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大学毕业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大学毕业教育

乡村振兴战略下创业继续教育探索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实现的关键是乡村人才振兴,到乡村创业的大学毕业生是乡村人才振兴的一支重要方面军。大学毕业生接受创业继续教育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目前,大学毕业生创业继续教育存在布局不平衡、为乡村人才振兴服务意识不强等问题,高校应履职责,承担起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创业继续教育的职能。

【关键词】外语类大学毕业生;乡村振兴战略;创业继续教育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党和国家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向世界展示了乡村振兴战略取得的伟大成果。巩固和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取得成果的关键在于继续推进乡村人才振兴计划。在打造一支现代化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同时,不能忽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支重要方面军———大学毕业生,我们应该鼓励、支持大学毕业生到乡村发展、创业。因此,如何针对大学毕业生开展适切的创业继续教育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大学毕业生是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方面军

伴随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跨越到大众教育,经过十几年的持续发展,2020年招生规模达到本专科967.45万人,毛入学率54.4%。[1]我国高等教育已发展到普及教育水平,2021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超过900万人,大学毕业生成为名副其实的普通国家建设者和劳动者。党和国家鼓励、支持大学毕业生到乡村建功立业,总书记指出: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2]大学毕业生到乡村创业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大学生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是大有作为的。1955年9月,毛泽东同志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3]这句话是当时毛泽东同志为支援农村发展而提出的,他支持、鼓励高小、初中、高中毕业生回到农村参与如火如荼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这是当时为发展农业而提出的人才队伍建设重要举措。在当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语境下,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更需要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去壮大力量,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创业发展是大有作为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去可以为那里的建设和发展带来新的理念,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某些农民的落后的利益观和发展观,能影响农民观察问题的眼界和开拓事业的格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去可以促进城乡文化建设和文明建设的融合,能够潜移默化地改变农村的乡风和民风。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去能够为那里的基础教育和农民的成人教育做出贡献。大学毕业生到乡村建功立业既支援了乡村振兴事业,同时又有效缓解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这是一个双赢的举措。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几年的建设、发展,现在的农村与七十年前的农村相比,面貌焕然一新。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大学毕业生只要在那里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辛苦、坚持得长久、经得住一时挫折的考验,就能打造出一片新天地,就能成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的重要方面军。

二、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的外语类大学毕业生创业发展机遇

(一)外语类大学毕业生在乡村外语基础教育中具有用武之地

阅读全文

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思考

一、目前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学生的择业观念的问题。大学毕业生对于岗位的地域要求和行业要求,使很多大学生错失工作机会。人才供给和需求的不平衡导致一些艰苦地区和基层岗位人才紧缺,而大城市和相对“体面”的行业则人才过剩。整个生产制造业作为国家解决劳动力的重要途径,一段时间还出现了长三角、珠三角的用工荒,但是缺口为一线操作人员,并不是管理者,或者白领。而目前的大学毕业生大多不愿从一线员工做起,这就造成工厂缺人,而社会上却还有更多的人没有岗位可以就业的问题。同样西部地区为了吸引大学生扎根西部,开出优厚的就业条件,但是仍然无济于事。这样的择业观念使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很难找到心仪的工作岗位,越来越多的待业大学毕业生走入社会。(二)已就业大学生难以实现高质量就业通过对2013届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访问调查,已就业的大学生的平均薪资水平低于3000元,处于工资层较低水平。就劳动报酬来说,难以达到高质量就业。再从个人价值和身心发展需要来看,8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对现有工作不满意,多有怀才不遇、抱负难施的感受。大学毕业生刚刚步入工作单位,即便有幸进入心仪城市的大企业,往往要从最基层做起,而且以为缺乏工作经验等问题很长一段时间难以被领导认可。这样的境遇使他们难以在工作中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更难以愉快地工作,满足身心发展的需求。

二、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对于高校挑战和机遇并存

高校负责为大学生提供高等教育,是大学生从学生时代步入社会的过渡阶段。所以高校对于实现大学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高校拥有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求人才的义务和责任,所以大学毕业生存在的就业问题,客观上对于高校教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尽管就业岗位的供求不平衡是客观的经济问题,但高校的培养体制也存在一定问题。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难”问题直接影响到社会对于高校教育的认可度。甚至在广东等一些商业机会较多的地区,有的家长不鼓励孩子读书,而是建议他们从小进行经商实战学习。许多高校不得不因为就业问题缩减部分专业的招生规模,缩减大学毕业生人数。学生生源短缺和培养体制改革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对高校提出的重要挑战。同样机遇和挑战并存,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为高校提供了一个反思和改革的契机。一段时间,众多高校盲目扩大招生规模,使得大学毕业生人数在短时间内激增,而培养效果又达不到预期目标,经济发展所提供的岗位需求也无法满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需求。目前的大学生就业形势遏制了高校盲目扩大招生规模的势头,回头反思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方式存在的问题,寻求改革的方法。所以大学生就业问题对于高校又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三、高校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

