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大二考试总结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倦怠状况初探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分析归纳法对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倦怠状况进行调查与分析,发现:学生的学习倦怠状况整体上呈中等水平;不同性别和年级学生的倦怠水平和特点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思想教育工作,促进学风建设;加强学生的自觉性和自制力,多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关键词:体育教育;学习倦怠;性别;年级
1前言
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会从事学校体育教学方面的工作,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实施管理者是影响体育教学的主要因素,同时也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运动训练人才的重任。作为一名体育教师需具备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以及课外活动的组织能力等都需要在大学期间好好培养,然而出于各种原因,部分学生出现了学习积极性差、迟到、早退、旷课、考试作弊等学习倦怠的现象[1],这必然会影响他们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鉴于此,本文对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倦怠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据此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倦怠状况为研究对象,研究选取山东省四所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2013级到2017级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
高校学生英语学习多元策略
自Gardner和Lanbert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二语学习者学习动机进行分类和研究以来,在外语界学习动机就成为研究的热点。ZoltanDornyei认为第二语言学习动机中的学习者层面正是学习策略对动机产生作用的主要范畴。 近年来我国学者研究大学生外语学习动机的文献多以本科生为考察对象,研究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较少。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一个群体,高职学生有着自身的特殊性。笔者基于以往对学习动机的研究,探讨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特点,并提出激发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策略。 一、第二语言学习动机 在心理学上,Child认为动机包含启发我们去满足某种需要的内在过程。乐眉云认为二语习得中的动机是学习者对第二语言学习的激励、需要或渴望。国内学者华惠芳、高一虹等对语言学习动机的研究证明:中国大学生有80%属于纯粹的“证书动机”。学生的动机类型可大体分为工具性、文化性和情景性。本文将国内关于语言学习动机的类型进行整合,来描述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情况,调查的全面性和普遍性有助于调查结果的分析。 二、研究设计 1.样本 本研究分别选取了东北、华北、广州三地的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沈阳农业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北京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北京人文科技大学和东莞南博职业技术学院的大一和大二年级的学生;在专业选择上区分了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参加调查的人数256人。 2.研究的问题 高职学生学习动机的类型和特点是什么?如何发挥教师在学生学习动机形成方面的指导作用? 3.研究方式和方法 调查问卷和座谈;运用统计学中的均值、百分比和方差进行定量和定性研究。 4.调查问卷的设计 问卷是笔者通过查阅了大量关于第二语言习得资料,并在对30名高职学生进行个别访谈的基础上设计而成。 该问卷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调查受试者的个人信息,如年龄、性别、父母受教育程度和入学成绩;第二部分是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进行调查,共八大项,包括内在兴趣动机、成绩动机、情境动机、出国动机、社会责任动机、个人发展动机、信息媒介动机、竞争动机;第三部分是对学生课外学习英语的状况进行访谈形式的调查。 5.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发出的256份调查表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答卷245份,有效率为95.70%。将有效答卷输入计算机并进行各项动机类型的均值和方差的统计计算,然后,对访谈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分析。 三、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多元分析 1.