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大学实践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大学生社会实践运作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现状的分析
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大学生本领的途径,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项重要教育课程,培养学生具有承担社会责任、奉献社会的意识和品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有助于促进青年学生了解社情民意,增长才干;有助于培养青年学生投身实践、服务社会的思想观念;有助于青年学生锻炼意志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日益多样化,一般有五种类型:一是以共青团组织牵头实施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挂职锻炼等;二是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牵头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如参观学习、调研考察等;三是以学校教学部门牵头实施的教学型的社会实践,如教学实践、生产实践、毕业实习等,有的高校开设了社会实践课;四是由就业指导部门主管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就业体验、创业实践等;五是以学工部门主管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勤工俭学、家教服务等。从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看,一些高校缺乏对社会实践顶层设计和系统的过程指导。具体表现在:一是多部门管理,部门之间相互扯皮;二是同级部门沟通协调欠缺,没有与学业学习相配套的措施;三是一些专业教师对社会实践认识片面,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四是活动内容单调、活动形式陈旧、活动经费欠缺,无可避免地陷入学生的可选择范围过小。
二、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运作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所谓“项目”就是一种一次性的工作,是在规定的时间内,由为此专门组织起来的人员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来完成一个课题。“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具有明确的实现目标和具体的操作程序,是对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的一种系统管理方法。
(一)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运作的必要性中央16号文件提出“高等院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的要求,这为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课程化、专业化、制度化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制度保障。当前,社会实践活动呈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但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这就是采取项目化运作的根本原因。首先,项目化运作要求高校有统一的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协调学校社会实践活动具体开展,从而避免多头管理、资源浪费;其次,项目化运作加强了与专业的融合。社会实践活动应与专业知识学习紧密结合,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夯实专业基础、增强就业创业意识等;再次,项目化运作有利于形成团队合力。通过项目化运作进一步发挥大学生的团队优势,使实践团队明确目标、细化方案、取得实效。
(二)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运作的现实意义项目化运作使社会实践活动目标更明确、思路更清晰、重点更突出,有利于整合资源、有利于提高效率、有利于科学管理。首先,项目化运作进一步深化了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成长成才不可或缺的平台,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是加强高校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多次阐明了素质教育要具备社会实践品性,社会实践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次,项目化运作是实现学校产学研有效结合的途径。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运作使高校的科研项目、人才、活动等资源进行合理的流动和分配,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实践实效性,切实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再次,项目化运作有利于发挥大学生参与社会管理的职能。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国家的改革、发展、稳定做出青年大学生应有的贡献。因此,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努力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层次和水平,增强其实效性,对于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运作的途径
大学生社会实践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已经成为大学中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但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很多学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变成了一种形式,只要求学生上交实践报告却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过程。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域,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进行了浅要的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适应社会;大学生社会实践
