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大学学风建设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学科技能竞赛大学学风建设
【摘要】
学科技能竞赛是大学推进优良学风建设、提升学校知名度的重要抓手之一。通过开展学科技能竞赛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养成优秀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及提升学校的良好口碑。本文以地方综合性大学为例,探究开展学科技能竞赛推进大学学风建设新举措。
【关键词】
学科技能竞赛;学风建设;地方综合性大学
一、学风建设和学科技能竞赛的内涵
《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通知》指出,学风建设是审核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浓厚健康的学风是一股潜移默化的无形力量,牵引着学生积极向上,保证了教学质量,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二、学科技能竞赛对学风建设的具体作用
少数民族大学学风建设现状思考
【摘要】
在新疆,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党和国家对新疆的教育事业也越来越重视。这让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不满足于义务教育,渴望获得更多的知识,提高自身价值,纷纷走进了大学校园,使得新疆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的比例逐年递增。本文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学风状况的调查分析,一方面可以使少数民族大学生认识到学风对自身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可以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
学风;少数民族大学生;建议
优良的学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大学生在大学里要经历四年的大学时光,一言一行都打上了大学的烙印,各方面的发展也受到了学习风气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严格的管理措施,规范了学生的学习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优良的学风可以让人的心境平和,避免心浮气躁,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可以使大学生的兴趣、特长及创造力得到更好的培养,提高实践能力,磨砺出坚毅的品质。学风的好坏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石。一方面,好的学风规范大学生的行为,提高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对他们的人格塑造和品格修养的培育有较大的帮助,使他们更能全面的了解自身优劣,扬长避短,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以后走向社会也能够有所作为;另一方面,差的学风不仅会让大学生懒惰,不思进取,在学校违反校纪校规,走出校园也有可能违法乱纪,危害社会,而且也会使刚入校时各方面表现都比较突出的大学生在不良学风的影响下,成绩下降,懒散度日,甚至误入歧途。因此,高校学风的好坏是十分重要的,和每一个大学生都息息相关,影响着他们的一言一行,是他们成才的保证,这种影响的范围之广,时间长远,都是不可预见的。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学风现状及成因分析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都为自己制定了很高的目标,对自身有很大的期待,学习积极性很高,希望自己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想要获得优异的成绩。这是非常良好的现象。只有少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只想要取得及格的成绩,对自身的要求略低。存在这种心理的原因有多方面的:从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来看,首先,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从高考后填报志愿专业时,就是十分不清楚的。他们只是想要上大学,而对于专业认知和选择上基本没有任何概念,对专业缺乏客观而理性的认识,因此对选择专业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一是多数教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没有特别重视,没有考虑到少数民族的汉语基础和他们自身所拥有的语言优势,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定位不够准确。二是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没有专门的教师进行指导和规划,往往都是一些在学校教授公共课的教师来进行短暂的指导,并且缺乏系统性的指导。从而使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职业规划不够重视,都是为了应付考试,为了获得学分来学习这门课程。从高校的角度来看,他们更多的关注学生毕业以后的就业率,而没有在学生学习期间有与之配套的比较完善的职业规划和引导。而新疆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来自南疆地区,那里的教育观念落后,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不重视,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从小就对学习缺乏兴趣。同时南疆地区的教师的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方法不得当,如因材施教、学以致用这些基本的教育理念没有很好的运用。学校的基础设施不完善,这使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也缺乏一定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条件。学校的管理制度不完善,更没有针对少数民族学生义务教育阶段的不良学风的管理,各项的规章制度也不完备。最后,学校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双语教育力度不够,汉语课程起步较晚,课时安排较少,对教师的双语培训较少,使得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尤其是民考民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基础较差,在大学期间学习吃力,与汉族学生沟通不便,学习兴趣下降,甚至影响今后的发展。导致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面临的最大的学习困难就是汉语不太好,特别是民考民的学生。因为汉语不好,在学习上就比较吃力,理解能力也会受到限制,沟通不便,也就无法产生较强的学习兴趣。
学风建设辅导员角色定位策略刍议
众所周知,学风建设是衡量高校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高校学风建设,顾名思义,是指培育大学的学习风气、学术氛围,引导每一位学子对知识进行积极探索,勤学苦练,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并在此基础上锻炼提高自身能力,使学生对待学习能够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令每一位学子通过求学之路磨砺意志品质,为以后走入社会奠定基础。高校的学风建设是一项复杂多样的系统工程,与整体的社会人文环境以及高校的每一位学生、任课教师、管理人员息息相关,我们必须在充分认识高校学风建设复杂性以及合理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来准确把握大学辅导员在学风建设中的角色定位,并以此为落脚点与出发点来进行工作策略的探索。
一、准确把握高校学风建设的复杂性
