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德育总结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大学德育总结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大学德育总结

德育素质教育考核评价体系构建

摘要:学生德育素质教育和培养是学校教书育人的重要工作。它关系到学校培养的人才为谁服务,如何满足社会需求。而德育素质教育考核评价体系是落实德育素质教育的有效举措。本文在分析目前德育素质教育考核评价体系的不足之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构建德育素质教育考核评价体系的四个原则,并围绕该原则阐述了相应的构建方法。

关键词:德育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构建原则;构建方法

德育教育是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思想道德水准和心理品质的教育。对于学校而言,它关系到人才培养方向的问题。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由此可见,学校在学生德育教育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德育教育是学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开展行之有效的德育素质教育,制定切合实际的评价体系是当今形势下一项重要的工作,是落实中央和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德育素质教育的相关意见和建议、落实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提出的以德为先原则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德育素质教育考核评价体系现状分析

学生的德育和综合素质考核评价体现在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上,在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上均有明确的表述,即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掌握科学知识,具备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学校在具体的人才培养规格方面也明确提出了对学生的素质要求。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对学生德育素质进行评价,通常是量化具体的考核指标,如将各项考核指标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与不合格或按百分制进行考评。目前这些考核评价体系在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考核方面是比较成熟的,可操作性也较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达到了检查督促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目的,为专业人才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其应有的作用。在学生德育与素质评价方面,近些年相关教育工作者在不断地研究、探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如借助当今一些先进的网络技术,在德育载体方面进行创新;在德育课程中,通过相应的学分进行评价;德育课程结果考核和过程性考核相结合的评价体系等。在综合素质教育评价方面,各院校也均有尝试,如在每个学期或学年末,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情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及学习表现等)、参加各类活动情况及对班集体工作的参与情况等,通过细化评价指标内涵及具体分值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量化考核。教育部自2006年就启动了对全国初中毕业与高中招生制度的改革,增设了展现素质教育的测评。一些高校在自主招生方面,也对考生综合素质方面有一定的要求。一个人道德情操的高低和综合素质的优劣,是经过长期的虚心学习、认真实践以及良好的环境熏陶,逐渐内化于心的一种品质,其在考核指标的内涵、分值量化等方面较之知识与技能的考核有着较大的不同,也是不易直接检测出较为令人满意的结果的。因此德育素质教育考核评价体系仍有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德育素质评价结果不够精确。德、智、体、美等诸方面课程中“素质”部分占该课程的比例很难确定,需要将这些部分提炼出来并予以量化,最终将量化结果计入该学生综合素质部分。第二,德育素质评价结果反馈不够全面。在评价学生德育素质时,目前主要依据的是其在校表现、参加各类活动的态度及效果。对于有些学习成绩较好、平时表现一般、参加各类活动一般的学生,就会出现不好的评价,甚至是因为评价体系问题而无法评价,最终造成评价不全面或缺失。第三,德育素质评价结果反馈不够及时。在各种评优、选拔以及学生就业时,该项结果的权威性往往受到质疑。更多地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秀的唯一标准。这就导致了学生对学习成绩的关注程度大于德育素质,造成了部分学生“功利主义”思想比较严重,最终会使德育素质评价偏离其初衷。

二、德育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1.德育教育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

阅读全文

在大学英语教学融入德育的探索

一、大学英语教学缺乏德育教育的现象

(一)实用主义教育观是英语教学缺乏德育教育主要原因。一直以来,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学校开设英语课程和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考试,为了升学,大学生还要过级和考证等,加上英语教学内容多,任务重,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实现学生应试目标而教学,压力大,时间紧,根本没有时间在课堂上很好地融合德育教育进行教学。而且大部分高校英语教师也没有认识到在课堂上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大部分教师自身德育教育理论知识也欠缺,又缺乏德育教育工作经验,这些因素都导致大学英语课堂没有真正融入德育教育。

(二)有些学校领导重视英语专业教育而忽视德育教育。当今由于教育体制的改革和高校的扩招,各个高校都在争夺生源,学校招生时不仅要看学生高考成绩,有的专业还对英语入学成绩划了最低入门线,其实是要求更高。将来学生毕业出去找工作去就业,接收单位也要看成绩,因而考试就成为教学的“指挥棒”,很多学校领导自然要按照这个“指挥棒”来指挥教学,对英语教学进行一些硬性规定,比如统一教材、统一教法、统一考试等,结果导致教师为应付“统一”而失去了“自主”,根本没有心思用心去设计在教学中如何融入德育渗透,即使有一点,也是浅尝辄止。