动机整体趋势分析 所有被调查学生8类动机与调查时设定值的百分比值分别为:内在动机为54.328%;成绩动机为77.229%;情境动机为68.695%;出国动机为46.109%;社会责任动机为63.459%;个人发展动机为75.144%;信息媒介动机为64.443%;竞争动机为54.245%。其中成绩动机的比值最大,反映出考试还是学生学习英语动机的主导;其次是个人发展动机,说明学生对英语重要性的认同和英语对择业的重要性的肯定程度较高;出国动机的比值较小,说明它不能成为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要动机。 2.地区差异分析 根据地区差异数据统计得出:从均值上看(各个动机比值上限设定为25),各地区差异不大,突出的是沈阳农业大学高职院学生的各项动机值居于首位或者前列,数值分别为:内在动机为16.1;成绩动机为18.2;情境动机为11.9;出国动机为6.2;社会责任动机为9.8;个人发展动机为17.3;信息媒介动机为6;竞争动机为5。 通过仔细研究发现,沈阳农业大学高职院学生全部是高中毕业,这可能是影响其各项动机较高的主要原因。 3.男、女学生对比分析 根据男、女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数据统计的结果做出如下分析:从均值上看,男生、女生的社会责任动机分别为9.40和9.63,其百分比分别为62.68%和64.23%。男生、女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基本相同,没有显著的差异,说明性别差异对英语学习动机的影响不大。从方差值上看,两者在社会责任动机上的差异较大,男生数值的方差较大说明对英语的社会责任认识共性较少,而女生差异性较小,说明对英语学习的社会责任认同普遍一致。 4.大一、大二年级学生动机对比分析 根据大一、大二年级学生动机调查数据的结果分析:从均值上看(各个动机比值上限设定为25)可以做如下分析:大二学生的内在动机(大二学生达到16.1而大一学生为14.9)的强度略大些,说明大二学生初步形成了对英语学习的内在兴趣。大二学生的成绩动机(大二学生达到17.2而大一学生为15)明显增强,由于此时的学生面临英语过级考试的压力,使学习动机发生转化,成绩动机凸现。而大一新生高考之后的成绩动机变小,跟考试压力暂时不存在有关。大一和大二学生的个人发展动机(分别为19.7和18.2)明显高于其他动机,说明大多数学生具有打造美好未来和理想就业的长远动机。 5.文科理科学生对比分析 根据文科理科学生英语学习动机数据统计结果,可以做如下分析:从均值和方差上,可以看出文理科学生的学习动机基本一致,有的甚至完全相同;但是在方差上(上限为100),理科学生部分项动机的差异比文科学生略小些:内在动机为67∶74;成绩动机为31∶32;情境动机为31∶33;出国动机为22∶24;社会责任动机为35∶36;个人发展动机为36∶38。可以推断他们理性思维和专业性质可能成为影响其英语学习动机的因素,但不是动机形成的主要因素。#p#分页标题#e# 6.访谈及结果分析 2009年6月对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08级营销班4名学生进行了访谈,了解到的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一是大学期间英语学习时间的不足(缺失)是英语学习动机形成的巨大阻碍。 二是无系统的学习方法是影响英语学习兴趣动机的主要原因; 三是高职学生认识到英语在工作竞争中的重要性和竞争优势,但只是在问及这个问题的时候,学生才做出强烈的反应,并不代表他们始终将这个动机和英语学习结合在一起。 四、英语教学策略 基于以上分析的策略,笔者对高职英语教学方面提出几点策略: 第一,努力使动机强度最大化,将成绩动机转化成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其它学习动机的引导和培养。 第二,强化学生们普遍认同的个人发展动机,帮助学生科学合理地计划学习英语的时间。 第三,引入社会责任动机,开阔学生视野,树立社会责任感和为社会服务的理念。在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上,教师应该利用多种媒体进行兴趣引导。 第四,在大一阶段,要对学生进行动机激活和正确引导,消除大一新生的高考过后万事大吉的心态,如可以开展全校性的新生英语学习讲座,任课教师也可以将每学期第一堂课设计为英语学习动员课等等。 第五,对于学生多样化的学习动机正确引导和利用,不要盲目地干预。对于放弃英语学习的学生,教师应该对他们给于更多的关怀和指导,和他们做朋友,平等交流,找出根源,帮助他们走出困惑,采取个性化的辅导和帮助策略,并教授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 在分析时发现,竞争性动机是高职学生最薄弱的动机,所以这个动机的培养应该得到重视。因为高职学生是特殊的受教育群体,不同于高中生和本科学生,他们的竞争意识没有本科生那么强,也没有高中时候那么大的压力,因此高职教师应该在教学理念上进行创新,以提高学习的竞争意识为目标,以竞争性活动为内容,从而使学生形成持续性的学习动机和竞争意识,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教学模式在医学检验专业课程的应用
【摘要】为提高医学检验类专业课程教学质量,作者分析了对分课堂、TBCL结合EBLM思维、BOPPPS结合基于案例、任务教学法结合临床见习、基于TBL的PBL和微信平台辅助PBL等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以培养合格医学检验类人才。
【关键词】医学检验;教学模式;应用效果
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的永恒话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在既往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现代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此,笔者在既往研究[1]的基础上,再次分析现代教学模式在医学检验类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1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对分课堂是由复旦大学心理系张学新老师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杨胜园[2]将其应用于《卫生检验检疫实验技术》实践教学,结果证明该教学方法有利于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归纳总结和表达交流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是一种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课堂教学模式。
