥正面作用。我们可以通过教学反思男权中心意识主导下的文本评价尺度,重新评价被埋没、被压抑、被曲解的女性文学作品。对文学经典进行颠覆性阅读。比如运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法新解《三国》《水浒》中的女性形象;《红楼梦》这部小说对女性的关注形成了男性视野下的女性书写现象;从女性视角探析鲁迅小说《伤逝》中男权话语的压迫功能等。性别意识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里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原因是多样的,浅尝辄止是不可忽略的因素。如今的大学语文教材,多数还停留在文学史的既定模式加上文选的两结合拼盘结构。通常要在文学史叙述中提炼出一个纲要,用于确定文学经典的位置,然后选取作品按时代顺序排好,并没有形成敞开的阅读状态。只有陈洪、丁帆等人主编的少数几种教材做出了初步的尝试。大学语文教师也习惯了模式化讲课的方式,抛出新问题让学生思考的元素极少,教学效果不佳。性别意识作为人文精神中的一个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自我角色定位。只有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一种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师生对话关系才能建立起来。多数论者从宏观的角度对大学语文工具性、人文性展开研究。王宏民的《大学语文教学与性别意识》一文认为:“大学生的性别意识现状、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培养目标,性别研究理论的发展使性别意识教育进入大学语文教学成为必然;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从多个角度切入性别意识教育,是其人文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途径。”具体论及大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渗透性别意识的成果还不是很多,尤其缺少专门探讨性别意识作为学生必备的人文素养问题者。刘文菊在《论社会性别意识和大学语文教育》一文中认为:“社会性别意识是大学语文教育题中应有之义,性别视角也是大学语文教材编写应有的视角,社会性别意识应成为大学语文教师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这就从编写者、从教者角度有了初步的论述。其实,这种知识和技能既能促进与教学对象的深入互动,也能形成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性别意识教育进入大学语文教学的必要性无需多言,这也决定了性别意识教育进入大学语文课堂的可行性。把社会性别视角引入大学语文教学中会生成开启文学理解的新视野,将大学生从传统性别规范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使其形成自觉的性别意识,由此性别视角解读文学经典,做到进一步发掘文学经典的审美价值。
三、总结
母语高等教育最终要完成华夏文化的传承使命。作为中文教师,我们肩负着传播传统文化的责任,要充分利用一己之能服务于教学行动之中。大学语文作为母语高等教育课程,他的重要性还远远没有得到认同,可是今天的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农林科院校的大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的缺失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无论什么样的时代,母语都是我们生存的根本,要传播华夏文化,母语教育十分关键。大学时代,学生们正值青春期,是个人认识趋向成熟的阶段,加强性别意识教育恰逢其时。如果大家能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所树立的宏远教育目标才能实现。
大学语文课堂提升口语的方法
一、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现状
心理因素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发挥。大学生在与陌生人交流时,通常会口头禅较多,如“嗯”、“然后”、“那个”这些毫无意义的词汇;当众说话时会出现很多与口语表达内容无关的态势语,即不停地摇晃身体或者抓耳挠腮;也有表现出面红耳赤的现象。这些表现都是由于心理因素不好造成的,因此在当众表达时,调节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因素很关键。因此,应提升大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大学生在与人交流时体现出应有的语言魅力,在就业时提升竞争力。应该让大学生明确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并制定出合理的、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二、提升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方法
提升口语表达能力的关键是大学生主观意识的增强。大学生不愿意当众表达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方面是因为学生语音面貌不好(即方言严重),所以主观因素导致学生不愿意开口说话;另一方面是知识储备量较小,在日常交往方面的口语表达还可以,在正式场合就无话可说了。因此,提升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就要从主观上进行改变,通过改变学生的主观抵触心理,对他们进行口语表达方面有针对性的训练,在循序渐进的训练过程中达到提升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
(一)敢于开口说话的训练
提升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第一步,应该是让学生主动开口说话。可以通过课堂上作自我介绍,先给他们找一个能让他们有话说的话题,然后对学生的自我介绍进行点评。点评的内容应该包括两方面:一是语音面貌(包括声韵调的标准程度、各类音变现象、存在哪些方言问题);二是表达方面(包括语速、语调、重音、停顿,内部语言技巧)。
(二)求职应聘场景的训练
大学语文课堂情境教学法探研
一、情境教学法的概念界定
何谓情境教学法呢?赵敏、高兴茹、吴萍(2015)在《情境教学法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中指出:“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些真实或准真实的情形和景象,通过学生的直观感受和主动参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基于上述概念界定,我们可以将情境教学法简单理解为: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所营造的一种情形与景象,利用这种情形和景象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的一种现代教学方法。
二、情境教学法在大学语文课堂中的具体运用方式
那么,究竟如何在大学语文课堂中有效运用情境教学法呢?下面,简要论述如下:
(一)创设合作情境
合作情境顾名思义是指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情景。为了充分调动同学们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在大学语文课堂中适当创设合作情境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还可以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充满互动性。例如执教苏轼的《定风波》时,大学语文教师首先可以将同学们分为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要求各个合作学习小组分组在多媒体教室通过网络查找与苏轼相关的资料,诸如苏轼的生平及他创作的优秀文学作品等。然后,要求各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将本小组的合作学习成果进行简要介绍。接下来,教师可以要求各小组对《定风波》进行简单学习,了解“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写作手法在词中的具体体现。通过同学们的合作学习,可以有效体验到苏轼不怕挫折的坚韧品格。对于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将来必定要走出校门,走向工作岗位,也必将要学会与人合作。基于此种情况,在大学语文课堂中创设合作情境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有利于培养同学们的团结合作精神,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创设多媒体情境