(三)英语教材存在重语言轻内容现象,德育内容融合度低。当前高校所应用的大部分教材更注重英语语言的适用,注重语言规律及其可读性,对语言教学的思想性却不够重视。有些学校对语言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意识比较薄弱,选用的英语教材里面有的一字不落地照搬了外国文章,其中有的文章大肆宣扬了西方国家的政治思想和理念、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和文化意识,部分内容与我国现有国情不匹配,乃至相悖,这些教材德育内涵的缺失,无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化意识,客观上反而增加了德育渗透的难度。

二、大学英语教学与德育教育融合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可以接触网络新闻、英文原版书籍、英语广播等这些信息的获得让学生更加了解西方文化,但是,大学英语课本内容的更新却较为缓慢,虽然大学英语教材中包含了许多优秀的文化内容,但是这些内容却不利于德育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融入。另外,教师在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的同时,也要端正自己对课堂上融入德育教育的态度,在授课过程当中,做到把智育和德育并重,将德育教育融入于教学环节当中,做到“润物细无声”。英语教师也要肩负起立德树人的重任,让德育工作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

三、大学英语教学与德育教育融合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阅读全文

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构建思考

摘要:党的的召开对高校德育工作有了新的要求,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始终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心,特别是在社会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代,更要为我们社会主义的发展培养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时代不停地发生着变化,过去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的一些思想和方式已经不适合现今时代的要求,我们一直在思考怎样构建更符合时展现状、社会发展要求的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这也是高校德育工作者们一直努力的方向。本文将依据新时代对高校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的新要求,分析目前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创新;意义

我国一直在不断完善着高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和要求,但是从全国现状来看,完善的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当前各高校教育的重点仍然是文化理论知识学习,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往往会受到忽视,严重制约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全面健康发展。党的提出要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并且进行了多次讲话和座谈会,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促进思政教育创新,“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这是党的对青年一代提出的殷切期望[1]。

1当代青年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过去传统高校教育注重文化素质教育,这就造成大多数高校大学生不注重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特别是在大学期间放松对自我的管理,对自身的全面发展带来不良影响。我国高校目前尚未建立统一的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这也是制约大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党的召开,提出了高校思政工作的四项重任,根本任务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水平,核心任务是提高大学生政治觉悟,基础任务是提高大学生道德品质,重要任务是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由此可见,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并且多次就“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这一议题进行讲话[2]。

2高校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的作用与意义

当代大学生社会道德基本表现在“知、情、信、意、行”这几个方面,这几个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道德意识成为内心的基本准则,并且在行为上表现出来,对大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调节和反馈,形成正能量,又反过来促进和激励大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的形成[3]。高校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的完善与发展不仅有利于高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形成,符合党的提出的新要求,有利于“四有”青年的培育和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大学生。