2TBCL结合EBLM思维教学模式
李敏等[3]以长沙医学院2015级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班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1班102人为实验教改班,采用TBCL与EBLM思维教学模式授课;2班103人为普通教学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授课。经过3年的教学实践,实验班在英语四级一次性和总通过率、英语六级通过率、计算机二级一次性和总通过率、主持校级省级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参加社会调查人数、发表文章和核心期刊文章篇数优于普通教学对照班,两班大一总成绩和均成绩差异无显著性,但优秀率和及格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大二大三两班总成绩、平均成绩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同时实验教改班3年来平均成绩、优秀率、及格率等指标优于对照班;调查问卷以及座谈会结果表明实验教改班每学年对教学效果以及能力提高方面的认知,第一年收效不明显,但随着入学时间增长,随着学习的深入大二尤其大三对教学效果和能力提高的认知更彻底。说明在医学检验专业教学中应用TBCL结合EBLM思维教学模式优势比传统教学模式更明显,能更好地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和综合素质。
国际贸易课程学习效果分析
摘要:作为全球关注的教育热点,混合式学习模式在我国各大高校得以广泛运用,但是其研究内容仍以理论研究为主,实证研究较少。混合式学习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受到哪些个人情况的影响?又会受到哪些教学设计的影响?为此,以“国际贸易模拟”课程为例,将该课学生期末考试得分作为衡量学习效果的标准,与自编的调查问卷结果相结合,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研究结果为:大学生所在的年级与对课程讲座的认可程度会对混合式学习模式下的学习效果产生影响。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学习效果;影响因素
一、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
随着“混合式学习”模式的不断完善,美国《地平线报告》(高教版)自2012起至2017年间,已6次将这一学习模式的普及视为促进高等教育技术应用的关键趋势。[1]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定义可归结为:按学习需求,将教学设计与信息技术结合,优化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效率、完善学习体验的学习模式。对混合式学习的研究总体偏重定义、特征与意义价值的界定,学习模式构建和课程设计研究较多,而有效性的实证研究较少,[2]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赵国栋与原帅(2010)认为:如果提高师生互动程度,会显著提高学生的混合式学习满意度,从而提升教学效果。[3]二是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研究,张成龙等(2017)发现:混合式教学实践中,参与理工类课程学习的男生的学习适应性总体上要好于女生[4]。由于尚在探索阶段,该模式下影响学习效果的要素分析仍有待后续细化研究。本文希望通过实证研究浅析:混合式学习模式下,大学生的个人因素与教学设计因素中,哪些因素可以影响最终的学习效果?
二、混合式学习模式下的“国际贸易模拟”课程设计
“国际贸易模拟”课程有专属课程网站,采用线上线下相混合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亲历一笔出易的全过程操作。为提高学习效果,课程实行了一系列的教学设计,包括:每个交易步骤均安排“师生面对面学习”环节,即:现场实习;在此之前,学生可按课程进度结合配套教材预习相关操作技能;在现场实习时,教师除了开展专题讲座外,学生还可与同学讨论并最终独立完成交易任务,操作文件均需在线提交,此后学生可统一查看操作示范文件。课程设有期末考试,以闭卷机考形式考评学生是否熟悉交易流程且掌握有关操作技能。
三、数据分析
卫生管理专业大学生自我学习调查研究
【摘要】目的分析卫生管理专业大学生自我学习与成长满意度的现状。方法以首都医科大学某学院本科学生为例,选取该学院卫生管理专业全体学生,共计137人,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从学习态度、学习环境与条件、学习成绩、发展状态4个方面分析自我学习与成长满意度。结果1)卫生管理专业大学生自我学习与成长满意度总体较好,但该专业学生在不同年级阶段,自我满意度存在差异。2)结合调查分析情况提出:关注中间年级、注重传授成长方法、专业培养结合就业规划的对策建议。结论卫生管理专业大学生自我学习与成长情况较为理想,但需要加强对中间年级的关注,同时注重成长方法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卫生管理专业;大学生;自我学习;成长;满意度;年级阶段
