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大学团会总结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对策
[摘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4年以来,集美大学航海学院紧扣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依托航海类专业优势,以青年行动的方式深入丝路沿线城市,以社会调研、教育帮扶等投身国家战略的方式开展专项社会实践活动,努力提升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取得了一定成绩,荣获“2018年全国一带一路社会实践活动十佳团队”、“全国暑期社会实践最具影响力好项目”等荣誉。文章结合学院近五年来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的情况,分析其变化和特色,并对提升航海院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航海类;暑期社会实践;实效性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需求的变化,航海类院校的教学和实践存在脱节和不适应新时展等问题。如何提升航海院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是做好航海类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重点。
一、现状
2015年教育部简报(2015)第42期专门对“集美大学航海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调研“一带一路倡议与邮轮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报道,该实践团队荣获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2016年航海学院以“航运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地位及作用”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项目荣获全国社会实践“最具影响力好项目”、“最具实践成效单项奖”和“全国暑期社会实践标兵”。2018年航海学院以“改革开放40周年以来中国航运的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荣获“2018年全国一带一路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十佳团队”。近几年来,虽然航海学院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学生活动参与面不广、社会实践保障机制不足、顶层设计有待提升和专业教师积极性有待提升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者统一认识、统筹规划,逐一在实践中加以解决。
二、提升航海院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措施
(一)抓住一个主题
大学生社会实践问题思考(4篇)
第一篇: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改革思考
1概述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从2004年办学至今,利用寒暑假及学生课余时间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的开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认识,使学生毕业后能快速融入社会。但因活动繁多,个别社会实践活动存在走形式、学生参与度不高。笔者通过教授《管理学》课程的一些思考,结合近几年亲自带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感受,一直努力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管理学》课程相互结合的有效方法。力求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这样一个有效的载体,让学生感知管理学理论知识的魅力所在,并调动学生学习《管理学》的热情,激活他们勤于观察思考的内在潜力,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最终将《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服务于应用型人才模式的培养,助推学院的转型发展。
2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管理学》课程教学现状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是巩义籍著名教育家王广亚博士为造福桑梓、支持家乡教育事业,于2004年捐资创办的全日制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学院以经济、管理、财会专业为主,兼顾文理工科各专业多学科协调发展。目前各个学院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类型有社会认知型实践、专业认知型实践和专业研究型实践三种。在暑假社会实践座谈会上的反馈、辅导员交流座谈会、对学生群体进行调查得知:我院大部分学生参加过社会认知型实践,少部分学生参加过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实践,三本院校的学生很少参加专业研究性实践。社会实践工作大多也是院团委老师进行安排部署,专业课教师几乎很少参加。学生实践的内容大多是从团学工作的角度出发进行部署,几乎没有和学生在校所学课程进行结合。而《管理学》课程在我院管理学系、会计系、商学系均有开设,对于经管类高校来讲涉及面极广。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很多教师在课程上进行“一言堂”、“满堂灌”、“从理论到理论”,教师在讲台上眉飞色舞,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教师并没有教会学生将《管理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工作实际中去,用管理学的理论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随着我院掀起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热潮,课程教学改革也在助推转型发展。笔者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有效载体,击开《管理学》课改新思路。
3将两者有效结合,提出课改新思路
通过近期担任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专业的《管理学》课程后,深刻体会到学生仅通过课堂教学对《管理学》理论知识的掌握远远不够,需要知识进行外延。结合以往笔者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一些体会,希望能将社会实践和《管理学》教学工作两者很好地进行结合。让学生在学习完相关理论知识之后,带着问题深入到社会实践活动场所,同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管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贯通,从而提高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具体思路如下:
