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大学规划总结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校发展规划战略管理评估研究
摘要:
高等学校的发展规划是将学校发展的战略思维转变为文本过程,将战略管理思维应用于高校的发展规划是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及大学内部发展的需要。战略评估是全方位监控发展规划战略实施过程并对其实施的绩效进行系统性的评估。文章通过探讨发展规划战略评估的意义,发现高校发展规划进行战略评估存在的问题,提出做好高校发展规划战略评估的措施。
关键词:
高等学校;发展规划;战略管理;战略评估
0引言
高等学校的发展规划是采取优化的方案不断调整高校与环境之间关系,实际上也是将学校发展的战略思维转变为文本、进而执行的过程,最终达到使高校发展的目的。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多元化的影响下,大学内部管理日益复杂化,高校发展面临更大的挑战。从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一些管理专家开始将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方法应用于高等学校发展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学者乔治•凯勒编著的《大学战略与规划:美国高等教育管理革命》,将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推向高潮。该书提出大学战略规划表现出的积极性、外向性、竞争性等6大特征[1],从而可以进一步理解大学战略规划的内涵:明确大学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这有助于提升大学的活力,促进大学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管理是指对组织战略的管理,包括战略制定、形成与战略实施2个部分,它是组织的日常业务决策同长期计划决策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系列管理活动[2]。大学战略管理是指大学在长期发展中,在充分分析大学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和选择大学战略目标并组织实施以及进行评估和控制的动态管理过程,是明晰大学未来发展可能性、并将可能性转化为现实的决策和行动的过程[3]。一般来说,大学战略管理由战略规划、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估与控制3个相互依从的环节构成,战略规划以文本的形式体现,战略实施是将文本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过程,战略评估则是全方位监控战略实施过程并对实施的绩效进行系统性的评估。
1发展规划战略评估的重要意义
学前教育专业职业生涯规划途径研究
一、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特点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选择面窄、职业目标清晰
综合查询了国内近十所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对本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就业前景,主要是培养托幼机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幼教研究人员及相关服务机构的儿童工作者。这样的就业前景现状使得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自进入学校开始就能获得比较清晰的职业目标定位,能为自我选择可行性的职业发展道路提供有效帮助。
(二)高校缺乏对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开展系统、持续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管理的理论发展仅50来年,进入我国高校教育的时间则更晚,高校在这一领域的教育上缺乏经验。目前大多数高校对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主要是在新生入学时采取邀请专家或用人单位负责人开设讲座宣讲专业概况和就业前景,在毕业班集中开设简历写作、面试技巧等择业与就业的技巧课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存在内容空泛,形式单一,既不系统又没有持续地涵盖整个大学生涯阶段的缺陷。
(三)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性别比例失衡
有研究表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在确定目标的能力和制定计划的能力上优于女生,女生在认识自我的能力上优于男生。据不完全统计,学前教育专业在校大学生中女生占90%以上,甚至少数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还出现了无男学生的情况。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探索阶段,缺乏性别差异的思考与交流,不能从男性特质(如理智、意志和社会价值取向等)和女性特质(如情感、外貌和人际关系等)来综合地确定职业发展目标并为之付诸实践,这样的欠缺和差异将会给以女性为主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经验的聚积和综合能力的提升上带来明显不足。
城校融合共享型校园规划设计浅析
摘要:2021年的“十四五”规划,国家提出教育强国的重要方向。在国家促进创新经济发展和优化高教布局的双重背景下,建设城校融合的共享型校园成为当代校园规划的重要目标。校园空间与城市融合,校园功能与城市混合,学校与城市融合无边界。大学校园的规划设计也趋向于多元与混合,呈现出功能共享、资源开放、空间共融、景观互通、交通无缝等特点。文章从城校融合的功能与空间互融模式分析入手,结合实践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在城校融合的发展热潮下为校园规划的设计调整提供相关经验及理论支持。
关键词:城校融合;共享;校园规划设计;功能混合;空间融合
引言
