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培养的能力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大学生培养的能力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大学生培养的能力

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重视文科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原因

(一)较高水平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平衡发展的需要

在探索应用型本科发展方向和目标的同时,我们致力于建立较高水平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构建适合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而应用型本科是对“重文法、轻理工”高教模式的调整与纠偏,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建立一个文理兼容、和谐发展的校园发展模式。但是对于现存的文科专业而言,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上,虽然已经意识到实践课程的重要性,但由于师资力量、教学硬件的限制,仍偏向于理论知识的灌输和课堂知识的学习。在对文科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上,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平衡专业发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是在建立较高水平的应用型文科人才过程中,应该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二)文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加强的需要

许多大学生在刚刚踏入大学校门之时,还没有适应大学生活与学习的模式,尤其是文科专业的大学生在没有实验室和挂职锻炼的督促下,没有意识到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能力锻炼的重要性,从而流失了大学初级阶段时期的规划和锻炼,非常可惜。但是,当文科大学生辛苦奋斗了四年之后,面临一份较好的工作,却没有能力去竞争,眼睁睁地看着机会流失,这岂不是更为可惜?因此,如何引导文科专业大学生尽快转变学习和生活方式,较早地融入大学生活,有意识有目的地参与到社会实践锻炼中来,把自我综合能力的提高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自己努力奋斗的一部分,是高校人才培养理念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文科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能力提高的需要

文科专业大学生由于专业的限制,理论知识、课堂学习的时间较多,因而造成了很多文科专业的大学生仅仅在专业理论学习上占优势,而社会实践能力欠缺的现象。在此过程中,大学生要不断锻炼自己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组织操作的能力、领导与应变的能力、社会交往的能力,而很多大学生明显能力锻炼不足,出现适应力差、沟通能力低、心理承受程度不足、操作与应用不够等方面的现象,以至于走上社会后无法适应工作。这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社会实践能力欠缺的现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亟待解决的问题。造成这上述各种不平衡的原因在于:高校在较大规模招生后,在本科层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时间还不长,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运作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文科专业的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还不强,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如何走出困境,实现人才培养结构调整与社会需求的良性互动,让文科专业的大学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制作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该探讨的问题。

阅读全文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立体培养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对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大,这就促使我们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探索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网络拓展等立体化教学模式。我们要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为学生搭建语言和文化学习平台,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

[关键词]网络环境;跨文化交际能力;立体培养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亟需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目前,信息产业飞速发展,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辅助传统课堂教学,以实现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立体培养,这是外语教学改革的必要举措。语言与文化二者的关系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基础和载体,文化是语言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传统的英语教学以语言教学为主,强调单词、语法和语义规则的掌握,忽视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文化差异敏感性,使得学生在实际情景中的外语输出能力和交际能力较低。本文对所在院校2017级和2018级的2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回183份有效问卷,再结合20位同学的访谈,发现有77%的同学不清楚自己是否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常识。除了学生主观因素之外,教师的教学和测评机制对学生的学习内容也起到了主导作用。事实上,基于教学大纲和课时要求,师生无法在传统课堂完成语言交际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别使用,因此将计算机网络应用于教学已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教育模式。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以语言的使用为立足点,而语用失误一直是语用学的研究热点,也是文化教学的重点范例。语用失误是指在语言交际中,交际者使用了语法结构正确的句子,但说话方式不合时宜,语言表达不合习惯,不自觉地违反了目的语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没有充分考虑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和具体场合,导致交际失败(朱雅丽,2014)。例如,一位美国外教在中国某大学讲授英美文学课,周一临下课时他对自己的中国学生说:“PleasehandinyourpapernextSunday”。到了周日,他的邮箱里没有收到学生的作业,原来在英语中“nextSunday”是指本周日,而中国学生将其理解为下周日,所以中国学生都没有“按时”交作业。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文秋芳,1999)[2],见图1。交际能力指人们在特定的语境中相互传递和解释信息以及进行交往的能力(Brown,2002)[3],它是由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策略能力组成。其中,语言能力侧重于语法和语篇能力,是语言学习的基础,也是传统课堂的主要授课内容;语用能力强调交际的得体性,是语用学研究的重点;策略能力是针对交际能力更高的标准,是指“交际过程遇到障碍时,能灵活巧妙地逾越障碍,成功地向交际对方表达情感和含义的能力”(韩海燕,2011)[4]。跨文化能力包括敏感性、宽容性和灵活性,其中敏感性是指对文化差异有敏感度,宽容性是对文化差异采取宽容理解的态度,灵活性是对文化差异采取灵活的应对策略。

