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学业总结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大学学业总结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大学学业总结

大学物理双语课程考核改革研究

摘要:目前,许多大学在教学中都采用了双语教学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运用外语学习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能力。但由于双语教学是一种刚刚发展起来的教学模式,因此,如何对学生进行双语教学学习的效果的考核是双语教学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大学物理双语课程考核方式的初步实践和探索,创建了一种全面的、易操作的、可量化的全过程的课程考核方式,该考核方式能够使学生真正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并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并学会使用英语书写学术论文。

关键词:大学物理双语教学;诺贝尔物理学奖;课程考核;翻转课堂

所谓双语教学,即在课堂上使用母语和一种非母语共同作为教学媒介进行的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在其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不同国家和地区也存在差异。在我国正在进行实践的双语教学模式,一般是指在课堂上使用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进行大学基础课教学的一种体系。我们国家对双语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使学生在对基础课的知识、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能力上,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1]“大学物理”是高等学校理科类等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很重要的基础课程。特别是对作为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特色的农林类高等学校,大学物理课程不仅有助于提高农林类高等学校学生的科学素养,而且会对他们今后学习专业课程奠定基础。为了提高学生的国际化水平,许多高校在大学物理的教学模式中都使用了双语的教学模式,但在考核办法与学业评价方式上采用了与中文教学模式相同的考核方式,即平时作业加期末闭卷考试的考核机制。本文通过多年大学物理双语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创建了一种全过程的对大学物理双语教学的效果进行考核的方式,从而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主动的使用英语进行大学物理课程的学习,并且使学生能够通过互联网查阅本学科的前沿知识,这对增加学生学学物理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影响。