随着我国创新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新城等需求日益增加,高校的资源共享迫在眉睫。与此同时,高校的教育模式也在发生改变,由被动式、接受型教育向主动式、创新型、跨学科教育发展,校园功能逐渐混合[1]。且随着国土资源短缺,城市空间受到限制,互通互融的城校空间,有利于在满足城市需求的同时节约城市土地,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在此契机下,城校融合成为当代高校与城市共同发展的必然需求[2]。高校与城市共存共荣,城市要构建创新体系和促进产业发展,需要通过高等学校获得高素质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而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的创新,也依赖着城市软环境和融合发展机制的创新。2021年的“十四五”规划,国家更是提出了教育强国的重要方向[3]。在国家促进创新经济发展和优化高教布局的双重背景下,城校融合成为发展的内在需要,建设城校融合的共享型校园成为当代校园规划的重要目标[4]。城校功能融合,校园与城市公共设施互通互用,有利于减少出行,提高效率,且便于公共设施的日常维护,最大化利用率;城校空间融合,城市成为校园的公共客厅,校园成为城市的学习课堂,城市与校园的公共空间、水体绿化相互开放,共建绿色开放的创新共享空间。城校功能与空间融合,促进城校资源互融,有利于校园产教融合平台的搭建,实现学校与城市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统筹建设、资源共享,建设学习型城市、创新创业型校园[5,6]。结合我国国情和项目实践,对城校融合的功能融合、空间融合模式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并由此归纳总结了共享校园的一些基本特点,为我国城校融合发展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提供经验积累和有益借鉴。
1城校融合的校园功能与空间共建模式研究
城校融合是结合我国国情的又一关于校园、城市规划的创新理念。校园空间从过去的对城市局部开放走向与城市融合;校园的分区从过去功能分离走向现在功能混合;学校从过去有边界到现在与城市融合无边界,这一系列转变,都值得在实践中探索和总结。
1.1城校融合的校园功能共建模式研究
高校社区防灾规划设计探究
摘要:我国高校校园因历史原因具有人群密度高、区域内功能划分混乱的特点,这使其成为当今城市各项防灾体系中较为脆弱的一环。文章以日本“防灾生活圈”理念为基础,以大连理工大学主校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场地建设、功能分区、人群行为和疏散路径这四个方面的特点与优势,运用实地调研和GIS数据平台,对校园防灾规划进行分析与总结。对大连理工大学主校区的防灾规划提出改进意见,提出“环绕式避难场”的高校防灾规划构想,提升地震灾后校内人员的避难效率,提升我国校园防灾规划设计的理论与实践水平。
关键词:城乡规划管理;校园防灾规划设计;防灾生活圈;地震灾后避难;GIS
引言
目前,我国高校对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年来,新建与扩建的高校校园数量持续递增,人群密集、活动频繁等特点对校园的防灾工作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做好针对高校校园的防灾规划设计,才能够更好地保障校内人员与财产的安全。为了做好城市防灾工作,2007年住建部的《城市建设综合防灾十一五规划》指出:应将社区作为城市综合防灾的基础单位。本文基于既有研究经验,将高校校园作为单一社区进行防灾规划设计研究,结合日本“防灾生活圈”理念与我国高校校园特点,分析总结出适应我国高校校园的防灾规划设计,同时为高校校园建设提供防灾维度的设计思路。
1概念解析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1.1概念解析。1.1.1日本“防灾生活圈”日本“防灾生活圈”体系包括“区域防灾生活圈”“地区防灾生活圈”和“社区防灾生活圈”三个圈层(图1)。其中,“社区防灾生活圈”是构成“防灾生活圈”的基本单位,周边居民可在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快速撤离和避难,因此一般选址在居民较为熟悉的安全区域。本文主要研讨如何通过“社区防灾生活圈”层级的规划设计,帮助校内人员在政府救援到达前做到快速反应,提升避难效率。1.1.2高校社区文章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974年提出的定义,将社区定义与中国高校校园在各个维度上的特点进行比照(表1)。高校校园属于“社区”概念中的“专能社区”,其中包括教学与办公场所、校内交通系统、开放空间与运动场地及其附属场地等。以社区为单位对高校校园进行防灾规划设计符合国家对于城市防灾规划的要求,既能在基础层面为城市防灾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又能提高社会对于校园防灾建设的重视,对于城市和校园的防灾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防灾生活圈”是日本政府以社区为单位,针对自然灾害建立的城市防灾规划系统,日本政府不仅颁布了《关于减灾防灾科学研究方面的指导意见》,详细列举七点联系紧密的因素,还针对社区内校园的防灾工作提出:将中小学校园作为城市防灾的主要场所,实行“校舍补强计划”,对全国范围内的校舍进行排查加固,为灾害发生后周围居民避难做好准备。日本防灾技术专家三船康道在《地域、地区防灾手法》中也指出需要重视高等院校、企业与行业联合研究机构在灾害发生时起到的组织作用,提出“产、学、研”相互组合协助的防灾模式,进一步强调了基础单位在城市防灾体系中起到的重要作用[1]。在欧洲的城市防灾体系中,城市的每个位置都配有一个5分钟内可到达的避难场所,大学校园作为其中一环[1],要求校园的规划能保障灾害发生时校内人员的自发疏散和避难工作,这种由下至上的防灾规划理念在欧洲已经形成。国内对于校园的防灾避难规划仍处于理论研究阶段。李异等[2]从功能布局和避难时长的角度将校园防灾体系分为紧急避难所、临时安置所和中长期安置所,强调对开放空间和交通系统的重点设计。张曦元等[3]按照灾害发生的时间顺序,将校区分为三个平行级别避难圈共同协作完成避难。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王江波副教授[4]在2016年出版的《住区避难圈》一书中指出:日本“防灾生活圈”存在两点弊端:(1)在自主避难时,居民对于避难场所的选择存在差异从而延长避难时间;(2)不同人群的出行习惯导致避难路线的选择偏差。他基于“防灾生活圈”的研究提出适用于中国社区的“避难生活圈”概念。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APP的设计实现思考
摘要: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21届本科毕业生高达909万人,同比增长35万。毕业人数屡创新高,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截至2021年4月份,预计今年毕业生就业率约为96%,相比去年下降2个百分点。但是,将近八成的毕业生对现有工作不是很满意,将近六成的用人单位表示毕业生社会实践少,只学到了书本中的知识等问题。本文基于以上问题设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APP,可以让学生清楚了解自己的学习现状,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对自己的大学生涯进行规划管理。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力。在增加就业率的同时,提高就业满意度,缓解应届生的就业烦恼,避免毕业时能力不足的尴尬。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APP运营
