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档案信息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档案信息安全与防范初探
随着时代的发展,档案信息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实际工作中,档案信息却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安全隐患,对档案工作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确保档案信息安全是档案部门的“天职”,是事关党和国家根本利益的大事,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档案信息存在的安全隐患
(一)网络给档案信息带来的安全隐患
2013年,前美国中央情报局雇员爱德华•斯诺登将美国政府主导的“棱镜”计划公布于众,震惊了全世界,揭开了美国政府利用网络窃取世界信息的冰山一角,也为档案部门防范网络带来的安全隐患敲响了警钟。“棱镜”计划让我们充分认识到了在网络时代安全隐患无处不在。据斯诺登爆料,由美国中央情报局和联邦调查局启动的“棱镜”项目,使美国政府可以直接收集包括微软、谷歌、雅虎以及苹果等9大公司的数据,包括电邮、即时通讯信息中的各类信息,并进行数据分析。美国苹果手机被发现存在严重的后门漏洞,能够窃取手机里的大量信息;利用电子邮件窃取信息已经被广泛采用;我国的互联网主干网络被攻击的案例屡见不鲜。可以说网络时代的到来,在为档案部门开辟了广阔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如果档案部门忽视了网络安全,许多有价值的档案信息很可能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外国敌对势力获取。
(二)数据保存给档案信息带来的安全隐患
2001年震惊世界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导致数以千计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倒闭,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核心数据的保存机制没有达到防范这种灾难的能力所致。“9.11”当天,位于世贸中心秘密地点的美国中央情报局纽约分局,由于忽视了数据容灾系统建设,导致大批间谍活动的机密文档和情报丢失,美国情报工作遭受重创;纽约银行尽管配备了容灾体系,但备用数据中心设在世贸中心附近,因而也受到影响无法短时间重建,造成三季度利润下降了1/3。而同样在当天,有超过2000名员工正在办公的金融界巨头摩根士丹利公司,事发后第二天就迅速恢复正常工作,原因是这个公司配备了完备的磁带备份和远程实时备份容灾技术,保护了重要的数据和信息系统,可以说是数据容灾备份挽救了摩根士丹利公司,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全球的金融行业。档案部门应从“9.11”事件中充分认识到数据容灾备份的重要性。档案部门保存的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记录,是无价之宝,对于整个社会或国家来说,可以承受巨大的经济损坏,但无法弥补历史的空白,而对于确保档案信息不丢失的主要措施就是容灾备份。
(三)管理给档案信息带来的安全隐患
信息化档案信息安全论文
一、档案信息安全隐患的表现
(一)档案信息制度不健全带来的信息安全隐患
在档案信息化突飞猛进的背景下,相关的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却未及时地建立起来,给别有用心的人窃取和不当利用档案信息以可乘之机,严重危害着档案信息的安全。比如,有的档案管理单位解答了档案利用者的问题,因为认为该问题具有代表性,就将该问题放入常见问题资讯库中。若该档案管理单位缺乏档案信息的保护制度和保密意识,没有对咨询人的个人信息进行必要的屏蔽和处理,可能会造成用户信息的泄露,侵犯档案利用者的隐私权。再比如,有的地市住房公积金管理网络系统由于缺乏相应的安全制度和技术保障措施,只需要输入公积金缴存人的姓名就可以查阅到其工资水平和住房公积金缴纳情况,而个人的收入状况属于个人不愿向外界透漏的的隐私,这就造成了个人档案信息的泄露。
(二)档案网络化管理带来的信息安全隐患
网络化管理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便利。但是,计算机感染木马病毒和遭受黑客恶意攻击的风险给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带来隐患。木马程序一旦侵入档案管理系统,很可能会破坏档案信息数据,甚至会采取篡改、盗窃、销毁档案数据的破坏手段,造成档案管理的混乱,给档案数据的安全性带来致命损害。另外,以光盘、硬盘等存储介质为载体的电子数据档案有其自身不可克服的缺点,如信息数据不够稳定、易于损坏和难以固定保存等,加之档案存储设备更新速度很快,若不对档案存储设备以及相关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及时更新,解决数字档案的格式转换等问题,极易造成档案数据丢失、毁损或无法顺利读取等情况发生。
(三)档案管理造成的信息安全隐患
