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经济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当代经济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当代经济

当代经济及休闲思索

本文作者:陈荣章 鲍计国 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一、引言

时代历经多次社会变革,每一次变革都能带来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的转变。休闲体育作为一种身体运动既能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又富含娱乐因素的一种体育形式,深得人们喜爱。

二、社会进步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一)休闲时间增多与健康

伴随中国的社会变革,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社会取得了显著进步,生产生活的现代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人们从追求物质享受的阶段转移,开始注重人的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所有这一切都是以健康为基础的,没有健康都是虚幻。国家和个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认识之后,开始进行了实际的行动。由周燕等完成的《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健康素质目标、指标与实现策略研究》课题,提出的对策中特别提出应加强健康促进工作,提高自我保健意识与自我投入意识。现今中国每星期、每年甚至生命周期范围内的自由时间都在增加;和以前相比,春节和国庆节等假期使人们有更多的自由时间;成千上万的中国人也找到了生活更加宽泛的含义,认识到生活不仅仅意味着工作和家庭的存在。于是休闲体育作为锻炼和娱乐的方式得到人们的追宠。反过来,这也为休闲体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尝试通过运用休闲活动更好地促进人们的健康,改变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状况。这种改变的意义远远超过人们对某一特定活动参与的意义。在这样的“社会工程”里,休闲活动是达到目的的途径,是改变或满怀希望地改善社会的一种技术或工具[1]。同时随着科学应用速度加快,人类的许多体力劳动被机器所代替,原本通过大量身体动作从事的工作只需坐着就能完成了。人体由于运动不足,某些部位过分劳累、精神高度紧张而产生了“文明病”。在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死因主要不是传染病和营养不良,而是冠心病、癌症、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这些慢性疾病多与不良的生活方式、行为(约占50%)、职业和环境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休闲方式和休闲体育

阅读全文

浅析经济文化的当代特征

一、经济文化的内涵

文化并不仅仅是指艺术等狭义的文化活动,还包括国民的生活、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观。在目前关于文化建设、文化软实力、文化产业成为国人研究焦点的今天,这一观点尤其需要引起重视。如果我们真正想以文化立国,希望中国能够成为享誉世界的文化国家,那就必须首先从经济领域着手,改变多年来形成的经济文化,也就是这些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某些价值观念。那么,究竟什么是经济文化,当前世界主流的经济文化有哪些共性特征,我们目前的经济文化中有哪些不合时宜的因素呢?这都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经济文化的定义

自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术界开始系统研究经济文化这个问题以来,我们关于经济文化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探讨如何摆脱建国以来前30年形成的思想意识束缚,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与开拓创新精神;二是从新世纪开始,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系列深层次问题的显现,经济文化重塑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公平、正义、真正的可持续等等成为人们频繁使用的词汇,以适应国际经济伦理转换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需要。不过,在上述话语主题转换的过程中,人们对于经济文化基本属性的认识,也就是何为经济文化保持了基本稳定的认识。其实,经济文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对经济与文化关系的阐述,其目标指向也不仅仅是文化与经济发展绩效的差异问题;学术界提出这个术语的目的是将其视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分析其如何指导现实的经济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经济文化是制约和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就是经济文化的发展。因此,为了更好地推进经济发展模式转换,提升经济增长质量,我们有必要对经济文化的内涵有一清晰的了解。何谓“经济文化”?有人提出就是经济中的文化含量或反映经济的文化(陈依元,2001),但多数学者认它是以经济活动现象为中心形成的观念文化,是经济实践过程内在规律的反映(张保权,2006)。更有学者明确提出,经济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人类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指导、约束人类经济行为的观念、制度以及对经济行为加以控制的手段(张永庆、乔冠华,1994),是对经济发展有影响的信念、态度和价值观(贾旭东,2007;孙新曦、辜胜阻,2008)。总结这些看法的共性特征,可以下一个比较通俗的定义:所谓经济文化,是指一定历史阶段,经济发展的各种主体在关于经济发展的目的、手段以及效果评价等问题上形成的一种比较一致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模式,它提供了特定时空条件下人们对涉及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个经济环节评价的衡量标准与基本理念。这一定义表明,个人的经济行为和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总是受到特定经济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如果说,在全球化程度相对有限、人类经济活动的负面影响还不为人关注的情况下,传统经济增长理论主要研究资源、资本、劳动、技术等因素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那么现代经济理论则将关注重点转向了经济增长背后的文化因素。可以说,文化是比美丽更可怕的力量。无论炼钢、开飞机,还是修路,一切都决定于文化。而且,一定决定于人。人是怎么想的,就会出现什么情况。因此,研究当前中国的经济问题,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忽视经济文化因素的。经济文化对经济活动及其主体的教育、凝聚、导向、调控、约束和激励功能的发挥,不仅决定了经济增长是靠什么因素来实现的,而且对经济活动成果的分配与效用发挥都起着决定作用。当然,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文化的价值取向功能对经济主体的行为选择发生影响而实现的。

