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大学班委总结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校班主任班级管理策略
党的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高校的使命始终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息息相关,高校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高素质人才。近年来,高校曾经倡导的“精英化教育”已经逐渐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大学生不再是人们口中的“天之骄子”,随着大学生在社会和人民心中地位发生变化,面对越来越难的就业现状,很多当初意气风发的大学生愈发迷茫,没有目标,随波逐流,违背了大学教育理念的初衷[1]。班级是大学中最基本的构成单位,为学校实施培养目标、教育管理、教学管理服务,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管理者、组织者、教育者,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把握社会发展动向,做好大学生的引导工作,帮助学生充实而积极地度过大学时光,为其平稳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理论和精神基础,努力构建和谐校园[2]。
一、打破传统管理模式,深入学生群体,适应新时代大学教育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班主任是班级的直接领导者与经营者,应该及时了解高等教育理念的变化,必须自觉加强自身知识修养,不断学习正确的、顺应时代正能量的教育观点,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形势,为国家培养具有正确“三观”的大学生[3]。“00后”大学生倡导个性、自由,喜欢接触新生事物,希望在各方面都有所发展[4]。这对于开阔视野当然有正面作用,但同时也会大大分散学生用于学业的精力,挂科率居高不下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有些同学更是不屑一顾。更有甚者,认为以后的就业或发展目标与所学专业不相符,或者是对课程不感兴趣,只求考试通过。这都是极其错误的观点。首先,一个学生如果连基本的学习都做不好,就是失职,一个班级,学习成绩上不去,班级凝聚力必然受影响;其次,学校的课程设置都经过充分的科学论证与实践,年轻的大学生很难凭感觉来判断是否有用,课程的难易程度也绝不是衡量一门课是否重要的标准,需要班主任老师及时给予引导,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重视大学的课程学习,不要等到走上工作岗位才发现自己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欠缺。
二、大学班级具体管理措施改革探索与实践
(一)班委选举实行有能力者居之,打破固定班委的常规,建造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
班委是班级的核心,班委的组成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班级的发展方向。作为班主任,一方面要对班委严格要求,同时也要重点培养、扶持。对于表现突出、处处起带头作用、在同学中弘扬正能量的班委,要不吝表扬,鼓励并协助他们争取各项合理权利,全方位提升其个人能力。这样不仅能够提高班委工作的积极性,加强班级管理力度,更是向其他同学传达一个信号,即只有真诚为集体、为他人服务,自己才会收获到更多的果实。学生以学习为主,成绩是衡量学习的重要标准,只有成绩良好,才有能力胜任班级的管理工作。参选班委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就是不挂科,当选票相近时,优先考虑排名靠前的同学。要坚持向同学灌输“班委不是干部,而是同学的服务生”这一观念,针对每个班委的具体工作,可制定《班委工作细则》,一旦班级的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首先要负责的就是班委。例如,同学成绩下滑,学习委员受罚;内务不好、有迟到旷课现象,则纪检委员受罚;以此类推。
(二)选择合适的对象定期举办经验交流座谈会,找到适合学生的突破口
新时代高校班级管理与学风建设
[摘要]高校学风建设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基础,班级是高校育人的基础单位。在教育部狠抓高校学风的背景下,面对以“0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班风建设是高校进行学风建设的一个可行的着手点。通过从“班主任-班委-学生”三个维度入手,锻炼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为学风建设打下思想和行动基础。
[关键词]高校学风建设;班风建设;班级管理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文件指出:“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优良学风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班级是大学发挥育人功能的核心细胞,发挥着精细化人才培育的作用,是专业归属下的基层教学组织[1]。而班风,即是班集体特有的精神面貌,班风对班级成员有巨大的教育影响力[2]。从这个意义上说,班级是高校学风建设的基本单位和重要抓手。
一、当下高校学风存在的问题与大学生个性特点的关联
