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大学晚会总结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声乐表演课程革新及实施
作者:李玲 单位:北京电子科技学院
音乐教育属于审美教育的范畴,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声乐教学与表演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融语言、音乐和情感于一体的综合性强的表演艺术。声乐教育中融入创新教育,使普通高校大学生了解声乐艺术的特点,掌握演唱的技巧和规律,并有助于学生在艺术意境中学会发现美、体悟美、创造美和传播美,全面提升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创新声乐表演艺术课程教学模式
目前,在普通高校从事声乐选修课教学的教师基本上毕业于音乐院校,他们经过多年对美声唱法、民族唱法的学习,在唱法、作品和舞台表演上形成了一套学院派声乐教学的路子。然而,随着普通高校90后大学生的增多,他们的成长背景和心理需求发生变化,导致其对音乐的理解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由于他们大多数对声乐的认知和喜爱程度不同,面对声音技巧训练、古典艺术歌曲赏析与演唱等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会感到教学内容枯燥乏味,从而渐渐失去原有的学习热情。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声乐表演艺术课程(以下简称声乐表演艺术课程),教师以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导,认真研究学生心理,准确把握学生特点,丰富教学内容,采用分类教学、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团队互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将艺术理论的知识性、声乐演唱的技巧性与青春活泼的时尚性融为一体,让学生能够交替参与演唱、创编、欣赏、思考四种艺术内容,②创造轻松、和谐又具有吸引力的学习氛围,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分类教学。普通高校学生的音乐素质不同,对声乐表演艺术课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如果课程教学内容是“一刀切”或者“齐步走”,部分学生可能表现出懈怠的情绪,课堂气氛容易沉闷,教学效果不佳。上课伊始,教师在全班学生中做课程调查问卷,详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认真归纳分析该班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例如,在讲解演唱方法时,将B-box、R&B、摇滚、Acappella、戏歌等新鲜元素引入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激情,塑造个性化的演唱风格。为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通过竞赛、展示、自荐等途径,选拔演唱优秀的学生进行重点指导,将其组成演唱组合或个人独唱,推荐参加校外演出。对演唱一般的学生采取鼓励式教学,选择难度适中的曲目,帮助学生树立演唱自信心,并鼓励他们将舞蹈、朗诵、曲艺、书画等特长与音乐有机联系起来,创编新颖的表演节目。此外,还设立课程理念标识、节目单、课程展板海报设计、晚会编导和晚会服务团队等项目,让艺术设计、统筹协调等方面突出的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多媒体与网络教学。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形象化、具体化,需借助多媒体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审美器官,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把他们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声乐表演艺术课程以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专业教材作为训练教材,教师按照教学进度在多媒体课件中嵌入练声曲音频片段,指导学生跟随光盘中富有律动感的练声曲进行热身准备和嗓音训练,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明显提高。课程在教务BB系统网络平台上开设作业与互评版块、声乐表演、流行趋势等主题论坛。在这里,学生录制和上传演唱曲目的音频作业,交流学习体会和表演经验,展示团队风采,教师在网络这一虚拟教学方式中能够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了解学生需求。
3.团队互学。德国音乐教育学家君特•克莱南认为,音乐课需用更多的小组活动和类似项目的活动加以替代,学生在思考、理解和合作中学习音乐,并不断加强“学生的自我”认知。声乐表演艺术课程实行50人小班教学,采用团队式和项目式管理模式,引入团队竞争机制。按照乔恩•卡岑巴赫的“团队管理”法则,全班学生自由结成学习团队,平均每队人数在10人以内,且不少于7人。团队中每名学生的专业背景不同,各有所长。他们以团队为单位参与课堂教学和课余训练,共同参与项目的策划、排练与表演,这样既克服了紧张羞怯心理,增强了团队协作精神,同时也巩固了音乐知识。
大学生人文能力视域下校园文化论文
一、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能力探析
(一)理工科大学生必备人文能力分析
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曾表示,衡量现代人才的标准是“健全的人格和优良的人文能力”。他说,无论什么学历,一两年时间就会被许多公司培养成为有工作能力有专业知识的人,而一个人的人文能力十年也培养不出来。那么,到底理工科大学生必须具备哪些方面的人文能力呢?我们认为主要包括:符合社会主流意识的道德评判和道德践行能力、良好的语言能力、较高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高雅的审美鉴赏能力、从容随和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优良的组织协调能力。