二、网络环境下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理论依据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建构主义理论从众多教学理论中脱颖而出,成为检验信息化教育活动的重要指标。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何克抗,1997)[5]。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定学习时间和进度,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兴趣选择相适应的学习内容,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特征。此外,多媒体和网络为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使得建构主义的四大特征即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得以应用(黄若妤,2000)[6]。具体而言,多媒体和网络的介入可以发挥四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成为获取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工具;二是成为创设情景的工具;三是成为协商学习和讨论学习的工具;四是进行知识建构和创作的实践工具(赵巧红,2007)[7]。

三、网络教学环境的优点

阅读全文

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钢琴教学论文

一、现阶段高职钢琴教学中影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因素分析

我国的高职钢琴教学是在借鉴一般本科院校的音乐教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教学的针对性,层次性不强,不能有效体现高职的办学特色,不利用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高职钢琴教学,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上,师资力量上都存在很多问题,影响学生钢琴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影响教学效果的生成,影响学生的有效就业有效发展,具体而言,在高职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钢琴教学程式化现象严重。在高职钢琴教学中,教学的程式化很强,采用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没有针对学生的个性情况实施因材施教,导致很多学生在钢琴学习中学习的积极性不强,有的学生学不会,学不好,影响力教学的整体效果。对于钢琴教学而言,教学的个性化比较强,所培养的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这种程式化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第二,教材内容职业针对性不强。高职钢琴教材是在借鉴一般本科院校的基础上设置的,教材内容的没有针对学生的需要开设,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不利于学生未来有效就业有效发展。第三,钢琴实践教学效果不佳。钢琴学习的实践性很强,但在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开展的却并不理想。

二、高职钢琴教学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策略

(一)针对学生就业需要进行教学内容改革。

目前,高职钢琴教学教学内容是在借鉴一般本科院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种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差,没有联系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内容过于庞杂,深奥,学生学习起来有难度,因此,针对学生的就业需要进行教学内容改革,针对高职学生的情况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选择,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在教学内容的建设中,要能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于一些与学生专业联系不紧密的内容,对于一些超出学生能力以外的,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难以掌握的内容要大胆的删去,同时,要结合高职钢琴教育的职业化特点,选择一些与学生未来工作联系紧密的内容,要能够针对学生的就业需要,就业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选择安排,力图使教学内容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要保障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钢琴学习积极性,对于有效完成高职教育目标,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钢琴教学要做到因材施教。

要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钢琴教学必须要做到因材施教。钢琴教学要继续利用单独授课的教学形式组织教学,在分析学生接受能和和个性悟性基础上,在研究学生的课程成绩和钢琴学习状况的基础上,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做到因材施教,这才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钢琴技能知识,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钢琴学习效果。要做到因材施教,作为钢琴教师就要全面了解学生的钢琴学习情况,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个性能力,制定出阶梯式教学计划,要能够把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和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编成合理的小组,实施小组教育。要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积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克服学生钢琴学习中的问题,不断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阅读全文

创新教育理念下大学生诺奖式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新探索

摘  要:面对21世纪的科技挑战,作为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的高等教育,首先必须考虑到引导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兴趣,既重视理论方面的研究,更重视实践、实验方面的探索,尤其是基础研究, 应切实注重提高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竞争和发展能力的各种举措,为培养能够适应世界形势需要的具有创新科学研究能力的人才而努力,以争取在最段的时间里,在代表世界科学研究最高成就的诺贝尔方面有所突破,有所贡献。