(二)当前中国经济文化的特点

1978年改革开放进程启动后,“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以及我们理解上的偏差,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发展”被看做是经济总量即GDP的增长,并通过官员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得以强化。这一现实使得对GDP的总量追求成为中国经济文化的主要特点,至于增长的GDP是靠什么途径获得的、这些经济财富又是如何在民众间进行分配的,人们往往没有给予特别的关注,相反认为市场力量的扩展自然会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呈现的各种问题。结果就出现了一个怪圈:在谈论中国的经济发展问题时,凡是对既得利益集团有利的,我们就强调经济文化的一致性,强调与国际接轨;而一旦对利益集团不利,我们就大谈国情,强调经济文化的特殊性。这种情况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不断加剧。以至奈斯比特提出,中国除了存在一种务实和渐进的行事方式外,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意识形态。这种情况的出现,与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上述关于发展的全国性意识形态有关。出于对贫穷的恐惧,在20世纪90年代改革快速推进期间,任何在经济上可行的东西都是被推崇的。思想上的解放使得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融合成为可能,这是目前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不过,这一同样的机制却导致了社会福利与经济政策的不良发展。现在,以经济总量扩张为特征的中国发展模式正在经受考验:国家缺乏支持经济继续增长所需的资源能源;同时环境退化也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尽管持续高速增长使政府能够拖延问题解决的时间,但必须明白,引发世界关注的2011年夏季英国城市的暴力骚乱不是孤立现象,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做是时代骚动的信号。正像有学者指出的那样,社会不平等和个人主义的协同蔓延、个人和集体生活的商品化、在忍让的名义下种族主义复活等每种成分里都蕴含着矛盾,当它们叠加在一起时,任何一件意外都可能引发大爆炸。特别是,社会冷漠、骄横、不公正地承担牺牲,都在播种动荡、暴力和恐惧。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形成一个新的全国性意识形态。在全球性问题越来越突出的今天,经济文化趋同日益明显。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不能脱离世界整体性的发展潮流。虽然中国有着自己特殊的国情,但是游离于世界经济发展的逻辑规则之外也是不现实的。

二、国际经济文化的当代特征

阅读全文

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影响

摘要:经济管理与经济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有效的经济管理能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反过来也能促进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管理思想也随之不断地发展,但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的经济管理仍然具有相当大的影响。为此,本文就阐述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的影响,以飨读者。