信息安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一、信息安全专业人才需求
自2014年我国成立由任组长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以来,国家先后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与法规,在2016年11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①信息网络安全俨然成为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国家领导层的高度重视,然而信息安全长久以来都受制于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短缺。②据权威机构的信息统计,每年国内各高校培养信息安全毕业生累计不超过8万人,但是信息安全的人才缺口将近50万人。③据ISC分析报告,我国信息网络安全人才需求数量到2020年将超过140万人。上述数据表明,要大力发展我国的信息网络安全事业,人才是关键,培养高素质的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已成当务之急。④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公安院校是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提高我国公安院校学生的信息网络安全意识,以及对信息网络安全风险的认识和管控能力,已经成为我国公安院校必须高度重视的教育问题。其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多类型、多层次的高素质信息安全专业人才,特别是具有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职业素养,能够适应公安工作的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已经成为我国在公安院校设置信息安全专业的一项重要任务。⑤2015年6月11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发文,增设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而作为该学科下设的六个方向的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与执法,无疑备受关注。据不完全统计,⑥截至目前,我国有包括公安院校在内的近百所高校建立了本科信息安全专业,其中有21所公安院校设立了信息安全专业、有19所公安院校设立了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他们都在不断探索和研究,初步建立了具有各高校特点的教学体系。“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是由国家网信办和教育部高教司指导,⑦教育部信息安全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各高校承办的一项全国性赛事。2008年是第一届,之后每年举办一次,到目前为止已成功举办了10届,参赛作品涵盖了信息安全领域的各个方面,充分展现了信息安全领域的新成果、新技术和创新型应用实践。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是我国第一个设立信息安全专业的本科公安院校并率先设立了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在全国组织了“主任论坛”、“教师研修班”和“电子数据取证竞赛”等专业活动,具有较强的专业引领和示范作用。电子科技大学也是我国较早设立信息安全专业的高校,还承办了首届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两所高校在信息安全领域合作开展了“基于学科竞赛的信息安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项目的研究,总结了两所高校参加历届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过程中的经验体会,并将其应用于教学改革中去,逐步形成了“教学—实践—竞赛”三位一体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新的形势下,有必要梳理,以便于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把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引领信息安全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的意义充分体现出来。
二、公安院校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思路
信息网络安全人才需要具备攻与防的完备技术闭环,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和电子科技大学已经初步具备了良好的学术与人才培养经验的积累,组建了良好的人才培养体系,但是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过于注重于课堂理论教学,欠缺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达到知识与实践深度融合的目标,忽略了整体的信息网络安全能力培养;⑧相关课程任课教师之间、任课教师与实验教师之间的沟通不够,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的衔接较差,使得学生缺乏知识整体性认识,使学生难以构建起创新型的思维方式;同时,信息安全专业是一门迅速发展的应用型专业,两所高校并未完全将最新的技术、研究成果、应用案例引入信息安全专业的课程教学当中,致使学生所学的课程和专业知识陈旧、面窄、实操性差,同时创新性、挑战性和综合性的实验项目较少,导致人才培养与需求脱节,难以满足当今社会和公安工作对信息安全人才的需要。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为信息安全专业提供了一个培养良好专业素质、创新思维的平台。基于上述现状,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实际操作、创新开拓、独立思考等能力,项目组围绕信息安全竞赛构建了“教学—实践—竞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这一模式是以学科竞赛为导向的信息安全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基于螺旋渐进的教学方法,从容灾恢复、系统维护、审计评估、应急处理等专业能力培养,到技术创新、写作表达、工程实践、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培养,实现了“教学—实践—竞赛”三位一体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三、以学科竞赛为牵引的信息安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建设
