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大学德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大学生休闲德育模式探究
[摘要]休闲德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可忽视的新领域。当前,在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大趋势下,生活德育理论为休闲德育提供了理论资源。在生活德育视野下,应该针对休闲德育问题系统设计建构课堂教学、生活体验、环境熏陶“三位一体”的休闲德育模式。
[关键词]生活德育;休闲德育;三位一体
大学生活与中小学生活相比,存在更多的课余自由时间,即闲暇时间。闲暇作为特殊的时空存在,成为重要的德育资源。然而,当前大学生的休闲生活状况不容乐观。2016年,本项目团队对广东省5所高校大学生闲暇现状开展调研,发现大学生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休闲贫困”问题。具体表现为休闲异化(不懂休闲、不能休闲、不愿休闲)、休闲层次低(浅休闲、假休闲、逆休闲)、休闲伦理失谐(休闲与自身、他人、自然失谐)等,这些现象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德育回归生活世界”作为德育现代转型的重要内容,使“生活德育”成为新的德育理论研究热点,也为大学生德育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因此,从生活德育角度探讨大学生休闲德育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生活德育理论为休闲德育提供理论资源
(一)何谓生活德育
不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德育与生活世界的脱离,导致德育中存在“三化”(政治化、专门化、知识化)问题,这是造成学校德育困境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一问题,近年来,生活德育理论被提出并受到普遍认同,成为当前德育理论和实践的一大热点。不论是美国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还是我国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念,都是提倡德育回归生活实践,倡导教育生活化的理论支撑。我国德育专家鲁洁教授较早呼吁德育回归生活。杜时忠教授在《论德育的走向》一文中提出现代德育“走向生活”的趋势。高德胜教授的著作《生活德育论》对生活德育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为大学生德育提供新的理论视角。他在《生活德育论》中指出,生活德育是一种新的德育范式,是对以往和现行的割裂、知性和技术化管理为特征的德育范式的转换和超越,生活德育的基本进路是“通过过‘有道德的生活’来学习道德”。[1]74生活德育观指导下的学校德育,应该是通过学校的整体生活进行的、对学校所有成员都起作用的、提升人的精神追求的教育活动。[1]89
(二)何谓休闲德育
德育大学思政教育分析
摘要:
高校教学主要目的是为国家社会培育一批“优秀”的人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优秀”一词有着更高含义的要求标准,当代优秀大学生不仅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储备,同时还应是一个有道德、有涵养、对三观有着正确的认识与理解的青年。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越来越受到各个高校的重视,怎样做好德育视角下大学思政教育工作也就成为了教学工作的重点研究课题。基于此,本文对基于德育视角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开展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为相关教育研究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德育视角;大学生;思政教育
大学是培育人才的摇篮,只有具备足够的本领,才能很好的适应当今社会的复杂多变。大学是人生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是思想、心里逐渐成熟的重要阶段。因此,大学教学是十分重视大学生的思政教育的。怎样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及正确的思想,是各个高校教学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课题。德育视角下大学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进行培养是一项有难度的工作,这项工作需要协调好教育的各个环节,同时还需要大学生自身的积极努力与配合,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1.提升思政教学的和谐度
大学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仅仅在课堂上进行思想方面的教育,是取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必须使学生思想、思维与生活和谐一致,这样才能学生实现德育生态化,做到人与事物的和谐统一,有利于良好心态的形成。具体应做好这么几点:第一,将思政教育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利用课堂强化学生思政教育的同时,我们该应将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有机的结合。这就需要教师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注重思政教育与生活德育的结合。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中华民族传统的渗透,例如不要浪费粮食,形成饮食节约观念,从而更好地确保思政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符。第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更好地尊重和了解学生,切实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尊重学生的意愿,掌握学生的心声,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从而更好地为促进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1]。
大学语文德育功能探讨
【摘要】
大学语文课程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作用,对大学生德育功能的培养具有重要责任。大学语文课程具有较强的文化艺术性,这对德育功能的实施具有更好的优势。
【关键词】
中国文化背景;大学语文;德育功能;探讨