(二)理工科大学生人文能力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以及我国理工科大学过分看重大学生的专业素质的影响,致使我国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能力出现很多缺憾,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足。
在当下的大学生中也存在很多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较强的优秀者,但仍然有部分大学生往往只满足于书本和专业知识,致使创新意识受到严重禁锢,实践能力也被不断弱化。据2009年某项调查结果显示:理工科大学生在校参加科技实践活动的不足10%,参加社会实践和社区共建活动的不足20%,有75%的学生缺乏主动参与意识,有6%左右的大学生表示“没想过”或“不感兴趣”。
高职院校艺术团的作用解析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艺术团基本特征
1、才艺的零散性职业院校的学生才艺或特长很零碎,学技不精,更多的只是一种喜好。为迎合学生的喜好,发挥他们特长,导致职业院校的艺术团是个“大杂烩”。艺术团的下属部门也非常多,各部门大小不一,组织方式也不见相同。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艺术团就设了歌唱团、舞蹈团、器乐团、综合团等多个艺术分团,而全校不同专业的艺术活动小组就有二十多个。
2、表演水准的群众性高职院校大学生艺术团的水准有别于本科院校,特别是与一些有艺术特长生的一类院校,他们的合唱团,管弦乐团、舞蹈团在专业性、表演能力上都无可比拟。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艺术团中的歌唱团,学生刚进来时基本不识谱,没有发声方法,但乐感与声音条件不错;舞蹈团中的学生大多没有基本功与技巧,但协调性与形象不错。通过一到两年入团训练后,表演水准大多也只能是业余性、群众性的。
3、活动形式的多样性高职院校大学生艺术团成员的在校学习的特性决定了艺术团活动形式的多样性。他们更多是时间是接受其专业技能学习,而艺术团的学习与实践活动大多是通过课余时间进行的。这就要求艺术团的活动相对分散,要根据不同艺术社团的实际,科学安排各项训练、小组活动、演出与比赛,以满足艺术团内不同专业、艺术认知、表演水平学生的学习与素质提高需求。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艺术团的功能探析
大学生艺术团的活动在整体上体现特色性、针对性、协调性,呈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作为大学生社团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艺术团在繁荣校园文化、发挥育人功能、促进教学相长中具有多种功能。
1、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艺术活动是最活跃的部分,它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支撑点,直接影响到校园文化艺术的层次和品位。艺术团为广大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示的舞台,通过各项活动,吸引广大学生踊跃参加、积极展示,丰富了校园生活,营造了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大学生艺术团还通过比赛、演出等交流活动,向社会各界展示了大学生精神面貌和综合素质,为学校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学前教育声乐教学研究
【摘要】
塔里木大学学前教育专业面向新疆招生,其中少数民族同学占本专业总人数的百分之七十,他们入校时都没有进行专业考核,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很陌生,音乐知识,尤其是声乐知识几乎为零,这就增加了教学难度。笔者通过几年的声乐教学,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也找到了一些解决对策,本文将从塔里木大学学前教育声乐专业的现状与应对策略两方面入手,希望能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有所帮助与改善。
【关键词】
新疆;学前教育;声乐教学;现状;对策
一、塔里木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现状
(一)课时少,教学模式单一
塔里木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程安排是每学期12个教学周,每周两次课4个课时,分两学期进行,一年课时总计96个学时。每个教学班30-36人,教师采取集体教学模式,统一讲授声乐理论知识与发声技巧,统一教唱歌曲。在课堂45分钟的有效时间内,接受能力强的同学能领会声乐理论与声乐技巧,基础差的同学就需要再讲解再学习才能明白。学习能力参差不齐,集体教学模式不能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意愿,小组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每个学生学习的问题,但课时太少,教学时间不够。
高校声乐教学多元化教学方法浅谈
【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声乐教学得到了极佳的发展机遇。但大多数高校仍旧秉持着旧有的声乐教学模式,无法及时更新自身教学系统,因此无法与社会的发展需求接轨。面对多数高校单一的声乐教学模式,本文将与大家一起探讨高校声乐教学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校;声乐;多元化;教学方法
音乐行业中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便是声乐。同样的,声乐在多数高校的音乐专业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当然学好声乐也并非易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只将教学目标局限于帮助学生完成高校音乐专业的教学要求,还应不断更新自身声乐知识,与时俱进,促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声乐素养,将其打造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声乐人才。
一、时下高校声乐教学现状