1大学物理双语教学课程考核办法与学业评价方式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

近几年,随着国家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本科教育越来越受到了高等学校的关注,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改革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有力的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2]然而,作为本科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课程考核的方式改革却没有进行任何改革,仍然是采用闭卷的方式进行考核。传统的考核方式只能考核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不能考核学生自主进行对本学科前沿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特别是,大学物理学由于教学内容包括力、热、光、电等多方面的知识,并且在计算中包含有复杂的积分运算,使得很多学生经常感觉大学物理很难学,从而失去了对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并且在大学考核中仍然采取与高中相同的期末闭卷的考核方式,让很多学生在平时做作业时总是习惯上照抄别人的结果和考试前进行突击的方式被动地应付这种考核方式。[3-5]大学物理双语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目前,还没有与之对应的有效的考核办法,在我国大多数高校,大学物理双语教学中采用的是与汉语教学相同的考核方式,即平时学习成绩+期末考试。该评价方法比较简单,考核标准比较单一,评价内容比较片面,最后的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非常大很容易造成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是十分认真,作业也都是敷衍了事,甚至有些学生就是抄别人的作业,到考试前才开始进行突击式的复习,考试结束后,所有学习的知识又基本上忘记了。因此,这样的考核方式不能考察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大学物理双语教学中也难以全面评价学生物理知识掌握的水平和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不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2大学物理双语课程考核办法改革的初步实践研究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课程考核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评价课堂教学效果和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方法,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学业考核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检验。为了全面检验大学物理双语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生使用英语学习物理知识和书写学术论文的能力,激发学生学学物理的兴趣并全面的参与到大学物理课堂的学习过程,并了解当前物理学研究的前沿领域,积极参加江苏省大学生物理竞赛,经过多年的教学研究与探索实践,在大学物理双语教学中我们明确了学生学习成效为中心的课程教学理念,自2012年起,在大学物理双语教学中实行混合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紧紧抓住课程考核这个关键环节,全面实行全过程学业评价和非标准答案考试,推动本科教育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随着该考核方式的实行,原来考前突击的行为在大学物理双语教学中已经行不通了。该考核方式重点考查的是学生的利用互联网学习的能力,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使用英语书写学术论文能力,从而实现了从知识记忆到融会贯通的变化。(1)利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翻译和讲述国际高水平期刊上与物理课程内容相关的英文文献,根据学生对文献的讲述情况给出评价。所谓翻转课堂,是一种将传统教学过程中“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进行了调换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师从国际高水平文献上寻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英文文献,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翻译并将该文献的内容做成PPT,自主完成该文献的学习过程;在课堂上,学生利用所做的PPT进行讲授,教师和其他学生在下面进行提问,这样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而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教师可根据学生论文的翻译,PPT的制作,课堂讲授和回答问题的情况给出相应的评价并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评价方式可以使学生了解在课堂上所学物理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该评价方式还考核了学生阅读英文学术文献的能力。(2)以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为题,给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查阅相关文献,并用英文书写学术论文。诺贝尔奖是自然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自其成立以来,一直受到了世界各国科学工作者的高度关注。诺贝尔奖的获奖项目基本上代表了该学科领域的前沿,因此,作为学学物理的大学生来说,了解每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奖项目和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的贡献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我们的双语教学中,我们以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为题,并给出问题,根据以上问题,学生通过互联网查阅相关文献,并在此基础上用英语书写课程论文,教师根据其论文的书写情况给出评价,并作为课程考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样的考核方式不仅能使学生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前沿内容,而且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利用互联网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书写关于诺贝尔奖方面学术论文也可以拓展学生物理的知识面,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完善了物理学的知识结构,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3)奖励分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学学物理需要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和进行复杂计算的能力,因此,许多同学在学学物理之前就认为物理是一门比较难的科目,再加上使用双语进行教学,使得好多学生对大学物理双语教学失去了兴趣,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大学物理双语课堂上设置了一些奖励分项目,并将其计入考试成绩。具体内容如下:①将“抢答”机制引入到课堂中,在课堂上用英文准备一些与课本内容相关的选择题,让学生举手进行抢答,教师根据其选择结果和其解释给出评价,并以奖励分的形式计入最终成绩。②鼓励学生参加学校和江苏省举办的大学物理竞赛,并依据比赛成绩以奖励分的形式计入考试成绩。③根据课堂上讲授的内容,鼓励学生在课下制作与课上内容相关的物理演示实验仪器。教师根据演示仪器的制作情况给予一定的分数,培养学生在学学物理时的思考和动手能力。通过对大学物理双语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使考核方式不再仅仅是依靠平时成绩和期末闭卷的成绩作为学生最终的考核成绩,而是通过在考核方式中让学生在互联网上进行自主的学习物理学中最前沿的知识并进行总结和在课堂上进行讲授,我们根据其讲授的情况给出成绩并计入最终大学物理双语课程考核成绩,可以使同学们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这种多样性考核方式可以考察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

阅读全文

高中数学学业质量评价思考

【摘要】在新课程数学学业质量评价的课堂实践中,教师要在如何做到正确理解学业质量和评价的内涵、如何将学业质量水平划分落到实践层面、如何使学业水平测试命题指向核心素养等方面开展研究,从而使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评价理念落到实处。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学业质量;评价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下文简称“2017年版课标”)颁布后,学生的学业评价成为学界一个高度关注的问题。事实上,如果没有建构一个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而设计的评价体系,没有建立一种在实践层面可以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又可操作的具体评价方法,那么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理念将难以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本期以专题形式发表了一组关于数学学业评价的文章。几位老师从不同角度分专题对数学学业评价做了有益的探索,折射了大学教师、中小学教研员和一线教师对学业评价的关注和研究热情,也反映了他们对这一问题的独立思考和有创意的见解。

