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科学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大学教育科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大学教育科学

大学教育科学精神创新思路

本文作者:袁益民     单位:绵阳师范学院

一、科学精神内涵探微

什么才是科学精神呢?根据辩证法的观点,只有好的科学精神,才能促进好的科研产品的产生。那什么才是科学精神呢?《博弈圣经》对科学精神这样陈述:“用盲从在道德与博弈混合的概念里,执着于终极正理的唯一理性看成是科学精神。”同时《科学真理与科学规范》中也谈到科学精神: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钱学森的最后一次谈话中提到了,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而不是人云亦云,那不是科学创新。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主要的职责就是搞科研,这就必须具备良好的科学精神。所谓科学精神,就是敢于用怀疑的眼光看问题,用严谨理论和创新的思想解决问题,用开放和互利的思想去分享科学成功。在社会价值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知识价值被贬低,科研环境混杂,人们追求物质的欲望远远大于进行科研的激情,所以我们必须反思这种现状。为什么欧美国家的科研就比我国搞得好呢?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有了显著地提高,然而,我国的科研能力,科研实力却不如期望的那样让我们感到乐观。目前,我们国家的大环境中存在几个现象反应出我们的科研能力之不足,首先,“MadeInChina”一直围绕着我们身边,这显而易见我们是制造大国,而不能说明我们是研发大国,科学创新大国。相反,欧美国家,虽然其产品生产不在本国,但是他们在本国设置了优异的研发平台,聘请优秀的科研人员进行产品的创新,所以不管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还是在产品的先进性上都要领先与我们这些以制造为主的国家。这是我们一线科研人员必须首先反思的问题。其次,我们国家的高等学校连续扩招多年,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数量,相比九十年代都翻了几番,但是我们的科研人员并没有出现翻几番的情况,而且也没有培养出优异的科研领军人物。时至今日,钱学森走了,贡献卓著的前辈大都离我们而去,还有谁能承担起科研领袖的重担,谁还能有这种精神领导能力呢?研究生,作为科研的主力军,目前又有多少人在踏踏实实地搞科研呢?但这与其说是对个人问题的反思,还不如说是对我们整个大环境的诘问。

二、科学精神的主要特征对当代大学教育的启迪

科学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科学精神、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科学认识的物质手段、科学成果等诸多环节或方面。科学精神具有其一定的特征。这里,笔者根据科学精神的四个基本特征来分析和借鉴欧美的科学精神,从而反思我国大学教育之弊病,以期为我国的大学教育改革提供一些思路。

(一)执着的探索精神

在我们小学生的课本中就有爱迪生的科研故事,爱迪生发明灯泡,为了找到合适的灯丝,经历了上千次的失败而不放弃;被认为是“科学疯子”的诺贝尔先生一生发明的东西众多,为了消灭人类的战争,极力研究炸药,因为研制炸药是一个非常危险的科研活动,所以困难不但来自与研制的方法,同样来至研制的结果。但他们都克服了这些困难,终究在科学上取得了成功。也可以说执著的探索精神是科研成功与否的保证。目前我们身边的科研人员众多,但真正能执著为科学探索的人不多。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况呢?其中的原因必有,科研人员对物质的追求大于精神本身,在某些方面,这也是社会环境和科研人员的教育存在缺陷的表现。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的追求,欲望空前,奢侈品等弥漫着整个社会,贫富对人社会地位的决定性影响。这些使得科研人员某些时候不得不去追求金钱,更多的是去运用别人的研究成果,追求产品的生产。或者转向经济,股票行业。造成科研人员的流失。另外缺少执著的探索精神还表现的科学研究学术造假方面,为了满足个人的或集体的利益,快速实习自己的学术上的突破,在没有真正实现目标之前,弄虚作假,甚至颠倒科研的成果。甚至在国内的科研高校也同样出现学术丑闻,这样的行为也就失去了科研的意义了。国家在科研的造假上,必须加大打击力度,另可在这方面还没有出现新的研究成果,也要保护科研的态度纯洁。

阅读全文

地方性大学科学学院界定

本文作者:温海燕     单位:晋中学院学生处

一、办学目标定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师教育改革的新要求,我们应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地方性综合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努力建设成适应本省教育事业发展要求,具有高水平的教师教育培养队伍和一流的学科专业培养体系,能够培养出具有一定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基础宽厚、适应性强和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以本省为本,面向全国,能够根据不断变化的环境而丰富自己的办学职能,引领教师教育不断前进的高水平教学科研型学院。