课程思政在大学语文课堂实施路径探索
【摘要】研究如何在商科类高职院校进行语文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对学生有效地进行价值观和职业精神教育,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作为实施思政教育的主战场,大学语文应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根据本课程特点和商科院校育人要求,明确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有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思政;高职院校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以商科类高职学院为例,探究了在大学语文课堂中实施思政教学之有效路径。
一、在商科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堂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意义
(一)明确大学语文的课程功能。作为实施思政教育的主战场,大学语文应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明确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播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根据本课程特点和商科院校育人要求,明确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有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语文教育不仅要在传统课堂上传授知识,更要让学生以和谐的理念、严格的标准和严谨的态度走上工作岗位。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政元素,在教学实践中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将灌输与融入相结合,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大社会与思政小课堂相结合,做到以情动人、以文化人,引领商科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高尚的情操,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
(二)突出商道文化特色。商道精神是在商务活动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内在规则和价值体系。塑造和弘扬仁爱、忠信、拼搏的商道精神正是商科学校的特色所在。市场经济本质是一种诚信经济,儒家文化体系中的家国情怀,对加强学生主体人格精神培养有着十分深刻的指导意义。作为未来商业活动的参与者,商科院校的学生更应身体力行,增强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道德自觉。恪守“以德为先”的商业理念、“仁者以财发身”的财富观和“至诚至信”的经商原则,把财富看作是实现自我价值与人生理想的媒介或工具,将获取财富的方式跟道德节操结合起来。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中要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精益求精、不断创新,在奋斗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长为社会的栋梁,成为党和人民可信赖、可托付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课程思政在商科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堂的实施路径
大学语文课堂情境教学法运用
如今,情境教学法已然在中小学课堂中运用的如火如荼。之所以会产生如此成效,主要是因为情境教学法有利于营造一个生动、有趣、多彩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同学们的课堂学习兴趣。基于此种情况,我们有必要将情境教学法引入大学语文课堂,弥补大学语文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有效提高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一、情境教学法的概念界定
何谓情境教学法呢?赵敏、高兴茹、吴萍(2015)在《情境教学法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中指出:“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些真实或准真实的情形和景象,通过学生的直观感受和主动参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基于上述概念界定,我们可以将情境教学法简单理解为: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所营造的一种情形与景象,利用这种情形和景象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的一种现代教学方法。
二、情境教学法在大学语文课堂中的具体运用方式
那么,究竟如何在大学语文课堂中有效运用情境教学法呢?下面,简要论述如下:
(一)创设合作情境
合作情境顾名思义是指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情景。为了充分调动同学们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在大学语文课堂中适当创设合作情境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还可以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充满互动性。例如执教苏轼的《定风波》时,大学语文教师首先可以将同学们分为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要求各个合作学习小组分组在多媒体教室通过网络查找与苏轼相关的资料,诸如苏轼的生平及他创作的优秀文学作品等。然后,要求各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将本小组的合作学习成果进行简要介绍。接下来,教师可以要求各小组对《定风波》进行简单学习,了解“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写作手法在词中的具体体现。通过同学们的合作学习,可以有效体验到苏轼不怕挫折的坚韧品格。对于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将来必定要走出校门,走向工作岗位,也必将要学会与人合作。基于此种情况,在大学语文课堂中创设合作情境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有利于培养同学们的团结合作精神,可谓是一举两得。
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传统文化应用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主义文明的高度发展,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也在不断增加,弘扬传统文化精髓不断进行文化创新是当前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高校教学过程中也在不断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尤其大学语文的教育教学中更加注重弘扬传统文化精神。本文立足于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深入分析大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应用,针对传统文化在教育教学运用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促进大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应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传统文化教学,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语文;课堂教学
