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德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大学德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大学德育

大学生休闲德育模式探究

[摘要]休闲德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可忽视的新领域。当前,在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大趋势下,生活德育理论为休闲德育提供了理论资源。在生活德育视野下,应该针对休闲德育问题系统设计建构课堂教学、生活体验、环境熏陶“三位一体”的休闲德育模式。

[关键词]生活德育;休闲德育;三位一体

大学生活与中小学生活相比,存在更多的课余自由时间,即闲暇时间。闲暇作为特殊的时空存在,成为重要的德育资源。然而,当前大学生的休闲生活状况不容乐观。2016年,本项目团队对广东省5所高校大学生闲暇现状开展调研,发现大学生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休闲贫困”问题。具体表现为休闲异化(不懂休闲、不能休闲、不愿休闲)、休闲层次低(浅休闲、假休闲、逆休闲)、休闲伦理失谐(休闲与自身、他人、自然失谐)等,这些现象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德育回归生活世界”作为德育现代转型的重要内容,使“生活德育”成为新的德育理论研究热点,也为大学生德育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因此,从生活德育角度探讨大学生休闲德育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生活德育理论为休闲德育提供理论资源

(一)何谓生活德育

不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德育与生活世界的脱离,导致德育中存在“三化”(政治化、专门化、知识化)问题,这是造成学校德育困境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一问题,近年来,生活德育理论被提出并受到普遍认同,成为当前德育理论和实践的一大热点。不论是美国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还是我国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念,都是提倡德育回归生活实践,倡导教育生活化的理论支撑。我国德育专家鲁洁教授较早呼吁德育回归生活。杜时忠教授在《论德育的走向》一文中提出现代德育“走向生活”的趋势。高德胜教授的著作《生活德育论》对生活德育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为大学生德育提供新的理论视角。他在《生活德育论》中指出,生活德育是一种新的德育范式,是对以往和现行的割裂、知性和技术化管理为特征的德育范式的转换和超越,生活德育的基本进路是“通过过‘有道德的生活’来学习道德”。[1]74生活德育观指导下的学校德育,应该是通过学校的整体生活进行的、对学校所有成员都起作用的、提升人的精神追求的教育活动。[1]89

(二)何谓休闲德育

阅读全文

德育大学思政教育分析

摘要:

高校教学主要目的是为国家社会培育一批“优秀”的人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优秀”一词有着更高含义的要求标准,当代优秀大学生不仅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储备,同时还应是一个有道德、有涵养、对三观有着正确的认识与理解的青年。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越来越受到各个高校的重视,怎样做好德育视角下大学思政教育工作也就成为了教学工作的重点研究课题。基于此,本文对基于德育视角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开展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为相关教育研究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德育视角;大学生;思政教育

大学是培育人才的摇篮,只有具备足够的本领,才能很好的适应当今社会的复杂多变。大学是人生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是思想、心里逐渐成熟的重要阶段。因此,大学教学是十分重视大学生的思政教育的。怎样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及正确的思想,是各个高校教学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课题。德育视角下大学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进行培养是一项有难度的工作,这项工作需要协调好教育的各个环节,同时还需要大学生自身的积极努力与配合,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1.提升思政教学的和谐度

大学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仅仅在课堂上进行思想方面的教育,是取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必须使学生思想、思维与生活和谐一致,这样才能学生实现德育生态化,做到人与事物的和谐统一,有利于良好心态的形成。具体应做好这么几点:第一,将思政教育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利用课堂强化学生思政教育的同时,我们该应将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有机的结合。这就需要教师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注重思政教育与生活德育的结合。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中华民族传统的渗透,例如不要浪费粮食,形成饮食节约观念,从而更好地确保思政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符。第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更好地尊重和了解学生,切实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尊重学生的意愿,掌握学生的心声,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从而更好地为促进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1]。

阅读全文

大学德育体系探析

【摘要】本文分析了儒家经典《大学》德育体系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实现路径,并对其德育体系的价值给予了客观评价。指出,我们应该肯定《大学》德育体系为维护特定时代的秩序稳定与谋求天下安定的社会价值;同时又应该高度重视其德育体系在发展、完善个人上的个体价值,其目的旨在使每个个体都“明德”、“日新”再达“至善”之境界。《大学》德育体系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是辩证统一的,个体至善同社会至善更是相互联系、紧密结合。这对于当今德育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大学》;德育体系;价值目标;价值路径;价值评价