二、办学理念定位

办学理念定位是指一所大学或学院对其在办学过程中应坚持什么样原则、标准和信念的把握。它体现一所大学或学院办学的价值标准,具有导向性和激励性功能,同时还具有宏观的规范性功能;它是大学或学院的一种内在精神,体现了其内在的精神动力和精神追求。个性办学理念的形成是办学者教育创新的结果,办学者拥有了自己的办学理念,就能够发挥其导向性和激励性功能,通过自己的创新教育把大学或学院办出特色。它还能够约束大学或学院的内在活动和外在行为,使其更好地不受外界干扰,办出自己的特色。地方性综合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应围绕本省教育实际情况、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目标等来塑造自己具有特色的办学理念。

三、办学类型定位

我国现有的千余所高校按其功能作用划分,大体可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这四种类型。与此相适应,学院包括教育科学学院也可以分为这四种类型。地方性综合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应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重视科学研究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成为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学科研型学院。

阅读全文

学科自信与教育史学科建设探究

摘要: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坚定教育自信。坚定教育自信,需要教育科学自信,教育科学自信离不开教育史学科自信,教育史学科自信不仅是教育科学自信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教育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自信是指学科研究者、学习者、应用者对所从事的学科之价值、地位、前景有着一种充分的信任,并保持有在这个学科领域学习、研究、工作能够有所作为的信心,能够取得成功的心理状态。学科自信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心理条件,是学科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学科人应具有的可贵精神品质。当下,教育科学的发展尤其是教育史学科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自信的支撑。试想如果教育史学科缺乏学科自信,从事教育史学科研究、教学、学习的学者、教师、学生对教育史学科的价值滋生怀疑,对教育史学科的前景心生暗淡,教育史学科的建设发展将是难以想象的。因此,要在坚持学科自信中、提振教育史学科信心中不断推进教育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学科自信;教育史学科自信;教育史学科建设

引言:

从文化自信与教育自信关系说起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他特别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中进一步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些重要论述不仅指明了自信的巨大力量,而且把文化自信提到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彰显了当前坚定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就文化自信与教育自信的关系而言,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发展,迫切需要教育自信。坚定文化自信必然要求坚定教育自信;教育自信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自信需要教育自信的支撑,通过教育自信才能推进文化自信,任何对中国教育的不自信,都会损害对中国文化的自信。文化自信与教育自信的这种关系是由文化与教育的关系决定的。因此,推进文化自信,必须推进教育自信,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坚定教育自信。坚定教育自信需要教育科学自信,教育科学自信是教育自信的组成部分,提升教育科学自信,才能有效推进教育自信。教育科学自信离不开教育史学科自信,教育史学科自信不仅是教育科学自信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教育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优秀的教育传统本身就是优秀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教育传统是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之一。坚定文化自信,需要坚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的教育传统,这就需要教育史尤其是中国教育史学科发挥记述、研究、展示、宣传中华优秀教育传统的作用。

一、教育史学科建设必须有学科自信

自信是作为主体的人相信自己的思想、道德、能力、水平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自信具有重要价值,自信是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取得学习、修养、工作成功的有利心理条件;是争取事业成功的精神力量。缺乏自信心是学习、工作成功的心理障碍。学科自信是指学科研究者、学科学习者、学科参与者对所从事的学科之价值、作用、意义、地位、前景有着一种充分的信任,并保持有在这个学科领域学习、研究、工作能够有所作为的信心,能够取得成功的心理状态。学科自信对于学科发展意义重大,学科自信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心理条件,是学科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学科人应具有的可贵精神品质。由此我们认定教育科学自信是指教育科学研究者、学习者、应用者对教育科学的价值、作用、意义、地位、前景有着一种充分的信任,并保持有在教育科学领域学习、研究、工作能够有所作为的信心,能够取得成功的积极心理状态。教育科学自信是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心理条件,是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是教育科学工作者应具有的可贵精神品质。我们相信21世纪是重视知识、重视智慧、重视能力、重视创造的世纪,因而必然是重视人的潜能开发、重视人的智力开发、重视人的教育与发展的世纪,而与这些密切相连系的教育科学将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走向科学研究的中心。同理,我们认定的教育史学科自信是指教育史学科研究者、学习者、应用者对教育史学科的价值、作用、意义、地位、前景有着一种充分的信任,并保持有在教育史学科领域学习、研究、工作能够有所作为的信心,能够取得成功的积极心理状态。教育史学科自信主要包含和体现在学者自信、学生自信、学术自信三个方面。所谓学者自信是指教育史学者对所从事的学科所具有的自信心,即对学科价值、作用、意义、地位、前景的信任与信心;所谓学生自信是指从事教育史学科学习的学生对所学学科的价值、作用、意义、地位、前景所具有的信任与信心;所谓学术自信是指从事教育史学科研究的学者、包括学生和应用者对学科所处的的学术地位、学术水平、学术成果、学术能力、学术品质、学术风气、学术领军人物充满信任、拥有信心。教育史学科自信是教育史学科发展的重要心理条件,是教育史学科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是教育史学科工作者应具有的可贵精神品质。当下,教育科学的发展尤其是教育史学科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自信的支撑。教育史学科缺乏学科自信,从事教育史学科研究、教学的学者、教师,从事教育史学科学习的学生对教育史学科的价值滋生怀疑,对教育史学科的前景心生暗淡,教育史学科的建设发展状况将是难以想象的。