关键词:创新教育理念下; 大学生;“诺奖”式科学研究能力培养;新探索

        一、问题提出:每年的十月,诺贝尔奖公布之日,总能在国内掀起唏嘘之声,无怪乎国人的“诺奖”情节如此之重,泱泱大国,枉有数千年的灿烂文明,却在代表世界科学研究最高成就的诺贝尔方面毫无所获。放眼我国科学研究领域,只重视理论方面的研究,轻视实践、实验方面的探索,尤其是基础研究,其原创性的成果简直就是凤毛麟角,我国是制造大国,却也是创造小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国人总是在唏嘘感慨之后,就会把视线投向我们的教育业,溯本求源,反省我们的教育,我国基础教育的问题不太大(据统计,获诺贝尔奖的华人当中,在中国就读了中、小学再出国深造者占多数),最大问题,在大学,我国大学生学得太轻松,是所有学生群体中最轻松的一群,比幼儿还快乐,导致基础教育打下的基础,“前功尽弃”。相反, 美国的基础教育并不成功,而让美国始终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是美国的高等教育。美国大学给学生充分的选择空间,同时对大学生提出很高的要求,不少名牌大学,大学生们通宵达旦地学习、实验,是美国大学的常态。美国这种把学生潜能发挥到极致的教育,吸引了世界上一流的学生,也吸引力了世界上一流的师资。如何在我国现有的基础教育之上,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的确值得深究。

        二、探索原因:从解剖学的角度来看,中国人与西方人的大脑构造是没什么差异,西方人(或其他科技强国的人)善于创新,为何我们中国人却如梗在喉?我想,这里面真正的缘由就在于我们教育的理念及我国文化渊源的差异。君不见,我们的高等教育也好,大学生学习的的目也好,全是为了“考试”,很少考虑到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当然,标准化的教学与考试也抹杀了学生的个性与想象力,而想象力正是创新思维的先决条件。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在思想上更新教育理念

        人的进展是多方面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思想的高度决定了人的境地的高度,行为的高度,而原创性的思想与理念的多寡,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兴盛与高度。在我国这么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传统且深受儒家功利主义的为官之道与有用理性思想影响的国度里,如何让我们的高等教育摆脱当前的困局?如何从有形资产的投入为主转为无形资产如精神层面的观念变革的投入为主等,是推进教育变革的根本,需要全民族几代人的共同作艰难的努力,作观念上的全新变革,作制度层面上的全新变革。

阅读全文

创业能力培养下大学生就业能力探析

摘要:随着我国对民众素质的高度重视,高等院校在不断地扩大招生的规模,大学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便是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这一问题也已发展成为社会的重要问题之一。鉴于此,本文对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机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如何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以期能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关键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

一、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分析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习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们更加追求自己的精神独立,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影响,大学生更加重视对自己价值的实现。教育方式的不同无疑会对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带来很大的诱惑和冲击,高校的教育应与就业需求相匹配,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教育的最终价值。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应该就地鼓励大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互联网+”等类型的比赛,从而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快速地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就业能力,从而让他们在走向社会过程中能快速地适应瞬息万变的机遇和挑战,从而提高自己就业的机会。

二、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机制

(一)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创新素质是指能有效地将信息及时转为相应的价值的能力,也就是通过利用多方面的能力,去解决自己所面对的新问题,并且创造新的事物综合素质的能力,其中包括了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意识与动手能力等基本素质。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创新素质的培养能快速地提升大学生创新意识以及转变他们的创业思维,帮助大学生提升创新能力和意识水平,能让其在创业路上利用创新来有效降低风险[1]。

(二)开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是建立在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创业意识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实践的过程,其包括了大学生精确的记忆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等,在结合了个人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最终体现出来的。高耀丽认为创业能力其实建立在他人或自己的科研成果之上,有效将市场创意等转为社会现实生产力的一种能力,它包括社会能力、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2]。

阅读全文

校企合作模式下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探索

摘要:校企合作模式作为培养大学生的重要手段,对于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在参与校企合作的培养中应当采取形式多样的方式以解决参与力不大、参与深度不足的问题;大学生可以分批分时段参加企业培训以解决集中培养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校企合作培养大学生应当注重分类培养、根据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和个人发展意愿精准培养;校企合作完善大学生参与校企合作培养的评价机制,切实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关键词:校企合作;就业能力;提升策略

2007年,教育部明确要求高校将职业引导教育课程纳入学生的公共课教学计划之中,并实行全过程的培养。随后,我国各高校相继设立就业教育的组织机构,并设置与之相关的教学课程,自此,就业教育正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1]。2012年,教育部再次明确指出,应将创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中的思政及职业发展引导服务相结合[2]。近年来,校企合作模式作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高效模式,得到广大学校、企业、师生的认可。