当下高校多存在学生对学习不重视、学习效率低等学风问题,因此要想改善这些情况,就要先了解当下高校学生的普遍个性特点,以及这些个性特点与学风问题的关联。当下的大学生多为2000年前后出生的千禧一代,这一代大学生的成长过程恰逢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也成长于移动互联网和内容大爆发的时代,其成长过程有着家庭中集多方关爱于一身,信息接触量大的特点。首先,物质条件与成长环境较好,父母有意愿也有能力满足孩子多数的物质需求。想要的东西可以轻易通过父母实现,这使得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机会直观感受个人奋斗与生活品质改善之间的因果关系,学习的主观驱动力不足。再者,便捷的信息接触渠道让这一代大学生从小接收的信息更加多元,精神世界更加丰富,也更加追求自身的全面发展。对于刚摆脱多年枯燥学习生活的大学生来说,丰富的大学校园社团活动正是他们渴求的。多维度发展并没有错,但是较弱的自律与自控能力,使得多数大学生难以平衡学习和参加活动的时间,甚至出现轻学习重活动的情况。对于学习的主观驱动力不足和自我管理能力薄弱,是造成当代大学生学风问题的主要主观因素。腾讯网进行的《00后调查报告》也显示,比起外加施加的压力和焦虑,自发产生的成长驱动是实现自我延伸的主要动力[3]。因此,在进行学风建设时,除却教师优化授课模式和课堂内容、严抓课堂纪律以及辅导员班主任的督促这些传统的施压手段外,高校可以同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让学生从根本上明白学习是为自己的未来打基础,是为自己而学习,从而提升学生学习内驱力,更加积极主动的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率。班级作为高校育人基本单位,可以成为一个锻炼学生自主管理能力、提升独立意识的切入点。
二、建设优良班风,激发学生完善自我内驱力
高校里,每一个学生都生活在班集体中,班级氛围影响着学生的种种行动。良好的班风能在潜移默化中推动班集体向积极地方向发展,因此各高校都将班级建设作为开展育人工作的重要抓手。班风建设的执行主体是班级内的学生,通过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班级活动的组织策划等班级工作,使学生在班级工作中能够体验独立完成任务的经验,锻炼执行能力、沟通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短板,增进对自己的了解,进一步激发完善自我的主观需求。班级学生齐心协力建设班集体的过程,有助于形成积极进取的班风,身处班级中的学生亦会受到影响,养成积极主动的学风。尽管在大学学习生活中多强调自主管理,然而多数大学生学生工作经验缺乏,处事和交流方式稚嫩,如不加以引导,班风建设推进艰难,学生易产生挫败感,加深迷茫感,这将不利于引导积极主动的学风。因此,在班风建设过程中,班主任,应转变以往指令的方式,深入学生工作和生活当中,把握班级工作方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授班级工作方法,一步步引导学生建设优良班风。建议从以下几个角度开展:
1.尊重学生耐心沟通,建立学生对班主任的信任感。班主任作为班级工作和班风建设的引导者,需要了解班级学生的个人能力水平和成长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给出意见和建议。在与学生沟通时,避免用居高临下的姿态,改用平等温和的方式交流,更容易打开学生的内心,赢得学生的信任[4]。
大类培养模式下班级管理论文
一、大类培养模式下的班级名称设置
大类培养的重点在于满足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权利,学生能否对大类内各专业进行全面了解将成为学生自由选择专业的关键。由于大类培养的第一二学年所开设的课程基本是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程,很少涉及专业主干课程,这样导致学生对专业的了解不是很深入,在进行转专业调整的时候,会盲目跟风或者考虑不周最后反复调整的现象。这样不仅给学生学习带来不利因素也对教学管理带来沉重负担。为了让学生对大类内各专业有全面深入的了解一般在新生入学开始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专业介绍,这可以让学生在入学就对大类培养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进行初步了解,但学生由于刚刚入学,没有从高中时代学校规定我学什么课程我就学什么课程,考什么重点学什么的学习方式中转变过来,很难真正了解大类培养的真正意义和各专业的培养特点。其实在大学中对学生影响最直接的应该是学生自己的同辈群体,低年级学生一般倾向于向高年级的学长咨询有关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问题。如何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低年级的学生和高年级的学生更好的交流,这是我们在班级设置上应该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如果在班级设置上取消原有的年级+专业的设置方式,代之直接以专业命名班级,让同专业的各个年级学生同属一个班级,这样可以打破因年级造成的上下年级之间的隔离,比如学院直接设定电气1班、电气2班、电子1班、电子2班等,每个班级都由人数不等的四个年级构成。这样使得班级建制由横向设置变为纵向设置,便于上下年级之间交流学习,通过与高年级之间的交流学生也能真正了解本专业,才能感受自己是否适合本专业,大类内转专业才能真正发挥对学生双向选择作用。
二、大类培养模式下的班级组织建设