电子科技大学的做法值得公安院校借鉴和学习。他们在全校范围内创新性地开设了“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挑战性课程”,该课程内容以竞赛的作品赛和技能赛两个模块为载体,从实用和创新的挑战性问题切入,培养学生从实际需求出发综合运用知识体系解决问题的能力。该课程以挑战性问题的分析与选题、核心算法设计、文档设计与总结三大模块为教学内容。在挑战性问题的牵引下,采用生物识别、通信加密、区块链、深度学习、数据库、网络攻防及漏洞发掘等支撑技术,实现培养学生在信息安全领域攻防兼备的创新能力。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如下:1.竞赛主题分析与选题模块:本模块从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的基本理念、获奖分析开始讲解,详细分析了近年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获奖的题目类型、特点及涉及的知识基础,依据历届《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参赛指南》和《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章程》中的相关要求,进行系统介绍,让学生全面了解竞赛。2.核心算法设计模块:包括了作品赛和技能赛所需要的主要技术和算法,具体内容如下:(1)生物识别算法,生物识别是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的核心技术之一,结合历年获奖作品对其实现框架、主要阶段进行介绍。(2)通信加密算法,包括DES、RSA、AES、国密算法与算法辅助工具开发、攻击防御安全性分析等。(3)区块链技术,通过对区块链核心技术的介绍、伪造区块攻击的模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区块链技术。(4)深度学习算法,这是信息安全竞赛常用的技术之一,结合历届信息安全竞赛的获奖作品进行分析,对线性分类、得分函数、损失函数、softmax分类器、最优化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5)数据库技术,设计系统的数据库,且对针对数据库的攻击以及相应的防御方法进行介绍与实践,如SQL注入攻击与防御等。(6)网络攻防技术,针对个人计算机或者企业计算机遭遇的攻击,采用相应的攻防手段,保护用户的信息安全。(7)漏洞发掘技术,针对复杂环境下的攻防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发掘。3.文档设计及总结模块:对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管理体系和比赛策略的讲解,主要是介绍竞赛作品开发过程中的需求分析、设计、实现与测试流程和规范要求。重点介绍系统设计步骤,设计与总结报告、测试报告、作品简介的撰写基本要求,设计与总结报告示例,以及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电子科技大学自开设该课程以来,已在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中获得50余项奖项,获奖数量全国第一。这表明电子科技大学的信息安全专业以学科竞赛为牵引,以“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挑战性课程”内容建设为载体,在培养攻防兼备的信息安全创新人才模式探索方面已迈出实质性步伐,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从电子科技大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可以看出,由于全国信息安全竞赛所有获奖的作品都是国内各高校最新研究领域、研究内容与研究成果的缩影。通过对竞赛作品的分析、相关知识内容的讲解,让学生真正了解了信息安全领域最前沿的技术和方法。累累硕果告诉我们,一门创新课程的高质量建设,完美展现了信息安全专业的前沿知识和能力,对信息安全专业的人才培养可谓是创新引领全国呀!对于公安院校培养应用性创新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作用。中国刑事警察学院虽然没有针对信息安全竞赛的课程,但在信息安全专业课程建设方面,也融入了信息安全竞赛中涉及公安应用的内容,还增加了专业课程的综合训练。综合训练内容把课程的应知应会结合该课程相关的新技术、新知识来设计训练内容,这些新技术、新知识很多是教师参考信息安全竞赛内容设定的,可以说信息安全竞赛引导着信息安全专业的课程建设。
四、依托信息安全竞赛,全方位提升创新型人才的综合素质
项目化管理在大学生校园文化中的运用
【摘要】项目化管理是从项目管理的逐步深入中发展起来的,项目化管理是将公司各项活动当作项目对待,进而对其实行项目管理,也就是把公司进行项目化,运用项目管理的模式进行管理。本文提出将项目化管理机制引入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管理之中,以消除效率低、走过场等问题,从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创造性,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整体质量和品位。
【关键词】项目化管理;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
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是提高其实践能力、拓展学生知识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渠道。策划和举办各种健康向上、寓教于乐的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提高大学校园文化的品位,同时也能促进青年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实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的结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能力、培养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因此,当前很多高校均把开展丰富多样的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作为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高度重视各类学生组织、社团组织举办的校园文化活动。据调查,一般高校都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学生社团,60%以上的大学生参加过社团,有的高校甚至达到87%[2]。
一、当下校园文化活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与大学生活动蓬勃发展相比而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普遍滞后,特别是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管理仍然延续着传统的以行政手段为主导的管理思路,加上各地区高校实际情况千差万别,我国高校学生活动管理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发展的需要,落后的学生活动管理己经成为制约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发展的重要因素。具体体现为:
1.效率低,难自主
我国高校学生自主管理的活动领域狭窄,自主管理意识缺乏,管理制度的规范性和科学性较差,缺乏长效的监控和保障机制,学生活动管理的行政化倾向严重,管理缺乏效率。这些弊端集中体现为缺乏自主意识和效率。很多学生社团活动虽然不少,但基本年年都是那几项,老师不催,学生不做;或者老师怎么说,学生怎么做,老师不提出改进意见,学生就按部就班。
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团队的建构
一、专业教学团队的诞生与发展。