1校企合作模式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意义

1.1校企合作模式可以进一步明确学生培养目标

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引入校企合作模式,至今已经发展了几十年,从最初的不被认可到现在的广泛适用,积累了许多经验。2010年,教育部联合22个部门和7个行业协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探索高校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有效机制。校企通过联合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和开发教程、共建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合作培养培训师资、合作开展研究等措施,打造共商、共建、共享的工程教育责任体。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社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与升级,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所以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理念等已经无法满足现代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构建协同育人、沟通协调、激励等新的机制,对人才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以及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等科学合理地制定教育目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3],才能契合地方经济实际发展需求。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与产业和市场脱离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校企合作流于形式,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与国民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还存在巨大差距[4]。

1.2校企合作模式可以提升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

阅读全文

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能力培养和对策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已正式进入普及化阶段。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多,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成为高校就业工作的新着力点,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的素质能力是创业成功的前提条件。文章提出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能力的重要性,阐述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能力现状及问题,提出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大学生就业;大众创业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据教育部统计,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909万人,同比增加35万人。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多,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大,很多毕业生都会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困境。虽然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出台了各种有利政策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但社会竞争愈加激烈,大学生就业问题依旧突出。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影响了高等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如何让高校毕业生从“好就业”到“就好业”,成为高校和教育部门就业工作的重要课题。在“双创”背景下,着力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能力,以创业带动就业,势必对改善大学生就业现状发挥积极作用。

1培养与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能力的重要性

(1)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手段。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发展的力量和源泉。当今,国家经济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一体现,是大学生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高校要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把学校的各项工作最终落实到人才培养上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创造人才辈出和新成果不断涌现的崭新局面。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主力军,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还是创新创业领域最活跃的群体,[1]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激发大学生创造活力,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创新型国家建设赋予高校的光荣使命,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宏伟大业的根本保证。

(2)是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的有效措施。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大众化”向“普及化”转变,我国高校毕业人数持续递增,202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909万人,达到新高。2020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本就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和复杂。加之全球化浪潮的席卷、市场经济的转型发展,大学生的就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严冬”,而在现有经济社会发展所能提供有限就业岗位的情况下,“创业”无疑是最具潜力、最能缓解就业压力的优先选择。[2]高校通过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能力,实现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是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是驱动经济增长和应对外部压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走向深入的重要途径。

(3)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高校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挖掘个人创新创业潜能,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树立崇高职业理想,通过创新创业实现人生抱负和自我价值。

阅读全文

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探究

摘要:在当今人才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培养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大学生只有具备了思辨能力,才会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究,具备较强的综合实力。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水平,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实践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意识,真正培养出具有英语语言技能和思辨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本文先分析大学生缺乏思辨能力的原因,再探讨大学英语教学培养思辨能力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大学英语;大学生;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

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在教育培养模式上与其他学科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简单英语技能已经不能适应世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英语的思辨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英语思辨能力,英语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学习、交流的工具,在步入社会的时候才能自然而然地应用,成为工作中的一技之长。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对大学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部分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仍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主。因此,大学英语教师要依托课程内容,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创新英语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使大学英语教学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一、大学生思辨能力缺乏的原因

(一)教学形式陈旧落后。当前,“以学生为主体”已经成为各个阶段各科教学所遵循的首要规则。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部分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形式并没有因此而发生改变,在教学中仍以教师为教学的中心,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很少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思辨能力,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和思考的空间,也没有英语交际的语言环境,使很多学生不善于运用英语。同时,“学历主义”仍然主导着部分学生的思维,他们认为只要自己有文凭,有学历就足够了,以后不去外企工作,学不学英语无所谓,因而在学习中也不会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思辨能力。

(二)教学内容单一。大学英语和高中的英语学习完全不同,高中英语注重英语知识的讲解,而大学英语更加注重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大学英语应该为学生进入社会提供帮助。然而,部分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仍在沿用高中英语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仍以单词、句型、课文翻译为主,受课时限制,英语教师很少对课本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教学内容单一、枯燥,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学生对英语学习还是以死记硬背为主,对于单词、语法的学习还是停留在对其表面意思的理解,不能做到灵活运用。可见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也影响了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三)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大学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很多大学生奔波于各种社团活动和校外实践活动中,这些活动的吸引力远远高于英语学习,因此,很多大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对英语的学习仅仅局限在英语课堂上,这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是远远不够的。部分学生认为只要英语考试及格了,不挂科就可以了,因而也不会主动去进行英语的学习。另外,大学英语课堂上缺乏英语思辨的文化氛围,部分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与时俱进,在课堂上一味灌输知识,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学习英语带来一定的负迁移,使得学生自己不会独立思考,没有主动获取知识的意愿。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