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当代文学作品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现当代文学作品对外译介困境浅析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已经走向了世界,但与外国文学的传播和译入相比,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国际化进程非常缓慢。现如今,中国文化“走出去”以及提升文化软实力已被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为了让世界各国人民更好更快地了解中国文学的内涵和内容,探索中国文学面临的困境与出路、找到相应的译介模式显得非常重要。
关键词:中国文学;对外译介;困境;出路
自文化强国战略实施以来,中国文化“走出去”越发依赖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推广与传播。“向世界说明中国,实现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汇通和融合。”[1]文化软实力越强的国家,竞争力就越强,也就能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更多优势。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应当大力增强文化软实力。中国现当代文学该如何更好地“走出去”,如何解决当代中国文学存在的问题与困境,如何提高中国文化的接受度,是迫切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重点问题。
1中国现当代文学面临的困境
1.1文学交流相对不足,不注重译介效果改革开放以来,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我国建立和完善了各个传播和出版途径,及时解决了现当代文学对外译介面临的困难。大量优秀的国内文学作品在海外出版,使越来越多的外国读者领略到中国文学的风采。然而,我们虽然在数量上部分实现了文化“走出去”,但与外国文学的译入与传播相比,国内文学作品“走出去”的程度还远远不足。我们缺乏听取海外读者反馈的渠道,无法了解作品的译介效果。国外著名学者佩雷尔曼在新修辞学中表示:“任何性质的话语都必须以受众为转移。”[2]这句话充分表明了受众群体的重要性,只有重视海外读者的心理,才能加速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进程。中国现当代小说的英语译介作为中国文学输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构筑积极开放的当代中国形象、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有着重要意义[3]。只有促进国内外文学、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才能让我国文学在世界范围内更具影响力。
1.2中西方意识形态及文化传统之间的差异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与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上有着很大区别。当前,西方文学在世界文学体系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中国文学的传播和对外译介,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和影响。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我国文学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缺乏竞争力,我国对外出版的作品需要先被翻译成英语,才能被其他国家的读者接受。从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进程来看,文学反映了一个民族的价值观。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地域特色。中国文学作品的民族特色、文化意蕴非常明显,翻译出版后,许多海外读者表示看不懂,不知道究竟在讲些什么,更无法深入体会中国文学的思想精髓,甚至因价值观念不同而排斥中国文学作品,这无疑影响了中国文学的“走出去”[4]。由此可见,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要想尽快走出国门,被更多读者接纳和喜爱,就必须重视对外译介的效果,建立健全海外读者反馈机制,尽可能地将中国文学中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转变为通俗易懂、能被世界各国人民普遍接受的文化信息。
现代文学教学中创新与传承的分析
一、当前中国当代文学教学面临的困境和现状