提高大学生就业水平,不仅要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而且还要保证就业的质量。党的十八大报告就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实现大学生的高质量就业对于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设置符合社会需求的系统专业知识课程和实践课程

阅读全文

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路径3篇

b摘要:当前,许多高校的“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普遍存在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形式单一等问题,这就使得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不高,在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升求职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方面发挥的作用并不显著,影响教学效果。OBE教育理念是一种以成果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其本质符合“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的目标与宗旨。文章在OBE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探索该课程的教学改革途径,对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实现高质量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OBE教育理念;就业指导;课程改革

在待就业人数激增,竞争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的重要作用得到凸显。本文将通过分析笔者所在学校的该课程满意度调查结果,总结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对于课程改革的诉求。同时坚持问题导向,引入OBE教育理念(以下简称OBE理念),从课程培养目标、课程执行方式、课程教学评价等多个角度入手建立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路径,做到真正让毕业生能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转变就业观念,提升自身素质。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毕业生人数激增,就业形势严峻

近些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毕业生数量增长迅速,有限的就业岗位无法满足庞大的毕业生群体。“人多岗少”“人职不匹配”导致就业市场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

(二)毕业生就业心理存在偏差

阅读全文

大学生就业难职业素质培养

摘要:

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大学毕业生普遍职业素质不高,不能为用人单位创造更多效益。因此,对于高校来说,要想真正改善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就必须按照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全面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本文在充分认识大学生存在的职业素质短板基础上,提出高校应该从三方面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以期解决就业难问题。

关键词:

就业难;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每年的毕业季,也就是大学生的求职季。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多,就业难已经成了摆在大学毕业生面前的一道难题。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统计,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765万,比上一年增加16万,高校毕业人数创历史新高,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相关调查显示,清华大学毕业生京外就业率接连3年突破50%,这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又一个佐证。造成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大学毕业生普遍职业素质不高,不能很快进入职业状态为用人单位创造效益,甚而至于还有小部分大学毕业生由于个人职业素养不到位、职业技能不合格等原因,给工作单位造成了这样那样的损失。因此,对于高校来说,要想真正改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就必须按照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全面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质。

一、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概念范畴

关于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概念,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定论。通俗地讲,职业素质一般是指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所必备的综合素质,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执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职业素质的内容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意识和职业作风等方面。对于大学生来说,其职业素质就是要求在大学学习期间,在系统学习知识文化、理论知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全面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心理身理素质,使个人的文化水平、专业技能、行为举止、精神涵养都能达到职业素质的要求,以期在今后的工作中具备实现人生价值、职业发展所具有的认知、分析、处理事物的能力。

阅读全文

大学教育就业辩证思索

本文作者:于承杰     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一“、就业难”的现状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实为社会发展之故。但大学的快速扩招对就业困难却有着推波助澜之势。大学的扩招,使得短时间内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陡增,而社会的就业岗位变化却未能随之成比例增长。于是乎,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的现象出现了。具体来看,1999年是大学扩招的开始之年,到2003年,第一次扩招后的首批大学毕业生走出校门,使得当年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陡增至为212万人,之后每年应届毕业生的数量都呈现迅速增长趋势: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280万人,2005年338万人,2006年413万人,2007年495万人,2008年559万人,2009年611万人,截至2010年,我国当年应届毕业生的数量达到631万人[1]。8年间,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增加了400多万,平均每年增加约50万。这不是一个小数字。每年我国社会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却无法以50万个单位成比例增长。而从近几年大学生就业情况来看,2001-2009年就业率最高77%,最低68%;每年毕业人数递增,由2001年115万增加到2009年611万;待业人数也由2001年34万增加到2009年196万[2]。如此庞大的人群———且都是经过高等教育的培养、在经历了二十余载寒窗苦读之后,面对着无法就业的结果,从而最终导致其对现今教育抱有成见、对当前的教育丧失信心。由此而出现的“上大学无用论”也就不足为怪;2009年高考季节时,多地众多高中生纷纷放弃高考转而退学打工之现象也就可以理解了。用他们的话说就是“上了大学也找不到工作,还不如早点干活挣点钱”。所以,面对这样的就业现实,众多高校也不得不将就业工作摆在了学校五年规划的重要位置、不得不将学校课程设置围绕就业工作开展。总而言之,能够保证较高的就业率已经成了当前某些高校在开门办学过程中的主要目的。由此而调整工作重心,服务重点、引导方向也成为其必然。但是,对于大学教育而言,其最终存在价值到底以什么样的标准作为衡量?若是仅以可量化的就业率作为对大学教育的评判的话是否有失偏颇呢?就业难,是现实。但大学教育又岂非仅为就业而存在?当前大学教育中某些课程专业的设置、机构的工作机制等确实影响了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率。但就业困境的出现毕竟是多种因素的结果。如果仅以“大学教育弊端”为由买单,似乎又是一起“冤案”。

