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团活总结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大学团活总结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大学团活总结

温泉与高铁产业链工作总结与计划

为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工作相关部署,结合温泉旅游度假区发展实际,促进优势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发展,现将今年温泉与高铁产业链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组织领导

成立了市高铁新区建设和温泉项目整合领导小组,制定了高铁新区建设和温泉项目整合工作方案,成立专班队伍,由市委常委统战部长程剑牵头抓此项工作,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五个工作组,即温泉整合工作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申报筹备工作组,产业招商服务工作组,迎宾大道提升工作组,高铁新区建设工作组。负责落实领导小组工作部署,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会商调度。制定了2020年主要工作任务和责任清单,2020年温泉重点攻坚项目。

二、建立产业联盟

龙头企业

骨干企业

2020年重大攻坚项目

阅读全文

材料现代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摘要: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围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及“新工科”建设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总体要求,在课程定位、教学理念、教材建设、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通过开展人才培养全流程推进课程建设试点,有效提升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关键词: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工程实践能力;本科毕业设计

为适应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及“新工科”建设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总体要求,围绕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通过建设与优化课程体系、改革创新教学内容及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等举措,在构建与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强化与拓展实践教学,以及本科生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方面取得了成效。其中,以强化实践教学为特色的材料现代研究方法课程建设,较好地展现了专业的教学改革思路。

一、教学改革思路和目标

2005年以前,在东北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实践中,存在一些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学问题:部分专业课教材内容与专业科研工作脱节;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动手能力不强;课程考核评价形式单一,学生学习热情不高。此外,由于没有在本科阶段开设材料分析测试类专业课程,学生在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这对毕业后从事专业科研及技术工作造成了不利影响。对专业课课程体系进行适时调整与优化,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与完善是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这需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设置新的课程。基于以上原因,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自2006年起新设了专业必修课“材料现代研究方法”。教学团队坚持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引,突出专业特色,强化实践教学,在课程定位、教学理念、教材建设、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探索,目的是摸索一套符合现代教育规律及新时期工科人才培养特点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与运行机制。

二、教学改革实践

经过12个教学周期的实践,材料现代研究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累计听课人数逾1500人次。课程有效解决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本科生实践科研能力不足的问题,为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打下了基础,对学生毕业后从事科学研究及技术开发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阅读全文

生物3D打印技术综述

摘要:3D生物打印是当前快速成型发展具有前景的领域之一,是融合生物学、材料学、制造学、生命科学为一体的交叉技术。该技术在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方面迅速发展,使打印组织器官成为可能。该篇文章对生物打印技术方法分为DBB、EBB、LBB三类进行概述,总结了生物打印的发展现状,介绍了生物打印技术的前沿:多材料打印及4D打印。

关键词:3D打印;生物打印技术方法;多材料打印;4D打印;组织工程

0前言

20世纪末,面对消费者需求日益主体化、个性化和多样化以及全球市场的激烈竞争,工业化国家开始不遗余力地开发先进的制造技术,快速成型制造技术(RapidPrototyping&Manufacturing,RP&M)应运而生。3D打印技术作为快速成型的主要实现形式,区别于传统的车、磨、刨、铣、削等减材制造工艺,它是利用计算机建模数据对材料进行叠层累加从而生成三维产品,故称之为增材制造,具有设计空间无限、成型时间短、材料利用率高等诸多优点。随着新科技、新材料、新创意的出现,3D打印技术在生活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被广泛应用于设计、汽车、医疗、建筑、时尚等领域。通常,应用于医疗领域的3D打印被广泛称为生物打印。生物打印(Bioprinting)指将生物材料元素融入3D打印技术,是一个新型快速成型制造研究领域,强调运用组织工程(tissueengineering)和再生医学(regenerativemedicine)[1]制造出合适的组织、器官的替代品,并以此解决人类生命健康的问题。器官损伤治疗常常因为供体不足或不满足患者个性化定制的需求而耽误,体外制造活性组织也成了科研工作者不断追求的目标[1]。创造丢失或功能损害的组织和器官,使其具备正常组织和器官的机构和功能一直是世界难题。生物材料与3D打印机技术的结合使活性组织器官的制造成为可能,目前为止,已经开发了各种3D生物打印技术和系统,研究用于组织和器官的再生或替换的新治疗方法[2]。在本文中,将生物打印技术分为液滴式、挤出式、激光辅助式三类分别进行概述,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部分打印技术前沿:多材料打印、4D打印,在文章结尾处,做出小结和分析未来的发展趋势。