大学语文是大学教学的基础课程,承载了人类的知识、情感和思想,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水平,还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也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媒介。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包含了众多的思想精神,汇聚了中华民族的文明特色,对现代大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和人文情怀的培养有着重要影响。
一.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传统文化的意义
大学生在经过小学、初中、高中的语文知识培训之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具有了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在进入大学之后,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重心由原来的基础能力培养进入了更高一级的阶段,接受更深层次的语文知识与内容。在大学语文学习阶段主要以文化修养为培养的重心,而不是重复之前语文学习的内容与学习方式,如果依然进行重复教学就无法拓展大学生的视野,也会令学生产生乏味感。依据大学语文授课的这一特点,不难看出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有着重要的作用,其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正确地引导作用,能够推动大学生三观的形成,推动其文化素养以及人文情怀的形成。第一,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大学语文的开设不仅仅是教授大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语文知识,更是为了提高大学生语文的综合水平,增强学生对于语言的运用与表达,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运用在大学语文的教育教学中,不仅仅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的一种方式,通过传统文化的运用能够激发学生形成高度的道德标准,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指导下,大学语文教学中加入了传统文化教育,这使得大学语文课程更具有鲜明的文化性,加深了学生对民族语言、民族文化的理解,有效提高了大学生的归属感与文化认同感,更全面地了解了所处时代的文化背景,在内心留下深深的烙印。第二,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承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包含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精神与文明,是历朝历代人们的智慧结晶,从文人雅士到普通百姓、从道德伦理到思想价值,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一代代先辈们薪火相传下来的宝贵财富,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对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和下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大学生肩负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使命,在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应用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与价值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第一,当代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当前在大学语文的授课中虽然引入了传统文化教学,但部分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深刻不能很好地将传统文化演绎给同学们。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传统文化也只是一种摆设性的知识甚至是可有可无的存在,而在语文课堂应用的时候对一些传统文化的应用也只是照本宣科,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并未起到辅助引导的作用。对传统文化认识的不足导致传统文化在课堂中所起的作用不大,而这种传统文化可有可无的授课方式使得课程开展并无实际意义,长此以往,反而会形成恶性循环,对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也会悄悄疏远学生与教师的亲密关系,不利于教学课程的开展。第二,当代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运用手段不够合理。虽然大部分大学语文课程中都加入了传统文化,但是由于没有合理地教学手段使得传统文化无法在教学中很好地发挥作用。在现代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教师还是通过老旧的教学方式将传统文化应用在课堂教学中,这种草草了事的教学态度不仅不能引发同学们的兴趣,也不能使传统文化得到应有的重视,不但不能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反而会令其固步自封,难以实现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弘扬更不用说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5篇)
第一篇: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管窥
一、选用合适的语文教材
语文教学更注重其实用性以及工具性,大学在选用语文教材开展语文教育时一定要把握好其学科定位,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欣赏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以及想象力,从而让高品位的写作与阅读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以及生活方式。要把握语文学科的正确定位首先应选择一些思想内容高尚的语文教学,帮助大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不断增强他们的人格魅力以及人文精神,比如可以选择孔子、孟子、李白、苏轼等的高品质作品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次,选用的语文教材能够向学生传达一些为人处世之道,通过学习一些列传以及自传等文学知识来提高学生写作个人自传以及个人履历的能力。最后,选用的语文教材要能够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学生把学习到的语文知识更好地运用到生活中来,不断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以及应变能力,进而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不断改进语文教学方法
(一)在实践中开展语文教学
在素质教育这一教育背景下,教师要引领学生走出教室,充分感受与体验生活,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与实践技能。教师可以利用节假日、社会实践以及外出实习的机会,积极鼓励学生不断深入社会基层,通过观察来整合各种语文素材,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毕业论文、个人简历、广播稿、通讯以及消息等各类文章的不同写作手法。通过对这些实用性较强的文体的练习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写作水平,进而不断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
(二)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开展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