档案信息化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档案管理人员不但要精通档案管理知识,还要精通互联网知识、计算机和相应档案管理软件的操作方法。但是,当前档案管理人员的年龄结构存在普遍偏大的状况。有些年龄较大的档案管理人员知识更新不够及时,仍然拘泥于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对信息化的档案管理可能会感觉力不从心。因为对档案管理设备和档案管理软件研究不够深入,操作熟练程度不够等原因,在管理过程中容易造成档案数据意外删除等丢失毁损情况,构成档案信息的安全隐患。
档案信息资源宣传手段现状
档案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真实记录,是社会信息资源构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信息储量大,具有广泛的实用性[1]。近年来,我国各级档案部门相继探索依托互联网建立统一的档案信息共享平台。如何宣传档案,让档案更多地为公众所熟知,对宣传路径的探索显得颇为重要。新媒体作为前沿宣传平台使用广泛,利用新媒体进行档案信息资源传播已逐渐成为宣传趋势。
一、新媒体及新媒体的特点
1.新媒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2]。2.新媒体的特点。(1)数字化。新媒体从技术层面讲,具有数字化的特点,与传统传播方式不同的是它摆脱了受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必须同步的特点,实现了异步性,即受众在任意选定的时间进行收听收看,如有兴趣有必要可以反复收听收看。数字化的新媒体,信息的传播流通更为自由,尤其是互联网通过其各种强大的功能,形成了海量的信息源[3]。(2)互动性。从传播特征上看,新媒体具有高度的互动性。使用者可采用多种方式在传播平台上获取想要的信息,同时也可以自己的信息。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4],可见其传播特性,因而在各个领域均有采用。为了实现档案信息的有效利用,档案部门也在档案利用过程中越来越多地使用新媒体。
二、档案信息资源利用新媒体宣传现状
1.档案信息资源普及不充分,利用效率不高。随着信息化发展,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休闲娱乐,因此,多种娱乐方式应运而生。但由于档案信息资源具有历史厚重感和严肃性等特点,档案馆往往选择出版物等传统形式进行呈现,因此在受众和传播范围方面受到限制,造成档案资源普及不充分、效率低。以“听书”APP“喜马拉雅”为例,据笔者统计,在“喜马拉雅”app中,以“档案”为搜索关键词,可以搜索到的专辑数量是31个,历史档案类的仅有38个,其余的专辑内容多为杜撰小说故事,主播也多为个人。在这些专辑中,按热度排序,“国宝档案”的182集播放次数达到了1亿次,这个数字每天都在增加。“国宝档案”即为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的音频节目,只是截取电视节目的音频部分,转化方式简单,主播为该节目的主持人,非官方档案馆,更新时间不太固定。可见,“听档案”很有吸引力,但档案信息资源在这里却乏善可陈。2.缺乏互动性和参与性。以往的研究表明,我国各地档案馆的社会关系并不紧密。我国开通微博的档案馆,微博档案工作上是相对独立的,基本处在“单打独斗”的状态。国内的微博档案工作及开通微博的档案馆由于互动较少或不互动,处于孤岛状态,无法实现档案馆之间信息资源的有效联动。信息资源的大多来自自身馆藏开发,与其他档案馆的信息交流几乎为零,非常不利于档案工作的推广[5]。不仅是微博,我国档案馆的官方网站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各馆之间都鲜有链接推送,更不要说资源共享和转发。因此,导致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的不充分。档案馆对自身新媒体的宣传同样缺乏互动性和参与性,导致信息资源利用不充分。各级档案馆包括高校档案虽都有微信公众号,但维护方面良莠不齐。有些档案馆会定期一些档案研究成果文章,持续更新,也有一些只工作动态,还有一些公众号仅在建立之初了一些文章,之后就再无更新。微信订阅号和公众号都需要用户关注后才能看到其内容,因此如不能定期更新文章,很难引起用户的关注。对于用户的后台留言,回复不及时,或关闭评论功能,也是造成互动性差、无参与感的原因之一。3.新媒体平台宣传不充分,形式单一。根据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截至2017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72亿,互联网普及率55.8%,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6],截至2017年9月,微博月活动人数共3.76亿,比2016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7%,日活跃用户达到1.65亿人,较去年同期增长25%[7]。移动互联网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目前,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的仍然多借助传统媒体———电视、广播等进行,这使得档案信息的传播效果和关注度大幅减弱。虽然也有很多档案馆的信息资源共享在自身官方网站,但由于宣传力度不足,文章形式呆板无趣,功能性不强,很难引起大众关注。并且对于经营的微信、微博等,宣传力度不强,传播范围不广泛,使得很多受众根本不知道其设立的微信公众号、微博、网站等新媒体平台,在档案馆的公共展厅或其出版物中也没有进行宣传展示,因此只有少数迫切需要使用的利用者,才会使用搜索工具检索出微博、微信甚至网站地址,大多数公众知晓率很低。