曾经创造出一大批思想精英的中国当代文学,近些年来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中对人文教育的弱视程度越来越突出,课时的急剧压缩,因就业压力的影响,使得大学生对应用性学科教育的过渡偏重,在教育内容上围绕“市场”变化来调整,如英语、计算机的学习占据了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同时,快餐文化的盛行,使得大学生对浓厚的、高雅的、富有民族特色的思想文化书籍被弃之不顾,大学生人文环境教育的学习氛围日渐淡薄,其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往往更倾向于实际了。与此同时,面对严峻的中国当代文学教学环境,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依然得不到有效的改观,很多教师仍然将生动活泼的当代文学作为一堆已故的知识现象,而无法注入新的思路和灵魂,来激发中国当代文学对学生的生命启发和审美想象,更不去优化课堂教学手段,来刺激学生的人文体验和人格心理的构筑。中国当代文学的核心是建立在对大学生人文教育的基础之上,从构建以人为本的文学思考中,将当代文学与中国现代人的思想和生活进行联系起来,将教学的重点和目标转移到对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和人生观的塑造和建树上,以结合当前社会对大学生的期许,并从大学生的学习实际、生活实际、认知实际出发,将对文学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熔铸于当代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上,进而推动中国当代文学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站稳脚跟。
二、开展中国当代文学教学改革创新的必要性
中国当代文学作为高等院校汉语言专业及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一门基础的专业课程,其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对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而对高等教育中的文学课程的基础性地位发生了改变,为此,必须审慎对待中国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实际,认识到其必要性。
1、现代本科教育的目标发生了改变
近些年来的高等教育的扩招,使得大学教育由最初的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对人才的教育目标也由过去的专业人才转变为“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更加强调对人才的通识教育和素质能力教育,比如在课程设置上,对选修课程的增加和实践环节的推广比较多,而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课时只能给予压缩减少,因此,如何更好的在现有的课时下实现中国当代文学的有效教学,必须从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
2、现代本科学生的基本情况发生改变
中国古代文学在当代的价值浅谈
【摘要】在时代变迁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文化,几千年来,积淀与传承下来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及丰富的文学思想,对于当代社会而言,是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与伟大的精神财富。古代文学中蕴含着多种多样的文化机制,对于社会文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弘扬并传承古代文学,积极探索其中蕴藏的当代价值,可为当代文学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文章结合古代文学中所呈现出的当代价值加以深入分析,以此寻找实现古代文学的当代价值的路径。
【关键词】古代文学;文学作品;文学思想;当代价值;实现路径
中国文学源远流长,可追溯至先秦时期,严格意义上来讲,近代之前所存在的文学都可视为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从题材类型上看,诗词是其中尤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比如《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词既包括四言古诗、楚辞、古乐府诗,又包括五言、七言古诗以及律诗等。戏曲、小说也是古代文学的主要题材,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皆是由古代先贤所创作出来的,尽管这些古代文学距离我们很遥远,但是对于当代文化建设与未来文化发展而言,具有深远意义。
一、古代文学与当代文学之间的关系
从文学角度出发,本质上当代文学与古代文学属于同一类型,二者都是文学形式的具体呈现,但由于古代文学与当代文学所处的时代背景、创作者所接受的教育形式不同,因此在情感表达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1]。当代文学以古代文学为依托,是古代文学的延续与发展,二者都来源于生活实践。对于当代文学发展来说,古代文学的存在很大程度上为其减少了阻力。同样,当代文学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学的传承,也是对传统文学的革新与发展,也就是常常说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推陈出新[2]。
二、在当代文学中融入古代文学的积极意义
