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金融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当代金融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当代金融论文

金融学教学中学术研究的作用

一、金融学专业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金融行业的迅速发展对金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需要全面掌握经济金融知识,还要能够熟练进行市场运作。因此,如何帮助学生构建扎实的理论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现学生知识、技能与经济社会的融合是金融学教学担负的主要任务。现阶段,国内高校的教学通常能够完成理论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对学生研究能力、实践技能的培养,导致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走入岗位后,所学知识无处可用,业绩不理想,创新意识不强,无法满足金融行业的人才需求。

(二)学科建设不完善,课程设置不科学

近年来,为适应社会对金融人才的大量需求,开设金融专业的院校纷纷扩大招生规模并进行专业细分,实际上很多细分出来的新专业都是出于包装需要,在教学内容上与传统的金融学并没有显著差异。然而,专业过度细分反而打破了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与系统性。简单的细化与分割,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变窄,一些专业基础理论在很多课程中都有涉及,却都讲的不透。金融学学科内涵与外延的划定及学科体系的建设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多数高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仍偏重宏观经济理论、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等核心课程,对数理分析、计算机技术应用重视不够,比如像经济数学、计算机编程、数据库等能够辅助学生进阶的课程并未广泛开设;而公司理财、证券投资、财务分析、金融工程、基金管理、资产定价等与时展联系紧密的课程也未能实现知识与应用的互动。此外,金融学教学对国内外金融发展的动态追踪仍是一个薄弱环节,教材陈旧、内容良莠不齐的问题依然存在。近年来,金融体系一直在发生着新的变化,新问题的出现为教学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比如,国际上新兴资本市场的崛起、金融危机的爆发、跨国并购、资产证券化等问题,以及国内的资本市场发展、汇率改革、人民币国际化、影子银行等问题,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如果在教学中不能跟随社会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跟不上时代变化,如此的教学效果必然是不达标的。

(三)教学方法单调,对研究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

很多高校在教授金融专业课程时,仍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在这种培养方法下,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为应对考试而强行记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针对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是布置课程论文,由学生个人完成或者以小组形式完成。撰写课程论文确实是锻炼学生研究能力的有效方法,但实际效果却参差不齐,难免流于形式。在学生独立撰写论文时,如果缺乏指导,且不存在严格的外部监督,学生可能会在网络上直接抄袭他人已有观点,这不仅起不到促进作用,反而滋长了不诚信的学术之风。而在以小组形式开展学术研究时,往往出现“搭便车”的现象,无法保证每个学生都得到训练,单纯的分工再拼凑也严重损害了研究的完整性。在教学改革中,高校也在积极尝试新型教学模式,如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实验模拟等,然而从长期禁锢的思维向发散创新的思维转变仍需要多年的教学摸索,相应的配套措施也需逐步完善。

阅读全文

金融学教学中学术研究的体现

姚利民、康雯在《大学研究性教学现状与原因分析》中通过对大学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总结出目前大学研究性教学现状不容乐观的主客观原因,包括管理者认识偏差、教师认识错位和积极性低、传统心理定势、学生思想观念问题、教师培训不到位、课程与教材体系僵化等,为改进研究性教学提供指导思路。然而,针对金融学专业教学中研究能力培养的研究很少,因此本文旨在分析目前金融学教学中对学生研究能力培养的缺陷,强调学术研究的重要作用,寻找研究型教学的有效方法和实现途径。

一、金融学专业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金融行业的迅速发展对金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需要全面掌握经济金融知识,还要能够熟练进行市场运作。因此,如何帮助学生构建扎实的理论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现学生知识、技能与经济社会的融合是金融学教学担负的主要任务。现阶段,国内高校的教学通常能够完成理论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对学生研究能力、实践技能的培养,导致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走入岗位后,所学知识无处可用,业绩不理想,创新意识不强,无法满足金融行业的人才需求。