一、如何正确理解学业质量和评价的内涵

2017年版课标指出:“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依据不同水平学业成就表现的关键特征,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将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并描述了不同水平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数学学科学业质量是应该达成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水平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1]74这一段关于学业质量内涵的描述,明显指出了评价导向的转移,从偏重对知识的掌握与技能的形成转向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不再以知识积累的数量和解题技能的高低来衡量学业质量,而是将学生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之后其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作为学业质量的判定标准。显然,这是一种教育理念的更新,是教育目标的升级,而不是简单的术语变更或口号式的作态。指向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规限了学业质量标准的内涵,而这个目标制定,正是迎合时展、培养能应对信息化社会的公民的应然选择。正因为如此,2017年版课标对学业质量的评价进行了更详细的说明,并提出评价原则:第一,重视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在设计学习评价工具时,要关注知识技能的范围和难度,要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思维深度和思维广度(例如,设计好的开放题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要关注六个学科核心素养的分布和水平,应聚焦数学的核心概念和通性通法,聚焦它们所承载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1]84第二,重视评价的整体性和阶段性。要依据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内容的主线和主题,整体把握学业质量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第三,重视过程性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第四,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这几条原则,反映了学业质量评价的主导思想和评价的类型与方法。其基本要义是:(1)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主线,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都要围绕这一主线来组织和开展。因此,评价工具应摆脱对知识点面面俱到考量的传统思维逻辑,由当下过于注重解题的技能与技巧的偏执作法逐步向对通性、通法领悟的理性过渡。因为,“通性”的理解、“通法”的运用方能与核心素养产生实质的联系,通性、通法贯通了数学思想方法脉络,数学思想方法又为数学核心素养的生长提供了最基本的营养。(2)要考察核心素养的高水平状态(二级或三级水平),探究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是一种重要的载体。从思维形式看,探究性和开放性问题的解决是一种发散性思维,学生在解决这类问题中不会受到辐合思维的定向束缚而具有广阔的思维空间,个人的想象能够得到充分释放;从思维品质看,探究性问题与思维的深度相联,开放性问题与思维的广度相关,进而它们与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探究性和开放性问题是训练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材料。正因如此,开放性、探究性问题应当进入学业质量测试题目之中。(3)评价形式多样化,特别要注重过程性评价,这种评价往往伴随教学活动展开,通过动态的方式而非完全静态的方式把握学生认知生长特征和学习态度的变化。评价理论中称这种过程性评价为形成性评价,它与诊断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组成评价的三种类型,只有将三种类型的评价有机结合,方能对学业质量作出全面、公正的评判。本期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业质量水平评价探讨》一文,讨论的是过程性评价。文章以函数的奇偶性为例,明确本节课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数学抽象,其次是逻辑推理、数学运算和直观想象,然后用问题串形式提出问题,对学生是否达到了事先拟定的核心素养水平作出恰当的评价,在过程性评价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做《做好阶段性评价的思考与实践》一文,讨论的既是过程性评价也是总结性评价。从评价目的看,阶段性评价主要体现诊断、反馈、矫正、激励、改进等功能,因而可视为过程性评价;另一方面,阶段性评价又有检测一个阶段学业质量水平的功能,反映出总结性评价的特征。该文明晰了阶段性评价的内涵,在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更新对阶段性评价的理念方面作了深入分析,并就提升基于核心素养的阶段性测试的命题技术进行了深入探讨。那么,2017年版课标的评价理念如何落地?我认为,它需要一线教师在几个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如何实现由单纯对知识的评价向核心素养评价的理念转型?课堂教学中的过程性评价如何实现?学业质量评价与教师的教学评价之间是什么关系?