当代文学作品需要丰富的素材加以填充,如此方可提升文学作品的价值内涵。引经据典是文学作品创作与发展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元素,所以说创作当代文学作品离不开古代文学的支持[3]。在当代文学作品创作中,如果创作者对于文学经典知之甚少,就会影响作品的表达。实际上,一个时期的文学创作都是从之前的文学中汲取养分的,比如《西游记》就是取材于《大唐西域记》、民间传说与元杂剧等等,在此基础上,构成完整的著作。对于当代文学发展来讲,如果不能从古代文学中吸收养分,就会陷入发展僵局,苍白的语言表达更会切断古代文学与当代文学之间的联系[4]。只有高度重视古代文学,才能保持当代文学创作的持久生命力,从而实现当代文学的良好发展。
古代文学在当代的价值思考
中国古代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能够追溯到旧石器时期。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在1919年五四运动前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均可以被称为古代文学。古代文学由多个部分所组成:诗、词、歌谣、小说等。古代文学作品凝聚着古人的智慧,在当今依然具有一定的价值,我们有必要对古代文学在当代的价值进行探究。
一、古代文学与当代文学间的联系
从性质与形式上来说,古代文学与当代文学并无二致,二者均具有文学形式与文学性质。古代文学与当代文学所存在的明显区别是情感表达方式不同,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主要受两种因素影响,一是创作背景因素,二是创作者受教育的形式因素,由于古代文学与当代文学在这两大因素方面存在不同,因此其在情感表达形式上也存在不同。当代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参考了古代文学,实现了对古代文学的传承,但是对于古代文学中的“糟粕内容”,当代文学并没有沿用,而是对其作出了创新。由此可见,当代文学既对古代文学进行了创新,也对其进行了继承发展。
二、当代文学融入古代文学的意义
当代文学作品离不开丰富的素材,需要较为丰富的素材作为参考,从而才能使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并具有内涵。对文学作品的创作来说,其需要加入多项因素,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元素是引经据典,因此可以说是当代文学与古代文学相融。当代文学与古代文学相融,意义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可以丰富当代文学的内容,使当代文学更具说服力,二是延续古代文学的生命,使古代文学能够持续发展。
三、中国古代文学的当代价值
(一)认识价值
当代文学发展特征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之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不只政治关系如此,经济关系亦如此。一个国家若欲闭关自守,只会有一种前途:被人类文明所抛弃。 文学也是这样。一个国家的文学只有走进世界文学的大潮,才会面临挑战,也面临机遇。众所周知,诺贝尔文学奖,是世界文学前进的里程碑与路标。尽管它同世界上任何奖项一样,无论多么诚信与公正,但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遗憾存在与发生。但这并不能否定它的伟大的历史性功绩,不能否定它对世界文学主流的昭示力量。在它面前,既不能夜郎自大,也不可匐伏膜拜。看重它,争取它,不急不躁,以平和心态对待它。 平心而论,若从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史来比较,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作家,如鲁迅、巴金、老舍和沈从文,均具备摘取桂冠的资格。然而,由于种种说得清或说不清的原因,中国作家毕竟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了。近年,华裔外籍人士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不管评委会出于何种动机,我们作为大国公民,都可以用宽厚的胸怀对待与接纳,不可以有小家子气。若说意识形态原因,难道我们自己还表现得不充分吗?关心当代文学的人们难免对它的前途予以关注,就中也包括中国当代文学作家、作品可不可以以及何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往往也会对此作出或此或彼的预测。 今日之中国文学,是昨日中国文学之继续。 我们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基点的评估,会有利于我们作出较为准确的描述与预测。 一特定的生存环境促成中国当代文学独自的运行轨道与风貌。它已走过60余年风雨崎岖的路程。从表相看,这是一个由孱弱而经历曲折反复不断走向繁荣兴盛的过程;从深层看,这是一个由文学的被动走向主动的过程,是一个文学觉醒的过程,是一个文学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这个发展过程的实质是,真、善、美的运行机制由非良性状态向良性的转化与调整。 这一独特的运行过程与实质规定了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历史的基本特征。