大学四年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最佳时期,在此期间,学生能了解自己的未来的方向,对其四年后甚至未来的人生都是极其重要的。一份合理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优势并激发其潜在的能力,能够让学生正确衡量自己的价值;让学生积极分析自己综合能力和与同目标人竞争的优劣势;让学生建立明确的职业方向引导学生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1]。目前部分学校大学生在入学初期不能完成由高中至大学的合理过渡,入学后对自己本科四年没有形成明确的学习和就业目标,也没有对自己进行合理约束,在大一、大二形不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部分学生虽然在入学时制定相应的学习和就业目标,但由于大学里的环境相对轻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免松懈,不能取得既定目标。而学习成绩直接影响学生在大三、大四时期的实习和就业。202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909万人,预计到202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超过1000万,应届毕业生就业更加困难。在此严峻的形势下对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些学校在刚入学时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师专业度不强,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且有的教师并不具备专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本专业就业形势和就业现状的结合,教学效果并不理想[2]。因此应鼓励大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对自己的大学生涯进行规划管理[3-4]。职业生涯规划在国外已有100多年发展历程,美国作为最早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国家,为其他国家对职业规划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20世纪初,美国第一次提出大学生就业择业时按照个人职业规划指导自己的发展方向,进而提出“人格类型———职业类型”匹配理论,在此理论的基础上美国众多专家对该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加拿大的高校都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配有专业的老师对学生进行指导。日本作为经济发达的国家,学生从小就接受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日本的学生在大学毕业时对自己未来发展方向都是很明确的。我国也早在1916年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研究,首次将心理测试与职业规划进行结合,更好地针对学生性格、人格、爱好等进行规划。近几年,我国高校也逐渐在学生刚入学时开设该方面的课程。本文为解决在校大学生对努力方向迷茫,应届生对找工作信心不足,已就业的同学对工作不满意的问题,充分调动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生涯进行规划的积极性,本文提出面向本校大学生开发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APP。在对大学生的综合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其与大学生的性格、人格、爱好、优势和劣势进行有机结合,按照目前的国家发展趋势,根据自己毕业方向的选择,确定其最佳的毕业奋斗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开发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APP,基于学生实时现状分析、定制目标、完成进度等功能,确保学生能实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状态,从而能让学生以此为基础设定自己的目标,了解自己与所定目标的差距,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为自己筹划未来,拟定未来的职业生涯方向。坚持使用职业生涯规划APP,起到时刻鞭策自身,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作用,使得学生能在完成一次又一次的目标中不断超越自己。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APP发展条件
1.1大学生对于本校学生的适用性
本文前期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研究本校大学生对自己学习规划和未来规划的想法以及对大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APP的看法。问卷调查面向的人群是本校大一至大四所有学生,从调查结果来看,17级和19级的人数较多。多数人表示对自己上的大学还可以接受,但到了对自己学习是否满意的时候,超过30%的人表示无感;70%认为不满意原因是自己没有好好学习,没有好好规划自己的大学学习。对于自己大学四年的目标,将近30%的人没有确定自己的目标(目标里有考研、毕业工作、出国留学)。但是大家的课余生活都很丰富,有人看书学习、练琴、画画、健身、剪视频,大家都在为自己的未来奋斗,但是也有人在宿舍待着打游戏,没有规划自己的事情。对于制订计划,将近60%的人表示会经常制定小目标,38%左右的人没有制定目标的习惯,只有极少数人有制定长远计划的习惯。而制订计划后只有27%的人能照做,65%左右的人表示计划赶不上变化,有70%的人表示希望有一个APP能督促自己学习。面对规划会做出什么努力的问题上,大家都一直的表示愿意努力学习,根据自己的计划一步一步努力学习,创造自己的未来。对于那些即将要步入我们学校的一些学生,他们仅需下载一个软件,便可浏览关于学校的全部信息,为自己的大学生涯制订初步计划。带着目标入校,按着计划完成,将为他们带来无限收益。也可以自己制订计划,根据自己的目标,结合自己成绩,绩点等为自己做学期计划,APP将与微信小程序绑定在一起,使用起来更加方便。自己制作的方式也可以让学生用起来更随心所欲一些,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让学生每天都过得充实,自己为自己安排,学生自愿去行动,比强制学习的效果好百倍。
1.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APP的服务优势
项目化管理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