(二)学科建设不完善,课程设置不科学近年来,为适应社会对金融人才的大量需求,开设金融专业的院校纷纷扩大招生规模并进行专业细分,实际上很多细分出来的新专业都是出于包装需要,在教学内容上与传统的金融学并没有显著差异。然而,专业过度细分反而打破了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与系统性。简单的细化与分割,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变窄,一些专业基础理论在很多课程中都有涉及,却都讲的不透。金融学学科内涵与外延的划定及学科体系的建设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多数高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仍偏重宏观经济理论、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等核心课程,对数理分析、计算机技术应用重视不够,比如像经济数学、计算机编程、数据库等能够辅助学生进阶的课程并未广泛开设;而公司理财、证券投资、财务分析、金融工程、基金管理、资产定价等与时展联系紧密的课程也未能实现知识与应用的互动。此外,金融学教学对国内外金融发展的动态追踪仍是一个薄弱环节,教材陈旧、内容良莠不齐的问题依然存在。近年来,金融体系一直在发生着新的变化,新问题的出现为教学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比如,国际上新兴资本市场的崛起、金融危机的爆发、跨国并购、资产证券化等问题,以及国内的资本市场发展、汇率改革、人民币国际化、影子银行等问题,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如果在教学中不能跟随社会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跟不上时代变化,如此的教学效果必然是不达标的。

(三)教学方法单调,对研究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很多高校在教授金融专业课程时,仍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在这种培养方法下,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为应对考试而强行记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针对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是布置课程论文,由学生个人完成或者以小组形式完成。撰写课程论文确实是锻炼学生研究能力的有效方法,但实际效果却参差不齐,难免流于形式。在学生独立撰写论文时,如果缺乏指导,且不存在严格的外部监督,学生可能会在网络上直接抄袭他人已有观点,这不仅起不到促进作用,反而滋长了不诚信的学术之风。而在以小组形式开展学术研究时,往往出现“搭便车”的现象,无法保证每个学生都得到训练,单纯的分工再拼凑也严重损害了研究的完整性。在教学改革中,高校也在积极尝试新型教学模式,如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实验模拟等,然而从长期禁锢的思维向发散创新的思维转变仍需要多年的教学摸索,相应的配套措施也需逐步完善。

(四)教师队伍素质仍需提高作为教学的主要参与者与引导者,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国内金融学博士培养的跟进与海归博士的引进为高校的教学队伍补充了一大批高学历人才,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师整体素质。然而,高校教师队伍在学术研究、工作经历、教学经验等方面还存在着结构性问题,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分工与协调也存在脱节。针对教师个人而言,不合理的职称评定制度还会对其教学任务与研究任务的分配造成负面影响。

二、学术研究在金融学教学中的作用

阅读全文

高校金融教学革新思考

本文作者:张超 李梅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近年来,伴随我国金融市场特别是证?市场的加速发展,金融学及其相关专业课程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的关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金融专业学生高考入学成绩在各高校一直以来名列前茅,成为集中高校高分考生最多的专业之一,这充分反映了金融专业受到社会青睐的程度;二是很多金融专业开设的选修课程(如投资学、金融市场学等)受到了很多非金融专业甚至非经济专业学生的青睐,选修人数总是名列各专业前茅;三是高校金融专业举办的各类金融活动(如模拟股市大赛等)总是有大量外专业同学参加,而学校组织的金融知识方面的相关讲座也往往成为学校学生中最受欢迎的讲座。在看到金融学科及其相关课程在高校中大受欢迎并不断得以发展壮大的同时,从自身近年来从事金融教育的实践出发,笔者认为目前高校的金融学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足,必须引起足够的认识。

一、目前普通高校金融教育的主要问题

(一)当前大学生金融基本知识严重匮乏

伴随我国金融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近年来也曾针对性的开展了一系列面对公众的金融教育活动,如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组织编写了大众化的金融知识普及性读物《金融知识国民读本》,中国银监会“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2008年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在中西部贫困地区实施“金惠工程”的教育计划等。然而,这些金融活动的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以被称为社会精英的大学生为例,在笔者的教育实践中深切感受到多数大学生缺乏基本的金融知识。如在笔者承担的一些金融类专业课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同学对一些最基本的金融知识(如股票、债券等)都缺乏了解,也不清楚我国现实中金融市场的最基本发展情况,这使得教师不得不在专业课上挤出大量时间来讲解这些金融学的基本常识。