卫生事业管理人员的质量是卫生健康人才建设和更好地为保障国民健康提供有力支撑的关键[1]。党中央将“健康中国”作为国家战略,给卫生行业发展带来重大发展机遇,同时也对制定并实施全新健康人才发展战略提出了迫切的要求[2]。《“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推进卫生管理人员专业化、职业化[3]。而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卫生管理人才教育与卫生事业发展有所脱节[4]。大学生自我学习与成长满意度也是国家对高校评估的内容之一[5]。因此,本研究在健康中国背景下,以首都医科大学为例,对卫生管理专业大学生自我学习与成长满意度进行研究,以学生为中心、以数据为依据,反映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了解学生对学习机会提供和资源投入的评价及其对取得成绩和发展状态的满意程度,总结医学管理人才成长规律,为构建卫生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1理论基础
美国学者B.J.Zimmerman从学习动机、学习时间、学习方法、学习的物质环境、学习行为表现、学习的社会性6个方面对自我学习进行了阐释。他认为,自我学习的动机应该是学生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学习者能有效识别学校提供的资源和环境,并及时根据学习的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做出调整[6]。大学生自我学习与成长满意度的定义可理解为:学生通过主动诊断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学习所需人际及物质资源,运用学习策略取得的学习成长效果与学习成长目标比较后形成的心理状态。本研究提取学生自我学习与成长中的感受为关键指标,调查卫生管理专业学生的自我学习与成长满意度,为医学管理人才成长和学校教育教学提供参考。
2研究设计
本研究所用数据来源于首都医科大学某学院公共事业管理(卫生管理方向)专业2015—2018级本科学生,数据收集采用网络问卷的形式。调查问卷内容包括3个部分:1)一般信息:调查对象基本情况;2)学生对专业的认知;3)大学生自我学习与成长满意度的评价。调查问卷以范晓等人于2017年提出的《大学生自我学习与成长满意度初始量表》为框架进行设计,大学生自我学习与成长满意度量表主要包括了学习态度、学习环境与条件、学习成绩、发展状态4个维度[7]。要求调查对象根据实际情况对条目所述内容选择最符合实际情况的选项。选项分为完全不符合、不符合、基本符合、符合、非常符合5个级别,分别记1、2、3、4、5分。本次调查的调查对象为该学院公共事业管理(卫生管理方向)全体本科生,共计137人发放问卷;实际收回137份,其中有效问卷137份。大一41人,占29.93%;大二31人,占22.63%;大三30人,占21.90%;大四35人,占25.55%。年级分布较为均衡。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比较分析,能初步了解该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自我学习与成长的满意度。
通识教育选修课《家庭合理用药》教学
[摘要]目的了解《家庭合理用药》课程教学效果。方法介绍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和意义、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和考核方式。选取2019年春季选修《家庭合理用药》课程学生120人为研究对象,从问卷调查和考核结果两方面探讨课程教学效果。结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教学效果得到大部分同学的好评和认可。从考核成绩来看,学生的总体成绩理想,课程平均成绩为(83.26±11.64)分。结论《家庭合理用药》教学效果良好,能够为开设该课程或者进行相关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家庭合理用药;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改革
家庭合理用药关系到千万家庭的幸福,也关系到亿万人民的健康[1]。如何合理地使用家庭备药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一大焦点问题。由于用药知识普遍匮乏,自我用药行为不规范现象普遍存在,安全用药认知度均不高,我国居民的家庭不合理用药现象严重[2]。大学生作为接收新思想、新技术的前沿群体,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材,其合理用药知识水平直接关系到国民的健康素养水平。多项调查结果显示,非医药学专业大学生用药知识缺乏,用药依从性差,存在较多不合理用药之处[3-5]。目前,国内很多高校由于没有医药学及相关专业,专业教师缺乏,开设合理用药健康教育课程的不多。大学生仅有的少量合理用药相关知识多是通过网络获取,所以有必要开设家庭合理用药课程,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家庭用药知识教育,使其获得更全面、更专业的合理用药知识。自2017年春季学期以来,我们面向青岛大学本科学生开设了《家庭合理用药》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对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和意义、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考核方式和教学效果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9年春季《家庭合理用药》课程选修学生120人为研究对象,包括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和医学等多个学科学生;其中,大学二年级学生61人(49.2%),大学三年级学生59人(50.8%)。
1.2教学目的
医学生功利化学习观成因及其影响