为更好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很多高校都对大学生社会实践非常重视,并且广泛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但是在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指导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因此本文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视野下,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现状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大学期间和社会建立一定的联系,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之中。[2]不过目前很多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往往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只需要交一份实践报告就行了,忽略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对于他们今后就业和适应社会的重要作用。一些高校在实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时也出现了偏差,认为让学生适应社会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去企业实习,让学生上交企业实习证明,再交份报告就草草了事。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社会实践不能起到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作用,也没有实现将学生的专业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预期。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域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启示
(一)实践的目的是改造世界
大学正义实践可能性研究
一、营造公正合理的教育氛围
大学作为教育性与学术性双重结合的社会组织,在人类教育中处于最高的层次,它成为知识理论和学术研究的最高殿堂,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高屋建瓴的作用。因此,为了保证教育正义在我国大学能够稳妥、高效、公正地发展,首要的任务就是努力营造公正合理的教育氛围。
(一)科学建构正义制度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如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1]从罗尔斯的正义理论中,我们不难发现,正义作为指导社会制度建构的根本原则,它在社会制度运行中起到了支撑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以正义为基础来建构大学教育制度,运用“教育正义规导教育制度的建立,并引导教育制度的变革,指导教育实践实现正义所规定的变革方向”。[2]就大学宏观层面上而言,制度性的教育正义要求大学管理人员理应依据我国教育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趋向,秉着公开公正的原则制定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以正义为中心积极妥善地处理好教育制度、管理体制、教育资源等诸多方面的关系,明确它们之间各自的权限责任,扩大大学教育管理自主权,确保对大学教学资源的平等投入,给大学教学活动提供丰裕的物质条件,方能确保教育正义的有序开展。就大学微观层面上而言,制度性的正义要求大学教育主体切实按照自身实际,合理制定教学实践活动的具体规则,并能开诚布公地告知教学客体,以便于教育双方在平等的氛围之中敞开交流,进而在教学活动之中继续完善教育规则。同时,教育规则实施时必须严格按照制度办事,方能提升教学规则的公正性、公开性和权威性,这样,就为教育正义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坚决贯彻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作为教育正义的应有之义,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也是达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和途径”,[3]在大学教育中坚决贯彻教育公平,已经成为我国大学发展教育正义的必由之路。实施教育公平,意味着大学必须结合自身教育实际状况,深化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想方设法保障教育客体在教育起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中的公平,才能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切实感受到公正的教育氛围,提高他们对教育正义的认识,达到我们顺利实施教育正义的目的。就现阶段的中国而言,“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教育公平就是为人人提供同等的受教育机会”。[4]我们坚决贯彻总理这一指导性的认识,就是要求大学必须充分尊重、重视和保护教育客体的各项教育权利,确保他们受教育机会的均等性,惟有这样,才能提供最大意义的教育公平原则。“在教育公平的原则下,每个受教育者享有相同的受教育机会,才能使其潜能、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才能实现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活动”。[5]
(三)积极提倡素质教育
大学物理光学教学实践探究
摘要:在高等院校的教育改革实践过程中,学校对于物理光学的教学方法积极的进行改进与创新,寻找并探索出适合当下大学物理光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种改革是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手段等问题进行发展与改进,将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方法以及启发式教学方法积极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以此来达到物理光学的课程特点,即公式复杂繁多以及学习内容理论性强等,以此来保证学生学学物理的光学板块的学习质量。本文对于当下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光学内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与实践探索,以期进一步提高高校的物理光学教学水平。
关键词:高校教学改革;大学物理;光学;教学方式;实验探究
1大学物理光学教学中的问题