阅读全文

大学语文中的德育体现

一、大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功能

传递高尚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类自我关怀的情感,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关照,人类的价值感、命运感等方面。大学语文教育以文字的形式向学生展现了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丰富炙热的人物情感,这些作品的内在美都能在潜移默化中传递高尚的人文精神,教育学生如何正确的表达情感,什么样的道德情操是高尚的,应当如何成为一个有修养、有内涵的人,这种榜样的力量是直观、形象的,对学生的终身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的诗词当中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风景,跟随作者对祖国的炽烈情感和豪情壮志,共同产生“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壮志情怀;从杜甫的诗歌中感受民生疾苦,感受官僚和封建制度的丑陋和弊端,从而产生忧国忧民的民生情怀和对封建腐败剥削的憎恶情感;从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感受少年对祖国的影响,从而励志人生、孜孜不倦。人文精神教育就是在这样一种欣赏文章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作者的情感当中,切身感受作者的情感、事迹,潜移默化中培养自己的殷殷爱国志、拳拳爱国情,学生只有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深刻领悟,才能形成高尚的爱国情操、关心民生的仁者之怀,实现人文精神的不断提高。第二,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念。大学语文有着重要的教书育人功能,因为语文教材中收录着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反应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展现着人民的生活状态,每一篇文学作品都传达着朴实无华的生活态度、高尚的情操和平凡伟大的人生哲理。传统的语文教育中,教师只注重对文章的介绍、讲解,而并没有将文章的背景与作者的思想动态紧密结合,忽视了对文章广度和宽度的拓展,使得学生的文化视野狭窄、文学素养低下、文学思维僵化,学生的各种能力,包括概括能力、分析能力等都没有得到相应的锻炼和提高,这种教育方式不仅没能正确实现智育的目的,也使德育缺失。因此在大学语文教育中,德育应当通过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逐步渗透,比如,学生通过对鲁迅文章的学习,了解其弃医从文的人生经历,切身感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立身处世的态度。除此之外,中国拥有大量优秀的经典古文教育,如《论语》等,这些古人流传下来的经典的为人处世之道,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完善自身的修养产生着巨大的正能量,起着荡涤心灵、领悟人生哲学的重要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学语文教学以其形象、直观的特点,在德育渗透中发挥的作用较思想政治教育更胜一筹,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领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结合实践经历更深层次的加深,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只有人们自己从内心深处摈弃不高尚、不道德的行为,才能实现有意义的人生。第三,实现教学的情感交融。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当老师在教育学生时,如果让学生感受到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是失败的,真正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大学语文教育更是如此,在大学语文课堂上,要达到师生和教材的高度交融,教师不论采取哪种教学方式,不能让学生感觉为学习而学习,而是要自觉自愿的接受知识,达到欣赏文学作品,体会作者情感并且将自己的身心与文章传递的正能量进行对比,不断修正自我,完善自我的目的。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是有感情的个体,所以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大学语文教育在情感交融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更应当采取正确的教学方式,发挥大学语文教学易于情感交融的优势,对学生的价值观念循循善诱。

二、大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方式

第一,课堂教育的有效渗透。大学语文课本的精心编排,通过细心选取的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影响着一代一代的中华儿女,且大学语文中所选文章的内容比较丰富,涉及范围又较为广泛。人们之所以重视语文教育是因为不仅能够获取丰富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博古通今,博学多才的能力,在这一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大学语文教育的德育功能已经潜移默化的实现了。通过大学语文课堂教育,使每一个学生均能平等的接受孔孟的治国之道,并了解唐朝繁华盛世局面的原因。通过结合教师的启发并总结出自己的思想与观点,可在今后的工作与生活当中进行合理的运用。课堂教育是大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重要方式,也是主要方式,大学语文教育作为一种可不断进行探掘的德育宝库,相关的教师也应当充分合理的利用教材本身的德育功能,让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能够形成健康正确的价值观念,并指导学生正确的行为方式。第二,课外教育的熏陶。虽然,大学课堂教育十分重要,但是课外教育的熏陶也不容忽视。大学的语文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对课本知识的了解,社会上的事物是不断的进行发展与变化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当今社会,大学教师也应当正确地进行引导学生,使其能够对一些社会现象形成自我思考的良好习惯。学生在接受固有意识形态的同时,通过对独立思考、独立评判等能力的合理培养,学生才能在变化莫测、形态万千的社会生活中始终保持自我,不迷茫、不盲从,实现大学语文德育教育的动态渗透功能。大学语文教育课外渗透的方式有很多,常见的方式有课后写作的德育渗透以及课外阅读中的德育渗透两种方式。课后写作中的德育渗透不仅能够使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了解,还能够使学生在思想上接受教育。例如在完成《君子安而不忘危》的课程教学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忧患意识为主题进行写作,并且要求学生将所搜集的资料进行资源共享,通过讨论并加强学生的忧患意识观念,从而指导学生如何应对实际生活中困难与挑战。由此,学生既完成了课后写作任务,也可以得到一次思想洗礼。课外阅读中的德育渗透不仅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开阔学生的视野,还有助于学生对社会是非观念的明确,从而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因此,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文学著作、名人传记等,让学生在阅读中接受德育熏陶。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教育因其独有的文德并举的特点,成为德育教育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使得德育教育从思想品德和政治课堂上解放出来。大学语文教学具有传递高尚的人文精神、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实现情感交融的功能,要想实现这些德育渗透的功能就需要教师不断的创新,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把握好课堂语文教育,更要注重课外教育的熏陶,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张丹绮 单位:太原科技大学思政部

阅读全文

儒家德育思想对高校德育借鉴价值

摘要:随着我国全面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各种思想潮流价值观的涌入,使得当代大学生容易被功利性思想影响,从而影响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传统优秀的儒家德育思想历经了岁月沉淀,留下许多积极有为的思想,对于当前大学生道德人格培养仍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学习借鉴儒家优秀德育思想有利于高校培养明确我国政治目标、立场坚定有为的青少年。