二、教育史学科建设应当有学科自信

阅读全文

区域教育质量提高对策

 

教育科研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简称,它以科研课题为载体,是指借助教育理论,以有价值的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运用相应的科研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教育规律的创造性认识活动。自20世纪初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科研因其高质量运行与优秀成果,成为区域教育质量整体提高的强大动力。目前,教育科研已经进入竞争型教研制度形态。在这一制度形态中,如何保证教育科研质量,以优质教育科研协同推进区域教育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对教育科研质量的监测评价。本文以区域教育质量提高为核心,较系统地论证了教育科研质量及其监测评价的历史成就与现实问题,提出了教育科研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建构的基本思路和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一、教育科研质量是促进区域教育质量提高的强大动力

在当今成建制的国民教育体系中,没有质量的教育是对社会公共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也是对子孙后代的贻误,这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发展已达成的共识。因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1]

那么,怎样才能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益地完成这一任务,实现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宏伟目标,加快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步伐,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及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呢?就一个区域特别是省级行政区域而言,推进教育质量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动力系统由多个要素组成。从大的视野来看,提高区域教育质量,最为重要的是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个是教育决策问题,另一个是教育建设问题。而这两个问题都与教育科研尤其是教育科研质量息息相关。首先,教育的科学决策,包括区域内重大教育政策措施的酝酿和出台、学校重大改革和发展方案的制订与实施,以及针对区域和学校的制度变革等,都是以教育科研为基础的。其次,教育建设,也即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一切具体的行动和作为,都是在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具体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而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又与教育科研紧密联系在一起。教育科研对人的素质的影响,一是人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受到教育科研成果的影响,这些成果包括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视野等,其中,受系统化教育理论的影响最甚;二是人的科学素养受到教育科研实践的影响,这种素养是在具体的教育科研实践中形成,在特定的情景中提升,并完成质的飞跃的。比如,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是在完整的岗位教研实践中完成的。离开了教育科研,教育质量就没有深度和高度“,提高教育质量”就会变得苍白无力。当然,教育决策与教育建设问题是直接支配教育质量的两个层面或相互依存的两个活动领域的问题。教育决策影响教育宏观质量,教育建设影响教育微观质量,且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可以说,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不仅需要教育科研的全程参与,而且需要高质量教育科研的强力支持。基于这一认识,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参与制订、经湖南省政府常务会议审定通过、即将颁布实施的《湖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把加强教育科学研究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强化保障措施”的一个独立条款,并明确提出,要把教育科学研究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大对教育科研工作政策和经费支持的力度,加强对教育科研机构的领导和管理,不断提高教育科研的质量和水平。[2]这一条款的提出势必会为湖南省未来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需要指出的是,之所以强调优质教育科研,是因为教育科研质量在提高区域教育质量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从历史发展上来看,我国严格意义上的教育科研,也即大致按照自然科学研究标准而定的教育科研,是继16世纪以来的两次“西学东渐”和“洋务运动”之后,以“五四爱国运动”为契机,于20世纪20年代正式发轫的。1917年,北京大学建立了教育实验研究所,1919年我国开始引用教育统计和教育测量,[3]此后,许多研究者在全国各地建立了教育实验区,在大量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各自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对我国现代教育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教育研究方法在大量引进与融会贯通中得到了快速发展,定量研究、实验研究、准实验研究、调查研究、比较研究、定性研究、实地研究、文献研究、人种学研究、田野研究、行动研究,等等,各种研究方法不断翻新,不断精当,[4]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力地保障了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然而,并非所有的教育科研都会对区域提高教育质量产生推进作用。比如,几十年来,我国大量教育实验之所以收效不大、影响甚微,理论贫乏有其不可推卸的责任。理论缺乏深度、缺乏创新,严重降低了我国教育实验的价值与意义。[5]