在大学教学系统中,大学物理光学的教学内容专业性非常强,并且其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以及独立性,使其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不强。换言之,大学物理光学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对于教育学科的完善上,但是却与实际生活拉开了联系,以至于学生难以对于物理光学的教学体系进行系统全面的掌握。所以,学生的学习动力主要是为了面对考试以及拿学分,对于书本知识进行死板的背诵记忆,只能被动的接收知识灌输,出现了对于物理概念以及公式只知道如何套用却不知道其原理的现象。
1.1对于知识的摄取关注力度大于学习方法
受到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我国不管是中学生还是大学生,各个阶段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会出现只重视知识获取的结果的现象,而对于知识的获取方法不够关注。例如,在进行大学物理的光的折射现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实验过程中采用的介质是水,使得部分学生们的思维定式中认为只有水才能当介质,在思考过程中没有主动的进行思维发散,这虽然与教师的授课方法有关,但与学生知识获取的导向性结果也不无关系,导致学生对实际性解决问题的方法没有进行掌握。
1.2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独立学院大学生艺术实践教学
一、立学院大学生艺术团艺术实践教学相关研究
(一)善职能定位,提高艺术实践教学效率。
要使艺术团在实践教学中的效率更高,必须有一套完善的组织构架和职能定位科学性是完善的组织架构的重要指标。要想提高独立学院艺术团的专业、高效、迅速、快捷的水平,就要随着时展对艺术团的组织结构科学性的论证来进行优化和合理的组合,这样才能更好地顺应时代的发展,从而满足校园文化需求。准确性在职能定位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自我生存的环境中每个艺术团都有不同的定位,只有定位准确根据环境摆正自己所处的位置,才能将自己的作用真正的发挥出来,价值观才能得到体现。应坚持五个统一的原则,即:普及与提高相统一、课内与课外相统一、继承与创新相统一、审美与育人相统一、规范与引导相统一。在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活动中,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与美育方面的引导,从而使高校的教育理念体现其中,而且还能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得到弘扬与宣传,反映出大学生健康向上、意气风发的校园艺术和精神面貌,对广大同学文化艺术修养的提高和审美水平的改善有着极大的意义,促进了校园精神文明发展与建设。
(二)大投入,挖掘人才。
独立学院艺术团没有过多的盈利手段和权力,这就需要学校提供强大的后勤保障和较为方便的实践环境,才能更好的没有后顾之忧的开展时间活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出浓厚的艺术氛围。在校园里对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活动进行全方位的大力宣传及引导,使艺术氛围不知不觉中充满整个校园,从而让校园的同学更多的了解艺术团的实践活动。同时对艺术人才的挖掘也可以起到宣传的作用。
2.加大投入。建立专门的实践场所,艺术团艺术实践应该有固定的场地。
大学英语演讲课教学实践研究
摘要:开设大学英语演讲课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有效提升其综合素质。将大学英语演讲与网络技术进行整合,有助于建设更加开放的学习环境,有效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融合教师、学生、网络与课堂四因素的多维度关系,增强大学英语演讲教学的实践性。经过课程实践,英语演讲课程的设置,对于提高学生在公众场合说话具有极强的影响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有效开拓学生的英语学习思维。
关键词:网络环境;大学英语演讲课;教学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资源越来越发达。很多高校设置了多媒体教室与语言实验教室,并不断完善教学方法。随着网络教学的发展,大学英语演讲课得到更好的发展。演讲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利用多媒体教室或者语言教室对学生进行演讲课程训练,更注重为学生传授演讲的理论与概念,帮助并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演讲技巧,提升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及运用水平。
二、高校开设大学英语演讲课程的重要性
(一)顺应国家深化对外开放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需要大量的熟练运用英语的人才。高校开设大学英语演讲课程,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积极推动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加强跨文化交际,成为积极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
大学生民族文化国学教育实践
摘要:
大学生民族文化信仰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的应然性需求和实然性缺失之间存在较大鸿沟,开展国学教育,促进大学生基于民族文化知识习得的认可和自信,及对民族文化价值的探索和体悟,推动基于文化自觉的民族文化传统践行和升华,具有深远意义。同时,需要构建大学国学教育课程体系,拓展国学教育阵地,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和巩固大学生民族文化信仰。
关键词:
国学教育;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信仰;文化自觉
当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再掀高潮,深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价值伦理精粹的民族文化正在激起更多的文化热点和社会关注。各个层类的有识之士本着重铸民族精神,传承优秀民族价值观的宗旨,直面社会痼疾,反思百年来西方文化的冲击和破坏,寻求和实践优秀民族文化保存和弘扬的途径。而这其中,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民族价值观念和伦理精神)教育,培育当代大学生民族文化信仰,筑牢文化复兴的主阵地,尤显急迫和意义深远。笔者结合攀枝花学院《国学基础》课程教学实践和思考,来讨论这一主题。同时,需要提前解决的问题是“信仰”这一概念的厘定,“信仰”一词指基于民族文化自信和礼敬的对民族道德精神的体悟和研修,进而达到践行优良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文化自觉、文化自强。
一、当代大学生民族文化信仰培育的意义及其实然性缺失