对于发展特征的把握,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中国当代文学的性质与发展规律。为此,我们主要从动态与深层去探求当代文学发展的独特个性亦即基本特征。 多变与反复交织的轨迹,是人们首先看到也是最易觉察的特征。过去,有人把当代文学称之为社会与时代的“风雨表”、“温度计”,如果不把它作为对当代文学的要求,而看作是对当代文学历史的某种比喻性描述,倒也是相当恰切。 1956年文学创作的初步解放,1957年文学遭受的灾难,1958年文学创作的浮夸风,60年代初的调整,随之而来的批判,“”对文学的扼杀,“”后的复苏与发展,以及以《武训传》的批判为滥觞的频仍无休的文学批判运动,这一切都说明当代文学如“风雨表”、“温度计”。一般多变、易变。这种变化呈现为具有一定振幅的摆动,呈现为一种由此到彼、由彼到此的反复性。当代文学正是在这种否定、肯定的摆动中前进。 形成多变与反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直接的、主要的原因是,对文学的主观干预与文学发展规律的背离。质言之,对文学的行政干预和其他干预往往是违反文学规律的主观行为。主观意志和客观规律的对抗,使得文学的发展表现出长久的不谐调、不平衡状态。这是当代文学发展的另一个特征。在“”及其以前,对文学的主观干预多种多样,而其中最主要的是关于文学为政治服务的种种片面、狭隘的要求。文学创作严守这些要求时,即走向萎顿;而摆脱这些要求按照文学自身规律发展时,就会走向兴盛。这也是当代文学发展中多变与反复的主要内容。 文学发展规律并不是超脱尘世的存在,而是由人的实践所体现的。一些认识到或感悟到文学发展规律的人,对违背规律的主观干预表示抗争,这才形成了二者的对抗。所以,文学发展中的主观干预与客观规律的对抗,是由不同的人们的不同文学实践所构成。这些坚持文学客观规律的作家、理论家、批评家、领导者与读者,在对错误的主观干预的抗争中,表现出勇敢可贵的探索与进取精神。富于探索与进取精神,这正是当代文学发展的又一特征。 正由于众多的有识之士的探索与进取,对违背文学规律的主观意志的抵制,特别是由于改革、开放的良好社会环境的出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也得以走上正轨。文学创作出现了以反映人民的改革开放、奋斗进取精神为主导而与反映其他多样化生活并存的初步繁荣态势。文学创作主导与多样化的统一,这是当代文学发展进入新时期后出现的重要特征。这一特征的形成有其必然性。它是我国社会现实、政治思想的必然反映,它是读者阅读要求的必然反映,也是作家个性的反映。总之,这一态势符合我国目前的国情,是正常的良性状态。 二我们对中国当代文学进行整体性的概括研究,不可回避对它的成就与局限的评估。而我们对当代文学发展基本特征的初步认识,正是为了有利于准确地进行这种评估。 当代文学创作追求真、善、美,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就,但也存在局限。文学创作追求真,追求作品所反映的生活的真,也追求作家的思想与情感在创作中的真,因之,它也发挥过一定的认识功能。不过,文学创作也出现过虚假的现象,发展得严重时,创作成为一种隐瞒事物真相、制造事物假相而欺蒙读者心灵的操作。创作中由真到假的蜕化,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达到峰巅;“”后,逐渐完成了弃假返真的过程。 当代文学创作追求善,发挥了应用的功利作用,但也出现过偏差,影响了文学功能的全面发挥。当代文学创作在“”及其以前,一贯重视人民性、党性,重视“文以载道”,重视文学为政治服务,这有其正确的一面,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狭隘的目光、短视的功利要求,却妨碍文学功利价值的全面实现。 当代文学创作追求审美效应,为社会贡献出若干较为成功的艺术典型与鲜明形象。在“十七年”,主要是创造了一批再现型的艺术典型;新时期,除过创造了若干再现型的鲜明艺术形象外,还尝试创造了表现型的以人物心灵为主的艺术形象。后者尽管还不够成熟,但毕竟是可贵的开拓。但是,无论从质或量的方面要求,艺术典型都未能满足时代的期待,都未能充分满足人民的需求,在质的方面尤其如此。#p#分页标题#e# 真、善、美这三个元素构成文学作品的有机系统。这三者的矛盾运动是创作机制的关键所在,也是文学作品得失成败及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及其以前的文学创作,过分强调作品的善的价值与功能,这种倾斜导致了真与美的削弱乃至失落,因而也导致了文学作品的厄运。 新时期,这种情况逐渐有了好转。当代作家们认识到,美是文学创作的起点与归宿,是贯穿创作始终的因素,也是作品赖以生存的根基所在,否则,便不成其为文学创作,不成其为文学作品。 但是,这并不等于认为真与善可以忽视,乃至取消。恰恰相反,美的存在与作用以真和善为前提,倘若脱离开真与善,美亦不复存在或毫无价值可言。新时期的文学创作,真、善、美的运行机制已由恶性发展转换到良性运行。显然,这是就当代文学创作的总体与趋势而论,并非是说它们三者的不正常运行已完全绝迹。 真、善、美的运行与整合,是文学创作与作品的共性,在具体创作与作品中,它是以个性形态存在的。作品与作家的个性亦即风格。风格的独特性与成熟性标志着作家个人的文学成就;对一个时代而言,多样化的成熟的独特的作家个人风格、流派风格、群体风格与时代风格,则标志着时代的文学水准。在“”及其以前,由于极左思想对人们个性的压抑,由于文学界对风格的忽视等原因,个人风格有所发展但较为迟缓,而流派仅有萌芽并未形成,至于时代的风格则较为单一、普泛。及至新时期,有些作家重视自己风格的培养、发展与形成,也取得了若干实绩,但和社会的要求距离很大。有些作家则有意无意地忽视风格,以艺术的多变莫测为创作宗旨,这显然是误解或失误。 