《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孔子弟子所作,乃是儒家德育的重要著作。《大学》于宋时被朱熹编入《四书章句集注》,而后正式与《论语》、《孟子》、《中庸》并称为“四书”。自宋之后,因其包含深刻儒家思想及所具备系统的德育体系,《大学》便被统治者列为官方教科书。回顾古代的教育,其中就包含有“小学”和“大学”。“大学”原意为“大人之学”,其中“大人”特指君子、大丈夫,所以“大学”也含有使年轻男子成为君子和大丈夫的意味。一直以来,《大学》中所包含的德育思想都对后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那么我们从价值理论的维度对它的德育体系的价值问题进行探析,这对于当今德育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大学》中德育体系的价值目标

“德育”即道德教育,首当其冲的便是这个“德”,此“德”并非抽象的形而上的概念,而是一种化孕于万物之间、体察万物之根性的实践意义上的价值现象。而“育”则是一种具象化的以人为价值主体的完善化过程。德育正是“德”和“育”这两者的相互交融,既是价值主体与客体之间能动性的价值交互,也是以“现实的人和现实人的活动”为基本点的旧价值的不断革新和新价值的不断求索,我们先来探求《大学》德育体系的价值目标,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1、明明德

“明德”即是光明之德性,明明德乃是显扬主体的美好德性。人出生之后先天携带着种子,其中就包括“明德”与“非明之德”的种子,种子随着人后天在不同环境的修行而不断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光明的德性并非只成长而不衰减,它很容易被人的各种欲望杂念所遮蔽,老子说:“涤除玄览,能无疵乎?”,于是就须去蔽。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也提出:“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民万事者也。但为气案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礼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1]因此“明明德”正揭示了洗垢除尘以将人那光大的德性敞开彰显的价值目标。

阅读全文

大学语文德育功能探讨

【摘要】

大学语文课程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作用,对大学生德育功能的培养具有重要责任。大学语文课程具有较强的文化艺术性,这对德育功能的实施具有更好的优势。

【关键词】

中国文化背景;大学语文;德育功能;探讨

中国的传统文学一般追求文道合一的文学标准,将反应现实生活作为创作的思路,将培养社会责任感作为重要的目标。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将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作为其重要的方向,它一方面致力于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另一方面致力于对德育功能的发挥。作为与德育内容重要相关的学科,语文课程是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提升学生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

一、现代高等教育对大学语文课程的要求

现代教育不仅是简单地对人才进行专业知识的教育,更是致力于将教育的引导功能发挥出来,这个目标的实现远比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的培养更加的深远。将个人和人类的健康及社会利益等紧密相连。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当前取得了较好的成就,但是当前大学生却表现出了很多的精神危机,这些现象的出现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当前大学生辨别真伪的能力较弱,沉迷于网络,甚至将自己的一天时间都浪费在网络上。他们表现出的精神空虚、缺少信仰的状况与其专业知识水平极不相符。当前大学校园频发的案件更是让人在痛心之余,好好反思高校专业知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严重脱节现象。我国的高等教育应将学生的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德育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是用学过的理论知识来指导思想行为。它的衡量方式不能以分数作为依据,同时它的教育方式是全息教育,学生所能接触到的一切思想行为都与其紧密相关。高校开设了相关的法律课、思想政治课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但是学生的道德水平和道德判断能力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提高。全息教育能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道德判断能力,它不能依靠单纯的某一学科就能完成,需要将其作为一个体系在每个教师的每节课教学中都将其渗透进去。大学语文课程能承载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能对大学生的道德情操进行培养,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文化水平,从而能够将其道德判断能力进行加强。中国传统文学能很好地对人起到教化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学背负着道德教化的重任,能够孕育出灿烂的民族道德文化。大学语文课程能很好地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传承,同时结合了文章和道德的精神,有极丰富的道德文化因素蕴含其中,能够对学生进行健康向上的道德引导。