三、利用新媒体联动宣传路径探索
1.拓展宣传路径,提高成品转化率。托现有的出版物进行视频和音频的转化,是效率高且成本较低的一种方式。将已出版的档案书籍或编研成果请专人用生动的语言朗读或讲述出来,配合动画、视频、图像等,吸引历史爱好者或对档案感兴趣的受众收听、收看。比如,2005年,中央档案馆曾将45名日本战犯的笔录影印出版,但9年只卖出1000套。2014年,中央档案馆把这本书的内容,经过扫描、包装、上网,立即轰动全国,传遍世界,点击量以10亿计[8]。这些视频和音频的转化产品,可以投放在“听书”或“短视频”等第三方音视频平台以及自身的网站中,也可以投放至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上,以获得地域特定的传统受众群,更可以投放到公交、地铁、电梯等新媒体平台中,作为城市宣传的一种方式。视频还可以借助网络登录数字电视媒体,提供给有需要的用户。韩国记录院早在2008年就与韩国电信签订了年度广播通讯融合公共服务企业共同示范协议,主要内容是提供网上阅览国家记录服务,使国民享受国家记录院提供的新媒体服务IPTV(网络电视),此举方便公众不受时空限制获得档案信息资源,很有借鉴意义[9]。2009年2月4日,北京卫视《档案》栏目作为讲述式纪实类节目,利用国内外档案机构已经解密的档案资料,用现代的视角解读历史,以讲述故事的形式提供历史真相、还原历史,带领观众进入历史场景。该节目一经播出,便在用户中得到了很好的评价,收视率颇高[10]。《档案》栏目的推出是档案界利用数字电视新媒体进行自身宣传的成功典范,其较高的收视率充分表明了档案的价值与优势,显示了公众对档案信息的浓厚兴趣。2.借助新媒体平台,提高互动性。针对目前档案新媒体互动度低、传播力弱的局面,档案部门可积极引导广大公众利用新媒体,参与到档案信息资源的挖掘、利用等层面中,共享档案信息资源平台带来的新型服务。畅通的微博、微信平台的互动渠道,可以帮助档案部门收集公众的意见,因此应及时作出回应。档案部门与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信息的双向交流,公众需求的信息,才能引起公众的关注和积极参与。传播功能方面,利用微博传播范围广和微信传播关系强的优势,针对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平台,对于政策信息等告知类的信息,可以利用微博进行;对于档案研究成果等文章,则可利用微信针对订阅者进行传播。传播形式和风格方面,根据不同新媒体平台的特点进行多种方式传播。微博可采用正式的语言和文种,同时可与视听APP相结合进行综合性宣传;微信公众平台可通过轻松的文体形式,利用版面特色、幽默的语言吸引读者,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同时,根据朋友圈转发,还可进行二次传播,读者通过朋友圈即可阅读,具有便捷性和即时性。3.探索新互动方式,增强公众参与意识。对档案的研究,往往都是档案学者及历史学者的工作,普通人很难接触到档案实体。对于档案或者历史的了解,都是通过专家学者的考证,可以说是属于“二手”的信息。档案部门可以尝试搭建一个让普通人可以研读档案的平台,犹如提供一座未开采的矿山,里面的“一手”资源信息,由公众自己挖掘开采,令其感受参与研究的乐趣。对档案的解读,研究者可能因到自身信息来源的不同、关注内容的差异及理解层次的不同而产生差异。因此对档案的开放研究,也许因为更多人的参与而呈现出不同的解读,挖掘出更多的思想内涵,给档案注入新的活力。群众通过新媒体平台,简单的身份注册后就可以自由阅读档案,利用标签功能,在档案图像的任意位置写下自己的注释或感受,也可在评论区写下自己对这段档案的解读。随着档案数字化的加快和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此项设计在技术上很容易实现。公开的档案应配有相关时代背景,方便读者的研究与解读。网站也可开放供读者发表研究成果的平台,字数可多可少,但可代表一家之言,不失为一种互动形式。另外,也可以在档案的利用大厅或在线查档平台的查档服务后增设评价功能,受众查档后,通过微信平台或网站,对所调阅的档案进行评价或写下服务感受,增强其参与感。这需要在利用大厅、展厅等显著位置宣传此评价入口,方便公众自助进行。4.利用多种新媒体途径,丰富宣传形式。根据不同类型新媒体传播路径和特点,选择全方位、多方面同步宣传,以增加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和曝光率。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类型,选择多种新媒体途径同步宣传,增加曝光率,视频类等档案信息资源不仅可在网络、数字电视上,还可通过微博、微信的方式进行同步宣传。比如,2001年中央档案馆同北京电视台联合制作的文献电视片《红旗飘飘》,不但在电视台播出,而且在北京市政府的千龙网上播出,在北京广播电台广播,制成光盘公开发行,解说词在《北京日报》上全文刊出,后又印成图书,这比单纯的电视片的影响扩大数倍[11]。再有可以与一些门户网站合作,定期为其历史、文化频道供应稿件———视频、音频、文字等,可以选取档案趣闻、名人手札、书信等,突出档案文化传承的内涵,发挥文化传播的作用。除此之外,可以创造性地将档案故事、城市历史融合进游戏、阅读、电影和AR互动中,使青少年通过游戏、动画等方式深刻地了解历史,将档案中的故事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给下一代。如敦煌莫高窟的展厅里,将壁画以动画的形式呈现,吸引了很多小朋友前去观赏。利用新媒体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宣传,可将档案信息更多、更快、更准确地传播给公众。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档案部门既对信息进行去粗取精,还应保护好档案本身;既要确保发掘出档案中的文化内涵、思想意义,又应注意做好档案保密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