关键词:儒家;德育思想;高校思政;政治教育;价值研究

首先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主力力量来源,有力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有利于我国实现人才强国战略。其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作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途径,理应通过对儒家传统优秀德育思想的借鉴来实现这一共同目标。最后儒家德育思想从“仁者爱人”这一基本内涵展开,强调人要修身养性,要积极的修养成为君子,主要通过启发式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仁者爱人”,“知行合一”是儒家的行为规范,这一点与当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十分契合的。尽管目前儒家德育思想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们在借鉴儒家德育思想的时候,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一、儒家德育思想内涵

(一)关于“仁”的德育思想

在儒家传统德育的思想中,“仁”是最高的“善”,即至高的道德原则,这一原则贯穿儒家学说的始终。樊迟有次在课上问孔子仁的含义,孔子的回答是“爱人”(《论语·颜渊》)。儒家学者们通过解释“仁者爱人”这一核心思想提出了许多关于教育方面的方法总结:首先儒家认为应该以学习自省的方式进行德育的目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每日进行自我反省批判来总结今日哪些需要改进的,通过个人的内省原则去把握受教育主体的行为和言语是否符合道德原则,正如孔子所言“克己复礼为仁”;其次儒家德育思想方法强调启智教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换言之就是要传教和引导悟道相互结合,掌握新的途径去学习把握理论知识,这和西方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的方法类似,就是引出一个话题,让学者思考这个话题的前提,通过批判获得大家公认的真理。

(二)关于“知行合一”的德育思想

阅读全文

转识成智理念大学德育论文

摘要:转识成智是德育工作者为反对灌输式教育而借用来的表达方式。当下高校德育工作中对转识成智仍然存在模糊认识:就“转”的主体而言忽视了大学生个体的内生动力,就“识”的内容而言割裂了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就“成”的过程而言弱化了大学德育的实践活动,就“智”的目的而言泛化了大学德育的智慧提升。转识成智的主体建构要求达到主体与客体、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环境之间的转化性、交互性的德育教化效果,因此必须实现教师和学生的主体转换。转识成智知识理论体系的构筑要注意课堂德育知识和课外德育知识的有机结合,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和传统文化教育知识的融合。转识成智德育实践同样强调融合,即师与生融合、与校园融合、与社会融合。转识成智是认识思维的升华,是道德认知思维和元学思维的统一,有一个由外化到内化的转化过程,最终目的就是要把智慧内化为美好德性和品行。

关键词:大学德育;转识成智;道德智慧建构

什么是大学德育?教育界、学术界对此多有探讨,关于大学德育的定义众说纷纭。究其核心内容,无非是围绕两个部分进行讨论:一是关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二是高校大学生道德品质教育。有人倾向于认为它是一门马克思主义的德育学,属于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质;也有人倾向于认为它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学问,是接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并以之为本位的文化教育。综合以上观点,我们认为,大学德育的内涵,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对大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甚至情感心理和行为习惯进行的综合教育。什么是转识成智?认识与智慧既是哲学的范畴,也是教育的范畴。转识成智来源于中国传统哲学,是玄奘开创的佛教唯识宗的一个专业术语。通过转凡成圣、转染成净,以此来表示由“业识”到“智慧”的转化过程。中国现代哲学家冯契在《〈智慧说三篇〉导论》中对唯识宗转识成智这一佛学术语作了唯物主义的改造和发挥,使其成为冯氏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命题,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国化的发展。在冯契智慧学说那里,智慧更多指向的是德性智慧,而非一般语义上的知识性的智慧。“德性之智”这个词原本是中国传统哲学所固有的。后来,清华大学胡伟希发扬了冯契的思想,在《转识成智:清华学派与20世纪中国哲学》一著中以转识成智为命题把其思想资源扩延到中国近现代哲学诸家,转识成智在中国哲学中渐渐具有普适性。之后,转识成智哲学思想又逐渐波及教育界,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思政工作者使用转识成智一词,以反对灌输式教育来表达新式的教育理念。