中国的传统文学一般追求文道合一的文学标准,将反应现实生活作为创作的思路,将培养社会责任感作为重要的目标。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将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作为其重要的方向,它一方面致力于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另一方面致力于对德育功能的发挥。作为与德育内容重要相关的学科,语文课程是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提升学生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
一、现代高等教育对大学语文课程的要求
现代教育不仅是简单地对人才进行专业知识的教育,更是致力于将教育的引导功能发挥出来,这个目标的实现远比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的培养更加的深远。将个人和人类的健康及社会利益等紧密相连。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当前取得了较好的成就,但是当前大学生却表现出了很多的精神危机,这些现象的出现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当前大学生辨别真伪的能力较弱,沉迷于网络,甚至将自己的一天时间都浪费在网络上。他们表现出的精神空虚、缺少信仰的状况与其专业知识水平极不相符。当前大学校园频发的案件更是让人在痛心之余,好好反思高校专业知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严重脱节现象。我国的高等教育应将学生的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德育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是用学过的理论知识来指导思想行为。它的衡量方式不能以分数作为依据,同时它的教育方式是全息教育,学生所能接触到的一切思想行为都与其紧密相关。高校开设了相关的法律课、思想政治课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但是学生的道德水平和道德判断能力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提高。全息教育能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道德判断能力,它不能依靠单纯的某一学科就能完成,需要将其作为一个体系在每个教师的每节课教学中都将其渗透进去。大学语文课程能承载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能对大学生的道德情操进行培养,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文化水平,从而能够将其道德判断能力进行加强。中国传统文学能很好地对人起到教化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学背负着道德教化的重任,能够孕育出灿烂的民族道德文化。大学语文课程能很好地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传承,同时结合了文章和道德的精神,有极丰富的道德文化因素蕴含其中,能够对学生进行健康向上的道德引导。
大学德育体系探析
【摘要】本文分析了儒家经典《大学》德育体系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实现路径,并对其德育体系的价值给予了客观评价。指出,我们应该肯定《大学》德育体系为维护特定时代的秩序稳定与谋求天下安定的社会价值;同时又应该高度重视其德育体系在发展、完善个人上的个体价值,其目的旨在使每个个体都“明德”、“日新”再达“至善”之境界。《大学》德育体系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是辩证统一的,个体至善同社会至善更是相互联系、紧密结合。这对于当今德育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大学》;德育体系;价值目标;价值路径;价值评价
《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孔子弟子所作,乃是儒家德育的重要著作。《大学》于宋时被朱熹编入《四书章句集注》,而后正式与《论语》、《孟子》、《中庸》并称为“四书”。自宋之后,因其包含深刻儒家思想及所具备系统的德育体系,《大学》便被统治者列为官方教科书。回顾古代的教育,其中就包含有“小学”和“大学”。“大学”原意为“大人之学”,其中“大人”特指君子、大丈夫,所以“大学”也含有使年轻男子成为君子和大丈夫的意味。一直以来,《大学》中所包含的德育思想都对后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那么我们从价值理论的维度对它的德育体系的价值问题进行探析,这对于当今德育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大学》中德育体系的价值目标
“德育”即道德教育,首当其冲的便是这个“德”,此“德”并非抽象的形而上的概念,而是一种化孕于万物之间、体察万物之根性的实践意义上的价值现象。而“育”则是一种具象化的以人为价值主体的完善化过程。德育正是“德”和“育”这两者的相互交融,既是价值主体与客体之间能动性的价值交互,也是以“现实的人和现实人的活动”为基本点的旧价值的不断革新和新价值的不断求索,我们先来探求《大学》德育体系的价值目标,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1、明明德
“明德”即是光明之德性,明明德乃是显扬主体的美好德性。人出生之后先天携带着种子,其中就包括“明德”与“非明之德”的种子,种子随着人后天在不同环境的修行而不断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光明的德性并非只成长而不衰减,它很容易被人的各种欲望杂念所遮蔽,老子说:“涤除玄览,能无疵乎?”,于是就须去蔽。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也提出:“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民万事者也。但为气案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礼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1]因此“明明德”正揭示了洗垢除尘以将人那光大的德性敞开彰显的价值目标。
在大学英语教学融入德育的探索
一、大学英语教学缺乏德育教育的现象
(一)实用主义教育观是英语教学缺乏德育教育主要原因。一直以来,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学校开设英语课程和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考试,为了升学,大学生还要过级和考证等,加上英语教学内容多,任务重,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实现学生应试目标而教学,压力大,时间紧,根本没有时间在课堂上很好地融合德育教育进行教学。而且大部分高校英语教师也没有认识到在课堂上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大部分教师自身德育教育理论知识也欠缺,又缺乏德育教育工作经验,这些因素都导致大学英语课堂没有真正融入德育教育。