关键词: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当代经济管理;经济建设;影响

在实际生活中,经济管理人员的管理思想对于经济建设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他们以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理论等传统经济管理的思想为指导,通过总结实践经验,不断更新管理的方式,使企业的经济获得更好的发展。可以说,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使他们开展企业管理工作的基础,为当代新经济管理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内容,直接影响着管理人员工作的效果。因此,在当前时代,研究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1传统经济管理思想概述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全面开展,美国和德国等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因为采用了第二次科技革命出现的新技术来发展自身的生产力,使得相关国家的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经济实力也随之增强。在这样好的背景下,逐渐出现了企业管理学的雏形,经过相关经济学家的不断研究和创新,在一战之后,企业的管理思想会逐渐成型,为人们进行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在此后的几十年里,在经济学家不断探究和创新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经济管理流派出现并被认同,逐渐地成为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这就是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也是企业进行经济管理基础的科学。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在传统经济管理学上不断做出突破,逐渐形成了现代管理,企业管理越来越成为一门完善的、综合性的学科,但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仍是我们研究和创新经济管理模式的基础和前提,如果丢掉了这个基础和前提,就无法正确认识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就会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形势做出误判,从而影响到了企业未来的发展。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认知并利用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以此促进企业经济建设和管理的全面发展。就我国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发展而言,1956年9月份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正式提出党和国家主要的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但是在其后近30年的时间内,我们一直在摸索中缓慢前进;1982年9月份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标志着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的逐渐形成。在邓小平理论中,对于传统的经济管理理论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和总结,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思想的指导。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同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进行了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指出我国应“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的现代化经济发展和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继续保持着中高速的增长态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增长到了80万亿元,稳居世界的第二位,对世界经济的增长贡献率已经超过了30%;同时,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社会经济的结构也不断获得优化,数字经济等新兴的产业获得了蓬勃的发展,高铁、公路等基础性的民生设施也在推进建设的速度;而且,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也在稳步推进,年生产粮食达到6000亿公斤以上,并且城镇化建设效率也以年均提高1.2%的速度在快速推进,8000多万的农业转移人口已经成为城镇居民。此外,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落地实施,在“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长江经济带发展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力实施,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成果十分丰硕,一系列重大的科技成果相继问世。而这一切经济发展建设的成果都是基于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优化和创新而实现的。

2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的影响分析

2.1对当代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分析

阅读全文

传统经济管理对当代经济管理的启示

摘要:在我国经济管理实践中,传统经济管理思想是一项重要的发展成果,其中很多优秀的内容与思想,都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现代经济管理的良性发展。本文由传统经济学管理思想层面着手,同时结合农业、企业发展背景,来对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为当代经济管理实践带来的影响展开分析,以期能够为我国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提供可靠发展经验。

关键词:传统经济管理;现代经济管理;发展启示

近几年,在全球化趋势逐渐深入的背景下,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存在感也越来越强。传统经济管理和现代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也愈发明显,不过,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传统经济管理当中也有很多优秀的内容与观点,这也为企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导,推动了企业的现代化、可持续化发展。无论时代怎样演变与发展,我们都需要吸收、保留优秀的发展理念,从而为后续的发展提供指导。为此,本文对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展开阐述,以期找到其对当代经济管理发展所带来的一些启示。

一、传统经济管理思想阐述

现代经济管理领域,管理是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保证经济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也就是保障企业的健康发展,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也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积累、沉淀的宝贵经验,传统经济管理思想映射出传统社会的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的特点,体现出独特的管理理念,总体上看,传统的经营管理思想更多地体现了政治影响,以下为几项主要的思想观念。

(一)家国同构观念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无论何时,农业产业都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自改革开放后,不管是社会经济抑或是产业结构出现怎样的改变,农业在我国的重要地位一直都未曾被撼动。基于农业产业而形成的根本思想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经济管理方面的重要内容。在封建农业社会,农业是整个国家发展的大前提,当时属于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不过,因为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影响,贵族之间在血缘关系的支撑下,逐步形成了立足于国家同构,体现出宗法君主制的社会形态。以此为基础,政治管理体系得以建立,并明确强调中央集权政治特点。

阅读全文

当代经济理念创建思考

本文作者:陈龙杰 赵智锋 单位: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博士生

一、“经济伦理”范畴的一般规定

在关于“经济伦理”的研究中,国内外学者就如何定义“经济伦理”并没有达成一致。[1]从词源上看,无论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还是西方古代思想家都认为“经济”是一种与伦理共生的文化现象,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本身就具有伦理的意义和特征,亦即“经济”本身就是一种伦理性的活动。这种意义上的经济与伦理具有高度的共属一体性,使我们不能在一个明确的界限下来区分何谓“经济”何谓“伦理”,因此词源意义上的“经济伦理”不具备进行单独研究的存在属性。