高校学风建设的工作方向与宏观着手点每所大学基本上都能达成共识,但落实到具体的工作方式则大不相同,因为不同高校的学风建设都以各自高校的实际情况为背景,不同的高校有着不同的学风特点,从这一角度来考量,我们便不难发现学风建设的复杂性,为了切实理解学风建设的复杂性,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影响学风建设的因素。影响学风建设的因素笔者认为主要有:学生因素、教学因素、管理因素、社会因素四个方面。
(一)学生因素
大学学习生活与高中完全不同,大学的学习讲求以“自觉”为核心的主动学习,要求学生主动探寻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大学学习生活的学习方法。大学的上课时间不像高中安排的那样紧密,大学每天上完课后学生会有很多自己的课余时间,同时教师课堂上的授课内容并不能详尽说明专业领域内的所有相关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后必须主动拓展学习,在掌握老师教授的基本内容以外,还要进行知识上的扩展与深化,自觉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自习”来巩固所学内容。此外,大学学生很多都是第一次离开家乡,远赴外地求学,身边缺少了父母亲人的叮咛与照顾,很多生活、学习上的压力和困难都需要自己承担并解决,同时学习环境与高中相比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我掌控学习环境的机会比高中多了很多,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有勤劳刻苦、乐观向上、不畏挫折、抵御诱惑的意志品质来保障自身能够更好地面对大学的学习与日常生活。
(二)教学因素
大学学习有了“专业”这一概念,一所学校内不同的学生学习着不同的专业知识,不同专业的老师讲授着各自专业领域内的专业内容,这点与高中相比差别很大,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兴趣,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与课堂氛围。但目前很多教师在教学手法上较为单一,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大学教师还承担着科研的压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合理分配有限的精力,平衡好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除此之外,大学教师对学生日常学习的管理也与高中有很大不同,很多情况下并不像高中那样有着严格的督促与教导,这就需要教师针对大学的学习环境,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学习管理要求。
高校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现状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高校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现状,然后提出了高校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制度资源建设策略,包括确立高校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整体框架及总体目标、制定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机制的总章程、学术委员会机构的设置等。
关键词:高校;学术道德;学风建设;制度资源建设
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是高校教学与科研、创新与服务的基础保障[1]。优良的学术道德和学风环境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能够引导科研人员恪守职业伦理和道德,规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诚实守信[2]。当前高校仍普遍存在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不够到位的现象,具体表现在部分高校大学生和教师对学术道德认知不清;部分高校大学生和教师存在学术不端和学术不当行为;部分高校对本校出现的教师学术不端行为采取隐瞒的方式或冷处理的方式,即使处理也存在宽、松、软现象[3-4]。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历来重视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并结合实际工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文件。1999年11月18日,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了《关于科技工作者行为准则的若干意见》。此后,教育部、科技部等相关部门又先后出台了多项促进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文件,初步形成了引导和规范科研学术活动的制度体系。同时,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科研组织提出了多项学术道德规范文件,国内多家理论期刊也联合起来共同倡导学术理论期刊工作者的科研自律。如2005年9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北京大学学报》《新华文摘》等70多家社会科学学术论文期刊主编,共同发起并制定了《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理论期刊工作者自律公约》。国内众多学者也展开了对反对浮躁学风、抵制学术腐败问题在学术领域的自觉研究。以上相关的制度体系旨在营造求真务实的学术氛围、规范科学研究与学术创新活动、引导和培育诚实守信的学习风气。在实践中,这些文件和指南确实在高校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中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成为高校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最重要的制度资源。
一、高校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现状
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门出台的文件和指南重在引导和倡议,高校在执行和运用这些文件的过程中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具体的措施和办法,同时,还要设立相应的机构以确保制度执行到位。通过对全国数十所重点高校有关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具体情况的了解与整理,以及利用学校官方网站进行查询,笔者发现我国一些高校如山东大学、吉林大学在学风建设方面制度相对健全,机构设置也比较全面,整体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机制比较完善。然而,除了少数高校机构设置较为完善外,多数高校在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具体概括为以下三种。第一,有些高校虽设有学术委员会的专项网站,但其内容中仅含有委员会的成员与有关的学术规范制度,对于委员会的组织机构职能并未进行详细设置,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形式化现象明显。同时一些高校学术委员会的专项网站中包含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相关内容,但整体情况却不尽如人意。第二,还有一些高校并未在学校网页设置有关学术委员会的相关内容,而是在各自学院中或是科学研究处设置学术委员会的相关内容,且这些高校都不曾设置与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相关的制度机构。第三,一些高校并未设置学术委员会的专项网站,而是在有关的信息公开网中包含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相关制度、机构等内容,但其设置大多停留在制度规范层面,有关切实执行方面仍存在一定漏洞。整体而言,我国高校的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高校的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都止于文件层面,因而高校对于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仍需要不断努力。