一、大学德育转识成智教育理念的偏离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大学德育建设创造出良好的局面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即使进入21世纪,中国现行高校的德育现状还是不容乐观。2010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坚持德育的重要性,将“德育为先”作为三大战略主题(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之首。2014年教育部颁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1]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高校宣传思想战线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2]。2017年党的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所以,大学德育工作者应该认真学习中央文件精神,针对目前高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在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探寻规律、深化理论中为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转识成智德育理念在教育界、学术界已然是一个认知度较高的教学手段和育人方法,学界也对此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目前的研究主要分布在三个方面:第一,对转识成智德育理念作通识性推介,代表性论文有郭颖《论道德教育的“转识成智”》(《教育评论》2008年第5期)和王丹《“转识成智”思想对大学德育的重要启示》(《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第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资源来看待转识成智理念,代表性论文有刘贵祥、孙董霞《“转识成智”与大学德育———兼论中国传统哲学对大学德育的重要性和启发性》(《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第三,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来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转识成智,代表性论文有黄禧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转识成智”的思考》(《哲学动态》2012年第6期)。然而,大学德育对转识成智的理论深化和实际运用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单薄,并没有形成普遍性的共识,亟须对其进行总结性的概括。大学德育要突破知性德育的瓶颈实现转识成智,在真实的生活中践行并提升道德智慧是个长期的工程。现在的高校德育工作,真正意义上的转识成智依然迷茫,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四个方面:

1.就“转”的主体而言,忽视了大学生个体的内生动力。通常认为,大学德育的传授主体是教师,是工作在教学岗位上的一线任课教师传授给学生道德知识,但是道德知识并不等同于道德智慧,我们往往忽视了大学生的内生动力对道德品质的内化作用。目前的德育工作重灌输式说教,重高压式管教,偏重教师的德育知识传授,许多教育理念和模式往往无视学生在德育主体中的地位,扼杀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积极发挥。因此,这对转识成智的主体性德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真正的德育是要感动生命的。如果说,思政宣传和道德规范只是停留在课堂上和试卷上,则会形成空洞的政治口号和道德教条,很难在大学生心目中引起共鸣,陷入只见规范不见人的窠臼。社会价值观念变迁、道德信仰危机对新时期的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要想在学生中引起自发性,树立大学生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就不能忽视大学生的个人需要和情感需求。高校教师要重视学生个体自身的体悟和道德内化,以完成大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和自由品质的成长。

2.就“识”的内容而言,割裂了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有些大学德育工作会把党的思政工作与个人道德修养分离开来。大学德育的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两块。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道德也属于思想上层建筑的范畴,因此道德和思想政治一样具有阶级性。当代德育工作的一大任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高素质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中包含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精神层次的内容。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本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转识成智教育理念中如何对德育知识体系进行构建?如何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中华优秀传统伦理观念结合起来?如何使得道德教化知识的更新符合中国新时代改革创新精神的需要?这些都对大学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高校德育课程的开设还是不够的。从课程内容上看,压力主要集中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一门全校必修课上。除此之外,有些高校虽然开设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德育课程选修课和一些必修课,但是全国高校还没有普遍形成把传统文化纳入道德教育的通识课程。据笔者多次参加大学德育相关学术会议研讨的情况来看,开设传统文化道德课作为必修课程的有两类高校,一是仅仅针对个别院系学生开设专业课的学校,大多是那些本科、研究生就有哲学专业或国学专业等相关专业的高校;二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课的学校,如一些独立学院、民办大学和高职院校。再有,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初中及高中的德育工作处于真空状态。中学毕业生往往缺乏人之为人的基本品德和行为习惯,而高等院校在德育知识的传送上,则变成了基础德育的最后把关人。

阅读全文

高校德育实践的新思考

1当前我国利用德育资源开展德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1对于校外资源的利用不够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高校与社会各领域的联系日益紧密,在频繁的接触和交流过程中,高校的德育工作者却没有对于德育的校外资源加以整理和利用,缺少敏锐的发现思维,对于校外德育资源的利用一度处于停滞状态,与学生家长、社区基层以及企事业单位等合作较少,来自广泛社会中的大量德育资源没有与学校的德育进行有机地融合,一些高校尽管号召和带领学生组织参加志愿者活动,然而却由于重视不足,活动次数较少而最终流于形式。