我国高校的声乐教学在经历较长时期的完善之后,已经基本具备了较为科学的教学系统。但与时代相接轨尤为重要,世界各地的音乐都在不断更新,与时俱进成为了声乐教学发展的重要砝码和必需品。如今我国高校多数教师的声乐教学未能时刻跟进世界声乐的发展,以至于学生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仅能学到课本里的知识,而不能将声乐学习融入到世界音乐发展潮流之中,无法进行更进一步的声乐学习。当今声乐教学与社会多元化发展趋势不相协调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所制定的教学目标有所偏差。在我国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采用传统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界定,在教学过程中只片面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音乐知识,未对学生的发展道路加以规划,也并未关注学生声乐水平的差异,导致学生的发展失去个性、丧失自我。第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陈旧。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沿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将大量声乐知识和技能倾倒给学生,学生的学习成绩难以保证,同时学生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的主体性难以得到体现,如此便导致学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而不能够对声乐学习提起兴趣。第三,教师本身的音乐素养未达到要求。在大学任教期间,很多声乐教师都认为只要凭借自身掌握的声乐知识便能够游刃有余地进行授课,但事实并非如此,教师只有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深造才能够积累更为先进以及丰富的声乐知识,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加专业以及游刃有余地开展教学工作。第四,学校教学效果评估仍以量化为主。教师疏于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以及在原有教学中进行知识的拓展讲解,学生学习广而不精、会而不懂,学生的主体性难以体现,教学评估本身的作用也难以体现。
二、多元化教学理念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为了将多元化教学理念更好地融入于声乐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多元化教学意识,不断更新自身声乐教学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突破旧有的灌输式的声乐教学方法,学会根据不同学生的声乐学习水平来选择相应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对学生进行全面考察了解,并在原有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教学。教师可适时采取对话式教学、分组教学等先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力,促进学生勤学苦练,提高自身素质。在教学时,教师可营造温馨和谐、教学相长的声乐教学氛围,以求学生能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真正充分地吸收声乐知识以及声乐作品内在情感,及时向教师分享在声乐学习中所产生的感悟。此举不但可以将学生的闪光点显露出来,进而激发学生声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够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声乐学习状况,进行针对性教学。例如,教师在进行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学时,针对同一首歌的不同特点,学生的想法、思考等可能存在偏差,教师应鼓励学生踊跃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进而进行针对化教学,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风格。同时教师在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可以对班级内部学生的声乐水平进行实际考察。等到对学生的声乐水平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之后,就可以按照水平、性格等划分不同小组,并为组内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教师可以最大化利用小组的形式进行教学,比如可以利用小组的形式收发作业,分配任务;还可以要求学生按照小组的形式进行课前预习,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做到每组成员都能够及时跟进教师的声乐教学。如此一来,自然而然会形成组内互帮互助、组间互相竞争的氛围。这种氛围对促进班级整体发展意义重大。小组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有针对性地补齐各个小组成员的短板。而在教学的不断磨合中,教师能够清晰地了解小组中各成员的差异化声乐学习方式以及各自独特的嗓音条件,方便对学生们的声乐学习特点进行总结分析,以求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进行针对化教学。同时,教师在布置声乐作业的时候可以按照各个小组的声乐学习水平安排不同难度层级的声乐作业,以求能够让学生稳步提升自身的声乐素养。必不可少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小组所提出的问题以及遇到的困难要耐心细致地加以讲解和解决,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夯实声乐学习基础,而且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声乐学习兴趣,师生之间的情谊也会进一步深化,教师进行更进一步的教学时也就能更加便捷和具有针对性。
大学生情绪管理方法探究
1.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加强情绪管理方面的教育