1生物打印技术

1.1液滴式打印(droplet-basedbioprinting,DBB)

液滴式生物打印机是最传统、目前运用最广泛的一种生物打印技术。液滴式生物打印是利用压电效应(piezoelectric),热(thermal),或者气压(pneumatic)将生物墨水分解成液滴状,这些滴液带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动能在指定路线下连续准确地滴落在平台,见图1。目前,液滴式生物打印技术发展成熟,基于DBB成型技术的形式也有很多种,其中以喷射成型(polyjet)为主的技术应用较为广泛。喷射成型技术在打印时,以超薄层的状态将生物材料一层一层地喷射到构建托盘上,直至部件制作完成。该技术常用的材料有海藻酸、壳聚糖、明胶、Tangoplus系列材料等,其中,因Tangoplus系列材料打印的成型件与硅橡胶相似,具有柔韧度,而被用于打印软体机器人,营造人—机共融性。哈佛大学研究人员正是利用这种特性打印了跳跃机器人的主体部分[3]。这种液滴式的生物打印的液滴直径在最理想的时候可以达到10~60μm,具有高分辨率,高精度,高细胞存活率,设备成本较低,打印速度较快[4]。但是,该技术局限性也十分明显,若使用黏性较高或成纤维状的生物墨水(比如,胶原蛋白),易造成打印头堵塞而影响成型。若使用黏性较低的生物墨水,则不能达到良好的力学性能,在有性能要求下需使用混合打印。这些缺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液滴式打印的发展,因此,解决液滴单元之间的黏合度问题可以扩大液滴式生物打印材料的适用范围,从而有效促进该打印方式的发展。

阅读全文

增强工程教学能力探究

作者:王雨虹 张国军 马玉芳 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

近几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大赛、“飞思卡尔”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以及各类组织、企业举行的科技竞赛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投入其中乐此不疲。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2003年学院开始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电子设计大赛等科技竞赛,最初参与的学生不足10人,随着优异成绩的不断取得和第二课堂活动的深入开展,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积极性空前高涨,2011年我院有17支队伍参加了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取得了骄人战绩。电子类设计大赛具有实用性强、综合性高、技术水平发挥余地大的特点,以全国电子设计大赛为例,近几届竞赛题目可分为7大类,即电源类、信号源类、无线电类、仪器仪表类、数据采集与处理类、控制类和放大器类,涉及电气信息类专业的课程达6门以上,实践课程达4门以上[2]。学生要想在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一段时间的知识储备和实践动手的演练,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教师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竞赛为高校青年教师提供了最直接、最便利的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机会。

对于各类竞赛的指导,如果指导教师有比较宽的知识面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指导起来会得心应手。但对于广大的青年教师来说,知识不可能面面精通,个别领域的知识欠缺,缺少整体电子系统的设计经验和工程实践经验,指导学生略显力不从心。这也是很多青年教师畏惧参与各类竞赛指导的主要原因之一。笔者曾经指导学生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一些科技竞赛和2011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从招募队员、制定培养方案,到组织培训、参加各类竞赛,每一个环节都让我们这些青年指导教师感到受益匪浅,不但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教学能力、沟通能力等多方面能力也得到了质的飞跃。