(一)行为意义上的“经济”范畴的涵义

人类为获得资源和维护既得资源而自觉进行的经济行为是由主体需要驱使的,外在表现为他们与行为对象之间有形无形的报酬的交换。[2]在这个语境下,“经济”就是一种行为,或者说是一种实践活动,是行为主体与行为对象之间以物质利益为核心的物质性交往活动和行为,它的目的在于追求个体行为主体的经济利益最大化和类整体主体的特定价值目标的实现。其中行为主体包括“微观主体”即“自然人”和“法人”的集合,和“宏观主体”或“整体主体”,即代表一定微观主体共同利益的“共同体”如政府。这个意义上的“经济”范畴包含三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指宏观和微观主体获取外在于主体的自然资源的活动,这是经济主体以外在的自然为对象获取经济利益的经济行为。在这个行为过程中,当下的行为主体需要面对的是两个对象,即自然客体和将生存于这个自然的未来主体;二是指发生于微观行为主体之间的一种以求利冲动为基础,以获取物质利益为目的,以货币和物质为媒介的交换过程。这是一个以实现个体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行为过程;三是指宏观主体的一种建立在交换和部分无偿占有基础上的,以实现特定经济目标如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促进行为主体福利水平的不断提高等为目的的行为过程。在这个行为过程中,宏观主体并非完全以实现自己在经济学意义上的利益最大化为行为目标。

(二)现代经济伦理范畴的界定

从一般意义上说“,伦理”是个体行为主体的一种交往规则和关于交往目的的价值认定,是宏观主体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以理性和意义为核心的实践精神,是一种存在于特定情境下的为交往者共同认定和遵守的规则和信念。[3]因而可以将现代“经济伦理”定义为在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中行为主体在特定情境下所共同认定和遵守的道德规则和价值信念。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现代经济伦理的一般属性:一是在微观经济活动领域,经济伦理就是经济行为主体在将他人作为经济行为对象时应具有的道德良知,也就是在经济行为中行为主体应该恪守的道德规范,即经济伦理的合工具性;二是当下的经济行为主体将自然作为行为对象时应遵从的自然的“法定”规则,以及考虑不同代际间的经济主体对经济资源公平享用的道德原则,即经济伦理的合规律性;三是在更为宏观的层面上,经济伦理体现着经济活动的终极目的或价值理性,也就是经济行为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终极目的所应该具有的道德价值,即经济伦理的合目的性。对“经济伦理”概念的任何厘定都不应该偏离这个原初的意蕴。从经济伦理概念的规定可知,经济伦理是对经济行为的一种道德约束和价值规范,只有当建立在交换基础上的经济行为成为社会经济的普遍行为和经济关系时,伦理的规范和约束作用才成为可能和必要。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以发展之前,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不可能出现普遍性的经济交换关系,因而也就不可能出现立足于经济的普遍交换关系而生成的现代经济伦理。因此严格说来,现代意义的经济伦理是与资本主义经济相伴而生的。

阅读全文

当代金融经济泡沫思索

本文作者:靳晶 单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泡沫经济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资金过度地集中在某一个部门、每一种行业、每一种商品,在这些特殊领域中反复转手运行,导致部门、行业、商品经济在某一特殊时期内出现扭曲膨胀而致使基础性的生产部门因资金短缺而出现经济衰退。随着经济发展进入到现代社会,市场经济中的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开始大量出现并形成热潮,价值现代市场经济的自由化、国际化不断增强,泡沫经济形成和发生的几率大大提高,其波及的范围也更为广泛,相应地,这种泡沫经济的危害程度也更大,对其处理难度也更加复杂。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国际化程度的增强,金融市场的发展,尤其是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下,中国学者对泡沫经济问题进行了各方面的研究。