大学生情绪问题的出现给学校、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必须采取有效手段加强对大学生情绪管理的教育,切实提升大学生情绪调节与自我管理的水平,确保大学生顺利的学习、成长和发展。其中,如何营造和维持良好的校园氛围、班级氛围、集体氛围,传播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情绪观,应该成为大学校方与教师重点思考的课题。要立足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根据大学生情绪问题的种类、特点和突出问题,制定校园氛围塑造的策略。
比如,第一,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把大学生主要的时间和精力吸引到学习上来。相关理论表明,当大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及相关活动上面的时候,大学生的不良情绪与消极心理可以得到很好的缓解和调试。所以,教师要制定更加周密、完善和具备吸引力的教学方案,引导大学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不断提升大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好的学习情绪成为大学生情绪的主导力量。第二,要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外活动来引导和谐、健康的气氛,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意识、自我调控能力等。
2.大学生要合理调节自我情绪,加强自身情绪的有效管理
对于大学生自己而言,情绪的管理和控制极为重要,不仅关系到自身心理状态的稳定,而且与平时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大学生要对自我情绪加强管理、控制和调节,通过多重途径来塑造良好的情绪,提升自己的积极情绪与正能量。一种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情绪能够激励大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日常学习、社会实践与人际交往中去,能够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大学生不断进步;反之,消极、懈怠甚至负面的情绪一旦左右了大学生,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受到影响,平时的正常学习、生活、实践活动、人际交往等必然出现不良的反应。所以,大学生一方面要认识到自我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学会更好的管理自己的情绪,保持积极、正面的情绪,确保自己的情绪处于可控的范围内。如,当自己情绪低迷、懈怠甚至消极的时候,可以选择以各类社会交往活动、集体实践活动等方式来进行转移,转化消极的情绪与心理状态。可以通过参与集体的体育活动让自己大汗淋漓,可以消除心理与情绪的负面因素;也可以通过聆听音乐会和观看校园晚会等活动来解放自己的思维,从而冲散负面的情绪;此外,大学生也可以与同学、朋友之间的交流、沟通的方法来宣泄不良情况,从而更快的走出负面情绪的阴霾。总之,当大学生自己出现了负面、消极情绪的时候,切忌沉默的“忍受”,而是要积极的自我调节,进行情绪的转移、宣泄和爆发,让消极、不良情绪尽快“散去”,让积极、正面的情绪尽快“到来”。
3.教师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以情感沟通提升情绪管理效果
情绪管理可以归结到心理辅导的范畴,大学教师要在其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平时,在课堂与生活中,教师都要善于察言观色,通过观察、沟通、倾听的办法来了解和掌握大学生情绪的走向。当发现大学生被不良情绪困扰的时候,要积极对学生开展心理辅导,以情感沟通、感化的办法来帮助学生们排除负面情绪,尽快恢复良好的状态。例如,教师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帮助学生们融入到集体生活中来,从而汇聚更多的积极情绪因子,让每位学生都处于融洽的团队氛围中,从而不受负面情绪的影响。在课外一起参与集体活动,共同获得快乐的正能量。教师要做大学生的“良师益友”,通过情感沟通和感化的策略来帮助大学生掌握自我情绪管理的办法,同时更好的引导他们不断的提升积极情绪与心理素质。
实践型毕业论文改革探索
摘要:实践型毕业论文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也是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途径之一。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英语专业在2018届毕业生中试点开展了以社会实践报告和翻译实践报告为主的实践型毕业论文改革探索,效果良好。最后分析了实践型毕业论文推广的可行性和对指导教师的要求,以期抛砖引玉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总体质量。
关键词:实践型毕业论文;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
0引言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始终秉持“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的办学定位,坚持开拓应用型高校特色发展道路。英语专业根据学校定位,思索上海本地和周边地区对英语类人才的需求,以上海市属高校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的建设要求为参照,旨在培养职业特色鲜明、岗位适应能力强的应用型英语人才。应用型本科注重理论和实践、实习、实训的密切结合,尤其强调实践教学的比重和实效。“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程、课程设计、课程论文、学年论文、专业技能训练、毕业论文(设计)、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体系应当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为主线,根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能力需求进行构建。需要构建从课内系统、综合性的实践技能训练,到课外的开放实验、贯穿校内学习全过程的专业素质训练和校外实习实训相结合的培养体系。”[1]作为实践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毕业论文(设计)如何摆脱传统的理论性课题的窠臼,做到和企业生产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和工作实践相结合、和项目相结合,是各个应用型本科专业都要着手解决的问题,也是应用型英语专业探索尝试的一项重要内容。