文学的发展进步,主要不是在于作品量的增加与积累,而在于质的变化与丰富。文学作品的质,主要在于它的艺术独创性,亦即艺术个性。 没有艺术个性,就没有文学的实质性发展。在创作个性与艺术风格领域内,当代文学的收获不够丰硕。 就读者的接受而论,“”及其以前,大体上是被动的阅读活动。人们往往把文学作品看作“生活的教科书”,阅读文学作品的目的在于从中认识生活,接受教育,而不是追求审美享受。这种情况在新时期有了改变。读者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对作品积极品评、主动接受,也对审美与娱乐性提出要求。读者主动选择作品,形成了文学作品不同的消费层次与范围,这一状况也对文学创作发生了积极的反馈作用。但是,就总体而言,读者的审美趣味、鉴赏水平还处于较低层次。这在客观上,对文学创作的提高发生着消极作用。高层次文学作品目前所遭逢的困境不能说与此没有关系。 三中国当代文学整体水准的提高也罢,向诺贝尔文学奖冲刺也罢,都在于在一个新的层面上对真、善、美进行整合,都在于对世界文学潮流的认同与超越。 纵观诺贝尔文学奖的得奖作品史,获奖作品大体有两个侧面。其一,就作品内涵而言,主要是对人性、人道主义的民族化的有深度与广度的发现,即内容创新;其二,在文学形态上创作模式上也要有自己独到的创造,即艺术创新。 关于我国当代创作与人性、人道主义的关系,我已有专文论述,不再重复。这里仅就艺术创新的核心即创作模式略抒管见。 从创作实践的角度讲,创作模式是文学作品的物质外壳,是依托,舍此,作品无以自立。作家对于创作模式的态度与认识,是清醒还是盲目,是严肃还是轻佻,这直接关系到创作实践的成败得失。 一部分初涉文坛者与一部分作家,对于创作模式缺乏理性认识,他们不大明了自己所操作的创作模式及其规范与要求,不明了其长处与局限。这种创作实践带有某种盲目性。 有的作家创作模式意识非常明显、强烈,但是他们标榜是在“玩”创作模式,而且以其在自己笔下“层出不穷”、“日新月异”自诩。 如果说文学作品是历史的群体的审美情感与作家个体的审美情感相结合的有机新生态,是审美价值的创造,创作模式则是其支架或物化形态。审美情感是一种深沉丰富的精神内涵,它自身难以直接显现,创作模式则是它的载体。无须赘言,创作模式又要以文字作为自己的物质依附。 大致而言,对文学创作来讲,创作模式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艺术体系。就其动态讲,是创作过程中作家所遵循的艺术创造的流向,是一种艺术流程,是创作主体与客体的双向交流。是艺术建构中各元素的相互作用及整体性的螺旋式升迁,是创作模式从胚芽到成熟的过程。它在创作中,与艺术构思的萌芽、酝酿与完成共始终。就其静态而言,是成型的文学作品艺术体系。这一艺术体系是独特的,但同时又体现着文学作品形态的某种共性特征,即创作模式的共性特征依存于文学作品的个性创造之中。 具体点讲,这一相对稳定的艺术体系,是题材、思想、人物形象、人物形象体系、故事情节、结构、场面、细节、语言等共同组成的有机的封闭实体。如果我们进一步思考就会发现,结构形态是艺术体系的核心内容,亦即创作模式的核心内容。因为,审美情感的物化的主要支架是结构,而结构类型也是创作类型的共性所在。因之,我们可以简明地说,创作模式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形态。
当代文学对传统文化探寻
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具有时代发展意义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如“孝”“义”“礼”“忠”“仁”等道德思想,对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传统文化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中起着一定的约束和监管作用,以现当代文学发展为纽带,引导人们更多接触和理解传统文化,可以减弱不良文化和思想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是精神文明发展和建设中需要思考的问题。现当代文学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在吸收和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内蕴的同时实现创新和发展。研究现当代文学和传统文化,有助于探索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推动现当代文学的现代化发展。现当代文学创作和发展中倡导“坚持不懈”与“和谐”,强调协调的人际关系等,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也拓宽了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发展空间,在推动社会文明发展中起着一定的作用。文章主要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就中国现当代文学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探寻进行探讨。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对其中任一领域的深入研究都是系统而复杂的过程。在多年的历史发展和积累中,民族文化是各族人民在奋斗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智慧结晶,也是人们得以长期发展的根基。