班级干部有时候不只是一个职位,他们有时候是班级的象征,学生承认本班级的班长和其他班干部的合理性等于承认班级存在的合理性,这会增加他们对班级管理和班级规章的服从和遵守程度,所以班委会组成人员特别是重要班干部不应该经常变动,即使变动也应该有班级成员民主选出。由于实行大类培养会导致学生班级人员流动,传统班级设置的班委会因人员转入和转出会导致班级组织人员过剩和稀缺的情况,班委会经常性的调整也会导致班级组织功能弱化、班级人员不服从管理等情况。因此,适应大类培养改革,有必要在班级管理上探索一种班委成员相对固定,班干部号召力较强的班级组织体系。大学生对于学校里面的榜样有着天生的崇敬,这是因为大学生处在人生的重要转折时期,他们对于如何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大学生比较迷茫,而向老师、向优秀的学生学习是他们成长的重要途径。让一些高年级的学习、实践能力比较突出的学长担任班级委员会的成员,一方面可以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让学生健康成才,另一方面可以发挥优秀学生的号召力,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适应以专业命名的班级模式,班委会成员应该选择大类专业调整以后的高年级优秀学生担任班级干部,这样不仅保证了班委会的相对稳定性也可以发挥优秀学生对班级的管理的优势。在班干部的具体生成上,应该采用民主选举的方式,以保证班级干部的合规性和正当性。低年级的学生虽然没有进入班委会的资格,但可以担任助理职位,以得到提前锻炼,也为后期选拔班干部培养后续力量。大学生班级党团支部是加强班级成员思想政治教育、塑造良好的班风和学风以及锻炼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也是连接学生和老师、学校的重要纽带。充分发挥班级党团支部的作用,对于老师和学校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开展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了解学生成长的各种需求以提供各种人性化的服务和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班级党团支部还可以发挥自身的教育意义,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达到思想教育、舆论引导、丰富实践等多种作用。传统班级都有自己的团支部和党支部,但随着大类调整的进行,原有的班级党团支部成员也会因人员变动导致组织人手不齐,例如团支书或者组织宣传委员转到其他专业了,党支部因人数转出不适合继续保留党支部了。这样就会导致班级正常的团日活动或者志愿服务活动不能及时有效的开展,班级因成立党支部的人数不足也会导致班级党支部不得不撤销的情况。为了充分发挥班级党团支部的各种功能,适应大专业班级建设,应该让班级中高年级学习和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班级团支书和党支部书记,以保持组织的相对稳定性,充分发挥高年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同时创造机会让低年级学生参与到团支部和党支部担任助手。
三、结语
没有绝对正确的教学改革,只有动态正确的教学改革,在大类培养模式下的班级管理变革中,我们只有不断总结经验,推陈出新,才能真正创造出适合大类培养模式的班级管理模式。
作者:司成伟 单位:淮海工学院
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对策
【摘要】班级是学生工作的基础组织机构,是落实立德树人、以文化人中心任务的根本堡垒。文章从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角度入手,以团队建设为导向,分别从加强班主任培训与管理、构建活动育人模式、打造班级核心团队、践行项目育人模式、注重参加学科专业竞赛、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六方面提出了班级文化建设的具体对策。在高校学生管理和教育工作中,应注重引入企业团队管理和教育模式,借鉴其先进理念和有效措施,充分联动校内外资源,进一步推进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根本保障。
【关键词】团队管理;学生工作;学风建设;立德树人;班级文化
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工作呈现出了新的特征,班级是学生工作的基础组织机构,在整个学生工作中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从层级管理的角度来看,学校的相关通知要求需要落实到班级,班主任需要对相关政策、规章制度进行解读和传达。从学风建设角度来看,班级是建设优良学风的重要阵地,班主任应承担起学生的引导和教育任务。班级文化的建设需要坚决贯彻“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理念,落实“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目标,狠抓班级文化建设利于优化班级组织结构,提升班级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强化学生努力学习、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和谐竞争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建设班级优良的学风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问题的提出
在当今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提升管理育人实效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良好的班级文化对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从概念上讲,中西方对“文化”比较趋同的解释是“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从内容上讲,“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班级文化是“班级群体文化”的简称,它是作为社会群体的班级所有或部分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班级文化是班级建设根植的沃土,是班级的灵魂所在,是班级精气神的集中体现,它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功能。