档案信息安全策略研究
摘要: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我国档案信息管理工作也逐步与互联网相结合,并取得较好的成效。但同时也给档案信息管理工作的安全性带来巨大的威胁,急需寻求相关对策加强管理。
关键词:
互联网+;档案信息;安全隐患;档案信息安全
一、“互联网+”背景下档案信息管理的安全隐患
(一)缺乏专业档案信息管理人员。目前在我国档案信息管理人员的培养中引入了网络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培养模式的限制,培养人员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但是实际操作技能还缺乏一定的专业性和实用性,培养出的档案信息管理人员并不能满足目前我国档案信息管理网络化的需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知识不断更新,档案信息管理人员要持续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加强培训。(二)档案信息管理的硬件和软件水平较差。目前档案信息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管理混乱,资金不足等等,这也就使档案管理部门存在硬件和软件更新不及时、服务器老化等问题。若无视这些问题的存在,最终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另外,目前我国软件开发水平相对较落后,在档案信息管理方面的软件存在安全性差、软件容错率低,部分软件的设计者在软件的开发设计时还将一些潜在的危险植入软件中。随着黑客的增多和病毒飞速的传播,对基础档案管理部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急需提高档案信息相关软件的安全性。(三)制度和意识障碍。虽然我国颁布了《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管理暂行条例》和《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文件,但是针对网络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存在漏洞。以至于很多人利用法律存在的漏洞,通过窃取信息等方式来谋取利益。另外,国家网络监管还不到位,对于网络上的很多虚假信息无法从源头制止。同时,由于网络虚假信息较多,对违法行为的清理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目前,在我国从事档案管理工作和相关工作的工作人员,普遍存在缺乏网络安全意识的现象。这就造成了人们在互联网中忽视自我保护意识,忽视对档案信息的保存意识,容易造成档案信息被别人窃取。(四)网络环境下的道德缺失。互联网的市场化造成了人们在其中不断追逐利益的意识,从而导致个别人为了追求利益而丧失了道德。在互联网中,很多人利用信息的买卖牟取暴利,从而造成窃取信息、复制信息的现象越加严重。目前,我国急需规范互联网中的盈利行为,对网络违法行为要及时处理,严厉打击。
二、“互联网+”背景下档案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档案信息管理技术研讨
1档案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管理的滞后性
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档案信息在建设的过程中也不断的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管理与应用。但是在众多档案管理中,管理现代化技术并没有随着档案信息化的建立而改变,仍旧延续着传统的管理制度进行对档案的管理。这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推动其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对此,在档案管理过程中,我们必须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技术,不断加以改革,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跟上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脚步,最终推动其档案管理的进步。
1.2档案信息管理缺少规划
档案信息管理对于档案信息化的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变化与发展,人们对于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视,传统的管理制度已经很难适应时展的需要。在档案管理中,由于其管理效率的低下,管理人员素质较低,对于档案信息的管理并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与了解,信息检索不规范,这些因素将严重影响档案信息的管理与质量,对此,在今后的管理中必须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统一规范标准要求。