从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看,泡沫经济总是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虚拟经济过度偏离了实体经济,造成市场中的虚拟经济成为了主体,而实体经济的发展受到挤压、限制,其结果是虚拟资本所产生的虚拟价值远远超过现实资本所产生的价值,经济看似繁荣,实则不堪一击。在分析现代金融泡沫经济形成发展的原因时,首先应明确两个基本概念:虚拟资本(FictitiousCapital)和现实资本(ActualCapital)。所谓虚拟资本,就是指那些有价证券,包括债券、不动产抵押单、股票等,它是能够给股票等有价债券持有者带来一定收入和回报的资本形式;所谓现实资本,则是指在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实物形态的资本,主要表现为生产要素形式和商品形式。其实,经济发展中如果主要以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来运行,那么泡沫经济产生的可能性是很小的,这主要是因为以实物形态而存在的资本形态。而当经济发展以虚拟资本运动为主的时候,泡沫经济就非常容易产生。泡沫经济最容易在金融领域形成,并且由于金融业与房地产业总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土地作为不动产,土地的价格构成特征使得土地的资本具有虚拟资本的性质。因此,泡沫经济与房地产业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金融经济泡沫与房地产泡沫是一对孪生兄弟。

那么,为什么金融市场上较容易产生和存在泡沫经济呢?在当前金融经济中,泡沫经济涉及不充分信息、交易费用、外部性、非理性预期等众多新概念,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的金融创新频繁出现,导致金融市场的运行和交易活动非常容易脱离实体经济。在实体经济中,成本价格是实体经济的基础,而在金融经济中,它以预期定价为经济模型。金融市场上较容易产生和存在泡沫经济,这与泡沫经济本身的双重性有关。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日益现代化、国际化和自由化的今天,一定程度的泡沫经济有利于资本集中,这种集中是对市场竞争和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但是泡沫经济终归是一种虚拟经济,其中主要存在的是不实因素和投机因素。因此,一旦这种经济过度发展,其后果也是非常严重的。具体来讲,严重的泡沫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的原因是社会原因,即在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时期出现了经济的整体繁荣和经济宏观环境较为宽松,这种繁荣局面和宽松环境极易为资金炒作提供机遇。所以,泡沫经济一般总会发生在国家对银行政策比较宽松、自由的经济体中。也就是说,在商品经济出现周期性的萧条之后,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发展,主动降低银行利息,放松银根,通过这种方式来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以带动经济增长。于是,那些有闲散资金的市场主体就会把资金投放到那些有保值增值潜力的资源上,这就为泡沫经济提供了社会基础。第二个方面的原因就是对泡沫经济形成和发展的预先调控和及时约束机制不够。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未能对那些有可能导致泡沫经济的投机活动进行监控、监督和制止,尤其是对投机过程中的贷款支付活动缺乏监控机制。但是,到目前为止,这种监控机制无论是在银行还是在政府都难以有效地建立起来。这是由于银行只是收付中介,而政府又难以对企业之间的交易活动进行干涉,甚至还容易被这种投机所形成的虚假繁荣而迷惑。

通过对金融经济中的泡沫经济的内涵及其形成发展原因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在金融经济发展过程中,适当地存在一些泡沫,对于促进经济活跃和繁荣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也是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经济中存在过多的泡沫,并进一步形成泡沫经济,那么这种缺乏实体经济支撑的经济必然会有破裂、崩溃的一天,最终造成金融危机,给经济发展带来致命打击。因此,中国经济发展必须对金融经济中的泡沫采取非常谨慎的态度。正确认识中国金融经济中的泡沫问题,对于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和促进中国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泡沫问题主要表现为股票泡沫和房地产泡沫。所谓股票泡沫,就是股票的市场价格与其内在投资价值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与泡沫绝对额、经济总量、金融资产总量之间的关系有关。同时,股票市场同样遵循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规律,一旦大量资金流向股票市场,那么股价与公司未来业绩就会形成较大差距,盈率也会出现太高态势,这个时候就会出现泡沫。

这种股市中的资金供给与股价发生波动之间的关系在中国金融经济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只要资金放开,股价立即就会发生变化。加之中国股票市场中的机构投资者不断崛起并发展壮大,他们对经济学家、股评家以及一些媒体发生日益紧密的联系,这极其容易发生投机行为。因此,确保机构投资者的行为规范也是预防中国股票泡沫的一个主要方面。所谓房地产泡沫,这是与金融泡沫密切相关的一个问题,它甚至是泡沫的一个核心载体。尤其是近几年以来,中国政府、学者和老百姓对中国房地产业到底有没有泡沫,如果有,这个泡沫到底有多大等问题都十分关心。