(1)有助于青年教师建立综合知识体系,提高综合设计能力为使学生的创新活动成为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同时又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创新教学的不同要求,笔者所在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开展了分层次的动态创新教学,依据学生的能力不同,成立了入门团队、提高团队、竞赛团队和科研团队。在入门团队和提高团队的培训中,我们采用实践动手为主、理论讲授为辅的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针对性培训,从常用仪表和元器件的典型应用入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最终让学生能够完成电子电路和控制系统的综合设计。对于青年教师来说,这个过程是一个温故知新、查缺补漏的学习过程,不但使原有专业基础知识系统化,也和学生一起对单片机、Pro-teus、AltiumDesigner等相关知识进行了补充和学习。此外,高水平的电子类竞赛涉及内容广,在强调基础的同时,也反映了电子技术的先进水平,鼓励对新技术、新器件的应用,对各类大赛历年试题的归纳、总结和分析也是一个难得的充电机会,可以了解和关注电子技术发展的前沿。因此,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和竞赛可以培养广大青年教师电子系统的综合设计能力,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提高了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为今后的教学和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有助于青年教师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问题,我们一直提倡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很多问题需要师生共同努力解决。有时候为了找到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我们需要大量的调试、查错,也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或请教经验丰富的人,这无形中培养了指导教师查找资料的能力和表达沟通的能力,也有利于青年教师对基础知识和常用仪器设备的进一步全面掌握,更有利于培养我们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有利于培养青年教师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针对竞赛团队,我们开展了大量的实战性培训,提出一个设计要求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方案讨论,提出多种设计方案并进行仿真,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出实物,再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交流,总结各种方案的成败及自身收获,这个过程要求青年教师全程参与。通过这种相互启发思路、相互交流和在实践中学习的方法,使学生真正的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进而提高创新能力。在与学生展开讨论过程中,也激发了指导教师自主思考、学习和动手实践的动力,有助于指导教师,尤其是工程实践经验欠丰富的青年指导教师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4)有助于青年教师提高动手能力和教学水平在创新团队培训和指导学生科技竞赛时,我们一是制定严格的青年教师管理制度和考核标准,二是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热衷于学生学术活动指导的老教师开展“传帮带”,三是要求青年教师和学生一起动手做,鼓励青年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用最短的时间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这样使书本上“死”的知识变成了实践中“活”的经验,这些经验可以成为课堂中一个个生动的例子,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此外,参与学生科技竞赛指导,也让青年指导教师对所讲授的课程有了新认识、新想法,有利于实施科学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的教学内容,注重新知识、新技术的引入,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专业发展动态,提高指导教师的教学能力。

阅读全文

高校诚信教育策略综述2篇

第一篇

一、大学生诚信状况及成因分析

目前大学生在诚信方面存在着“理论上高认同和行动上低实践”的“两层皮”现象。一方面,绝大多数大学生在观念上认同“诚实守信是人人应当具有的美德,是和谐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道德基石”;在诚信与不诚信两难境地中,会有一定的心理斗争过程;而出现过不诚信行为的大学生中,很多人都有惭愧、内疚甚至后悔的心理。另一方面,生活中大学生不诚信的行为非常普遍:从迟到、旷课、作弊、替考,到骗取贫困补助、毕业资料造假、恶意不还贷款等。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大学生这种尴尬的诚信状况呢?大学生处于人格和思想都趋于定型的关键时期。他们从小到大所接受的诚信教育,与现实生活经历中种种不诚信状况不断发生着矛盾冲突,导致他们对其产生了怀疑和动摇;家庭教育中过多关心成绩、荣誉等“硬性指标”,加之“老实人吃亏”的观念,不断地弱化着大学生对诚信的执着;而作为实施教育的专职机构———高校,在诚信教育方面的力度不够,形式单一,浮于其表,再加上对诚信的监督评价和奖励机制不够健全,导致坚持诚信的大学生们在各种竞争中难以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等,这些都很容易让他们迷失方向,最终在诚信和利益冲突的情况下,为了个人利益而放弃诚信。

二、诚信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义不容辞的职责

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更是高校素质教育义不容辞的职责。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第九条明确规定:“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为达到这一目标,高校诚信教育必须落实到细微,落实到实践,走出宣传栏、标语牌,走出演讲比赛、征文比赛,走进课堂,贯穿到所有学科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各科的课程建设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大学生非常喜欢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这门课程的教学蕴含着许多实施诚信教育的契机,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实践,使之成为一个诚信教育的良好平台,并为其他课程建设中实施诚信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三、课程建设中的诚信教育构建

与其他课程建设内容一样,体育与健康课程建设的内容包括教学环境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方法手段建设、考评体系建设等多个方面,我们的诚信素质教育,需要渗透到每一个建设环节中,形成互动的、连贯的、完整的过程体系。

阅读全文

校史档案对文化育人路径研究

摘要:校史档案是高校重要资源,记录高校发展、传承大学精神,是高校思政工作的思想库。通过校史档案,助力校园文化育人,培养师生内驱力,校史档案者牢记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不断完善和丰富馆藏资源,加强档案编研与宣传,讲好校史故事,弘扬学校精神,通过史料档案、先进事迹等,从创校前辈身上汲取信仰之魂,助力学子成才,寻找学习、工作的动力,增强高校学子与母校的情感。