1.3数字档案资源短缺且结构不合理
受经济条件的制约,传统的档案资源都是以纸质媒介进行存储与管理的,对于数字化的使用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一定条件的限制,大多数的管理人员并不能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资源整理与利用,这对于档案信息的存储将是一个很大的威胁,信息质量随着时间的推移难以保障。
科研档案信息管理透析
由于科技进步及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科研档案信息资源在不断增多,如何最大限度地对其开发利用,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通过计算机网络,尤其是国际互联网,开发利用科研档案信息资源,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社会,网络犯罪给我们带来新的烦恼,如网络侵权、网络窃密、网络破坏等,由于科研档案中包含很高的知识产权成分,因而会造成知识产权流失,并引发众多的知识产权纠纷。如何在开发利用科研档案信息资源中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呢,笔者认为: 一、加强科研档案信息网络管理 第一,科研档案管理部门应适应时展需要,学习了解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 传统的科研档案利用活动,也涉及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但它是以有限的复制为技术背景,信息传播的范围也极为有限,因而知识产权保护并不突出。当今在网络环境下,信息可以自由使用、共同分享,很难对其有效监控。尤其我国加入’()后,整个社会十分关注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在这种大背景下,科研档案信息在网络过程中,可能会引发知识产权的争议和诉讼,科研档案管理机构有可能受到侵权的指控。所以科研档案人员必须跟踪研究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发展的新趋势,了解世界各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及新政策、新动态,知己知彼,掌握未来,这是开发并保护好科研档案知识产权的重要基础。 第二,在实现科研档案网络管理前,科研档案管理部门应做好区分是否享有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要区分进行网络管理的科研档案,是否享有知识产权。科研档案部门保管的科研档案,根据科研课题研究协议,有相当部分的所有权、著作权,属于国家所有或由档案部门代为行使属于国家所有,但有一些科研成果档案的所有权、著作权,不属于科技档案部门,仍属于原来的科研人员所有,而且并未因科研档案载体从纸质到电子信息的转移而发生改变。 科研档案部门在科研档案信息网络管理中,要正确认定各类权益,防止侵犯他人权利,对有知识产权的科研档案进行网络管理,要把握合法度,只要是合理利用,就不会侵权。知识产权法对合理利用的范围作了详细规定,如果超出合理利用范围,须经权利人许可并订立使用合同,以免发生侵权纠纷,必要时有据可依。对具有知识产权的科研档案,应作出明确标志,提醒利用者在引用或利用这些档案信息时,能控制在合理利用范围内。 第三,在实现科研档案网络管理前,科研档案管理部门应做好知识产权保护的准备工作。在科研档案信息网络管理系统的开发应用过程中,要把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考虑进去,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对享有知识产权的科研档案信息加以保护。同时,在科研档案上网管理的过程中,采取有效技术措施,保护科研档案部门的权益。如在相关网站上公告,制止上网科研档案信息被篡改、滥用、盗用或非法传播等。 二、建立现代化的安全技术防范体系 在网络信息的安全技术防范和管理方面,对其进行数据加密和访问控制,是简单而实用的安全技术。 数据加密。它作为网络安全的基础,是指利用一定的加密算法。将敏感数据加密后在网络上传输,用户解读这些数据之前,再用相应的解密算法对数据进行解密,这样就可避免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非法窃取,从而保证相关信息的安全。对科研档案信息加密的技术,是保障科研档案信息安全的最基本的技术措施之一,它能以较小的代价获得较大的安全保护。 访问控制。它允许用户对其常用的档案信息库进行适当权利的访问,限制随意删除、修改或拷贝有关档案信息文件;还可使系统管理员跟踪用户在网络中的活动,及时发现并拒绝“黑客”入侵。此外还可通过有效的技术措施,如口令加密、浏览权限设置等。不是所有的用户都能浏览网络中的所有科研档案信息,用户只能查询到与自己相关的信息,而部分信息只能是拥有一定权限的用户才能浏览。
医院电子档案管理和档案信息安全
摘要:随着近年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信息化档案建设工作不断深入,逐渐遍布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医院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落实电子化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是发展的必然途径,是优化档案管理质量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基于医院电子档案管理现状,坚持档案管理原则,探究档案信息安全保护策略,进一步促进医院信息化档案管理的发展。
