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道德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生态道德教育研讨
一、生态文明的践行需要生态道德的支撑
(一)生态道德与生态文明的统一性
生态文明的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一定的时间跨度与广泛的空间维度,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的环节,生态道德的建设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生态道德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是生态文明背景下伦理道德发展的新境界,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要的条件。道德作为一种伦理范畴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中,道德普遍的存在于人们的生产方式与行为模式中,“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的,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生态文明的最终确立需要生态道德修正规范人与自然的道德准则,确立人与人之间新的道德模式,从而为生态文明的实现提供伦理道德的支撑。因此在推行生态文明的同时要进行生态道德的建设,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共同发展,“在道德视角上,生态文明建设也是道德建设的重要领域,道德也必须涉足生态文明建设中各种道德关系的调整”。
(二)生态道德的培育依靠生态道德教育
伴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环境教育也迅速发展起来,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其中的第36章提出:教育对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和发展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2002年12月,联合国大会将2005至2014年确定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10年中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战略主题”部分明确提出“重视可持续发展教育”。生态道德教育对人们进行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的教育,将生态伦理的观念,内化为人们的信念,外化为人们的行动,使公众生态意识逐步增强,增强自律的能力,从而自觉自愿地遵守生态法则与道德行为准则。通过生态道德的教育使人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注自然存在的权利与价值;协调人类社会中的复杂关系,实现生产方式的低碳化转型与生活方式的生态化转变。生态道德教育伴随着生态文明的建设不断走向发展与完善,成为培养具有较高生态道德素质的文明公民的重要形式,生态道德教育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态道德意识,转变传统价值观念,推动中国发展方式的转型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二、生态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生态道德教育对提高公民的道德素养,提升国家的生态文明程度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生态道德教育的普及与发展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工业文明以来的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依然存在,对生态道德教育的效果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在生态道德教育的发展过程中缺乏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道德教育的社会化进程;公民整体生态道德素质有待提高。
地球道德教育途径
一、生态道德教育的内涵 生态道德又称环境道德、地球道德,是调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道德行为规范的总和,其核心是人类尊重、爱护和保护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道德已成为思想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否具有生态道德成为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传统的道德教育是一种人际教育,强调的是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忽略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其他生命体的关系的教育内容。随着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物种灭绝等问题的加剧,具备生态道德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注重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生态道德素质尤为重要。 二、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 1.生态道德知识的传授 生态道德观认为,不仅要对人类讲道德,而且要对自然界的一切生物讲道德,把讲道德的对象从人类社会扩大到整个自然界。通过近几年的环保活动和环保宣传,人们的生态道德意识较以前有所提高,但由于我国整体生态教育氛围不浓,造成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不强。因此,应加强生态道德知识的传授。 2.生态道德情感的培养 “人与环境同处于一个发展系统,人们只有激活了热爱生命、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在情感,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生态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应通过生态体验等方式,帮助学生感知大自然和各种生态关系,通过不断体验和反思逐步积累生态道德知识,培养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 3.