医德问题一直是医学界永恒的话题,医务人员高尚医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项从医学生到医生一脉相承的系统工程,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将直接影响医疗卫生系统的职业道德、行风建设。2011年,卫生部倡导的注入医德新内容的“三好一满意”活动已经深入人心,但医德滑坡引起的医患纠纷却一直是医疗界难以克服的顽疾,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1]。 1调查对象 笔者选择了“公共思想政治课课堂行为倾向调查分析”为问卷主题,通过调查泰山医学院大一到大三的400名学生临床医学、影像、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公共思想政治课开设时间、上课率、到课率及上课表现进行随机调查,对目前医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2结果 为了能够通过客观的调查发现问题、总结问题并解决问题本次调查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问卷386份,有效回收率为96.5%。其中男生185人,占47.9%%,女生201人,占52.1%;大一学生150人,占38.9%,大二学生119人,占30.8%、大三学生117人,占30.3%,见表1、表2。 3讨论 3.1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行为表现分析 3.1.1显性逃课得到遏制,隐形逃课难以根除 大学生逃课几乎是全国高校的一个普遍现象。据调查,高校专业课逃课率是20%,基础课是25%,哲学、政经等公共课在50%以上。大学生逃课已经严重影响了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的提高。针对大学生逃课这一普遍问题,各大高校普遍采取了上课点名、学生出勤和考核成绩、升留级制度挂钩等一系列强制措施,对遏制逃课现象起了一定的作用。从表2课堂出勤情况统计数据看,泰山医学院思政课的的出勤率达到70%以上,而大一思政课的出勤率到达了80%以上。虽然高校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解决了大学生显性逃课(是大学生在自己不想上课的情况下选择不到教室上课)的问题,但却不能解决隐形逃课这一顽疾(即学生按时来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似乎也在认真听课,但实际上“身在曹营心在汉”,心思早就不在课堂上,只顾做自己的事)[2]。在课堂上做与课程无关的事情得到了相当部分同学的赞同,而且越到高年级认同率越高。 3.1.2隐形逃课课堂行为表现从学生课堂行为表现 调查显示,大一学生上课认真听讲的要高于大二、大三学生。1/2以上的大一学生认真听讲;大二、大三学生认真听讲的只占到1/3左右,而且呈现越到高年级认真听讲率越低的趋势。从对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性认识态度看,绝大多数同学已经意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医德教育在自己未来医生职业中的重要意义。但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范围内的不同科目学生认真听讲的比例有很大差异。表2调查显示,与考研有关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学生的听讲率远远大于重要但不属于考试科目的医学伦理学课程。从医学生隐形逃课所从事的与课程无关的活动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倾向选择阅读与课程无关的书籍。而在选择所读书目的类型上也存在显著的差异。大一学生选择做与课堂无关的活动,主要集中在看休闲娱乐书居多;大二、大三学生看与考研、就业有关的英语书、专业书居多,而且大二、大三学生选择看英语和专业课的比例远远大于大一学生。由此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医学生已经意识到大学时光的宝贵与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但对学习内容却采取了功利主义的态度,课堂上所从事的活动内容大多与考研、就业有着必然的联系,并且年纪越高功利主义学习态度越加明显。 3.2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行为调查结果分析 3.2.1医学生功利主义学习观的表现 功利主义(Utilitarian),又称功用主义或乐利主义,最早由西方的哲学家边沁所提出,是一种以实际功效或利益作为道德标准的伦理学说,其实质在于将行为的后果或遵循行为规则的后果能否有助于所有当事人功利(快乐、安康、利益、益处、效用、偏好与幸福)总量的最大化视为其是否合乎道德的标准。功利主义学习观在高校教育中体现为强调追求人生幸福和利益的最大化,把个人利益放在社会利益之前,并强调实用的课程体系,注重实用性和效益。调查显示,针对当前的社会形势和严重的就业压力,医学生功利主义的学习观也日渐凸显,突出表现在学生对待所授课程采取了极端功利态度,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和个人利益,不论是专业课还是公共课都简单地分为有用和无用两大类。与就业、考研有关的课程如英语即有用必须学好、学精,由此英语课逃课率极低,即使是对英语毫不感兴趣的学生也采取了按时上课的态度。相反,如对与就业、考研没有实际价值的课程如公共思想政治课甚至某些专业课因为不属于考研科目而漠视逃课[3]。 3.2.2功利主义学习观对医德教学效果的影响 在这种功利主义学习观的影响下,相当一部分医学生没有意识到医德教育重要性,一切学习内容均围绕着考研、就业为中心。面对严重的就业压力,考研成为绝大多数医学生学习的唯一目标和动力。(据泰山医学院提供的数据显示,2010年泰山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共有本科毕业生1062人,900人报名参加了硕士研究生考试,报考率为85.1%),因而把更多的时间花费在有用课程所谓提高专业知识和应试教育指导下的英语水平的提高上,(教育部规定所有大学都要开设外语必修课。