关键词:医院;电子档案管理;档案信息安全
在医院建设发展的过程中,档案管理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不仅涉及到病人的个人信息、病例数据,而且还包含员工档案信息。因此,在信息化技术环境下,医院需要健全电子档案管理,构建互联互通的数据信息库,进一步提高档案信息的管理质量。与此同时,电子档案管理工作还应该强化安全保障措施,提升信息安全管理质量,从而实现医院信息化建设目标。
一、医院电子档案信息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真实、准确原则
在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中,真实性、准确性以及完整性是电子档案信息管理的基本原则,对保障电子档案信息管理质量有着积极作用。因此,医院在落实电子档案信息管理时,需要保障档案信息的文件数量、内容,检查档案数据是否有缺失、损害等问题,这样才能基本确保档案信息的真实完整性。但是,在当前医院电子档案管理工作中,部分医院往往是将档案进行综合性管理,医院各科室将档案信息整理归档之后,再一并转交给综合档案管理部门。在这样的环境下,科室与档案管理部门会进行档案移交工作,但是部分为了科室因为工作需要,会将部分特殊病例档案保留。这样的档案管理方法,可能会造成档案信息遗失,对电子档案的信息完整性造成不利影响。
(二)全程性原则
档案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
【摘要】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指的主要是利用网络信息化技术进行档案管理,在管理档案的过程中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资料进行接收、汇集和归档整理。信息化的档案管理实现了档案实体化的管理向信息化管理的转变。基于对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问题的探索,笔者在文中阐述了档案信息化的具体内容以及在信息化管理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措施,以此来完善档案信息化的管理工作,促进档案管理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管理;研究
档案管理在社会经济发展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近几年,科技的发展非常迅速,在档案管理当中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才能使档案事业的发展顺应时代的产潮流,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一、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主要内容
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内容上有广义与狭义的分别。广义上的信息化指的是把各种信息进行融合,利用档案管理将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建设结合起来,实现各种信息的汇集,让人们在利用这些信息时更加方便快捷。狭义上的档案信息化指的仅仅是档案,并不包含其他类型的资料,信息化建设仅仅在档案管理部门内部进行。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每个人都是信息源,档案资料的形式日益丰富多样,如果档案工作不能实现信息化,就无法在当前的信息化背景下得到顺利发展。不管是狭义的或广义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其目的都是要实现档案管理的良好发展,充分发挥档案管理在社会发展当中的作用。
二、档案信息化的建设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数据多样化提升了档案整理的难度。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使传统的纸质档案接收便成了电子数据的接收,这种接收形式上的转变可以使档案传输更加安全高效,减少了纸质档案整理归档的过程,信息被接收过来就可以直接归档。不同单位部门通过各自的数据库进行传输,数据库当中包含众多信息,而且信息的属性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给档案的分类与整理带来相应的问题,同时,档案内部结构的整理也是非常繁杂的。这些问题都是都为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带来了一定难度。无论是对个人而言还是对组织机构来说,档案管理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信息源的多样性使档案的信息化建设遇到一些阻碍,这也是信息化时代档案管理当中普遍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