概括来讲,传统文化以儒、释、道等为主要内容,尤其是儒家文化,其文化价值和意义可以看作传统文化的核心,在当前社会发展中仍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在传统文化的探究中,需要有包容的心态,了解历史发展规律的同时,了解我国多民族地区受政治、文化和经济等影响,不同民族呈现出来的独特文化艺术,并树立文化传承保护的意识。传统文学的发展以传统文化为基础,而现当代文学通过表现形式的创新和个性发展,以散文、诗歌、绘画、话剧等为文学载体,在描绘方式、情感表达及叙述角度等既有传统文化的影子,也体现了现代化特性。深入剖析传统文化与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史会发现,传统文化并不是文学发展的阻力,恰恰相反,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多样化的形式、灵活的创作手法等,都给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启迪和拓展思路等作用,为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经久不衰反而更具魅力,究其原因主要是其中的精华具有较强的传承性。我国传统文化在多年变迁和发展中形成了独有的发展方式,在此过程中,“仁”的思想既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也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骨。在其影响下,现当代文学创作者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也受到了很大影响,并就此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认识。从这个层面来讲,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播中具有影响力的传播源泉,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且在现代文献发展和研究中仍然有重要的价值。儒家文化倡导“人本主义”,这与现当代文学的本质“文学即人学”有共同的内涵。研究儒家文化中的人学思想,有助于更好地分析传统文化和现当代文学之间的联系,也为现代文学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二、现当代文学中传统文化的体现
(一)儒家思想
儒家文化对我国几千年历史发展影响深远,如礼仪、仁义、孝道、忠廉等文化,在当前社会人们仍然有较强的认同感。现当代文学创作和研究也受到儒家思想文化逐渐渗透的影响,尤其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很多文学创作者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所创作的作品追求独立的人格,注重对人的价值的研究和挖掘。新文化运动看似是对传统文化的“叛逆”,实则是以另一种途径和方式认同传统文化。如老舍《离婚》中塑造的张大哥这一人物,其恪守儒家中庸之道,事情经过他的心灵滤化,则会显得折中公允、不偏不倚,“张大哥一生所要完成的神圣使命:作媒人和反对离婚”。他就像一个“天平”,调和着各种矛盾,维持着和谐,且一直追求平静的家庭生活,在婚姻问题上显示出儒家的中庸处世规范,甚至“张大哥稳稳的溜着马路边儿”等描述及他的服装等都体现出中庸思想,符合儒家的思想观念。
(二)道家思想
当代文学的失真和回归反思
一、中国当代文学的失真问题 中国在20世纪以来发生的变化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影响,而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这些主要体现在: (1)物质的丰富发展使得很多以前无法实现的愿望成为可能,于是人们慢慢开始学会了主宰世界,人类的自大达到了难以控制的地步。 (2)现实往往是不可预期的,总会超出人们的想象,物质的丰富发展,动摇了人们的思想,浮躁了人们的心灵,打破原有的心理定势,人们最终陷入在理性世界中。 中国当代文学随之而生。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慢慢意识到中国当代文学的失真现象是不可避免的,甚至可以说它的产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这种失真体现在整体水平的失真,而当代文学的体是保持不变的,没有失真。 在当代中国文学的60年发展历史当中,很难产生能与中外经典名著相提并论的文学作品,归根到底还是文学的失真,在某种程度上丧失了自己的力量与本真。 作家的失真首当其冲,它指的是以文学作品为生的创作家。虽然说把文学作品当做物质产品并不十分确切,而听从市场规律的摆布。然而,任何一个东西都会有自己的市场,作为文学同样会有自己的市场,有自己的规则。一般的文学作品可以按照市场的选择,然而重要的文学作品就显得比较特殊,国家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干预和调控。 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文学在市场上才会拥有自己的秩序。新中国成立以后,公职人员的社会地位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使得当代文学的制度体制和秩序完全建立起来。 可以这样说,文学体制保障了作家稳定的收入,为作家的自由创作提供了有力保证。然而,事情往往不是按所想的那样发展,没有按照合理的逻辑在发展,这种稳定的收入反而滋生了作家的惰性,使作家无法重新找回自我,失去创作的灵感。 