二、高校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制度资源建设策略
高校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进程中制度建设的当务之急在于将国家引导性的文件精神转化为契合具体实践的制度资源,系统规划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核心工作。第一,确立高校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整体框架及总体目标。高校应基于对国家部委相应文件精神的深刻理解,针对现存问题及预期发展方向确定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总体目标,同时制定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整体框架,设置符合本校的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体系,为实现高校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机制的构建奠定基础。第二,制定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机制的总章程。高校应将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体系以文件的形式确立下来,制定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机制的总章程,具体包括学校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总则、对高校师生学术行为的规定、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机构的设置、各项机构的权责和职能等,从而为整个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体系提供宏观方向和政策理论基石。第三,学术委员会组织机构的设置。高校应依据学术委员会总章程的规定,参考借鉴其他高校在学术委员会方面的机构设置,如设置校级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基层学术单位教授委员会等。而且一些高校在专门委员会中的设置相对详细,包含学术道德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学术评价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与人才引进委员会等,因此高校可在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设置符合本校学术委员会的组织机构,并对各委员会委员的选拔、换届、职能等进行明确的规定,要实际担负起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职责。第四,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相关制度的制定。高校对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制度的制定应参照教育部、科技部等国家政府部门的文件指示及科研机构的规范指南,制定出包含大学生学术行为规范、高校教师与科研人员学术行为规范、学术不端行为认定准则与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等一系列相关制度内容,从而保障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制度完善。同时各高校还应注意根据各自的办学要求,制定与其建设发展水平相应的促进科技与学术发展的规定或制度,并清理一些可能产生不端行为的不合理规定或要求。第五,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政策落实与组织运行。高校应依据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机制的总章程,在学术委员会相关组织机构的监管下,贯彻落实有关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制度文件,将制度落实与组织运行有效结合起来,以保障高校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良好发展。同时高校要加强制度的宣传教育力度,在本校的官方网站设置学术委员会的专项网页,将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相关组织机构与规章制度呈现出来,并对有关学术不端等行为进行公示,切实发挥指导监督作用。
大学生就业角度下高校学风建设
摘要: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和学风建设问题是高校进行教育工作过程当中两个非常重要的工作,是复杂的循序渐进的系统性工程,除了需要传承和积淀,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创新。文章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和“学风建设”两项工作之间的关系进行剖析,提出了将“就业指导”作为导向,同时强化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积极推进大学生的就业指导相关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学风建设
1大学生毕业生就业的现状
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高校、社会以及政府共同关注的焦点,随着大学毕业生的总量变大、幅度升高,就业难日渐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突出表现。在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当中,不仅经常发生以往经常发生的问题,还产生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因此,怎样培养是影响强、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来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已成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学风建设与就业工作是高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的工作,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1]。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的进程当中,注重学风建设,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增强学生的就业意识、对毕业生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工作有很重要的意义。
2“就业工作”与“学风建设”之间的关系
2.1二者目标具有目标一致性
高校就业工作包括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就业形势的指导,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职业理想,针对学生提出的一系列咨询问题进行解答、指导,最终目的是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2]。高校应重视并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将其作为但学生德育的重要部分之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职业观。学风建设指的是高校依据学风特点、目标及规律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组织和计划思想政治教育及综合的管理,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创新和探索科学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精神、规范学习纪律、完成实习考核,是融管理和德育为一体的系统性工程。学风会对教育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关系到毕业生的个人成长、成才和综合素质的养成。