生态道德行为的养成 高等教育培养的学生应学会从社会成员的角度养成为人类社会普遍接受的道德标准,并养成以生态道德的标准去衡量包括自己从事的专业在内的科学技术对生态环境影响的习惯,科学技术可以推动社会进步,给人类带来幸福,而使用不当则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只有养成以生态道德的标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才能保证当科学技术和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冲突时,会站在整个生态系统的立场上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道德教育的实践性探索 1.生态道德教育形式多样化 图片展示形式。这是一种直观的、直接的视觉教育形式,可利用反映当前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物种灭绝等现象的图片,把客观事实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图片展览在各教育场所,以激发学生生态道德意识。征文研讨形式。针对自然环境中某一方面的问题,在学校开展征文或研讨活动,提高学生的生态理论认识,加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放映专题片形式。该形式即利用播放专题片等手段,将环境演变过程向学生播放,以视觉和听觉的形式配以教育内容的独白,提高生态道德教育的效果。实地考察比较形式。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实地考察,在考察中体察自然生态,并感受生态的恶化状况,通过比较让学生从深层次去感悟生态道德教育的紧迫性。 2.生态道德教育的途径 第一,高校教育是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高校作为育人场所,应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教学内容。课堂是实施生态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可以通过各学科教学,一方面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生态环境的基础知识、环境科学与环境卫生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生态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规范学生的生态行为,激发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树立和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态行为。 第二,加强社会生态道德教育和监督。一方面,各级领导要重视,把保护生态环境纳入考核体系中,増强在社会实践中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另一方面,政府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通过多种形式向社会宣传,增强生态道德教育的浓厚氛围。 四、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应坚持的原则 层次性原则。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方式不同,在开展生态道德教育过程中,要有目的地了解受教育对象的特点,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和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科学划分教育对象。 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就是在发挥学校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既锻炼学生的能力,也使他们的生态体验更加客观,从而使他们最终形成科学的生态道德观。 渗透性原则。坚持渗透性原则,在开展课程建设的同时,建设好校园自然环境、文化环境,发挥好学生社团的作用,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生态道德意识。
公民道德教育研讨
一、公民道德教育的困惑:价值共识的式微
当代多元思想过度强调经济利益、感官快乐、个人主义,否定普遍价值,不断进行价值解构与祛魅,导致价值观的碎片化。整个社会没有客观的、非个人的价值标准,使普遍的道德善变得不可诠释,相互匹敌的道德理论解释陷入无休止的矛盾与纷争,“价值多元论”和“道德相对主义”盛行,人的道德原则、道德价值,作为主观自由选择与创造的产物,丧失了绝对的、普遍的、合理的权威性,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现代论证道德的价值取向,更加剧了道德危机,从而导致了人们价值的紊乱和道德意识的沦丧。价值共识的丧失消解了社会凝聚力,导致了共同价值意识的式微和社会行为的失范,公民道德教育失去了主导性。无主导性的价值观教育,使受教育者的价值观出现功利化、非理性化、虚无化等倾向,从而导致公共责任意识的丢失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泛滥。价值意识决定行为方式,价值意识多元化必然导致人们社会行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代表各自利益的市场主体,有不同的立场和价值主张。因为没有共同认可的价值标准,每人都秉承自己的标准,一切都被允许,因此,各种利益冲突、价值冲突就变得异常普遍。由此导致,社会的经济生活秩序混乱,一些非道德的行为便会不断涌现。
价值观是行为的指针,多元价值观的激烈冲突,也会使人们失去行为的意义和明确的目标,导致社会理想信念的复杂化,社会荣辱评价标准的混乱化,以及行为选择的无所适从,一切都可以否定,一切都可以被允许。这不仅直接影响着我国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也影响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具有负面影响。正处于改革发展转型期的中国,受多元文化思想的影响,社会从单质向多质转化,各种文化思潮在汇集,人们思想的独立性、差异性显著增强。改革中原有的价值观念被打破,新的价值观念体系尚未建立。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决定了社会利益主体的多样性,现代社会给予了人们价值选择的自由空间。人们生活的急剧世俗化造成了人类文明的“荒原”景象,人们沉溺于物欲横流中,精神已彻底沦丧,人被形容为“稻草人”、“空心人”。
随着既有信仰体系、价值体系、意义体系的彻底崩溃,必然导致前所未有的人的生存危机。总之,多元利益主体形成的多元价值取向正在冲击我们的民族文化价值观,消解我们的民族凝聚力,导致个体的公民对中华民族实体性意识认同的退隐与式微。对此,我们应该做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是将不同利益主体的多样价值取向统领、相容于一元价值之下,共融于有序整合的价值体系中。加强公民道德教育的关键就是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我国公民的共同价值意识,增强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
二、道德教育的关键:增强公民的价值共识
