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大学生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国内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作用
(一)社会实践可使大学生健康社会化
社会化,是指个体与社会互动过程中,人的个性与人格逐渐健全和完善的过程。据教育部社政司2000年3-4月份的调查显示:“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是好的”。当代大学生能够拥护并支持党的方针、政策,理性看待国家问题,社会化的主要问题是政治社会化不够、生活社会化不足、技能社会化不强。即爱国热情、民族自尊心强,政治鉴别力弱、对国情、民情和社会缺乏实际深入的了解;受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影响,致使大学生价值观念扭曲,价值主体过于自我化,价值取向功利化;由于教育中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忽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造成理论与实践环节结合不当,导致大学生对社会缺乏正确和全面的认识,实践能力不强。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走出校园,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实践中找寻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调整角色期望值,进而完善自我价值取向,锻炼社会适应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大学生社会化健康发展。
(二)服务社会大众和提高自身能力
从高中到大学,是从“儿童我”向“社会我”转变的过程,从大学到求职,是“社会我”向“职业我”的转变的过程。现在社会需求的往往是具有创造性的说写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人。大学生投身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服务中,能够使其与社会进行良好的接触,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同时,还能够培养一定的吃苦耐劳和踏实奉献的精神。这样,大学生在就业面对现实问题时,就能积极调整思路,选择应对策略,使社会实践达到“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目的。
(三)形成教学、科研、实践“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
高校的教学内容严谨,但相对滞后.与社会的创新性需求存在差异,学习教育与社会教育需要不断形成对接,才能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锻炼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从而达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以用促学的目标。同时,让学生了解本专业领域创新发展的前沿和方向,架起学校与社会的桥梁,学校也能将社会需求与教学内容进一步整合,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等。
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论文2篇
第一篇
一、造成大学生诚信问题的原因
1.社会中的诚信氛围不浓厚
我国虽然有着上下五千年优良的文化传统,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少西方思潮的涌入,社会上的诚信氛围却日益淡薄。人们每天都可以从电视、报刊和新闻上看到,某某单位的某某人私吞公款;某某企业生产的某某产品涉嫌假冒伪劣等等;这些都给思想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大学生们每天看到的就是,谁使用了造假的简历找到了高薪的工作,或者是谁通过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反而获利等等。这些信息,日复一日地混淆着大学生们的视听,给他们诚信道德的成长和成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2.家庭中诚信教育弊端重重
现在在很多的家庭中,家庭诚信教育呈现着缺失或者方法不当的问题。有些家长,教育孩子要诚实守信,但是一转身,自己却做出种种不诚信的行为,根本不能为孩子做好诚信示范,反而给孩子留下了表里不一的印象;还有些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所获得的荣誉,为了孩子能取得优异的成绩,考上理想的学校,竟然帮助自己的孩子制作在考试中用的小抄等等。由此可见,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下,对大学生们的诚信道德养成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3.高校诚信教育存在纰漏
虚拟社会大学生诚信教育论文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
网络时代所引起的网络诚信问题就更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作为当今社会新鲜事物的主要接受者,大学生与网络之间有着更多的契合点,这种契合点使二者之间更容易“一见钟情”,为此有些大学生在网络状态下出色的表现让社会变得徇丽多彩,但也有不少大学生因网络的出现而迷失方向,违背社会道德。事实上,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鲜血液,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力量更需要这种诚信的品质在心中,把它作为进入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接入点,使做任何事情都要以诚实守信为准则,为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增添正能量。
二、网络对大学生诚信行为的负面影响
(一)网络诚信缺失导致大学生道德感与责任感的缺失
道德感与责任感是一个人对自己和社会主动施以积极有益作用的精神。道德感作为一种高级情感,是人们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思想和言行时产生的内心体验。责任感从本质上讲既要求利己,又要利他人、利事业、利国家、利社会,用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一言一行。客观而言,网络是个隐匿又开放的环境,其自由、开放、隐匿的特点使人们的约束力与克制力大大弱化,甚至出现一种“规范真空”的状态,这样的状态下人的自制力往往变得不堪一击,再加上大学生的意志力比较薄弱并且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因而,面对虚拟的网络环境,大学生往往会抛弃现实社会的限制与约束,在交往与做事过程中出现道德感与责任感的缺失,任意放纵自己的行为,不对自己的言行举止承担任何责任和后果,道德感与责任感在他们心中早已趋近为零。这种现象足以说明,大学生缺乏网络诚信意识、网络道德水平下降、自我调控能力的不强。对这些敏感大学生来说,网络道德感与责任感的缺失很容易造成扰乱社会行为的产生,这不仅扰乱社会正常的社会秩序,还有损国家形象,影响社会稳定。
(二)网络诚信缺失导致大学生社会角色冲突