关键词:档案;校史馆;文化;育人

强调:“档案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经验得以总结,规律得以认识,历史得以延续,各项事业得以发展,都离不开档案。”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从档案所承载的历史记忆中寻找资政育人方法。高校校史传承着大学精神、映照着大学文化,是文化育人的重要手段。高校校史以其鲜明的时代印记,丰富的精神内涵,众多的人物形象以及呈现各异的物质形态,孕育着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凝结了每一所高校办学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精神、物质和制度文化。校史档案是高校重要资源,记录高校发展、传承大学精神,是高校思政工作的思想库。校史馆,即学校历史陈列馆、展览馆、博物馆,是档案功能的进一步延伸,是由有价值的文字、图表和声像等学校历史与现代的丰富资料要素建设而成,被看做是学校的活档案。通过校史档案,助力校园文化育人,培养师生内驱力,通过史料档案、先进事迹等,从创校前辈身上汲取信仰之魂,助力学子成才,寻找学习、工作的动力,增强高校学子与母校的情感。

一、学校校史档案建设情况

上海商学院始建于1950年成立的中央税务学校华东分校,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亟需培养华东地区税务干部,上海商学院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应运而生,70年来校名几经更迭,多次租借校舍,经历多次搬迁,可谓白手起家、艰辛办学。70年来,培养了数以万计税务干部,商界精英。1.馆藏档案情况。笔者大学的校史档案经历了学校几经搬迁以及特殊历史时期的损毁,不同于其他高校的是,根据《上海市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细则》要求,该校是唯一一家列入《上海市档案馆接收档案单位名录》的高校。1994年,学校也曾向上海市档案馆移交1950-1968年期间形成的档案400余卷,分别是中央税务学校华东分校、华东财政学校、财政部上海财政贸易干部学校、部分上海市财政贸易干部学校时期的档案。2014年再次向上海市档案馆移交档案1000余卷,1994年移交的早期档案436卷由于时间比较久远并没有留下数字化副本,这使得在获取校史档案、开展校史研究时不能第一时间获取信息,学校档案人员曾多次赴上海市档案局调取档案,丰富馆藏。2.校史馆建设基础。学校历来重视校史工作,为充分展现学校办学历史,2010年,学校成立六十华诞,同时也是校史展馆正式落成开馆,一个对师生员工进行“知校、爱校、荣校”教育的固定场所。校史馆按时间为序,以学校建设、改革、发展各阶段中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杰出人物、珍藏档案等为题材,以源远流长、历任领导、教学科研、师资队伍、校友撷英、校企合作、国际交流、魅力校园、党建新风、人文激情为布展构架,辅以实物展品和多媒体展屏,通过详实的文字、丰富的照片、直观的图表和珍贵的实物全面展示学校各个时期的史实和学校的发展成果。展馆建筑面积200平方米,展出照片300余幅,实物100余件,校庆宣传片《六十甲子》一部。2014年又在原有校史馆基础上建立网上校史馆,该网上展厅对学校办学历史、师生风貌、校园环境等进行全方面展示,参观者可以更迅速、更快捷的浏览和查看,迎合参观者心理需求特点,从而搭建更直观的校史档案资源共享平台,更具现代感和教育效果,从而扩大高校本身的自我影响力。3.校史馆新馆建设情况。2020年,学校建校70周年,同时又将迎来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学校决定在60周年校史馆和网上校史馆基础上新建反映70年来办学历史的校史馆新馆。提前一年关于征集校史实物、资料的通知,征集范围为学校建校以来中央税务学校华东分校、华东财政学校、财政部上海财政干部学校、上海市财政贸易干部学校、上海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商学院等各时期的重要相关史料,共征集到新老照片100余幅,实物50余件,并对照片中的历史人物进行详细的介绍,让照片中的人物形象丰满鲜活起来,梳理出的线索脉络有效推进后期相关材料的收集。结合利用现存校史档案,生动丰富的史料及实物揭示学校变迁和发展,体现学校优良办学传统,总结办学的经验和成果,荟萃凝聚几代人的辛勤耕耘的智慧和汗水,挖掘其中丰富的大学精神的内涵,良好体现出“盛世修志,校史为鉴”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通过展示学校创始人的故事,以及和学校的创建故事,让学子们心生敬畏,激励他们励志成才。一个个名字,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一段段文字共同见证了学校70年沧桑风雨路,更展示学校在新中国成立后,在改革开放后给创造奇迹的上商人不断铺就的成功之路。展现新中国初创时期学校急国家之所需,急人民之所急,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建设,服务国家和社会;坚守传播创造新知,展现办学治校理念,引领社会进步,增进民生福祉,厚植家国情怀。对内,它可以缅怀历史,励志育人,繁荣校园文化,联系校友;对外,可以宣传学校,对外交流。涵盖教学、育人、科研、服务社会等诸多方面,内容生动、详实记录了学校的领导者与教职工们为教育事业努力拼搏的创业精神。校史馆的建设能够利用现存档案,挖掘其中丰富的大学精神的内涵。讴歌先驱,激励当代,垂范未来。通过旧物、照片、音频声像和文本描述相结合,采取现代电子技术如数字翻页、电子留言签名、电子查询等,进行VR多媒体、全时空三维或多维呈现。展馆建筑面积扩大到300平方米,展出照片400余幅,实物150余件(新增不少历史实物和现代实物)。