(二)金融专业课程的设置缺乏合理性

对于我国多数高校金融专业本科生的学生而言,进入大学之后,其一般要先学习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数学、会计学、统计学等基础课程,然后再学习金融专业的基础课程,如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金融市场学、保险学等,再根据自己的选修方向(如银行管理、投资、保险、金融工程等方向)学习具体的金融专业课。从目前的课程设置来分析,目前金融专业的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仍是以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国际金融等传统课程为主。这些课程并未摆脱以货币、银行为核心的旧有教学内容,并不能反映近些年来我国金融业高速发展的现状。实际上,现代金融学的核心内容是公司财务与资本市场的研究,而国内很多高校的金融学研究其实质还只停留在经济学理论研究的范畴之内。按照国际的主流观点,货币银行学被看作宏观经济学的一部分,国际金融则仅属于国际经济学范畴,显然很多高校并没有将金融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应用型学科来看待,因而也就造成对微观金融活动缺乏研究,缺乏微观经济主体与金融市场的实证分析,使培养的金融人才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无法解决金融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对于非金融专业的学生,在很多高校中根据课程安排,他们往往只能选修《投资学》、《金融工程学》等具有一定难度的金融专业课,由于这些学生通常并没有经过金融基础课的学习,因此学好很多专业课上的内容对他们来说相当困难,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他们学习金融学的积极性。

阅读全文

多边金融体系治理对策研究

摘要:

当代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表现在资本跨境流动规模不断扩大、资本国际流动速度加快、国际金融自由化浪潮高涨等方面。随之而来国际金融体系也存在诸多问题,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严重失衡的状况下,身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最切实可行的方案还是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的合作与协调。

关键词:

国际经济治理;金融自由化;金融创新

一、引言

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经济面临诸多问题,国际金融体系日益失衡,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也面临着国际收支失衡的问题,如何去规避主要汇率波动给中国带来的风险,如何去更好的参与世界货币体系的重新构建是我国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要了解当代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现有国际金融体系存在的缺陷,并且参与到多边金融体系治理中。

二、当代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

阅读全文

如何深化高校金融学教学改革

摘要:金融学作为高校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对培养未来的金融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信息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立足于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实际情况,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金融人才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但是,就目前我国高校金融学的教学情况来看,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例如:教材内容的选择不合理、教学的手段单一、考核方式不健全等。本文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改革策略,为高校金融学教学提供一些有利建议,也帮助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培养更多的金融人才。

关键词:深化;金融学;教学改革

1高校金融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材选择不合理

金融学是近年来的热门专业,虽入门容易,但是学精比较困难。市面上关于金融学的教材种类也比较多,但是缺乏权威的鉴定,因此质量也很难得到保证。一些大学的教师专业知识不足,资历尚浅,也无法在众多教材中做出选择。对通用教材盲目追求,也仅仅只利用教材上课,很多教材在编排上都不够合理,前后章节的内容没有连贯性,教师只是为了完成教学计划,也没有提前设置好教学目标,没有办法教授给学生系统的金融知识。教材是为了传授给学生最有用的知识,但是现在的金融学教材却多为一些经典的理论,无法跟上时代需求,每年都会教不同的学生,但是教的内容却没有变化。课堂模式僵化,毫无新意,学生根本没有兴趣学习,久而久之,学生的专业素质毫无长进,教学效率也很低下。

1.2教学手段单一

如今互联网经济发达,但是许多高校并没有在教学时很好的利用信息化辅助教学。粉笔、黑板、PPT老三样是金融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工具,对于这些也只是在课堂利用而已,知识拓展面非常有限。课堂的信息传递也往往是单向的,无法从学生那里反馈学习成果,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金融课程没有开设足够的实验课,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几乎为零。大学普遍都没有课后作业,因此课堂之外完全没有对知识的总结和回顾,教师和学生是脱离开来的,就算有一些小论文,大多数学生也是敷衍了事。

阅读全文

高校金融学教学改革浅议

摘要:金融学作为高校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对培养未来的金融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信息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立足于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实际情况,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金融人才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但是,就目前我国高校金融学的教学情况来看,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例如:教材内容的选择不合理、教学的手段单一、考核方式不健全等。本文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改革策略,为高校金融学教学提供一些有利建议,也帮助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培养更多的金融人才。