行政管理专业是大连电大的主要专业之一。从2002年至今,大连电大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团队教授学员累计超过一万人,并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具有远程开放大学特色的专业教学规则、教学方法和管理制度。其团队建设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萌芽阶段,2006年以前,教学队伍主要以专业主干课《公共行政学》《公共政策》等课程为主,主要服务于学校总结性评估和行政管理专业早期资源制作与教学研讨等目标。第二阶段是形成阶段,自2009年至2011年,在《社会调查与研究》《社区治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课的基础上,对行政管理类主干专业基础课进行整合,并据此形成了以课程辅导教师为核心力量的校级教学队伍。第三阶段是发展阶段,自2011年以后,以服务于国家开放大学建设为目标,对大连电大全系统行政管理学课程群进行师资整合、课程整合。经过10年努力,把原有教师队伍整合成“和谐有序、协商互助、团结协作”的强有力教学团队,形成了以专业教学团队运作为特征、教学改革为核心、学习支持服务为特色的教师队伍。这是一支年龄、学历、职称和知识结构等要素相对科学而稳定的,具有相对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优质的科研能力、富于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学习型教师教学团队。目前参与本专业团队的系统内教师达50余人。其中,校本部专兼职教师23名,教授9名、副教授10名、讲师4名。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2名,硕士学位8名。多年来,行政管理专业团队的全体教师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的指导方针之下,提倡“勤奋敬业、严格自律”的师德精神,坚持“服务教学、服务学员、服务分校及教学单位”的服务意识,实行宽严适度的测评考核制度,发挥团队优势,实现品质提升,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教学团队建设的具体举措
在团队建设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学习《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方案》,始终坚持以服务教学为主导,以先进的远程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实训(包含虚拟实训)基地建设等为重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开展教学研究和建设,全方位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努力建设一支适应国家开放大学改革与发展需要的、数量充足、梯队合理、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逐步形成以校内专兼职课程责任教师队伍为主,各分校教学点专业负责人组成的教学与科研专业研发队伍;以课程为依托,形成《大连电大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方案》;以专业为平台,形成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实践、科研”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建立团队QQ群等有效沟通方式,营造和谐团队文化氛围,加强系统建设。
(一)搭建行政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平台
本团队结合行政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中央电大专业规则和已有教学资源基础上,通过对其核心课程“公共行政学”“政府经济学”“政治学原理”“社区治理”及“社会调查与研究”等进行设计规划,调整课程内容比例,合理分配授课时间,解决了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以及知识更新与学时有限的矛盾,进而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合理的知识体系结构。同时,结合行政管理类专业共同的知识点,进一步构建成一系列的立体结构知识群组,通过把知识群和具体课程结合起来,建立科学实用的核心课程群,从而设计出更符合现代远程教育需要的完整有效的科学的课程体系,见图1所示。
(二)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教学体系
团体心理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
【摘要】传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多以讲授为主,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强调学生参与、体验。文章首先阐述了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教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课堂氛围轻松,激发参与欲望;学生分享积极,增强学习互动;活动目标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教学实效性。其次,结合教学经验,对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运用进行探讨。最后,在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浅谈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指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既有心理知识的传授、心理活动的体验,还有心理调适技能的训练等,是集知识、体验、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课程。要求采用理论与体验、讲授与训练相集合的教学方法[1]。由此可见,将团体心理辅导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绝不单是理论知识讲授,更多地包含心理体验和行为训练。团体心理辅导源于国外,上个世纪末国内学者樊富珉首次将团体心理辅导引入国内,并指出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中通过团体成员活动相互作用,促成仔细观察、认真学习、用心体验,实现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探索、自我发展,从而获得新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适应社会发展[2]。目前六盘水师范学院主要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涉及自我意识、人际关系、情绪管理、挫折应对等团体辅导活动。几年实践教学证明,通过情景体验和游戏活动开展的团体心理辅导,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提升教学效果。
1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优势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相较于课程讲授等传统教学方法具有以下几方面优势:
1.1课堂氛围轻松,激发参与欲望