二、如何将学业质量水平划分落到实践层面

2017年版课标将评价分为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反映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它们分别为情境与问题、知识与技能、思维与表达、交流与反思。第二个维度是四条内容主线,它们分别为函数、几何与代数、概率与统计、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第三个维度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三个水平。这一评价框架,无疑是对传统评价模式的一种突破,它突出了对学生的能力而非单纯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的考察。但是,我们从实践层面分析,会看到这个评价框架存在一些操作上的困难。这一框架把每一种核心素养分为情境与问题、知识与技能、思维与表达、交流与反思四个方面,然后又将每一个方面分别分为三种水平,也就是将核心素养的水平又作了水平划分,这样会使考试命题难以界定核心素养的水平。例如,假定某一道题目考察的是数学抽象,题目在“情境与问题”因素是水平三,在“知识与技能”因素是水平二,在“思维与表达”因素是水平一,在“交流与反思”因素是水平一,那么,这道题目应当算考查了数学抽象这个核心素养的第几水平?我们提出了一种评价数学核心素养的框架。[2][3]具体地说,将数学核心素养分为三级水平,一级水平对应知识理解,二级水平对应知识迁移,三级水平对应知识创新。知识理解指的是原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的第一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也就是2017年版课标所指的“知识与技能”。理解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是数学关键能力形成的基础,将其作为数学核心素养表现的一级水平。知识迁移指将数学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去解决问题,情境包括现实情境、其他学科情境、数学学科情境。知识迁移基本上与2017年版课标中的“情境与问题”对应,由于需要面临情境采用多种规则或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所以将其作为数学核心素养表现的二级水平。知识创新指学习者能够对问题进行推广、变式,能够提出合理的猜想并证伪或证实;能够解决开放性、探究性问题;能够适度生成超越教材范围的新的知识,形成优良的数学学科思维品质。显然,这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高级表现,因此界定为数学核心素养的三级水平。这种水平划分并没有与2017年版课标的划分产生矛盾,而是把数学核心素养的测评变得更加便于操作。本期《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业质量水平评价探讨》一文,利用这一框架对函数奇偶性的问题串设计作了分析,使问题所要达到的核心素养水平更加清晰。《基于学业质量标准的单个试题的命制与评价》一文,以用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的建模问题为例,就本题涉及的直观想象、数学抽象、数学建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等数学核心素养,利用上述框架在三种水平上的赋分作了探讨。《单元整体视角下的命题设计路径初探》一文,就一道数列创新题目作了知识理解、知识迁移和知识创新三种水平的细致分析,反映了命题的合理性。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我们建立的评价框架在实践层面的可操作性。当然,如何将学业质量水平划分落到实践层面,还需要作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因为依据2017年版课标建构的评价模型不是唯一的。只要不背离2017年版课标的主旨去对学业质量作出评价,都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探讨,建构行之有效的评价框架。

阅读全文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摘要: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在校生数量稳步增长,随之而来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多地受到教育界的普遍关注。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针对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殊性,立足一线民办本科高校学生管理角度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掌握“一手”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进行理论研究,运用“分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接地气儿”的心理健康实践活动进行心理疏导,培养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健康的心理,辅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关键词:

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分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实践

由于民办高校办学的特殊性,使民办高校大学生既有普通高校大学生共性心理问题,还承受着其他方面的心理压力。本文针对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提出分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探索民办本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新途径。

一、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得知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普遍表现为自我意识强,抗挫能力差;学习兴趣不高,目标不明确;功利性强,缺乏感恩之心等。本文将从大一至大四不同年级的角度分析研究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同年级学生存在的共性心理问题。

阅读全文

优良学风建设的本科生成长导师制

摘要:为在新形势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输送优秀的高素质人才,促进学风建设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形成一套完整的适合该学院的成长导师聘任、管理、培训、考核及激励制度。使学院教师增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言传身教,立德树人,增进师生和谐相处,在学生的学业生涯中发挥潜移默化的引导指航作用,促进优良学风建设和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

关键词:学风建设;成长导师;研究

1探索本科生培养教育的新模式和新机制对学风建设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家对高等院校的素质教育、育人体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实施本科生成长导师制引起了国内教育专家的高度关注,成为了调查研究的热点。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高等院校体制教育要把思想政治主题教育与专业技能培训教育相结合,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军事化管理与人格感化理论相结合,加强学风建设,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努力探索本科生培养教育新模式和新机制。对加强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有重要作用。我国关于本科生成长导师制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本科生导师制的概念;本科生导师制的起源;实施本科生成长导师制的必要性;本科生成长导师制基本模式的构建等。这些研究回顾了本科生成长导师制的发展历史,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本科生成长导师制的概念;明确了本科生成长导师的工作内容;阐述了实施本科生成长导师制的意义等。曾丽在《浅论本科生班导师制的作用及完善》一文中阐述了本科生班级导师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帮助学生了解知识体系,制定学习计划;树立专业思想,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关注身心健康。阐述了本科生成长导师与辅导员的关系,提出了建立一种“辅导员+成长导师”二者相结合的育人模式。当今,大学本科生的大量扩招和学分制的全面实施使本科教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矛盾,部分大学生思想上出现了困惑,行为上出现了偏差,学习上出现了迷茫,成长过程中迷失了方向。高校要想培养出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就必须解决这些问题。如何在当前形势下推进教育改革,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全国众多高校面临的问题。成长导师制是传统个性化育人理念在当代大学的实践回归,是近年来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一次尝试。作为一种因材施教的柔性培养机制,它不但有利于密切师生关系,充分调动和激发师生的教与学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在导师言传身教的影响下,思想品德、学习习惯、能力和学风建设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要使成长导师制作为个性化育人理念在高等院校实践形式,与个性化育人理念的教育教学本质相契合,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在育人环节中的主导作用,展示灵活的教学空间和平台交流方式。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在所在专长领域的潜能,培养学生学业生涯及就业生涯的创新能动能力和思维判断能力。