二、校史档案助力文化育人路径分析

我国高校校史档案有的在战火中丢失,有的在特殊历史时期损毁,有的还未被很好挖掘利用,有的流于民间,做好校史专题档案库的建立是传承和夯实高校校史档案文化育人和为学术研究提供高质量知识服务的资源基础。馆藏档案,记录着学校的发展变迁,凝聚着学校厚重的文化传统与精神内涵,承载着学校历史记忆。校史档案部门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完善档案资源,做活、用活档案资源,以校史档案为载体,以文化人、以史育人,笔者结合校史馆建设情况提出如下路径。1.建立校史专题数字化档案库收集校史档案目的在于查阅和使用。传统手工检索已经不能满足大数据时代的需要,校史档案也应建设数字化档案库才可以让查询更方便,调卷更快捷。校史档案部门可以把馆藏档案中的实物、声像材料、录音资料、纸质类文本、书刊等通过现代信息化手段转化为可利用的电子文件材料,并使用档案目录检索规则编制索引目录,在大容量存储介质上保存虚拟校史档案资源库。一是要加强对现有校史档案的保护和梳理,建立校史专题数字化档案库,好多校史档案由于年代久远没有数字化备份或不易保存,还有一些实物档案如旧印章、旧钢印、历史代表文本如各个历史时期的记录本、信封、纪念册等,需要更新数字化副本或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保存下来,为日后提供更多的资料支撑;二是深入挖掘梳理校史档案。加强校史研究队伍,定期梳理校史沿革、机构改革史、组织史、二级院系史、校级和二级机构领导名录、非常设机构名录、科研机构名录、教学成果名录、历年学科专业名录等校史研究成果,助力学校文化育人,深化校史研究成果;三是校史专题数字化档案库,相比较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存储量大,查询便捷、拷贝迅速等优点,是改进和提高校史档案管理方式的优质选择。固然,要实现校史专题数字化档案库的存储和完善需要花很多时间调研、形成方案,联合信息管理部门、研发相关信息平台,可以以时间为顺序或以数字化载体为顺序依次分批开展校史档案数字化工作,逐步完成数字化校史档案库建设。2.完善学生档案资源,传承立德树人文化构建学校立德树人文化传承重要载体,构建人才培养过程中全覆盖的档案资源体系,以“一人一事一卷宗”为原则,涵盖录取、入学登记、教学、科创实践等自招生到毕业全过程档案。摒弃传统档案管理方式,除了做好教学、科研等传统类档案管理,拓宽档案资源覆盖面,增设二级学院类档案,面向各院系收集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各类材料。顺应学校发展趋势,细化学生类档案归档范围,加大对各二级院系承办各类大型活动中材料的收集,如新生入学、毕业典礼纪念品、入学手册、二级院徽及释义;如学生社团、学生活动中材料的收集:海报、道具、社团旗帜、奖状奖杯等。对于兄弟职能部门举办的重大活动及时应收尽收,注重材料的收集,保存传承承载学生青春回忆和美好心愿的“时光囊”,期待学生返校重启校园回忆。3.编研校史档案文化产品,做活档案育人资源校史档案部门注重档案文化产品的编研,将“死档案”变成“活档案”,传承学校文脉,躬身兰台,默默耕耘,以档案史料为基础,以编研载体为呈现,该校近年来整理、出版一系列档案编研成果:多本年鉴、校史沿革、组织史、校史读本、各时期校友名录等。这些书籍、资料为校史研究、展览宣传、画册制作等提供了重要的素材支撑,让“沉睡”在档案文献中的历史变得鲜活生动。如近年完成的《我们共同走过八年》及《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校友名录》,展现了学校示范性高职时期前辈们艰辛建设新校区、肩负使命、弦歌不辍的悲壮感人的历史,商职院时期全日制和成人教育近200个班级共6000余人,激励着学校师生坚守信念,传承和守护上商精神;如收集编纂《上海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校友名录》,共梳理财贸管理干部学院时期50余个学历班,40余个专业证书班,90余个岗位培训、政治轮训、继续教育班校友共计12000多名;大部分校友已经走上了局级干部的领导岗位,或政府官员,或上海商界著名商人、企业家。