结果是本科生的外语课时加上课余时间都要用于外语学习,要占他们大学有效学习时间的30%)而恰恰忽视了与专业知识同等重要的医德教育。这不仅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了师生之间的和谐,导致高校医德教育有名无实,医德不断滑坡。 4对功利主义学习观的规制与提高医德教育教学效果的对策 4.1树立正确的医学价值观、效益观是提高医德教学效果的前提 正视目前的医德现状,功利型学习态度与医德滑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不从根本上淡化、消除医学生的功利学习观念,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与措施,那么功利主义学习观对医德的阻碍,将不断延伸于未来的医护工作中,导致职业活动中变本加厉的利益熏心,医德沦丧。针对学生隐形逃课与显性逃课的功利主义学习态度问题,有学者提出创新课堂座位管理制度,即将学生的座次与成绩考核挂钩,促使学生主动往教室前排就坐,使得教室前面若干排座位座无虚席,学生主动在座次表上签名之后,每一位学生的到课、听课状况便受到有效约束,其到课、听课状况将成为教师考核学生成绩等有效措施[4]。另有学者提出完善考试制度应加大学生平时出勤、作业、实践、课堂参与的比重,使其至少占50%,减少期末终结性评价的比重等。这些措施确实从一定程度上能够遏制隐形逃课,但须看到,改变医学生功利主义学习观,单纯的“堵”是解决不了问题。必须从根源出发,调动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力量,通过各种渠道使医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进行思想上疏导、观念上转换,进一步提高对医德的认识,坚定其医德信念。#p#分页标题#e# 4.2创新授课方式、完善体系内容、加强管理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4.2.1改革授课方式、提升教师授课的吸引力 从各大医学高校目前的情况看,思想政治课大多采用大容量课堂教学,人数过多,类似讨论等一些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活动难以展开,给学隐形逃课提供了机会,教学效果难以保证。针对这一问题,应当与教务处等相关部门协调,尽可能的采用小班制形式授课,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以保障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要提高自身授课水平,避免照本宣科,枯燥无味的授课方式,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热情和兴趣,增强医德教育的实效性。 4.2.2加强医学院校德育体系建设 从医学生到医生的培养、成长、成熟的每一个阶段,都需建立一套基础课与专业课有机统一的医德教育体系。同时可借鉴新加坡的成功先进经验,增加传统文化教育的必修课,对医学生进行系统的道德规范和道德知识教育,使医德教育和医疗技术教育一样,循序渐进、逐步发展。 4.2.3加强教学管理 相关部门与任课教师应加大对学生平时出勤、作业、实践、课堂表现监督检查力度,把出勤、作业、实践、课堂表现等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指标。 4.3改革不合理的教育体制,进行全方位法治建设为根本 医学生功利主义的学习态度原因错综复杂,其真正的、最深层的原因是教育体制问题。在现行教育体制中,应试教育仍占据主导地位,一些学校已经抛弃了学术神圣的传统,完全按照市场化的功利主义逻辑进行运作,以各种经济指标管理教学和科研;在经济利益刺激下盲目扩招造成教学质量下降;各种文凭班、老板班让大学沦为钱权交易的场所;为了追求就业率,不惜在就业数字上大费周章。此外,教师们热衷于拿各种课题,流连于各种评奖,大学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重科研数量轻科研质量;重实用性研究轻基础性研究的不良倾向。这种功利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环境导致了医学生功利主义的学习态度。因此,高校教育制度改革才是解决医学生功利主义学习观的根本所在,其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只能起到修修补补的作用[5]。建立一套从培养、评价到就业的教育体制,才能在高等教育领域内进行全方位法治建设。 4.3.1改革高校教育招生、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是诸多高校有行政化倾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始终把高校看作它们附属的事业单位,这表现在政府对学校的定位、学科的审批、校领导的产生和任用、职称的评定、项目的审批、财政拨款的额度,甚至学生入学标准、博士点的审批等事关高等教育大局的诸多方面,都属行政的范畴。管的过多必然导致高校缺少自己的办学自主权,不能建立适应市场变化的专业设置与调整机制,学校培养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逐年的就业压力加大。因此,高校必须进行一系列“去行政化”的法治改革,真正实现高校自主办学权,自主依法治校,为高校的自主发展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根据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改革课程设置,强化专业课、人文社科课程,淡化英语课等工具型课程,尝试取消四级考试与学位挂钩、六级考试与就业挂钩的潜规则、实现专业知识与医德情商的综合提高。 4.3.2改革高校教育评价体系 升学率、考研率目前已经是评价高校教学质量与水平的重要砝码,诸多高校以功利为目的,以学生考研作为高校宣传招生的招牌,同时造成医学生畸形的“不签就业书,不发毕业证”等被动就业的情形,而至关医学生职业声誉的医德教育早已被抛之脑后。