摘要:将项目化管理引入学生工作,对于提高工作效率,优化资源配置,落实学生发展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强团队凝聚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的作用。本文以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近几年的实践为例,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中项目化管理的内涵意义、特点优势、组织实施、经验启示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项目化;创新能力;培养;实践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塑造一支能够应对未来挑战的人才队伍,是我国当代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创新能力”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设想、创造新事物、开拓新生活的能力,与后天的环境、所受的教育和个人的努力成正相关,需要不断实践。而当前高校培育的对象主要是“90后”的大学生,他们有着鲜明的代际特征:个性独立、思想开放、理性务实、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一方面追求自由平等,表现出需求的多元化,另一方面团队集体意识差,社会责任感不强。高校辅导员承担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发展指导、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事务管理的工作职责,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工作面广量大,常常被各种事务缠绕困身[1]。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隶属于文科学院,除具备全国高校大学生代际特征和学生工作性质的共性之外,大学生善于思考、思维活跃、喜欢新奇、乐于表现,成才愿望迫切,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作为理工科见长的高校,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是一个小单位,辅导员编制少,以兼职为主,并且流动比较频繁。面对思维活跃、个性张扬的当代大学生,在辅导员人手特别紧张的情况下,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深入研究育人工作思路与方法,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成才的各种需求,是摆在学生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面对新形势,如何创新学生工作模式,引入科学的管理理念,全力以赴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整个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项目化管理是管理学领域的新理念,将其引入学生培养工作,对于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并培养学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设想、创造新事物、开拓新生活的创新能力,增强团队凝聚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的作用。
一、项目化管理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中的内涵意义
项目化管理是当前管理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已被众多企业应用于管理实践。项目化管理是以项目为对象的系统管理方法,通过一个临时性的专门组织(项目小组)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实施、指导和控制,以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项目目标的综合协调与优化,最终实现项目的预期目标。项目化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以具体的项目带动人力、物力的整合,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人员合作。将项目化管理应用于学生工作,实施项目化运作,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抓手,是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思路。凡是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精神文明素质,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利于拓展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的活动,都可以作为项目化运作的对象。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工作项目化管理,就是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创业就业、校园文化建设等学生工作的具体活动视为项目,对其内容进行项目设计,通过申报指南、立项申报、立项批准、项目运作、中期检查、结题验收、总结评比等程序,建立项目规划、项目实施以及项目考核评估的完整体系,形成“项目—品牌—事业”的发展模式,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青年人才[2]。在学生工作中推行项目化管理模式可以更大程度地淡化组织行为,给青年大学生成长的时间和成熟的空间,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力;给予所有学生组织及个人施展才华的平等的舞台。通过市场化的竞争机制和目标管理,培养项目小组成员在自我设计、自我完善的过程中独立、缜密、勤于思索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主创新能力,给学生更多可以发挥个性和创造性的空间,为学生搭建成长的平台,以推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项目化管理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中的特点优势