做好这些校友的信息资料、照片的汇总,有助于学校历史记忆传承和校友工作的有序发展,从而更好地宣传档案工作。展示和宣传学校的办学历史与师生风采,强化上商学子“荣校爱校”的情感和价值认同,厚植了家国情怀。4.建立“媒体报道专题档案”笔者在校史馆建设中认识到,档案馆内部史料基本是学校内部产生,都是自我评价的材料,而媒体报道档案能够准确完整的反映事件的全貌,对整个事件有一个概览,而且是经得起验证的,是经过社会媒体依据学校提供的材料线索和校内提供的材料支撑整合而成,更加客观和经得起推敲。在该校校史馆建设过程中征集到一张1950年1月人民日报刊发的关于中央税务学校华东分校的第1期招生简章,这在70年后的今天极具历史意义。媒体报道档案也应该成为学校档案收集的一部分,应成为学校档案史料的重要补足和验证佐证,是充实校史档案资源、丰富史料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然,重视媒体报道档案的收集和整理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查询社会媒体报道的历史报刊、联络新闻媒体单位交流、影印、复制、收集等方式更多集结新闻媒体关于本校的报道刊物,了解社会对本校的客观评价,为学校日后发展、校史研究、参考佐证等给予更为客观、公允的“旁观者”参考。5.讲好校史故事,传承学校担当档案校史部门一直致力于收集、保存珍贵的校史档案和资料,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发现,有相当多学生对学校的校史文化了解不多,对档案与校史馆的“存在感”不强,仅限于办理自身事宜时需要档案才会联络。基于这一情况,档案与校史馆可以结合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部门置身校史馆等场景以校史故事为背景开展校史文化讲座,邀请离退休老领导、校友等榜样人物为学校师生讲述学校早期的办学历程、与共和国共成长故事、改革开放奋进史等,勉励师生将学校精神传承下去,在新的历史征程中发扬光大。聚焦讲好校史故事,结合新中国成立70周年契机,开展弘扬革命传统活动,办好校史文化育人实事,使文化育人工作取得实效。让在校青年感知学校先贤创业的伟大,守业的艰辛,传承之悠久、传统之光荣。精英辈出、硕果颇丰的上商,让无数杰出校友在这片热土成长,也在这里成功。校史激励学子砥砺前行、再续辉煌,继往开来的情怀让他们心怀家国、努力奋进。

阅读全文

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式探索

摘要:当今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趋迫切。对于艺术设计类的人才来说,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教育观念、课程体系、教学方式的深入改革是其核心。该文以此三点为切入点,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和思考,希望为当前高校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的教育提供一些理论支持与参考。

关键词:本科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

当前国内本科应用型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存在“学用脱节”现象,很多院校积极实施了各种具有针对性的改良措施,以“本科应用型”为教学目标,努力解决本科艺术教育在培育人才时遇到的一些问题。在这些改革措施中,教育观念、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是重中之重。如何将上述三点的改革落在实处,并有机整合、统一联动,进而从整体上促进应用型艺术人才的培养,提升专业办学水平,是一个值得长期关注的高等教育改革难点和热点。