在网络社会中由于网络的自由性、开放性、隐匿性,使得身心还在发育阶段的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能够自由进行角色扮演,甚至还能在网络上刻意掩饰自己真实身份而进行相互攻击、谩骂,污染网络环境,破坏社会的行为准则,抛弃在现实社会中约束自身行为的法律和道德约束,在网络社会中“游戏人生”。由于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差异,促使部分大学生在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中来回切换自己的生活,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道德观受到严重的破坏,甚至部分大学生逐渐分不清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的区别,形成多重人格,难以以诚信为准绳约束自己的行为,更难使自己在现实角色与网络角色之间取得平衡。这种角色的冲突与互换长久下去自然会破坏角色规范的实现,还会阻碍现实社会中正常的角色规范。这样的不良循环长久下去必然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不仅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带来负面影响,也会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阻碍,更会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大学生传统文化论文
1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目标的重要支撑,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在我国深化经济结构转型、社会多元化价值观的环境背景下,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大学生践行社会主要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途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离不开优秀人才的支持,需要依靠高校优质的教育资源,大学生作为高端知识的掌握者,通过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将社会主义价值核心与大学生自我价值相结合,进而保证社会主义事业的宏伟目标后续有人;其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是提高当代大学生应对各种思想形态的主要手段。在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和追求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西方的享乐主义、奢华主义等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高校必须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此坚定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和价值取向,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就业能力。另外大学生在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问题解决亟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践行,通过正确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来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2014年五四青年节之际,在北师大师生座谈会上又明确提出了青年学生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
2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共中央总书记主席在2014年举办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中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立足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优秀的传统文化必须要建立在不断地创新与发展中,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致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立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优秀中华文化的体现,因此在弘扬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要吸取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内涵。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在于对外讲究“和”,对内讲究“修”。《中庸》的“和”理论与《论语》的“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准确的说明了这种千百年来的和谐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谐自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重要意义。儒家经典《大学》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安身立命的基础。同时儒家也提倡“慎独”、“吾日三省吾身”。这种自我约束、自我修养在当前社会对于每个人的成长仍然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除了儒家的传统思想之外,法家的“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所体现的“公正”、“变革”思想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公正”、“法治”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优秀传统文化也必然包括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年代所形成的“红色精神”,如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这些红色精神同其优秀传统文化一道为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内涵。
3用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与途径探索
如何通过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来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
3.1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凝聚学生
我国大学生职业素质论文
1、大学生职业素质问题现状
1.1大学生缺乏相应意识与能力。