二、理解大学

那么,就业难,从而大学真的无用?面对如此现实,我们又该持怎样之态度?其实,对于大学教育我们尚需追根溯源。“大学”渊源久远。西方大学的雏形最早出现在公元8实际左右。而早在中国西汉时代亦已出现类似于当今大学之机构———太学(公元前2世纪),作为中央官学最高机构。随着官学机制的不断发展,隋朝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又出现国子监作为当时的最高教育机构。其实,不管形势如何,重要的一点是,在古代,这样的高等教育机构即已有之,并广受重视,其目的是在培养能为社会(当时是封建王朝)服务的有识之士、广聚贤人、传播知识。纵观古今中外,几千年来,教育家、学者,对各个时期的“大学”教育也都褒贬不一,但有一点共识是不容否认的即大学作为“知识与思想的集结之所,其汇集、传承人类文明精华的作用”均被肯定。而所谓“贬”,更多的也是针对具体的教育措施,而非教育本质。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言“: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3]这是对大学的精辟定义。关于近代中国大学,其出现则要追随至清朝中后期,随着中国“师夷长技”思潮的萌发,向西方学习之势陡然而生,模仿西制、广设自然文史等科目,建学校、改考试,逐渐建立起了近代中国的大学制度,培养了大批的有识之士。即近代中国大学之实体“溯其源流,实自西洋移植而来”[4]。

近代中国大学制度的建立,有着西方的影子,但是“骨子里”是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血液。大学建立之后,其作用日显:兴文化、汇思想、育人才、开新风,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于是,对于大学教育,众多经典、教育家又都有着精辟的论述。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说“教育者,非为以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5]。在诸类教育中,大学教育作为人之学识教育的最高阶段,其更应为“将来之教育”。《大学》一书曾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对于个人来讲,有目前需要实现之目的与可能,但更需长期来努力;“新民”即“齐家、治国、平天下”,亦体现了渐进的量变到质变的教育发展过程;“止于至善”即“达到最为完美的境界”,这无论对于个人还是社会则更是要求一种长期的、恒久的发展与努力。所以,大学诚非“现在或以往之教育”。“教育着重个人的长进,更须着重社会的进步”[6],大学教育更应如此。现今社会,就业难,是现实。但就业难,导致对大学教育的不合理的批评需要适度。因为大学绝非技能培养之处所,大学非“职业教育”,作为普通教育,大学教育与职业教育有着本质的不同。“职业教育好像一所房屋,内分教室、寝室等:有各别的用处;普通教育则像一所房屋的地基,有了地基,便可把楼台亭阁等建筑起来”[7]。所以,对大学“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8]。万不能将“就业”看作是大学的最终之目的。

三、理性的平衡就业与大学教育之关系

阅读全文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思考

【摘要】在“互联网+”的时展背景和“大众创业、万众创业”的形势影响下,大学生创业已经成为时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如何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目前高校素质教育中必须予以关注的关键问题。为此本文以“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为题,通过对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符合我国大学教育发展实际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措施,以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随着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在不断增加。为了有效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实现毕业生的快速就业与高质量就业,有效提升就业率与就业质量,许多高校相继开展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为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缓解就业压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目前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中,还存在着各种问题,对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目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为此,在“互联网+”背景下,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对于促进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是有效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缓解就业难的必然要求