“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大学生人格塑造、行为习惯的养成、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倡导教育应以善良意志、理性、自由及人的一切潜在能力的和谐发展为宗旨。通过前期的调研情况,目前部分高校班主任制度不够完善,部分班主任管理意识薄弱,对如何管理、建设、发展班级的思考不深入、不透彻,对班级管理制度建设不够重视,研究不深入,缺乏有效的思路和措施,导致班级文化基础薄弱、氛围不够浓厚,班级学风松散、组织涣散等问题。当今的班级管理应充分发挥其管理育人功能,深刻把握学生的思想意识、心理动态,从源头上把握班级文化建设之根,把准班级发展之脉。班级文化建设是目前学生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不仅难以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制约了校园文化的发展。因此,如何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使班级在学风建设、思想教育、遵规守纪和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充分发挥积极效应是当下学生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解决问题的思路
“管原意为细长而中空之物,其四周被堵塞,中央可通达。使之闭塞为堵;使之通行为疏。管,就表示有堵有疏、疏堵结合。所以,管既包含疏通、引导、促进、肯定、打开之意;又包含限制、规避、约束、否定、闭合之意。理,本义为顺玉之纹而剖析;代表事物的道理、发展的规律,包含合理、顺理的意思。管理犹如治水,疏堵结合、顺应规律而已。所以,管理就是合理地疏与堵的思维与行为。”[2]管理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模式,而应是一种系统的、整体的、清晰的、灵动的组织结构和行为方式。大学是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也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学生的发展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动态化的特征,如果不加强学生的组织管理、教育引导和适度的约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必将成为一句空话,教育之根本目的也就难以达成。团队是由基层和管理层人员组成的一个共同体,它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解决问题,达到共同的目标。企业团队管理中的核心文化思想、例会制度建设、层级管理方式、团队协作模式等都能给当今的学生工作和班级文化建设带来很多积极的启示。例如打造班级核心圈,建立班会、班委会制度,构建学习小组团队,强化团队协作意识等。笔者认为,引入企业团队管理模式推动学生工作和创新发展是一条值得实践的路径。首先,企业团队管理与班级管理在管理理念、制度建设、文化发展等方面有着诸多的相似、相通之处。其次,学生最终要进入社会,提前接触、理解和体悟当今企业团队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从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最后,借鉴企业团队管理的先进理念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组织协调、自我管控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就业竞争力。
自动控制原理在班级管理的应用
摘要:应用自动化专业知识自动控制原理来分析如何管好班级,以“创建先进班级,争当班级先锋号”为工作目标,并从“稳、准、快”三方面分析了班级高效管理的效果,使班级管理达到预期目标。
关键词:自动控制原理;“稳、准、快”;预期目标
一、自动控制原理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自动控制技术在高科技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大到航天、宇宙飞船,小到工业自动化生产,都离不开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自动控制系统具有反应速度快、控制准确、控制效果平稳的特点,班级管理如果能够当作被控系统,通过控制器和执行装置以及反馈装置(或检测监控装置)达到我们期望的目标值,使班级管理趋于平稳状态,提高学生科学文化、道德文化水平以及职业素养。一个完整的自动控制系统通常包括控制器、执行器、控制对象和反馈检测监控装置几个部分。自动控制系统是一个闭合回路,即控制装置与受控对象之间存在信息反馈环节,从而进行信息往返传递。这样,班级控制的效果随时可以检测到,通过控制器发出命令给受控对象,执行机构使受控部分的状态发生改变或者目标值随时进行调整,检测装置不断地将受控对象的状态反馈信息送回控制器部分,通过不断纠正和调整控制器对受控对象的影响,从而达到精确调节受控对象并一直维持平衡的稳定状态。控制器是整个自动系统的核心,从始至终参与整个管理过程。检测装置负责监督、检查工作是否按预定的计划、方法和标准进行,如果一旦和预期发生偏差,控制器立刻分析原因,进行纠正,发出指令,让执行器去控制受控对象以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一是控制目的是让班级各项活动按预先设定的计划进行;二是控制是通过监督反馈信息和偏差校正来实现的。要求自控系统具有良好的信息检测装置,班级管理控制目标的实现是一个过程,控制结果与预定计划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预定计划为控制目标提供依据,控制执行器是预期计划实现的保证。