大学生经历了十几年的学习生活,大都接受的应试教育,缺乏实践经验与求职择业的职业素质。而大学生作为一种高素质劳动力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当今社会的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与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开展大学生职业素质拓展与提升的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针对当今大学生主要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的几点简单归纳:
(1)急功近利。
大学生在就业时未能考虑到自身的实际情况,例如自己的所学专业、事业志向、实际能力等,而是在择业的过程中一味的追求收入较高、工作条件优越、社会地位较高的职业。这种心态往往会使其难以找到真正适合的工作,进而频频受挫,失去信心。
(2)心理素质较弱。
这是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一方面大学生在就业时,面对问题与压力情绪波动较大。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做事时自控能力较弱,缺乏毅力与恒心。许多大学生在精神与情感上比较脆弱经不起挫折,对于失败与困难,在心理上往往无法承受,可能会出现失望、沮丧甚至自暴自弃的情况。
大学生德育论文(3篇)
第一篇:大学生德育融入高校军事理论课探析
一、大学生德育在高校军事理论课中地位
1.高校军事理论课有利于实现大学生强国梦
在军事课中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实现大学生的强国梦。军事理论课中进行的国防教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教育,通过对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国防演变学习,使大学生感受到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曾经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水平,而在近代中国却遭受着领土被宰割,财富被掠夺,人民被屠杀,民族尊严被帝国主义列强践踏肆意。大学生能够深刻认识近代国防的脆弱性,领会到国家想要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保卫国家安全就必须要有强大的国防,强大的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激发学生建设强大祖国的热情和激情,继承前辈的奋斗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
2.高校军事理论课有助于大学生培养集体主义观念
在《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2006年修订)》课程目标中的第二条明确指出:"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储备合格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基础。”军训对大学生进行严格的军事化要求,在这一严格要求过程他们组织纪律性、集体主义感会大大增强。大一新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军训,大学校园中的校风、校纪会得到大大提升,同时会形成良好的培育大学生道德的氛围,为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打好基础。
3.高校军事理论课有利于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新时期大学生学风建设论文2篇
第一篇
一、目前学风现状的原因分析
1.学生方面
新时期,从大学生生源来看,随着大学不断地扩招,生源的整体素质较之以往有所下降了。不少大学生的综合成绩不如往届,整体的素质也不如往届,学习的积极性也比以往低。有部分学生原本的能力便不足以适应该大学的学习要求,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深感力不从心,逐渐跟不上同班的学生,便开始自暴自弃,不思进取了。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的课程比普通生少,难度低,录取分数线也低,进入大学之后,面对新的课程,新的学习环境,一时间难以适应,逐渐脱离了班级团队,跟不上整体的学习节奏,在大学中迷失了方向感。其次,上大学是为了“混文凭”的思想仍旧存在,许多大学生对所学的专业课程并不上心,甚至时常抱怨学习该门课程毫无用处,即使学得好将来也找不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因此得过且过,只求能够顺利得到大学的毕业证就心满意足了。也有部分学生依靠父母亲戚的关系买了一张大学通知书,在大学里只求考试及格,毕业顺利,对自己的人生没有清晰的规划,也不愿意付出努力,仍旧把自己的未来寄托于父母在社会上的关系以及父母的产业上。最后,许多大学生由于不满意自己的专业而缺乏学习的热情。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不少学生由于分数不理想未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甚至被调剂到了自己非常不喜欢的专业,在大学相对松散的管理模式中,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又缺乏鞭策自己学习的动力,因此对学习专业课不上心。还有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就业前景感到困惑,不知道学习该门课程能够做什么,例如一些较为冷门的草地农业学、地质学等,也不愿意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
2.学校方面
首先,目前大学的教育体制改革还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许多教师在讲课的时候脱离实际,照本宣科,严重地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尤其是经济管理类,教师热衷于阐述概念,讲授一些不切实际的原理,使学生必须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方能够找到学习该门课程的意义,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会降低。其次,目前大学的教学内容相对单一,教学模式机械死板,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学习参与度低,学生学习的效率低,学习压力进一步加大。且学校对学生考核评价的方式单一,造成了“高分低能”的现象,有调查显示,目前社会企业更青睐于成绩中等偏上的毕业生,因为这些学生不仅会学习,各项综合技能也比尖子生强,能够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最后,不少大学教师对转变教育方式,优化教学内容等改革措施并不上心,该部分教师已经把自己的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校外的兼职工作和科研上,因为科研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职称晋级和业务等级评定,使教师实现名利双收。再者,教学工作既费时间又费精力,还难以出成果,因此许多教师宁愿做校外工作来增加经济收入,也不愿意认真备课,在上课的时候便对着课本念,使学生感到课堂枯燥无味。
二、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的措施
大学生安全论文:大学生安全教学建议思考
本文作者:林桂红 单位:广西教育学院政治经济系副教授