再者,文学作品内容方面的失真。自由生产者是作家的原本,然而在当今这种社会条件下,作家也要谋求生存与发展,这样作家会感觉到一种压力与动力。然而作家作为公职人员以后,他们有了稳定的收入,立场必然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不会再像以前一样有那么大的压力与动力,创造文学的积极性也随之降低很多。 当作家缺少作为普通劳动者谋生的真实感受,必然导致他们不会站在普通劳动的角度考虑问题。当作家为了稳定的收入,把赚钱作为他们首要目的的时候,他们所从事的文学就失真了,文学作品的内容随之也失真了。 在这种大的环境之中,作家已经基本丧失了进入社会丰富的最基本动力,即使进去了也不会努力去改变些什么。 因此,我们就可以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当代社会的文学作品,缺乏表达农民心声的作品,更不用说是无产阶级的深层表达了。 当代社会的文化作品,包括电影,对官场生活的描述、小资的描述胜于对基层生活的描述。 这绝对不是当代中国人民的真实感受,不能反映出现实的情况。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民来说,生活没有那么富裕,不会像电影里面一样生活一会儿就进入了小康,进入小康是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过程,也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断付出努力。 因此,当代文学很少能反映当代社会中国人民的真实感受,失去了文学的本真。 而且这些文学也很难让人相信这就是文学的本真。最后,文学失真体现在文学语言的失真。民间与大众是文学的发源地,中国的小说就是说话与讲故事的脚本,也就是一种说话的表达方式。文学作品归根结底就是语言的艺术,缺乏这种艺术的美,好的文学作品就很难被创作出来。 从各种角度来讲,最具生动性、新鲜性的语言都来自于民间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源于民间,民间有鲜活的语言,回到基层,了解基层社会的表达方式、思维方式,理解他们是如何表达喜怒哀乐的,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然而现实情况是,当代部分作家沉浸于上层社会的纸醉金迷的生活,十分富足,因此他们感受不到基层社会的苦楚,不能体会到基层社会的文化气息,这就决定了文学表达上缺乏某种真实性。 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富足作家的生活环境就决定了其文学语言的表述是富人语言、圈子语言。 因此这就是当代作家为什么不能创作出像四大名著一样非常具有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当代文学作品存在严重的失真问题。不客气地说,当代大多数的文化作品都用词不当,错用、乱用的现象特别严重。当代作品没有自己的个性,表现出非驴非马的状况。 最终,作家的作品缺乏自己的语言特色,而且作品中的人物也都一个腔调,没有个性特色。而且,现代作家特别注重文学作品的全球化与时尚化,但这些因素都不能如实反映出中国老百姓的真实情况和思想情感,并不是老百姓所能接受的表达方式,语言是进入文学作品的路标和审美的基本元素符号,文学语言的贫乏和空洞是文学作品丧失审美价值和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二、当代文学回归本真 (一)营造文学发展的宽松体制环境 对于文学的态度需要有一个转变。文学它不仅仅专享于贵族阶级,并且供奉文学带来的也只是文学的裹足不前,甚至是倒退。一个真正的文学不是那种被制度、保护措施所包裹的产品,而是一个产业,并且还需要有自由的写作环境来给作家进行自由创作,这样才能发挥其作为精神产品生产者的特殊作用。建立完善的文学发展内外机制,全方位的文学作品流通市场,由市场对作家生产的产品优胜劣汰,让广大的有发言权和评判权的基层民众参与进去,取代以前以官方和上流社会进行评判和选择的模式。#p#分页标题#e# 这里并非要国家完全放任文学生产来建立全新的文学市场流通机制,只是希望通过政策法律管理、有选择有重点地投入、奖励等手段改变国家对文学的调控方式,从而起到引导消费、引导市场的作用,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在这样的文学市场体系中,作家的身份是不断变化着的,但是不是依然享有国家俸禄,依旧是个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如果作家被视为国家公职人员,那么其文学创作的知识产权就不全归创作者所拥有,这样其作品就很难在市场中流通。 (二)还原文学的本真,清除世俗的功利 太多的非文学方面的东西包含在文学这一行当中。文学自身的清理是指对文学当中的非文学的因素进行清理。文学的特性决定了文学创作的神圣性,因为文学内容不是捏造出来的,而是通过精心的构思创作出来的。文学专利不归属任何作家,它是任何作家都可以发挥创作的,但不论何人,都要重视文学的特性,遵循其创作规律,尊重其所应该肩负的责任。 如果说文学创作也具有功利性,那么这也是为了给人们和社会提供更多的消费品,同时也为创作者自己赢得生活必需品。因此,文学中的功利性是应该被承认的,但是这并不能消除某些作家利用文学创作来追逐功利,但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还是按照文学的规律进行创作,提高文学的地位,认真履行一个作家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在完成这些要素以后,才去考虑功利等因素。