二、闭环控制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1.设定班级管理的控制目标。班级管理目标设定为:班委会管理、班级卫生管理、班级纪律管理、班级出勤管理、学生成绩管理、课堂管控管理等等。目标确定后,从定性定量分析,既要考虑管理的易实施性,也要考虑管理的易考核性。2.班级学生是班级管理的执行机构。自动控制系统中,班级学生是班级管理的执行机构。最了解自己的还是学生自己本身,“看你一时不能看你一世”,学生的自我管理则是一种很有效的管理方式,管理者即是被管理者,被管理者也是管理者。老师管理班级最有效的方法是成立班级委员会,班委会作为班级管理者,班委会中产生一名班长作为控制机构,班级自动控制系统中,关键的是班委会成员要及时发现同学中的问题并及时反映,或对班级不正之风及时发现并处理。3.自我发现与班委会监督是班级的重要监测系统。当班级监测系统发现了班级中存在的问题,反馈给控制器,这时出现偏差,偏差是控制器开始工作的前提,控制器开始逐渐减小与预期目标的偏差,指导教育,并通过班级同学这个执行器去调节,使班级系统预期目标趋于稳定。班级自控管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偏差等于班级管理预期值减去班级管理中实际情况”。这时要设定预期的班级标准,控制器又要对照比较分析偏差,找出原因,给出办法,让执行器执行。分析原因时,注意产生偏差的大小,如果偏差结果大,那么控制器就要优化参数,调节措施要加大;若是小的偏差,控制调节器很容易达到平衡。
三、班级管理的双闭环控制
参与管理在高校班级管理中的可行性
一、高校班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班级集体意识淡化,学生凝聚力不强
高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即使班级按照同一年级和同一专业进行划分,由于学生拥有不同社会背景和地域文化的差异,同一个班级的学生的思想观念、兴趣爱好也会有所差别,加上入学的人数增加,这些差异会造成班级中的学生在沟通和情感交流上受到一定的阻碍。第二,高校的扩招给更多的学生提供了上大学的机会,高校招收加大了同班学生在层次和文化素质上的差异,导致学生分帮结派形成各自的小群体,这将给班级的统一教育和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第三,高校不再为班级设置统一固定的教室,这将导致班级活动的开展由于没有固定的教室而受限,学生的自习也无法在同一个教室进行;高校施行学分制的教育改革后,学生可根据各自的需要选修不同的课程,同一个班级的学生统一上课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被打破,使得班级集体的意识淡化。第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进步,高校学生宿舍的生活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学生在宿舍利用现代网络和通信技术开展沟通和交流活动的时间大大增加,这也逐渐削弱了班级的意识,班级凝聚力将会大大削弱,不利于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高校班级管理目标不明确,管理的主体和对象定位不清
高校的班级管理应该是能够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外,还能够通过开展学生工作而促进班级成员的共同成长。目前高校的班级管理往往是以管住学生,而不确定班级自身目标,造成班级中学生形成一种以不犯错为准的观念,对班级管理和日常活动的参与度不高。班级工作主要以被动完成为主,班级活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班干部的活动,班级活动由班委组织和通知,多数同学临时凑数,少数同学提早溜走,真正主动参与活动的学生很少。此外,由于中小学的班级管理制度养成了学生思维的定势,使得班级中学生习惯于作为管理对象被班主任的管理和安排,学生作为高校班级管理的主体的意识不清晰,从而无法发挥管理主体的作用。
(三)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负担增加,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不到位
自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大规模的进行扩招以来,高校的在校生人数逐年增加。高校的班级规模的扩大,辅导员和班主任的所承担的班级管理工作量也随之增大。一位年级辅导员的管理任务由原来的对一两个班级的管理可能增加到四五个班级,所管理的学生人数也成倍增长。班级数量和班级规模的成倍增大,使辅导员和班主任的日常工作任务量加大。在任务繁重的情况下,辅导员和班主任没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也难以发现班级管理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辅导员如何抓好高职高专学生养成教育
摘要:高职高专辅导员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对学生思想、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作用。而养成教育是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学生思维习惯、行为习惯的重要措施,能够使学生日后更好地发展。辅导员如何抓好高职高专学生的养成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极大,也是高职高专的一大重要课题。因此,本文从高职高专学生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养成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并提出了辅导员抓好高职高专学生的养成教育的途径。通过抓好高职高专学生的养成教育途径,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并改掉一些坏的习惯。