大学生是我们民族复兴事业的生力军,也是民族文化传承和振兴的主体,青年兴则国家兴,大学生是否具备基本民族文化知识,是否对传统文化和民族历史有基本的理解和尊敬,能否自觉体悟和研习民族文化精要知识,能否弘扬民族文化核心价值观和伦理观,做到厚德自强,信义担当,既是大学生自我文化心理成长和人格健全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代大学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更是应对民族文化危机和道德沙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基础和动力。虽则培育大学生民族文化信仰的意义不言自明。然而,考察当代大学生民族文化信仰的现状却让我们倍感心灼。根据笔者平时观察,与大学生交流,以及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民族文化信仰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的应然性需求和实然性缺失之间鸿沟较大。一是对民族文化认同不够,惟西方文化为尊。多元文化特别是打着民主自由幌子的欧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大行其道,严重冲击青年一代的文化观和信仰基础。许多大学生对民族文化认同性和自豪感严重不足,对来势凶猛的外来文化分析辨别能力不足,盲目认同西方社会的生活和娱乐方式,看美国大片,听外国歌曲,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风靡大学校园,而深具民族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的传统节日在大学校园里反倒显得冷清,对西方文化过分的依赖和崇拜;二是传统文化知识缺乏,民族文化虚无主义,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强调,基于对本国历史的了解应对本国历史怀有一种温情和敬意,“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1]钱穆先生所言“本国历史”与民族之精神、传统之文化密切关联,极力批评民族文化。而今日部分大学生群体,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冷漠疏离;对中华民族优秀的伦理道德和文化精神一味地排斥,否定民族文化的世界意义和当今价值,崇尚实用、功利、享乐,认为华夏传统文化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中已经一无可取之处,应当求助于先进的技术工具和西方的契约精神。这造成了伦理道德失范,也忽略了对人生终极意义的追寻。大学的重要使命在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以上两点反映了当今大学生在民族文化信仰上的缺失,这要求我们创新思路和方法,在青年大学生中间开展内容丰盈、形式多样的国学教育,努力培育大学生民族文化意识,重拾民族文化信仰,重振中华民族精神。
大学化学实验的翻转设计与实践
摘要:针对大学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及特点,借助网络交互平台,对实验教学过程进行翻转设计,分析和探讨实施方案,改进实验教学结构,并进行实践教学。实践表明,两者的有机结合,能够充分发挥翻转课堂的优势,提高大学化学实验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大学化学实验;交互平台;翻转设计;实践
一、大学化学实验教学现状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1];而化学实验是大学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具有学生量大、学时数有限、实践性强等特点[2]。实验课的开展为学生认识世界提供了实践平台,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激发学习兴趣的必要手段。因而,在大学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和思维分析能力,并逐步培养学生形成基本的科学技能[3]。当前大学化学实验教学课程还依然停留在简单的三个环节:课前自学实验内容;课中大量时间讲解和演示,如“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实验步骤”、“操作注意事项”、“数据处理方法”等;余下时间学生按照规定步骤完成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然而,多数学生反映,实验结束后很快就忘记了实验流程及摄取药品的剂量;且在实验考试过程中,容易出现对实验原理及设备名称记忆不清、操作过程混乱等现象;实验教学效果不理想。对于这种传统式课堂教学模式,一些学者提出了质疑。例如“课程现代化”中两个学派的代表人物,苏联的赞可夫和美国的布鲁纳。布鲁纳认为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学应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同时促进每个学生综合发展;赞可夫认为在实验中教师首先应着眼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经科学研究表明,通过各种感官获得信息的效率依次为:“读”10%,“听”20%,“看”30%,“听”与“看”结合50%,“理解后叙述”70%,“语言描述与动手操作相结合”90%。爱因斯坦也曾指出: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因此,大学化学实验教学的重点是不仅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不断激发学生的头脑风暴,使思维与实践动手能力相结合,帮助学生养成娴熟的实验技能和良好的操作习惯。而实践表明,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和学习能力良莠不齐,导致实验教学难度大、效果差;进而形成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学生对化学学习兴趣减退,甚至不愿意学习化学的恶性循环。
二、翻转课堂及其优点
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日渐深入,网络平台学习环境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翻转课堂也成为了当前国内外教育改革研究的热点[4]。“翻转课堂”是一种颠覆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新型网络教学模式。传统模式一般以教师为主体,表现为教师在课堂上单向讲授、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境地,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忽略,甚至被抑制。而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着重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者(即教师角色由“讲师”向“导师”转变)的新理念。颠覆知识传授和内化吸收这两个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对传统课堂进行改革创新[5]。翻转课堂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学习进度自主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