首先,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强调平等,重视团体成员之间的关系,团体心理辅导通过创设活动情境,让成员在活动中体验感受、表达交流,成员间彼此信任鼓励,相互接纳,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死沉局面[3]。其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活动本身趣味性浓,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个体容易被活动氛围感染,投入其中。最后,团体心理辅导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互动交流平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的参与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为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学生提供了展现自己的机会和平台,另一方面也提高了那些被动参与课堂教学学生的参与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实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结合。
大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探索
[摘要]学科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载体,教师组织并指导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参加相关竞赛是提升其综合能力的重要举措。本文结合指导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参加国家级学科竞赛的实践与探索,就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方法和心得与同行交流,以期为更好地指导学生参加此类竞赛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科竞赛;指导;大学生;思考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1],专业实验性和实践性很强,因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显得尤为重要。学科竞赛是指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知识的基础上,多名学生以团队协作的方式,通过完成参赛项目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2-3]。近年来,教育部、省教育厅和各高校都很重视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活动。如教育部要求全国各高校每年都需要将本校学生当年参加全国性学科竞赛的成绩录入“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在“特色专业”“品牌专业”和“高水平专业”等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指标体系中,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人次数及取得的成绩均成为评价该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创新能力强弱的主要指标。参加学科竞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了其综合素质,而教师在系统指导学生参赛的过程中不断发现自身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4]。因而,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准备学科竞赛显得尤为重要。2018年,笔者指导我院学生组成的2支队伍分别参加了“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和“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分别获得了一等奖和二等奖的好成绩;2019年,笔者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2支参赛队伍分别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和“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荣获一等奖。实践证明,学科竞赛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供了方法和手段。现将指导学生参加竞赛的一些实践方法和心得体会介绍如下,以期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1生命科学类国家级学科竞赛活动现状
目前,生命科学类国家级学科竞赛主要包括一年一届的“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和“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两项赛事。
1.1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
该项大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和《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参赛对象主要是各高校生物、食品及相关专业的全日制在校本科生,每支参赛队伍由2~6人组成,指导教师1~2人。大赛分为创新组和创业组。创新组主要接受学生参加创新实验取得的成果,成果形式包括已发表或未发表的学术论文、发明专利等。创业组需要参赛团队提交一份具有市场前景的生命科学、食品科学相关技术、产品或服务的创业计划书。此项赛事一般于每年的2月份开始下发通知,4月中旬开始网上申报,经过网络初审和复审,一般于7月末到8月初进行现场公开决赛。
项目化管理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
摘要:将项目化管理引入学生工作,对于提高工作效率,优化资源配置,落实学生发展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强团队凝聚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的作用。本文以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近几年的实践为例,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中项目化管理的内涵意义、特点优势、组织实施、经验启示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项目化;创新能力;培养;实践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塑造一支能够应对未来挑战的人才队伍,是我国当代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创新能力”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设想、创造新事物、开拓新生活的能力,与后天的环境、所受的教育和个人的努力成正相关,需要不断实践。而当前高校培育的对象主要是“90后”的大学生,他们有着鲜明的代际特征:个性独立、思想开放、理性务实、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一方面追求自由平等,表现出需求的多元化,另一方面团队集体意识差,社会责任感不强。高校辅导员承担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发展指导、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事务管理的工作职责,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工作面广量大,常常被各种事务缠绕困身[1]。