第一,主动创造性。传统的学生工作模式具有较强的行政倾向,辅导员是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是活动的实施者,二者之间的关系往往较为生硬。很多活动都是“旧瓶装新酒”,形式单一,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效果不明显。实行项目化管理后,学生由单纯的被动实施者变为集组织者、实施者为一身的主体,主人翁角色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体现。活动创意来源于学生,更能贴近学生的需求,各项工作的开展也就从“要我做”变成了“我要做”,从根本上广泛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实践者,改变了目前学生活动的“二八”现象。另外,项目化管理模式的竞标过程,进一步开拓了思路,丰富了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使活动的空间更大、创意更新、主动性更强,为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力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3]。第二,先进科学性。项目化管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先进性、科学性。一是目标明确。项目申报有详细的项目运作计划,要事先进行项目风险评估并制定应急方案,而且项目小组成员也有明确的分工和协作机制,可以保证项目按质、按量、按时完成,改变了以往辅导员出智慧、学生具体完成的不足,从一开始学生就必须独立自主地调研思考。二是资源优化。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是项目化管理的基本原则,项目化管理不是以组织为纽带,而是以项目为纽带,充分整合利用了校内外的各种资源,最大程度地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人员的有效合作。第三,竞争激励性。引入市场化的竞争机制与管理理念是项目化管理的一大特色,尤其体现在立项申报、总结评比两个环节,充分保证了项目完成的质量和效率。只有在主题性、创新性、可行性、影响力、活动成效、经费预算、应急方案等方面具有竞争力的项目,才能从众多的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并获得立项。这就对项目小组成员,特别是项目负责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能激励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策划主题明确、意义突出、创意新颖、可行性强的活动。而在总结评比环节对项目进行考核评估,奖励优秀项目并进行成果展示,可以激励学生在竞争机制下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项目实施、项目总结的过程。
大学生心理健康空间设计研究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发生改变,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等因素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作为学生在校园户外活动的载体,高校外部空间不仅要满足大学生的生理需求,也要保证心理需求,为预防和治疗大学生心理疾病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因此,基于大学生心理健康下的高校外部空间营造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国内外高校外部空间设计、大学生心理健康、空间对心理影响三方面的研究成果,梳理、总结相关文献,发现其研究薄弱处,拟结合高校外部空间设计实际情况,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
外部空间;心理健康;高校规划
1前言
校园空间的面貌随着每个时代的各个因素相互作用和渗透所改变,高校外部空间的发展总趋势强调独特性、自然性和人文性,以此熏陶大学生的情操,培养大学生的品德个性。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日益提高和多样化,心理健康也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由此,基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需求,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的高校外部空间设计研究也成为高校规划的重点之一。
2国内高校外部空间发展研究
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导引课建设
摘要:本文以工商管理类专业导引课为研究对象,在CDIO课程改革基础上,以OBE理念为导向,即“定义预期学习产出—实现预期学习产出—评估学习产出”为主线进行课程设计和建设,构建学生学习产出的课程评价结构和系统,使用不同的资源去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有效地实现专业导引课程的预期学习产出。
关键词:OBE;工商管理类;专业导引课
一高校专业导引课存在的问题
专业导引课在很多学校也叫专业导论课,专业导引课在国内的出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到90年代,国内少数研究型大学,如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在个别专业开设过专业导论课。进入21世纪,随着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推广及普及,国内越来越多的大学开设了专业导引课。有的学校是在工科专业开设,有的是在所有专业开设。总体来说,目前在国内高校中开设专业导引课的数量、覆盖面还不大。通过文献调研,目前开设的各学校对专业导引课的定位和认识比较统一,认为专业导引课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所选专业,了解课程体系架构、培养专业兴趣,掌握学习方法,科学规划未来。专业导引课主要解决的问题:(1)大一新生对所学专业、前景及发展方向认识不清;导引课主要帮助大一新生了解所学专业,熟悉所学专业课程体系架构,了解专业领域前沿及发展方向。(2)大一新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对大学生活甚至对未来没有清晰的规划;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大一新生明确大学学习目标,合理制定大学学习计划,科学规划未来。(3)大一新生尚未产生专业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不强。导引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激发大一新生对专业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主动性。
二高校管理类专业导引课改革思路
(一)项目研究与实践的主要思路
基于T-C改革理念,以OBE为导向,根据毕业要求定义预期学习产出(课程目标)—实现预期学习产出(学习任务)—评估学习产出(学习评价)为主线,落实课程目标的实现、加强课程内容建设,加强案例库、竞赛知识题库、素材库等资源建设、优化教学方式方法,完善课程指导和辅助模式,优化课程考核评价组织模式,提升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效果,具体思路如图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