公民道德教育就是对公民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而道德既是一种社会性、全局性的规范,也是人们共同的价值取向。道德品质是一定社会、一定阶段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与行为中的体现和凝结,是一个人在一系列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同时也是一个人在处理自己和他人及社会、集体之间利益关系时所形成的道德行为习惯。可见公民道德教育的关键就是培育与增强公民的价值共识,即实现公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公民道德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与灵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公民道德教育的始终。鉴于我国目前的发展形势和社会道德现状,党和国家已经意识到并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公民道德教育中的意义与作用。刘云山强调:“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不断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主线,贯穿于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提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评选表彰道德模范,学习宣传先进典型,引导人民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
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三个倡导”,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次,提出了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培育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公民道德教育的核心,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体公民的凝聚力之所在,是我国公民价值取向的主导,是我们国家民族的灵魂,决定我们国家的发展道路。而“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当前,公民道德教育以此为使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置于公民道德教育的制高点,进而推动全民思想道德意识的的提高。
道德的困惑和道德教育方式改革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渐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以提高的同时,相应的道德水准也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人们针对其具体表现形式的评论是众口纷纭,其具体困惑和矛盾点被集中表现在了“进步论”和“滑坡论”上,两者的同时存在组成了我国社会道德的现状。因此,本文将从当前社会发展中的道德困惑进行入手分析,进而谈一谈相对应的道德教育改革方式,以供参考。
【关键词】道德困惑;道德教育;方式改革
一、前言
整个社会的发展困惑,指的就是组成社会的人类群体的道德困惑。随着国家的经济建设得到不断的发展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以不断提高,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受到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人们的生活文化逐渐向多元化发展。这样的社会背景,为中国的道德观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差异和困惑,因为所在角度不同,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改变采取了不同的标准和看法,使得人们对道德的评价开始逐渐走向两条不同的曲径,造成了社会道德的发展困惑。
二、困惑问题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道德影响作为主宰社会的重要因素,它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逐渐的社会发展变革中,道德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于中国的很多传统事物和文化而言,一些社会学家认为将其发展进行演变,是对其古人所设定的内容和文化的一种不尊重,是人类道德对其产物的亵渎。也是对文化发展的一种不尊重表现。而另一个则是,因为人类的某些负面的道德的存在,例如贪欲的权势的推动作用,使得人类的社会得以进一步发展,其发展产物的形成因素都是取决于人们的恶性需求。这也是另一种竞争意识的表现形式。这样两种不通过的观点的评价,组成了如今社会的带的困惑,人们难以抉择其对错曲直,从而为道德教育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对于那些道德的发展表现,社会学家并不是对其表现赞扬的态度,而是将其辩证的运用到了社会的历史发展评价中,从一个层面上体现了一种善恶观,他们认为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人们的善恶不应该是绝对的对立面,在促进社会形成的过程中,两种人性的表现形态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例如:在原始社会中,人类因为受到恶性占有欲等私欲驱使,逐渐从原始社会发展成奴隶社会。这种将社会的财富转变为个人财富的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文明的进步。
学校道德教育中的纪律与道德初探
[摘要]纪律因存在约束和规范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被学校道德教育漠视乃至边缘化。纪律在学校道德教育中缺失,无以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基础文明素养或良好道德行为习惯,无助于个体道德的社会化。纪律与道德虽然在作用方式、判断基准及仰赖形式上有所分野,但纪律与道德在学校道德教育中是互补与融合的关系,纪律是道德的预演及模拟,而道德是纪律的支撑并为纪律的权威性提供保障。纪律的他律作用与道德的自律价值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体两翼,二者相辅相成,在学校道德教育中是共生共进的存在。化解纪律与道德的纠纷和倾轧,促进二者的整合、贯通与共进,既是培养个体良好道德品质的内在诉求,也是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并推进社会道德进步的必然态势。
[关键词]纪律;道德;学校道德教育
学校纪律是在一定规则下对学生行为举止的规约与引领,是为了保障正常教学工作而要求全体成员必须遵守的制度规章或行为规范。在进步主义主导的学校道德教育背景下,存在一种关于纪律的错误倾向,即强调学生天性,漠视纪律在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中的重要作用,一厢情愿地以尊重学生的个性或道德能动性为主旋律。事实上,这是对纪律的曲解。不得不说,当前学校道德教育的流于形式、空洞且说服力不足、缺乏情境和实践,与学校道德教育中误解或忽视纪律与道德的内在意蕴不无关系。应该说,在学校道德教育中纪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尤为密切,是不可剥离的共生、共进的存在。