关键词:辅导员;高职高专;学生;养成教育
高职高专辅导员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目前,高职高专学生养成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高职高专辅导员要不断完善养成教育方法,并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养成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高职高专学生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职高专学生由于在高中阶段学习成绩不突出,处于一种低谷状态。经历过高考分数的不理想后,对于学习没有较高的积极性,且学生过去的不良习惯对养成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也会产生一定影响。首先,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学习习惯比较差,都是在家长和教师的监督下完成。如果缺少了管教,那么学生就不会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其次,学生的生活习惯比较散漫。在日常上课中,有旷课、迟到等现象;第三,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一些学生衣服不会洗、被子叠得不整齐、寝室卫生打扫得不干净;第四,学生缺少抗挫折能力。大部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比较顺利,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时,不能够从容应对;第五,节约意识差。有的学生家庭条件比较好,每个月的零花钱超出普通学生零花钱的几倍,不懂节省。
二、养成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养成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一般情况下,可以行为训练为基础,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手段,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后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中养成教育主要包括的是正确的行为指导和良好的习惯训练。但养成教育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比如:培养学生的文明礼貌、学习习惯、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等。具体而言,养成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大学教育管理中辅导员的作用
1.辅导员要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大学教育是学生进入社会前的准备阶段,这一阶段既要学习专业知识,更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辅导员要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从他们自身的学习经验进行总结,为学生提供指导,组织一定的交流讲座,让学生学习和感悟前辈们的体验心得,鼓励学生多参与创新性竞赛活动。
表达能力是学生与外界交流的基本能力要求,因此辅导员要注重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如多举办班级、院级的演讲比赛、辩论赛和英语演讲比赛等,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将班委竞选作为学生台面演讲的一大锻炼机会,不以成败论英雄,鼓励学生上台发言,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演讲技巧。辅导员还应该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情况加以关注,转变过去事务型管理方式,向人本型管理方式发展,将培养交往能力强、具有主体精神的现代大学生作为己任。
2.辅导员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人才的质量不仅取决于其技能和知识水平,更取决于其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辅导员在教育管理工作中,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更要重视预防工作。学生在学习、生活、交际以及恋爱等问题上往往会产生心理问题,辅导员应该深入学生群体,展开调查,关注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并且帮助学生摆脱心理阴影,树立健康的心理观点。
在班委中通过心理委员的调查,从学生内部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了解,及时引导学生摆脱苦闷的心境,减轻学生的负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心理健康是影响大学生一辈子的关键要素,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对学生的一生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辅导员要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使学生在各种环境中都能以正常的心态处理各种社会问题。
3.辅导员要身体力行,做好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