目前党和国家对高校大学生安全问题十分重视,把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纳入了社会主义法治轨道,在《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若干规定》《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试行)》《高等学校内部保卫工作规定(试行)》等法规中,明确规定了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的职责,规定了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的权利和义务,依法治校,维护高校大学生的安全和合法权益,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高校大学生安全的高度重视。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是高校改革发展的需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多个校区的管理方式,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发展,对高校安全管理要求更高,管理难度更大。主要表现有:第一,高校扩招造成安全管理工作难度大。随着高校的扩招,人数的增多,学生人身安全、财产安全、消防安全、环境安全等安全隐患也相应增多,加大了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难度。第二,校园环境的复杂化。一是校园周边环境的商业化。高校周边商业的繁荣,便利了师生的生活,但也带来了不少的负面影响:各种噪音严重,干扰正常的教学生活;网吧游戏,诱引学生赌博;不法之徒穿越校园,寻衅闹事。二是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高校后勤服务体制改革无疑是一件积极的举措,但也导致了社会闲杂人员涌入校区,从而造成了校园安全管理的难度。
总之,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促进了高校的大跨度发展,同时给大学生安全管理增加了难度。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高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这样才能适应高校改革的需要,保证高校教育科研的顺利发展。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大学生是国家明天的栋梁,做好高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国家明天才有希望。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化,开放型的校园发展,使得校园与社会的相互渗透,校园安全管理日趋严峻。主要表现有:校园周边治安令人堪忧,校园斗殴时有发生,酗酒现象严重;偷窃现象时有发生;违反校纪校规不断增多。在这些事件中,大多数当事大学生对事故的发生没有心理准备和防范意识。此外,当前大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安全法律意识薄弱。一些大学生在受到不法侵害时,不懂得保护自己,遇到问题没有寻求学校保卫部门帮助或及时报警。二是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大部分大学生社会阅历少,思想单纯,缺乏对社会复杂性的认识,容易受骗上当。三是生活安全防范意识薄弱。比如违反宿舍安全管理规定,违章用电,对贵重物品不妥善保管,出门不锁门关窗,造成各种安全隐患。因此,必须加强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使他们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这样才能使他们安全、安心在校学习,健康成长和发展。
大学生安全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教育要与学校的法制教育、道德教育、校规教育、心理教育、思想教育等紧密结合。当然大学生安全教育也有其特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国家安全教育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开放式教育不断扩大,国际科学合作关系日益增多,使高校在国家安全工作面临着新的情况和问题,为了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自觉抵御敌对势力的思想渗透,应该加强大学生三个方面的教育:抓好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要结合中国的历史,联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行各业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大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对党和国家的向心力。抓好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守法意识。在教学和管理上大力开展《国家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教育,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只有国家安全,才有平稳的建设环境,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早日实现。抓好保密教育,强化大学生的保密意识。保密工作关系到国家的安全问题,高校要加强保密教育,增强大学生的保密意识,自觉遵守国家的各项保密制度,保守党和国家的机密。交通安全教育交通安全,关系到大学生的幸福安康,现代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交通工具越来越先进,给消费者带来了舒适与方便,但对道路交通安全也提出了新的问题。尤其是当代大学生交通安全意识不强,交通事故不断出现,加强大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增强交通安全防范是当务之急。
一是加强交通法规的教育,提高交通法制观念。高校要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等的法律法规教育,使大学生了解交通法规,自觉遵守交通法规,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二是积极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活动,增强大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高校要积极开展交通安全周和交通安全月活动。增强大学生的“五个意识”:红绿灯意识;斑马线意识;停车线意识;靠右行意识;路标意识。形成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慎独”思想。三是加强心理素质训练,提高大学生交通安全应变能力。通过对大学生观察力、注意力、应变力等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使大学生在行车、走路中集中精力,注意观察,增强应变能力,从而遏制交通事故的发生。消防安全教育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消防安全形势日趋严峻。当前高校大学生消防安全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安全常识。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必须加强大学生的消防安全教育。一是加强消防法规教育,提高依法治火的观念。