阅读全文

大学生职业德育思索

本文作者:唐春根 单位: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

泰州是一座具有21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地处江苏中部,长江北岸。199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组建地级泰州市。经过12年多时间的发展,泰州市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从低到高,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泰州市初步形成了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五所院校共同发展、互为补充的良好局面。目前,泰州市五所院校共有本专科在校生3.83万人。随着江苏近几年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这为全国各地的学生提供了进入泰州高校学习的机会,但同时也使泰州高校学生的道德现状的多态性在增加。近年来,大学生中休学、退学乃至自杀、凶杀等恶性事件屡见不鲜。这些现象引起了教育部门及相关学者的高度重视。泰州市五所高校录取的生源都是二本以下的学生,了解和研究泰州高等院校大学生的在校学习与生活情况,对高校教学手段的改善和培养方式上的改进,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采用调查问卷形式,对泰州地区的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5所高等院校的在校生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统计分析。

一、调查问卷情况

本次调查面向泰州市五所高校在校生,发放调查试卷836份,回收试卷754份,有效回收率90.2%。在被调查的学生中:男生420人,女生334人;学生干部230人,非学生干部524人;独生子女498人,非独生子女256人;城镇户口329人,农业户口425人。

二、调查分析

泰州市在校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总体来说不错,但在某些方面的表现差强人意,令人忧虑。

(一)对现在大学生活的满意度

阅读全文

在大学英语教学融入德育的探索

一、大学英语教学缺乏德育教育的现象

(一)实用主义教育观是英语教学缺乏德育教育主要原因。一直以来,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学校开设英语课程和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考试,为了升学,大学生还要过级和考证等,加上英语教学内容多,任务重,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实现学生应试目标而教学,压力大,时间紧,根本没有时间在课堂上很好地融合德育教育进行教学。而且大部分高校英语教师也没有认识到在课堂上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大部分教师自身德育教育理论知识也欠缺,又缺乏德育教育工作经验,这些因素都导致大学英语课堂没有真正融入德育教育。

(二)有些学校领导重视英语专业教育而忽视德育教育。当今由于教育体制的改革和高校的扩招,各个高校都在争夺生源,学校招生时不仅要看学生高考成绩,有的专业还对英语入学成绩划了最低入门线,其实是要求更高。将来学生毕业出去找工作去就业,接收单位也要看成绩,因而考试就成为教学的“指挥棒”,很多学校领导自然要按照这个“指挥棒”来指挥教学,对英语教学进行一些硬性规定,比如统一教材、统一教法、统一考试等,结果导致教师为应付“统一”而失去了“自主”,根本没有心思用心去设计在教学中如何融入德育渗透,即使有一点,也是浅尝辄止。

(三)英语教材存在重语言轻内容现象,德育内容融合度低。当前高校所应用的大部分教材更注重英语语言的适用,注重语言规律及其可读性,对语言教学的思想性却不够重视。有些学校对语言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意识比较薄弱,选用的英语教材里面有的一字不落地照搬了外国文章,其中有的文章大肆宣扬了西方国家的政治思想和理念、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和文化意识,部分内容与我国现有国情不匹配,乃至相悖,这些教材德育内涵的缺失,无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化意识,客观上反而增加了德育渗透的难度。

二、大学英语教学与德育教育融合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可以接触网络新闻、英文原版书籍、英语广播等这些信息的获得让学生更加了解西方文化,但是,大学英语课本内容的更新却较为缓慢,虽然大学英语教材中包含了许多优秀的文化内容,但是这些内容却不利于德育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融入。另外,教师在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的同时,也要端正自己对课堂上融入德育教育的态度,在授课过程当中,做到把智育和德育并重,将德育教育融入于教学环节当中,做到“润物细无声”。英语教师也要肩负起立德树人的重任,让德育工作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

三、大学英语教学与德育教育融合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阅读全文

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探究

【摘要】思政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健全人格,从而保证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本文立足于高校课程思政这一背景,探究如何将其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中以实现德育效应的最大化。

【关键词】大学语文;德育;方法

在课程教学中自然地融入、渗透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情感、价值的引领和影响,是“课程思政”的主题所在,这个主题就如一条线,贯穿在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师的精神风貌等多方面课堂综合因素中,“课程思政”的既定目标由这些课堂综合因素而得以体现和落实。在这种引导优势下,大学语文教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力军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深入挖掘教材里的德育因子,主动探索且因势利导发挥德育魅力。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现状及重要性 