随着买房难问题的日益突出,有学者就指出中国的房地产泡沫成分很多,人们购房的能力与房价之间的差距过分悬殊,一般工薪阶层要储蓄30-40年才能买到一套住宅。但也有人认为,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中,由于人口密度高,土地资源有限,房地产价格比较高是必然现象,中国房地产不存在泡沫。但是,房地产价格与金融系统的关系值得深思和重视,中国的房地产需求主要是依靠银行贷款的支撑,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泡沫与中国金融市场有着紧密的联系,这对中国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阅读全文

当代经济管理思索

本文作者:洪艺彬 单位:福建龙海市水利局

在企业的日常管理过程中,经济管理贯穿于整个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市场竞争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使得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不得不加以完善和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管理质量,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和能力,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现代企业面临的形势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知识时代和信息时代也相继出现。在现今社会中,知识和信息已经取代土地和劳动力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在社会的发展中成为必不可少的基础。在商品生产和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广泛的应用了知识和信息以后,使得社会经济和企业的管理环境发生重大的变革,逐渐转型为知识时代和信息时代。在此基础上,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方式方法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根据目前我国的国情来看,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就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现如今的市场经济体制。由于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以满足不了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要求,因此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也作出了重大的调整。最重要的是人们已经意识到创新才是提升竞争力的核心,只有创新才能帮助企业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对于现代的企业来说,应不断的创新经济管理模式,这是企业能否成功的关键。

二、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内部没有专门的人员或部门进行成本管理。为防止资金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浪费的现象,有些企业采用财务审计的手段进行成本控制。由于财务部门属于业务部门的范畴,从事的都是业务工作,并不能提高企业效率,因此不应该负有管理的职责。

(二)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健全。许多企业在经济管理的过程中都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却无人监管,使管理制度没有落到实处;有些企业没有根据自身的变化情况及时的进行完善管理制度,而是仍然采用原来的制度;还有些企业虽然根据具体的问题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这些措施过于的简单,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阅读全文

当代工业设计的经济价值反思

摘要:设计兴起于远古时代,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不断斗争的结果。工业设计最初在英国兴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工业设计得到迅速发展。但是在中国,工业设计却只有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尽管如此,却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还要深化工业设计的知识结构,提升设计内涵,发挥出潜在的经济价值。基于此,简要分析工业设计在中国的发展现状,指出当代工业设计对企业、产品以及市场的经济价值。

关键词:工业设计;经济价值;创新

工业设计是一门综合的创新型的产业,包含多门学科并将其融为一体。工业设计是一个国家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能推动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然而,近几年的工业设计发展趋势却日益减缓,这有多方面的原因,即政府重视度不够、大众思想认识不到位以及专家学者的信心不足等。现如今,中国具备了工业设计发展的一些基本条件,工业设计蓬勃发展将指日可待。

一、工业设计的定义和分类

工业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是通过训练、体验、技术等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完成对一些产品的加工、美化和创新活动。其内容非常丰富,不仅包括造型、色彩等外观上的设计,还包括功能方面的设计创造,能将技术和艺术完美地结合,不仅具有美观感受,还具有实用价值。由于工业设计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大,每个领域又各有特色,因而类别也千差万别。从存在形式可以分为平面设计、三维设计、四维设计;从概念的界定上可以分为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以及展示设计等;从人和社会的角度又可以分为产品设计、环境设计以及传播设计。

二、工业设计在中国的状况

工业设计在中国的发展不过几十年,还处于起步阶段。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关注点多集中于产品质量,而忽视对产品外观的设计和包装,因而导致很多优质产品因外观落后而被社会淘汰,很多企业也因此破产。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90年代,因外形陈旧而被积压的产品价格高达上万亿元,并持续上升,到2004年达3万亿元。外商将我国产品价格一压再压,同样的产品,中国价格竟低至十几倍。虽然在技术、工艺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确实存在差距,但差距不会如此之大。因此,加快工业设计的发展,改善产品外观以满足人们审美观的需要迫在眉睫。近几年,中国抓住机遇,经济和科技发生巨大的变化,工业设计在工商行业的作用也日益明显,对企业、产品、市场、经济等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