针对这一现象,相关部门要理清思路,作出相应思考和政策调整,建立合理的高校教育评估体系,摒弃高校的功利主义教育思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真正改变医学生功利主义的学习现状,做到标本兼治。 4.3.3完善就业体制,解决后顾之忧 如果解决了大学生的就业后顾之忧,大学生的自觉意识将会自动被挖掘,医学生的医德提高也就不是空中楼阁了。一方面相关部门必须做好就业的各方面保障工作,切实为促进医学生顺利就业提供机会及各方面保障。同时高校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要贯穿于整个医学生学习生涯。对大一学生可通过思政课进行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教育,引导医生学生树立高尚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念,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开展个性心理和职业适应性测试,让医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气质性格、能力特长等,有的放矢的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当然,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提高医疗行业的医术医德,更需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整合社会各种资源,尽快启动和加快教育的法制化进程。
有机化学启发式教学论文
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在于兴趣,而兴趣的培养不是自发的,需要老师进行有益的启发、教育和耐心的培养。这种意识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启发式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一步,因为它直接牵动着学生发现、探索问题的兴趣。有机化学的教学,可以通过讲与每章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或与该章有关的有趣的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醇那一章,可以结合检测醉驾的原理来讲,讲讲如何检测酒精含量及如何醒酒。绪论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来讲,学习有机化学可以指导人的衣、食、住、行。比如有趣的食,可以用一些大家喜欢吃的肯德基快餐、可乐为例,分析这些食品的主要有机成分,以及给人体带来的伤害。还可以讲一下最佳的膳食平衡,每种食物提供给人体哪种营养成分,这些营养成分的有机结构是什么?缺少了会怎样?等等。立体异构体那章,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分子模型,然后再去观察实物与镜像的关系。烯烃的亲电加成,可以先显示烯烃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的实验。经验告诉我们,这样的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古希腊教育家亚里士多德讲过一句名言:“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课堂上教师的提问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师生互动可以通过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来完成,还可以通过学生提问老师回答来完成。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须巧设疑问。比如讲烯烃的化学性质,老师可以先讲几个实验现象,并把相关的反应方程式写出来,让学生分析一下主要发生了什么反应,再结合前面章节的内容,让学生大致写出反应机理,并把反应机理进行分类,比如是亲电加成还是亲核加成等等。羧酸那章就羧酸同时存在羰基和羟基,老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1.与醛或酮相比,羧酸中羰基的亲核加成活性如何?2.羧酸中羟基的氢原子与醇的相比,为什么酸性更强?面对这些问题,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可以一一解答。这样该章的学习就会变得很轻松。学生可以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三、要引导学生多议
课堂上学生产生疑问怎么办?是由老师一个一个来解决,还是分类汇总后解决,抑或由学生一起讨论来解决?由于课时的限制,最好的办法就是引导学生多议多问,让学生相互之间开展讨论,自己解决发现的问题。老师可以在课堂上提问,然后分组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比如讲酯的亲核取代和克莱森缩合反应时,老师可以提出问题:以醛酮羰基的亲核加成及羟醛缩合反应为基础,分析一下酯可以发生哪些反应?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最后交上来的答案基本上是完整的。当然,问题也不要总是由老师提出,老师还要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比如讲共轭二烯烃的1,4加成,老师可以先写第一步机理,按照单烯烃的性质先进行第一步,生成一个碳正离子中间体,第二步老师可以直接写出和单烯烃一样的1,2加成产物,然后问学生:有疑问吗?有不同的想法吗?这个例子我们曾经试过,有很多学生举手提出了疑问。学生会问,第一步生成的碳正离子中间体为什么不重排?它是烯丙型的碳正离子,正电应该可以分散到另一个碳上,这样第二步就应该形成1,4产物。学生能这样分析问题就说明他们把前面章节学的知识都掌握了,也能激发出想问题的乐趣。这样,学生课后就会按照课堂上的模式进行提问和讨论,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