思想是一个人未来发展的问路石。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首先需要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在当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作为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性教育内容,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可是,当代大学教育,尤其是某些特色专业院校的教育,往往忽略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如何利用院校已有的基础课程达到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已经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大学语文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基础性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给其指明了方向。”作为高校的基础课程,《大学语文》是一门旨在通过阅读欣赏传统文化经典,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思想修养、读说语文能力的课程。通过阅读欣赏传统文化经典读本,对大学生进行文学素养的熏陶、语文读说能力的培养和思想道德的教育。然而,在当今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却存在“失语”的现象,大学语文之所以会处于这种尴尬局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某些高校管理阶层、高校师生对大学语文的应有地位不重视,对大学语文所产生出来的教育价值有错误估计和判定。”的确,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如果过分的强调特色专业的建成、职业教育的培养会致使大学语文课程处于边缘地带。事实上,在如何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问题上,大学语文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包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文学经典中的艺术元素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时期的艺术观点,体味不同作者的人格魅力、不同文章的艺术美感。据此既可加深学生对中外文化的了解、开阔学生的视野,又可陶冶他们的品德情操。充分利用此优势,自然地融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价值的引领和影响,最终达到以文育人的目的。因此,重新对大学语文进行定位和把握,不仅是确保大学语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前提条件,而且对提升大学思政教育的意义也非同一般。只有大学语文得到正确的定位,才能让大学语文在思想政治教育上产生作用。

二、大学语文在德育工作中的定位及联系

(一)重视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阅读全文

大学德育生态环境建设

一、生态德育与德育生态之辨析

德育生态,核心含义是德育系统生态因子的共生。它将生态学的原理运用到大学德育中,把大学德育看作一个生态系统工程,竭尽可能地发掘和利用一切德育资源,促成大学德育的诸多要素或曰德育生态系统因子的良性互动,保持德育生态系统的动态活力与和谐平衡,从而切实提高德育实效,以培养出符合既定德育目标的受教育者。其目的在于探寻大学德育生态系统的层次和结构及系统生态因子的互动,实现大学德育整体功能的统一性。德育生态理念主要是针对以刻板的灌输为主的道德教育模式而提出的。在大学德育过程之中,注重对受教育者客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强调,重视大学生道德选择和道德鉴别能力的培养,从而在德育方式上重引导、重启发、重互动、重内省;在大学德育过程之外,重视德育环境的“熏染浸提”作用,重视整合社会、家庭、高校的德育资源,在德育方式上重视校园环境育人、家庭环境育人、人际关系育人、社会文化育人,实现校园内外大学德育的有效对接。可以看出,生态德育中的“生态”为狭义的含义,反映了传统意义上的生态学诉求,即以生态世界观教育受教育者正确处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而德育生态观,则表现出“生态”的广义取向,不仅强调人与大自然之间的生态关系,还包括了社会和个体道德的层次结构、特定道德赖以生存的道德生态环境以及进行德育活动所必需的教育因素形成的生态。大学德育生态区别于生态德育的根本,就是要从单纯的德育活动转向创造大学德育环境的生态和谐及培养大学生在大学德育生态环境中的和谐发展,实现环境生态与人的生态的和谐。

二、大学德育生态环境的建构策略

大学德育生态环境的建构是涉及德育理念革新的多层次系统、多生态因子协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建构:

(一)在大学德育过程之外,以高校生态环境为核心,以社会(网络)生态环境为重点,以家庭生态环境为基础,构建“高校—社会(网络)—家庭”联动合作的整体德育生态环境构建良性合作的德育生态链,是改善德育环境生态结构的基本出路。在大学德育过程之外,推动高校、社会(网络)和家庭环境三个子系统之间的联动运行,完善整体德育生态环境的运行机制,协调合作,发挥整体的系统合力,实现德育协调均衡发展,为大学生的思想成长提供一个具有高度统一性的背景和基础,需要创造各子系统、各生态因子共同参与、齐心协力的全方位、多渠道的大德育格局。一方面,高校、社会(网络)、家庭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充分发挥正能量的作用,就能对大学生思想成长产生积极正面作用。在现代网络及多样化的传媒手段下,传统的高校“净土”已不能独善其身,要有主导意识,主动引领外部环境建设和优化,为大学德育的健康发展创造优良外界环境。还要积极整合各种社会力量,主动寻求支持和服务,调动他们参与的主动性,善于吸纳社会环境中的德育资源为己所用,促成相互协同合作,形成整体合力,构建一个科学有效的“高校—社会(网络)—家庭”联动的德育生态链。形成积极正面的社会合力,实现大学德育校内外生态环境“无缝对接”,促进大学生德性发展和知行统一。另一方面,高校、社会(网络)、家庭也具有互相牵制、此消彼长的负向影响关系,也会抵消正面影响。高校德育生态环境离开其他生态环境系统,就会脱离社会生活现实,陷入孤军作战,难以取得实效。社会(网络)生态环境系统、家庭生态环境系统中的负面因素也会消解、弱化大学生德育的实效,且往往如大染缸一样,将在学校养成的德性认识和情感在现实生活中撞得粉碎。而且,三个子系统的负面影响也是相互转化、相互影响的,进而对整体德育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例如,在虚拟网络生态环境中,不良信息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造成社会生态环境的失衡。此外,不良的社会风气、风俗习惯、文化心理、思潮流派等都会影响到学校的校风和学风,直接破坏高校生态环境。在家庭生态环境中,家庭成员不良言行和思维习惯,也会影响到社会、学校甚至整个德育生态环境。

1.创设高校德育生态环境。高校是大学德育活动的组织者,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成长的主要场所,对大学生有最直接、最广泛、最深远的影响。高校首先要善于创设自然环境,在自然风光中陶冶大学生的心智,校园内小桥流水、亭台轩榭、建筑风物、鸟语花香、绿树成荫,顺应人们亲近大自然的天性,自然就会让身在其中的大学生们有“浴乎沂,风乎舞雩”的诗意,深切地体会到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的关系,使大学生在流连自然风光的同时获得丰厚的道德滋养。其次,要善于营造人文环境,讲师德师风,重校风学风,建设德育阵地,组织德育实践,凝练校园精神文化,使大学生不期而往,产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感染力,在润物无声中促进大学生道德的发展。再次,要善于创造制度环境,力求创造出以人为本、开放包容、民主和谐的制度环境,形成多元化、多途径的大学生选拔与培养制度,探索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大学生培养模式,营造海纳百川、崇尚真理,能够充分发挥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环境氛围,使大学生能够对真理进行自由求索。最后,要善于制造舆论环境,加强校园网、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的建设,发挥图书馆、校史馆、橱窗、板报的宣传作用和校史、校训、校歌、杰出校友的激励作用,发挥报告会、宣讲会、研讨会和讲座的视点传导作用,真正形成“一支笔杆子胜过两千条毛瑟枪”的舆论引导力,让大学生自觉认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进而乐其道、善其事。

2.优化社会德育生态环境。任何人的道德成长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就像生命离不开阳光、空气和水一样。社会环境是大学生道德“生长”的氛围、土壤,也是影响大学德育的诸多变量中最复杂、最重要的变量。它通过特定的政治经济制度、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社会文化形式对个体道德成长产生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的作用。社会德育环境的生态因子具有散乱无章、偶然随机的特点,对大学德育的影响也是复杂、多元的。一是发挥国家主导作用优化社会环境。当前,我国改革进入了深水期和攻坚期,各种深层次矛盾开始显现,但人们对改革代价的心理承受力还没有做好准备,社会环境中有很多忧虑情绪,甚至怀疑态度。对此,必须发挥国家主导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一起来”,“进而引领全社会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有效抵御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有效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切实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同时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公民诚信教育体系。二是调动社会力量优化公共生活环境。加强公民社会培育,健全社会组织,调动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生活领域的民主自治,实现宏观主流价值形态与民间伦理规范的对接。发展道德教育的社会课堂,在社会生活、职业生活领域形成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舆论力量和行为规范,营造一种有助于道德成长的公共生活文化氛围。三是全民动员净化网络生态环境。网络具有信息即时、互动传播、覆盖广泛的传播优势,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网络信息监管,深入开展网络文化建设、网络法制建设,倡导文明上网,提高网络传媒的责任意识,净化网络不良信息,营造生态化的大学德育网络环境。四是加强文化自觉,营造和而不同的文化交流环境。在与世界文化交流中,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探求一种民族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和谐契合的积极向上的新文化风气,大力弘扬既具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又有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自觉抵御各种亚文化传播,营造“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交流生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