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高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毕业生的自主创业能力,对于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对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各高校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教育大学生尽可能的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交际能力,使大学生在毕业步入社会之后,能够快速的融入到社会之中,适应工作和生活环境,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稳步增长。

(二)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必然要求

阅读全文

大学生农村就业创业思考

[提要] 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一方面可以有效缓解当前乡村振兴人才短缺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缓解当前大学毕业生遇到的就业难问题,形成双赢局面。而当前大学生农村就业创业面临就业创业动力不足、就业创业环境不适应、就业创业能力有待提升以及就业创业配套政策尚待完善等诸多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通过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农村就业创业观念、增加大学生农村实践教育环节、开展大学生农村就业创业培训、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等措施破解当前乡村振兴人才供需困局。

关键词:乡村振兴;大学生;农村;就业创业

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富农惠农措施,鼓励广大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尤其是到农村基层创业,此举成为实现乡村人才振兴的有效途径。鼓励广大大学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一方面可以缓解当前乡村振兴人才短缺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解决部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形成双赢局面。但从目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情况看,即使在当前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创记录的 874 万,经济下行压力与疫情影响叠加致使企业招聘需求规模同比大幅下降的情形下,返乡就业创业大学生人数相较在城市就业创业人数,仍是微乎其微,距乡村建设需要的人才数量仍有不小差距。探究当前大学生农村就业创业现状及遇到的问题,对于推进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对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农村就业创业现状

最近几年,一方面受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递增、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的外部压力影响,另一方面得益于国家对农村就业创业的大学生在公务员、事业单位及升学招录、创业融资贷款、税费减免、基层服务项目学费代偿方面的政策照顾,选择到农村就业创业的大学生人数有所增加。当前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创业形式主要分以下几类:第一类是担任如村支书、村主任助理等村务管理人员的大学生村官。数据显示,截至 2020 年底,全国累计招募大学生村官 53.7 万人。第二类是参加如“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公益服务事业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始于 2003 年,截至 2021 年,团中央已累计招募派遣 41 万余名高校大学生深入西部基层地区开展志愿服务。近年来,西部计划全国和地方每年的招募规模共计 4.1 万人左右。“三支一扶”计划始于 2006 年,截至 2021 年 5 月人社部等相关部门累计已经招募了 43.1 万名高校大学生深入基层开展支农、支教、支医及扶贫服务。2021 年开始实施第四轮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每年将通过各种途径招募约 3.2 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第三类是考取乡镇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的基层体制内工作人员。第四类是在农村充分发挥大学生技术专长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第五类是在农村电商、物流商贸、乡村文化娱乐、农业技术培训等方面自主创业的大学生。除以上几类之外,还有如“农村特岗教师”等服务乡村教育振兴的人才招募计划,招募的大学生农村特岗教师会分配到中西部地区乡村学校任教,“农村特岗教师”的招募规模也是连年扩大,2020 年在特岗教师招聘规模扩大至 10.5 万人。通过以上各种形式返乡就业创业的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但相较乡村振兴需求的人才总量,目前返乡就业创业的大学生人数依然偏低,乡村振兴人才供不应求。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农村就业创业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选择返乡就业创业,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但从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看,返乡就业创业的大学生比重依然偏低,且大学生返乡创业项目的成功率并不高。此外,还有部分返乡大学生中途放弃,转而回到城市就业。客观地说,当前大学生农村就业创业仍面临不少问题。

阅读全文

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对策

【摘要】

现如今,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其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已经发展成为了其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方向。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在发展了十多年之后,尽管有了一些成果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却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其没有落实好,对于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不是特别的明确等。所以在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较普及的情况之下,却没有得到学生们的极高评价;因此,为了解决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不足,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填补、改正以及进一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高校教育改革;影响因素;解决措施

创新创业教育现在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的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项可以激发青年创业积极性、提高整个国民素质以及满足了现如今知识经济时代对于人才的培养要求、甚至可以扩大广大青年的就业渠道的一项系统性极强的工程。高等院校的大学生作为创新以及创业的主要人员,直接影响着其取得的成就以及教育水平的高低。近十年来,国家对于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高度重视并对其大加鼓励,相应地出台了一些文件来落实以及推进其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创业的能力,以及沟通、管理、社交等综合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可以促使大学生积极地投身于创业之中,从而实现其人生的价值。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创业,还拉动了社会经济的增长,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了相应的贡献。本文将从创新创业教育三个阶段的背景以及特征方面入手,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提出影响因素以及改革的措施。

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三步走

1.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三步走简述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