(二)有些学校领导重视英语专业教育而忽视德育教育。当今由于教育体制的改革和高校的扩招,各个高校都在争夺生源,学校招生时不仅要看学生高考成绩,有的专业还对英语入学成绩划了最低入门线,其实是要求更高。将来学生毕业出去找工作去就业,接收单位也要看成绩,因而考试就成为教学的“指挥棒”,很多学校领导自然要按照这个“指挥棒”来指挥教学,对英语教学进行一些硬性规定,比如统一教材、统一教法、统一考试等,结果导致教师为应付“统一”而失去了“自主”,根本没有心思用心去设计在教学中如何融入德育渗透,即使有一点,也是浅尝辄止。
(三)英语教材存在重语言轻内容现象,德育内容融合度低。当前高校所应用的大部分教材更注重英语语言的适用,注重语言规律及其可读性,对语言教学的思想性却不够重视。有些学校对语言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意识比较薄弱,选用的英语教材里面有的一字不落地照搬了外国文章,其中有的文章大肆宣扬了西方国家的政治思想和理念、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和文化意识,部分内容与我国现有国情不匹配,乃至相悖,这些教材德育内涵的缺失,无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化意识,客观上反而增加了德育渗透的难度。
二、大学英语教学与德育教育融合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可以接触网络新闻、英文原版书籍、英语广播等这些信息的获得让学生更加了解西方文化,但是,大学英语课本内容的更新却较为缓慢,虽然大学英语教材中包含了许多优秀的文化内容,但是这些内容却不利于德育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融入。另外,教师在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的同时,也要端正自己对课堂上融入德育教育的态度,在授课过程当中,做到把智育和德育并重,将德育教育融入于教学环节当中,做到“润物细无声”。英语教师也要肩负起立德树人的重任,让德育工作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
三、大学英语教学与德育教育融合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大学生职业德育思索
本文作者:唐春根 单位: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
泰州是一座具有21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地处江苏中部,长江北岸。199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组建地级泰州市。经过12年多时间的发展,泰州市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从低到高,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泰州市初步形成了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五所院校共同发展、互为补充的良好局面。目前,泰州市五所院校共有本专科在校生3.83万人。随着江苏近几年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这为全国各地的学生提供了进入泰州高校学习的机会,但同时也使泰州高校学生的道德现状的多态性在增加。近年来,大学生中休学、退学乃至自杀、凶杀等恶性事件屡见不鲜。这些现象引起了教育部门及相关学者的高度重视。泰州市五所高校录取的生源都是二本以下的学生,了解和研究泰州高等院校大学生的在校学习与生活情况,对高校教学手段的改善和培养方式上的改进,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采用调查问卷形式,对泰州地区的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5所高等院校的在校生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统计分析。
一、调查问卷情况
本次调查面向泰州市五所高校在校生,发放调查试卷836份,回收试卷754份,有效回收率90.2%。在被调查的学生中:男生420人,女生334人;学生干部230人,非学生干部524人;独生子女498人,非独生子女256人;城镇户口329人,农业户口425人。
二、调查分析
泰州市在校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总体来说不错,但在某些方面的表现差强人意,令人忧虑。
(一)对现在大学生活的满意度
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探究
【摘要】思政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健全人格,从而保证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本文立足于高校课程思政这一背景,探究如何将其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中以实现德育效应的最大化。
【关键词】大学语文;德育;方法
在课程教学中自然地融入、渗透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情感、价值的引领和影响,是“课程思政”的主题所在,这个主题就如一条线,贯穿在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师的精神风貌等多方面课堂综合因素中,“课程思政”的既定目标由这些课堂综合因素而得以体现和落实。在这种引导优势下,大学语文教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力军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深入挖掘教材里的德育因子,主动探索且因势利导发挥德育魅力。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现状及重要性