关键词:深化;金融学;教学改革

1高校金融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材选择不合理

金融学是近年来的热门专业,虽入门容易,但是学精比较困难。市面上关于金融学的教材种类也比较多,但是缺乏权威的鉴定,因此质量也很难得到保证。一些大学的教师专业知识不足,资历尚浅,也无法在众多教材中做出选择。对通用教材盲目追求,也仅仅只利用教材上课,很多教材在编排上都不够合理,前后章节的内容没有连贯性,教师只是为了完成教学计划,也没有提前设置好教学目标,没有办法教授给学生系统的金融知识。教材是为了传授给学生最有用的知识,但是现在的金融学教材却多为一些经典的理论,无法跟上时代需求,每年都会教不同的学生,但是教的内容却没有变化。课堂模式僵化,毫无新意,学生根本没有兴趣学习,久而久之,学生的专业素质毫无长进,教学效率也很低下。

1.2教学手段单一

如今互联网经济发达,但是许多高校并没有在教学时很好的利用信息化辅助教学。粉笔、黑板、PPT老三样是金融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工具,对于这些也只是在课堂利用而已,知识拓展面非常有限。课堂的信息传递也往往是单向的,无法从学生那里反馈学习成果,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金融课程没有开设足够的实验课,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几乎为零。大学普遍都没有课后作业,因此课堂之外完全没有对知识的总结和回顾,教师和学生是脱离开来的,就算有一些小论文,大多数学生也是敷衍了事。

阅读全文

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在金融学教学日趋国际化、定量化与交叉化的当今,金融学教学日渐困难与复杂。文章在OBE理念的指导下,理清了金融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从开展案例教学、直观化理论讲解、运用现代技术辅助教学、运用数据处理软件扩扩展教学、综合评价学生等五个方面对金融学教学进行改革。旨在通过OBE教学理念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保证教学质量。

关键词:OBE教学模式;金融实验;交叉化

一、概述

金融学是经济与金融、金融学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商业银行、证券投资、公司金融以及衍生金融工具等相关知识奠定了理论与应用基础,在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金融学是量化程度较高同时也是应用场景较强的课程,不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就难以发挥应有的教学效果。近些年,金融学科的发展呈现新的发展趋势[1]:一是国际化。过去20年,金融活动越来越市场化,金融交易越来越国际化;二是数量化。金融学主流发展趋势是研究对象逐步向微观个体集中,产生了资产组合、资产定价、风险管理、资本结构、公司治理等内容;三是交叉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金融学交叉化趋势变动愈发明显,从最初金融与物理学交叉,到金融与数学的交叉,再到金融与心理学交叉,到最近金融与计算、神经科学的交叉,交叉化是推动金融学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动力,这些对金融学教学又提出了新的挑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欧美国家在基础教育的改革中提出了基于学习成果的教育模式(Outcome-basedEdu-cation,简称OBE)[2],后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教育领域。美国学者(Spady,1994)在《基于产出的教育模式:争议与答案》一书中对此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他认为在OBE教育模式中,学生学习到了什么远比怎样学习和什么时候学习重要。国内学者赵毅等认为,OBE教育模式是一种基于学生“产出要求”的新教育理念,核心是从学生的未来工作需要出发设定教育目标,然后反向设计课程体系和评价方式。本文试图将OBE教育理念植根于金融学教学改革中,寻求提高金融学教学质量的特定模式。

二、金融学教学现状分析

从目前来看,各大高校在金融学教学方面还存在很多的不足:重理论、轻实践;重定性化,轻定量化;重讲授,轻自主化学习;重考试,轻多元化考核。这些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金融学教学发展,不利于金融人才培养。

(一)教学内容偏重于理论化

阅读全文

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问题

[摘要]区域经济学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促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并对现实区域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给予理论上分析和解释,增强学生把基础理论应用于现实问题分析的能力。但现行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授课教师应该通过典型问题引入、经典案例讨论、课程论文撰写及讨论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全方面调动学生们积极性,增强学生和授课教师之间的互动性,学生们也应以积极主动心态学习新的知识,这相对容易地克服了传统课堂上所面临的难题。