这里所讲的“理论贫乏、理论缺乏深度和创新”,一方面是教育实验研究本身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基于教育实验研究的系统化结论、观点、思想的有效建构问题,即理论的建构问题,二者实质上都是教育科研质量问题。显然,教育科研质量是教育科研的生命线,优质的教育科研是促进区域教育质量提高、实现国家教育发展宏伟目标的强大动力,而低质量的教育科研只能是一种资源浪费,甚至是败坏学风、滋长学术腐败的一个源头。

阅读全文

教育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研究

一、科研能力的构成要素和影响因素

(一)科研能力的构成要素

关于科研能力的内涵及其结构要素目前说法不一,尚未达成共识。关于科研能力的定义,有人指出“1.单个科研人员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2.整个科研队伍的数量、素质和集体的研究能力,以及科研信息的系统性、效率、实验技术装备的拥有量和优势等”。有关研究人员从科研活动的角度出发,把科研能力分为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应用外语能力、掌握现代计算手段的能力、科学实验的能力、科技写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讲解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九种,对不同专业、不同人才各有侧重。

(二)科研能力的影响因素

透过科研能力的内涵和构成要素,我们可以看到诸多因素影响着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首先,学生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科研能力培养的内在因素。学生要具有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这是进行科研创新的前提。在这个前提下,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结合学科知识形成学术预判,在学习过程中不断钻研,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其次,导师、学术会议、科研课题、学术氛围等是推动科研能力发展的外在因素。教育学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然而现在大部分学校的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创新意识淡薄,科研能力较弱。他们很少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开展科研活动或深入到基层进行调查和实践研究,而一些外在的影响因素又限制了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二、影响我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发展的因素

通过相关资料的查阅和研究,我国的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在近几年获得了迅猛发展,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绩,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然而,由于发展时间较短,速度较快,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如学生学科理论知识缺乏、学生创新意识单薄、高校科研环境制约、学术氛围不浓等问题。

阅读全文

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教育科研素养培养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对教育科研素养进行概述,然后分析了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教育科研素养的现状,最后提出了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教育科研素养的培养策略,包括通过专业理论知识夯实科研素养基础;通过科研方法课程优化助推科研意识形成;通过参加见习、实习活动促进科研能力提高;通过毕业论文训练促使科研素养提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教育科研素养

当前,中小幼学校对教育科研愈加重视,反思和研究能力也逐渐成为评判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1]。因此,高师院校不得不将师范生教育科研素养的培养纳入重要议题。学前教育(师范)专业大学生作为未来幼儿园教师补给的重要来源,其教育科研素养的养成不能从走上工作岗位才开始,而应该“关口”环节前移,在大学期间教师就应为其创造条件,开拓路径,形成培养锻炼体系,使其具备反思、批判、创新等基本能力,为毕业后顺利走上幼教工作岗位,开展保教工作、开展教育研究、综合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但客观地讲,现阶段很多高校在大学生科研素养培养方面没有建立科学的体系,不同学科教师对大学生科研素养的理解不同,笔者结合自身在高师院校从事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科研工作的实际,在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科研素养的养成策略方面提出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教育科研素养概述

素养一词内涵丰富、理解多元,从字面常被理解为道德层面的素质或修养,与素质同义,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外表形象、知识水平和能力等方面。在知识经济的今天,素养的含意大为扩展,它包括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等各个方面[2]。具体到个体身上,是指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科研素养指在不断探究人文、社会、自然等领域中的真理,进行理智化创造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的科学研究技巧或能力。对幼儿教师来说,教育科研素养是指幼儿教师在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时在思想道德、教育观念、理论知识、科研能力等方面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对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来说,则是指他们在正式成为幼儿教师之前、大学期间经过学习实践而形成的未来从事教育科学研究所应当具备的科研理论、科研道德和科研能力上的基本要求。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也不是纯粹靠天赋遗传或后天习得,它是先天和后天综合形成的结果。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加之后天的训练和实践,日积月累、久久为功,才会水到渠成。师范生教育科研素养的修炼与养成也必须遵照这个内在规律,重视得越早,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越有益处。教育科研素养是高级的、复杂的,具有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综合特质。一般来说,教育科研素养的基本要素包含以下三种。一是教育科研理论素养,主要指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获得的有关学前教育、学前心理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方法,以及教育科研方法及技巧等。二是教育科研道德。这是科研道德下位概念,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科领域的科学研究,均要遵守基本的科研伦理,教育科研也不例外,它包括研究者的科研意识、科研规范、科研道德、判断的理性思维等。三是教育科研能力。它主要包括发现问题、收集利用文献资料、开发处理图文作品、进行科研规划、组织和操作,以及成果表述等能力。