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隶属于文科学院,除具备全国高校大学生代际特征和学生工作性质的共性之外,大学生善于思考、思维活跃、喜欢新奇、乐于表现,成才愿望迫切,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作为理工科见长的高校,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是一个小单位,辅导员编制少,以兼职为主,并且流动比较频繁。面对思维活跃、个性张扬的当代大学生,在辅导员人手特别紧张的情况下,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深入研究育人工作思路与方法,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成才的各种需求,是摆在学生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面对新形势,如何创新学生工作模式,引入科学的管理理念,全力以赴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整个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项目化管理是管理学领域的新理念,将其引入学生培养工作,对于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并培养学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设想、创造新事物、开拓新生活的创新能力,增强团队凝聚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的作用。
一、项目化管理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中的内涵意义
项目化管理是当前管理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已被众多企业应用于管理实践。项目化管理是以项目为对象的系统管理方法,通过一个临时性的专门组织(项目小组)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实施、指导和控制,以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项目目标的综合协调与优化,最终实现项目的预期目标。项目化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以具体的项目带动人力、物力的整合,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人员合作。将项目化管理应用于学生工作,实施项目化运作,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抓手,是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思路。凡是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精神文明素质,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利于拓展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的活动,都可以作为项目化运作的对象。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工作项目化管理,就是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创业就业、校园文化建设等学生工作的具体活动视为项目,对其内容进行项目设计,通过申报指南、立项申报、立项批准、项目运作、中期检查、结题验收、总结评比等程序,建立项目规划、项目实施以及项目考核评估的完整体系,形成“项目—品牌—事业”的发展模式,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青年人才[2]。在学生工作中推行项目化管理模式可以更大程度地淡化组织行为,给青年大学生成长的时间和成熟的空间,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力;给予所有学生组织及个人施展才华的平等的舞台。通过市场化的竞争机制和目标管理,培养项目小组成员在自我设计、自我完善的过程中独立、缜密、勤于思索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主创新能力,给学生更多可以发挥个性和创造性的空间,为学生搭建成长的平台,以推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项目化管理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中的特点优势
第一,主动创造性。传统的学生工作模式具有较强的行政倾向,辅导员是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是活动的实施者,二者之间的关系往往较为生硬。很多活动都是“旧瓶装新酒”,形式单一,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效果不明显。实行项目化管理后,学生由单纯的被动实施者变为集组织者、实施者为一身的主体,主人翁角色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体现。活动创意来源于学生,更能贴近学生的需求,各项工作的开展也就从“要我做”变成了“我要做”,从根本上广泛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实践者,改变了目前学生活动的“二八”现象。另外,项目化管理模式的竞标过程,进一步开拓了思路,丰富了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使活动的空间更大、创意更新、主动性更强,为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力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3]。第二,先进科学性。项目化管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先进性、科学性。一是目标明确。项目申报有详细的项目运作计划,要事先进行项目风险评估并制定应急方案,而且项目小组成员也有明确的分工和协作机制,可以保证项目按质、按量、按时完成,改变了以往辅导员出智慧、学生具体完成的不足,从一开始学生就必须独立自主地调研思考。二是资源优化。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是项目化管理的基本原则,项目化管理不是以组织为纽带,而是以项目为纽带,充分整合利用了校内外的各种资源,最大程度地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人员的有效合作。第三,竞争激励性。引入市场化的竞争机制与管理理念是项目化管理的一大特色,尤其体现在立项申报、总结评比两个环节,充分保证了项目完成的质量和效率。只有在主题性、创新性、可行性、影响力、活动成效、经费预算、应急方案等方面具有竞争力的项目,才能从众多的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并获得立项。这就对项目小组成员,特别是项目负责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能激励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策划主题明确、意义突出、创意新颖、可行性强的活动。而在总结评比环节对项目进行考核评估,奖励优秀项目并进行成果展示,可以激励学生在竞争机制下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项目实施、项目总结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