一、改革教育观念

当前部分本科院校对艺术专业学生的培养往往以理论知识教育为主。而本科应用型教育培养的应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艺术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重点应解决部分学生的“眼高手低”问题。实际上,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与现阶段部分本科院校滞后的教育理念有关。针对这一问题,各院校应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注重对本科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师的教育方式应更多偏重于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用”,即“用什么”和“如何用”,让学生明确“用”的含义和必要性,使学生能辩证地理解“用”,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传统观念。否则,容易将艺术人才教育成只关注自身技能的单方面人才,不利于综合人才的培养。无论是教育管理者还是教师,都应该清楚地理解本科应用型人才是指既有学术造诣、又有较高创新能力的综合人才,而不是指纯学术或者纯技能的单方面人才。在艺术类人才的培养上,这一要求显得更为迫切和现实。教师应坚决摒弃以往以学院式理论体系为纲、忽视实践知识应用的教育教学思路和做法。在面向应用型艺术人才教育目标的确立上,教师首先应观察现阶段社会对艺术人才的要求,并调查具体岗位的任职能力要求;其次研究相关产业对艺术人才的要求,经过充分的研究和论证,确定本科应用型学生的价值与意义,在社会需求的指引下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适当借鉴职业教育理念,既保留本科教育所具有的学科特征和体系特征,又注意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教育。这可以从根本上重新确立既有别于传统学术性理论教育的高等教育思路,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职业技能院校培养目标的全新教育观念。

二、改革课程体系

1.明确培养目标

阅读全文

高校红色文化品牌建设策略探析

摘要:高校拥有的红色文化资源可以打造成独特的文化品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传播的网络化、迷你化、随机化给校园红色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该文以成都工业学院“精神”文化品牌建设为例,具体做法有:以理论研究为支撑,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文化;建设和打造教育场馆和基地,满足高校红色文化品牌传播的基本需要;利用各种载体,让高校红色文化“活”起来、“动”起来;开发打造红色文化品牌衍生品,创新高校红色文化品牌影响力,是高校红色文化品牌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校;红色文化;品牌建设

1高校红色文化品牌建设的意义

品牌是一种标识,是源于市场营销学的概念,是一种无形资产。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要不断深入推进文化育人。大力繁荣校园文化,创新校园文化品牌,挖掘校史校风校训校歌的教育作用,推进“一校一品”校园文化建设,引导高校建设特色校园文化。高校自身的文化品牌体现着高校的文化精神的影响力,是高校文化精神价值的凝聚。红色文化是指在中国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革命纪念馆、红色纪念碑、红色纪念物等均是红色文化在物质方面的表现。是可以“摸得着”的红色文化,而且在精神层面也具有特殊含义,如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红船精神等。[1]高校红色文化品牌建设是以政策为导向,以满足本校及可辐射区域公众的红色文化需求为出发点,运用策划宣传等手段,整合本校所拥有的红色文化资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及文化创新发展的一种方式。高校蕴含的红色文化可以打造成独特的品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有效开展。成都工业学院创建于1913年,是一所有着百余年历史的老牌工科院校。1916年至1918年间,共和国开国元勋元帅抱着实业救国的理想和信念就读于该校前身———四川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学习染织专业。在甲工校学习的经历,为元帅后来走上革命征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元帅的母校,充分开发和利用“精神”这个学校独特的红色资源和校园文化品牌,既是学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服务地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形象具体地认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发展史,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道路的必然性,从而帮助大学生建立和实践理想信念,同时将红色文化氛围。

2高校红色文化品牌建设的现状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迅猛发展,新媒体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传播的网络化、迷你化、随机化给校园红色文化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近年来,国内各地的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具有独特产品形象的文化衍生产品作为文化传播的物质载体,已成为地方红色旅游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而高校在文化衍生品这一领域的开发却非常缓慢。成都工业学院目前已逐步形成以“精神”为核心的校园红色文化,在学校的软硬件建设上融入了诸多与“精神”有关的元素。如学校主广场被命名为“弘毅广场”,主教学楼被命名为“允明楼”(“允明”为读书时用名)。在学生活动中,组织和开展了“杯”足球赛、篮球赛,设立了“奖学金”,开展诗词朗诵比赛,在校园内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园,建造了塑像,成立校研究会,利用校报、校网、学报等媒体构建了多个“精神”宣传平台。同时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新生入学教育、党校党课等渠道,加强对学生进行“精神”宣传和教育。以上措施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精神”蕴含的红色文化育人品牌价值还没有得到充分彰显,必须进一步提升其内涵,扩大其功能。

3高校红色文化品牌建设的路径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