1.2现有德育资源利用率不高

当前很多高校对于已经开发的德育资源利用较少,没有使现有的德育资源在德育实践方面发挥效用。例如当前高校的多门专业课程与德育实践完全脱离,在教学中只重视理论知识的教育,而忽略了德育实践的渗透,甚至一些理科内容的教学中“只讲物,不讲人”,现有课程没有渗透德育内容,致使专业知识中蕴涵的科学精神和辩证思想等资源闲置。德育资源内容涵盖广泛,因此需要教育者细心的发现、管理与统筹协调。然而当前我国高校的德育资源配置十分不科学,在结构上严重失调,在管理方面实效性较差。一些教师在教学方面有着较高的理论素养,然而却严重缺少德育实践经验,还有的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用心不专,缺乏必要的职业情感。因此在德育实践的过程中,没有有意识地将学校的课程作为德育资源而加以利用,使得现有的德育资源利用率十分低下。

2利用德育资源开展高校德育实践的对策

开发德育资源是新时期促进高校德育实践改革的重要举措,只有充分调动多元化的德育素材,才能够使德育实践更加鲜活而富有生命力、感染力与凝聚力。因此,高校在开发和利用德育资源的过程中,必须要不断加深开发的深度与广度,进一步挖掘现有德育资源的德育潜力,并将那些潜在的德育资源积极地开发和转变为显性德育资源。

阅读全文

合唱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

摘要:合唱作为高校大学生最喜欢的音乐活动之一,承载了越来越多的德育功能。高校丰富的合唱活动开展,不仅提升了大学生的音乐素养,也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集体意识以及自信心培养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因而,在本文的研究中,着重从三个方面对合唱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意义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以突显高校特色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功能和价值。

关键词:合唱;高校;思想政治;实践;意义

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化,合唱教学活动也在无形中承载了更多的德育任务和德育功能。因而,在高校的合唱教学实践中,教学组织者也越来越重视德育功能的渗透和融合,使大学生从中感受到身心的愉悦,思想境界的提升。在此背景下,笔者也在高校的合唱活动中,对其内蕴的德育功能进行了深入探索,就高校合唱活动在德育实践中的意义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学生的思想更加活跃和开放,接收信息的渠道也更加多元,因而与外界的交流也越来越广泛。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很容易被不良思想所诱导,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产生偏激的思想。因而,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中,要借助合唱这种具有广泛参与性的群体性音乐活动,来不断的渗透爱国情感,加强爱国意识,发挥合唱教学的德育功能。尤其是在合唱作品的选择方面,组织者会挖掘音乐中的德育价值,会优先选取一些蕴含了爱国主义内涵和精神的音乐作品,通过现代的音乐创作手段和表演形式来展现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大学生能够在气势磅礴的音乐旋律和意境中,激发出更深厚的爱国热情,唤起更深刻的情感体验。现在,越来越多的爱国主义音乐作品被创作出来,并融入到高校的合唱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对国家的历史、发展有更深刻的认识,能够在旋律和歌词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力量,以及对国家在发展中历经的苦难深有体悟,能够珍惜现在的幸福时光。科技水平的不断飞跃,也给高校的思政工作和合唱教学带来了更多的便利,也使合唱作品中的爱国主义情怀有了更加广阔的展现平台,学生也可以通过视频、图片、音频等对合唱作品产生全方位的感受,对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爱国情感理解的更加准确,从而以更加崇高的爱国情怀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二、加强学生群体的集体意识

音乐在产生初期就是大众集体参与的实践活动,体现了鲜明的集体性,所以高校的合唱活动作为学生群体参与的一项艺术活动,也在无形中加强了学生群体间的凝聚力。每一首合唱作品以及每一次合唱表演,都离不开学生之间的互相协作,打造和谐的艺术空间。所以,大多数德育教学工作者们认为没有任何一种音乐形式能够与合唱所媲美,只有合唱这种音乐活动才能让学生更加团结和凝聚,它无法脱离任何一个人的力量而独自存在,更加注重的是艺术实践的整体性。所以,想要达到合唱的完美境界,每一个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集体意识,齐心协力积极配合,达到节奏、旋律、音准、速度的均衡和统一。因而,高校的合唱活动体现了强烈的集体意识,不断的挖掘和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美妙的合唱所追求的是一种和谐的美,体现的是集体的力量,学生在参与合唱活动的过程中,要真诚的注入情感,以包容的心态实现与他人的互助和配合,实现彼此相融的境界,才能更好的完成音乐活动实践。优秀的合唱队伍一定是具有凝聚力的团体,每个人都能够把握好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以更积极的心态,更饱满的热情,加强集体荣誉感,培养团队精神。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