一、差异与分疏:纪律与道德在学校道德教育中的基本分野
纪律与道德均有各自的范畴。二者皆有一定的领域和所指。纪律强调约束和限制,倾向于对身体及行为的规约与铸造,其教育内容多是关于各类生活遭遇的规约,其判断基准相对固定且一般有明文可见,其实现形式多靠强制及训练。相反,道德则多指对精神层面意识形态的要求,其内容、判断基准及赖以生存的形式都与纪律有所区分。
(一)实然与应然:纪律与道德的作用方式之分
纪律是“通过逐个定位使得有可能实现对每个人的监督并能使全体人员同时工作”。[1]同时,纪律教育有利于培养个体认识与掌控复杂事物并使之有序的能力,更有效地集结、协调并组合单个力量,从而缔造整合式的、凝聚化的、高效率的行事机制,是对学生个体指示的实然化。相比于纪律细微到细枝末节的要求不同,道德是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方式等内容的精神要求,是一种复杂的、更为高级的运作机制,涉及学生对人际关系的处理、行事法则的规范等内容。道德是对学生应该怎么做的指示,并最终以道德标准与尺度来表达其作用形式,是一种应然的要求。纪律通过“制定‘活动表’,把无益或有害的乌合之众变成有秩序的多元体”,[2]涉及常规知识的教育,包括学生需要了解并掌握的空间的组织、场域的划分、层级秩序、职能的分配、角色定位、规则的遵守、关系的处理等简单的、基础性的、指示性的知识。道德是生活中处处存在的,而纪律是受教育者均要接受的教育内容,学生首先从纪律中学会服从、控制和廉耻心等内容。纪律与道德作用形式的差异还表现在,纪律使一切事物井然有序的同时确保了学生的个体独特性,这既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方式的训练,也是一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道德权威的先期传达与行为考核。可以说,纪律教育的内容具有简单的道德价值,其作用形式最终是为了实现从道德的实然走向应然。
道德教育与素质教育加强
【摘要】
道德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石,然而在我国的道德教育中,存在着许多缺失,致使道德教育的实效偏低,采取对策,克服缺失是提高道德教育时效性的必然选择。本文就现代道德教育的缺失及对策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意见,目的在于能引起教育者及整个社会的广泛思考。
【关键词】
道德教育;缺失;个性教育;对策
在社会转型期的影响下,人们的思想以及价值取向发生着变化。当代教育中的道德教育受到的波及较为显著,直接表现为教育的时效性较低,如何避免克服道德教育中的这种缺失,如何提高教育的时效性,是高校教育者所面临的难题。现代社会道德缺失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现代社会道德缺失主要表现
(一)道德知识与社会实际的缺失
道德教育与家庭教育启示
摘要:
道德教育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孔子强调自觉修养德行,实现人格理想,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出拥有良好品行的从政君子,因此,在教育活动中,孔子一直非常关注弟子的言行,及时发现他们的错误并进行纠正。本文主要针对孔子道德教育思想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
关键词:
孔子道德教育;家庭教育;启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经济进入迅猛发展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大幅提高。但是现在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人们道德水平和精神文明出现了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的现象。社会上官二代、富二代表现出了自私、冷漠、功利性。我国的优良传统美德的教育的传承出现了巨大的危机,尤其是在青少年的品德教育上出现了漏洞。究其原因,在我国的大部分学校教育方面,偏重文化课程教育,而缺少思想道德教育;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过于注重对孩子物质的投入,而缺少对孩子品德的培养。那么如何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如何在家庭教育当中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孔子道德教育思想概述
孔子的道德思想教育方法有多种,并且在我们的教学中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茶道思想对传统道德教育的影响
摘要:从目前学生培养和思维状况看,其道德水平相对较低,尤其是其中更多理念内涵是基于教学传递而感知的,学生自身缺乏必要的主动认知和理解,也就是说,在整个道德教育活动实施中,其未能形成必要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本文拟从我国传统道德教育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不足分析入手,结合茶道思想的具体内涵理解,从而探究融入茶道思想创新我国传统道德教育活动的影响及实施策略。
关键词:茶道思想;我国传统道德教育;影响状况;文化启迪;教学创新
通过对茶道思想的具体内涵进行全面分析,我们看到其中所包含的内容是多样的,除了体系化的饮茶艺术元素外,浓厚的精神理念也是茶道思想的重要展示。将茶道思想具体融入到传统道德教学活动之中,其也有效突破了传统的道德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不足,实现了系统化的精神理念和文化元素与道德教育的深度应用,从而确保实现了道德教学活动的最佳实施效果。
1我国传统道德教育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不足分析
理想认知传统道德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状况,并且选择合适的创新机制和元素内容,其对于当前我们优化道德教育机制,将起到重要影响。客观的看,在当前传统道德教育活动实施中,其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1.1道德教育的实施方法相对简单和形式化:道德教育未能融入学生“思维”
在传统的道德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中,我们看到其中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比如其更多只是将其看做一种传统道德知识和思维理念的灌输与传递,其甚至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学生的知识掌握状况上,忽略了学生自身的思维理解和人文认知,并未能对道德教育活动中所具的人文理念和价值内涵给与必要认知,从而否定了学生参与道德教育活动的价值与实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