2本科生成长导师制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在实施成长导师的实践中,成长导师队伍资源缺乏,学生与成长导师比例严重失调。有些成长导师除自身教学任务外还身兼数职,很难有时间和充足的精力去顾及本科生。有些成长导师专项于某一领域,而学生所需的知识面较广,导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知识领域的错位偏差。学生不能够自主的选择喜欢的成长,对学生规划学业生涯的积极性有一定影响,导师与学生之间沟通交流方式单一,带的学生数量较多,难以保证每一名学生得到专项有针对性的指导。如何注意导师的质量和数量适度实施,如何强化学生和导师的主体能动意识,将导师制度落实在实处,则变成导师制顺利实施的首要任务。任课教师有着繁重的授课任务、科研任务,成长导师在实践育人实施操作中仍然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导师制的实施是一种双向的互动互利的过程,导师和学生多平台性的学习交流,学生才能更深层次、更具体地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用于以后的社会实际操作中,为自己的职业发展选择积累经验,而教师也可以在导师制中总结自己教学经验的改进和学习方向。

3建设优良学风建设的本科生成长导师制

阅读全文

林业类高职生学业情绪分析

摘要:本文应用《高职高专学生学业情绪问卷》对林业类高职生的学业情绪进行调查,根据数据分析总结学生的学业情绪总体状况,同时分析学业情绪在不同纬度上存在的显著差异,对消极学业情绪的引导提出建议,以帮助学生管理和调节形成良好的学业情绪。

关键词:学业情绪;spss;高职生

一、问题提出

学业情绪的概念于2002年由德国心理学家Pekrun第一次明确提出,学业情绪是学生在学校环境中与学业学习直接相关的情绪统称。学业情绪与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状态及学习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学业情绪一经提出,便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高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高级阶段,自1995年我国第一所高职学院建立至今,高职教育逐步大力发展。高职教育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所需人才,也承担着高职学生个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为了更好地适应教育发展变化,就要从根本上提升高职学校的教育质量。然而高职教育在发展中也面临诸多问题,比如学生的基础差、理解水平不高,整体学习水平有待提高等,学业情绪作为一种关注学生学习全程的重要心理因素,值得我们不断地研究和探索。林业类高职院校是以涉林专业为主体的高职院校,如何提升林业类高职生的学业积极性是该类院校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调查林业类高职生学业情绪,进而在教育教学中据此进行管理和引导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采取抽样法,选取了两所林业类高职院校,向600名林业类高职大学生发放了问卷,收回问卷572份,剔除无效问卷,有效问卷556份,有效率92.7%,其中女生307名,男生249名。包括大一、大二、大三年级的高职在校生。