然而在当代社会中,这种最基本的要求都难以实现,作家往往忽视了自己的责任与义务而盲目去追求功利,最终导致整个社会都在发出文学没落了、文学衰败了的呼声。但是资深的作家们已很少能意识到这一点,没有从行动上去根本改变这些状况,助长了这种不良的文学风气。文学的畸形现象与许多因素有关,如现有的文学体制、畸形的文学市场、不健全的文学评价机制等。 作家稳定的收入是文学体制的保障,是作家自我能量与创造力的保证,是文学产生的根本。然而,事情往往不是按想的那样发展,没有按照合理的逻辑在发展,这种稳定的收入反而滋生了作家的惰性,使作家无法重新找回自我,失去创作的灵感,现代文学创作进入糟糕的状态,缺乏作为准入文学的体制。因此想文学回归到本真,必须做到: (1)清除世俗的功利性; (2)让作家回到人民中来,回到社会底层来。只有通过这样,才能让文学回到自己的本真状态。 三、结语 综上所述,要使文学回归本真,我们首先应该了解文学的原本形态。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作动机应真诚。创作动机在文学作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文学作品的质量产生直接影响。真诚的创作态度使作品自然产生浩然正气;反之,功利化的态度很难使作品具有感染力和号召力。 (2)文学的感受应真切。思想、情感是文学作品的内在价值,是重要的构成要素。真切的思想、情感会使作品具有恒久的感染力,反之虚假的思想、情感必然会丧失文学的价值。 (3)文学的内容应本真。本真的内容是指文学作品的内容符合人类的本质规律,优秀的作品能够让人从文学作品中感受到自我,找寻人类的本真。 (4)文学的语言应本真。本真的语言是修饰较少、原汁原味、真实表达感情的语言。 (5)文学的形式应本真。形式由内容决定,本真的内容内在要求本真的形式。合理的形式对文学作品的表达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上面的标准为准绳,要想彻底解决当代文学的失真问题,使文学回归本真必须贯彻以下几点:重建文学体制和肃清自身文学弊端。 矫正作家对文学的态度,使文学创作重新变成神圣的事情,尊重文学本身的特性,尊重文学承担的责任,遵循文学创作自身的规律。随着国家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和作家的共同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文学能全面回归本真,实现中国当代文学意义和价值上的真正突破。
中国当代文学的语言视域分析
摘要: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汉语在长期的发展过程当中逐渐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内涵,汉语文学作品在情感表达以及场景客观等方面存在着较为细腻的特征,利用汉语所创作的中国当代文学不论从何种角度分析都无疑都属于优秀的文化。在本文当中,笔者首先对文学中的汉语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再次基础之上分析中国当代文学中汉语所赋予的诗性特征,最后指出了中国当代文学中的语言缺陷与解决策略。
关键词:中国当代文学;语言;汉语
1引言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是一种语言本质的存在物,由此可见语言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完全物质的存在。而文学创作作为一种反应人类存在的产物,具有非常鲜明的语言性。同时文学的艺术性也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表达出来的。我国汉语是具有多年的发展历史,从汉语的角度对中国当代文学进行解读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途径。
2文学中的汉语
汉语的内涵不仅仅体现在语言的工具性方面,在文学当中也具有较为深刻的体现,虽然从目前国际范围来看,西方语言是在世界上具有较为广泛的传播,而汉语的传播基本上只局限于亚洲地区,但是在文学作品当中汉语却是最常用的语言,不仅催生了大量文学作品,同时也激发了更多的文学潜质。在文学作品当中,汉语在情感表达方面具有较高的色彩性。在实际的交流当中,汉语往往相对较为简单,但是在文学作品中的汉语则相对较为复杂,现阶段世界上共计有超过5000多种语言,其中大多数都没有文字,而有文字的语言大多数也相对较为简单,无法通过文字进行较为复杂的情感表达。中国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当中创造出了汉语,并推动了汉语的全面发展,通过汉语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当中充满了各种较为复杂的情感表达,尤其是在中国当代文学当中,随着文字内涵以及文学理论的发展,其情感表达功能得到了极大的凸显。其次,目前阶段汉语的使用人口位居世界前列,这就为中国当代文学的输出提供了天然的优势,同时汉语本身内在的张力也促使中国当代文学具有多种属性。中国当代文学在创作的过程当中不仅可以使用白话文,也可以使用文言文,甚至还能利用方言进行创作。而在风格方面不仅可以使用中国古典文学风格,同时也可以使用西方文学的创作风格,不仅可以高贵典雅,同时还能做到通俗易懂。此外,由于汉语的这种属性,导致当前阶段大部分的世界语言都可以通过汉语有效的表述出来,从而促进了中国当代文学的进一步发展。
3中国当代文学中汉语的诗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