1问题的提出
针对本科毕业论文的诟病由来已久,本科毕业论文该不该取消的辩论也时有发生。虽然学术界鲜有大张旗鼓支持取消本科毕业论文的观点,但是持有区别对待态度的学者却不乏其人,比如,“本科毕业论文不应‘一刀切’,要根据学校的定位、专业特点加以区分”[2]“是否取消本科毕业论文,应该根据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专业的特点做出合适的选择,而不应该一刀切地都写毕业论文或者全部取消毕业论文。”[3]反对取消的学者则认为“取消本科毕业论文,就等于干脆取消了对本科教育质量的综合考核,连教育质量如何我们都无从测量和判断了。退一步讲,就算本科毕业论文是一门课程,也不能因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而取消。”[4]“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是对学生专业学习情况的综合检验,也是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全面锻炼,还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能力、自我学习能力、文献检索能力等。”[3]基于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取消本科毕业论文显然不符合人才培养的需要,更不利于本科各个专业的发展。《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中强调“要全面落实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我们要思索的是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提升本科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和水平。英语专业2016—2017学年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本科专业自主评估,在上海市教育评估院2017年4月出具的本科专业评估达标报告中肯定了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规范性,同时也指出“论文选题多为自选,几乎没有来自科研项目的课题,来自生产实际的课题也很少”。针对这种反馈,结合应用型本科专业对实践能力的突出要求,英语专业积极探索如何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框架下进行论文改革,试点推进和英语专业的培养计划相吻合的实践类论文。
2英语专业实践型毕业论文改革尝试
音乐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摘要]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多元文化教育中的重要领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逐步完善的大背景下,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文章以部分地区理工科院校为研究对象,以大学音乐教学现状为切入点,首先论述多元化大学音乐教育的意义;然后调研理工科大学音乐教学现状并分析出影响音乐教育的因素;最后论述更新教学观念、加强师资建设、深化教学改革三大方面,提出了改进理工科院校音乐教学模式的具体创新措施。
[关键词]
多元文化 理工科院校 音乐教育 教学模式
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重要时期,各行各业对用人标准提高了要求,多元文化教育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指引了发展方向,通过在理工科院校开展多元化音乐教学,开阔学生文化视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一、多元化音乐教育的概念和音乐教育的意义
多元文化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1988年春天斯坦福大学的课程改革是这场文化革命的开端。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向世界人民传播音乐文化,展示音乐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发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理工科音乐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开阔眼界,拓展知识面。音乐教育不仅仅是艺术教育,它可以缓解压力、抚慰心灵,大学的音乐教育从品德、文化、专业、心理、身体等多方面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音乐教育所体现出的艺术的真实性、概括性、鲜明性、直观性、关联性等特征可以使大学生更深一步地了解社会。音乐教育中的历史传承性,是大学生解读历史、了解民族、领悟传统文化和多彩民间艺术的有力文化支持。音乐教育中的感染力和审美性,能让大学生受到高尚品德的陶冶和熏陶,让他们能够理解丑恶和美丽、高尚与鄙陋,使他们增加对美的认识,激发他们的艺术潜能。二、理工科大学音乐教育现状的调查及分析目前国内外专门针对理工科院校开展的音乐教学的研究很少,师范类院校大多是单纯研究音乐教育,普通院校基本上正在大力拓展素质教育,关于理工类院校音乐教学模式或音乐文化教育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研究,如吴非《针对理工类院校音乐教学的几点思考》、李博澜《江苏省工科院校音乐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李健《河北省理工科院校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研究》、陈慧玲《我国理工科院校公共音乐教育现状研究》等论文为本文的研究和分析提供了参考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