高校学风建设及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摘要:高校建设是我国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积极探讨并解决高校发展当中的问题对于高校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目前,高校发展过程中,良好的学风建设能够有效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因此加强高校的学风建设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从高校学风建设的实际出发,对学风建设以及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行综合的探讨,目的是要找出学风建设当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绩效评价体系的全面性构建提出指导,从而扩大其在高校当中的服务作用。
关键词:高校;学风建设;绩效评价体系
0引言
现阶段,我国的高校数量和规模都在不断扩大,而从高校的具体发展来看,因为底蕴以及办学理念的差别,各个高校的学风建设呈现出了不同的局面。对目前的院校分析来看,名牌大学和一流院校的学风普遍较好,而在这种学习风气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等都比较强。相比一流院校,普通高校的学风要相对差一些,所以其成为了院校质量化发展中学风建设的重点对象。从学风建设的具体分析来看,需要构建相应的绩效评价体系,这样可以对学风建设的成果进行综合的判断。基于此,研究高校学风建设及其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学风建设的突出意义
从目前的具体分析来看,学风建设有两方面的突出意义:第一是学习风气影响学习环境,而学习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人们好的学习环境能够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说构建学习风气,实际上就是在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第二是学习风气会影响学生的基本学习态度。态度是学习效果提升的根本,如果没有态度,即使拥有惊人的智商,其成就终究达不到期望的结果。李白在“铁杵磨成针”的启发下端正学习态度,终成一代大家,而《伤仲永》当中的仲永,虽然天赋异禀,但是最终沦为众人,这些结果的出现,正是因为态度上的差异。建设良好的学风,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这对于学生来讲十分重要。
2绩效评价体系的作用
培育优良学风方法与路径探究
高校的学风建设对于营造健康积极、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于高质量人才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良好的学风能够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学校的教学和科研管理水平,推动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在高校落地落实。
一、高校学风建设背景
高校的学风建设事关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成败,事关学生培养质量的高低,是一所大学的立校之本,是衡量高校教学科研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也是实现高校高质量发展及推动“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举措。因此,培育新时代高校优良学风具有重要意义,也是高校推动“三全育人”,贯彻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宗旨的重要措施。
二、高校学风建设的价值
(一)理论价值。高校的学风建设不仅是高校发展改革、建设一流本科、建设一流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促使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培育优良的学风更是贯彻落实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关键环节。高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优良学风,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更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体现[1]。
(二)实际价值。高校的学风建设对高校内部治理、教学管理水平、师资水平、社团组织管理等有着重要影响。优良学风离不开高校顶层管理、教师教学、学工管理等方面的共同支持。努力形成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教师课堂积极引导、学生自觉参与的优良学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制度措施环境、管理环境和校园文化氛围等等,以培育优良学风为切入点,最终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三全育人”全新格局[2]。
三、国内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学生党支部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
摘要: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和学风建设两者相互渗透、互相促进、协同发展。目前,在高校学风建设的实际工作中,学生党支部建设与学风建设脱节,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和引领示范作用未能得到发挥。只有找到问题根源,采取有力措施,从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思想引领、先锋模范、规范管理、创新激励四个方面着手,才能有效推动高校学风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学生党支部;学风建设;作用
学风建设是评价一所高校办学理念的先进性、人才培养、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精神文明风貌、思想政治水平高低的重要体现,在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鼓励引导高素质大学生加入党组织,加强学生党员队伍的建设,不仅能够推进高校党建工作,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也发挥着重要作用[1]。作为高校党务工作者和教育教学的管理者、实践者,面对新挑战,必须顺应新形势,抓住主要矛盾,不断拓宽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将学风建设和党建工作齐抓共管,不断推进高校的改革发展。
1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重要性
1.1两者培养目标具有一致性
学风建设是学校通过办学理念、管理机制、人才培养模式等各方面的建设,帮助在校学生形成“积极乐观、不断进取、勤奋严谨、开拓创新”的学习风气,这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到一所高校教育和管理的各个方面,为此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才能逐步实现学风建设的不断完善。学生党支部的工作则是通过加强学生党组织的制度建设、丰富支部活动内容和形式、统一大学生党员思想、规范和引导学生党员形成优良作风等,不断提升高校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从而在高校学风建设中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使每一位学生党员都能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高校学风建设和学生党支部建设在建设内容、目标上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关乎到高校人才教育培养的质量,都是希望通过高校这一平台为社会培养更加全面、优质的人才,两者在培养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1.2两者都以思想政治教育为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