[关键词]区域经济学;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教材选择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它不同于其他以单一经济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科。区域经济学是以特定的空间为研究对象,而所有的经济现象都会在这一空间发挥作用,区域经济学必须研究在各种经济现象的交互作用下,区域经济作为一个相对独立整体的一般规律(孙久文,叶裕民2010)。区域学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交叉边缘学科,区域经济学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理论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中。这就要求区域经济学教学以及相关人才培养方面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这迫切我们探索能够突出学科特色的区域经济学教学模式。尽管诸多研究者对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但当前以下几个问题更应该值得关注和思考。

一、课程考核体系如何进一步地完善

课程有诸多种类的考核体系,有的考核体系侧重于基础理论掌握程度,而有的考核体系更侧重于实际操作水平。然而,不同种类的考核体系也会产生不同的激励效果。科学的考核方式不但能够检验学生对基础理论的掌握程度,而且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在区域经济学教学的过程中,传统课程考核基本上是“期末卷定输赢”的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过于简单化和片面化,会导致学生只关注课程的基本知识点,课程考试来临之际,他们通常会采取临阵磨枪和突击方式来应对考试。更有甚者,学生们通过各种方式考试作弊。由此看来,这种传统的考核体系已经不太适合于当代教学过程。刘迎霞(2011)指出区域经济学作为应用性相对较强的学科,更应该注重发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创造性。因此,授课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应该多样化,而不只是关注期末试卷考试考核,应该把过程考核纳入到考核体系中。李刚和鞠佳(2017)以及肖立强(2015)提出课程考核体系应该把“过程考核成绩”的比例提升,使得“过程考核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地位同等起来,这样才能科学地完善课程考核体系。课程考核体系中对“过程考核分数”应该设定何种范围才是合理的?一门课程的成绩满分为100分,按照传统的课程考核设置,平时成绩占20%-30%,而期末成绩占70%-80%。那么,势必要调低期末成绩所占比重,以突显过程考核的比例。至于如何设置平时成绩、过程考核成绩以及期末成绩的具体占比,至今没有形成一致的设置标准,主要是课程性质存在较大的差异以及不同院校的具体教学要求有所不同。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的是,提升过程考核成绩不仅增强了学生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弥补了传统课程考核的缺陷。

二、课程教材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

课程所需教材选择是否合理是学生能否学好一门课程的重要前提之一。授课教师在选择课程所需教材时应该充分考虑到授课对象的基础以及课程教学目标所需。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内容丰富的课程,不仅包括了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城市学的相关知识点,同时也包括了地理学和管理学的知识点。因此,选择合适的区域经济学教材尤为重要。国内高校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在面对同一门课程时选择的教材也应该量力而行。当前“双一流”院校的本科生基础较好、吸收能力较强、更具发散思维,这类院校的区域经济学课程体系要和国际接轨,应该选择国外经典教材和前沿教材是比较合理的,理论性较强的教材如藤田昌久等人的《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奥利沙文的《城市经济学》等,以及偏重于技术方法应用的教材如勒沙杰和佩斯的《空间计量经济学导论》和J•保罗•埃尔霍斯特的《空间计量经济学:从横截面数据到空间面板》等。然而对于普通院校的本科学生而言,他们基础相对薄弱,面对前沿性较强且相对复杂的理论时吸收能力较差,盲目使用国外前沿教材往往会产生适得其反的后果。从国内现有的教材来看,几乎包含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关系理论以及区域经济政策理论等主要核心内容,如孙久文和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安虎森《新区域经济学》等,与此同时,由于区域经济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其理论体系尚未完全成熟,因此授课老师在讲授《区域经济学》课程时还需要考虑到这门课程的交叉学科的特征,适当增加辅助教材的学习资料,例如李小建的《经济地理学(第三版)》以及《经济地理学探究性学习教程》。国内一般教材基本上满足了本科学生的学习需求,完全没有必要对普通院校学生“拔苗助长”。然而,任何学科都在不断地快速发展,针对区域经济学某些内容的变动和更新,授课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可以通过案例引入和前沿介绍(如学术论文)等方式将其引入课程讲授过程中以完善授课内容。在传授学生知识过程中教材只是一种传递知识的媒介,授课老师没有必要完全按照教材“一字不差”进行讲授,完全可以根据授课对象、课程大纲以及课程目标等有针对性选择授课内容进行安排。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