阅读全文

高校合作办学学生管理论文

一、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特点与管理需求分析

我国的中外合作办学历史已三十余年,其形式多种多样,有学历学位教育、专业技能培训等,学制设置也有区别,有“4+0”、“2+2”“、1+3”“、3+1”等等。但作为普通本科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特点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生源质量参差不齐;(2)外语能力高低不同;(3)家境普遍较好,经济负担能力较强;(4)家长的素质普遍较高,对孩子的未来有规划有主见;(5)学生的成长环境使得他们拥有比较好的性格条件和交际能力,独立意识强,有很强的表现欲,但是往往比较自我;(6)学生缺乏归属感,中外双方的管理往往使得学生缺乏被管理的欲望;(7)课程量大导致学生学习压力大、精神紧张;(8)学校过于追求学生的国际化培养,疏忽了学生思想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等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大多数有中外合作项目的学校却未能有一套合理的、有针对性的管理方式,管理队伍更是严重缺乏,导致了学生培养质量逐年下降,甚至于有些高校的合作办学项目已经濒临停产。

二、“PDCA循环”指导下的合作办学学生管理模式

(一)过程策划

这个实际上解决的是服务对象培养结果的顶层设计问题。在合作办学专业设置之初,学校就应该有相应的顶层设计,确定学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考核标准等,涵盖学生整个培养过程中的教学、心理健康、学生活动、就业、升学等方方面面。各个学校应结合学校、专业、培养的方式等情况,制定出适合自身学生发展的规划。这个规划主要是针对学习期间的课程设置、学生的培养目标、就业方向、培养过程的衔接关键点等等。规划可以通过新生的专业介绍、家长会、新老生的座谈会、优秀学生经验介绍会等形式传达给新入学的大学生,让学生和家长在学习之初就对自己的专业要学什么、怎么学、学出来干什么、本专业的出路有哪些等问题有个清楚的认识。加强入学教育,有个良好的开端。让学生们带着清楚的认识和目标来度过大学生活,完成相应的学业。

(二)过程实施

项目的实施过程是对过程策划的检验和及时调整再运行再调整的过程。在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管理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阅读全文

远程教育学习经验与启示

摘要:

通过对英国开放大学、美国凤凰城大学、可汗学院、香港公开大学四所不同国家和地区远程教育机构开展学习支持服务基本情况的比较研究,总结其成功经验,我们在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提供方面应以团队的方式开发高质量、高水准的课程资源,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提供各类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与网上信息服务,重视对学习者入学阶段的学习支持服务,为学习者提供学习全程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鼓励学习者之间相互的学习支持,重视新技术的使用。

关键词:

国内外;远程教育机构;学习支持服务;经验;启示

一、不同国家和地区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的开展情况

(一)英国开放大学的学习支持服务

英国开放大学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包括:运用先进技术为学习者提供全程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内容丰富且优质的学习资源、完善的三级学习支持服务系统。英国开放大学从总部、地区中心到学习中心建立了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各级学习支持服务机构职责明确。总部负责远程教材的制作与创新、管理制度的制定、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的设定以及考试、教学质量评估和反馈;地区中心负责组织教学辅导活动、为学习者提供各类咨询与服务、培训辅导老师、搜集与处理各种教学反馈;学习中心负责组织新生入学见面会、指导学习者选课、通知并发放面授辅导时间安排、安排组织小组学习、收发作业并组织考试。

阅读全文

以人为本理念下的学籍管理思考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学校教育管理和育人实践也发生了变化,更强调民主管理、以学生为本等理念。学籍管理作为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积极探索如何更好地满足学生管理与服务的需要。基于对学籍管理制度的文本分析,可以发现以人为本正成为学籍制度所关注的价值核心,管理与育人相结合成为高校制订学籍制度的重要考量因素; 基于对转专业、休退学等各类学籍异动的统计分析可总结出以人为本理念下提升学籍管理水平的基本思路,高校应寓管理于服务中,重视对学生学业上的帮扶、心理上的疏导,从而减少不良学籍异动的产生,促使学籍管理更加科学化、人性化。