思想是一个人未来发展的问路石。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首先需要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在当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作为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性教育内容,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可是,当代大学教育,尤其是某些特色专业院校的教育,往往忽略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如何利用院校已有的基础课程达到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已经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大学语文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基础性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给其指明了方向。”作为高校的基础课程,《大学语文》是一门旨在通过阅读欣赏传统文化经典,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思想修养、读说语文能力的课程。通过阅读欣赏传统文化经典读本,对大学生进行文学素养的熏陶、语文读说能力的培养和思想道德的教育。然而,在当今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却存在“失语”的现象,大学语文之所以会处于这种尴尬局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某些高校管理阶层、高校师生对大学语文的应有地位不重视,对大学语文所产生出来的教育价值有错误估计和判定。”的确,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如果过分的强调特色专业的建成、职业教育的培养会致使大学语文课程处于边缘地带。事实上,在如何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问题上,大学语文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包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文学经典中的艺术元素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时期的艺术观点,体味不同作者的人格魅力、不同文章的艺术美感。据此既可加深学生对中外文化的了解、开阔学生的视野,又可陶冶他们的品德情操。充分利用此优势,自然地融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价值的引领和影响,最终达到以文育人的目的。因此,重新对大学语文进行定位和把握,不仅是确保大学语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前提条件,而且对提升大学思政教育的意义也非同一般。只有大学语文得到正确的定位,才能让大学语文在思想政治教育上产生作用。
二、大学语文在德育工作中的定位及联系
(一)重视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大学生创新素质德育实践分析
本文作者:秦家沛 单位:淮阴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德育是大学教育的灵魂,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保证。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当下大学德育的一些现状令人堪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探索德育创新实践,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的神圣使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命题,蕴含着极其深刻的目的论意义和方法论功能,为我们推进德育改革指明了方向。确立科学与人文融通的教育理念,是实现以人为本的必然选择。爱因斯坦曾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就必须走出片面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误区,将教育同人的幸福、尊严、自由和终极价值结合起来。惟其如此,才能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优势互补,使一个人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共同发展,成为一个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工作是开展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基础,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发挥着导向、激励、启发、塑造和保障的作用。高校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充分利用德育资源,有效发挥德育功能,以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为核心,从理论教育、实践培养和规范保证三个方面构建高校的德育工作体系。
1高校德育在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中的功能
高校德育在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其功能主要表现在对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导向、创新动机的激发、创新人格的塑造、创新思维的启发以及在创新素质教育中的服务保障等方面。
1.1德育在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中的导向功能
高校德育对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价值导向,通过德育过程,使学生认识到培养创新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使学校逐步认清创新人才培养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师生正确地理解、科学地评价创新,引导学生将创新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将求新与求真相结合,树立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而不断创新的思想,增强创新的内驱力;(2)目标导向,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由此产生的科学态度、是非观念能保证人们的创新活动向正确的方向前进,使其理想崇高、信念坚定、百折不挠;(3)行为导向,高校德育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创新,通过具有感召力的先进楷模,在精神、心理、人格、行为等方面引导学生加以效仿,主动塑造自己的优秀创新人格。
1.2德育对大学生创新动机的激发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