教育大学生学好消防法规,用好消防法规,严格按照消防法规办事,自觉遵守学校的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严防火灾的发生。二是加强消防安全知识教育,增强消防安全的应变能力。高校要有意识地举办消防知识讲座,进行模拟安全训练。要使大学生懂得“三知四会”:知防火知识,知灭火知识,知防火制度;会报警,会使用灭火器材,会扑灭初起火灾、会疏散自救。只有这样,才能杜绝火灾的发生。防盗防偷教育由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化,人员往来比较复杂,大学生宿舍盗窃案件不断发生,造成大学生财物损失,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必须加强大学生的防盗防偷教育。一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治安思想认识。高校要采取多种形式的防盗防偷宣传活动,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在思想上时刻筑起牢固的安全防线。二是采用典型案例教育,增强大学生治安防范意识。针对高校大学生宿舍偷盗的典型案件,通过看录像、案例分析等形式,积极开展防盗防偷教育,增强大学生的防范意识,堵塞偷盗漏洞。三是建立治安通报制度,时刻警惕偷盗发生。随时向大学生通报宿舍失窃的情况,增强大学生的防范意识。教育大学生自觉遵守安全管理规定,在宿舍不存放大额现金,不留宿外客,对陌生人进入宿舍要提高警惕,随时进行询问,不给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网络安全教育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高校大学生进入网络领域的人越来越多。#p#分页标题#e#
大学生具有驾驭网络的技能,但对网络防范意识不强。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必须加强网络的安全教育。一是加强网络的法规教育,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法制意识。二是加强网络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高校应该设立网络安全主页,登载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条例,便利大学生自习,使他们在思想上养成抵御外来侵蚀的信息。三是积极开展网络文明宣传教育,提高大学生网络文明思想。倡导网络道德,树立良好的网络风气,自觉抵制网络低级趣味信息的侵蚀,提倡健康文明的网络生活。四是积极开展网络健康宣传,教育大学生自觉抵制有害信息。教育大学生坚持“三不”:不登陆反动网站,不下载传播反动性信息,不看淫秽及内容低调的网页,不在网上发表煽动性言论,自觉抵制网上有害信息。心理安全教育高校教育改革的发展,由过去大学生就业的统分统包,走向了市场的竞争机制,这样必然对大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心理压力加大,如不加以积极疏导,极有可能出现各种安全隐患。因此,高校要特别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态。一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高校要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大学生进行健康人格教育、环境适应教育、人际关系教育、心理卫生教育、挫折应对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只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杜绝心理性安全问题的发生。二是设立心理咨询服务,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校要通过设立心理信箱、心理门诊、心理热线等形式,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帮助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减轻大学生内在的紧张和压抑,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得到健康成长和发展。
加强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是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我们认为加强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途径和措施:健全领导体制,增强安全教育力度高校安全教育是维护大学生安全的一项基础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它始终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高校安全事故的发生,既伤害了大学生,又牵动到学生家长,同时波及其他同学的情绪,还影响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甚至会影响到局部地区的社会安定。因此,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必须置于党委领导之下,建立由校领导负责、学校党务、教务、学工、团委、保卫以及各院系等统筹兼顾的领导体制,全面负责和具体实施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制定和规划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加强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指导工作。同时,要将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纳入高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并加强安全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在教学上,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如在政治理论讲授中要谈到关于帝国主义和平演变的危害性;在计算机课程中要讲授有关网络安全问题;在物理、化学课中要讲授有关防火防爆问题。在教学管理中,必须结合安全方面的问题,适时地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教育大学生掌握国家安全、网络安全、交通安全、防盗安全、放火安全等基本常识。总之,要形成从上到下高度重视安全教育的良好局面。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安全教育管理机制要做好高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必须加强安全制度的建设,健全安全教育管理制度。如《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学校安全事故报告》《学校交通安全管理规定》《安全事故管理预案》《巡逻制度》《值班制度》等,这些制度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起到积极的规范作用。同时,高校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在位、谁负责”的规定,制定和落实各项安全责任制度及岗位职责,要层层签定和落实安全责任制,在制度上确保高校大学生各项活动的安全措施,从思想上促进高校大学生养成遵纪守法习惯,规范自我行为,从而达到建立长效的安全教育管理机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