二、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教育科研素养的现状

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了比较系统的专业理论学习和训练,在教育科研素养的养成方面有了一定的收获。比如,具有初步的科研意识,对学前教育领域有一定了解,初步掌握了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也会在毕业前经历专题培训或专项科研训练,但是客观地讲,他们身上仍然存在很多薄弱环节。

阅读全文

教育期刊概念与发展

一、教育期刊概念

教育期刊,是一种以服务教育、服务青少年健康成长为主要使命的教育专业传媒,富有鲜明的教育主导性、鲜明的地域特征和鲜明的行业依赖性,发挥着与其他报刊不同的特殊责任和传播功能。

二、发展现状

2003年,中央文化体制改革促使教育期刊生态发生显著变化,过去单一的教育行政部门主管主办模式逐渐分化为三种类型:一是仍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主办的报刊,它主要集中在各省市教育报刊社(期刊社),二是由党报党刊主办的教育报刊,三是从属于各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教育类报刊。全国有30个省(区、市)都成立了教育报刊社或,承担着指导教育工作和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舆论引导职能。从覆盖面来看,涉及全国100多万所学校的1000多万教师,再加上教育研究部门、行政部门和学生,共2亿多教育人口。从发行量看,全国公开出版的9400多种杂志中,49%是教育类杂志,每年全国杂志总印数的40%以上是教育类期刊。①各教育期刊通过不懈的自身建设,已具备了超常规发展的条件:逐步健全和完善经营管理机制,期刊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已成为全国期刊界的一支重要力量。教育媒体的重要性日益显现之时,数字化浪潮已然兴起,网络成为城市主流传媒,平面媒体的生存空间日益压缩,期刊读者市场占有率20年来并没有增加,全国期刊每年总印数始终没有突破30亿册,每年人均不到3册,是美国人均的1/10,日本的1/13,期刊拥有的日均读者占居民总数的19.5%,教育期刊的受众数量流失严重,②面临着明显的发展困境:

1.体制困境

部分报刊社领导管理体制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要求,没有明确的独立的法人地位,党政主管部门在如何运用行政推动与市场整合相结合的手段显得缺乏经验和成效,没有发挥引导作用,优化资源配置,极大地制约了教育期刊实现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经营发展。

2.同质化竞争困境

阅读全文

思政教育的科学化研究

一、实现标准

要想实现思政教育科学化,首先,其学科建设必须要达到标准,该标准就是学科建设中所必须要遵循的一般规律,在思政教育这门学科的建设发展过程中,需借鉴与吸收有关学科理论研究成果;其次,基于该基础再结合思政教育实践中所获得的经验,使其成为一门综合应用型的学科。在思政教育中,因教育对象为现实生活中人,因此在其所要解决的这些问题中就涉及到了人自身的协调发展、人和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而在这种如此复杂的关系下,思政教育所涉及到的学科理论也相应地增多,如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以及心理学等。基于这种情况,在进行思政教育学科建设时,首先,应该明确一种鲜明且正确的学科依托意识,基于相关学科在理论深度、高度的发展,不断吸取其理论中的精华部分。其次,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应和当前有关学科研究所获得的成果以及现有资源积进行有效地整合。除此之外,在学科建设中,除了要坚持综合性以外,还应注重该学科自身独立性,辩证统一地认识思政教育这门学科,简而言之就是增强思政教育学科建设综合性其实就是为了使该学科独立性更加凸显,不断强化其独立性。

二、实现思政教育科学化相关途径

第一,基于当前社会经济、文化以及政治的发展需求,在思政教育工作的内容、方法、内容以及目标等方面增添相应的现代化元素,继而促进思政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借助于马克思主义坚定的信念以及立场不断地感染学生,正确引导学生利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以及方法来对现实社会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第二,以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来分析各种问题,鼓励学生要敢于发表自身的意见,并对所有理论观点进行发展,注重该学科教学成效的评价。同时还应加强学生思想情况的调查,针对其所遇到的实际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思政教育。此外,还应多关注社会思潮对于学生思想所造成的影响,在教育工作中,将鲜明问题意识作为导向,紧扣当前现实社会生活中一些重大理论以及问题,通过直面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以及问题来强化思政教育科学化,增强该学科的说服力。第三,加强学科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基于该学科实践服务的本质不断加强其学术概念、思维模式以及理论框架的研究与创新,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促进理论这两方面的内容有效地结合,并加大二者的研究和创新,继而进一步实现思政教育科学化。

作者:常平 单位:乌兰察布广播电视大学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