[关键词]学籍管理; 学籍异动; 以人为本; 高等教育; 学生管理

一、学籍管理制度中体现的以人为本理念

学籍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入学注册,对升级、留级、转学、休学、复学、退学等学籍异动的处理,以及对学生毕业资格的审查等内容。高质量的学籍管理工作对 于 促 进 学 风 建 设、提 高 教 学 质 量 有 重 要意义。[1]在经济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宏观背景下,国家对科学知识以及卓越人才的需要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高等教育也已进入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关键时期。2017 年,教育部发布了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 以下简称新《规定》) ,对目前高等教育与改革实践不相适应的条款进行了修订,以更好地适应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进一步推动高校转变管理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意识,促进学校管理更加科学化、人性化。[2]在此背景下,高校开始探索建立更为灵活的学籍管理制度和适应自身特点的学生管理模式。笔者选取了国内十四所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重点对新《规定》赋予高校自主修订权利的内容进行研究,具体包括转专业与转学、休学与复学、学业警示、降级、退学、毕业与结业等方面,以求得到值得借鉴的管理举措。在转专业相关规定的设置上,除了根据新《规定》,将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专长作为考虑因素,还有高校将学生学习能力与发展前景纳入制度设置,增设了“学生主观上已努力学习,但确实存在学习上的特殊困难,不适合在原专业继续学习”的考量因素。也有高校设定了“因疾病或生理缺陷不适合在原专业( 类) 学习,但尚能在本校其他专业( 类) 学习,可以申请转专业”的条款,这充分体现了学籍管理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休学与复学方面,新《规定》赋予了高校较大的自主权,规定“学生申请休学或者学校认为应当休学的,经学校批准,可以休学”[2]。高校在制订休复学制度时,多将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出勤情况作为休学条件,但在具体的条款方面,有较大差别,部分高校在此方面条件设置较为宽松,如规定“学生可分阶段完成学业”。有学校规定“因各种原因需暂停学业或不能正常学习者,应予以休学,累计不得超过两年”,也有学校规定“每学期进入考试周后不再办理休学手续。毕业年级春季学期除因病外不再办理休学手续”。这体现出不同高校学籍管理理念的差异,灵活管理、赋予学生框架内的自主权或是确保公平及严格把控本科培养质量的需要,虽然各校制度各异,但根本出发点都是以人为本,促进管理与育人的结合。在学业预警方面,新《规定》并无具体要求,但在笔者所调研的高校中,大部分高校在学籍管理制度中都明确制订了学业预警相关内容。有高校规定一个学期未取得学分数达到本学期要求学分数的一定比例者或未通过课程学分累计达一定学分者,给予学业警示。有高校规定平均绩点不满足一定要求的,学校予以警示。虽然各高校的方式各异,但其目的都是加强学生的学习过程管理,促进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此外,学业预警制度一般与退学联系在一起,高校对于未达到培养标准的学生,一般不会直接给予其退学处理,而是充分考虑制度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增设学业警示制度,给予学生补救机会,督促学生按时完成学业,这充分体现了学籍管理制度的科学化、人性化。[3]在毕业、结业方面,新《规定》指出: “结业后是否可以补考、重修或者补作毕业设计、论文、答辩,以及是否颁发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由学校规定。”[2]在此方面,笔者所调研的所有高校都给予了结业学生换发毕业证的机会,即结业离校的学生对未修或已修的不及格课程在结业后一定年限内可申请重修,合格者可以换发毕业证书,这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发展需求,体现了人文关怀。

二、以人为本理念下提升学籍管理水平的基本思路———基于学籍异动数据

为了更好地探索提升学籍管理水平的基本思路,探求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模式,笔者整理了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克拉玛依校区 2016—2020 年的学籍异动数据,通过学籍异动中体现的问题,总结提升学籍管理水平的举措。在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克拉玛依校区的学籍管理工作中,关于转专业、休学、保留学籍的异动处理较多,占比分别为 26.39%、21.99%、18.48%,复学与退学的学籍异动 比 例 持 平,分 别 为 13. 78% 与13.49%,关于降级的学籍异动占比较低,为 5.87%。学生申请保留学籍的原因多为应征入伍,而复学异动主要来自休学/保留学籍期满的学生申请返校继续完成学业,因此,对这两类学籍异动笔者不再赘述。以下重点分析学籍管理中占比较大的转专业、休学、退学三类学籍异动。

( 一) 转专业异动数据分析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